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至上。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还要注重社会事业的进步、环境保护、文化繁荣等,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3. 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协调有序的发展。
4.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 推动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遵循科学规律,采用科学方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要坚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曾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
西方社会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说,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它高扬人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反对神学统治和封建特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但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人的角度出发,讨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是社会的根本动力,只有让人们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的健康和幸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发展的目的也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的。
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社会不稳定时,经济的增长也将受到限制。
只有在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的重要路径。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和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而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路径。
只有以人为本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有以下几点关键路径。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给予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政府应当尊重人的主导地位,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中实现自我目标。
必须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经济的增长不应当是以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必须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实现了经济的绿色发展,才能够让每个人都享有清洁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
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只有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保障每个人的权利,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种重要思想,旨在指导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
因此,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进行各项工作时,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指要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改革创新。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乡发展、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建设和谐社会。
只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这个理念下,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
以人为本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层面,以人为本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体制,以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经济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等方面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共同富裕。
政治要以人为本,建立起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保障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权,推进政治机构和运行方式的。
文化领域要以人为本,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政策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解决人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问题,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要着力解决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差距,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保障农民的权益。
以人为本还需要注重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时,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要严格监管,确保人民的健康权益不受损害。
以人为本还要注重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幸福感。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支持人民的文化创作和精神追求。
在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方面,要尊重和保护人民的个人权利和多样性,打破陈规旧习,鼓励人们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点和行动准则,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益。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领域同时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政治发展上,要坚持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推动政治发展的协调性;在文化发展上,要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发展的协调性;在社会发展上,要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坚持绿色发展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发展的协调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强调发展必须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评价,把科学发展纳入到全局、战略、全过程中来。
科学发展要求坚持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综合推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福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遵循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个体的权益和福祉,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
一、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价值与尊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将人的尊严置于首位,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人人平等、人权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的发展中,不平等现象和社会脱钩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我们需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结构。
我们要坚持“一人一票”,保证每个人的参与权和公民权利。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
要推动公民道德和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需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四、推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民也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增进社会和谐。
五、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处理经济分配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同时,我们要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与谐开放包容(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得价值理念。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与人得自由全面发展得理论,就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与以“物”为本得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得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得共产主义理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得根本宗旨与执政理念,就是我们党提出得科学发展观得核心。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得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得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得重要战略思想与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就是把发展作为党与国家得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得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得本质特征与根本价值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得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就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得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得社会主义就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得社会主义,我们追求得发展就是惠及全体人民与子孙后代得发展,我们要走得发展道路就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得又好又快得发展道路。
就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得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就是坚持党得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得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得统一与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科学发展观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公正;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发展为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我们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
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再者,科学发展观强调依法治国。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障人民权益。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我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机遇,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
结合现实怎样全面准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
结合现实怎样全面准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
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来看。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仍然不够。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和逐步形成,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应对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和平发展,就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这些科学发展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要求。
只有把这些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目标。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
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基础,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核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特点,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人们创造了更广阔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之一、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必须相互协调,实现各个领域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以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个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协作,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区域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均衡。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概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不能相互矛盾,必须实现良性互动,使经济社会发展不会给环境带来破坏,而且能够持续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重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生态建设,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同发展、安全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和推进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才能使我们摆脱落后和不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的振兴。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以人为本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重要方法论,它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在两方面分析以人为本,一是解释以人为本的涵义,二是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方法及意义,全方位的认识以人为本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描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所包含的。
既然是核心,那么就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在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自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来,之后的各次会议都着重提到的一个我党对于发展问题的一个认识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随着我党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经验积累所逐步丰富与发展的过程: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里面就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到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本质和根本要求作了阐述。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程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在我党带领全人民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道路上是有多么的被重视。
那么作为科学发展观内容之一的以人为本也在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优先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
在政治建设中,要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权益保障。
在文化建设中,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在社会建设中,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发展观更是要求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让人民共享美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下,我们过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经济发展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因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社会发展要注重公平和多样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环境保护更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
这意味着我们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因素,实现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避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拉大。
在社会发展中,要统筹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推动社会公平和谐。
在文化建设中,要兼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统筹发展和保护,坚决抵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
