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历史及现状
林木育种的现状及方法

林木育种的现状及方法摘要:由于我国与林木有关的学科给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对学科的设置和科研技术以及科研设备设施上给发达的国家对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笔者在大量的阅读了国外有关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林木育种的现状以及方法在此做简要的分析关键词:林木育种;现状;特点;方法作为林业工作者都应该清楚对林木进行育种的基本原则就是按照林木的遗传变异,对遗传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对树木的品质进行遗传改良,选育出新的树种、达到生长快、产量高和品质优的目的。
遗传变异是常规林木育的前提,利用繁殖或人工的方法在不同的物种现有的自然遗传变异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手段对遗传变异加以利用,通过选择该特变异了的遗传信息进行培育以期获有有优良形状的品种。
一、林木育种现状1.国林木育种现状林木遗传育种在国起步较晚,况且目前国研究的大多是生长周期长、植物物种和群落木本植物多、遗传变异较复杂的遗传草本植物物种。
这就让国的研究处于落后的状态在改革开放后,经过短短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林木育种的研究在国家的关注和资金倾斜下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我国的林木遗传育种。
学科水平,林木育种技术在学术领域上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教师和专业人员的培训、科研的设备和学术水平都处于世界先进的水平。
2.国外外林木育种的现状对林木遗传改良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生产技术,它最根本的任务是通过选择不同质量和质量的繁殖材料进行遗传育种。
对于林木育种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几十年来在国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生产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使用肥沃和绿化良好的一部分土地,使用改良后的品种进行集约化的生产措施,这样不仅满足自己国对木材的需求,近些年来还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出口木材等林业产品。
二、林木种苗生产的特点1.产业化、市场化、区域化的特点从育苗生产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品种单调的方式向区域围大规模、物种多样性变化、种子市场信息和营销网络初步建立的方向发展,产业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林业遗传育种技术的兴起得益于生物科技与基因技术的出现,近年来生物科技与基因技术在研究深度和研究成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林业遗传育种工作通过不断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并充分发挥我国在植物基因测绘上的优势,已选育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林木品种,如抗病虫害的苹果、梨等果树品种,在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林木;遗传育种;现状;发展趋势引言林业发展过程中,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改进林木遗传育种基因对于提高林木载重成活率、减少林木成长过程中的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木遗传育种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还存在不重视林木育种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缺乏长期改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主动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推动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1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含义和发展手段林木遗传育种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林木业遗传基因的改良,在科学技术还没有普及的过去,大多数依靠传统手段来完成,但是近些年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林木遗传育种的继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我国的林木育种学相对于林木育种学在世界的发展史来说,相对年轻,林木遗传育种学在在我国还是一个发展时间相对晚的学科。
具体来讲,我国的林木遗传育种学学科成果主要集中于地理变异、种子园多世代改良上,已经培育出了桑树、白毛杨等树木的同源及异源三倍体。
在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进几十年来,林木遗传育种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甚至成为林木学科中的龙头学科,但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也就必须压缩林木的育种时间,而育种时间无法通过常规手段快速缩短,只能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才可能使得林木遗传育种达到理想状态。
也就是说,生物技术才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兴起的重要原因。
2国内林木遗传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1不重视优质林木育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林木育种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林木育种资源是长期生物演化的产物,也是林木育种工作选育新品种的基矗因此,林木育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育种质量,也会对今后的育种工作产生间接的影响。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作者:李丽红吴金山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10期摘要:林木遗传育种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或对林木良种进行高效繁育的一门学科。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其结论可为以后更好地进行林木培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遗传育种;现状;问题林木遗传育种学是利用遗传学的技术,研究林木新品种选育、繁殖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世界林木遗传研究仅200多年的历史,到20世纪中期,林木遗传育种体系逐渐成形。
发展至今,基础研究与育种实践已经紧密结合,其目的是利用更少的林地,培育质更优、量更大、形更好的林业资源和生态产品,从而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力求用更少的人工林去生产更多的木材和产品。
