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笔记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汉武帝09-太后干政-讲稿汇粹-议百家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汉武帝09-太后干政-讲稿汇粹-议百家](https://img.taocdn.com/s3/m/77f063f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a.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汉武帝09-太后干政-讲稿汇粹-议百家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汉武帝09-太后干政画外音:在董生对策一集中,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武帝继位后按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办理两件大事,一是兴儒学,任命了信奉儒学的窦婴为丞相;另一件大事,是除弊政,就是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进行改革。
然而,汉武帝的这一做法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她为什么要反对呢?上一集我们讲到窦婴为相。
窦婴做了丞相以后一直积极辅佐汉武帝大规模地信奉儒学,汉武帝这个时候做的事情都发生在建元年间,所以有些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的事情叫做“建元新政”。
建元新政就是武帝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他做的这些事情,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兴儒学;另一句话,就是除弊政。
关于兴儒学,我们在前面两集都涉及到了,在这里面我们不详细地讲,着重介绍一下他的除弊政。
因为武帝继位以后,我们在董生献策中讲过,董仲舒受到汉武帝欣赏的五大原因中间,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变革。
按照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更化,这个变革就是要革除一些弊政,就是汉武帝认为妨碍汉帝国进一步强大的一些弊政。
这个弊政中间,大体上来说在这个时期有三条。
第一条,列侯就国。
所谓列侯,就是封的这些诸侯。
汉代的封侯,大家都知道,汉代封侯是把一个县封给一个人,这个县叫什么名就叫什么侯。
我们曾经说过,把昌平封给你叫昌平侯,顺义封给你顺义侯,是这样一个封法。
但是封了侯的这些人,按照规定他们应当到他们的封国去,你封为顺义侯你不能住在京城啊,你应当到你的顺义县去啊,但是不,很多被封的列侯不去自己的诸侯国。
为什么呢?京城的生活条件和侯国的生活条件相差太大。
另一个原因呢,很多被封为侯的人尚主,尚主就是娶了公主做妻子。
皇上在嫁自己女儿的时候,就是把女儿大部分都嫁给侯了,将来成了侯夫人了。
这样一来,你想想,假如这个侯要到他的封国去,连着侯夫人一块带走,这个公主就要离开京城,离开皇宫,到一个县里面去,公主也不干。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一)汉武帝10-田窦交恶-讲稿汇粹-议百家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一)汉武帝10-田窦交恶-讲稿汇粹-议百家](https://img.taocdn.com/s3/m/ced7cff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73.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一)汉武帝10-田窦交恶-讲稿汇粹-议百家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一)汉武帝10-田窦交恶画外音: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武帝的建元新政触动了窦太后的利益,而窦太后是历经文、景、武三朝的老太后,在汉武帝时期处于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她当然不能容忍自己的利益被触动,根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她强行改组了汉朝的人事班子,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被窦太后抓住把柄投入监狱,然后被逼自杀。
而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因为是外戚,虽然免于被杀但也被罢官免职。
可以说,窦婴和田蚡,一个是窦太后的侄子,一个是王太后的弟弟,但在窦太后和汉武帝的较量中他们是齐心协力,站在汉武帝阵营中的。
那么,在窦太后去世以后,在窦婴和田蚡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他们最终会结下怨仇呢?上一集我们讲到窦太后利用自己的权力,在建元二年强行阻止了汉武帝的建元新政,这件事情应当说对武帝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但是汉武帝来怎样面对这件事情呢?我们看到史书的记载,汉武帝没有任何反应,因为武帝这个时候他和窦太后来比较,窦太后的优势在于她所拥有的权势,就是她不但有权力,而且还有巨大的势力。
汉武帝的优势在哪儿呢?汉武帝的优势在年龄。
窦太后尽管很有权势,她毕竟历经了文、景、武三朝,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
汉武帝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跟窦太后较量,但汉武帝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他才只有十七岁,他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
所以,他没有任何反应,坦然地接受了窦太后的干预,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
到了建元六年的五月,历经文、景、武三朝的窦太后终于谢世了,窦太后的去世应当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个时代就是从汉初一直到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黄老之学在西汉处于统治地位的这个时代告一段落了。
因为窦太后是黄老之学最坚定的支持者、倡导者,武帝就是因为触动了窦太后黄老之学,所以才导致建元新政的失败。
