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5: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5: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理念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本着这一教学理念,我认真研读了2017版新课标,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课作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同时也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尤其要真正贯穿五大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着重在两个方面做好文章:1.以唯物史观为引导,同时结合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采用审辩式教学方法,把历史史实与史料的分类考证相结合,引导学生“追问质疑,证据为先”,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与理解。

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①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②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2、本单元地位:本单元的标题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国情。

从唯物史观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演进,而本单元内容涉及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秦汉时期三个阶段,便于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文明史观看,本单元内容涉及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时代初期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和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三个阶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继承发展性。

所以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篇时期,地位比较重要。

3、本课地位及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本单元第一课,本课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部落到早期国家夏朝的建立,再到商周时期历史的发展,清晰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奠基的全过程。

2024年初中历史讲课教案初中历史课教案

2024年初中历史讲课教案初中历史课教案

2024年初中历史讲课教案初中历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3.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课:中国古代史概述2.第二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3.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变革4.第四课: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5.第五课:汉朝的繁荣与民族关系6.第六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7.第七课:隋唐的繁荣与开放8.第八课: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9.第九课: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0.第十课: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古代史概述1.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四个时期: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介绍每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变革、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等。

3.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1)讲解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引导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变革,让学生了解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历史现象。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认识。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特点。

(2)提出本课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夏商西周的社会变革(1)讲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如禅让制、世袭制等。

(2)分析夏商西周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3)介绍夏商西周的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主要讲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及其领导地位、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艰难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俄国十月革命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如对革命过程的细节了解不全面,对革命的影响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艰难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革命过程中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判断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俄国十月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让学生了解革命的背景。

接着,教师讲述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及其领导地位,为学生揭示革命的过程。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历史学科的概念、历史的意义和历史的研究对象等基础知识。

学生们对历史学科可能缺乏系统的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3.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历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历史的意义和研究对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引出历史学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呈现:通过课件或者PPT的方式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意义以及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3.讲解:老师对历史学科的定义、历史的意义及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讲解。

4.操练: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历史的意义以及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5.总结: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板书总结。

6.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综合性思考,并且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五、自学作业:
1.认真复习今天的教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提供各种途径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所学内容。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

步入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教学重点:1. 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2. 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

3.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

2. 分析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历史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学科的特点,如时间性、综合性、因果关系等。

2. 讲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解释等。

三、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10分钟)1. 教师讲解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要素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分析历史现象、形成历史观念等。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

2. 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试着用历史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 History 学科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
问题: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回答。
总结: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3.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展示:《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
问题: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回答:石块、木棒、火把。
问题: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生回答:群居生活。
问题: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看书,脱离课本回答。)
2.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发现的意义?()展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教学重点:1.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分析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文明?”“人类文明是如何起源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介绍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3.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生活。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2. 各个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相互交流分享。

四、展示总结(10分钟)1. 随机选择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2. 整理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文章,展示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该教学过程,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点,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总结,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掌握分析和评价中国近代史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内容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2.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外国侵略、民族觉醒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影响。

4. 总结: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引导他们总结近代中国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进行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总结:对每个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第三课时: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1. 导入:通过引用一些中国近代史的名言名句,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如国家独立、民主思想传播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近代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并准备小组展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5. 总结: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未来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图片和视频。

历史课教学设计方案

历史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发展脉络。

(2)掌握夏、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夏、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 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夏、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历史文物、地图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

-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6.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卡片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4.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课程内容: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埃及、中国、印度、希腊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掌握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文明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

3. 掌握古代印度、希腊等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2. 掌握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图文结合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历史事件,深入分析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古代文明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和成就,包括金字塔、法老等;2. 讲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等。

三、讨论(15分钟)学生讨论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研究古代印度、希腊等文明的特点和成就,进行比较和总结。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回答问题《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阅读材料《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七、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古代文明史》等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资料: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书籍等。