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林木高大、大多为野生型等特点,因此,优良林木品种的选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结论可以更好地为林木培育研究提供参考。
1.1 国外研究现状早在19世纪,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就开始研究。
1821年,DeVilmorin开始进行欧洲赤松种源试验,是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开端。
1892年,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成立(IUFRO),简称“国际林联”。
林木遗传育种作为下设的第二学部。
随着种源实验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杂交育种的兴起。
20世纪初,Henry进行了杨树、栎树等树种的种间杂交,选育出格式杨。
Jaconnetti 进行欧美杨杂交选育出著名的I-214杨。
1935年,有学者在瑞典发现巨型三倍体欧洲山杨,林木遗传多倍体育种由此展开。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林木遗传育种体系逐渐成型。
1950年,国外兴起建立濒危树种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并对资源进行评估。
为解决重要造林树种资源匮乏问题,各国均大量引种取得成效。
1.2 国内研究现状相较于国外,我国林木遗传育种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年来,为了保护仅存的林木资源以及长久发展,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了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等措施,同时在林业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林木遗传育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及发展趋势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及发展趋势概述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培育出适合在特定环境下生长的优质林木种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种苗培育技术,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实现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此,加强对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将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2. 正文2.1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现状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现状包括多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种苗培育技术的不断改进,现代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已经变得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
通过选择优良的母树,使用生物科技手段如组织培养和基因转化等技术,能够生产出更适应各种环境的优质种苗。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于林木种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种苗培育技术不仅要求种苗的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还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友好性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种苗培育技术的现状也在不断朝着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种苗培育技术的现状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对于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促使种苗培育技术朝着高产、高效、高质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发展趋势,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需求。
2.2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关键要素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关键要素包括:种子选择和采集、育苗基质、营养物质、温度、湿度、光照、气候条件、有害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
林木分子育种发展现状与美国林业发展现状简析

林木分子育种发展现状与美国林业发展现状简析摘要: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林木遗传改良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而其中现代分子技术的应用也为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 林木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转基因林木的遗传稳定性在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林木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杨树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实现了多年生木本植物基因组的首次破译,已经开启林木分子育种的新时代。
本文将对当前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遗传基因组学和关联遗传学策略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与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简略讨论。
同时,美国作为世界上的林业大国,美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
在西部的落基山脉到太平洋沿岸,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北美黄杉、西黄松、加州山松、恩氏云杉和科罗拉多冷杉。
本文将对其林业资源、林业科技、林业管理、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简略介绍。
并针对林业教育进行略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林木分子育种;遗传基因组学; 关联遗传学;林木基因转化;美国高等教育;林业教育正文:一、林木分子育种发展现状简析林木生长周期长,要培育出具有满足现代林业生产需求的林木新品种,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育种目标林木由于自身固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遗传操作困难,导致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导致林木遗传育种在基础研究方面远远滞后于模式动植物和其他重要作物,成为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限制因素。
