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
《淮南·汜论训》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原文及翻译
《淮南·汜论训》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原文及翻译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子以奸事我者也。
”乃烹之。
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
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
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
吾恐其伤汝等。
”遍饮而去之。
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
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遂霸天下。
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
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
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
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选自《淮南·汜论训》)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B.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C.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D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⑤遍饮而去之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6.下面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依照百姓的喜恶来劝善禁奸,就能够做到“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淮南子·汜论训》阅读答案
《淮南子·汜论训》阅读答案导读:【导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语文素养,它不会像识记能力那样易于形成,需要耐心长期积累。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面关于《淮南子·汜论训》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到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公有争国之名,然而周人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
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注:①誳:弯曲。
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③涔: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毁坏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平坦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这里指收回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简略【解析】正确答案选D。
D项中,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很明显而表转折,那么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是两个相同的句式,意思也相近。
《群书治要》《淮南子 汜论训》(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
梁王曰:“陶之朱叟,以布衣而富作国,是必有奇智。
”乃召朱公而问之。
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
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
”王曰:“径与色泽皆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
”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墙薄亟坏缯薄亟裂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畜民施政教也,臣窃以为厚之而可耳。
楚惠王食寒殖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
令尹入问曰:“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殖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法废而威不立也;谴而行其诛,则庖宰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
故吾恐蛭之见也,因遂吞之。
”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
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
”是昔也,惠王之后而蛭出,心腹之积皆愈。
邹穆公食不众味,衣不杂采,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犹子,臣下顺从,若手之投心也。
故以邹之细,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
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四境之邻于邹者,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无音,期年而后始复。
故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节选自《群书治要》) 材料二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
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墙薄A亟坏B缯薄C亟裂D夫薄E而可以旷日F持久者G殆H未有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文中指判决、判处,与《苏武传》中“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意思相同。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译文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译文《《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译文《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淮南子原文: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䖟,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
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
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
