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提示3:(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2.板块运动与地貌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侵蚀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堆积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堆积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堆积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堆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高考知识点总结 地质(一)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1、内力作用及能量来源(1)概念: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①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穹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②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2)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如火山地貌、五大连池3、三大类岩石的比较(1)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如花岗岩。
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如玄武岩,流纹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并回到地球内部。
5、地壳运动过程的分析(1)根据岩层性质根据岩层,尤其是沉积岩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29课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29课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列表比较不同区域营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的差异。
2.结合示意图,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内容,运用板块运动原理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示意图,分析火山活动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1.地质作用(1)概念: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作用,二是_作用。
(2)内力作用[思维拓展]地壳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的差异分为_(图一)和_(图二)。
(2)地壳水平运动包括_(甲)和_(乙)两种形式。
地壳水平运动常形成_、海洋、山脉。
(3)地壳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按运动方向分为_(B、D)和_(A、C)。
地壳垂直运动常造成海陆变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2)地中海位于板块的_边界,面积不断_;红海位于板块的_边界,面积不断_。
[指点迷津]板块判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虽然在亚欧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2)同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4.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1)成因: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_。
(2)组成【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典例][2020·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
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6分)[解题能力培养][答案][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
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
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势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势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仅供大家参考!高考地理内外力作用复习大纲知识框架高考地理复习大纲一地质作用【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概念内力作用就是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3.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二、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1)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2)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3)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4)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典例】(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1 -2 题。
1.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 ②C.③D.④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1.D 2.C【解析】(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地球的内力作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内力作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其内部充满了各种力量。
这些内力作用着地球的表面,影响着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
研究地球的内力对于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地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结构、内力的类型及其作用、以及地球内力作用的地质现象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地球内部的结构1.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及其合金组成,内核则由固态铁及其合金组成。
地核的温度极高,达到4000摄氏度以上。
地核的运动和变化是地球内部活动的重要动力。
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也很高,达到1600摄氏度以上。
地幔的运动和变化是地球内部活动的重要动力。
地壳地壳是地球内部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约为30-50公里,在海洋上约为5-10公里。
地壳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2.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地球内部存在着热量的传递和物质的运动,这被称为地球内部的热对流。
热对流是地球内部产生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内部的高温使岩石产生熔融,形成岩浆。
热对流使得岩浆从地幔向地壳移动,形成地球的地质现象。
二、地球内力的类型及其作用1. 地球内部的重力地球内部的重力是地球内力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作用是使得地球内部的物质朝向地心方向运动,形成地球的内部结构。
重力还是地球内部热对流的重要驱动力。
2. 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运动也是地球内力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作用是使得地幔中的岩浆向地壳表面运动,形成火山、熔岩地形等地质现象。
3. 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也是地球内力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作用是使得地壳上的地质板块向各自的运动方向运动,形成地震、地壳变形等地质现象。
4. 地球内部的地震活动地球内部的地震活动是地球内力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作用是使得地球内部的地壳板块产生位移,形成地震现象。
5. 地球内部的地震活动地球内部的地热活动也是地球内力的重要类型之一,其作用是使得地球内部的岩石产生热膨胀,形成地热带泉、地热资源等地质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结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结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球上发生地质运动,形成地貌景观的重要力量。
它
们共同构成地质动力学;各自对地貌形成和演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理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熔融而形成的构造活动。
它可以将地球分为四个不同的部位:地幔、地壳、上地壳和下地壳。
主要有火成作用、冷缩作用和活动断裂作用三种形式。
它们是由地球内部的力作用驱动的,在不断改变形态和结构的过程中,发现深地震、构造
运动、地层变化、部面形变等等地貌景观。
另一方面,外力作用又称为表面力作用,由外部来源驱动,主要包括热力作用和物理
力作用。
热力作用是指风、河、海的热能作用,是地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形成地形,
比如山、河、湖泊等。
此外,物理力作用也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径流、冰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以破坏地貌景观,因此非常重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下图为美国新墨西哥州广阔荒漠中的船岩景观,自2700万年至今形成高约460米的区域 内唯一残丘观图。据此完成4~5小题。
4.推测船岩形成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
A.岩浆喷出 B.板块张裂 C.板块挤压 D.岩浆侵入
4.板块张裂和板块挤压通常形成大尺度的宏观地貌,船岩景观是高约460米的区 域内唯一残丘观,属于微观尺度的地貌景观,B 、 C 错 误 ; 若是岩浆侵入,则形 成硬度较大花岗岩类岩石,且需要地壳拾升才能出露地表,经历2700万年的外 力侵蚀,岩石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其峰顶多呈浑圆状,D 错 误 ;故船 岩形成的主要内力作用是岩浆喷出,A正确。故选A。
