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区地质简图

合集下载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嘉应学院091班翁伟钦整理的庐山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嘉应学院091班翁伟钦整理的庐山地理实习报告)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实习报告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班级:091班姓名:翁伟钦学号:2090811104组别:庐山实习第四小组(以下由庐山实习第四小组实习资料整理而成)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前言一、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室内整理与作业(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质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实习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其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二)实习内容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2、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3、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如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等)(三)室内整理与作业1、将野外所收集的全部资料、标本进行复核,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2、实习报告:按照专业实习要求完成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二、实习基本情况(一)实习时间安排:2011年6月28日-2011年7月5日1、2011年6月21日进行实习动员;2、2011年6月28日~7月5日赴庐山进行综合野外实习,包括野外考察、记录、资料整理。

具体路线安排:1)、6月28日:梅州出发;2)、6月29日:住地—牯岭镇(月照松林);3)、6月30日:芦林一号—芦林湖—含鄱口—植物园;4)、7月1日:如琴湖、花径—锦秀谷(仙人洞、天桥)—龙首崖—悬索桥;5)、7月2日:大月山水库—上中南路—回龙路—三宝树(黄龙寺、乌龙潭、黄龙潭);6)、7月3日:五老峰;7)、7月4日:庐山—梅州;8)、7月5日:到达学校。

返校后整理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二)实习地点:庐山(三)实习用具:1、个人装备:背包、野外记录本、铅笔、干粮、雨衣或雨伞、水2、实习队:扩音器、高度表、罗盘、地质锤、军用铁铲、样方绳、卷尺、照相机、医药箱(四)实习指导老师:组长:罗迎新副组长:程洁如带队老师:梁锦梅林培松欧先交曾兰华队员:翁伟钦钟媚杨云婷陈燕珊罗燕珊邱晓清吴洽槐李俏美(五)实习线路及具体内容:行程1:住地—牯岭镇(月照松林)主要内容:东谷:形态、构造、成因西谷:形态、成因、产状牯岭:岩性、产状、构造等观察庐山夷平面地貌观察牯岭周围植被、土壤状况行程2:芦林一号—芦林湖—含鄱口—植物园主要内容:参观芦林一号博物馆,了解庐山地貌概况考察庐山“冰川地貌”参观庐山植物园行程3:大月山水库—上中南路—回龙路—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主要内容:大月山水库:观察草甸土、山地棕壤剖面上中南路:观察古红土剖面、植被样地调查回龙路:观察山地黄棕壤剖面、植被样地调查三宝树—黄龙潭:观察沿途植被变化状况、沿途观察谷地形态变化、沿途观察河流的溯源侵蚀行程4:如琴湖、花径—锦秀谷(仙人洞、天桥)—龙首崖—悬索桥主要内容:锦绣谷:河流袭夺、袭夺湾、裂点(天生桥)、上下谷地形态、风口(花径)、观察沿途植被变化龙首崖:断层崖地貌悬索桥:观察山地黄壤行程5:五老峰主要内容:五老峰岩性、产状、构造、厚度、断层崖地貌、切割现象、坡地重力堆积、南面丘陵地貌、观察粗骨土介绍一、庐山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庐山的地质 一

庐山的地质 一

庐山的地质一地层遗迹庐山最重要的地层遗迹是古元古代星子群地层剖面遗迹主要出露有两处:一是栖贤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内。

沿途可见星子群各种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大理岩。

二是归宗至金轮峰剖面,沿途可见星子群的各种变粒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

其遗迹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庐山还有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遗迹。

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剖面遗迹在庐山出露最全。

早更新世早期的大排岭冰碛泥砾剖面遗迹就在大排岭南。

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阳期冰碛泥砾剖面在金定山上,另一处在鄱阳湖边的白龙寺旁。

中更新世大姑期冰碛泥砾剖面遗迹有多处,其中以下青山最为典型。

另外还有冰碛与冰水混杂堆积剖面遗迹两处。

这些遗迹保存自然完整。

岩石遗迹庐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遗迹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庐山东南部观音桥、秀峰、归宗等地见有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其同位素年龄为8.47亿年,属晚元古代。

东牯山、玉京山、海会、石牛山等地的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同位素年龄为1.37亿~1.04亿年,属中生代。

