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合集下载

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与公平

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与公平

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率与公平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科学。

经济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

一、经济效率的定义和重要性经济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或者满足人们的需求。

它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最佳的生产组合来实现。

经济效率的实现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经济效率的实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可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或者调控来促进经济效率的实现。

二、经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中两个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概念。

经济效率的实现可以促进公平,而公平的追求也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1. 经济效率促进公平在经济效率实现的过程中,资源会得到更加有效地配置,生产效益会得到提高,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减小。

2. 公平促进经济效率公平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实现。

当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时,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感,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公平的追求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

三、经济效率和公平的权衡在实际的经济社会中,经济效率和公平往往需要进行权衡。

经济效率的追求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而公平的追求可能会影响经济效率的实现。

1. 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不均衡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时,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一些人或者地区可能会因为资源匮乏而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导致贫困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 公平与经济增长的限制公平的追求有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制约。

为了实现公平,政府可能会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进行调控,这会对经济活动和创新造成一定的冲击,进而影响经济效率和增长。

然而,在现实中,经济效率和公平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和提升的。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引言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公平指的是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正义性,而效率则指的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在实际应用中,公平和效率往往存在着矛盾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难题。

二、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概念1. 公平公平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正义性、机会均等等方面。

在经济学中,公平主要指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当社会资源被分配给不同个体时,如果这种分配方式符合人们对于正义、合理、公正等价值观念,就可以说这种分配方式是公平的。

2. 效率效率是指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程度。

在经济学中,效率通常被定义为总产出与总成本之比。

当产出最大化时,我们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高效率的。

三、公平与效率存在着矛盾关系1. 公共物品问题由于某些原因(如外部性或囚徒困境),市场无法提供某些公共物品,政府需要提供这些公共物品。

然而,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通常会牺牲一定的效率,因为它们往往被广泛使用,而且不容易排除非付费者的使用。

2. 税收与福利政府通过税收来提供公共物品和社会福利。

然而,税收会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从而对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在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时,政府必须权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 垄断问题垄断市场通常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效率低下。

垄断者可以通过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这种行为对消费者和社会都是不公平的。

4. 收入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是由市场决定的。

这种分配方式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或存在其他不公平现象。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并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需要实施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然而,在实施这种政策时必须权衡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四、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1. 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种市场失灵问题,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补贴来纠正外部性问题,或者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解决公共物品问题。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

个人题纲:案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第一篇: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关键词:政府、公平、效率、经济活动、选择(一)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是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这是一种理想的政策组合,政府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既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又不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目标。

或者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形成某种折中选择,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答案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个人题纲:(一)政府经济与公平经济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经济公平不是无需前提的绝对概念,以按资分配为例,在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传统体制条件下,它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不公平的;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经济公平的内涵大大超过收入平均的概念。

从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界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只是经济公平的涵义之一。

即便是我们平时讲结果公平,至少也有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两个观察角度,财富分配的角度更为重要。

况且,收入分配平均与收入分配公平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应混淆(二)政府经济与效率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有效率问题。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

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

经济效率涉及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各个方面。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提高效率,兼顾公平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操作技艺收入和财富的差距并不都是效率提高的结果,其刺激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具有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面的效应高效率是无法脱离以合理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公平分配的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5篇]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5篇]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5篇]第一篇: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1、案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个人讨论提纲:我国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价值目标,但公平与效率作为经济政策的两个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本文分析了经济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指出完善我国经济政策、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必须做到: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结构;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持社会安定。

例如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 年到1990 年间,因厂长决策投资6000 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四六分;而后又投资3000 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

所谓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平等与效率是任何政府追求的两个基本的政策目标。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

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

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

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公平与效率作为经济政策的两个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常常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认为“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

”不管怎样,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

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经济学中的效率和公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它们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效率是指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以最少
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而公平则是指在社会分配过程中,
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在某些情况下,效率和
公平可以实现统一,例如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
资源配置可以既有效率又公平。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追求效率,可能需
要牺牲一部分公平。

