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合集下载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

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

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

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

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取得了众多成就。

下面按照列表形式,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的一些重要成就。

一、国家建设成就:1. 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实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政治整编工作,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改革。

2. 经济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和计划经济等措施,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3. 文化建设:新中国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人民生活成就:1. 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基础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医疗卫生事业:新中国注重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了人均寿命。

3. 住房建设:新中国致力于改善人民的住房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解决了大量的住房问题,提高了人民的居住条件。

三、外交与国际影响成就:1. 中苏关系:新中国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从中帮助中国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中美关系:新中国积极开展对美国的外交活动,推动了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

3. 世界知名度: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取得了巨大的认可和影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军事建设成就:1. 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系列解放战争,成功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实现了全国解放。

2. 国防建设:新中国建立了坚强的国防体系,加强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国家的安全防卫能力,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总结起来,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期间,中国在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改善、外交与国际影响以及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达到277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标签:农民;国家建设;资本贡献;劳动力贡献;土地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和降低成本、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粗略估算,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仅通过这三种方式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至少17.3万亿元。

为回报农民,应进一步具体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于新中国的创立和建设,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农业自身的贡献外,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尤其表现为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贡献、为非农产业提供充裕而廉价劳动力的贡献,以及为城镇化所提供的土地贡献。

当然,和农业自身的贡献相比,这几项贡献都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之外的,是“额外”贡献。

下面我们主要对这三方面进行估算。

一、农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所作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在提供农产品方面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1953—1986年,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暗税”方式为工业发展汲取了大量农业剩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使得仅靠税收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化建设的资本需求。

同时,广大农民刚刚从旧社会重税压迫下解放出来,要求“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意愿非常强烈。

为了稳定农民的情绪,同时也兼顾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汲取农业剩余就成了当时决策者的一个基本选择。

“剪刀差”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并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差距。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工业建设逐渐从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依靠工业剩余,但是,工业化究竟从农民身上汲取了多少农业剩余呢?这个问题曾引起过两次“剪刀差”研究热潮,但官方自始至终没有给出正式的数据。

江西省乐平市在建国六十年里取得的成就

江西省乐平市在建国六十年里取得的成就

八、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和基本路线、基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单位、文明户活动,大力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较好地形成了职工爱岗敬业、农民勤劳致富、教师热心教书育人、学生奋发读书的氛围,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截至05年,全市被评为省、景市级文明单位82个、文明村30个;先后有四十多人获得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模等光荣称号。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先进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同时,全市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惩处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分子,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年被评为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县(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公、检、法和交警大队也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的先进集体。
四、 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解放前,乐平县城只有东、西、南、北四条石板小街,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人口不满2万。五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对古老的西街、南大街、南外街和东大街进行了拓宽,六七十年代兴建了一大批新式建筑,主要街道铺设了水泥路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92年撤县设市以来,乐平先后改建和新建的有洎阳路、翥山路、迎宾路、安平路、八一路、公园路、环城路、长寿路、新平路、珠海路、东风路、建设路、等10余条宽阔的街道,建起了赣东北大市场、仿古商廊、江西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3个农贸市场和南河公园、天湖公园、东湖公园、西门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6.5%,于1997年获“江西省城市卫生进步奖”。截止2002年底,市区公共绿地面积为30.8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1平方米。04年,城市环境质量考评被列为全省9个县级市的第一名。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涌山、众埠、塔前、涪口、高家等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村小集镇建设也旧貌换新颜。至07年城区面积也扩大到49.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3.91万人,08年老城区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造了20多条老城区巷道和18座公厕,新建城区垃圾中转站2个,栽种风景树7.2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43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000盏,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为历年来之最,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初现端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在农村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积极推进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大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农村道路、桥梁,还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交通更加便利,通讯更加便捷,水电供应更加稳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农村产业发展呈现蓬勃态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一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实质进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高度重视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实质进展。

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农田面积呈现增长态势,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深化了农村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

农村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得到大幅提升,农民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全面提升,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五、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兴起,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分满足。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农民通力合作、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农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洪绂曾【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六大成就:农产品供给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的重要经验就是,要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我国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坚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决推进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极大地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08【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中国;农业;成就;经验;可持续发展【作者】洪绂曾【作者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十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

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六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

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

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六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08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

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

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

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

列举五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列举五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列举五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头29年,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在60年代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处于世界第10位,2008年提升到第3位。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五)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所有制的改革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来无限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单一公有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调动了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巨大财富。

(六)为了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从1978年起我国即实行逐步开放,在逐步开放中推动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开放的格局从沿海到内陆,从四个小地方到遍及直辖市、省会市,从极少数量的居民点到覆盖1 3亿各族人民,对我国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七)为了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为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党中央从对外开放总方针出发,从80年代中期起为入世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终于在200 1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六年级】我的祖国作文500字 建国60年辉煌成就

