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讲义和笔记;•平行线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示意图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思考。

2. 定义和性质(20分钟)2.1 定义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2 性质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内角和外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两条截线相交,对应角相等。

3. 判定方法(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内角和外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平行线截断,对应角相等。

4. 运用与实践(2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例如:问题一: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与给定线段平行的线段?问题二:若两条平行线分别与一条截线所成的内角和为60°和120°,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下一节课的拓展内容进行预告。

鼓励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提供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直尺、圆规、白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教学卡片展示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的交角,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测量并比较平行线间的距离,总结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平行线的性质,强调平行线互相平行、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交角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双轨火车、电梯等。

2. 探讨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七、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平行线布局的图形、计算平行线间的距离等。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难点:1. 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素材(图片、实际问题等);3. 学习小组划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4.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作业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2. 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参与度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临渭区三马路中学张伟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剪纸、推理等方法来探索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广泛性、应用性,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认知规律——运用规律的思维方法,促进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和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

四、教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五、学法: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学会与他人合作。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沿着“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方法归纳”的模式,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概括平行线的特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六、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画好的一组平行线、剪刀、量角器等。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20张。

七、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一)、目标预习、自主探究(二)、合作交流、课堂展示(三)、目标检测、拓展升华(四)、颗粒归仓、感悟收获(五)、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第一环节:目标预习、自主探究1、 活动内容:通过有趣的实际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10°。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推导与理解;(2)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3. 直观展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如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每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直观展示:(1)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4.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概念巩固: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加深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2. 性质练习:完成课后习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 拓展延伸:探究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规则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合作学习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3)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所成的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自主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证明:引导学生推理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5.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内错角相等。

(4)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小组交流:学生之间分享探究成果,讨论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4. 教师讲解: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提供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思维训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 学会用画图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画出平行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几何世界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PPT、直尺、三角板、教学卡片。

学生:笔记本、尺子、圆规、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讲解:(1)介绍平行线的定义;(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3)通过实例演示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两条平行线;(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课后作业1. 画出两组平行线,并标注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展示平行线的应用。

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几何图形拼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 思维导图: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通用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通用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通用教案: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平行线的性质。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启蒙》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有: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a. 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b. 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内错角相等。

c. 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同位角相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并能正确识别平行线。

2. 学生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 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两辆火车在平行的轨道上行驶,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两辆火车为什么不会相撞?”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火车行驶的轨道是平行的,从而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 教材内容讲解:教师引导学生翻到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已知直线AB和CD,证明:如果AB平行于CD,那么∠AEB=∠CDE。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和逻辑推理来证明这个结论。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已知直线AB 和CD,证明:如果AB平行于CD,那么∠AEB=∠CDE。

”5.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线的其他性质,如:“平行线之间的内错角相等”、“平行线之间的同位角相等”。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性质:a. 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b. 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内错角相等。

c. 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同位角相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两条平行线,并标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角、内错角和同位角。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出平行线,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应用:(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反馈: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03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03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02
掌握通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度关系判定两条直线
平行的方法。
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03
了解平行线在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中的性质和应用,如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1 2 3
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平 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 问题。
桥梁建设
在桥梁建设中,平行线被用来确保桥梁的支撑结构和桥面 保持水平和平行。这有助于确保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
平行线在物理和化学中的应用
光学
在光学中,平行光线被用来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规律。例如,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或凹透 镜时会发生折射或聚焦现象。
电学
在电学中,平行导线被用来研究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例如,当两条平行导线通电时, 它们之间会产生磁场相互作用力。
103平行线的性质公开课一等 奖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平行线基本性质 • 平行线判定方法 • 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应用 • 平行线与实际问题联系 • 课程总结与回顾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平行线定义及性质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 直线叫做平行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平行线的性质
01
平行线的定义
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平行线间同 位角、内错角相等;平行线间同
化学分析
在化学分析中,平行实验被用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在进行化学合成 或分析时,通常会进行多次平行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重点知识点总结
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01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同位角相等、内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1一、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四、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2. 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知识导入1. 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老师可通过举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例如:两条直线交叉形成的角称为相交角,如果两条直线上的相交角都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2. 平行线的记号介绍平行线的标志记号“||”,并与学生一同探索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