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
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注释:【1】䖟,读“mǎng”,虫咬。
译文:古时候人住在水乡和洞穴之中,冬天则经不住霜雪雾露的侵袭,夏天则挡不住暑热和蚊虫叮咬,于是圣人就行动起来,给他们垒土架木,筑成屋舍,上面是梁下面是檐,用来遮风挡雨,躲避寒暑,而百姓得到安居。
因为凶禽猛兽伤害人,人无法防御抵抗,便因此熔化金属打制铁器,铸成兵器、刀具,这样猛兽就不能再危害百姓了。
所以百姓迫于困难,就要求得到生存的方便;被祸害困扰,就要制造相应的防卫工具。
人们各自凭着他们所具有的智慧,去避免遇到祸害,而靠近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因此常规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因循,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那么先王留下的法度,也有可变的地方。
鲁昭公对抚养自己的慈母十分敬爱,她去世以后,为她服丧一年,所以就有了为慈母守孝的规定。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意思是什么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一“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意思如下:只要政策有利于人民,就不一定要效法先人的制度;只要新制度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老规矩。
这句话出自西汉时期的哲学著作《淮南子》。
出处“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这句话出自《淮南子》。
《淮南子》的作者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这本书又叫做《淮南鸿烈》、《刘安子》、《鸿烈》,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四库全书总目》将《淮南子》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集古代思想的大成,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1、意思是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作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
2、因社会和自然在变化和发展着,因而人类以自身的力量和智慧不断地“去其所害,就其所利”,以变化发展的自我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和自然。
3、通过对远古以来礼乐变化发展的考察,强调了时变的重要性。
“先王的制度,不适宜的就废除它,而近代的处事方法是好的,就加以继承和发扬。
”4、治理国家虽然有常规,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政治教化也要切实有效。
所以法度要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节随习俗的不同而变化,这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三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出处:《淮南子·汜论训》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
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未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恐死忘生文言文
恐死忘生文言文
原文:
《淮南子·汜论训》
事或欲之,适足以失之;或避之,适足以就之。
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波至而自投于水。
非不贪生而畏死也,惑于恐死而反忘生也。
译文:
有的事情想得到它(事或欲之),恰好能够因此而失去它(适足以失之);有的事情想避免它(或避之),却恰好能够因此成就它(适足以就之)。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河,遇到大风(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
波浪冲来,看到波浪打到船上(波至),大浪劈头打来,他马上跳进了波涛滚滚的河里而死(自投于水)。
并不是这个人不想贪生害怕死掉,而是因为被害怕死亡所迷惑(惑于恐死),于是稀里糊涂地忘掉了生(而反忘生也)。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3论世为事权事为谋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3论世为事权事为谋题文诗: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乾鹄知来,而不知往,修短之分.昔者苌弘,周执数者,无所不通,然不自知,车裂而死.苏秦经营,万乘之主,服诺诸侯,然不免于,车裂之患.达治乱机,然而未知,全性之具.故苌弘者,知天道而,不知人事;苏秦也者,知权谋而,不知祸福.圣则不然,论世为事,权事为谋,通情达理,舒之天下,是以不窕,内之寻常,是以不塞.倘使天下,荒乱义绝,礼纲纪废,强弱相乘,力征相攘,臣主无差,贵贱无序,兵不休息,而乃始服,属臾之貌,恭俭之礼,则必灭抑,而不能兴.天下安宁,政教和平,百姓肃睦,上下相亲,而乃始立,气矜奋力,必不免于,有司之法.圣人通情,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时动静,因资立功,物动知反,事萌察变,化为之象,运为之应,故终身行,而无所困.事有可行,而不可言;有可言而,不可行者;事有易为,而难成者;有以难成,而易败者.所谓可行,而不可言,其取舍也;其可言而,不可行者,其伪诈也;易为难成,事业也者:难成易败,名声也者.圣人独见,而留意也.【原文】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乾鹄知来而不知往,此修短之分也。
昔者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
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律历之数,无所不通。
然而不能自知,车裂而死。
苏秦,匹夫徒步之人也,靻蹻嬴盖,经营万乘之主,服诺诸侯,然不自免于车裂之患。
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然而身死国亡,子孙无类。
大夫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擒夫差之身,开地数千里,然而身伏属镂而死。
此皆达于治乱之机,而未知全性之具者。
故苌弘知天道而不知人事,苏秦知权谋而不知祸福,徐偃王知仁义而不知时,大夫种知忠而不知谋。
圣人则不然,论世而为之事,权事而为之谋,是以舒之天下而不窕,内之寻常而不塞。
使天下荒乱,礼义绝,纲纪废,强弱相乘,力征相攘,臣主无差,贵贱无序,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休息,而乃始服属臾之貌,恭俭之礼,则必灭抑而不能兴矣。
淮南子·氾论训(11)全文
淮南子·氾论训(11)全文事物中的相似性,使世上的君王迷惑不解;有些事物彼此酷似、疑惑难明,令一些人眼花缭乱。
有些刚愎自用的人,貌似聪明,实际上并不聪明;愚昧的人好像仁慈,实际上并不仁慈;戆头戆脑的人看似勇敢,实际上是鲁莽。
假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像石头和美玉、葵菜和苋菜那样明显,那么识别评判人的优劣就容易得多了。