而窦太后的去世给了汉武帝一个绝好的机会,汉武帝就借故,他找了个什么理由呢?就说是窦太后的丧事办得不好,把谁呢,把窦太后在建元二年改组中央领导班子任命的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这两个人全部免职,因为这两个人是窦太后调整朝政班子的时候,窦太后安排的人。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6bfdfdc1c708a1284a443d.png)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立群讲史记读后感《王立群读史记》开播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位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我是必看的,我当然要看看“解读史记”的节目喽!这中间最令我有感触的是司马迁的生世。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家庭,他在父亲死后接替了父亲的官位,成了汉武帝身旁的一个起居注官。
一次,汉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宠爱的嫔妃)的弟弟李广利和名将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让李陵护卫,李广利得胜封侯。
可李广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点,李陵战败被俘。
汉武帝很生气,大家都说要严惩李陵,惟独司马迁一言不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态度,他认为李陵是诈降。
汉武帝听了很生气,将他打入死牢,罪名为“诬上”(欺骗皇上)。
当时,“诬上”有三种惩罚方式:1 、死罪,2 、罚钱50 万,3 、接受宫刑。
接受宫刑是莫大的耻辱,很多人宁肯死也不愿这样活着,可司马迁已开始写《史记》,为了写完《史记》,他开始了忍辱负重的生活。
是什么造就了司马迁呢?是挫折,是人生中的磨难,多一些磨难就多一些阅历,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为遭受如此磨难,司马迁对死亡看得淡,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正因为受到如此耻辱后,他才对历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萧相国世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诛灭韩信后,封萧何五千户,萧何很高兴,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劝他:“你还是把家财都送给皇上吧!因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会怕您谋反的,这样他就不会猜忌您了。
”萧何忍痛捐出了财产。
司马迁用五个字来形容“高祖乃大喜”。
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难,是很难用五个字这么准确地揣摩帝王心思的。
果然,萧何没受到打击,其余功臣如彭越、韩信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压能力。
现在有大学生因为同学之间闹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杀,这都因为没有经过磨练,这些温室中的花朵从未经过困难,在家里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自然会受不了困难。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精选5篇)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91506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b.png)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精选5篇)《史记》这本书振奋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们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们的心灵,看完史记,是时候写一篇史记读后感了。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篇1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若不读读《史记》就等于白了!“可《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史记》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变,首先是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人们为其顽强的拼搏精神折服。
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司马迁的一生。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堵,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亲身体察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为他后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司马谈归天,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即”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并开始在”金匮石室“苦心阅读,整理历史字资料,其正式写作《史记》年四十有二,准备工作整整用了二十二年。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进入写作中,却不幸因李陵事件受牵连,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一度他想到了死,但他为了实践先父论载天下之文的遗愿,强忍耻辱,又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圣先的遭遇中得到启发,最终战胜了自我,”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以完成著作《史记》的宏愿。
百三十篇,526500字写了十一年,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可见这位史学家,为了这部史记,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思奋发,著成信史照尘寰。
王立群读史记笔记
![王立群读史记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31f16422b160b4e767fcf55.png)
(灌孟在吴楚七国之乱中战死,儿子灌夫英勇作战,立了大功,给他做官,但喜欢打架,干不好,爱喝酒,酒后失言)
一、魏其侯家宴,被灌夫破坏,闹了不愉快
二、魏其侯拒绝了田蚡的要地,灌夫大骂田蚡
田蚡要对付灌夫,找到其是豪强的把柄但因为灌夫手中也知道田蚡与淮南王造反的把柄,两边相安无事
八
汉武帝举贤良方正
董仲舒第一,皇帝策问三次,得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内容:
一、新王改制:改制度仪式,改正朔,易服色