教学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
结合教材内容展示北京人遗址,化石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等图片加强学生主观性
1、头部特征: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幻灯片,让学生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得出结论——北京人的头部特征与古猿区别不大,与现代人区别却很大。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突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打制石器: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指导阅读课本第5页的“自由阅读卡”,学生讨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什么不同?”接着指导阅读同页的“活动与探究”2,组织学生讨论(题目如书)。
3、用天然火:指导阅读课本第3页的“阅读文字”(介绍北京人遗址的灰烬堆),学织生讨论:“北京人遗址里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的灰烬堆?”(他们只能使用天然火,需要保留火种。)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得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的摩擦生火……
4、群居生活:指导阅读课本第2页的“文献资料栏:《韩非子》语句”,观察彩色插图1《北京人的生活》,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从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方面考虑
(生产工具、用火情况、社会组织)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年代距今久远,需要科学推断和合理想象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教学方法
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所以这节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历史,通过本课的讲述让他们了解人类的起源,通过了解元谋人和北京人相关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开学教案

初中历史开学教案

初中历史开学教案
时间:开学第一周
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2.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认识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特点;
2.历史学科的分类和分支;
3.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4.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历史学科的分类和分支。

通过讲解和
举例,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广泛性和深度性。

二、教师介绍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师讲解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共同探讨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
历史学科的进一步关注和学习兴趣。

五、教师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书籍和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
历史学科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开学第一堂历史课,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历史的重要性和
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今后的历史学习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持续关注历史学科,努力提高历史学习成绩,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学习者。

初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初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初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课题: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成
教材:初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的特点。

3.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2. 掌握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的特点。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幻灯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起源。

二、讲授(1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介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的特点。

3. 介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的特点,并展开讨论。

四、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习题,写一个关于古代人类社会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模板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掌握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基本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难点: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引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20分钟)(1)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2)奴隶社会:奴隶制的兴起和奴隶社会的特点。

(3)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封建社会的特点。

(4)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

3. 精彩讲解(15分钟)通过故事、实例等方式生动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原因。

4. 分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总结各个社会形态的主要特点。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课外阅读、网上查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加深对人类社会演变的认识。

6. 总结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看法和思考。

四、教学工具1. 教科书资料2. 图片、视频资源3. 小组讨论材料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笔试等方式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历史本质规律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第一课历史备课教案

初中第一课历史备课教案

初中第一课历史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 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和其所代表的思想;
3. 能够通过学习先秦时期,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难点: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历史》第一册;
2. 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通过介绍一个有关先秦时期的故事或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包括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建立与衰亡;
2. 介绍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如太公望、商鞅、孔子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思想。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想流派;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四、展示(10分钟)
1. 学生可以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先秦时期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
2. 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先秦时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
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主要思想有了初步认识。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先秦时期的发展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中学历史课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课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课教学设计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并了解过去的事件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下的社会和文化。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设计既要满足学科知识传授的需求,也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部分: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既包括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学习,也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目标:1.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事件与现象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观;3.提高学生历史研究能力。

第二部分: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历史课程涉及广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学科重点,选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主题。

比如,在教授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暴行时,可以结合德国社会背景、种族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探究。

第三部分: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课上,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分组活动、案例分析等。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历史学科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研究。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独立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做出判断。

例如,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议题辩论,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激发情感共鸣与思考历史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历史照片、播放有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残酷性,引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关注。

第六部分: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历史学科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和解读,让学生思考历史的多维性与复杂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历史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第七部分: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历史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第一堂历史课教案设计

初中第一堂历史课教案设计

初中第一堂历史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2. 掌握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和概念3.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和文化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和原因2. 不同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2. 教具: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3. 课前准备:制作PPT,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教学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代文明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古代文明?2. 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3. 古代文明的代表性国家和文化有哪些?三、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代表性国家和文化,让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四、学生讨论(10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古代文明的影响和联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总结(5分钟)让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课堂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思考题,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和学生互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能力。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

初中历史年级第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者和作用。

3. 能够分析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四大发明的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掌握四大发明的发明者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
1. 掌握四大发明的发明者和作用。

2. 分析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一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学生手册。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的重要性。

2. 介绍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和历史背景。

3. 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4.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四大发明的重要性。

