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限度,即这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能够支撑的最大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规模。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科学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分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

1.自然环境方面自然环境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评价自然环境需要从水、气、土等多个方面出发,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地肥力等等。

2.人口资源方面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构成和素质。

评价人口资源需要考虑人口数量、年龄分布、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疾病流行情况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和经济活力。

3.经济社会方面经济社会方面包括产业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配套等多个方面。

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流动的适度性等多个因素。

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这些方面包括技术、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

1.技术方面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例如,环保技术、农业育秧机械技术、水资源开发技术等等,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2.政策方面政策的引导和监管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资源环境管理机制,鼓励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排放。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等。

3.管理方面管理方面涉及到行业的管理与个人的行为,需要全面的协调和配合。

例如,对于农业领域,可以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工业领域,可以采用绿色生产方式,降低污染排放;同时,群众的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的行为也非常关键。

三、结语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与管理研究1. 前言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了环境的破坏、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指自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源供需的总量和质量。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与管理成为了当前社会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与管理进行探讨。

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2.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以资源和环境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是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自然环境在保持其生态功能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服务的总量和质量。

2.2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因素,综合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以此说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状况。

具体指标包括:自然资源供应量、资源消耗速度、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情况等。

2.3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标评价法、专家评估法、模型模拟法三种。

其中指标评价法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数据可得性进行数量化分析比较,专家评估法主要是通过对专家的调查和评估,以得出真实的评估结果,模型模拟法是应用科学模型对所研究领域进行比对和分析。

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管理3.1管理原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管理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要坚持资源利用的节约、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平衡的维护三大原则,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

3.2管理措施采取价格政策,对资源进行定价,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并降低资源的浪费;加强执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对违法行为予以严惩;推广清洁生产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以环保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多元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整体管理效能。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一、概述资源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衡量技术是对人类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的体系。

通过评价和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有效地分析环境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整个地区或某一特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了解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并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这种压力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1. 评价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范围和对象很广泛,可以包括一个城市、一个行政区域、一个流域、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物种等。

评价对象的选定应根据评价目的和研究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判断。

2. 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能够真实反映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资源利用强度、生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 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式。

其中,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而定性分析方法则主要是基于专家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分析。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是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程度的度量和衡量,其目的在于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状况以及对某些方面进行分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衡量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的对象包括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利用率等。

2. 衡量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技术的指标应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实现程度,包括各种生态指数、环境质量评价、资源利用量、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doc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doc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10%,-10%】之间为临界承载;低于-10%为不超载。

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分析,主要是:承载状况判断的科学性;承载状况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超载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实现临界、不超载状况的主要措施。

(六)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根据不同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承载水平等,针对不同区县提出相应的国土整治和空间管制政策或具体措施,促进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三、技术路线基于前述评价内容,本项目技术方案首先完成对基础资料的调研,数据来源涉及到国土、发改等多个部门。

其次,对资源与环境现状展开分析,掌握资源环境禀赋、规划,分析对象包括自然(水资源、土资源、粮食)、经济(GDP、产业结构)、环境(SO2排放、碳排放、土壤污染)、社会(人口)等。

然后,分析资源环境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识别影响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从资源环境禀赋和规划中提取关键因素的预期值。

再次,计算多情景、多类型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并同时计算出合理幅度资源环境承载力下的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

最后,一句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超载、不超载情况,提出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的建议。

国土发改水利环保统计资源环境现状土地、水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人口、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现状土壤污染、环境破坏与保护、地质灾害情况农业影响或约束性因素识别资源环境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水土资源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关键因素的基础情景提取水土资源改善基础减弱经济发展保持基础快速组合多情景人口承载力基准承载力:基于粮食安全参照承载力:基于水资源约束、环境负荷选评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碳峰值多情景经济承载力基准承载力:基于耗地率参照承载力:基于水资源约束、环境负荷选评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碳峰值合理幅度的人口承载力合理幅度的经济承载力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量最大建设用地量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及分析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建议图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路线四、评价方法参照《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以及合理用地规模三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方法如下:(一)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粮食生产能力计算。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一、工作背景(一)基本概念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

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

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环境考核目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管理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资源环境进行评价和管理,确保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平衡和充分利用。

一、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够容纳和维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和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

其核心是对可持续利用和稳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有很多,从人口结构、环境条件、资源利用等因素入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影响,必须综合分析和考虑,才能准确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和变化趋势。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传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种。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采用数学模型,量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项要素,结合实地调查和观测,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

其优点是准确、科学,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研究资源,成本很高,且常常面临着数据缺失和不确定性等问题。

