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化学培优教案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础概念,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等概念;
2.掌握化学中常用的单位,如摩尔、质量等;
3.能够区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化学中常用单位的转换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举例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有哪些物质是化学的?这些物质是如何构成的?
二、学习化学基础概念(15分钟)
1.介绍化学中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等;
2.让学生做简单的实验,观察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

三、学习化学单位(15分钟)
1.介绍化学中常用的单位:摩尔、质量等;
2.做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常用单位的转换方法。

四、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5分钟)
1.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理解其原理。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基础概念和单位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做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础概念和单位,引导学生从实验和计算中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
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化学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通过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 灭火的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 燃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的过程。

3. 讲解灭火的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灭火方法的应用。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灭火方法,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预防。

6.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进行灭火实验,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燃烧与灭火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火安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燃烧与灭火的小论文。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火灾隐患,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初级中学化学培优补差课程教案

初级中学化学培优补差课程教案

帮困教案(1)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日期参加学生班级2、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附:练习1、在镁条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镁条变短B.放出大量的热C.发出耀眼的白光D.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冻三尺B.海水挥发 C.死灰复燃 D.玻璃破碎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剪纸成花 B.铁锅生锈 C.纸张燃烧 D.食物腐烂4、天津港化学危险品的爆炸使许多人谈化学色变,但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使我们对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化学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列对化学的认识错误的是()A. 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 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材料C. 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D. 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5、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①用洗涤剂洗餐具②熟石灰改良土壤③用浓硫酸在纸上写字④氢氧化钠潮解A.①②B.①④C.②③D.只有①6、“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A.硬度较小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好 D.化学性质稳定7、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冰雪融化,工业制氧气B. 钢铁生锈,纸的燃烧C. 蜡烛燃烧,蜡烛熔化D. 汽油挥发,食物腐烂9、下列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A、人工降雨B、制纯碱、化肥C、植物的光合作用D、灭火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氦气用于冲灌空气球;②氧气用于电焊;③干冰用于制冷;④用自来水制造蒸馏水.A.①、②、③ B.② C.①、④ D.①、④、⑤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生铁用于铸造铁锅 B.稀有气体用于制造霓虹灯C.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D.铜用于制造导线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水铸成锅B. 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C. 汽油在挥发D. 瓷碗破碎13、下列表述语句中,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冰冰升温后能融化B.铁会生锈铁熔化C.汽油能挥发汽油燃烧D.牛奶酸败牛奶加热能煮沸帮困教案(2)内容基本的实验操作日期参加学生班级一、固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提出问题):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中考化学考前复习妙计培优生怎么讲课件

中考化学考前复习妙计培优生怎么讲课件

练一练
1、以下四个装置是否都可行?优缺点在哪里?
练一练
2、请设计完整实验装置验证混合气体中含有CO、H2、CO2,相关仪器如下:
除杂的物理方法
方法
原理及应用举例
操作要点
可溶性物质与难溶性物质 一贴、二低、
过 的分离,如粗盐提纯、分离 三靠紧。玻璃棒

MnO2和KCl,一般涉及溶解、 过滤、蒸发几步基本操作
过滤而除去。
如除去Cu粉中混有的少量Zn粉,可在样品中加入稍过
量稀H2SO4,过滤后滤纸上留下的便是Cu。 5.将杂质转化为所提纯物质。把杂质通过化学反应
转化为所要保留的成分。
如除去FeSO4中混有的少量CuSO4,可先将混合物溶于 水,再加入稍过量的Fe粉,直到溶液蓝色消失为止,
然后过滤,蒸发滤液即得到纯净的FeSO4晶体。 6.逆变法。当混合物中的杂质无法直接除去时。
发 氯化钠固体
__玻__璃_棒___搅拌,当出现
结 结 除去挥发性杂质, 大量固体,停止加热,
晶 晶 如蒸发NaCl溶液中的 利用余热将溶剂蒸干

HCl
由于杂质的量较少,
降 分离溶解度受温度 在热饱和溶液中要提纯
温 影响较大的溶质,如 的物质达到饱和,而
结 除去KNO3中少量的杂 __杂__质____没有达到饱和,
物质的鉴别
(5)常见物质的鉴别
常见物质 硬水和软水
检验试剂 (或方法)
肥皂水
现象
出现____泡__沫__多,_____浮__渣_少的 是软水,反之是硬水
聚乙烯和聚 氯乙烯
点燃(灼烧)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____聚__氯__乙,烯 无气味的是______聚_乙_ 烯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第一章:认识化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思维等方法探究化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特征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三、教学重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化学变化的观察和分析3.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四、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特征2.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和分析化学变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原子、分子、离子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物和元素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三、教学重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原则2. 物质的性质的观察和分析四、教学难点1. 物质的组成单位的理解和运用2. 物质的性质的实验和观察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原则。