使人迷普通的铸剑工匠都因宝剑像莫邪宝剑而感到困惑,而只有欧冶这样的工匠才能识别出它们的不同种类;普通的玉工又常将一般的玉当成碧庐美玉,而只有专家猗顿才能不混淆它们之间的差别;同样,昏庸的君主也常常把伪装成君子的小人奸臣当成君子,而只有英明的君主才能不被蒙骗,并能从细微的迹象中看清真相。
所以根据蛇抬起头的高度,可以推知它的长度;根据象牙的长短,可以推知它的大小。
薛地的烛庸氏之子,只要看到爪甲那么长的短剑,就能知道其剑的利纯情况。
淄河与渑水混在一起,臾儿和易牙只要尝一口水,便能根据河水的甜苦来分辨出哪是淄河水、哪是渑河水。
所以圣人也能根据人的行为表现,知道人的贤与不贤。
孔子连廪丘封邑都推辞了,那么据此可以认定孔子不可能会去偷刀钩一类的小玩艺;许由连天子都不要做,据此可以断定许由绝不会稀罕封侯之类的事。
所以,不曾被火灼伤的人是不敢去抓火的,是因为他看到过火是会伤人的;不曾被刀剑伤过的人是不敢去抓刀刃的,是因为他看到过刀刃是会伤人的。
由此看来,可以从已经知道的现象中推知还未显露发生的事,以观察小节来推知大体。
所以识别评判人的方法是:对地位等贵者是观察他怎样兴办事情的,对富有者是观察他怎样施害人家的,对穷困者是观察他不受什么,对卑贱者是观察他不愿意做什么,对贫穷者是观察他不拿取他人的什么。
将他处于危难的时候,就能观察到他的勇气如何;用他喜好的东西去打动他,就能观察到他的操行如何;将货物钱财交付给他,就能观察到他的仁爱如何;用恐惧的事物来触动他,就能观察到他的气节如何;这样从多方面来对一个人的反复观察考查,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大概情况了。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9为善简易法禁躁欲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9为善简易法禁躁欲《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9为善简易法禁躁欲题文诗:穆公出游,右服失马,岐山野人,得之屠食,穆公告曰:食骏马肉,人必饮酒,遍饮而去.处一年与,晋惠公者,为韩之战,围穆公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志欲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出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此用约而,为德者也.天下莫易,于为善事,而莫难于,为不善也.所谓为善,静而无为;为不善者,躁而多欲.适情辞馀,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于己,故为善易.越翻城郭,逾过险塞,奸偷符节,盗窃管金,篡弑矫诬,非人之性,为不善难.犯囹圄罪,陷刑戮患,今人故由,嗜欲无厌,不循度量.何知其然?悬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执政所司.夫法令者,网奸勒率,随其踪迹.愚夫皆知,为奸犯禁,无脱非免.然不材子,不胜其欲,蒙死亡罪,被刑戮羞.此皆惑于,财利之得,而皆蔽于,死亡之患.陈卒设兵,两军相当,将施令曰:斩首拜爵,屈挠腰斩.然队阶卒,皆不能前,遂斩首功,后被要斩,是去恐死,而就必死.利害之反,祸福之接,不可不审.【原文】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
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
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吾恐其伤汝等。
”遍饮而去之。
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
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天下莫易于为善,而莫难于为不善也。
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也;所谓为不善者,躁而多欲也。
适情辞馀,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于己,故曰为善易。
越城郭,逾险塞,奸符节,盗管金,篡弑矫诬,非人之性也,故曰为不善难。
今人所以犯囹圄之罪,而陷于刑戮之患者,由嗜欲无厌,不循度量之故也。
何以知其然?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
”此执政之所司也。
夫法令者,网其奸邪,勒率随其踪迹。
无愚夫蠢妇,皆知为奸之无脱也,犯禁之不得免也。
然而不材子不胜其欲,蒙死亡之罪,而被刑戮之羞。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译文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译文汜论训作者:刘安及门客撰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
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
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
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
后世为之耒耜櫌鉏,斧柯而樵,桔槔而汲,民逸而利多焉。
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
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古之制,婚礼不称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礼也。
立子以长,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
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
夏后氏殡于阼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此礼之不同者也。
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椁,周人墙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
夏后氏祭于暗,殷人祭于阳,周人祭于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
尧《大章》,舜《九韶》,禹《大夏》,汤《大濩》,周《武象》,此乐之不同者也。
故五帝异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后世。
此皆因时变而制礼乐者。
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于礼乐之情者能作音,有本主于中,而以知榘彟之所周者也。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7见微知明观小知大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7见微知明观小知大题文诗:物之相类,君所乱惑;嫌疑肖象,众所眩耀.狠者刚愎,类知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也,戆者类勇,而非勇也.使人相去,若玉与石,美之与恶,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芎藁本,蛇床麋芜,此皆相似.剑工惑剑,之似莫邪,唯匠欧冶,能名其种;玉工眩玉,之似碧卢,唯猗顿者,不失其情;暗庸之主,乱于奸臣,而小人之,疑为君子,唯圣人能,见微知明.蛇举首尺,修短可知;象见其牙,大小可论.薛烛庸子,其但见若,狐甲于剑,利纯识矣;淄渑水合,臾儿易牙,尝一哈水,甘苦知矣.故圣论贤,见其一行,贤不肖分.故未尝灼,不敢握火,见有所烧;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见有所害.由此观之,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知大体.论人之道,贵观所举,富观所施;穷人则观,其所不受;人贱则观,其所不为;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人情备矣.【原文】夫物之相类者,世主之所乱惑也;嫌疑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