【六年级】我的祖国作文500字 建国60年辉煌成就

【六年级】我的祖国作文500字建国60年辉煌成就我的祖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国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蒸蒸日上。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六年级】我的祖国作文500字,一起来看看中国建国6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贫穷落后的局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

中国的城乡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林立,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国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包括航天技术、高铁技术、人工智能等。

中国的航天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中国的高铁更是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标志。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也蓬勃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配置,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明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也越来越丰富,为国家的发展积累了强大的人才力量。

中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更加重视,推动了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实施。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中国的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更美好的环境。

中国建国6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科技、教育、环保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六十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为我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百姓幸福。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要抓住有利时机,按照中央部署,紧密结合实际,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并不断扎实稳步推进,这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近年来,党和国家开始关注农村的发展,连续几年把“三农”问题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2月21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我国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建国6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序言: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时代一盘散沙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六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同时,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见证在每个人眼中。

60年前的中国,饱经频仍的战火与无边的苦难;而6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以一个世界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以大国的傲气向世界人民展示自己单凭血肉之躯用双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灿烂辉煌。

去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纪念。

而从一穷二白到日新月异,新中国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六十年。

我国建国六十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五个方面来论述。

一、经济建设方面初期,我国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

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农村的改革,城市的改革这样点状的改革方式渐渐全面展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被置顶并提前完成,长春第一汽车厂相继产出“解放”“东风”“红旗”牌国产车。

改革开放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992年从沿海城市到边境城市,再到15个内陆省会城市全面开放,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形成。

我国钢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1996破亿,跃居世界第一。

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外商直接投资的科技含量增加,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2001年11月10日,中国顺利加入WTO。

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

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08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

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青藏铁路和南疆铁路,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全国“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的核电工程,还有涵盖江湖治理改造、铁路、海港、高速公路、城市改造、机场创建、能源建设各个板块,这些建设项目,都有重大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中国和世界发展史册。

6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6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建国6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曾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

回顾60年来农村改革历程,反思农村改革的经验教训,对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一、建国60年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回顾自建国以来,为了实现加快的农村的发展,在农村开展了四次改革即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

1、土地改革时期(1950~1953年)——建立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农业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为目的,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土改工作。

其实质是把中国农村的土地从大部分地主所有改变为农民所有,实现了由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向农民的土地私有制的成功转变。

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

2、农业合作化时期(1953~1956年)——实现对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农经济生产落后、力量薄弱、增产缓慢等不足,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央提出对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

在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结合起来,创造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社会主义农业改造模式,实现了对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实现农村的政社合一。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1958年在农村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和公布了《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揭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序幕。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政治组织的政社合一,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就是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通过人民公社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一、回首看历史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

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

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

“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

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从经济上,1.锐意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跨越。

2.扩大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3.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

从农业上,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一级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农业机械化水品大幅度提升,“科技增效”硕果累累。

3.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副、牧、渔、林齐头并进。

4.乡镇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从民生上,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品显著提高。

2.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

4.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从科教上,1.教育成绩有目共睹。

2.科教成就振奋人心。

从法制上,1.人民当家做主,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实现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

2.基层自治从城市向农村推进,“草根民主”成了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实现从实体民主到程序民主的全方位发展。

从文化上,1.文化建设理论不断丰富,时代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

2.文化事业成就辉煌。

3.体育事业跨入强国之林。

从国防上看,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2.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3.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和武器装备现代化。

4.捍卫了国家主民族尊严和人民和平生活。

从台湾方面看,1.“一国两制”是解决同一问题的金钥匙。

2.和平发展、互利共赢顺应民心,是推动统一大业的根本动力。

从外交上看,1.小外交走向大外交。

2.小合作走向大合作。

3.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从党建方面看,1.党的理论创新卓有成效,形成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党的队伍发展壮大,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3.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党内生活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4.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陈锡文: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发布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

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

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个过程大家都比较清楚。

陈锡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

如果现在有机会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大家会发现,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这部分标题就叫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因此,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农村就喊响这么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说明,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我们现在查找到的资料,至少在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当时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通过审议这个章程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说这个章程就是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法规。

到了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

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向人民代表大会介绍这个《纲要》的时候就指出,这个纲要是一个群众性纲领,它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那以后党的很多重要文件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殊的背景条件。

以前提出社会主义新社会,还是作为对一种未来的憧憬,一般把这个要求放在序言的部分或者放在结尾部分,作为一种号召性要求。

陈锡文: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同时也作当前的一项工作要求予以落实,所以跟过去相比有一些发展阶段上的差别。

大家能看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明确的总体要求,我想大家也是很熟悉,这个文件中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五句话二十个字,叫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它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

把这五句话结合到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看也可以理解成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们说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不存在除了把“三农”工作之外还有一个单独的新农村建设。

应该这么说,抓“三农”的具体工作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五个方面协调推进。

从2005年到现在4年多时间过去了,应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比较明显的成果。

陈锡文:这几年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农产品产量在增长,这证明生产发展得到落实,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

