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联系与发展)【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联系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
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1)世界的普遍联系(见表5-1)
表5-1 世界的普遍联系
(2)系统论(见表5-2)
表5-2 系统论
2.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联系的种类如表5-3所示。

表5-3 联系的种类
3.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1)运动、变化和发展(见表5-4)
表5-4 运动、变化和发展
(2)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
①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是通过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具体内容见表5-5。

表5-5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方向性
②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上升性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具体内容见表5-6
表5-6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定义,区别及前途
考点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1)决定论流派之争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见表5-7)
表5-7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
(2)因果联系(见表5-8)
表5-8 因果联系
(3)必然性和偶然性(见表5-9)
表5-9 必然性和偶然性
2.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见表5-10)
表5-10 规律及其实现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见表5-11)
表5-11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②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考研政治大纲2024全文

考研政治大纲2024全文

考研政治大纲2024全文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形态变化1.物质的基本属性2.物质形态的转化第二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1.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2.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第三节:物质的发展规律1.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章: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历史唯心主义1.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2.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发展性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基本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二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和对立统一规律第三节:发展的辩证法1.发展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发展的辩证规律第四章: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阶段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和形式2.社会发展的基本阶段第二节:社会发展规律1.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质及其基本内容2.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经济制度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和基本任务第二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和发展战略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的内涵和基本要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的发展过程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目标和任务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第八章:党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党的基本理论地位和作用1.党的基本理论地位的意义和特点2.党的基本理论的作用和基本内容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九章:党的基本路线第一节: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和基本内容1.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和作用2.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第二节: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过程1.党的基本路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党的基本路线的发展过程及其根本特点以上是考研政治大纲2024年版的全文内容。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一、一、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南开大学2015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

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研)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考试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考试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李秀林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重点]:哲学、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一、内容: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功能。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及根本方法。

二、考核要求:(一)准确把握和理解“哲学”的概念。

(二)掌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三)正确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作用。

(四)了解哲学的不同形态及其历史演变。

(五)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六)领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七)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八)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功能。

(九)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和科学方法。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本章重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时空观和运动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一、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时空观和运动观,自然、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结构和功能,世界物质形态的同源性和同构性。

二、考核要求:(一)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及其局限性,科学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二)正确理解运动、时间、空间及其与物质的关系,批判形而上学的时空观、运动观。

(三)正确理解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把握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正确理解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意识的结构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五)了解人工智能及其本质、它与意识和区别。

(六)正确理解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批判二元论的错误。

(七)理解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本章重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内容:实践的本质、结构,实践活动的运动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

