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_余华小说创作论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
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中所蕴含的悲悯的力量,以及这些作品所揭示的精神走向。
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精准描绘而广受赞誉。
这三部小说更是余华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展示了余华独特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将看到余华如何通过悲悯的视角,描绘了普通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力量。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余华在作品中如何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他对人性中善恶、美丑、生死等主题的深刻反思。
本文还将关注余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走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余华如何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人性、道德和伦理的坚守与追求?他又是如何通过文学的力量,传递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悲悯?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本文希望通过对余华三部长篇小说的深入解读,能够揭示出悲悯的力量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余华长篇小说概述余华,这位当代中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更是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一生的苦难历程。
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战争磨难、社会变革等多重打击,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这部小说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
《许三观卖血记》则是一部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深刻寓言。
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的市民,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卖血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_余华小说创作论
WriterMagazine2008No.7作家杂志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摘要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
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
从而发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发现了爱的宽广,并呼唤着美好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余华小说苦难的言说悲悯的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余华小说创作论郭艳红在余华的小说中充斥着“阴谋”,“杀戮”,“血腥”,“荒诞”,几乎是一种宿命意味的执着呈现:“人活着就是受苦,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忍受隔膜、伤害、亲情的丧失、理想的覆灭”。
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令一个出门远行的年轻人的苦难感受并不只是来自于被打得遍体鳞伤的肉体疼痛,更重要的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那些无法言传的陷阱和欺骗。
余华把十八岁的青年放在超脱不出的困境之中,让我们领悟这就是独立人生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余华对“苦难”的直面咀嚼甚至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地步。
《死亡叙述》中对死亡过程和死亡感觉的细腻陈列:“镰刀像是砍穿一张纸一样砍穿了我的皮肤,然后就砍断了我的盲肠,接着镰刀拔了出去,镰刀拔出去时不仅又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腹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涌而出……那个女人挥着一把锄头朝我的脑袋劈了下来,我赶紧歪了一下脑袋,锄头劈在了肩胛上……”在《一九八六》中,我们可以与作者一起直面在漆黑的深夜中令人战栗的恐怖气氛,永久的不知所向的失踪,令人触目惊心的自残方式……而当《现实一种》出现的时候,其中的灾难性事件的体现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先是哥哥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幼子,然后是山峰在仇恨和愤怒的情绪下一脚踢死了皮皮,自此人物和事件都开始走向一种失控的局面———山岗用残忍的办法杀死了弟弟山峰,然后被判死刑。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毕业论文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摘要余华的作品里面充满苦难现象,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部小说,体会余华笔下苦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小说人物在应对苦难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以80年代的《现实一种》和90年代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
可以发现,余华80年代的作品里面,苦难常常以暴力、血腥等形式出现。
到了90年代,苦难叙述呈现出温情的色彩。
通过分析三部作品,探索余华不断书写苦难的原因和苦难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苦难主题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现象Suffering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Yu Hua's novels are full of misery. The author deeply understands the hardships of our life.