二、知识展示1.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性质、内错角互补性质、同旁内角相等性质、同旁外角相等性质等。

可以通过示意图和具体例子来展示每个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总结规律。

2. 平行线性质的证明与延伸对于某些性质,如同位角相等性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证明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同时,可以延伸教学内容,说明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地理、航空等领域的应用。

三、知识拓展与巩固1.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1:如图,AB∥CD,∠BCE=80°,求∠EAC的度数。

例题2:如图,AB∥CD,∠BAC=60°,求∠ACD的度数。

2.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应用题,使学生能够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题3:某建筑地基挖掘时,两个挖掘点P和Q处夹角为90°,为了避免损坏已铺设的管道,在不撤除管道的情况下如何使得挖掘机从P 点到达Q点?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题4:如图,AB∥CD,且∠EAF=60°,求∠ADC的度数。

例题5:如图,AB∥CD,∠B=65°,求∠C的度数。

最新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8篇)

最新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8篇)

最新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8篇)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1、对于平行线的判定(2)的引入,在上课时平行线判定(1)的基础上,导入得当,衔接自然,达到预期设想目标。

2、把本课时一分为二,重点在于对例2的讲解上,添加辅助线的.导入也十分顺畅,学生掌握较好。

3、对于少部分同学同位角、内错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构成的还不是很清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的复习课是在学习这两部分知识之后,针对学生在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区别上以及几何简单推理表述上仍存在困惑,而精心设计了这一节课的导学案。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

教学重难点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和简单的几何推理过程的书写。

2、具体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安排的是自主学习部分,以填空的形式。

再次让学生认清“角的数量关系”与“线平行”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进一步明确由“角数量关系”得到“线平行”要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线平行”得到“角数量关系”要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两者在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

接着安排的是巩固提高练习。

在学生明确判定和性质内容和区别之后,让学生试着书写几何推理过程。

该部分的题难度逐步提升,并且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类型,开动学生脑筋,激发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能够灵活地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简单的转化。

再者安排了提高练习,目的是照顾中等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也有一定的提高。

最后是测评反馈,目的是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1、导学案内容设计上,测评反馈较简单,起不到测评效果;3、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讨论,讨论的作用起不到;4、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上不到位;5、驾驭课堂能力差,学生学习热情不能很好地调动;6、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教学心理紧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四、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直线模型、平行线模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4.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八、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证明题、应用题等,难度可以适当增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发现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推导出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平行线的性质推导过程;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平行线的性质相关课件和教具;2. 练习题和案例题。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文具;2.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场景,如交通道路、操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平行线?”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演示。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实际案例,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案例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究活动,如研究平行线的其他性质、探索平行线的应用等。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和资料,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内错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同位角相等。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特点。

2. 新课讲解:讲解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图形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性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和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八、教学延伸: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平行线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制作平行线的手工制品或进行平行线的户外观察。