例如,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吸引投资和
发展经济,可能需要降低劳动力成本或减少环境保护等措施,
这可能会对公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
需要兼顾公平,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维护公平,可能
需要牺牲一部分效率。

例如,在社会福利领域,为了确保每个
人都能够获得基本保障和福利,可能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社会
救助力度,这可能会对经济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在这
种情况下,仍然需要兼顾效率,避免过度浪费资源。

4.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效率和公平之间可能
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例如,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如果过于强
调效率,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集中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如
果过于强调公平,又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在这种
情况下,需要寻求平衡点,既要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发展,又要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一、个人提纲:(1)定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

政策、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到效率。

政策制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生产效率的促进。

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效率的提高,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则导致低效率。

(2)案例: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优先强调效率。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内自此正式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术语。

十五大坚持这一提法。

十六大从层次关系上予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一些变化,没有出现效率优先的提法,而是主张在鼓励部分先富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

十六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六个方面的制度入手加强权利公平(政治公平)、法律公平、司法公平、教育公平、分配公平。

2007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

在2007年3月16日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强调要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

十七大对社会公平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明确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

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效率和分配问题

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效率和分配问题

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效率和分配问题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效率和分配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效率和公平的关注逐渐增加。

在经济活动中,效率和分配是两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经济活动中的效率和分配问题,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效率问题经济活动中的效率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高效率的经济活动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出和利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我们往往通过生产力、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等指标来衡量经济的效率水平。

1.1 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力是衡量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生产力提高时,单位劳动力所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数量增加,经济效率也相应提高。

比如,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科技的发展对经济效率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1.2 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的配置也是影响经济效率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资源配置可以确保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减少浪费。

比如,将资源投入到最有竞争力和潜力的领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率。

此外,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

1.3 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技术进步对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新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从而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技术的进步还可以促进创新和产品的升级,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分配问题在经济活动中,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分配问题涉及到资源或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和结果,涉及到公平与权利的平衡。

公平分配可以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发展。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通过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来研究分配问题。

2.1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收入分配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方式,涉及到工资、利润、红利等收入的分配。

在一个有效的经济体系中,收入应该根据个体的贡献和努力来分配,保证劳动者的合理收入,激励个体的创造力和生产能力。

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

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

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认识什么是效率和公平效率:指人的活动的效率。

人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公平:平等的对待公平,不平等的对待不公平。

人世间有很多公平的事,可是有一些事是不公平的,在这我不是要说,谁做的不对,只不过有些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一些人身上是致命的。

我不希望,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做出一些不平等的事。

人都是有错的,只要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

但是即是这样,有时也会出现不好的事。

如果你是他的上级,请你做事慎重。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同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比如,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严重不公平。

近几年,企业参照公务员加薪的比例,根据企业效益来自主上浮工资。

然而,企业管理者设计制定的调资方案带有巨大的“利己性”——企业利润向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严重倾斜。

部分管理者上涨工资份额是大多数职工群体上涨份额的好几倍。

总之。

一半以上的利润流向了企业上层,剩下的员工工资也就寥寥无几了。

企业分配制定的不公,与职工在收入分配,工资改革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监督权息息相关。

制度的设计者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制度就只能“造福”他们自身。

我国《工会法》规定,企业调资和大的投资经营决策等事项,必须经职代会审议表决。

可现实是,组成职代会的“职工代表”大部分是企业的高管和中层管理者,不合理的调资方案同样得以顺利实施,职代会沦为走过场。

企业分配制度的不公,是城市中诸多不公正分配制度的一个缩影;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也正是城市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一面镜子。

因此,在我看来,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有效公共政策,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干预”和引导不公正的城市分配制度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在法制的框架内规范运行。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抑制或者消除过大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

效率与公平分析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效率与公平分析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效率与公平分析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对经济进行分析时,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是两个重要且密不可分的概念。