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
方法 看外力的强弱
表现
以侵蚀作用为 以堆积作用为
主
主
外力作用强盛 外力作用减弱
根据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地区 地势低的地区
根据地表组成 物质
地表沟壑纵横, 组成物质比较
粗大
地表被松散的 沉积物覆盖
根据海岸线位 海岸线不断向 海岸线不断向
置的变化
陆地推进
海洋推进
课后练习
地质作用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地表形态 等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据 此完成1~3小题。
1.下列有关内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表现得十分剧烈 B.其能量主要为太阳能与重力能 C.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D.只发生在地壳内部深处
1.内力作用有的表现得十分剧烈,如地震,有的表现得十分缓慢,如地壳的抬升 ,A错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B错误;海陆变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C正确;内力作用不只发生在地壳内部深处,也有发 生在地球表面的,D错误。故选C。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内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概念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知识点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李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知识点3: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但只有岩浆喷出才能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全]高中地理(内力、外力、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内力、外力、背斜、向斜、地形倒置)考点详解•1、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改变着地壳和地表形态:①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热能),主要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高山、断崖、盆地);②外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地球的重力能),主要通过风、流水等对地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逐渐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图1 地球的内力与外力作用•2、背斜、向斜当岩层两侧受到挤压,便会发生弯曲。
向上凸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在【理想状况】下,背斜向上凸起发育为山峰,向斜向下凹陷发育为山谷,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向斜背斜的判断,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根据岩层的形态。
岩层向上凸起为背斜,向下凹陷为向斜(注意,是根据岩层形态,而不是地表地貌形态);②根据岩层的年代。
中间老、两侧新的为背斜,中间新两侧老的为向斜(这里说的中间,即为下图中的“核部”;两侧,即为下图中的“两翼”)。
图2 背斜与向斜(理想状况下)例题图3 例题答案:D精讲精析:(1)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为一座山峰,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大致平行,并且弯曲(褶皱山);②从山麓到山顶,各个岩层呈现出“向下凹陷”,即为向斜构造。
因此图中的地质构造为“向斜成山”,即向斜构造形成的褶皱山。
(2)分析褶皱山的成因。
①褶皱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即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得岩层受到挤压,产生弯曲,因此形成褶皱山的主要因素为地壳运动;②褶皱山形成后,由于向斜的核部受到挤压,结构比较致密,耐风化。
而两翼岩层相对容易受到风化,逐渐降低。
因此逐渐形成了中间高、两翼低的山峰,即为“向斜成山”。
因此向斜褶皱山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差异风化,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主要的原因,则选择地壳运动。
总结•地形倒置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通过岩层形态及相互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山);②分析褶皱山(向斜)的成因。
高中地理必考——地球内力和外力.doc
其中,地壳运动可以按照运动方向分为两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岩层平行于地球表面而运动,会使得岩层发生水平位移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断裂带,或者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岩层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或者下降,它会使得岩层发生隆起或者凹陷,形成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总的来说,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搬运
风化或者侵蚀的产物,在风、流水和冰川的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4)堆积
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者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三、例题问: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反映了怎样的外力作用。
图4意大利那不勒斯湾的大理石柱
答:公元79年到15世纪,地壳发生下降运动,大理石柱沉到了海里;到18世纪,地壳发生抬升,大理石柱重新露出水面。
二、外力作用1、定义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统称为外力作用,它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
在温度、水及生物作用下,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岩石碎块或者砂粒。
图3风地貌
(2)侵蚀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的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高中地理必考——地球内力和外力
一、内力作用1、定义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源。
2、表现形式
(1)快速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的速度特别快,例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图1火山喷发
(2)缓慢
有些内力活动比较缓慢,不容易被人察觉,会慢慢的随着时间,使得地表形态发生变化,例如地壳运动、岩石的变质作用等。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地表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2)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3)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板块(4)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稳定。
全球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宏观地形举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碰撞巨大的褶皱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陆洋碰撞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形成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洋洋张裂大洋中脊、海岭大西洋中脊陆陆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一个弯曲)2.褶皱与地貌(1)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2)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地形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1)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背斜谷向斜山地形特点顺口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表形态
箭头方向表示岩 层由老变新
地形倒置
(一)褶皱
背斜顶部受张力 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向斜槽部受压力 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地表形态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一)褶皱
背斜和向斜构造的判断
褶皱应用——寻找资源
向斜:地下水 背斜:天然气、石油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一)褶皱 褶皱应用——工程建设
向斜:聚水——修建大坝 背斜:天然拱形、稳定且不易储水——开挖隧道
石油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a~e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
老到新,若图中d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褶皱
断层
倾斜弯曲
断裂错开
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地质构造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 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一)褶皱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中间向上隆起 中间向下凹陷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
(一)褶皱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中间向上隆起 中间向下凹陷
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地壳运动
岩层受水平方向 上挤压力或张力
发生水平或垂直 方向变形或变位
岩层受到挤压
岩层被拉伸