这些要求是我们在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关注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存权。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在经济增长中,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也要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在资源利用中,要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全面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也要注重科技教育,提高全民科技素养,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报酬,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同时,在社会发展中,也要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利。
五、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就要求在党的建设中,要注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心连心。
六、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要求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这就要求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在文化建设中,也要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念。
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注重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推动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发展中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科学发展观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必须是全
面的,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强调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取得平衡,避免出现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
同时,科学发展观注重长远性,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需求,更要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着想。
最后,科学发展观主张创新驱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力,必须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不断壮大内生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观注重培养人才,鼓励人们大胆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观念。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着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思想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么,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有着怎样的本质要求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建设,也要注重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要实现经济效益与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不断提升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通过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可持续的轨道。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认为,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能够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
同时,改革还能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在这些要求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其基本原则是反映客观实际的先进思想。
它将科学和正义、美好和效益结合起来,全面调节和发展社会关系,取得社会秩序的和谐与发展的统一,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进,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建设社会为主要任务、坚持国家共同富裕理论、深化改革开放理念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内容所构成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原则,是我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理念和实践中提炼出的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权、促进公平正义的人本改革理念。
它要求把人的发展和幸福放在首位,把人的权利和安全保障得到更大的尊重,以社会公平和��衡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让公民都有平等和公正的发展机会,改善劳动力的就业条件和工作环境,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以科学发展社会为主要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基本原则,它把科学技术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生态等发展,推动我国实现快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加快完善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文精神充分配合,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
坚持国家共同富裕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共同富裕,努力减少贫富差距,营造财富分享的良好环境,激励贫底和中产阶层的发展,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多数人在社会发展中受益,增强团结紧密的社会风气,深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理念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改革和发展中合理地控制市场参与者本身,运用政府引导、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等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政府在有限范围内遵照法律法规多参与市场经济,保护国有财产,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和行业发展,形成以多层次、多支付、广泛参与的市场经济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是不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
我觉得,将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作一概括,现在已经具备基本的条件。
一,老命题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老命题。
1953年冬,笔者在苏南农村向农民和基层干部宣讲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他们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阅看《周恩来选集》,看到周恩来总理1953年在全国政协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他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可见,自从半个多世纪前开始搞社会主义起,从上到下,就普遍发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老命题了。
开始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就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演进为“一大二公三纯”。
这基本上是苏联模式,再加上中国的“独创”。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说,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实际上,这是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左”的恶性发展。
十年“文革”结束,大家普遍疑惑,搞了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难道就是这样的吗?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我们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他提出,搞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他进一步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作为基本结论,实际是历史主题提出的,表明了我们党从根本上摆脱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和“左”的一套,对社会主义在总体上有了全新的认识,使大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此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有人发出这样的责难,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社会主义还不清楚,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其实,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的命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他们只是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大体的设想,他们没有并拒绝给未来新社会提供具体方案,认为这是当时实践者的事。
十月革命后,在党代会上,有人要求论述充分发展了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指出,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
因为还没有可以来论述社会主义的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烧好。
我们不能再多说什么,而应当尽量谨慎和精确。
列宁对社会主义采取了尊重实践的态度和方法。
列宁以后,斯大林依照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在苏联搞了以公有制为唯一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并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由于缺乏经验,由于斯大林和联共施加压力,也由于自己的幼稚,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普遍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这样,世界社会主义偏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这个现实基础又是各国不同,并不断变化的。
因此,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入和完善。
其实,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按照某位类似上帝的人物提供的具体方案建立起来的,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现代发达国家的股票交易所、银行、贸易公司、工厂制度、议会等经济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大国崛起》的电视剧对此作了很好的介绍。
“摸着石头过河”。
这是基本的方法。
这是“实践论”的通俗说法。
要想按照某个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完备解答来建设社会主义,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蒙昧。
邓小平一以贯之地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直到1987年,他仍然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作为《邓小平文选》“结束篇”的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仍然在进行这种探索,关于计划和市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都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以后,我们继续在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等理论,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了重要的新进展,把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当然,这种探索远没有最终完成,以后还不断会有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二,从特征到本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逐步展开和深入的,其成果是逐渐积累的。
毛泽东在1955年就提出,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
但后来他又产生“富变修,穷革命”的思想。
这样,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就陷入了一种悖论。
“四人帮”借此大肆鼓吹穷社会主义,并走向极端。
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首先批判了穷社会主义论,指出社会主义应当是富的。
这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
那末,具体看,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呢?回顾对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的特征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全面概括。
这个文献列举的社会主义的特征有: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央党校的主要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就是这样。
这本发行量很大的书中列举的社会主义特征有四条: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该书认为:“社会主义各个特征的总和,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完整体系。
”概括几个特征,这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从平列的几个特征上认识社会主义,作为对一种社会形态的认识,虽有一定意义,但还是比较表面的,这是延续多年的传统思维。
邓小平的思维逻辑是,从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两条根本原则,到突出共同富裕。
他把共同富裕从两条根本原则之一,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又进一步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讲特征,到讲本质,到全面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生动地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后,人们不断提问:什么是中国特色?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列举若干条。
这些回答,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更自觉地贯彻某些重要方针。
比如,“一国两制”是重要的中国特色,就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实现贯彻祖国统一的方针。
但是,用这样的方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二是往往把中国特色狭隘地理解为中国独有。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总体上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
三,扬弃积淀升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过程。
在这个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些思想理论观点被扬弃,大量的正确思想和理论观点积淀下来,有不少思想理论观点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扬弃,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反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步放弃,如计划经济、全民所有制等,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经常使用,以后逐渐抛弃不用了;另一种是,虽然是新创造的一些概念,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情况的改变,已失去时效而不再使用了,如“乡镇企业”、“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
积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因为切合实际,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积淀下来了。
这是大量的。
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以及十六大以来的一些理论创造。
这种积淀,是实践检验、历史筛选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
这种积淀,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底蕴更加深厚。
升华,有些思想理论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逐步加深,内涵更加丰富,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比如,共同富裕,1955年,毛泽东表达了这个思想。
后来,邓小平将共同富裕提升为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继而又提升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
又如,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升为以人为本。
将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提升为科学发展观,等等。
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思想理论观点的扬弃、积淀、升华,这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的生动性和复杂性。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自觉掌握扬弃、积淀、升华,来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于那些已经过时的、或者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理论概念和观点,要敢于及时扬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对于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其指导作用将是长期的,无所谓新与旧,要作为宝贵财富珍惜;对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要不断充实内涵,提升其意蕴,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当然,这种升华决不是人为的拔高,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跃升。
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热点。
存在的问题:一是直线式地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二是满足于提出一些现代化、民族化之类的口号。
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的复杂的历史进程作具体的分析研究,就很难总结概括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四,总的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作了许多回答。
现在能不能在理论上作一个概括呢?我认为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概括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