分子育种是突破林木育种周期长的关键技术,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分析和阐明林木基因的功能是进行林木分子育种设计的前提。
1、分子标记发展历程:我们在林木遗传育种的课程上已经了解过的分子育种技术主要是各种分子遗传标记。
第一类是基于DNA-DNA杂交的DNA标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RFLP标记,常常被称为第一代分子标记。
阐述林木育种的作用及问题和建议

阐述林木育种的作用及问题和建议一、林木育种在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体来讲,我国林木育种工作绩效较为突出,不过较之先进国家,还存在很多缺陷,例如:选育树种单一。
以前优选树种时,只关注干形好、生长速度快等因素,而对材质、抗性等其他因素顾虑较少,以至于已经确立的这些良种,无法满足立地条件、不同造林用途对林木良种的需求。
由于当时未进行种源试验或试验结果不科学,导致所选的优树,选择区域不在适宜种源区内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那些不适宜种源区的优树材料来建园,其后代无法与适宜种源区的树木的后代相比;育种进程缓慢。
虽然我国良种基地建设起步较早,不过由于多种因素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建设资金缺乏,延缓了基地建设速度,基地建设还处于初级园水平。
这可能要晚于先进国家10-20年时间;种质资源下降。
森林无止境的采伐与利用,使得一些种质资源濒临灭绝,尤其是珍稀阔叶种质资源,已经愈来愈少。
培育良种离不开种质资源,透明需要经历长时间自然选择来形成。
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及遗传的特性,对林木育种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树种结构不合理。
材林树种是目前最基本的良种基地建设树种,其中针叶树种是占绝大部分,而经济林树种和阔叶树种相对来说要少很多,特别是名、特、优树种稀少。
鉴于上述不足,林木两种无法满足绿化造林的具体需求,随着林业新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我省的林木育种工作也开始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林业跟农业差不多,种子是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从孟德尔遗传学说及遗传原理形成期来看,林木育种在林业上的应用几乎是改变了整个传统林业。
改良林业上使用的种子或品种,改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促进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以东北为例,早在60年代,选、引、育、繁的树种就有100多个,收集贮存可使用的优良基因型有5000多个。
通过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核的林木良种达75个。
到1997 年底,共生产良种55万公斤,各种无性系繁殖条材25亿根。
建立时间较早的种子园,其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种子产量逐年增加。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

基因工程育种
将外源基因导入林木植物,以获得抗逆性 、抗病性、高产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
利用DNA标记技术,检测和识别植物的特定遗传变异 。
基因定位
通过分子标记,定位和鉴定植物的优良性状基因。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技术
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插入 、删除或替换DNA序列,以改良林木的遗 传性状。
适应气候变化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需研究如何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林木 品种,以增强森林的抗逆性和稳定性。
防治生物入侵
针对生物入侵问题,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应研究如何通过 育种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入侵能力的林木品种,维护 森林生态安全。
探索和应用新的育种技术
新基因组编辑技术
01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对林木进行精准编
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合作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还可以与农业、工业等领域进行合作 ,探索如何将林木育种与农业、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木育种产业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林木良种基地,提高良种生产能力 和品质。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木企业
其他基因编辑工具
如TALEN、ZFN等,可用于精确修饰林木的 基因组。
04 林木遗传育种学 科的应用领域
林业生产实践
良种选育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如何选 育优良的林木品种,提高林业
生产效益。
造林规划
通过对不同树种的生态适应性、 生长速度、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 ,制定科学的造林规划,提高森 林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跨国合作开展林木遗传资源收集和保护工作
浅析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以及发展趋势

浅析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以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引言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是林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木种苗培育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从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前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种苗的培育过程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知识,对种苗的生长环境、病虫害防治、施肥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研究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探索其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林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具体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至此结束。