2. 实验法:进行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性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性质和问题。

第三章:化学反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反应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原理。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2. 化学反应的特点:反应物和物的变化、能量的变化3. 化学反应的原理: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三、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四、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的类型的理解和运用2. 化学反应的原理的实验和观察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初中化学知识讲座教案

初中化学知识讲座教案

初中化学知识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讲座,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等。

2. 化学基本原理:原子结构、分子理论、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 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入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基本概念:介绍物质、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化学基本原理:讲解原子结构、分子理论、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验技能:介绍基本实验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如显微镜、滴定管、蒸馏器等,并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5.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强调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课堂互动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化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管、蒸馏器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现象。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入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化学基本概念:介绍物质、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化学基本原理:讲解原子结构、分子理论、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验技能:介绍基本实验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如显微镜、滴定管、蒸馏器等,并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初中化学培优补差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补差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补差教案主题:化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 了解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和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难点:区分物质、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内容:1. 化学的基本概念:- 物质: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进一步分解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反应物(左边)→生成物(右边)-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符号和系数的意义3. 常见化学实验和现象:-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沉淀、气体生成等现象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 实验法: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2. 讲解: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示化学的神奇和魅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了解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和现象。

教师应该通过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知识。

初中化学培优辅差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培优辅差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培优辅差教案模板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2. 教学难点: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方法1. 引导自学: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启发思维: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激励参与:组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鼓励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化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过程。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3.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等能力。

初中化学讲课稿范文10篇

初中化学讲课稿范文10篇

初中化学讲课稿范文10篇1.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根据其性质和组成可以进行分类。

主要有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类型。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而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溶液)和非均匀混合物(悬浮液、乳液等)。

2. 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元素是由相同类型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元素用符号O表示,化合物则用化学式表示,如水用H2O表示。

另外,元素在一定条件下通常是稳定的,而化合物则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新的化学变化,形成不同的物质。

化学反应通常会伴随着物质的性质的变化,如颜色变化、气体的生成、沉淀的产生等。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称为反应物,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剧烈反应和缓慢反应两种。

4. 化学方程式的编写与平衡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所涉及的反应物和产物。

编写化学方程式需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同时,化学方程式也需要平衡,即反应物和产物的原子数、离子数、电荷数在化学方程式中应该相等。

5. 酸碱与中和反应酸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当酸与碱进行反应时,会产生盐和水,这种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双替代反应,其中酸和碱作为反应物产生盐和水作为产物。

6. 氧化与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丧失电子或增加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并伴随着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

而还原反应则是氧化反应的反过程,物质获得电子或者失去氧原子或者获得氢原子。

氧化与还原反应通常同时进行,因此被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7. 电解与电池电解是指通过外加电源来使电解质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电解反应可以分为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讲解稿模板

初中化学教案讲解稿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理解元素分类的依据。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元素的发现历程。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3. 元素分类的依据。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表的记忆与应用。

2. 元素分类的依据与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系列化学元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化学元素的发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化学元素的发现与分类的世界。

二、新课讲授1. 元素的发现历程- 教师讲解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从古至今,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元素的认识不断深化。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教师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周期表的构成,包括周期、族、元素等概念。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3. 元素分类的依据- 教师讲解元素分类的依据,包括元素的性质、用途、发现时间等。

-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元素分类的依据。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几个元素,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分类。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分类的依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五、布置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元素的发现与分类,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元素的发展历程,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理解了元素分类的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培优辅差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辅差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辅差教案主题: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分类;2. 掌握分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键的分类和特点;2. 分子结构的组成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a. ionic bond(离子键)b. covalent bond(共价键)c. metallic bond(金属键)2. 分子结构的组成和性质:a. 分子的定义和特点b. 分子的构成和排列c. 分子的性质和相关实验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2. 实验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相关知识;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和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理论讲解:分别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过程;3. 实验探究:安排相关实验,让学生自行操作并分析实验结果;4. 概念巩固:通过小组讨论或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回顾: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和积极参与;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3. 作业考核:书面作业及相关问题解答。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应用;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本质,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愿学生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
(实用版)
目录
1.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概述
2.教案的目标和内容
3.教案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4.教案的预期效果和评估
正文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概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而编写的。

该教案内容丰富,覆盖了九年级化学的全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化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和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案的目标和内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实
验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的内容涵盖了九年级化学的全部课程,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酸碱盐、氧化还原反应等。

【教案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在实施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时,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做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案的预期效果和评估】
通过实施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培优教案,预计学生的化学理论水平和实验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逐字稿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逐字稿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逐字稿
课题: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测量反应速率的方法,并能够解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对反应速率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验、示例分析、讨论交流。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教案、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分钟)
老师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为什么有些化学反应很快,有些化学反应很慢?
二、讲授 (15分钟)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可以通过测量消耗的反应物或生成的产物的浓度变化来确定反应速率。