考点二: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 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 块体,即板块。
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 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 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 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知识梳理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目前以地壳运动为主,地壳运动中以水平运动为主②外力作用:【知识深化——内力作用与地貌】①内力作用:●产生: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B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②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形态③岩浆活动与地表形态:●定义: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比较快的(火山)也有较为缓慢的(熔岩高原)●【知识深化——外力作用与地貌】①风化作用:●定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风化)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表现形式: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但为后续的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供了物质基础。
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母质②侵蚀作用:●定义:在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表现形式: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和冰川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侵蚀物离开原地,并形成侵蚀地貌,对地表形态直接产生影响③搬运作用:●定义: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表现形式:流水搬运、风力搬运、海浪搬运和冰川搬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风化和侵蚀产物离开原地,为堆积作用输送物质。
搬运作用是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内力作用
2.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板块和大 陆板块相碰撞 时,大洋板块 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俯冲 到大陆板块之 下,长形成海 沟。大陆板块 受到挤压上拱, 形成岛弧和海 岸山脉。
两个板块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正 在扩大
地壳运动留下的“足迹”
3.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 貌。
按其能量 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较快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作用速度 较慢 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 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 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 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 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 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 1960年,基拉韦厄火 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 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 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两 平方千米的新陆地。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较快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2、作用速度 较慢 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3、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二、地壳远动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 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 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 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思考:什么条件是“地形倒置”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 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 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 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 强度,岩层会怎样?
岩层当然会 断裂错开!
高中地理课件-2.3.1 地壳的运动—内力作用1
D.丁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③处为向斜成岭 B. ②处有可能找到石油 C. 该地区断层发育 D. ②处岩石比③处岩石坚硬
下图为一典型褶皱剖面,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D )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海岸
岛
山脉
弧
海 沟
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相互张裂
海岭(洋中脊)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东非大裂谷)
海底扩张
海岭、海洋(大西洋,红海)
推断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脉、大西洋、地中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并推断它们将来的“命运”?
喜马拉雅山脉
地中海
大西洋
红海
安第斯山脉
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区 (生长边界)
板块碰撞区 (消亡边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 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发生漏 水事件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 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 育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 工程建设要避开断层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压力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 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 汇集
(3)找油气资源应在图中的__D__处,找地下水资源应在 _C_ 处。
(4)我国的“西岳”华山的成因与图中A、B、C、D四处地质构造一致
的是___A___。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且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
绿色:消亡边界 红色:生长边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
地理学中的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产生的力量对地表地壳的作用。
这些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内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以及地下地壳相对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压力和地壳构造的综合结果,主要有横向推进、垂直推进和地震潜移断裂带。
其中,横向推进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形成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地震和断裂。
垂直推进则是指地壳板块上下相对垂直运动,有时会产生火山喷发。
通过地壳运动,地球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地形和地貌。
二、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是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滑动,引起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
壳振动。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因为内力的作用而发生
断裂或滑动造成的。
地震不仅能破坏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
能引发洪涝、泥石流和海啸等次生灾害。
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地震波记录和烈度测定两种,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
和研究。
三、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的
另一种重要体现。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下岩浆上涌、喷发口激发的
气体和熔融物质流出地面形成的现象。
火山的喷发方式有喷发类
型和喷发规模两个方面的划分。
喷发类型主要分为火山爆发和火
山喷发两种,喷发规模则按照喷发物质的总量和排出速度来划分。
火山喷发不仅能够形成美丽的地貌和岩石,还能够对环境和人类
生活带来威胁。
总结: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涉及到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
知识点。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横向推进和垂直推进两个方面,地震
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
种形式。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地形地貌的形成以及相关灾害的防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高二地理内力作用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