2. 正文2.1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是林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质量和产量规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种苗培育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林木种苗培育技术:1. 选择优良种源: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优良种源,以确保种苗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逆能力。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浸种、温水浸种、热水处理等方法,可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3. 培育基质:选择适合的培育基质,如混合腐殖质、园土和沙土等,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通气性,有利于幼苗生长。
4. 种植密度: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需求,合理确定种植密度,避免根系纠缠和养分竞争。
5. 栽培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保持种苗健康生长。
通过以上种苗培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为林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将会不断完善和提高,为林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发展趋势未来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数字化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林木种苗培育将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和智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4)杂交与倍性育种 最早树木杂交是1845年德国Klotzch进行的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 间杂交。19世纪未,爱尔兰Henry开始杨树杂交,20世纪初, 美国、意大利、德国开展杨树杂交。20世纪30年代,掀起杂交 育种高潮,在松、落叶松、板栗、榆树等树种中都作过大量试 验,但取得的成效最大的仍只限于杨属。 1936年瑞典Nilsson-Ehle发现了三倍体山杨无性系,曾掀起过 多倍体育种的热潮,但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20世纪20~30年代,费希尔、赖特和霍尔丹等人将生物统计学与孟德尔遗传 理论相结合,重新解释了达尔文学说,形成了群体遗传学。以后切特韦里科 夫、多布然斯基、赫胥黎、迈尔、阿亚拉、斯特宾斯、辛普森和瓦伦丁等人 又根据染色体遗传学说、群体遗传学、物种概念及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知 识,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建立了现代综合进化论。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无性杂交、辅导法和媒介法、杂交亲本 组选择、春化法、气候驯化法、阶段发 育理论等,对提高农业生产和获得植物 新品种具有实际意义。 获得性状能够遗传的理论,缺乏足够的 科学事实根据。 米丘林培育出300多种新型果树。 他的杂交理论经李森科发挥后被苏联政 府采纳为官方的遗传科学。该理论在苏 联、东欧和中国盛行一时,对生物学研 究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虽然受树木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 稍滞后于生物学科的其他领域,但林木组织和器官培养于20世纪80年代 取得实质性进展,据统计已有30多个科200多种获得了完整植株,但应 用于林业生产的树种仅局限于桉、杨等。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林木花粉植株(单倍体)培养于20世纪70年代掀起过高潮, 已有200多种植物培养出了花粉植株,其中包括杨树。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林木遗传转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迄今已开展遗传转化 树种有火炬松、落叶松、云杉、辐射松、日本柏、柳杉、花 旗松、北美黄杉、白云杉、桤木、杨树约30种。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Gregor Johann Mendel HugoMarie de Vrier ( 1822-1884)
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33)
1865年 ,孟德尔豌豆杂交证明遗传物质不融合,繁殖传代过程中,发生分 离和重新组合。 1903年,弗里斯根据月见草属变异情况提出突变论,而反对渐变论。 摩尔根等人建立了染色体遗传学说,弥补达尔文学说的缺陷,有助于进化 论的发展,但摩尔根等人都反对自然选择学说。
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
内容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三、林木育种学发展趋势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一)理论基础
瑞典博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 18世纪之前,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林奈采用人 为分类法,把植物分作纲、目、属、种,依植物 的花为据,创立了简便的拉丁文“双名制”命名 法。 “知识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事物本身。有条理分 类和确切命名,可以区分、认识客观物体,……, 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三、林木育种发展趋势
(3)林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林木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功能基因组研究在揭示诸如 林木生长、发育及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规律研究方面将会有重 大突破,在鉴定并克隆林木重要的产量、品质、抗性相关的基 因,阐述林木杂种优势形成及木材形成机理等方面也将取得重 大的进展。以比较与功能基因组为代表的基础研究的应用研究, 将成为未来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种子园 美国20世纪50年代开展湿地松、火炬松 遗传改良,目前已进入第4代。
火炬松第1代至第3代遗传改良
二、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南非,松树育种已进入 第3代,材积和材性改 良遗传增益平均达20%。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瑞典 欧洲赤松采用种子园种子,欧洲云杉优良无性系造林木材增益达10%以上。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进化演化和物 种内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 起的,而是通过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 等位基因遗传漂变引起的。从中性学 说出发,可以得出进化速率保持每年 每个位置恒定的结论。假基因是一些 失去功能的基因,完全不受自然选择 淘汰,事实证明,假基因的碱基替换 确实不受限制,其进化二)育种实践