三、实验 (20分钟)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来验证影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讨论 (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影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探讨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小结 (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反应速率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

六、作业 (5分钟)
学生布置书面作业:结合日常生活,分析一些化学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以上为初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欢迎向老师提问。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范例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范例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范例
课程内容: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3.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
教学重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组织结构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
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性质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规律
教学准备:
1. 课件、教学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化学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入元素周期表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
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发展
2)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性质
3)介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性变化
3. 实验演示(20分钟)
展示几种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变化,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练习(15分钟)
配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5分钟)
小结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要点,并强调学生需要多维度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周期规律。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了解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形成初步的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知识讲座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知识讲座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2.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3.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 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讲座的主题和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讲解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化学反应等。

(2)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

(3)讲解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互动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化学实验,如制取氧气、燃烧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5. 总结(1)教师总结本次讲座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化学现象,提高化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七、教学反思1. 讲座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

初中化学培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掌握:使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

2. 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元素和原子第二节:分子和离子第三节: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2.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一节:物质的性质第二节:化学变化第三节:物质的分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3. 运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官方推荐的初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室常用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六、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1.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节: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3.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七、第四章:化学反应及其计算1.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2.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影响因素3.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计算八、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1. 第一节:实验基本操作2. 第二节:常见化学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九、第六章:生活中的化学1. 第一节:饮食与化学2. 第二节:日用品与化学3. 第三节:环境保护与化学十、第七章:化学与科学探究1. 第一节:科学探究方法2. 第二节: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3. 第三节:化学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十一、第八章:复习与提升1. 第一节:初中化学知识点梳理2. 第二节:化学难题解析与技巧分享3. 第三节:模拟测试与能力提升十二、第九章:拓展与探索1. 第一节:化学与高新技术2. 第二节:化学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3. 第三节:化学与未来发展十三、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反馈1. 第一节:本学期化学学习总结2. 第二节:学生化学学习成果展示3. 第三节:家长和学生反馈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特点: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掌握其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范文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范文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性表现。

2.掌握金属的反应活性顺序,并能根据活性顺序预测金属的化学活动。

3.能够解释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现象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金属的反应活性顺序。

2.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

教学难点:1.金属和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2.预测金属的化学活动。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锌、铜、铁等金属片,盐酸、铜(II)硫酸溶液等。

3.教师提前准备好示范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金属物体和一个非金属物体,让学生分析它们的性质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区别,为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做铺垫。

二、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活动(15分钟)1.金属的性质及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2.非金属的性质及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金属的反应活性顺序。

三、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性表现。

通过实际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活动。

四、讲解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15分钟)1.电子转移的概念及其意义。

2.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现象。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练习预测金属的化学活动,并展开讨论,加深对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活动的理解。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活动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金属的反应活性顺序也有了认识。

在教学中,实验演示的环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实验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模板

初中优秀化学讲课教案模板

课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学会描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实验探究过程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烧杯、试管架等3.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氧化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性质吗?它们是如何变化的?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二、新课讲解1.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举例说明。

2. 物质的变化: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常见物质的性质:介绍常见物质的性质,如酸、碱、盐、金属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 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实验结论:酸碱中和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2. 实验二:硫酸铜与铁的反应- 实验目的:观察金属活动性顺序。

- 实验步骤:将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

- 实验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如何利用这些性质和变化?五、布置作业1.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变化。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实验探究基础内容实验探究基础日期参加学生班级目标: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取一支红色的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一直浮在水面上.据此请总结出常温下蜡烛的两条物理性质:.(2)点燃蜡烛(图一),能观察到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写出一条)(3)取一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二)约一秒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环形焦斑.据此推测,蜡烛火焰中温度最高.(4)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用燃烧的木条靠近导管另一端(图三),发现导出的气体可以点燃.请你推测导管里气体可能会是.(5)取一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图四),观察烧杯壁上有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据此小明得出蜡烛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6)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小华设计了如图五所示的实验.蜡烛装置Ⅱ装置Ⅲ反应前的质量/g 15.8 182.3 212.2反应后的质量/g 14.4 184.1 216.6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吸收水)、装置Ⅲ(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口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上表.请回答:①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 g.②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③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④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说明理由..2、如图所示是探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A给试管中的水加热时可观察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倒入少量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逐渐减少。

上述实验过程中:物理变化:__ 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__ 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A和B中都有气泡,其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内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日期参加学生班级辅导目标: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1)如上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打开止水夹后看到.(2)小明同学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丽同学认为不可以,其原因是.(3)小芳同学用镁条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却发现倒吸的水量远远超过集气瓶的.小组内同学帮她仔细检查,发现装置的气密性及操作步骤均无问题.你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4)小组内同学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5)小组内同学还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已知试管容积为 45mL).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上图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mL刻度处才停止.2、为了探究某脱氧剂的成分(由铁和某种单质组成)及利用该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1)探究脱氧剂成分【实验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若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有红棕色固体生成,这是由于铁与空气中的和反应生成了铁锈。