人教版七年级下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3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3课时)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试验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 与直线a 、b 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总结平行线的性质.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3如何理解并记忆性质2、3,谈谈你的看法! (1)性质2、3分别已知什么?得出什么? (2)它与前面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 (3)性质2、3的应用格式. ∵a //b (已知)∴∠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 //b (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ab3 c124性活动4解决问题.问题1: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梯形的两底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注意启发学生回答为什么,进一步细化为较为详细的推理,并书写出.〔解答〕因为ABCD是梯形.所以AD//BC.所以∠A+∠B=180°,∠D+∠C=180°.又∠A=115°,∠D=100°.所以∠B=65°,∠C=80°.问题2: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根据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容易得到∠B和∠C相等,于是得到∠C=142°问题3: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BCA DB C学生活动设计:从图中可以看出:∠1与∠3是同位角,因为AB 与DE 是平行的,所以∠1=∠3.又因为∠1=∠2,∠3=∠4,所以可得出∠2=∠4.又因为∠2与∠4是同位角,所以BC ∥EF .教师活动设计:这个问题是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关系用到的是平行线的特征;反过来,由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用到的是直线平行的条件.同学们要弄清这两者的区别.〔解答〕略. 问题4:如图,若AB //CD ,你能确定∠B 、∠D 与∠BED 的大小关系吗?说说你的看法.学生活动设计:由于有平行线,所以要用平行的知识,而∠B 、∠D 与∠DEB 这三个角不是三类角中的任何一类,因此要考虑构造图形,若过点E 作EF //AB ,则由AB //CD 得到EF //CD ,于是图中出现三条平行线,同时出现了三类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B =∠BEF 、∠D =∠DEF ,因此∠B +∠D =∠BEF +∠DEF =∠DEB .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特别是构造图形这个环节,适当引导,让学生养成“缺什么补什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答〕过点E 作EF //AB . 所以∠B =∠BEF . 因为AB //CD . 所以EF //CD . 所以∠D =∠DEF .所以∠B +∠D =∠BEF +∠DEF =∠DEB .即∠B +∠D =∠DEB . 变式思考:如图,AB //CD ,探索∠B 、∠D 与∠BED 的大小关系(∠B +∠D +∠DEB =360°).四、小结与作业.FBDCEAEDCB A小结: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的关系.证平行,用判定.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知平行,用性质.作业:习题5.3.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其综合运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1.如图1,(1)∵(已知),∴().(2)∵(已知),∴().(3)∵(已知),∴().2.如图2,(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图2 图3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探究新知,讲授新课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板书]∵(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邻补角定义),∴(等量代换).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图7(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图8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1.如图9,已知直线经过点,,,.(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各等于多少度?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总结、扩展(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如图11,(1)∵(已知),∴().(2)∵(已知),∴().(3)∵(已知),∴().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出示投影6)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1.如图12,已知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1)和平行吗?为什么?图12(2)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二)选做题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作业答案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12.(1)∵(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组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二)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线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应用;(2)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等;2. 学具:每人一套直尺、圆规、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2)提出问题: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平行线的特征;(2)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3)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选几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并讲解解题思路。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运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线的特点;3. 利用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验证平行线性质;4.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4. 小组讨论: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平⾏线的性质教案⼈教版(优秀教案)《平⾏线的性质》教案平⾏线的性质(⼀)教学⽬标.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和有条理表达能⼒。