(1)引种 引种可追溯到2000年前,大规模引种工作从19世纪50年代由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引种松树开始。现在,杨树、 桉树、云杉、花旗松及落叶松等树种都已远远超越了各自的 自然分布区,已成为国际性的重要造林树种。 (2)种源试验 法国学者De Vilmorin于1823~1882年首次进行了欧洲赤松种 源试验,随后法国、俄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对落叶松、云 杉、松、橡等树种作了种源试验,证实了种内存在着明显的 差异。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泛开展杨树杂交及70年代杨树优良无性系引进。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推广20多个有希望的外来树种,其中,桉树、相 思、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木麻黄、刺槐、日本落叶松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马尾松、杉木、油松、红松、樟子松、兴 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白榆、侧柏、黄山松、檫树、香椿等40个树种种 源试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对油松、杉木、马尾松、落叶松、侧柏等13个树 种进行种子区区划及种子园建设,建立种子园9千多公顷。
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生物是低级→高级;简单→复杂;种类:少→多。
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用进废退法则。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趋于发达、 演化,经常不用的器官趋于衰亡、退化。 获得性状遗传法则。生物通过用进废退获得或丧 失的一切性状,只要为两性所共有或者为产生这 两性的个体共有,就能通过繁殖遗传给下一代, 从而使生物不断演变。 最近兴起的表观遗传学揭示了获得性遗传的可能 性。DNA虽然决定蛋白质的表达,但是从DNA到 蛋白质的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和乙 酰化、siRNA作用,甚至蛋白质的不同折叠都能 影响蛋白的表达和功能。
➢性成熟和经济成熟周期长,多世 代改良和短周期育种相结合。 ➢分布范围广、野生和半野生状态, 遗传资源丰富,选择育种见效快。 ➢大多数林木异花授粉、呈高度杂 合状态,杂交育种是一种常见育种 手段。 ➢部分林木无性繁殖。
34年花旗松
三、林木育种发展趋势
(二)林木育种学发展趋势
林木遗传育种作为当代林业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是林业研 究在21世纪发展的前沿学科。 (1)加强遗传资源发掘与创制、评价与保存技术研究 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增加,有限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对资源可 持续利用的重视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森林遗传资源 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面对气候的 变化、不良立地和有害生物的挑战,开展遗传资源发掘与创制、 评价与保存技术研究,建立可持续保育的遗传资源管理体系,将 是森林遗传资源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3)种子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注意到林分内单株间变异。20世纪30年 代,丹麦C.S. Larsen嫁接方法繁殖水青冈等树种的无性系,后来发 展种子园。 (4)遗传测定 大规模林木育种学项目始于20世纪50年代,14个国家启动了田间 试验方法,如选择、嫁接、杂交及子代测定林的建立。少数林业 选择国家及国际机构开展探索性的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5)变异模式研究 60年代等位酶标记首次应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很快被林木育种 学工作者借鉴,并开展了大量旨在描述林木天然群体和人工群体 遗传多样性模式的分析。
二、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叶培忠教授先后开展过杨树,马挂木与北美鹅掌楸,滇楸、灰楸与楸 树,黑松与长叶松、云南松,墨西哥落羽松与柳杉等树种间杂交。
二、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红松 水杉
落叶松 樟子松
三、林木育种学发展趋势
(一)林木育种特点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林木分子群体遗传分析技术平台建立,分子标 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森林遗传学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 性度量。 本世纪初,林木育种学进入基因组学时代。DNA测序技术被用于 建立几个树种的基因数据库,首次引入了林木基因功能的分析方 法。这些技术被用于林木基因的调控和表达,这将有助于林木新 品种培育。
20世纪80年代,挪威云杉、糖松、火炬松、白云杉和黑云杉树种人 工种子研制成功,白云杉、黑云杉和火炬松体细胞胚已商业化育苗。
一、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二、林木育种学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杨、枫香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取得成功, 但不同树种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报道极少。
叶肉细胞原生质体
愈伤组织细胞原生质体
Jean Baptiste Lemarck 1744~1829
一、林木育种学发展历史
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 食物是有限的,同一种群中个体存在着变 异,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个体将存 活下来并繁殖后代。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 是有方向的,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自然 选择,微小变异积累成为显著变异,由此 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自然选择原理建立在当时流行的“融合遗 传”假说基础之上,过分强调了生物进化 的渐变性, 用“中间类型绝灭”和“化 石记录不全”解释古生物资料所显示的跳 跃性进化。
三、林木育种发展趋势
(4)连锁分析与关联分析 伴随基因型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关联分析必将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使林木 基 因 组 中SNP 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结合芯片杂交与测序技术, 目标区域局部测序技术日臻成熟。大多数林木具有理想的自然群 体材料,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结合分子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 的研究手段,在林木中实现功能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快速克隆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