5. 调查网络资源,了解四大发明的现代应用和发展。

六、教学反馈
1. 练习四大发明的发明者和作用。

2.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这些发明对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历史的发展,深入了解历史的故事。

初中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初中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初中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一年级课题:文明起源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早期文明的基本特征。

2. 掌握早期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教学重点:1. 了解文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了解早期文明古国的代表性文化。

教学难点:1. 理解早期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2. 对早期文明古国的文化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策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设计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你认为什么是文明?文明和野蛮有什么区别?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早期文明的一些代表性遗迹,引入本课的主题。

二、讲授(30分钟)1. 辨析文明的概念:文明的定义、特征和发展阶段。

2. 介绍早期文明古国的代表性文化,如埃及文明、中华文明等。

3. 比较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成就等。

三、活动(10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文明古国的发展特点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2. 小结:总结不同文明的联系和差异,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巩固和升华。

四、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早期文明的信息。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参与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引入文明的定义和早期文明古国的代表文化,让学生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

历史课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课开学第一课教案

历史课开学第一课教案一、引言历史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开学第一课是历史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目标设定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1. 让学生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3. 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4.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来导入。

例如:“你认为历史课对你的人生有什么重要性?”通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历史与人生的联系。

四、情境营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投影或展示相关图片,营造一个历史情境。

例如,通过展示一张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好奇心。

五、知识传授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来给学生传授知识。

例如,可以介绍西方历史中的拿破仑战争,或者中国历史中的秦始皇。

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绘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讨论互动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可以安排小组讨论或对话互动环节。

例如,可以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通过这种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七、案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可以引入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讲述某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成就,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品质,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八、课堂游戏通过游戏形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历史知识竞赛或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娱乐中学习。

九、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历史课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通过投影仪展示历史影片、音乐或图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十、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历史课程对于刚从小学升人中学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如何激发孩子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后续学习的热情,第一堂历史课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相当重要,为此,我们结合华东师大版历史课改实验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了第一课——《中国远古人类》。

一、导入设计
第一堂历史课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双方彼此陌生,却都有互相了解的强烈愿望,以往的开课,教师一般仅限于介绍自己姓名,却忽略孩子们民主、平等的主观意识,孩子们被动、附属的地位在一开始就被确立了。

因此,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第一课就要解决的。

初一的孩子对“历史”是什么、“历史课”讲什么是很疑惑的,第一堂历史课就要让孩子们对这一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如何设计这一感性认识内容也是我们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远古人类》开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元认知识是什么?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这是本节教学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导入的切口。

设计怎样的导人才能把以上的几个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开场首先从“我”说起,教师不单单介绍自己的姓名,而是真诚地介绍自己的出生地、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的历史,包括成功与失败、兴趣与爱好等,这一举动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教师借此也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成长史或个人家庭史。

这一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打破了师生双方的陌生感、距离感,实现了师生地位的互换,建立了良好的民主、平等学习气氛;这种互动方式扩大了孩子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了解;这种形式也为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历史”提供了感性认识,孩子们会感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历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历史是真实的。

二、关于“人类起源”的教学设计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深刻而奥秘的主题,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苦苦追寻和探索。

这个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同样好奇、感兴趣,他们会经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与孩子们的生活十分贴近,因此我们结合课前孩子们的个人史、家庭史的介绍自然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在此我们设计了思维性的探究活动。

我们的设计是这样的:从小“我”到大“我”,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那么“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或者“你知道你是怎么来的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孩子们会说出很多很多的想法,如妈妈是怎么说的,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或假设等等。

多种信息和结论在孩子们中间传播,孩子们会对它们探讨、判定,最后选择一种比较科学的结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转化而来的。

接着推问:“人类是怎样从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的呢?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呢?”从而导入关于人类进化问题的探究,关于这一主题,我们以“北京人”为典型来引导孩子们探究。

三、关于“北京人的生活”的教学设计
我国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它给我们留下的遗址能够反映人类进化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我们结合教材中“北京人的生活”内容设计教学。

为帮助孩子们探究学习,增强直感,我们利用多媒体相继投影了《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找一名学生上前与“北京人”并排而示,让同学观察、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感知由猿到人的漫长过程。