故狠者类知而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戆者类勇而非勇。
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与石,美之与恶,则论人易矣。
夫乱人者,芎之与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
故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唯欧冶能名其种;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暗主乱于奸臣、小人之疑君子者,唯圣人能见微以知明。
故蛇举首尺,而修短可知也;象见其牙,而大小可论也。
薛烛庸子,见若狐甲于剑,而利纯识矣;臾儿、易牙,淄、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
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
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许由让天子,终不利封侯。
故未尝灼而不敢握火者,见其有所烧也;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者,见其有所害也。
由此观之,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
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
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9真情得道失道必亡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9真情得道失道必亡《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9真情得道失道必亡题文诗:国所以存,其道德也;家所以亡,其理塞也.唐尧者无,百户之郭,虞舜者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周文王处,岐周之间,不过百里,立为天子,因有王道.桀纣之盛,人迹所至,舟车所通,为其郡县,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不仁所致,有亡形也.圣人见化,以观其徵,德有盛衰,风先萌焉.得王道者,虽小必大;有亡形者,虽成必败.夏之将亡,终古太史,先奔于商,三年桀亡;殷之将败,向艺太史,先归文王,期年纣亡.故圣先见,存亡之迹,成败之际,其非必待,鸣条之野,甲子之日.谓强者胜,度地计众;富者利则,量粟称金.若此然则,千乘之君,无不霸王;万乘之国,无破亡者.存亡之迹,若此易知,愚夫蠢妇,皆能论之.赵襄子以,晋阳城霸;智伯也以,三晋地擒;齐湣王也,以大齐亡;田单也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大不足恃;道之行也,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不在于大;亡在失道,不在于小.诗经有云:乃眷西顾,此惟与宅.言去殷而,迁于周也.失道寡助.【原文】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
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人之众,汤无七里之分,以王诸侯。
文王处岐周之间也,地方不过百里,而立为天子者,有王道也。
夏桀、殷纣之盛也,人迹所至,舟车所通,莫不为郡县,然而身死人手,而为天下笑者,有亡形也。
故圣人见化以观其徵,德有盛衰,风先萌焉。
故得王道者,虽小必大;有亡形者,虽成必败。
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
殷之将败也,太史令向艺先归文王,期年而纣乃亡。
故圣人之见存亡之迹,成败之际也,非待鸣条之野,甲子之日也。
今谓强者胜,则度地计众;富者利,则量粟称金。
若此,则千乘之君无不霸王者,而万乘之国无不破亡者矣。
存亡之迹,若此其易知也,愚夫蠢妇,皆能论之。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
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6任以人力自修以德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6任以人力自修以德题文诗:是故君子,不责备人,方正非割,廉直非切,博通非訾,能文能武,而不以责.求于一人,任以人力,自修以德.责人以力,事易偿也;自修道德,其难为也,难为行高,易偿求澹.夫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类.然而天下,宝之者何?小恶不足,妨大美也.志人所短,忘人之修,而求得其,天下之贤,今则难矣.夫百里奚,之饭牛也,伊尹负鼎,太公鼓刀,甯戚商歌,其美有存.众人见其,位之卑贱,事之洿辱,不知其略,以为不肖.而及其为,天子三公,立为贤相,始信异众.伊尹发于,鼎俎之间;太公出于,屠酤之肆;管仲解于,累绁之中;百里奚兴,牛颔之下;洗以汤沐,祓以爟火,立本朝上,倚三公位,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侯,符势有以,内合于君.故未有功,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知其贤者,市人知舜.倘若为是,释度数而,求于朝肆,草莽之中,失人必多.如此是则,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原文】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正而不以割,廉直而不以切,博通而不以訾,文武而不以责。
求于一人则任以人力,自修则以道德。
责人以人力,易偿也;自修以道德,难为也。
难为则行高矣,易偿则求澹矣。
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类。
然而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
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贤于天下,则难矣。
夫百里奚之饭牛,伊尹之负鼎,太公之鼓刀,甯戚之商歌,其美有存焉者矣。
众人见其位之卑贱,事之洿辱,而不知其大略,以为不肖。
及其为天子三公,而立为诸侯贤相,乃始信于异众也。
夫发于鼎俎之间,出于屠酤之肆,解于累绁之中,兴于牛颔之下,洗之以汤沐,祓之以爟火,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侯,符势有以内合。
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
为是释度数而求之于朝肆草莽之中,其失人也必多矣。
何则?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译文】所以人无完人,君子就不可以对人求全责备。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5人有厚德无问小节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5人有厚德无问小节题文诗:人有厚德,无问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小故.牛蹄之涔,鳝鲔不生,蜂之巢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夫人之情,莫不有短.其大略是,虽有小过,不足为累;若大略非,有闾里行,未足大举.夫颜喙聚,梁父大盗;为齐忠臣.昔段干木,晋国大驵;为文侯师.孟卯妻嫂,有五子焉;然而相魏,宁危解患.景阳淫酒,其被发而,御于妇人;威服诸修.此四人者,皆有所短,功名不灭,得其略也.季襄仲子,立节抗行,洿君之朝,不入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也.故小谨者,其无成功;訾人行者,不容于众;体大节疏,蹠距举远.自古及今,五帝三王,皆未有能,全其行者.故易经曰:小过亨贞.人皆有过,不欲其大.尧舜汤武,世主之隆;齐桓晋文,五霸豪英.然而尧有,不慈之名;虞舜也有,卑父之谤;汤武也有,放弑之事;五霸亦有,暴乱之谋.【原文】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