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有两个很鲜明的提法,一个提法是,我们已经实现了过去提出的总体小康这个目标。

按照小平同志当时的设想,总体小康就是人均GDP和GDP的总量都要比198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就已经实现了,所以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渡的阶段。

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提出21世纪的头20年,我们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任务。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小康生活。

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我想了解中国的人都很清楚,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农村。

因此,在十六大之后不久,2003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时候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时他明确要求,要把解决好“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就是我们已经实现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建设过渡的大背景。

而要实现这个过渡,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以往的发展阶段有它不同的地方。

第二个背景性,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国情国力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政府财力和以往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在座的记者朋友可能都知道,中国30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一直在9%以上。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GDP总量是9.9万亿元,2008的年GDP超过了30万亿。

2000年的财政收入是1.34万亿,去年财政收入超过了6万亿,八年时间中财政收入增长了3倍多。

正是这样一些国情国力的变化,使得政府、整个社会有可更大的力量去支持和帮助农村的发展。

陈锡文: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从已经实现工业化那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存在着两个趋向,一个趋向是国家在工业化初始阶段,从农业农村中提取积累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另一个趋向是,当工业化发展相当程度的时候,都采取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和政策。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大变化,中国实行以工业反哺农业。

所以胡锦涛书记明确指出,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他要求我们要以更加自觉的态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解决好“三农”问题。

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它的背景和以前提出是大不一样。

正是由于这些新背景、新条件,这四年时间来,大家能够看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支持农村的发展。

这些我想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比如说2006年,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制度,农业税制度被取消之后,农民直接和间接的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从2004年开始,政府又推出了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最开始2004年的时候,补贴还比较少,是140多亿元,今年的直接补贴已经达到了1230亿元。

我这里讲的直接补贴主要是指四项大的补贴,一是对农民种粮进行的直接补贴;二是对农民购买粮种进行补贴;三是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

随着国力的增强是在不断的增加,补贴的力度还将继续加大。

陈锡文:第三方面的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的要求。

提出这个要求之后,投资结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财政支出结构也有了大的变化。

从投资结构来说,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设施,以及农民使用沼气,这些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从道路建设来看,我们现在能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这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从电网的建设来看,我们国家的两个大电网的覆盖地域,国电网和南方电网,在大电网覆盖区域之内,除了西藏地区,其他地区都已经在电网覆盖范围内,大电网的电可以直接进村入户,这使电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大大降低,因为过去农村的电输送条件比较差,损耗非常高。

我90年代中期到农村调研的时候曾经看到,最贵地方的电价超过8块钱,那样贵的电,农民即使通了电也不敢用。

今年大家能感觉到,农村家电下乡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我想除了收入增长之外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电网的改造后农村的电价基本上做到同网同价。

目前大概是6毛钱左右。

所以供电情况的改善使得农民使用家电的情况明显跟过去大不一样。

陈锡文:饮水,我们过去讲解决农民饮水困难,也就是水源不够,政府通过多年努力,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基本上在正常情况下都能保证农村各地水源的供应。

解决了水源之后又出现一个问题,在世纪之交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农民的饮水质量不行,水质不安全,最主要有三个原因,有一部分地区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及所以水质中有害物质比较高,比如说氟,对人的骨骼有很大的损害,有些地方由于长期引用高氟水,造成了不利影响。

有的地方水中含有比较高的砷,这个问题当然非常严重。

还有一些地方水质中汞和铅的含量比较高,这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第二种原因,我们在工业化初始阶段,一些地方不注重环境保护,造成了水源污染,让人喝被污染的水当然对身体损害很大。

还有一些地方有寄生虫,比如南方有一些湖泊比较多的地区,经过治理基本消灭了,但是现在看来有些地方又有些死灰复燃的状况。

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提出一个数字,2000年全国农村在各种情况下饮水不安全农民总量大概是3.4亿人,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到去年年底已经解决了其中1.6亿人,按照现在的要求,我们争取到2012年全部解决。

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解决6000万。

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推进,三年可以再解决18000亿,加上已经解决的16000万,到2012年基本能够解决。

如果推进速度大一点,三年平均每年减轻6000万,有可能到2011年底就能实现。

燃气,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能给农民提供清洁的、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农村的环境就会受到比较大的破坏,秸秆也不能还田。

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

使用沼气不仅燃料本身是清洁安全可再生,最重要的是对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非常有利。

所以水电路气这四方面,最近这些年来,进入新世纪以后对农村面貌改善是比较大的。

陈锡文:在公共服务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政策措施。

比如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

我们现在大概全国将近1.8亿义务教育孩子有1.4亿在农村地区,所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受惠是最大的。

建立这个制度之后,逐步降低农村学校的收费。

到了2006年开始,就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后来城里也实行了这项制度,农村还多一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科书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