教师借此引导:“北京人又是怎样一步步向现代人进化的呢?”“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人生存环境怎样?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教师根据孩子们的想象和描述,针对不同的议题进行探究,如“北京人”的衣、食、住、“北京人”的取火和保存、“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北京人”之间的关系等。

关于“北京人”打制石器,我们设计了实践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课上或课下)让孩子们动手打造石器,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说
明制作过程及用处,谈谈过程体验。

对于不同问题的探讨及实践,孩子们会从中细细体味到“北京人”生存的艰难,更深刻理解人类从猿到人的转化中历经漫长、坎坷、劳苦的过程,更好地明白劳动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课后探究问题的设计
这样一节历史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它会引发孩子们很多的兴致,但是时间有限,课上难以满足。

为此我们设计了几道探究题目供孩子们课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进行探讨。

(1)你认为人类是怎样起源的?根据你的探究、观点写一篇小论文(可上网查资料)。

(2)写写你的个人成长史或你的家庭的历史。

(3)试着打制石器并使用,谈谈你的体验。

(4)谈谈第一堂历史课的感受或你对历史的兴趣。

以上四题任选其一,孩子们的作品做好后存入个人档案袋内。

(大连实验区孙磊唐丽媛)
原始农耕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掌握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农耕文化和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了解南、北原始聚落不同的生活状况。

2.能力培养
(1)分析半坡鱼纹彩陶盆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陶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介绍半坡尖底瓶的设计构思及原理,让学生设计一个取水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2)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2.难点
分析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比较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三、教学设计建议
探究法
1.北方的农耕文化
(1)参照第1课中的“我国境内重要的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的分布图”,指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当时南、北农耕文化的两个典型例证。

(2)讲述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过程时,可适当补充骨耒(播种农具)等农具发明的小故事,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

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定居生活及原始制陶业发明等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懂得农业是畜牧业与手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3)分析课文中鱼纹彩陶盆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实践探究,用黄泥制作陶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历史。

(4)关于课文中的“动脑筋”习题,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半坡尖底瓶的结构与原理,鉴于初一学生尚未涉猎物理学知识,教师可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加以讲解。

2.南方的农耕文化
(1)强调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它的发现打破了江南地区发展较晚的传统看法,证明长江流域很早就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2)强调河姆渡遗址使用骨耜(翻地农具)种植水稻,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3)如时间许可,还可适当补充: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草编织物与骨哨,说明南方长江流域的远古先民们已经懂得原始审美艺术。

(4)讲完南、北衣耕文化两个子目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形式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互相之间的关系。

然后由教师总结: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效率更高;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步伐也就越快。

3.原始聚落
(1)提问学生:原始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指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定居生活提供了经济条件。

人类开始向适宜农耕与畜牧的山前、低地迁移,搭屋建房,形成聚落,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聚落的典型代表。

(2)配合课文插图,介绍北方半坡遗址的半穴居房屋、南方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引导学生探究南、北两大遗址不同建筑风格的成因,让学生懂得建筑样式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如时间允许,可介绍“姜寨遗址原始聚落复原图”,让学生对原始聚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利用榫头、拼板等实物模型,讲述河姆渡遗址先民使用榫卯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以直观教具说明长江流域的远古先民们早已懂得原始的木工技艺。

传说战国时期的鲁班是中国木匠的祖师爷,其实河姆渡的先民们才是真正的木匠始祖。

设计二:表格法
依次出示下列表格,讲述北方与南方农耕文化的不同特征。

(1)分析北方农耕文明的成因,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大小字体,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北方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

北方的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
类别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原始纺织业原始制陶业原始建筑业
表现栽培谷物粟、黍和蔬菜饲养猪狗纺轮制作麻布制造彩陶建筑半穴居房屋
(2)分析南方农耕文明的成因,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大小字体,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南方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

南方的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
类别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原始捕鱼业原始制陶业原始建筑业
表现栽培水稻饲养猪狗渔猎制造彩陶建筑干栏式房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