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测试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B
【解析】
【详解】
B.guàn——guān。
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项文中并未详细写鲁直的外貌,只写了他的动作。
故选A。
3.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状物,如魏学洢的《核舟记》。
《核舟记》主要内容是对“核舟”这一工艺品的介绍。
故选D。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冠”是名词作动词,带着高高的帽子;
B.“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C.“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故选D。
5.B
【解析】
【详解】
B.“为宫室”翻译为“雕刻宫室”,“为”意思是做,这里是雕刻。
故选B。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D项有误,“曾”的意思应该是“竟然”。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文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清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
8.D
【解析】试题分析:D加点词意义相同。
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
B.句末语气词/说。
C.奇妙/零数、余数。
D均为“好像”。
9.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CD三项中的“为”都是动词,“雕刻”的意思;B项中的“为”是“是”的意思。
故选B。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有”同“又”;
B.“衡”同“横”;
C.“诎”同“屈”;
故选D。
11.C
【解析】
试题分析:C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A项“箬”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箬竹叶做”。
B项“石青”名词用作状语,译为“用石青”。
D项“椎髻”名词用作动词。
译为“梳着椎形发髻”。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A项正确。
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B项“黍”应读“shǔ”。
C项“楫”应读“jí”。
D项“戌”应读“xū”。
1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一词多义。
A.动词,作为/介词,对、向;
B.代词,代指桃花源人/这;
C.都作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D.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名词,标记;
故选C。
14.B
【解析】
【详解】
B. bīn g-bīn。
15.C
【解析】试题分析:C项成语属于不合语境的错误类型。
事倍功半:指花了很大的气力,收效很小。
用在C项的句子中不符合句意,应该用“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莫名其妙:指发生的事情很奇怪,说不出解释的道理来。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
常要紧。
点睛:成语运用题既要注重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考虑语法及适用对象。
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16.C
【解析】
C .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掉”用得生动逼真,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17.皿壁
【解析】
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壁”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18.rán tǎn zhějíjìxūzhuàn wǎng yísǎn
【解析】
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注意“糁”不要念成“参”。
19.高说话
20.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备直)不相类似。
21.长曾不盈寸各具情态船舱左右两侧的小窗(或髙起而宽敞的船舱)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技术
【解析】
【分析】
19.试题分析:“峨”为形容词,译为“高高的”。
“比”是重点的词语,应译为“靠近”。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
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属”,“属”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应译为“类,相同”。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试题分析:第一空前有“原材料”的提示,第二个空前有“人物雕刻得”的提示,根据提示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即是答案。
第三个空填写“船的雕刻细致入微”的地方,如“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小窗上的刻字”“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第四个空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出全文的内容与主旨。
审题后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之,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提取出来即可。
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必须用原文语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1)比:靠近。
(2)语:说话。
(3)股:大腿。
23.C
24.(1)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5.空间侧面(或:间接)
26.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
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
③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④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解析】
【分析】
2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②句意为: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语:说话。
③句意为:两条腿哆嗦发抖。
股:大腿。
23.A.表顺承/表并列;
B.极/消逝;
C.表判断,是;
D.大约/可以;
故选C。
2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注意关键词:中:其中。
间:夹杂。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25.该题考查的说明的顺序和描写的方式。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完成即可。
【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写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可知是空间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侧面描写。
26.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如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等。
要求提出的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点睛】
译文:甲: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
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7.(1)以:用 (2)徐:慢慢地 (3)或:有时 (4)故:原因
28.(1)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2)这位先生应当置身在山崖沟壑中。
29.依据材料原来的形状进行雕刻,各有各的情态;根据人物的特点描摹,力求传神。
【解析】
27.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时。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以”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8.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可”“许”“宜”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此子宜置丘壑中”省略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9.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王叔远在雕刻时,讲究依据材料原来的形状进行雕刻,各有各的情态。
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而顾长康在绘画时,讲究根据人物的特点描摹,力求传神。
可分析他在画画胡子画眼睛的情节。
注意题干要求,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译文:
太傅谢安说:“顾长康的画,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没有的。
”
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脸颊上多画了三根胡子。
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裴叔则俊逸爽朗,很有才略,这恰恰是表现他的才略。
”看画的人寻味起画像来,确实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更有气韵,远远胜过还没有添上的时候。
顾长康画谢幼舆的像,把他安置在山崖乱石中。
有人问他什么原因,顾长康说:“谢幼舆说过:‘在一山一水间游乐,自以为超过他人。
’这位先生应当置身在山崖沟壑中。
”
顾长康画人物画,有的时候画完之后几年都不去画眼睛。
别人问他原因,他说:“人身体的美丑,没有什么特别微妙之处;真正的传神之笔,正是那眼睛。
”
顾长康谈论作画时说:“要画出‘手挥五弦’的动作很容易,要画出‘目送归鸿’的神态就很难。
”
30.(1)(戴着)高高的帽子。
(2)靠近。
(3)不相类似。
(4)只有。
(5)共同享有。
3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2.(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33.A
34.这十六个字分别是《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名句,与“大苏泛赤壁”的主题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
【解析】甲: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年代:明
乙:选自《赤壁赋》作者:苏轼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苏轼说:“你也知道这水与月吗?流逝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其实并没有真正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要索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是声音,眼睛看到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有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
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峨冠”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戴着高高的帽子”。
“共适”的意思是“共同享有”。
3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流逝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其实并没有真正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如:“罔不”“是”“藏”。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
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BCD三项阐述的道理不准确,故选A。
3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一方面写出了核舟的精巧,本来这个“舟”就很小,还在窗子两边刻上对联,足以充分说明工艺之精;另一方面这一联意存高远,衬托出核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核舟的主题。
35.①水落石出;②清风徐来
36.C
37.D
38.C
39.C
40.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1.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
【分析】
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年代:明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35.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落”“清”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3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
C项的解释有误,“盖大苏泛赤壁云”的意思是: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3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项的理解不正
确。
“尝贻余核舟一”的意思是:(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余”是“我”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作者魏学洢,不是苏轼。
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C项的表述有误。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结构的。
3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C项的理解有误,“奇”在这里是形容词,“奇特”的意思。
40.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作用的把握。
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意思是: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
情姿态。
这句话体现了王叔远构思的巧妙。
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阅读全文,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上,很明显是为了表现此船与苏轼有关,是为了与第一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核舟的主题。
42.(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4)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嘻,这技艺也真神奇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罔”“象
形”“贻”“盖”“覆”“比”“端”“灵怪”等字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