相对于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包括专家咨询、SWOT分析、模拟实验等多种手段,能够更直观地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和变化趋势。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得结果可能不太准确,更需要依托于多方角度的协同合作。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为了科学地把握现状和趋势,而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则是以评价为基础,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措施,以达到可持续的目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的目标是要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提升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谋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管理方面,我们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和细化,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解决办法,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愈发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一、引言随着近年来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资源和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承载能力的。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以更好地把握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可承受该地区或该时段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大小。

它是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负荷和压力的量化指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以下特征:1.承载能力是相对的。

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承载能力存在差异。

2.承载能力是动态的。

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原因,承载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3.承载能力是复合的。

影响承载能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如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量化和评价方法1.基于负荷指标的量化方法这种方法依据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的人类生产和生存活动,综合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其所产生的负荷进行量化,以分析和评价其承载能力。

常用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氮和磷的排放量、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等。

2.基于生态足迹的量化方法生态足迹是以单个人、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为单位,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测量其所占用的土地、水和资源等,以综合统计指标反映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一种量化方法。

3.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是建立在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人类生产生存活动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和标准化处理,得出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并通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1.自然环境指标自然环境指标是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衡量的是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常用的自然环境指标有水质、大气质量、水资源、土地利用等。

2.资源利用指标资源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情况。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规划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也在日益增大。

有效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合理的资源环境规划,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是指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资源(如能源、水资源等)的现状、使用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大小,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资源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详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一些关键步骤:1.确定评估区域:评估区域应根据不同的目的而定。

一般而言,可以根据地理区位、政区范围、生态系统等因素进行划分。

2.搜集数据:通过对全国或所在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调查、测量和统计,获取各种资源的基础数据,涉及的内容包括资源储量、产量和利用情况等。

3.评估指标选择:根据评估目标,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

比如,可以选择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污染排放等作为评价指标。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各项指标,并制定出相关指标的评分标准。

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将评估指标的计算结果综合并进行不同程度地加权,从而得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结果。

6.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为制定合理的资源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资源环境规划资源环境规划是指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该区域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方向、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的专项规划。

下面详细介绍资源环境规划的一些关键步骤:1.全面排查资源环境现状:在开展资源环境规划之前,应首先对现有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排查,确定其中存在的问题。

2.确定发展目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结果,制定本区域特定的发展目标。

同时,应确定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基本原则。

3.制定规划方案:在确定了发展目标后,应围绕该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资源环境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考虑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当今社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开采和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对于保护我们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非常有益。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方法是指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来评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 宏观层面评估法宏观层面的评估法主要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来评估全球、国家乃至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例如,利用GIS技术,结合统计学方法和模拟模型来对某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能够反映整体的情况,以达到宏观决策的目的,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方法。

2. 中观层面评估法中观层面的评估法主要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例如,对某一个城市进行评估,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分析来获得数据。

这种方法因为能够考虑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因此更为细致入微,可靠性更高。

3. 微观层面评估法微观层面的评估法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企业或者项目进行评估,来评估该企业或者项目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例如,对一个建设项目进行评估,就可以主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评估具体项目的可行性。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应用研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应用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估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其资源,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影响很大。

因此,对土地资源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是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建设规划方案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

建设规划方案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

建设规划方案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建设规划方案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建设规划方案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应用案例。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是评估建设规划方案中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依据。

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能源消耗、环境负荷等。

土地利用指标可以通过评估城市用地的扩张程度、土地利用强度等来衡量。

水资源指标可以通过评估城市供水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来衡量。

能源消耗指标可以通过评估城市能源消耗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来衡量。

环境负荷指标可以通过评估城市废气排放、噪音污染等来衡量。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是评估建设规划方案中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工具。

常用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

例如,可以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等,通过设定各种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估。

定性评估方法则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对建设规划方案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估。

例如,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通过对各个指标的权重分配和评分,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定性评估。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案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已经在建设规划方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某城市的城市规划为例,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决策。

首先,通过对土地利用指标的评估,可以确定城市用地的扩张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从而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

其次,通过对水资源指标的评估,可以确定城市供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合理规划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再次,通过对能源消耗指标的评估,可以确定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合理规划城市的能源利用方式。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与提升路径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与提升路径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与提升路径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与提升路径1.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提升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一、背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该地区所能承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的极限,评价其承载力水平的高低对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针对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对于该地区的规划、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1.资源指标体系(1) 土地资源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质量、土地占用率等方面的指标。

(2) 水资源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水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指标。