二、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2、大一统3、合法性,君权神授
三、建立太学,培养人才;察举征辟,选拔人才
四、尊儒
五、改革
尊儒优点:统治的稳定性、选拔人才。缺点:文化专制
朝廷四种量:
文官、武将、外戚、宦官
一列侯就国二开关禁三检举宗室触动权贵利益状告窦太后窦太后打击新政十一田窦交恶窦太后去世窦婴失去靠山丞相被废田蚡继任窦婴赏识灌夫在其失势时依然看望灌孟在吴楚七国之乱中战死儿子灌夫英勇作战立了大功给他做官但喜欢打架干不好爱喝酒酒后失言一魏其侯家宴被灌夫破坏闹了不愉快二魏其侯拒绝了田蚡的要地灌夫大骂田蚡田蚡要对付灌夫找到其是豪强的把柄但因为灌夫手中也知道田蚡与淮南王造反的把柄两边相安无事十二窦婴之死十三汉匈交兵十四马邑之谋汉朝实力提高建元六年汉匈和亲元光二年王恢提出出击匈奴马邑富商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将匈奴吸引进入马邑但计划破产最终两边进入正面对抗阶段
九
为相原因:
一、田蚡运作
二、窦婴尊儒
三、相才缺乏*缺乏原因:刘邦只做两件事:平叛和家事
惠帝疯傻
吕后杀刘姓诸侯,封自己人
汉文帝:减轻赋税,刑罚
汉景帝七国之乱
十
武帝登基后干了两件大事:兴儒学、除弊政(建元新政)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https://img.taocdn.com/s3/m/be363c0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9.png)
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第1讲吕后出嫁吕后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首先她是中国母后临朝的创始人,在中国皇帝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从来没有过母后临朝,吕后是创始者,而且对后代,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们今天一提起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女主,后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其实,吕后是开创者。
但是,我们大家关注的,所知道的吕后,往往是她后期比较残暴、比较凶残的吕后,吕后的年轻时代,她的早年,是个什么样子呢?她的婚姻状况,又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对我们全面地了解吕后非常必要。
吕后的原名叫吕雉,我们称她为吕后,是她在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她被封为皇后,我们才称她为吕后,她原名叫吕雉,她的父亲叫吕公,历史上没有记载吕公其他更详细的东西,只知道吕公是单父县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单县。
吕公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吕泽,次之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
本来,吕公一家是住在单父县,没有在刘邦生活的沛县,但是后来吕公家里面在单父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仇人,为了避仇,吕公就带着他的全家,从单父县来到了沛县,投奔了当地一个县令,因为当地这个县令,是吕公的一个好朋友,刚来到的时候,就住在县令的家里面,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沛县不错,他就把家定居在沛县了。
吕公刚到沛县县令家客居的时候,这在当时,成了县里一个大事情了,因为县令家里来了贵客,很多人都要凑个热闹,县令就举行了一个大型的酒宴,这个酒宴因为参加的是当地的官员,还有一些豪绅,来的人比较多,所以,酒宴就做了一个规定,当然喝酒不是白喝的,要拿钱的。
说拿钱,够一千的,到堂上喝,不到一千的在堂下喝。
刘邦这个时候也来了,不过刘邦这个时候是个泗水亭长,所以,刘邦没有带一个子就来了,到这儿以后,他就报了一句话,说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
刘季是刘邦的原名,他原名就姓刘名季,就是他是家里排行比较靠后的,实际上,贺钱万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了,而实际上刘邦是一个钱没拿,当时负责在宴会上收钱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箫何,箫何负责收钱,刘邦就来了一个贺钱万,很明显,刘邦这是谎言。
《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1b575f3581b6bd97e19ea5f.png)
《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欢迎查阅!下面是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家讲坛观后感1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
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百家讲坛观后感2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
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
王立群读史记
![王立群读史记](https://img.taocdn.com/s3/m/9ab61f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4.png)
王立群读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部巨著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而在众多的读者中,有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名字是王立群。
他对《史记》的研究和阐述,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部巨著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本文将介绍王立群读《史记》的观点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探寻这部历史之书的内涵和价值。
王立群是中国历史学家、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
他是《史记》研究的主要代表之一,曾著有《史记读本》等多本著作。
在王立群看来,《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智慧。
他强调,《史记》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载和事件之上,而需要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其所反映的历史真相和时代背景。
