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课标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课标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
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
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
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
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新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口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二.上表内乘法一二;三.上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下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四.上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数。
笔算乘法在小学阶段的编排:三.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四.上两位数乘三位数。
到本学期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整数乘法已基本结束。
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划分:9课时1、口算…………………… 2课时左右2、笔算…………………… 7课时左右1、口算乘法第一课时课题:口算乘法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四年级上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1
个案设计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38——43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的过程,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单个及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
4、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5、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立体图形,辨认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上、侧、正观察物体的形状。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一)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使学生明确,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立体图形的所有面。
3、正确辨认从正、侧、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立体图形的所有面。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使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是不一样的。
引出课题:观察物体。
2.出示柜子模型,认识物体的正、侧、上面,生活中像这样有特殊标记的物体,个案设计它的正面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特殊标记的物体的正面就是正对观察者的那个面。
同时指出立体图形的正、侧、上面是相对的。
二、出示目标:认识到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自主学习:1.在你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2.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见所有的面吗?3.你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4.当视线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时,你所看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要求:①被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备课时间:任课教师:教材分析本单元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到抽象。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
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
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重难点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度量、分类和画法。
课时安排4课时课时教案课题: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课本38、39页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同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具学具:直尺,三角板准备:画线段,让学生比较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教师活动: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并询问学生线段的名称和如何画线段。
指出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直线,是有限长的,可以用直尺量出长度。
让学生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并画出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是无限长的。
让学生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出射线。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线段和射线的特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出射线。
教师活动:二、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指出直线是无限长的,没有端点,可以看作是无数个射线的集合。
三、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复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运算规律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与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形式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写小数,会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小数计算器等。
2.学具:学生计算器、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商品的价格,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卡片展示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进行解决,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三单元《线段、直线、射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线段、直线、射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线段、直线、射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2. 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3. 线段、直线、射线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和特征2. 教学难点:线段、直线、射线在实际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和特征2. 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加深对线段、直线、射线的理解3. 情境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线段、直线、射线知识解决问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线段、射线的定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线段定义:线段是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度量的。
特征:线段有固定的长度,可以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端点是线段的边界。
(2)直线定义:直线是没有端点、无限长、无法度量的。
特征: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无法度量其长度;直线没有端点。
(3)射线定义: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无法度量的。
特征:射线从一个端点出发,向另一端无限延伸,无法度量其长度;射线有一个端点。
3. 操作实践(1)让学生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线段、直线、射线,观察它们的特征。
(2)引导学生用手指在空中表示线段、直线、射线,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4. 情境应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线段、直线、射线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1)在地图上,如何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2)在阳光下,如何用一根竹竿表示直线?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和特征。
(2)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线段、直线、射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线段、直线、射线的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线段、直线、射线的应用,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计划课时: 累计课时:3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 2×380= 150×6=7×13=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三、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第48页6-----9教学后记: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计划课时: 累计课时:第二课时笔算乘法(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415×3= 298×3= 523×3=2、笔算24×12= 44×59= 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规则,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顺序的理解不够清晰,对于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2.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2.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分数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算方法。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游戏和竞赛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分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集体备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集体备课一、集体备课的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1.线段、直线、射线与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画角二、本单元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和作用“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分两段编排。
第一段在二年级上册,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第二段就是本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内容主要包括: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角的认识。
与二上直观认识线段和角相比,本单元内容则更加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如对于线段,在二年级上册结合长度单位认识的学习,仅在于帮助学生感知线段的可测性,没有归纳提炼线段的本质特征,本单元则需要与直线、射线一起,对线段的本质特征作出归纳提炼。
关于角的认识,进一步从射线出发,归纳出了角的概念。
本单元的内容也是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角的分类是三角形按角分类的重要依据;对直角特点的认识,也是学习垂直的基础。
因此,教学中,需较好地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
2.教材编排特点(1)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强调概念认识的系统性。
本单元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与线有关的部分,包括直线、射线与线段;二是与角有关的部分,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夹角和周角。
两部分知识各自的概念之间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相互之间又有着重要的联系。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中,编写者着重把握这些特点,组织相关的材料。
舅在编排线段、直线、射线三种图形时,以“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在“角”有概念界定中,很好地利用了射线与角的关系,从两个层面对“角”作了概念说明了。
与此同时,在“角的分类”这一节内容中,又将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与周角这五类角的关系置于动态定义的背景下完成,较好地体现了“角”的各要素在角的构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了对概念的系统性认识。