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u Hua's novels, we can underst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ffer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misery in Yu Hua’s novels.I will take a novel <A kind of reality> as an example in 80s, <Alive> and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as examples in 90s. The works of the 80s are often violent and bloody. In 90s, the narrative of suffering presents warmth. From these works, we can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Yu Hua'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the author's deep thoughts on suffering.Key Words: <A kind of reality> <Alive>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Suffering目录摘要----------------------------------------------------------------------------------------------I Abstract----------------------------------------------------------------------------------------Ⅱ目录---------------------------------------------------------------------------------------------Ⅲ一、《现实一种》-----------------------------------------------------------------------------1 (二)苦难的表现---------------------------------------------------------------------------1 (三)苦难暴力化的原因------------------------------------------------------------------2 (四)《现实一种》的意义-----------------------------------------------------------------3 二、《活着》-----------------------------------------------------------------------------------4 (一)苦难的表现----------------------------------------------------------------------------4 (二)苦难温情性的原因-------------------------------------------------------------------6 (三)《活着》的意义------------------------------------------------------------------------6 三、《许三观卖血记》---------------------------------------------- 7 (一)苦难的表现----------------------------------------------------------------------------7 (二)苦难悲悯性的原因-------------------------------------------------------------------8 (三)《许三观卖血记》的意义------------------------------------------------------------9 参考文献----------------------------------------------------------------------------------------11关于苦难现象的叙述一直存在余华的作品当中。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word版本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在这部小说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 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忍的力量, 造成了死亡重复地、循环地发生, 死亡就像福贵摆不脱的阴影, 时时逼着他退缩到怵目惊心的生命荒野。
论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悲悯情怀
论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悲悯情怀[摘要]《活着》是余华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余华早期的作品充满着血腥、冷酷和暴力,而在《活着》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叙述之中对人生苦难的关注与悲悯,本文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技能三方面分析小说中悲悯情怀的确立和深入,从而理解余华作为创作主体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融入。
小说主题中体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怀,带着自身的体恤之情,以独具匠心的方式,塑造了充满温情的人物,叙事中运用多种方法,用温情而悲悯的语调,通过描写苦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方式,体现出了人在抗争苦难时的顽强与坚韧,传达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关键词]余华;《活着》;悲悯情怀悲悯的意思是哀伤而同情。
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哀伤之情;悯指同情,这里的同情并不是可怜之意,而是关注那些处于苦难中的人,思索其生存困境,体现出一种博大的情怀。
《活着》中体现出的情怀,正可以用“悲悯”一词来形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余华淡化了写作的先锋姿态,他的创作呈现出回归中国传统写实文学的趋势,真正完成这种创作转型的标志性作品是《活着》。
①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余华对文学传统有了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文学传统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正因为这样,文学才在不断发展。
而且文学的传统,总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吐故纳新,余华将这种现象比喻成不断成长的生命,就像生命一样不停地蜕变着。
传统是不会衰老的,它永远处于未完成的阶段。
当它需要更新时,它就会出现“阵痛”,②这便意味着现代正在来临。
余华对文学传统的这一认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诸多温暖的情感,关注人的生命的真谛,本着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写作,同时在写作中饱含通情达理和同情怜悯之心。
在《活着》中,这种悲悯情怀得到了强化,作者描写苦难意识,将其作为主题意蕴,对人的生存苦难特别关注,尤其是关注普天之下小人物的命运,描写了生命在抗争苦难时的顽强与坚韧,体现出对生命中善与真的敬畏。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
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为例本科毕业论文浅析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所在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申请学士学位所属学科文学年级二〇一一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教授完成日期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摘要摘要余华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用平静的笔调向读者讲叙了生命个体如何在生存苦难中坚强生活,余华借此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同时又借助主人公对苦难的忍耐与乐观精神体现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与顽强。