【实验探究】新取一定量的脱氧剂,将铁分离。

取剩余固体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收集产生的气体,并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该脱氧剂中还含有 (填化学式)。

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式表达式:。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如图1):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足量脱氧剂粉末(体积为2mL),封闭。

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一定距离,关闭弹簧夹。

步骤3:不断轻轻晃动注射器,至活塞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数据处理】:计算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实验对比】:实验室常通过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用燃烧红磷法多次实验发现,集气瓶内上升的水面始终小于瓶内原有空气体积的1/5。

【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约为7%以下时,红磷不再燃烧,所以用该法测定结果不够准确。

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

与燃烧红磷法相比,脱氧剂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除了环保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专题3:实验室氧气含量的测定1、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B CD2、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一定不漏气的是A .B .C .D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内容实验室氧气含量的测定日期参加学生班级(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甲同学用氯酸钾、二氧化锰等试剂,从上图中选择A、D装置的组合制取氧气.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在用橡胶管连接装置A和D中的玻璃导管时,应先把玻璃管口,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橡胶管.③收集气体前,应将集气瓶,并倒扣在水中.当时,将导气管伸入到集气瓶口开始收集.判断气体已集满的方法是.④收集氧气还可选用的装置是(选填字母).(3)甲同学用氯酸钾等试剂制取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对制取氧气后的固体残渣(已完全反应)作如下回收处理:①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不溶物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填写序号).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②过滤时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带滤纸)、烧杯、.(4)乙同学选A装置用KMnO4固体制氧气,需要对A装置进行的改变是.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放入A中大试管里,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量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猜想]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都分解放出O2.[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测错误;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加入试管中,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到400℃时,生成O2的速率还是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并不是作催化剂的理由.专题4催化剂辅导目标:深刻领会催化剂的概念。

1、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 X Y Z Q 反应前的质量/g 12 16 28 22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0 56 2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 B.反应后X的质量为0克C.生成的生成物总质量为50 g D.不能确定该反应使用了催化剂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提出猜想】除Mn02、CuO外,Fe203也可以作KCl03分解的催化剂.【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由实验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2)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反思】(1)若要证明Fe20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不变;(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3)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你再探究(探究一种因素即可).3、许多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请分析下列实验或事实,分别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示例:硫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进行得更快,更剧烈。

答: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⑴同种食品在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变质。

⑵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若加入少量Mn02时分解加速。

⑶在相同质量的锌粉和锌粒中分别加入足量l0%的稀盐酸,前者先反应完。

5、下表是二氧化锰用量与一定质量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关系的实验数据⑴据上表可知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时,反应速率最快;⑵二氧化锰的用量过少时产生氧气的速率很慢,原因是;⑶二氧化锰用量过多冲淡了氯酸钾粉末,相当于减少反应物的,所以反应速率受到影响;⑷通过分析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用量(填“是”或“不是”)越多越好。

专题5:水的净化内容水的净化日期参加学生班级1、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

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使杂质_ 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再进行过滤液体: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 ___。

A.烧杯 B.酒精灯 C.铁架台(带铁圈) D.试管 E.玻璃棒F.漏斗G.托盘天平 H.蒸发皿②玻璃棒的作用是。

③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作用。

(4)最后进行蒸馏:①蒸馏时加入沸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得蒸馏水是____ _(填“硬水”或“软水”),检验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某实验小学从西塘河中取了水样,探究“水”的世界.(1)水的净化如图是式样小组对水样进行处理的流程图:①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填操作Ⅰ名称),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变化(填“物理”或“化学”).②用二氧化碳(ClO2)杀菌消毒,得到自来水,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是.③在家庭中,把流程图中清水变成蒸馏水的方法是.3、水是生命之源,如图是与水有关的3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烧瓶力的发生了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实验时烧瓶内要加入几块沸石,目的是(2)B中试管2内气体的化学式为;检验该气体的方法;现象是.试管1中的气体具有可燃性,点燃前需要.(3)对自然界中较浑浊的河水用C净化器进行(填操作方法)可得到较澄清的水,此操作可否将硬水变为软水(填“可以”或“不可以”).(4)取一杯淡黄色的红糖水,把红糖水从C的简易净水器上部倒入,在下端管口接水后再尝一下,与原来的糖水比较其味道(填“相同”或“不相同”),而红糖水的淡黄色(填“变深”、“不变”或“褪去”),说明净水器中的具有吸附色素的作用.专题6:水的组成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