庐山南部谢家山、隘口、塘家湾等地的古、中元古代变质岩中,见有基性岩墙群的出现,同位素年龄为1.36亿年,属中生代。

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背景下,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岩浆侵入体。

庐山基性岩墙群的出现,是地壳处于拉张伸展应力状态下的标志。

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较广,老虎潭瀑布、红山洼瀑布两处的绿帘变粒岩最完整而新鲜。

下双剑峰、玉帘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几处的变粒岩遗迹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学观赏价值。

另外还有矽线石片岩、兰晶石片岩等。

有一定美学观赏价值的沉积岩遗迹主要有震旦纪早期的砾岩中的大量紫红色玉燧砾石和奥陶纪晚期紫红色网纹状石灰岩等。

水文地质遗迹庐山山南黄龙山下的星子温泉、鸟儿崖的报春泉、海会的金竹泉,流量大于1 200t/d,均为断层带内的上升泉。

庐山的瀑布称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闻名于世。

庐山自然地理资料库

庐山自然地理资料库

一、庐山地质地貌(一)庐山位在江西省九江以南约13千米,兀立在鄱阳湖西北,主峰海拔1,543米,高出附近平原约1,400多米,为江南名山之一。

1933年,李四光教授在这里首先发现了冰川遗迹,1937年完成他的“冰期之庐山”名著(1947年出版),从此以后,庐山成为我国研究冰川地形的典型区域之一。

1951年5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学,由马溶之教授和著者领队,往庐山作土壤和地形的实习,同行者尚有地质调查所于天仁同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祁延平和汪安球二同志,与南大地理系文振旺和刘振中同志。

我们于5月5日离南京,5月31日返南京,在庐山及其邻近地区工作时间共11天。

因为时间的短促,我们所到的地方不多,观察也不够深入,不过有几点可以补充庐山地形的知识,所以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以求于国内的地形工作者。

一、地质基础庐山是一个由断层作用而上升的块状山(block mountain)。

构成山岭的岩层很复杂,主要为震旦纪和五台纪的变质岩,但在汉阳峰一带,则有许多火成岩侵入体。

关于庐山的地质情况,李四光教授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变质岩系包括许多不同的岩层,主要有牯牛岭层、大月山粗砂岩、仰天坪页岩、匡顶板岩和片麻岩等,它们的抵抗风化的力量差异很大,再加以褶曲的影响,因此造成了各种很不相同的地形。

在庐山,岩石和构造对地形的影响,表现得特别清楚。

牯牛岭层主要分布在牯岭附近,包括两种不同的岩层,即(i)女儿城砂岩和(ii)砂质页岩与干枚岩。

它们往往交互成岩,其中女儿城砂岩较为坚硬,页岩和干枚岩则较为软弱。

在褶曲地带,女儿城砂岩往往突起成山,页岩和千枚岩则被侵蚀成为次成谷地。

例如小天池附近的谷地,就是这样造成的。

大校厂谷地居大月山背斜的西北翼,这里的地层大致向西北倾斜,自下至上为大月山粗砂岩,页岩和千枚岩与女儿城砂岩,因差别侵蚀的结果,页岩和千枚岩发育为大校厂次成保地,而粗砂岩和砂岩则耸起为山,即大月山和女儿城。

牯岭市区位于大月山西北的一个向斜中,这里的岩层是砂岩及千枚岩交互成层,页岩和千枚岩被蚀成中谷、西谷和医生洼等谷地,砂岩则突立为牯牛岭、猴子岭等小山。

庐山简介

庐山简介

庐山(一)、地质概况: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

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

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1)地层与岩性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为老,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主要岩层有片麻岩、匡顶板岩与仰天坪页岩等,其东南部尚有大片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出露。

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1474M)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南部在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喷出酸性变纹岩,燕山运动中有大量侵入岩产生,产生混合岩。

)。

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亦各大月山粗砂岩)与牯牛岭层。

大月山粗砂岩岩性艰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

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

牯牛岭层可分为二层: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层、千枚岩;下层——女儿城砂岩。

它们往往交互成层。

女儿城砂岩较坚硬,出露之处,多为山脊,如女儿城、日照峰、蚱蜢岭、含鄱岭、九奇峰、上霄峰与玉屏峰等,均由此岩层组成。

上部的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千枚岩,岩性软弱,多被侵蚀,形成次生谷地,如大校厂、船洼、西谷、七里冲、小天池等。