(3) 矿产资源指标:包括矿产资源开采、开发、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4) 大气资源指标:包括大气污染减排、大气环境治理、大气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2.环境指标体系(1) 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湿地面积等方面的指标。

(2) 水质环境指标: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酸化、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水生态破坏等方面的指标。

(3) 大气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大气污染物浓度、城市绿地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

(4) 声环境指标:包括环境噪声等方面的指标。

3.社会经济指标体系(1) 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指标。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城镇化率、教育和科技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方面的指标。

(3) 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交通状况、通信网络覆盖等方面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问题的方法,用于建立问题分层次结构模型,采取数学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层次结构进行一致性比较,从而确定每个层次的权重,达到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权重的目的。

2.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缺乏精确的数据时,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可以采用模糊数学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从而获得最终评价结果。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预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预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预测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不可持续的地步。

这种不良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不仅会让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还会在未来对后代子孙的生活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因此,评估与预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资源,能够接受并保持一定发展程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同时维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功能的最大值。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1.资源洼地法该方法以建立经济-growing-up水平、社会保障、人口托底和生态安全指标为基础,采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综合考虑区域个体和总体发展的各项剥夺决策影响。

2.系统动力学方法该方法以生态系统的动态特性为基础,采用宏观和微观体系的结构分析、环境因子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剖析和评估。

3.模糊隶属度法该方法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为基础,采用精密般滑动板凸轮楔形角度测量仪(ANP)、模糊多层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环境和经济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

4.动态协调分析法该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的理论,从系统的架构、运行、动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综合考虑地理、气象、土壤、水文、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对系统中的关键性因素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预测方法1.时间序列分析法该方法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规律和特点,运用 ARIMA模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长期和短期趋势进行预测,揭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

2.神经网络模型该方法在模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时,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以前期的样本数据为依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学习,预测出未来的走势,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决策。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评估一定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1.1 定义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口、经济、社会等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就是评估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包括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等。

1.2 研究内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理论体系构建;(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方法和模型构建;(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应用和推广。

1.3 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实地调查和采样: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情况进行调查和采样,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2)统计和分析:对采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评估指标和构建评估模型;(3)模拟和推理: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模拟评估对象的状态和动态变化,进行承载力评估。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2.1 资源环境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为资源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划过程中,评估技术可以评估规划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影响,调整规划方案,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2 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评估某一开发项目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影响,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开发利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2.3 灾害风险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评估某一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为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提供依据。

例如,可以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洪、防风、防震等措施。

2.4 区域发展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发展潜力和限制进行评估,为区域发展制定规划提供依据,并避免因过度发展导致资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管理研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近年来引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如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与管理,已经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概念及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指针对一个特定区域,利用量化方式评估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能力。

它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旨在帮助决策者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提供更多资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生态系统评估法、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法等。

生态足迹法旨在衡量人类活动对一个区域生态系统资源的消耗,是一种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而生态系统评估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品性和有用性等方面。

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法则主要考虑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的意义与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是指依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可以帮助保护生态系统,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的方法,包括环境规划、资源管理、环境治理等措施。

环境规划可以制定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稳定性。

资源管理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系统的资源,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

环境治理则可以帮助人类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发生。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的案例分析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采取了若干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例如,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我国采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估,得出了一个可持续使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并依据这一指标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案。

如此,可以保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稳定性,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环境问题显然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生产等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科学地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有效的环保政策意义重大。

以下从方法与技术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目前,在承载力评估研究领域,除了具备统计和模型分析技能、熟悉GIS分析软件及数据管理的技术人员外,还需要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基础的支撑。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处学、生态学、气象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基于这些领域知识,承载力评估通常采用物质流分析、区域经济模型、生态系统评估等多种数据分析模型,如ASTM E1459-07规范, ISO 21917等标准。

物质流分析是指评估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金钱价值,它主要是通过统计相关的群体数据及地域信息,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等进行物流分析,分析每个区域的人均可用资源、环境质量、污染排放量等。

而区域经济模型则是评估区域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力和生态构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模拟出不同的资源利用方案,并与模拟中对应的环境指标进行比较,以达到最优化的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系统评估则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从全要素和系统角度考虑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草地、森林、水库和工业区等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获取生态系统运作的相应指标,从而评估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除了以上分析方法,现有技术还涉及到了GIS技术。

它充当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数据的管理者和整饬者,对空间数据逻辑实现及其有效表达是调查、分析和模型开发的支撑条件和基础。

