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考研政治马原要点: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曾指出,“理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对实践及其发展的认识。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而,只有通过对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得到不断发展。
实践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探索和再探索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寻求经验的规律,不断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真实性的标准。
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而且人们提出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理论必须符合实践的要求。
也就是说,理论必须基于实践,贴近实践,反映实践。
如果一个理论不符合实践要求,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即要通过实践检验。
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事实。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认识的深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性的认识,认识的广度是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全面认识。
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互联结的。
只有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才能促使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广度扩展。
而对事物的广度认识,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四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第四章(2)三、实践和认识的彼此关系(作用)及其意义。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选择)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或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简答或联系意义出论述题)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与人的实践需要相关的事物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②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并阐述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论述)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上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①承认知识来自实践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②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③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①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接受书本知识。
②对每个人来讲不成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去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得来的,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实践并且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4、为什么说实践是鞭策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的发展不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鞭策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有关的经验材料;③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④实践熬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答案是(一)里的第1点内容和(二)大点的内容)(三)、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论述)我们必需树立实践第一的不雅点,在一切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同时又要必需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第二节 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 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人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 级阶段。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经验论” 教条主义———“ 唯理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 跃
理性认二识、从理性实践认观识念到实践实践
主 观(见之于) 客观
实践的观念模型,以观念形 式进行模拟实践或实践预演。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无限反复的过程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和无限发展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认识运动是反复实践、反复认识 的过程 认识运动是在实践和认识之间无 限循环、往复无穷的过程 认识运动是一个主体实践水平和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认识成果不 断增加的前进上升过程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和无限发展
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即本质和
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湖北武汉成人高考政治考点
考点精解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七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九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2.21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和认识
课外补充资料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和认识一、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等)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的初步认识。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避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常见的哲学谚语】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百闻不如一见;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久病成良医。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实胜于雄辩。
③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趁水和泥,趁热打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 • • • • • • •
• • • • • • •
5.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 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 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 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 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 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 • ②坚持了辩证法。 •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④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也是一般哲学学科中基本的认识论原理。
它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根据,认识是实践的结果,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辩证关系。
人们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有时会与人们的认识不符,虽然误解是可以纠正的,但却不能改变实践本身,实践依然是唯一的准确依据。
当我们遇到实践与认识相冲突的情况时,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纠正认识,才能使认识更加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它提供了认识的材料和依据,它使认识可以更真实、更准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实践有助于认识的发展和完善。
实践不仅仅是认识的材料和依据,它还是认识的目的,它使认识可以更有意义地发挥作用,使认识可以更有效地改变客观事物,以满足人们实际需要。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在实践的前提下,认识才能更加准确、更加有效,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实践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客观现实,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和认识
❖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 (一)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
具有创造性的反映
❖ 能动的反映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必然 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力图在思维中再 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 和规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 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反对不可知论
客体
决定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改造、价值、审美关系
3、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认为:
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 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 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理 论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存在同一性的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①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
它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形态。
第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②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在唯心主义内部又分为两大派别,或者说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共同特点就是世界都不能离开“我”的思想而存在第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又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深刻揭示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只有通过实际的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客观世界。
比如,一个人要学会骑自行车,就必须亲自去实践,通过不断地摔倒和站起来,才能最终掌握骑车的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
其次,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力量,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的方向和动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认识,人们才能不断地改进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地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是实践和认识之间辩证关系的重要原理。
再次,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体。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此,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实践和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因此,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只有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②它使认识带上了不同的特征。
③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 (仅从个体角度来说)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38
课程
2.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 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 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 ②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三)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质和内容 (四)改造世界的双重任务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28
课程
第四章 认识论 (关键词:认识、实践、真理、规律)
“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 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 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 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 认识论
主讲人:黄孟洲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1
课程
认识和实践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总规律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2
课程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 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实践及其形式和特点 四、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的飞跃的条件: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18
课程
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二)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 内涵 (三)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
第二轮复习练习(马哲四)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实践和认识★重要知识点(一)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2、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5、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则。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其对立的焦点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8、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是:第一,不了解(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9、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5、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6、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8.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25.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三、辩证法(第三章)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实践和理论
的关系上是重要的一环。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
相联系的,它们共同作用,不可分离。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根源和原始来源,是社会和世界认识的基础。
一切
真理都是从实践发展起来的,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丰富的
实践经验为头脑中抽象出的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具体内容,而理论又可
以理解和提炼出更多实践经验。
这种互补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
关系。
显然,实践是认识的先决条件和改造力量,但实践本身不能创造理论。
只有借助于理论才能帮助人们消除实践之间的矛盾,保持实践的连续
和发展。
只有借助理论,才能使实践取得更大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用来完善社会中的矛盾,以促
进社会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原理,它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它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表明实践是认
识的先决条件,但要把实践变成知识,就必须借助理论反思。
它还提
出针对实践矛盾,我们必须运用辩证思维,以辩证地解决矛盾。
只有
实践和理论和谐共存,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本次练习有19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2.实践是指()。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
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4.概念、判断、推理是()。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感觉、知觉、表象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6.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
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7.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8.“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经验论思想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9.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10.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本次练习有19题,你已做19题,已提交19题,其中答对19题。
当前页有9题,你已做9题,已提交9题,其中答对9题。
1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
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1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解析:
13.下列现象中属于感性认识的有()。
A、初步观察结果
B、实验数据
C、访问记录
D、未经分析的检测结果
E、对某人某事的初步印象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E
问题解析: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
A、它是唯物主义经验论
B、它是唯物主义可知论
C、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
D、它将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E、它将科学引入认识论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CD
问题解析:
15.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涉及到的内容有:()。
A、实践除了“改造”,还有“保护”和“恢复”
B、生活实践问题
C、精神劳动实践问题
D、科学技术实践问题
E、真正实践问题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解析:
16.价值的特性有()。
A、真理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社会历史性
E、多维性
答题: A. B. C. D. E. (已提交)
参考答案:BCDE
问题解析:
17.“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A、正确
B、错误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8.“陶知行”与“陶行知”这两个名字没有任何区别。
A、正确
B、错误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
19.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
A、对
B、错
答题:对. 错. (已提交)
参考答案:√
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