王立群在《史记读本》一书中对《史记》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他将《史记》分为纪传体和别史两大部分,指出纪传体是《史记》核心的组成部分,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主,而别史则是以记载历史人物的传记形式为主。
通过这种区分,王立群使读者更加清晰地把握《史记》的结构和内容。
他还深入剖析了《史记》所弘扬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例如忠诚、孝道、仁爱等,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了《史记读本》,王立群还通过多篇论文和演讲,进一步阐释了《史记》的深意和内涵。
他指出,《史记》所重视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历史的道德意义和人性的追求。
王立群将《史记》中的众多历史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出他们的品性和个性特点,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所承受的压力。
王立群还特别关注了《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
他通过对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研究,对《史记》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再次考证和评价。
他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使得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例如,在研究汉初历史时,王立群提出了重要的观点,认为汉代历史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由于刘邦个人的聪明和英勇,更是历史环境的产物,他将刘邦塑造成一个符合时代背景的英雄形象。
王立群读史记司马迁绝笔之作文字版
![王立群读史记司马迁绝笔之作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92ae3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c.png)
王立群读史记司马迁绝笔之作文字版说起,那可真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而王立群先生对于中司马迁绝笔的解读,更是让人深思。
咱们先来说说司马迁这个人。
他啊,那可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庭,打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立志要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记录下从古至今的种种。
为了这个目标,他不辞辛劳,四处游历,收集各种资料。
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李陵之祸,让司马迁遭受了宫刑。
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是何等的耻辱和痛苦啊!但司马迁没有被打倒,他忍辱负重,继续坚持写。
他的决心和毅力,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立群先生在解读司马迁绝笔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司马迁在绝笔中,或许有对命运的不甘,有对自己未竟事业的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和执着。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还是想要把这部史书完成,留给后人。
就拿他写的过程来说吧。
那可不是坐在屋里随便想想就能写出来的。
他得去各地考察,访问那些知道过去事情的老人,翻阅各种古老的典籍。
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个历史事件的真相,他得跑好几个地方,问好多人。
有一次,司马迁为了搞清楚商朝的一个小细节,专门跑到了一个偏远的小村子。
那村子路可不好走,坑坑洼洼的,司马迁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
到了村子,他发现那里的人对他这个外来者充满了警惕。
司马迁就耐心地跟他们解释,说自己只是想了解一些过去的事情,不是什么坏人。
好说歹说,终于有个老人愿意跟他聊聊。
那老人年纪很大了,说话都有点含糊不清。
司马迁就凑在老人跟前,仔细地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老人讲的很多东西都很模糊,司马迁就得不断地追问、核实。
这一待就是好几天,吃住都在那简陋的小村子里。
还有一次,司马迁听说有一本珍贵的古籍在一个收藏家手里。
他立刻就赶了过去,想求人家让他看一看。
那收藏家可不好说话,觉得司马迁没啥名气,不愿意给他看。
司马迁也不气馁,就在人家门口等啊等,一等就是好几个时辰。
最后,那收藏家被他的诚意打动,才让他看了一眼。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六)汉武帝15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六)汉武帝15](https://img.taocdn.com/s3/m/db00a6c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c.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十六)汉武帝15画外音: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卫子夫的出现很得汉武帝的宠幸,不但如此,卫子夫还为汉朝引进了一个人才,那就是她的弟弟卫青。
卫青也是西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卫青的表现使他成为西汉时期杰出的将领。
那么卫青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的呢?上一集我们讲到,卫子夫的入宫为汉朝引进了一个重要的人才,这个人才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卫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样得到汉武帝格外的赏识呢?这件事情要从汉朝后宫的一个私刑案说起,卫青入宫的时间历史没有记载,据估计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建元二年,当卫子夫被汉武帝从平阳公主家带到宫中的时候,卫青跟着也去了,这是一种可能性。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卫子夫先入宫,一年以后,我们上一集讲过,卫子夫并没有见到汉武帝,也没有得到汉武帝宠幸,在汉武帝清理后宫中间准备打发出去宫女的时候,卫子夫第二次见到汉武帝。