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有效评估区域内不同的土地、水域、生态系统复合所形成的资源和环境状态,推出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政策制定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政策制定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政策制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有效地评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一、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定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通常被定义为生态系统能够承受和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以维持其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的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自然界可以容纳和维持的人类活动的数量和规模。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是指全面、准确地了解目标区域资源和环境状况、估算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和影响,从而综合判断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限度的过程。

评估工作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城市化程度、行业结构等。

2. 资源与能源:包括水资源、土地利用、采矿业、能源利用等。

3. 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

4. 生态系统状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景观格局等。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可以对目标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了解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限度。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政策制定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

政策制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评估结果为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2. 制定法规和政策措施:以评估结果为指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监管和执法:确保政策和法规的有效实施,防止资源和环境过度利用和破坏。

4.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几个步骤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和政策制定的核心内容。

通过评估和政策制定工作的不断完善,可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和政策制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起源承载力概念应用最初是被引进到区域系统的生态学研究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耕地日益减少、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层出不穷、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与人类认知以及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适应、利用、破坏、修复等过程紧密相连。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发展到一个较热的阶段,相继提出了区域承载力、生态系统承载力等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早期研究关注较多的是水土资源承载力。

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土地、矿产、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

随着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认识层次的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概念与理论,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内涵,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围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且是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

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载体。

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变化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

将各类经济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承载范围内,就必须首先确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范围及大小,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环境来为区域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服务。

(二)政策背景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中明确提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与分析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能够承担和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的能力。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估与分析,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要考虑资源量的数量和质量。

资源量数量的评估是指对一个区域的各类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的储量和供应能力进行评估。

这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统计信息,并进行科学的模型计算和预测。

同时,资源量质量的评估是指对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例如,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需要考虑地下水和河流的补给能力以及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和利用效率。

其次,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的评估是指对一个区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

这需要进行野外调查和研究,了解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同时,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污染、水土流失和生境破坏等。

评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要考虑区域发展的需求和限制。

区域发展的需求是指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和压力。

通过对区域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资源和环境承载的压力和限制。

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差异。

例如,发展初期可能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发展成熟期则需要注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

最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满足当前需求,又不影响后代的需求。

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与分析,可以发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作背景(一)基本概念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

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

(二)评价目的与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

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

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

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

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核目标中确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资源环境考核目标。

资源环境要素效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充分考虑不同技术经济水平下资源环境要素效率及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包如:粮食单产增长、产业转型对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等。

(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类型、因子修正及取值1、评价类型基准承载力:基于粮食安全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基于耗地率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

参照承载力:基于水资源约束、环境负荷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

选评承载力:基于生态足迹、碳排放峰值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

2、关键因子修正各类承载力评估是基于各类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的,为了保证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进行以下修正:土地污染、水资源、地质环境。

3、取值范围不同类型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承载力是基于多种情景测算的结果,因此,表述为区间值(原则上在±10%,若突破,另作说明),并据此确定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规模以及最大建设用地规模(可为区间值)。

基准承载力用地规模及结构取值范围:最低耕地保有量的中间值不得低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生态用地不得低于环保部门确定的面积(生态用地占辖区国土面积的比例≥30%,若低于这一标准,作特别说明);最大建设用地规模的中间值不得高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五)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分析1、资源环境人口承载量测算测算现有条件下(2014年)或科学预期的2020和2030年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量状况或潜力。

分析不同情景下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规模的承载状况及合理性,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2、资源环境经济承载量测算测算现有条件下(2014年)或科学预期的2020和2030年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量。

分析不同情景下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规模的承载状况及的合理性,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

3、合理用地规模测算依据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分别测算2014年、2020年和2030年的最低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

并对照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相应用地规模,分析耕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并提出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建设用地规模。

4、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及分析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区分为:超载、临界承载、不超载三种类型,其划分区间为临界承载±10%。

超过资源环境基准承载力中间值10%,即为超载;处于【10%,-10%】之间为临界承载;低于-10%为不超载。

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分析,主要是:承载状况判断的科学性;承载状况的区域差异;以及形成超载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实现临界、不超载状况的主要措施。

(六)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根据不同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承载水平等,针对不同区县提出相应的国土整治和空间管制政策或具体措施,促进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三、技术路线基于前述评价内容,本项目技术方案首先完成对基础资料的调研,数据来源涉及到国土、发改等多个部门。

其次,对资源与环境现状展开分析,掌握资源环境禀赋、规划,分析对象包括自然(水资源、土资源、粮食)、经济(GDP、产业结构)、环境(SO2排放、碳排放、土壤污染)、社会(人口)等。