庐山外围零星出露寒武系以后的各系地层,第四系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成因类型复杂。

庐山

庐山

第一章庐山地区地理概况1. 地理位置2. 气象条件1 3. 水文条件1 4. 植被土壤1 5.地质地貌1 6. 人文环境第二章气象气候1 .庐山地区的气候特征2.山地气候特征及九江星子的比较3.气候观测数据的分析第三章地质1.庐山地区地层及岩石特征2.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3.庐山地史演化简析4.庐山地区地貌类型及特征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5.庐山地区地貌发育规律6.冰川地貌问题讨论第四章植被1.庐山地区植被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主要代表种群类型)2.植被演替及演替顶级群落、植物与环境的生态关系3.对庐山地区植被开发利用或保护的看法(自然或人工)第五章土壤1.庐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2.各种土壤类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3.山地土壤地带性土壤对比分析及土壤改良设想第六章水文1.庐山水文基本特征2.庐山水环境状况简析3.庐山水资源供需分析第七章地理环境综合分析黄龙寺结束语前言本次实习从2009年8月17日开始,至2009年8月26日结束,历时10天。

实习地点为庐山地区,包括庐山山区、星子县和九江市。

参加的人员包括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07级全体学生以及带队老师、队医等共100人左右。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1)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认识庐山地区的地理概况,并对地理学有一个综合的认识;(3)掌握庐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水文状况、气候状况、人文状况和生态状况;(4)了解与熟悉依据地理现象进行地理思考和编写实习报告的基本方法、内容和过程;(5)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对主要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地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人文等,运用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次实习是一次广泛系统的地理学教学实习。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地理位置庐山地区位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会图1-1 庐山区位图处,“承东启西”,“迎南接北”(图1-1)。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庐山地质实习报告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 20xx 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庐山地理概况1.1 庐山行政区划图 1-1 九江市地理位置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整体而言位于江西省北部,频临九江市莲花县。

而庐山中也有居民居住,且有牯岭镇等集镇坐落其中。

就牯岭镇而言,其人口约有 1.5 万人辖芦林、长冲、日照、正街、窑洼、橄榄、大林、花径 8 个居委会和朝阳、胜利 2 个村委会。

有南北两条登山公路,北经威家抵京九铁路九江站及长江大桥和市区;南经通远上 105 国道、昌九高速公路及庐山机场,可以说对于一个山水风景区而言其交通是相当便利的。

地处高山,盛产茶叶。

特产有石鸡、石鱼、石耳、云雾茶。

牯岭镇是庐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有仙人洞、花径、含鄱口、锦绣谷、三叠泉等众多景点。

1.2 庐山地理位置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 115 度 52 分--116 度零8 分,北纬 29 度26 分--29 度 41 分,面积 302 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 500 平方公里。

北濒长江,南临鄱阳湖。

图 1-2 庐山的整体卫星图像图 1-3 庐山整体卫星图像,呈肾形1合肥工业大学资环学院 20xx 级地信一班丁祎皞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1.3 庐山基本地理,地质特征庐山山体呈纺锤形,面积 302 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高1474 米。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庐山年平均降水 1917 毫米,年平均雾日 191 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 7 月--9 月平均温度 16.9 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 32 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加上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就山的形成来讲,其属于地垒式断块山,故庐山多悬崖峭壁。

总体来讲是由三个背斜,两个向斜构成。

而山的北部多以沉积岩,包括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组成,故整体较平缓,多亿褶皱地貌为主。

庐山地貌

庐山地貌

1、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里,以雄、奇1、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里,以雄、奇、险、秀闻名。

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另外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庐山的地质概况(一)庐山的形成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

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

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

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下面将列举一些庐山在强烈上升的证据:1、庐山东西两侧的断层崖高峻、陡峭,未遭破坏,只有少数被沟谷切成三角面。

庐山土壤——精选推荐

庐山土壤——精选推荐

庐山土壤1、庐山地貌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西北濒临一泻千里的长江,东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庐山是由于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周围是低矮的丘陵和湖泊,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最高汉阳峰海拔1474m比周围的平原高出大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另外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2、土壤概括庐山土壤形成因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土壤。

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条件,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

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生物、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也依次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特征。

另外,许多隐域吐,像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石质土等在庐山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从庐山的地质基础来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使庐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 的山地,奠定了当前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基础。