.经历探索直线平⾏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线的三条性质,并能⽤它们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线的性质,能⽤平⾏线性质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线的性质和判定,平⾏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教学过程⼀、引导学⽣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同位⾓相等,或者内错⾓相等,或者同旁内⾓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的三种⽅法.在这⼀节课⾥:⼤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那么同位⾓、内错⾓、同旁内⾓的数量关系⼜该如何表达?⼆、实践探究.学⽣画图活动:⽤直尺和三⾓尺画出两条平⾏线∥,再画⼀条截线与直线、相交,标出所形成的⼋个⾓(如课本图)...图中哪些⾓是同位⾓?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是内错⾓?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是同旁内⾓?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写出猜想..学⽣验证猜测.学⽣活动:再任意画⼀条截线,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吗?.师⽣归纳平⾏线的性质,教师板书.c b a4321平⾏线具有性质:性质: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 同位⾓相等.性质: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 内错相等.性质: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 同旁内⾓互补.教师让学⽣结合右图,⽤符号语⾔表达平⾏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线的性质和平⾏线的判定.平⾏线的性质平⾏线的判定因为∥, 因为∠∠, 所以∠∠所以∥. 因为∥, 因为∠∠, 所以∠∠, 所以∥. 因为∥, 因为∠∠°, 所以∠∠°, 所以∥..教师引导学⽣理清平⾏线的性质与平⾏线判定的区别. 学⽣交流后,师⽣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的数量关系(指同位⾓相等,内错⾓相等,同旁内⾓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的论述是平⾏线的判定,这⾥⾓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得出⾓的数量关系(指同位⾓相等,内错⾓相等, 同旁内⾓互补)的论述是平⾏线的性质,这⾥两直线平⾏是条件,⾓的关系是结论. .进⼀步研究平⾏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家能根据性质,推出性质成⽴的道理吗?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性质的结论发⽣了什么变化? 学⽣回答∠换成∠,教师再问∠与∠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所以∠∠(两直线平⾏,同位⾓相等); ⼜∠∠(对顶⾓相等),所以∠∠.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步推理根据平⾏线性质,第⼆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还有∠∠.∠∠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得到性质的道理. .平⾏线性质应⽤.例(课本)如图是⼀块梯形铁⽚的线全部分,量得∠°,∠°, 梯形另外两个⾓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把学⽣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②∠与∠、∠与∠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讲解按课本.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补充:如图是⼀条直线,∠°,∠°,∠°,求∠的度数.E21DCBA本题综合应⽤平⾏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师要引导学⽣观察图形,考察已知⾓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 四、作业 .课本..补充作业: ⼀、判断题..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互补.(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互补,那么同位⾓相等.( )D C BA.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对同旁内⾓的平分线互相平⾏.( ) ⼆、填空题..如图(),若∥,则∠∠,∠∠, ∠∠°; 若∥,则∠∠, ∠∠,∠∠°.87654321DC BAFEDC B A() () ().如图(),在甲、⼄两地之间要修⼀条笔直的公路, 从甲地测得公路的⾛向是南偏西°,甲、⼄两地同时开⼯,若⼲天后公路准确接通,则⼄地所修公路的⾛向是,因为. .因为∥∥,所以∥,理由是. .如图()∥,∠∠,则∥.说理如下: 因为∠∠,所以∥( ) ⼜∥,所以∥( ). 三、选择题..∠和∠是直线、被直线所截⽽成的内错⾓,那么∠和∠的⼤⼩关系是( ) .∠∠ .∠>∠; .∠<∠ .⽆法确定.⼀个⼈驱车前进时,两次拐弯后,按原来的相反⽅向前进, 这两次拐弯的⾓度是( ) .向右拐°,再向右拐°; .向右拐°,再向左拐° .向右拐°,再向右拐°; .向右拐°,再向左拐° 四、解答题 .如图,已知:∠°,∠°,∠°,求∠的度数.4321DCBA.如图,已知∥,∠∠,求证平分∠.E21DCB5.3.2平⾏线的性质(第课时)平⾏线的性质(⼆)教学⽬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和有条理表达能⼒. .理解两条平⾏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能够综合运⽤平⾏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两条平⾏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 教学过程⼀、复习引⼊.平⾏线的判定⽅法有哪些?(注意:平⾏线的判定⽅法三种,另外还有平⾏公理的推论).平⾏线的性质有哪些. .完成下⾯填空.已知:如图是的延长线∥∥,若∠°,则∠, ∠,∠.⊥⊥,那么与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a⼆、进⾏新课.例已知:如上图∥⊥,直线与垂直吗?为什么?学⽣容易判断出直线与垂直.鉴于这⼀点,教师应引导学⽣思考:()要说明⊥,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中说明某个⾓是°,是哪⼀个⾓?通过什么途径得来?E D C B A()已知⊥,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是°.()上述两⾓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关系、内错⾓关系、同旁内⾓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 让学⽣写出说理过程,师⽣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实践与探究()下列各图中,已知∥,∠的度数并填⼊表格.通过上述实践,FECBAFECBA() () 教师投影题⽬:学⽣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图()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在进⾏说理前,教师让学⽣思考:平⾏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情况进⼀步引导: ①虽然∥,但是∠与∠不是同位⾓,也不是内错⾓或同旁内⾓.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与∠是直线、被直线所截⽽成的内错⾓,但是与不平⾏.能不能创造条件,应⽤平⾏线性质,学⽣⾃然想到过点作∥,这样就能⽤上平⾏线的性质,得到∠∠. ③如果要说明∠∠,只要说明与平⾏,你能做到这⼀点吗?以上分析后,学⽣先推理说明, 师⽣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因为∥∥,所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 所以∠∠(两直线平⾏,内错⾓相等).因为∥. 所以∠∠(两直线平⾏,内错⾓相等).所以∠∠∠. ()教师投影课本探究的图(图)及⽂字.①学⽣读题思考:线段1C 2C……5C 都与两条平⾏线的横线和2C 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1C 2C……5C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直线和2C,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给两条平⾏线的距离下定义.学⽣分清线段1C 的特征:第⼀点线段1C 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线间的线段,第⼆点线段1C 同时垂直这两条平⾏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1C)同时垂直于两条平⾏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线的距离.④利⽤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在上任取⼀点,作⊥,垂⾜为.学⽣思考是否垂直直线?垂线段的长度是平⾏线、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线中,⼀条直线上任意⼀点到另⼀条直线的距离. 教师强调:两条平⾏线的距离处处相等,⽽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改变. .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那么同位⾓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语句“画∥”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第②命题中,“存在⼀个等式”⽽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1.复习和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得出线的位置的结论
2.试一试:
1)如果∠B=∠1,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得AD//BC
2)如果∠1=∠D,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得AB//CD
3)如果∠B+∠BCD=180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得_______________
4)如果∠2=∠4,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得_______________
5)如果_______=_______,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得AB//CD
3.如图所示,若要判断AB ∥CD ,需创设什么条件?AC ∥BD 呢?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并标注在图中)
4.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性质
1.(让学生先寻找教室里具有平行的实物,然后教师以窗户的横格为例)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有何结果?(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
(1)已知a//b ,任意画一条直线c 与平行线a .b 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然后师用几何画板再次演示验证)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平行线的性质)
指出:1)同位角相等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以消除“凡是同位角都相等”;“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的错误判断)
2)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之间的区别(通过形象板书示范予以直观说明)。