这个时候,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那么得到宠幸以后,她的弟弟卫青可能被调入宫中。
所以卫青的入宫有两种可能。
但是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
卫青入宫以后,就在建章宫,建章宫是汉]朝的一个宫殿,在建章宫做了一个普通的侍从。
但是,后来就发生了一件事情。
就是卫青突然之间被逮捕了,而且把卫青关起来准备杀掉他,卫青只是建章宫一个普通的侍从,他会得罪谁呢?是谁抓住他而且一定要置他于死地呢?我们推想一下,如果说卫青被抓被杀,那么最痛苦的人应当是谁呢?是卫子夫。
那么谁最痛恨卫子夫呢?应当是陈皇后陈阿娇和她的母亲长公主刘嫖。
因此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她们母女两个人做的,而历史的记载是“大长公主闻子夫幸有孕,妒之,乃使人捕青。
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
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
”我们读《史记》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记载,这段记载说得很清楚,是大长公主,就是陈皇后陈阿娇的母亲刘嫖派人把卫青抓起来了。
抓起来的理由两点:第一,卫子夫得幸。
第二,卫子夫怀孕。
这个怀孕对阿娇的威胁很大,因为当时没有B超不能检查出来她怀的是男孩跟女孩,但是卫子夫怀孕的消息传出来对阿娇的刺激非常大,万一生的是个男孩呢,母以子贵啊,那可能威胁到陈阿娇的皇后的地位。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766431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7.png)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3篇《史记》这本书振奋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们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们的心灵,看完史记,是时候写一篇史记读后感了。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下面作者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篇1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仅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
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
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可是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
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可是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69641a0ad02de80d5d840c9.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目录第1讲史家绝唱返回目录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后来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著,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穿越上千年的历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阅读一部伟大的通史巨著,《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
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史记》。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代来记述历史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按时国家来记载历史的,比如说像《国语》,像《战国策》。
没有纪传体的通史。
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不过《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
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
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
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王立群读《史记》读书笔记4篇
![王立群读《史记》读书笔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2c9a6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d.png)
王立群读《史记》读书笔记4篇王立群读《史记》读书笔记篇1在许多本教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
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我的功劳,不自恃自我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我以前一向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先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我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王立群读《史记》读书笔记篇2暑假里我读了《史记》这本书,经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隧道——看到了利欲熏心的庞涓,残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实的周公旦……仿佛看到了宫中的金银珠宝,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尘灰,汉军和楚军大战的场面,有的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有点让人神情紧张,还有的让人感动不已。
在《史记》故事中,圣人孔子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游列国十四年,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最终没有实现,但这十几年的时光却没有白费,他走过许多地方,对各地的社会,人情,风俗等进行了考察,这些都让他获益匪浅。
在著书时,将自我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让儒家学说更加成熟,成为后世的典范。