另外,庐山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

这些都是构成了庐山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

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地垂直分布,因此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由于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且影响到土壤结构以及保湿和保持养分的性能,所以庐山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形成。

庐山介绍ppt

庐山介绍ppt

庐山古建筑 庐山古建筑,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如今仍以 它神妙的构思,独特的造型,鲜明的风格,无 时无刻地向人们展示着美的魅力。 它们置身于青山秀水间,或雄奇,或秀美,或 古朴,或俏丽。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所固有的线、 面、体及其相互组合的构成,来认识它们的变 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平衡与稳定、节奏与 韵律等组合规律,领受他们各自所蕴含的特定 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得到饱满的情感体验和 审美愉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 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 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尚书· 禹 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 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 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 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 地垒式块段山。[1-2] 庐山介于东经115°52′— 此外,庐山还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别名。而最 116°8′,北纬29°26′— 早以“庐山”之名被写进史书的则是司马迁的 29°41′之间。东偎婺源、 《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 关于“庐山”之名,后来研究者又在不少的典 籍当中找到了“蛛丝马迹”,如《诗经· 小雅· 信 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 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而《国语· 楚语》 长江。[3] 则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 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中:“寻阳郡南有庐山, 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 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 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 胜地”。 谈及庐山地理。

庐山地理知识

庐山地理知识

庐山地理知识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庐山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峻,自然景观独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脉之一。

庐山位于庐山区南部,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东经115°52′-116°02′,北纬29°21′-29°45′之间。

庐山北临长江,南接鄱阳湖,东接洪泽湖,西临湘赣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庐山总面积为3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地面积为170.5平方公里,山脉绵延起伏,最高峰为庐山主峰——天台山,海拔1474.2米。

庐山地势险峻,山脉纵横交错,峰峦叠嶂。

整个山脉由东南向西北延伸,主要由南峰、西峰、北峰、东峰组成。

山脉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石灰岩也有分布。

庐山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是中国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

山区常年多云雾弥漫,云雾缭绕的景象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而美丽的氛围。

庐山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有特色。

春天,山脉披上一层翠绿的衣裳,山谷中百花争艳;夏天,山上凉风习习,成为人们避暑的胜地;秋天,庐山的枫叶变红,美不胜收;冬天,山上银装素裹,美丽如画。

庐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植被繁茂。

山上有多个瀑布和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庐山四大瀑布之一的龙虎瀑布,瀑布水势汹涌,声势震撼。

此外,庐山还有许多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如古松、银杏、红豆杉等,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庐山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有众多的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其中,庐山金丝猴是庐山的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猴王”,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此外,庐山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除了自然景观,庐山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庐山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庐山上有众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庐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庐山大佛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庐山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发展。

庐山还是众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到访。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3doc

庐山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报3doc

山存在古冰川遗迹,其他都缺乏有效的证据;②中国东部冰期气候以干冷为特色,不利于古雪线的大幅度下降和冰川的发育。

③东部山区被当作冰碛物的巨石泥砾、漂砾、条痕石等,多数为泥石流或冻融泥流所产生;④中国东部所谓的“古冰川遗迹”,可以用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和岩性影响下的地貌发育和泥石流的模式进行合理的解释。