本篇论文以余华小说的悲悯性为立论,通过分析《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悲悯性,余华小说悲悯性存在的原因及意义,意在彰显余华独道的生命意识,生存哲学及人道主义关怀。
余华对主人公的受难进行了深入思考,面对苦难,读者从小说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学会了如何面对苦难,更看到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悲悯性IAbstractABSTRACTY u hua in "living" and "xu through sell blood to record" in a calm tone tell the individual life to the readers how to survive in the tough life in the suffering, yu hua to represent the life of the helples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protagonist, endurance of suffering and optimism reflected people's strong and brave in front of the suffering. This paper with the compassion of yu hua's fiction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and "xu through sell blood to record" the compassion, pity sex reason and meaning of yu hua's fiction, intended to show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yu hua independence roa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umanitarian concern. Yu hua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thinking to the passion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 readers from hero to see the powerful force of patience, learn how to face the bitter.Key words: "ALIVE","XU THROUGH BLOOD",CompassionII目录目录1引言-------------------------------------------------------------1 2余华小说中的悲悯性------------------------------------------1 2.1 《活着》中的悲悯性 ----------------------------------------------2 2.1.1承受苦难-----------------------------------------------------2 2.1.1.1忍耐--------------------------------------------------------2 2.1.1.2爱---------------------------------------------------------- 3 2.1.2态度乐观-----------------------------------------------------4 2.2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悲悯性---------------------------------------5 2.2.1消解苦难-----------------------------------------------------5 2.2.2生命意识------------------------------------------------------6 3余华小说悲悯性的存在原因-----------------------------------------7 3.1 余华的生存哲学-------------------------------------------------7 3.2 余华的写作意愿-------------------------------------------------8 4余华小说悲悯性存在的意义 ---------------------------------------8 5总结-------------------------------------------------------------9 参考文献----------------------------------------------------------11 致谢--------------------------------------------------------------12Ⅲ1 引言作家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一脉相承,屹立不倒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他对人类生存的价值的探索倾注了更多心血,在他的前期作品中他表达这种关注却采取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那就是无所顾忌地描写人类生存的困境、暴力、残酷、血腥等。
苦难意识与悲悯情怀_余华小说代表作品解读
人 文 论 坛119INTELLIGENCE························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扰乱了学生正常的上课思维。
三、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避免主仆颠倒。
1、多媒体授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多媒体授课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技术,熟悉多媒体教学设备,了解多媒体电脑、多媒体展台的使用方法,能解决在多媒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和障碍,以减少自己的操作失误,发挥自己在多媒体操作中的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流畅进行。
其次教师还应该提前至少15分钟到教室,开启多媒体设备并重新检查一下课件,以备课件不能正常使用或课件中有不当之处,或出现设备故障等情况发生,以便及时作相应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
2、教师要熟悉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即其安排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因为幻灯片上的内容通常是以简练的方式呈现的,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因不熟悉课件的内容及上下幻灯片之间的联系,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不能沿着自己的思路讲授,而被动地看幻灯片而讲,使自己沦为放映员和解说员。
或者使授课显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反不如常规教学。
所以多媒体授课教师应该按照自己的授课思路或方式组织材料,制作课件,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熟悉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和所包含的信息,对同一幻灯片不同内容之间、不同幻灯片的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如何讲授都要心中有数,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演讲者,这样才能真正使课件成为自己授课思路的辅助手段,保证整个授课进程的流畅性,在发挥多媒体优点的同时不失传统教学的优点。