二、考核要求:(一)全面理解实践概念的两层含义。

(二)科学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和根本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表明( )A.产生于一定时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B.真正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C.真正的哲学就是唯心主义D.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精神2.意识是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殊性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正确揭示意识发展过程的唯物主义观点3.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4.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发展生产力B.国家政权C.转换经济体制D.确立指导思想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6.逻辑矛盾是指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B.语言不清晰C.现实中的矛盾D.认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7.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是( )A.“宇宙即吾心”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上帝创造万物8.“世界统一于存在”是A.唯心主义的命题B.唯物主义的命题C.折衷主义的命题D.朴素唯物主义的命题9.下列主张属于“二元论”的有A.精神是世界的唯一本原B.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C.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并行存在的本原D.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10.事物联系形式之不同是由于( )A.事物性质不同B.事物运动C.事物客观性D.人的主观意志1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变化过程B.事物由旧质转化为新质C.事物的量变过程D.事物的运动过程12.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就是( )A.过程B.联系C.变化D.发展13.“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 )A.都是正确的B.后者正确,前者错误C.前者正确,后者错误D.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15.作为质与量统一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D.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16.假象是( )A.事物本身所具有的B.对现象的歪曲反映C.人们的错觉D.不表现本质的1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主张D.诡辩论的观点18.生产力和生产的关系是( )A.相互包含B.相互决定C.相互作用D.相互等同1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A.间接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次要动力2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表明( )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优于量变D.量变就是质变21.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B.坚信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2.内容和形式存在矛盾,是因为( )A.新事物利用了旧形式或旧事物采用了新形式B.内容比较保守稳定,形式相对活跃易变C.内容的变化经总是落后于形式D.形式比较稳定,内容相对活跃易变2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抛弃B.继承C.扬弃D.循环24.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为“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循环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5.人和物的要素从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A.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把诸要素结合起来B.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C.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D.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26.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7.人对事物的认识遵循的次序是( )A.从一般结论到个别事实,再由个别到一般B.从已知到未知,再从未知到已知C.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D.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再从一般到个别2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求知愿望B.社会实践C.科学兴趣D.好奇心理2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30.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揭示客观规律D.创立科学理论31.真理是( )A.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清楚明白的主观认识C.指一切具有意义的认识D.多样的32.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A.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C.不能有不同的认识D.夸大真理的多样性33.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 )A.人的自私性B.人的阶级性C.人的个体性D.人的意识性34.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A.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B.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C.人的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35.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 )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B.科学研究的可能性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D.没有必要通过现象达到本质36.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7.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38.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关系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9.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属于( )A.具有独立的人格B.自然的交往C.广泛的社会交往D.不受束缚的交往40.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其核心是( )A.人生目的B.人生理想C.人生态度D.人生意义4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4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B.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4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根本区别B.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有相同的规律C.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D.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等同的44、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4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4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A.唯生产力论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7、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A.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B.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48.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49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及其设施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50.下列日常用语中蕴含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A.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心想事成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5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祔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53.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5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人教版

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人教版

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一、辨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

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根据这一原理,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估价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1)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见表1)表1 哲学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

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见表2)表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见表3)表3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2)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见表4)。

表4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表5)表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见表6)表6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见表7)表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见表8)表8 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即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人类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考试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考试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试大纲)1、哲学的含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5、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8、辩证的思维方式。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0、时间、空间。

1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2、意识及其能动性。

1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14、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

15、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1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7、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8、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9、实践的特征与基本形式。

20、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21、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

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3、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2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25、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2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2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8、社会机体及其特点。

29、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30、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31、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32、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3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4、联系与发展。

3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36、质、量、度、量变、质变。

37、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

38、对立统一规律。

3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40、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及其意义。

41、肯定、否定、扬弃。

43、否定之否定规律。

44、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及其意义。

45、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46、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4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8、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其内容。

49、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其意义。

50、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5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

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53、政治上层建筑的含义和内容。

5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沈阳师范大学61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沈阳师范大学61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11科目名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制订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修订日期:2020年9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考试大纲一、课程简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该课程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践为基础,所阐明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与方法,为哲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了良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通过对实践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全面的认识与把握,进而更加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义与精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考查目标1.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把握;2.考查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中的基本问题的理解与把握;3.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中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考核知识点1.哲学、本体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最需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及科技革命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特征,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等重要问题。

二、考试要求1.要识记哲学、本体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基本概念。

东北大学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东北大学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014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考试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东北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课之一。

考试对象为参加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四) 参考书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三、考查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圣才出品】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1.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见表9-1)表9-1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与关系2.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2)表9-2 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3.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见表9-3)表9-3 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及其特征考点二: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见表9-4)表9-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反思、建构与虚拟(见表9-5)表9-5 反思、建构与虚拟3.语言符号与认识(见表9-6)见表9-6 语言符号与认识4.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见表9-7)表9-7 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见表9-8)表9-8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6.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见表9-9)表9-9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9.2 考研真题(含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反思(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研)答: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和一般思维相区别的具体表现包括:①反思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②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二、简答题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试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参照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2021年教育硕士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试卷题型结构为:简答题 6小题,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 2小题,每题30分,共60分一、课程的性质和考核目的(一)课程性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等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该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考核目的考核学生掌握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程度及其运用基本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包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教育方法理论;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发展规律、特点,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主要讲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本质和特征、地位和功能、过程和规律、目标、内容和任务、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原则和方法、载体、环境、管理和评估、队伍建设、创新发展等基本理论。