从圣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仅有自我亲身经历,才会有最深刻的的体会和感悟;自有自我亲眼目睹才会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仅有自我亲自饱览风情,才能领略自然的奇妙。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二十四)汉武帝23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二十四)汉武帝23](https://img.taocdn.com/s3/m/5840b55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2.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二十四)汉武帝23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二十四)汉武帝23-童言无忌我们这一集就讲一讲武帝朝在人才使用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也就是一代直臣汲黯。
汲黯是武帝朝最耿直的大臣,这个人和汉武帝相处有许多别的大臣想说不敢说的,想做不敢做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点,抗旨。
封建时代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如果不遵照执行就是抗旨,抗旨就是死罪。
但是汲黯竟然多次抗旨,第一次是建元三年,也就是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三年,当时南方有两个国家打起仗来,就是闽越王和东越王打起来了,然后汉武帝就派汲黯去视察,让汲黯去看看怎么回事。
但是汲黯并没有走到闽越和东越交战的地方,他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吴,吴就是今天的苏州,当时会稽郡的郡府。
到了那儿以后他就不去了,回来了,回来交差了。
武帝问他去的怎么样,他说我就没有去。
为什么说你不去呢?汲黯还讲了一番道理,他说闽越和东越都是越人,越人的习俗就是整天打打杀杀的,它不值得我们大汉天子派一个使者去看它,所以汉武帝交给汲黯的这个差事汲黯就没有办,回来还说了一番话,武帝处罚没有呢?史书没有记载。
但是紧跟着又出现了一件事,从第二件事看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这是很特殊的一个现象。
第二件事是河内郡出现火灾,河内郡的郡治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武陟县,这个地方发生火灾,一下子烧了几千户民宅,汉武帝就派汲黯去视察。
当然汉武帝的这个视察是一番好意,作为一代明君他很关心百姓的疾苦,老百姓的房子烧了,派人去看一看,这是对的。
但是汲黯回来就给汉武帝报告,说河内郡的失火是因为老百姓的房子建得太密集了,一家失火,殃及邻居,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但是我经过河南郡,河南郡跟河内郡相连,河南郡的郡治就是今天河南的洛阳,他说我经过河南郡发现当地出现灾情,我就擅自传您的圣旨把河南郡的粮仓打开赈济了灾民。
就是该他去的地方他不去,不该他去的地方他假传圣旨把事办了。
这些事情在其他大臣来讲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汲黯就做了,第一次是两越交兵,这一次汉武帝看来是没有给他处罚,假如给他一个处罚,触及他的皮肉,再触及他的灵魂,他第二次就不敢了。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三十)汉武帝29-一代将星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三十)汉武帝29-一代将星](https://img.taocdn.com/s3/m/c0b354d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d.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三十)汉武帝29-一代将星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三十)汉武帝29-一代将星[画外音]在汉武帝一生中,和匈奴作战的时间非常长。
而卫青是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
但是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错综复杂。
卫青和汉武帝既是重臣和君主的关系,又有姻亲的关系。
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贵为皇后,卫青后来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妻。
在如此复杂的关系下,卫青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他和汉武帝的关系到底如何?从卑微骑奴到一代名将。
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一代将星》。
我觉得卫青这个人,我们不能只看他在抗击匈奴中间的军事才能,他立的战功。
这样来看,卫青的一生就是个流水帐,某年打什么?某年打什么?我觉得我们要了解卫青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看卫青这个人的人品。
我觉得卫青的人品中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为人谦恭。
这是卫青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当然卫青为人的谦恭和他早年的际遇关系非常密切。
他早年是个私生子。
这一个背景导致他在卫家还有在他的生父之家都不受重视。
这一个境遇给他打了一个很深的烙印。
所以卫青的性格就从童年时期培养起来的沉稳、谦恭。
即使他后来贵为大将军,他的谦恭的性格没有变化。
这个人的处事很低调。
这是是他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是卫青长期在官场上历练。
官场历练给他带来的政治智慧也形成了他的这种沉稳、谦恭的性格。
下面我们就从两件事情上来看一看卫青的谦恭的性格。
第一件事,既关系到卫青本人也关系到卫青的三个儿子。
这件事就是在元朔五年。
这一年卫青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战斗,叫漠南之战,在大漠以南打了一仗,这一仗打得很漂亮。
这一仗打完以后,汉武帝就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
这是很少见的。
而卫青的三个儿子被封侯的时候,卫青的三个儿子在襁褓之中,非常小。
结果汉武帝不但封了卫青,而且把他三个儿子封了侯。
卫青听说自己儿子封侯以后,坚决要求辞封。