然后,分析资源环境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识别影响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从资源环境禀赋和规划中提取关键因素的预期值。

再次,计算多情景、多类型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并同时计算出合理幅度资源环境承载力下的最低耕地保有量、最适生态用地量和最大建设用地量。

最后,一句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超载、不超载情况,提出国土整治与空间调控的建议。

图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路线四、评价方法参照《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以及合理用地规模三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方法如下:(一)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粮食生产能力计算。

第一步,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数量增减、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确定未来耕地供给量。

第二步,按照光、温、水、热、技术水平计算土地生产潜力,考虑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技术进步、土壤污染、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等因素对于耕地粮食产能的影响。

G A P αβ=⨯⨯⨯式中,G 为目标年度粮食生产总量,A 为目标年度可耕地面积(考虑整理、开发、复垦、退耕、灾毁、农业结构调整等对耕地数量的影响,考虑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污染、采煤塌陷对耕地质量的影响),α为复种指数,β为粮作比例,P 为粮食单产(目标年度的粮食单产按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依据1990-2014年历史数据进行多元回归预测)。

(2)粮食安全水平设定。

第一步,根据市和各个区县的土地功能定位(如粮食主产区、工业园区)和现状粮食供需状况(粮食自给率),确定粮食安全水平(如:保障口粮和口粮水平,还是包括商品粮、饲料量以及水平等)。

第二步,确定人均粮食消耗,可参照国际粮食安全标准,550kg/人.年为富裕、500kg/人.年为小康、450kg/人.年为温饱、400kg/人.年为营养安全标准。

(3)计算人口承载力。

依据土地生产潜力、粮食供给与安全水平、人均粮食消耗标准,计算目标年度的人口承载规模。

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并相应地将有关结果与现状及规划耕地面积所支撑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进行对照分析。

G R C γ=⨯式中,R 为目标年的人口承载规模,γ为粮食自给率,C 为不同水平的粮食消费量。

2、基于水资源影响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计算区域水资源规模。

水资源总量包括区域地表水、地下水量、外来水量,其中,目标年的地表水供水规模由省控河流取水量和非省控河流取水量构成。

省控河流取水量不得高于江苏省水利厅确定的取水规模;非省控河流取水量由各设市水利局确定;需要根据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现状及规划目标加以修正。

(2)设定人均综合用水量。

第一种方法,定额分析法,参考联合国标准(丰水线3000m 3/人、警戒线1700m 3/人、最低线300m 3/人)。

第二种方法,考虑经济规模和结构、城市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要素时,利用1990-2014年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方差进行预测(考察人均用水量、GDP 、产业比值、人均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

(3)计算人口承载力。

依据区域水资源量、目标年度的人均用水量计算人口承载力。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60%,则对应的现状或规划承载力折减2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但低于70%,则折减1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但低于80%,折减5%。

其他情形,不折减。

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W RC α=⨯式中,R为目标年基于水资源影响的人口承载规模,C 为不同水平的人均水资源消耗量,α为水资源质量折减系数。

3、基于环境负荷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环境负荷历史及现状分析。

利用环保统计数据,分析区域环境负荷程度、区域差异及变化特征;(2)SO2排放总量预测与分析。

根据区域单位SO2污染物排放变化规律与趋势,设定不同情景,测算评价年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并与环保部门确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进行比对分析。

(3)确定人均环境负荷(人均SO2排放量)。

根据二氧化硫排放量测算结果与人口变化预测,分析各评价年区域人均环境负荷变化规律。

预测方法可采用BP神经网络、模糊预测方法,基础数据采用1990-2014年历史数据。

(4)计算人口承载力。

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与人均环境负荷,计算人口承载力。

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结果,提出合理幅度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

4、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测算(1)测算总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持续维持人类所有消费活动所需要的标准化的土地单位,表现为生态盈余、生态平衡和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计算采用供给模型,即区域实际拥有的所有生物生态学土地表示该区域生态总承载力。

1n j j j j EC ay γ==⨯⨯∑式中,EC 为区域生态足迹总供给,j 为第j 种土地类型,a j 为群也同样第j 类生物生产性土地总面积,γj 为均衡因子,y j 为产量因子(用区域第j 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与该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值表示)。

(2)测算人均生态足迹。

通过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赤字的比较,来判断各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可持续度,并据此测算人口承载力。

/ec EC N =式中,ec 为人均生态足迹,N 为目标年的预测人口规模。

(3)计算人口承载力。

根据不同情景的生态足迹,测算相应的人口规模,并与现状、规划人口规模进行对照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