2.3.6.2庐山冰川遗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貌景观一览表成因类型形态类型典型景观名称冰川刨蚀侵蚀型冰斗 1.大坳,2.黄龙庵,3.鳄鱼石,4.月弓堑,5.五乳寺,6.鼓子寨,7.黄岩寺冰窖 1.窑洼,2.芦林,3.黄龙寺,4.三逸乡,5.仰天坪,5.簸箕窝U形谷1.王家坡,2.大校场,3.七里冲,4.东谷,5.西谷,6.剪刀峡,7.锦秀谷,8.石门涧,9.白沙河,10.长垅涧,11.青莲涧悬谷 1.莲谷,2.月轮峰,3.汉口峡,4.芦林桥冰溢口 1.汉口峡,2.天桥冰坎 1.大坳,2.石门涧,3.芦林桥冰笕 1.大月山,2.斗米洼,3.大寨角峰 1.太乙峰,2.犁头尖,3.月轮峰,4.日照峰刃脊1.大月山,2.小天池-大寨山,3.屋脊岭,4.女儿城,5.长埂,6.含鄱岭,7.九奇峰,8.梭子岗,9.五老峰,10.牯牛岭,11.红石崖12.大埂冰阶 1.百丈梯,2.钓鱼台,3.石门涧,4.三叠泉盘谷 1.莲花洞,2.报国寺,3.学洼,4.何家垅,5.黄照岭,6.观音阁冰川运动推挤摩擦型冰坡 1.金竹坪,2.牧马场,3.太乙村冰桌 1.飞来石,2.华盖石冰川条痕石 1.中庵寺,2.张家老屋水库,3.金定山龟背石 1.相辞涧羊背石 1.蛤蟆石鼻山尾 1.鞋山冰川压入构造 1.黄泥庵斜层构造 1.下青山基岩团块构造 1.金氏山庄表皮构造 1.羊角岭,2.大排岭,3.金定山,4.下青山冲断构造 1.羊角岭,2.金氏山庄,3.白石嘴冰川漂砾 1.金定山,2.大排岭,3.长岭,4.海会,5.蛇头岭,6.大岭冰川堆碛型冰水湖 1.谷山湖终碛垅 1.羊角岭,2.新桥,3.下青山,4.化纤厂后山,5.大岭,6.姑塘,7.大排岭,8.金定山,9.马头,10.金氏山庄,11.赛阳,12.长岭,13.蛇曲山侧碛垅 1.高垅中碛垅1.裁缝岭1、2010年9月4日 飞来石——在西谷庐山中学门前,有两块上下叠枕的巨石,犹如天外飞来,故称“飞来石”。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学号:姓名:2012年10月目录庐山实习区概况·3第一章地质、地貌与水文·4第一节地质基础··4第二节地貌形态··6第三节典型地貌形态与地质关系··15第四节水文特点与地貌形态··21第二章气候与自然分异··24第一节气象与气候特点··24第二节植被、土壤与山地气候··28第三章结论与讨论··43第一节有关争议问题的讨论··43第二节实习报告结论··45结束语··46庐山实习区概况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九江市、庐山和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九江县的大部分,东经115°52′-116°13′与北纬29°22′-29°46′,总面积约800k㎡。

图1 庐山实习区区位示意图庐山处江西北端,东依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动脉,北枕浩浩长江。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文史荟萃。

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总体走向北东,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

其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是座地垒式断块山,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和震旦系粒屑沉积岩构成。

第四纪庐山强烈上升,周围相对下陷,形成两侧陡峭的断层崖。

其地貌类型多样,北部为褶曲延展,以大月山背斜为轴,两侧对称地分列为向斜谷、背斜山以及次一级的次成谷和次成山(单面山),并受背斜构造的倾伏与向斜构造翘起的控制,次成山与次成谷在平面上构成“之”字型的延展。

庐山东南部和西北侧为峭壁陡坡,并与断块山边界断裂的特性有关而呈阶梯式递降。

庐山山前丘陵多由古生界组成,并间以宽谷平原。

庐山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具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

庐山地质

庐山地质

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

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

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1.庐山的地层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

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

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

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

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类型:一)褶皱构造: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①正断层: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

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

庐山、武汉、鄱阳湖周边宏观地形特征

庐山、武汉、鄱阳湖周边宏观地形特征

庐山、武汉、鄱阳湖周边宏观地形特征下图是庐山、武汉、鄱阳湖周边地形图。

随着中国东部陆块向西的扭曲,首先是皖南武夷山陆块在湖北武穴到安徽滁州一线(图中蓝色直线所示)和大别山陆块发生粘性撕裂(见蓝色箭头所示),撕裂后的皖南武夷山陆块持续向西南扭曲运动。

随着扭曲幅度的加大,武夷山陆块又在鹰潭—上饶—衢州—金华一线和皖南陆块发生撕裂,形成宽数十公里的山间谷地。

皖南陆块(大致为下图蓝色虚线所示范围)在跟随中国东部陆块向西扭曲过程中,陆块内部也逐渐趋于分离破碎,形成九华山、黄山、三清山、休宁、千岛湖等地的凹陷盆地及熔融花岗岩山体隆起。