3、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节奏课件的使用在信息的传递方面突破了黑板的局限,可以把大量的原本由学生想象的信息呈现出来,但信息量的加大会导致授课节奏的加快,从而使原本由学生思考或想象的时间都用在信息的展示或讲述上,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动脑思考或想象的机会,学生不仅很少有时间去理解和消化知识,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的发挥,更是有违政治理论课育人的目的。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毕业论文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摘要余华的作品里面充满苦难现象,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部小说,体会余华笔下苦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小说人物在应对苦难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以80年代的《现实一种》和90年代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
可以发现,余华80年代的作品里面,苦难常常以暴力、血腥等形式出现。
到了90年代,苦难叙述呈现出温情的色彩。
通过分析三部作品,探索余华不断书写苦难的原因和苦难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苦难主题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现象Suffering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Yu Hua's novels are full of misery. The author deeply understands the hardships of our life.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u Hua's novels, we can underst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ffer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misery in Yu Hua’s novels.I will take a novel <A kind of reality> as an example in 80s, <Alive> and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as examples in 90s. The works of the 80s are often violent and bloody. In 90s, the narrative of suffering presents warmth. From these works, we can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Yu Hua'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the author's deep thoughts on suffering.Key Words: <A kind of reality> <Alive>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Suffering目录摘要----------------------------------------------------------------------------------------------I Abstract----------------------------------------------------------------------------------------Ⅱ目录---------------------------------------------------------------------------------------------Ⅲ一、《现实一种》-----------------------------------------------------------------------------1 (二)苦难的表现---------------------------------------------------------------------------1 (三)苦难暴力化的原因------------------------------------------------------------------2 (四)《现实一种》的意义-----------------------------------------------------------------3 二、《活着》-----------------------------------------------------------------------------------4 (一)苦难的表现----------------------------------------------------------------------------4 (二)苦难温情性的原因-------------------------------------------------------------------6 (三)《活着》的意义------------------------------------------------------------------------6 三、《许三观卖血记》---------------------------------------------- 7 (一)苦难的表现----------------------------------------------------------------------------7 (二)苦难悲悯性的原因-------------------------------------------------------------------8 (三)《许三观卖血记》的意义------------------------------------------------------------9 参考文献----------------------------------------------------------------------------------------11关于苦难现象的叙述一直存在余华的作品当中。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社会浪潮,作家余华于1994年写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活着》。
这部小说反映了湘西农民在大跃进时期旊迫卑鄙的现实,探索了抗争的人性价值和不可战胜的悲剧气息。
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活着,就是要有勇气去坚强、改变”,余华用细致的文字描写了湘西农民的悲剧命运和生活场景,塑造出一个充满苦难的故事,探讨和表达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背后的百姓苦难之情。
《活着》这部小说以毕生行农的湘西农民茅河与此前死去父亲之间的独特关系为其灵魂,借此聚焦苦难社会的种种痛苦,聚焦“意志力对抗贫困和悲剧命运”的无奈地带为焦点,展示苦难内涵。
茅河经历多种挣扎,最终成长为一个身不由己的少年,只能无奈地面对苦难的人生。
他的父亲于1957年死去,原因是接受农村各种政治运动的压力。
他们父子詹苦杂烦廿年,以此揭露贫寒苦难的真实生活,言犹在耳的苦难成了茅河最大的抗争力量。
他的母亲因为丈夫的死亡而感到绝望,一直在他们家无心工作,他们的家庭几近破裂。
死去的父亲变成茅河生活中不断肆虐的枷锁,他也要为父亲收集坟墓附近的柴油和炭,只为上缴购买父亲的墓地。
茅河多次受尝苦难,只有他的母亲给他照顾。
他的母亲拼命工作为他们家谋取吃饭的生计,有时候不得不冒着去墓地讨饭吃,虽然这是社会非常可耻的事情,但却是让茅河家过活的办法。
茅河还曾负责农历新年前拉农民去上山抢柴火和炭,他喝醉了酒就拉着大担火和炭,只想自己苦尽乐来,生活有了一点改变。
茅河经历到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后,有一种勇气自豪地继续活着。
他不断地试图为自己减轻苦难,受到打击后,也还是拖着伤痕,走出自己的苦海。