经济效率是指资源的最佳利用程度,即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或效益。

而社会公平则侧重于资源的公正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然而,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经济效率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效率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它鼓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的生产决策。

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调节,企业有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种追求效率的过程,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提高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然而,在经济效率的追求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调节机制并不完美,它往往会引发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这就涉及到社会公平的问题。

如果资源只分配给少数富人,而大多数人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福利,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需要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税收可以从富人那里收取更高的比例,然后用于资助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事业,以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则可以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福利措施,以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

虽然政府的干预可以实现社会公平,但过度的调控也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

过高的税负和繁琐的监管会削弱企业的动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抑制经济的发展。

在实践中,如何找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权衡和折衷的问题。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合同制度是实施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主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相应的劳动法律责任。

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

总的来看,劳动合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

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2001年开始推行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特别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

加之目前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大量存在,故这项制度还远未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集体谈判制度能否发挥维护劳工权益的作用,有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集体谈判制度已覆盖城镇相当多的企业和职工,根据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63.5万份,涉及职工8000多万人。

但目前集体谈判主要在企业一级进行,区域和行业、产业层面的集体谈判还没有法律规定,虽然近年也有一些地方对此进行尝试,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相当多的企业中存在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严重流于形式的现象。

这表现在:一些工会和企业重签订轻协商,集体合同部分照抄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符合企业实际。

由于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的谈判能力有限,国家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仍保持相对的控制权,因而在这些企业中工资谈判还难以真正开展。

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主体之一工会或劳工力量的薄弱,亟待通过工会内部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来加以弥补。

劳动监察制度是最重要的劳动执法手段,但由于劳动执法人员的严重不足和素质低下,加上执法手段单一,且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导致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使这项制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浅析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选择

浅析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选择

浅析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选择摘要:中国经济在GDP赶超战略快速推进的同时,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和谐相悖的变异现象。

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去评估政府经济行为是中国改革大趋势的必然要求。

本文论述政府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或最优组合。

关键词:政府经济活动效率公平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与效率、公平的关系(一) 政府经济活动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

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二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

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二) 政府经济活动与效率的关系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

在社会再生产领域,是指利润的最大化。

在政府部门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公平与效率,何者为先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摘抄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摘抄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一、含义:1、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1)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

公平观念和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2)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

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

2、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二、联系实际例子我国的发展过程:市场强调效率优先,是最有效的经济机制,但市场无法解决设会公平,所以要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

在市场经济社会,不少的人容易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公平就会损害效率,这种看法比较片面,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硬币的两面而不是针的两头。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必然的,是不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因此社会效率的提高就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倒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公平规律需要人们观念和意识的进步才得以发展并提高的。

从这一点来说,在市场的机制条件下,政府并不需要在生产效率的提高方面做很多的事,倒是要不断地平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到社会效率提高以后的好处可以进行合理的社会分配。

人们常常说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并常常以此为理由忽视不公平的存在。

但是人们往往忘了,社会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是因为社会也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效率。

效率相对高的社会必然是公平也做的相对好的社会,因为在效率高的社会,一般浪费和错误都比较少,因此社会资源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用和分配。

人们常常说计划经济社会比市场经济社会更加的公平,这话不够全面。

在计划经济年代,效率很低,物质奇缺,人们缺吃少穿,住房不足,公平又从何说起。

应当承认,计划经济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财富差异的绝对数是比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财富差异的绝对数要小很多,但这是以牺牲了社会的总体效率为代价的。

联系实际分析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拼接+原创)

联系实际分析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拼接+原创)

1、联系实际的例子: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明显感觉到我国国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开始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流行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到了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但自2000年以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开始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还是各种内部差距,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势头。

到目前,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5。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

《报告》中不仅强调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主要问题之一,还提出了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报告》认为要重构符合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收入分配体制,有必要从过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转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轨道上来。