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
夫颜喙聚,梁父之大盗也;而为齐忠臣。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
孟卯妻其嫂,有五子焉;然而相魏,宁其危,解其患。
景阳淫酒,被发而御于妇人;威服诸修。
此四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灭者,其略得也。
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
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体大者节疏,蹠距者举远。
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
故《易》曰:“小过亨,利贞。
”言人莫不有过,而不欲其大也。
夫尧、舜、汤、武,世主之隆也;齐桓、晋文,五霸之豪英也。
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霸有暴乱之谋。
【译文】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0乱君不仁无道失民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10乱君不仁无道失民题文诗:乱国之君,务广其地,不务仁义,务高其位,不务道德.释所以存,造所以亡.桀囚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宣室,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羑里.倘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道,汤武救罪,尤之不给,何谋敢当.若其上乱,三光之明,下失民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于人,不求诸己,反求诸人,普天之下,非一汤武,杀一人则,必有继者.汤武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桀纣所以,虽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而反益己,之所以夺.取亡之道,不得不亡.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否,太行固塞,险阻之地;使我德覆,天下纳其,贡职者回;使我有施,暴乱之行,则天下之,伐我难矣.此周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夺也.周公可谓,能持满矣.【原文】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
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
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
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
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武王克殷,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
夫五行之山,固塞险阻之地也。
使我德能覆之,则天下纳其贡职者回也;使我有暴乱之行,则天下之伐我难矣。
”此所以三十六世而不夺也。
周公可谓能持满矣。
【译文】所以乱国的国君只追求对领土的扩张而不谋求施行仁义,只追逐提高自己的权位而不谋求实施道德,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
所以到夏桀被关押在南巢时,还不能否定过去的所作所为,而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将汤杀死;殷纣王被围困在宣室,也不知道反省过去所做的坏事,而只是后悔没有将周文王杀死在羑里。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22以禨祥明重仁袭恩
《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22以禨祥明重仁袭恩《淮南子》卷13氾论训诗解22以禨祥明重仁袭恩题文诗:相戏以刃,太祖軵肘,以刃相戏,必为过失,过失相伤,其患必大,无涉血之,仇争忿斗,以小事自,内于刑戮,愚不知忌,故因太祖,以累其心.枕户橉卧,鬼神履首,夫户牖者,风气往来,阴阳相捔,离者必病,故托鬼神,以伸诫之.凡此属皆,不可胜著,书策竹帛,藏于官府.如此故以,禨祥明之.为愚者之,不知其害,借鬼神威,以声其教,由来远矣.而愚昧者,以为禨祥,狠者不信,以之为非,唯有道者,能通其志.今世之祭,井灶门户,箕帚臼杵,非以其神,为能飨之,恃赖其德,烦苦无已.是故以时,见其德以,不忘其功.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其唯太山.赤地三年,而不绝流,泽及百里,而润草木,唯江河也.是以天子,秩而祭之.故马者也,免人于难,死也葬之.牛死葬以,大车为荐.牛马有功,犹不可忘,又况人乎.此圣所以,重仁袭恩.炎帝于火,而死为灶;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稼穑,而死为稷;羿之除害,死为宗布.此鬼神者,之所以立.【原文】相戏以刃,太祖軵其肘者,夫以刃相戏,必为过失,过失相伤,其患必大,无涉血之仇争忿斗,而以小事自内于刑戮,愚者所不知忌也,故因太祖以累其心。
枕户橉而卧,鬼神履其首者,使鬼神能玄化,则不待户牖之行,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
夫户牖者,风气之所从往来,而风气者,阴阳相捔者也。
离者必病,故托鬼神以伸诫之也。
凡此之属,皆不可胜著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
故以禨祥明之。
为愚者之不知其害,乃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所由来者远矣。
而愚者以为禨祥,而狠者以为非,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今世之祭井灶、门户、箕帚、臼杵者,非以其神为能飨之也,恃赖其德,烦苦之无已也。
是故以时见其德,所以不忘其功也。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唯太山。
赤地三年而不绝流,泽及百里而润草木者,唯江、河也。
是以天子秩而祭之。
故马免人于难者,其死也,葬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
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
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
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
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
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
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
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
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
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