他总是以父亲的记忆为象征着与现实视线的分离,以此让过去的血案沉淀,与愤怒抗争相抗衡,而此时他也完成了抗争中重生的心理过程。
最终,茅河惊奇地发现,苦难洗刷了他的愚昧,他不再抗拒苦难,只是消极地接受它,尝到了一种内心的冷漠,于是,他坚强活下去,再次重建他的家,他心中的冷漠条条框框渐渐融化,重新找到目标,再次拥有反抗的勇气,希望能把苦难的记忆变成改变现状的力量,继续活着。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的生活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人生总有许多苦难,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没有任何办法,只有默默地承受,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生活”在苦难的世界里“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通过连续不断的死亡事件,活生生地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夜之间失去了财富,在命运的夹缝中四处奔逃,开始了他人生的悲剧过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对赌博的沉迷、固执以及最终失去祖传最后一处房产。
账单结清后,徐的父亲气得要死,而害群之马富贵只是在发抖。
生活似乎真的从这一刻开始,生存的困难正在逐渐显现。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农民,富贵长期以来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和受苦。
他的妻子因病去世,没有钱治疗,他的儿子则死于输血。
遇到一个想要抱孙子的好女婿并不容易,但他的女儿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
晚年,他无法给孙子带来幸福,却让孙子因饥饿而死。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将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酷的力量,导致死亡一再发生。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第一篇: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5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摘要本文以余华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余华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总结了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并指出了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存在学意义及其最终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余华苦难存在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进入90年代以后,余华先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三篇标志性的长篇小说,形成了其新的小说创作风格。
其小说主题仍沿继了80年代的苦难,余华笔下的人生,是充满苦楚、灾难和悲悯的生活本相;余华笔下的人物,叙写着血泪、艰辛与死亡的厄运之书。
苦难一直是余华迷恋的主题,追溯苦难产生的渊源,执着于对苦难的表述,以及如何面对存在意义上的苦难,是余华作品的价值所在。
一苦难产生之渊源在作家以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初涉文坛之时,就以其独特的视野、迥异于传统的艺术天地而备受关注,其后的较早作品更是表达了他所感知到的世界的真实。
“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
”这种真实在余华笔下呈现了一个欺诈、暴力、杀戮、荒诞的罪恶世界,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恶被发掘无遗,世人皆处于苦难之中难以自拔,苦难是人生的宿命。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生活、社会环境的变化,余华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观,改变了那种“伤痕即景、暴力奇观”的苦难叙写,转而将叙述视角更多的投向广阔的民间,关注平凡的伟大,“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普通的民间的人们,只有他们才真正的体验了苦难生活的真谛,并通过对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真景实况地生活原生态描写,透析出民间世界永恒的苦难主题。
苦难在余华的笔下,具有双重涵义:它即在人物的现实境遇层面呈示为生存(命运)之难;同时又在人物的生命体验层面表现为存在(灵魂)之苦。
进入90年代后,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更多的是对生存(命运)之难的延伸,体现为一种人生终极的生命悲剧和直面的生存困境,前者以《活着》为代表,后者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得到具体体现。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在这部小说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 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忍的力量, 造成了死亡重复地、循环地发生, 死亡就像福贵摆不脱的阴影, 时时逼着他退缩到怵目惊心的生命荒野。
[余华,苦难,意识]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
“一根领带要两百八十元。”
“爸爸,”我说,“你看错了,是两千八百元。”
我父亲脸上的神色不是吃惊,是忧伤了。他囊中羞涩,木然地站在那里。
这段反差极大的描写,勾画了一个对儿子全心全意付出父爱却在昂贵领带面前受到惊吓的手足无措的父亲形象。杨金彪为这个并非亲生的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婚姻,为曾经的弃儿行为后悔终生,得病后怕给儿子添负担选择了不辞而别,每一处细节无不凸显出一位父亲的默默忍受苦难的伟岸身躯,牺牲了自己却给儿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余华将一个养父的形象推向极致,人世间的温情笼罩在这个养父的光芒之下。父爱为芸芸众生找到了活着的阿基米德点,余华式的从无父的无望到寻父的认同,再到有父的温情世界建构,是颠覆传统但却希冀其更具深远魅力所指的文本意义的努力。父爱世界的建立是先锋文学以孤绝姿态走向自己未来的反面,它的出现在今天这一社会文化转型期是很有辩证意义的。
关键词:《第七天》 苦难意识 悲悯情怀
先锋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流行的小说文体,作为“先锋派”的代表, 余华始终把苦难意识作为贯穿其作品的主体,对苦难进行反复的渲染,使得余华的小说世界里到处都充斥着暴力和死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不再是余华写作的重点,其作品中也出现了温情脉脉的情感描写,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 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作品。余华创作主题的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转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嬗变。本篇文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余华小说的转型进行更加深刻的探讨。
“我要回去,我要回去找杨飞。”
杨飞的生母找到了当年意外丢失的儿子并要带走他;杨金彪决定给杨飞买一套名牌西装,让儿子体面地去见生母。