以下分章阐述。

导论1.课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学的指导理论与相关学科。

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

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一、辨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开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开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方案方案等主观的东西.[错误彳^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错误彳^向]根据这一原理,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开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那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正确熟悉和估价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彳^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 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略〕[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方案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错误彳^向]既要反对只成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②物质的运动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又叫客观规律.③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成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错误彳^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根底.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错误彳^向]我们既要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附:哲学的根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成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学习必备 欢送下载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二者根本对立:是否成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否成认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7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 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错误彳^向]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孤立的观点来熟悉和处理问题.8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 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条件性.[方法论]熟悉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素联系,对于我们科学熟悉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 意义:成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熟悉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 果联系.才能提升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由于果,倒果为因.[错误彳^向]熟悉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学习必备 欢送下载形而上学 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普遍联系的原理 事物变 化开展 的原理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开展的原 因、状态、 途径和趋势 具体分析两类联系 特殊性原理普遍性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观原因.9.整体和局部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局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局部.整体具有局部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局部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局部之和.当局部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局部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局部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局部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局部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整体和局部相互关系的原理, 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错误彳^向]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无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局部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局部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二〕开展的观点10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开展的观点看问题.[错误彳^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1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成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开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开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错误彳^向]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12事物是变化开展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开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开展着的物质世界. 开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用开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开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开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学习必备欢送下载[错误彳^向]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1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开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开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开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错误彳^向]在运用这一原理时,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无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开展的影响,二是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开展的决定作用.14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开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开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到达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一一新的量变一一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开展.[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那么,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错误彳^向]在运用这一原理时,、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无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二是无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15事物开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开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通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开展的途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第一,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第二,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第三,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错误彳^向]运用这一原理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把事物开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从而盲目乐观;又不能看不到事物开展的光明前途,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三〕矛盾的观点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学习必备欢送下载[错误彳^向]反对一点论、片面性、绝对化的观点.1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弱点.这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错误彳^向]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作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1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熟悉事物,学会科学地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熟悉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起来, 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熟悉秩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那么的哲学根底,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错误彳^向]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无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无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19.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开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错误彳^向]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20.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开展不可缺少的因系.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学习必备欢送下载[错误彳^向]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21.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错误彳^向]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22.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开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开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那么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开展.[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开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预防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成认矛盾,是否成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源泉.附:23矛盾分析的方法是熟悉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与孤立观点的对立、开展与静止观点的对立、全面与片面观点的对立;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成认矛盾,是否成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开展的源泉.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二〕学习必备欢送下载熟悉论知识体系人生观、价值观局部知识体系、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1、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②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或者从另一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熟悉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熟悉停留在外表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错误倾向]: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混淆现象与本质,把现象当作本质.二是割裂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熟悉事物不从现象入手,想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2.实现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在实践的根底上,实现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飞跃,是熟悉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3、深化熟悉开展熟悉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熟悉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熟悉,一个领域内的熟悉,一个发展阶段上的熟悉.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根底上不断地深化熟悉,扩展熟悉,把熟悉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由于复杂的事物包含着假设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熟悉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熟悉,应深化熟悉.其次,熟悉要不断地扩展.由于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阔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熟悉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应地扩展熟悉.再次,熟悉要不断地向前推移.由于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开展的世界, 熟悉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熟悉的过程中,使熟悉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 并注意使熟悉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开展,而不断向前推移.[错误倾向]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熟悉局部而无视整体;三要反对熟悉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4、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原理内容]: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②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到达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学习必备欢送下载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开展而开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 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5、实践对社会开展具有巨大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①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根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开展起着巨大的作用.②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开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开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根底.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 促进社会生产的开展;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开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开展的强大动力.④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升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错误倾向]:反对无视或否认实践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反对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实践的“实践〞观点,不能将生产实践、处理社会的实践与科学实验混为一谈.6、实践对熟悉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对熟悉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区分熟悉的来源和获得熟悉的途径〕:第一,熟悉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熟悉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第二,实践是熟悉开展的动力:第一,实践的开展不断提出新的熟悉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升人的熟悉能力,从而推动熟悉的开展;第二,实践的开展提供新的熟悉工具和技术手段, 从而推动熟悉的开展.第三,实践是熟悉的目的〔区分熟悉的任务和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熟悉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区分实践的标准作用和熟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开展我们的熟悉: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熟悉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错误倾向]:反对认为人的熟悉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或者把知识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把知识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的错误倾向;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作为检验熟悉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把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熟悉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熟悉正确与否的标准.7、实践和熟悉〔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熟悉〔理论〕,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和目的,是熟悉开展的动力,是检验熟悉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熟悉〔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那么.[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僵化,以及片面夸大熟悉〔理论〕反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认熟悉〔理论〕对实践反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需要重视的具体知识有:实践对熟悉具有决定的作用的四个方面;正确的熟悉、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熟悉、不科学的理论那么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熟悉的根本任务学习必备欢送下载不同于熟悉的根本目的;熟悉的来源不同于获得熟悉的途径;熟悉过程的两次飞跃;熟悉、感性熟悉、理性熟悉〔感性熟悉不一定错误,理性熟悉不一定正确〕、真理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假象也能反映事物。