卫青专门给汉武帝上了个奏章,说:我能够在军中供职,已经是天幸了,仰仗着陛下的神威和将士们的英勇,我打了胜仗,给了我这么多封赏,我已经感恩不尽啊。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七)汉武帝06-平安太子-讲稿汇粹-议百家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七)汉武帝06-平安太子-讲稿汇粹-议百家](https://img.taocdn.com/s3/m/5ea641c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0.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七)汉武帝06-平安太子-讲稿汇粹-议百家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七)汉武帝06-平安太子画外音:上一集我们讲到,汉景帝的皇长子刘荣非常不幸,他被立为太子仅仅四年后就被废掉,后来,又因为侵占宗庙之地而被逼自杀。
可以说,刘荣的太子当得很不平安。
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刘彻继位太子的过程非常艰难,历经五个女人四年的相互角逐,但刘彻被汉景帝立为太子之后,却是出奇的宁静,整整九年的太子生涯没有遇到过任何风险。
刘彻与前任太子刘荣相比可以说是幸运的平安太子,可是上一集讲到的在废太子刘荣的过程中,朝中重臣周亚夫是极力反对的,那么,以后他会不会为难新太子刘彻呢?精于权术的汉景帝还会有哪些措施来保证刘彻成为平安太子的呢?上一集我们讲到,汉景帝借郅都之手除掉了皇长子刘荣,为刘彻顺利接班扫清了障碍。
但仅仅除掉刘荣还没能完全达到目的,汉景帝下一个寻找的目标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吴楚七国之乱立了大功的周亚夫。
周亚夫是一个什么人呢?周亚夫是太尉周勃之子,但并不是长子,周勃死以后,周勃的长子周胜之接替了他的爵位。
但是后来他的长子因为犯了法被废了,当时,周亚夫在河内郡任郡守,所以就封周亚夫为条侯。
周亚夫真正得到汉文帝的赏识,是因为有一个突发事件。
这个事件是在文帝朝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匈奴大举入侵的事情,匈奴的入侵直接影响到京城长安的安全,所以汉文帝就派了三支军队,分别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驻军,这三处大致的位置都是在现在的西安和咸阳的附近,其中,周亚夫是细柳营的主帅。
汉文帝为了慰劳这三处的军队,他亲自到这三处去慰问。
到了霸上,到了棘门,汉文帝就轻而易举地进去了。
而且主帅都亲自出来相迎,汉文帝也感到很高兴。
最后,汉文帝的慰劳大军走到周亚夫的细柳营出现问题了,汉文帝慰劳的先头人员走到营门前发现这个细柳营跟霸上和棘门完全不同,那些守卫营门的士兵一个一个是弓上弦、刀出鞘,守卫得非常严,而且皇帝的先导进不去。
汉文帝的随从就告诉守营门的士兵说皇帝来了,守营门的士兵竟然回答,我们军营之中只知道将军的命令,不知道皇帝的命令,就被挡住了。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五)汉武帝04-继位太子-讲稿汇粹-议百家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五)汉武帝04-继位太子-讲稿汇粹-议百家](https://img.taocdn.com/s3/m/c1305cc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2.png)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五)汉武帝04-继位太子-讲稿汇粹-议百家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五)汉武帝04-继位太子画外音:在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讲到,栗姬因为政治幼稚,再加上王夫人从帝煽风点火,最终使汉景帝做出贬斥栗姬,废掉栗太子的决定。
而根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记载,栗太子被废后,窦太后马上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储君之位。
这个时候,汉景帝利用朝议的机会,让大臣们出面说服窦太后放弃这个打算,梁王刘武争夺储君之位就这样失败了。
那么梁王刘武会就此罢休吗?而皇十子刘彘在一开始并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景帝朝真正的太子呢?上一集我们讲到汉景帝在景帝前七年废掉太子刘荣以后,窦太后第二次发力,提出来要让梁王刘武接替储君之位。
这等于说给汉景帝第二次出了个难题,汉景帝怎么来破解这个难题呢?你可以回忆一下,汉景帝在未立太子之前他先说传位给梁王,等梁王一立大功他再不提了,马上立他的皇长子,等他的皇长子一废,窦太后再次提出来,他交给大臣们去说,然后他也不解释,让大臣们去说服窦太后。
窦太后在道理上就觉得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后患极大,这样梁王就基本上被排除了。
当然,这个排除是在窦太后那个地方被排除,而且这个事情汉景帝做得是不显山不露水,他没有反对啊,他同意啊,是大臣们不同意啊。
但是实际上大臣们的那个幕后主持人,那个幕后指挥,那个幕后的手,就是汉景帝。
这首先就要排除梁王,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汉景帝为什么一直在阻挡梁王去做储君?为什么?一个,是亲情。
窦太后想立她的儿子,汉景帝何尝不想立自己的儿子呢?再一个,是祖制。
汉朝的祖制是父子相传。
第三个原因,梁王的骄横。
梁王由于窦太后的支持,窦太后的赏识,所以梁王虽然封在梁国做一个诸侯国的国君,但是他的出入,他的那些个仪仗完全比照天子的仪仗,所以汉景帝听了以后很不高兴。
这三个原因,亲情,祖制,还有他的骄横,都导致汉景帝不可能传位给梁王。
当然,窦太后的第二次的发力又被汉景帝给化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相原因:
一、田蚡运作
二、窦婴尊儒
三、相才缺乏*缺乏原因:刘邦只做两件事:平叛和家事
惠帝疯傻
吕后杀刘姓诸侯,封自己人
汉文帝:减轻赋税,刑罚
汉景帝七国之乱
十
武帝登基后干了两件大事:兴儒学、除弊政(建元新政)
除弊政:一、列侯就国
二、开关禁
三、检举宗室
触动权贵利益状告窦太后
窦太后打击新政
十一
窦太后去世,窦婴失去靠山丞相被废,田蚡继任
窦婴赏识灌夫,在其失势时依然看望
(灌孟在吴楚七国之乱中战死,儿子灌夫英勇作战,立了大功,给他做官,但喜欢打架,干不好,爱喝酒,酒后失言)
一、魏其侯家宴,被灌夫破坏,闹了不愉快
二、魏其侯拒绝了田蚡的要地,灌夫大骂田蚡
田蚡要对付灌夫,找到其是豪强的把柄但因为灌夫手中也知道田蚡与淮南王造反的把柄,两边相安无事
八
汉武帝举贤良方正
董仲舒第一,皇帝策问三次,得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内容:
一、新王改制:改制度仪式,改正朔,易服色权神授
三、建立太学,培养人才;察举征辟,选拔人才
四、尊儒
五、改革
尊儒优点:统治的稳定性、选拔人才。缺点:文化专制
朝廷四种力量:
文官、武将、外戚、宦官
十二窦婴之死
十三汉匈交兵
十四
汉朝实力提高,建元六年汉匈和亲,元光二年王恢提出出击匈奴,马邑富商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将匈奴吸引进入马邑,但计划破产
最终两边进入正面对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