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标识(电子车牌)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电子标识(电子车牌)管理系统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建设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正加速进入汽车社会阶段。社会公众日常工作和活动所需的机动车出行需求和次数迅速增加,由此带来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是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二是城市交通病呈漫延趋势;三是涉车治安案件和涉车恐怖事件日趋增多。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省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主要道路上安装了大量的电子监控系统,对于车辆信息的采集主要基于视频图像技术的汽车号牌识别系统,在车辆身份精确识别、联网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公安交警实战需求。

汽车电子标识的出现成功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汽车电子标识(electronicregistrationidentificationofthemotorvehicle,简称ERI)也叫汽车电子身份证、汽车数字化标准信源、俗称"电子车牌",将车牌号码等信息存储在射频标签中,能够自动、非接触、不停车

地完成车辆的识别和监控,是基于物联网无源射频识别(RFID)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延伸。其具有无源超高频、标识码唯一、可读可写、安全性能高等特点。在交通、治安和社会管理方面,能够实现

公路重点车辆管控、城市智能交通精细化管理,有效实施车辆限行政策、增强案件侦办和反恐维稳

能力等功能。

汽车电子标识技术主要基于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在汽车上安装电子标识读写设

备,可以实现对汽车信息的高速、安全读写,准确获取车辆信息,弥补传统交通电子监控系统的

不足,可通过汽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与传统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

对车辆的监管。

1.2建设目标

通过在汽车上安装具有防伪功能的基于无源超高频RFID技术的汽车电子标识,在高速公路、公路收费站以及城市主干道、出入口、交叉路口等现有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上加装电子标识识读设备,在汽车站、停车场、小区和单位门禁等安装汽车电子标识识读设备,并将上述识读设备识读的车辆信息上传至车辆监控数据中心,构建整体的汽车电子标识管理系统,完善配套车辆监管和查缉布控应用系统,建立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联网共享机制。依托电子标识管理系统,健全和完善社会面交通治安防控网络体系,建立起“快速发现、精准定位”的高效运行机制,提升反恐处突能力,实现涉车案件少、侦破效率高、群众满意、社会稳定的

1.3建设原则

1.3.1实用性原则

项目采用技术和解决方案应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

1.3.2先进性原则

采用先进、成熟的方法和技术,各种先进方法和手段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可行性、法律可行性、管理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既注意概念、技术和方法的先进性,又要注意成熟性。使项目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1.3.3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本项目的主要项目目标之一,需要注意本项目与业主方已建智能交通信息化

成果之间的信息互联与资源共享。

1.3.4可持续性

系统设计采用合理的、有弹性的架构,并预留有一定的接口,保证系统能进行不断的完美和

扩展。

1.3.5开放性和标准性

注意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并采用合理的系统架构,不采用垄断技术,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标准性。

1.3.6可靠性和稳定性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护能力等

方面着手,

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设计的最大平均无故障时间。

1.3.7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的同时,注意对信息的保护和隔离,采用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方案解决系统安全性问题。

1.3.8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采用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良好的系统设计,以及分层和代理的方法等方法,保证实现的系统层次清晰、模块合理,接口协议开放,保证系统的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1.4建设依据

1)《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

3)《汽车电子标识安装规范》

4)《汽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5)《汽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安全技术要求》

6)《汽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安装规范》

第二章现状及需求分析

2.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社会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诱发社会矛盾触点增多,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明显增强,劫持人质、绑架和爆炸等暴力恐怖事件呈多发态势。新形势对公安机关打击各类涉车违法犯罪、服务反恐维稳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在车辆身份精确识别、联网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公安实战需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无法精确识别车辆身份,识别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主要采用视频、图像识别方式感知车辆身份信息,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并不能保证识别结果正确,存在一定的错误率,特别是号牌号码省份简称笔画较多,准确识别率很低,最终识别结果往往需要人工甄别,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光照不足、雨雪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图像质量不佳,无法识别车辆号牌号码。

二是无法识别假套牌车辆的违法行为。基于视频监控技术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无法识别故意遮挡、污损车辆号牌、使用假牌套牌车辆的真实身份,甚至给出错误的识别结果,给公安机关打击涉车违法犯罪行为带来了很多制约。

三是只能采集简单信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只能采集车辆号牌号码、车速、车流量等简单信息,无法采集车辆类型、车辆品牌、使用性质等车辆分类信息,无法采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通行证、限行区域通行证等车辆动态管控信息。

四是仅有小部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实现全国联网。截至2014年8月,有13493个公路前端卡口系统接入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运行,其他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交通视频监视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均未能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五是车载终端难以普及应用。基于GPS和DSRC技术的车载终端需要电池供电,驾驶人可

轻易的通过断电方式使车载终端停止工作。此外,车载终端价格一般为数百元至数千元,使用和

维护成本极高。因此,车载终端很难在各种类型车辆普及安装。

2.2需求分析

2.2.1拥堵需求

现阶段城市交通状况不容乐观,机动车保有量每年都激增,路面越来越拥堵,小区停车越来越难,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这种状况会越来越发展,拥堵急迫需要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