3)数学表达式:
c
a b
1
a
∵ a//b (已知)
∴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综合应用,巩固新知 1.引例:
如图所示,AB ∥CD ,AC ∥BD ,请找出与∠1相等的角。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所有的答案,并标注在图中)
2.例1分析:
如图(见课本),梯子的各条横档互相平行,∠1=1000,求∠2的度数。

解析思路:1)由题意知要求角的度数,思考去找两平行线被第三直线所截而构成的同位角),2)注意观察到∠2并非∠1的同位角,于是寻找中间量∠3(邻补角)
(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并强调书写格式和依据)
试一试:课本课内练习1(是为巩固例1的思想方法,总结中间量可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思考:能否把练习1的所求改为求其余7个角的度数?你有何发现?)课本课内练习2(是让大家能识别当直线位置特殊时,性质照样适用,体现特殊性寓于一般性之中)
3.例2分析:
如图,已知∠1=∠2,若直线b ⊥m ,则直线a ⊥m ,请说明理由。

解析:
1)这是综合应用性质和判定题,是本节的难点
1
2 3
4
n m a
b A
B
C
D
1
2)分析已知条件的个数及所能得到的结论,然后联系所求与已知的关系
3)引导学生看图,并做好适当设问(分析法)
4)板书解题步骤(综合法)
考一考: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
∠C=80°。

问∠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证明:
∵∠ADE=∠B=60°(已知)
∴DE//BC()
∴∠AED=∠C=80°( )
(通过补充填空题,再次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复述平行线的性质;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角的关系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A
B C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