而另一方面,和中国东部陆块相连的东南亚陆块的中南半岛陆块向西呈现出大约90度的弯折,软流体陆块膜的弯折内折叠挤压,形成横断山脉及云贵高原这一厚重的阻挡面。

而东侧与之相接的华南华中陆块,受到外围武夷山陆块及云贵高原陆块共同的夹压,产生向北的扭曲分离、碎裂(见图中红色箭头所示,这种机制有点类似于我们用门缝夹核桃)。

其中的南岭、罗霄山、九岭山就是受此影响向北凸进碎裂过程中形成的山体隆起。

中国东部陆块向西扭曲和华南华中陆块受压向北的碎裂凸进,位于华南华中陆块最北端的九岭山陆块(图中红色虚线所示范围)向北凸进的距离最远,陆块软流体的熔融拉伸特征表现的也越明显。

通过九岭山陆块宏观地形特征可以判断,原先的九岭山陆块的东侧是和皖南陆块的西侧边界是一个整体,九岭山陆块向西北凸进扭曲过程中,逐渐和皖南陆块西侧边界撕裂分离出去。

依此思路理解,鄱阳湖(绿圈所示)、庐山(黄色虚线所示)、武汉周边(绿色曲线所示)地形的形成,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九岭山陆块原先是和皖南陆块西侧边界相连的一个整体,随着中国东部陆块向西扭曲的加剧,位于皖南陆块西部内侧的九岭山陆块受压逐步撕裂向西北方向扭曲移动,其东侧逐渐和皖南陆块西侧撕裂分离,旋转向西北凸进。

在和皖南陆块撕裂分离过程中,裂口南侧逐渐拉伸形成当前的鄱阳湖湖泊凹陷(见下图绿圈所示)。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资料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资料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资料一、地理位置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

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

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

二、地质1.地层遗迹古元古代星子群地层剖面遗迹,主要出露有两处:一是栖贤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内。

沿途可见星子群各种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大理岩。

二是归宗至金轮峰剖面,沿途可见星子群的各种变粒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

其遗迹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遗迹,出露最全,早更新世早期的大排岭冰碛泥砾剖面遗迹就在大排岭南。

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阳期冰碛泥砾剖面在金定山上,另一处在鄱阳湖边的白龙寺旁。

中更新世大姑期冰碛泥砾剖面遗迹有多处,其中以下青山最为典型。

另外还有冰碛与冰水混杂堆积剖面遗迹两处。

这些遗迹保存自然完整。

2.岩石遗迹庐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遗迹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庐山东南部观音桥、秀峰、归宗等地见有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其同位素年龄为8.47亿年,属新元古代。

东牯山、玉京山、海会、石牛山等地的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同位素年龄为1.37亿~1.04亿年,属中生代。

庐山南部谢家山、隘口、塘家湾等地的古、中元古代变质岩中,见有基性岩墙群的出现,同位素年龄为1.36亿年,属中生代。

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背景下,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岩浆侵入体。

庐山基性岩墙群的出现,是地壳处于拉张伸展应力状态下的标志。

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较广,老虎潭瀑布、红山洼瀑布两处的绿帘变粒岩最完整而新鲜。

下双剑峰、玉帘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几处的变粒岩遗迹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学观赏价值。

另外还有矽线石片岩、兰晶石片岩等。

有一定美学观赏价值的沉积岩遗迹主要有震旦纪早期的砾岩中的大量紫红色玉燧砾石和奥陶纪晚期紫红色网纹状石灰岩等。

庐山的构造地貌

庐山的构造地貌

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

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

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

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

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

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

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

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

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

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

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

庐山在第四纪强烈抬升前经长期剥蚀、侵蚀,形成一系列岭谷地貌,以后山体抬升,岭谷被抬到山顶。

庐山北部由于剪刀峡——汉口峡这一东南向西北延伸的横向断裂的影响,岭谷在中间隆起,致使北部地区的岭谷沿这一线分别向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倾斜,向西南到芦林湖、石门涧谷地为界,向东北以王家坡谷地为界。

大月山背斜向东北,是倾伏背斜,尤其是向西南有明显的倾伏,背斜部位岩性坚硬,因而形成背斜山,且受构造控制,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两端窄而低,中间宽而高,西南端在芦林盆地一带尖灭。

大月山背斜两侧为东谷向斜和三叠泉向斜。

东谷向斜向东北延伸为莲花谷向斜,向西南延伸为东谷向斜,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东侧上升,致使莲花谷向斜和东谷向斜分别想东北和西南倾付。

形成的故地基本上与构造相适应,次生(单斜谷)谷岭也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

向斜部位由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等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发育成向斜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