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

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一、辨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

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根据这一原理,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估价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南开大学2015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

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研)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笔记和考研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笔记和考研

目录分析
复习笔记
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 (含典型题) 详解
6.1复习笔记
读书笔记
笔记和纸质书上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部分内容出现错误/重复等。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 广泛采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 业课参考书目。(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 将竭诚为您服务!全国热线:4006-123-191(8:30-23:00),(8:30-23:00)咨询QQ:(8:30-23:00)详情访 问:/(圣才考研网)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 广泛采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 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辅导系列(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 级)。本书是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 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 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 强化读者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部分真 题提供参考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本书特 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师生参考。圣才考研网()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 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圆梦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 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如您 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全国热线:4006-123-191(8:3023:00),(8:30-23:00)咨询QQ:(8:30-23:00)详情访问:/(圣才考研网)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试大纲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

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意识的复杂结构。

意识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4、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质,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的辩证统一。

2、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及其特点。

3、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世界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实事求是。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实践与世界(一)实践的本质和结构1、实践的本质旧哲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3、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实践活动中的理性结构及其功能。

实践的社会结构及其作用。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实践主体及其能力结构和社会结构。

实践客体及其基本类型。

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运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实践目的的提出;实践手段的运用;实践结果的完成、评价和反馈调控。

实践活动的继承机能、选择机能和自我革新机能。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及其对立统一。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共同点和区别。

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关系。

3、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世界的二重化和人类世界的形成;人类世界即感性世界的不断发展。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的确认及其意义。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一)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3、社会结构人类交往活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结构是人类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1、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生产力的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2、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结构。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历史性。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阶级的起源、实质和区别标准。

阶级和等级、阶层的联系和区别。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1、政治结构及其核心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国家的起源和特征,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

国家的消亡。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1、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

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

2、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艺术、道德、政治思想、宗教、哲学等。

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3、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文化和文明。

4、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传统文化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个人与社会(一)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1、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类个体的发生、发展。

个体的生物遗传性和社会遗传性及其区别。

2、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个人以及人成为现实主体的基本条件。

尊重个人的现实性与承认社会的现实性。

3、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人的社会化及其功能。

人的个性及其形成。

个性与自我。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1、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及其表现。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及其评价尺度。

2、人的个人价值人的个人价值及其表现。

3、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相互关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1、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精神或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

2、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的异化。

六、联系与发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方向性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及其客观性,普遍性。

系统论和普遍联系观点。

2、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

“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及其特征。

3、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发展及其实质。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事物变化的多向性。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1、反映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决定论与目的论、非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

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2、规律及其实现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实现是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规律的类型。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实践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的内在一致性。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2、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的表现。

量变、质变与突变的关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矛盾论与系统论系统和要素,系统论及其与矛盾论的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与否定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辨证关系。

辨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否定性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矛盾观的一致性。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一)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1、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自然发展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

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的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4、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阶级斗争及其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二)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1、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根本途径。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与“全求问题”2、社会革命和改革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3、伟大人物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社会制约性。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4、人民群众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创造者问题地科学解决。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1、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