(2)强调一般步骤的梳理,关注操作技能的形成。
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
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本单元的重点是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当然,教材的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的运算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
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如“卫星运行时间”的活动,在出示情境图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卫星运行的情况,讨论解决问题的算式,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大约的时间。
教材中安排的两种估计方法仅是一种参考,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方法,只要他们说的有道理都应肯定。
随后,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有了第一学段的基础,一般说来计算上的难度不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教材安排了计算商店的赢利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步出示问题,以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
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估计的方法。
估计活动,学生在第一学段中已经经历多次,但如何把估计的方法适当地进行归纳,则成为本单元“估计”内容教学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直线:没有端点 无法测量
线段:两个端点 能测量1 1
射线:一个端点 无法测量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课后反思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
用你刚才画的角,同桌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教学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4、课时安排:
射线、直线、角的定义1课时
角的度量1课时
角的分类1课时
画角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单元练习、讲解2课时
5、学情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原第八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的第一部分。“角的认识”在本套教材中的三个阶段:二上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画直角。二下认识锐角、钝角,能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四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1)周角:由学生边讲边演示周角的旋转过程。
显示:周角的定义、周角的旋转过程
问:现在知道周角是几度?
质疑:我们知道角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怎么周角只有一条边和一个顶点?(周角的两条边是重合的)
四年级数学上电子教案(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3. 1 直线、射线和角时间:年月日星期第 1 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二、教学重点:角的意义三、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教学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审批者签字:年月日第三单元角的度量3. 2 角的度量时间:年月日星期第 2 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四、教学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审批者签字:年月日第三单元角的度量3. 3 角的分类时间:年月日星期第 3 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四、教学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审批者签字:年月日第三单元角的度量3. 4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时间:年月日星期第 4 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三角的度量教材分析1.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接着引出角的概念,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以及角的画法。
2.教学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直观过渡到抽象,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3.本单元主要教学直线、射线、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的。
掌握直线、射线、角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
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现在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
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1.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
老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刘清云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部分。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小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学生学习完本单元之后,应该能对整数乘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3.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
三、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估算。
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信息窗一一、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信息窗一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2、理解计数单位的意义,掌握万以上数的读法,建立万以上数的空间概念。
三、教学重点:1、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2、万以上数的读数方法。
四、教学难点:1、能正确读万以上的数。
2、数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数方法。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5分钟)1、课件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
(出示投影)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
(板书课题)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课件出示:我国人口)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18分钟)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备课时间:任课教师: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垂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己经初步认识了线段。
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
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教学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目标按指定度数画角教学重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难点2、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课4课时时安排课时教案课题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执教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本38、39页教材分析本课时分三个小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直观描述什么是射线和直线,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教学B 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o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
(板书:射线)生画线段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岭子镇第二小学孙增明(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
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
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
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
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
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
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运算中有关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
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本单元练习的题量与第一学段相比稍有增加,使学生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同时,带“*”的题与思考题的数量也增加了,本单元每个练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带“*”的题和思考题,以体现“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改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内容。
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
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
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万以内扩充到了亿以内。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
如,口算乘法中例1,笔算乘法中例1.例2.例5的学习,都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运算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的通法。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中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
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
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单元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多个引导学探索数值规律的练习,如练习六中的第8题、思考题,练习七中的第12、13题、练习八中的第10题等等。
这些题虽然都打上了“*”号,不作教学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中数值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尝试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有序活动,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9课时进行教学(上课:7课时,测试:2课时)。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岭子镇第一小学马吉章第二课时笔算乘法岭子镇中心小学孙苹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2、独立列式:145×12=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计算结果。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判断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1、课本4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217×83= 43×139= 328×25=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略)四、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岭子镇中心小学孙苹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八的2、4、5、8-11题。
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课件出示笔算题:134×16 246×34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说笔算过程。
2、口算:14×7 25×3 160×5 23×10060×70 21×300 18×50(二)练习1、投影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59=6726(分钟)114×59672660×24×5=72007200>6726问:59 114×114和×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114学生比较后得出:114×59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
第四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岭子中学附属小学孙翠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学生口答结果2、笔算708×6= 790×8= 54×278=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160×30= 106×30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