2、个人提纲: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对于当时刚刚走出平均主义泥沼,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在我国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种收入分配方式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逐渐加大,至今基尼系数已突破0.45。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在贯彻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将效率放在第一位,甚至采取牺牲公平以获取更多效率的做法,使得社会公平无法随着效率的提高而改善,出现了公平与效率“两败俱伤”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不利于“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的角色出现了明显的错位。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5题库及答案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5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1-5题库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针对中央电大形考平台,本人汇总了《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了考生通过题库就可以顺利过关。

任务一讨论主题小组讨论讨论内容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答:一、什么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案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而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 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 28; 1995年达到0.39; 1996年是0. 42; 1997年是0. 43; 1998年是0. 46。

自1999年到2000 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城市经济学 小组作业

城市经济学 小组作业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组员:李北(组长)、刘淼、白菁、白冬冬、王平、王静、井燕、周洪涛、林红、范藐、陈萌、梁原、甄琦、樊颖、温志科、王超、谢佳(整理);浅谈我国用工、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

刘淼观点:浅谈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除了要制定公平的相关制度之外,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手段也是确保公平的重要因素。

但是,法制和监控并不是万能的,道德良心对于保证操作公平也是重要因素,法定的程序是无法对人的良心起作用的。

这就是我们会看到为什么有了公平的原则和公平的程序却不一定有公平结果的原因。

建议我们的企事业、用人单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构建和谐社会,相关部门完善我国劳工政策,维护劳工权益,弥补政策缺失。

只有做到公平,才能提高效率保持各项经济持续增长,社会进步。

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范藐的观点: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应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

住房的公平性,也是住房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实行住房市场化、提高住房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低收入居民在住房问题上的公平分配和消费,保障性住房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群,也成为各地住房建设主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谢佳观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的支持力度,将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到最后一个环节,坚持先人后己原则,坚决打击以“保障”为幌子来谋私的形式主义,以公平为出发点,设计高效率的住房保障体系。

甄奇的观点:住房制度和政策的核心是住房资源配置的效率性与公平性的统一;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计划型、福利性、实物分配、行政管理的住房体制,其要害是否定住房的商品性和市场调节。

樊颖的观点:住房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化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社会中,住房制度和政策的核心是住房资源配置的效率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住房的投资生产、分配、消费、经营管理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它同任何经济活动一样,必须高度重视效率问题。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2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2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是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

公平观念和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

效率与公平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

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

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

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

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

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

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

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

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目的。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案例]: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合同制度是实施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主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

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达10700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5%以上;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一半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乡村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有2300万人。

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漠,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外,也与劳动法律政策的不协调有关。

例如,在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的条件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无异于赋予用人单位的单方自由。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相应的劳动法律责任。

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

总的来看,劳动合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

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2001年开始推行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特别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
平与效率的选择
关键词:政府、公平、效率、经济活动、选择
(一)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

是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

(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这是一种理想的政策组合,政府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既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又不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目标。

或者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形成某种折中选择,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第二、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这也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

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社会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基础产业实力雄厚,市场体系运行效率提高,政府不需要大量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因而政府活动的重点则转向了收入公平分配。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待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考,就是要历史、全面地看待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锅饭的分配体制,使效率大受影响。

20多年前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后,逐渐讲求效率,拉开收入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农村到城市,经济活跃起来,非常见效。

于是,经过10多年,就把“兼顾效率与公平”作为经验总结,写进了党的十四大的决议。

但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提法上有一个新的变化。

就是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处于“兼顾”的第二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开始,直到如今,它是我国在收入分配政策领域的正式精神。

共产党向来主张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什么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把公平与效率相比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呢?这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难以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众多社会矛盾有密切关系;也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有密切关系。

这种形势迫使我们积极进取,尽一切努力增大我国的国民财富和综合国家实力,所以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时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与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这样就把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问题突出地提出来,效率成为第一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当时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

为了更快地提高效率,增加国民财富总量,就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

邓小平告诫我们:改革造成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我们要避免这个前途,我们一定能够避免这个前途,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问题!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