他意气风发地拉着我跨上手扶电梯,仿佛他腰缠万贯,我们来到二层,迎面就是一个著名的外国品牌店,他走过去首先看了看挂在入口处的几排领带的价格,他有些吃惊,对我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riterMagazine2008No.7作家杂志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摘要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
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
从而发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发现了爱的宽广,并呼唤着美好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余华小说苦难的言说悲悯的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
———余华小说创作论
郭艳红
在余华的小说中充斥着“阴谋”,“杀戮”,“血腥”,“荒诞”,几乎是一种宿命意味的执着呈现:“人活着就是受苦,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忍受隔膜、伤害、亲情的丧失、理想的覆灭”。
例如《十八岁出门远行》,令一个出门远行的年轻人的苦难感受并不只是来自于被打得遍体鳞伤的肉体疼痛,更重要的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那些无法言传的陷阱和欺骗。
余华把十八岁的青年放在超脱不出的困境之中,让我们领悟这就是独立人生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余华对“苦难”的直面咀嚼甚至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地步。
《死亡叙述》中对死亡过程和死亡感觉的细腻陈列:“镰刀像是砍穿一张纸一样砍穿了我的皮肤,然后就砍断了我的盲肠,接着镰刀拔了出去,镰刀拔出去时不仅又划断了我的直肠,而且还在我腹部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于是里面的肠子一涌而出……那个女人挥着一把锄头朝我的脑袋劈了下来,我赶紧歪了一下脑袋,锄头劈在了肩胛上……”
在《一九八六》中,我们可以与作者一起直面在漆黑的深夜中令人战栗的恐怖气氛,永久的不知所向的失踪,令人触目惊心的自残方式……而当《现实一种》出现的时候,其中的灾难性事件的体现足以让我们瞠目结舌:先是哥哥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幼子,然后是山峰在仇恨和愤怒的情绪下一脚踢死了皮皮,自此人物和事件都开始走向一种失控的局面———山岗用残忍的办法杀死了弟弟山峰,然后被判死刑。
山岗的妻子将山岗的尸体“贡献”给医院作人体解剖,小说就在医生们娴熟的肢解技艺中走向终结。
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依旧是沉重的,但却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即有了生命本体意义上的深层悲哀。
一方面表现为直指终极的生命悲剧;另一方面表现为指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
例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任何一个目睹了福贵和许三观生命遭遇的人都必然会发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余华对其生命之苦的渲染较之以前有过之而不及。
在《活着》中,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离福贵而去:儿子因为输血过量而死;女儿
生产时死于大出血;妻子不久也离开人世;女婿又在一次建筑事故中被砸死;留下老人福贵和活泼可爱的外孙,
但是最后,这个可爱的孩子在饥荒的
年代中因为贪吃豆子而胀死,将孤独
而凄凉的晚景彻彻底底地留给福贵。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则拿自己
的生命作资本(卖血)来承受苦难的袭
击……
如果说前期的作品,余华以
“零度情感”的方式向我们暗示了一种“冰
凉”和“恐惧”,而在90年代转型后的
作品中,尽管我们仍然不难发现作者
早期精神的延续,即在希望中仍然不
时地显露出他的悲哀和无助,让笔下
的人物挣扎于其中或生存或毁灭,但
原来的罪恶、杀戮、暴力、血腥等逐渐
隐退,血淋淋的场景没有了,无处不在
的暴力结束了。
可以说余华改变了自
己的写作态度:“我一直以敌对的态度
看待现实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
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
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
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
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它应该向人
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
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
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
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因此,《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作者以充满亲切温情的叙述话语让我们领略到的
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与平静。
作品中温暖与明亮的光线代替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松弛与缓和代替了原来的紧张,一幅蕴含了生之坚韧与
生之乐观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余华将人间的苦难铺陈得淋漓尽致。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苦难重压下生命张力的凸显。
接二连三的丧亲之痛并没有击垮福贵,苦难愈重,生命因忍耐愈显得坚韧。
这是一种宽容的忍耐,哪怕厄运极不公正地把死亡一次次加之于自己的亲人,他都能宽容面对,忍以受之。
作者叙述的语气越是平静,就越是让人们心中隐隐作痛,这种痛楚既来自于大众对余华饱含深情的“笑中带泪”的书写共鸣,也来自于对平凡人生活遭遇的同情。
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对
苦难的“裸露”叙述衍化为苦难与苦难
自身的“对话”,并且“对话”充斥着诙谐与忍俊不禁的幽默,幽默中蕴含着更大的酸楚。
我们发现,无论从作者的
角度还是从主人公的角度讲,面对苦
难时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福贵并
没有因为如此凄惨的一生和如此凄凉
的晚景而拒绝生存,他以自己的韧性、
乐观的精神承受并超越了一切的灾
难。
而许三观用幽默来消解生活中的
种种苦难,并度过生活中的一次次难
关。
他们没有从苦难走向更深的苦难
深渊,从而生出对生命的消沉态度和
对这个世界的诅咒,而是从苦难中超
脱出来,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平静自足
的世界。
超越带来的宽容,宁和,幽默
(是一种比较辛酸的幽默)让我们拥有
感动而释然的心境。
由此,我们看到了那些勇敢的人对死亡、苦难的蔑视和对生、对美好人性的渴望与追求,也感受到了余华充满伤痛感和绝望感的背后,隐藏着的一颗温暖而悲悯的心灵。
参考文献:[1]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3年第2期。
[2]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对话》,《作家》,1996年第3期。
[3]方立天:《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当代》,1994年第3期。
作者简介:郭艳红,女,1972—,吉林辉南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