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通用)
专题25: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基础知识【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重点考向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
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 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三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
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 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 和您结好。
重点考向
考向三: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
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 “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重点考向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
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通用)
202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
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中考语文面对面 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 考点讲解)课件 新人教版
【题型示例】
(2020金华、丽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 是( A )
A.大可数围
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
2.课内迁移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文言文阅读所考 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一般在课内都有学过。因此,我们要 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实词释义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如2020年温州卷第12(3)题中就 以课内的“亭亭净植(《爱莲说》)”为示例考查“则蕉亦默默静植” 中“植”的释义。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2/22022/2/22022/2/22022/2/2
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
④介词,在 于
⑤介词,向 ⑥介词,给 ⑦介词,对、对于 ⑧介词,表比较,比 ⑨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①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⑦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⑨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3.虚词还能提示文章思路:比如《岳阳楼记》中“然则”,该 虚词使得文章的思路从“岳阳楼之大观”转入对“迁客骚人”“览 物之情”的描写。
4.积累常见的虚词释义及用法,可以更快地应答试题。
虚 用法
词
①介词,用,拿
②介词,凭、靠
③介词,按照
④介词,把
专题06《穿井得一人》(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朗读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求闻之若此:求,听闻。闻,传闻。之,倒装的标志,不译,翻译顺序为求若此闻之。若此,像这样的。
若此:像这样,如此。
专题06:《穿井得一人》
知识梳理
一、《穿井得一人》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编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原文中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原文中的句子:止增笑耳。
译文: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股: 古义:后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原文中的句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德”、“欤”)
通假字三种形式
①同音通假。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②音近通假。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缺口” ③音变通假。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 “悦”,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
无冻馁之患矣 患 生于忧患 名词,忧患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不为也
名词,祸患,灾难
一词多义整理
益慕圣贤之道 名词,学说
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动词,讲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一词多义整理
并自为其名 自以为不如
代词,自已
自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介词,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如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一词多义整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 皆朝于齐
朝见、拜见
朝晖夕阴 朝辞白帝彩云间 早晨
一词多义整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实情
野芳发而幽香
发 征于色,发于声
出发 开(花) 表现、显露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苍颜白发
头发
一词多义整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固 固以怪之矣
本来
吾义固不杀人 本来,引申为坚决
一词多义整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中考复习】2014年中考语文(全国通用)文言文知识精讲:第16讲 送东阳马生序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
的心。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
人。
2.重点难点分析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论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点拨:四个方面: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
16.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积累
一 知识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 (1)无从致 书以观 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 . (2)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 借 .. (3)弗 之怠 . 不 (4)不敢稍逾 约 超过 . (5)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 大 . (6)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 问,请教 .
(7)援 疑质 理 . . (8)俟 其欣悦 .
5.古今异义区分 (1)尝趋 百里外 . 后的汁水 (3)主人日再 食 .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古义:奔向 今义:趋势 今义:食物煮熟 (2)媵人持汤 沃灌 . 古义:热水
6.特殊句式认知 (1)倒装句式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 借”。 ②“弗之怠”即“弗怠之”。
(2)省略句式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即“以是人多以书假 (于)余”。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即“(余 )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即“余则缊袍敝衣处 (于)其间”。
引,提出;询问 等待
(9)右备容臭 ”,气味,这里指香气 . 读“xiù (10)烨然 若神人 光彩耀眼的样子 .. (11)无冻馁 之患矣 饥饿 . (12)非天质之卑 . 低下 (13)生以乡人子谒 余 拜见 . (14)言和而色夷 . 平和
2.通假现象识别 (1)四支 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肢体 . (2)同舍生皆被 绮绣 “被”同“披”,穿 . (3)与之论辨 . “辨”通“辩”,争论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知识梳理之古诗词情感(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解析版考点01 知识梳理之古诗词情感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 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
解答时,要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切不可理解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三联写出战争的艰苦性和战争的惨烈,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誓死报国的决心。
由此可知,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决心的赞美。
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
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
示例二:绚烂的景象。
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
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
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判断“秋色”是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从“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可以看出“秋色”可以是肃杀的景象;从“黑”“金”“燕脂”“紫”“红”等描绘色彩的词语,可以看出“秋色”也可以是绚烂的景象。
考生据此表达观点,恰切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
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
(完整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
中考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一、词语解释(一)《论语八则》1、习:温习、实践。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5、愠(yùn):恼怒。
6、君子: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7、罔(wǎng):通“惘”,迷惑。
8、殆(dài):疑惑。
9、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懂;或智慧。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13、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真诚。
15、传不习乎: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担心。
(二)《小石潭记》1、篁(huáng)竹: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3、坻(chí):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佁,一本作“怡”。
7、俶(chù)尔:忽然。
8、翕忽:迅速。
9、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0、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2、隶:跟随。
(三)《陋室铭》1、德馨:指品德高尚。
馨,香气。
2、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大。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5、案牍(dú):公文、文书。
(四)《爱莲说》1、蕃(fán):多。
2、淤泥:污泥。
3、濯(zhuó):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亵(xiè)玩:轻漫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5、隐逸(yi):指隐居的人。
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6、鲜(xiǎn):少。
7、宜:应当。
(五)《三峡》《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课件(共41张PPT) 文言文考点讲解-学习篇
答题方法
学习类文言文一般情况下有两种:
记叙类:知悉主人公的学习方法, 论述类:理解文意,明确论
明确学习态度
述对象,分析论证过程
熟悉主人公的求学经历,是
找出作者的论述对象以
借书、抄书而读,还是不断求师, 及关于该论点的分论点和论
刻苦学习。再找出有关主人公读 据,分析相关语句体现出何
书经历的关键性语句,了解其运 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针对训练】
钱文端苦学
钱文端公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①手,肤
为之坼②。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皮
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
级,缒③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遂以文字
邀异遇,高官大年,席宠累代。高庙南巡,公扶杖迎銮,御制诗至有
数数往来,濙怪其频举,所借书咨询悉记忆。濙大喜曰:“吾架 上书不下万卷,不能举付汝,汝当就吾舍读。”因命其子福②同 室而学,三年遂尽其书。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有删改) 【注释】①杨濙(yínɡ):元末隐士。②福:杨福。
刘畅将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一起上传至古文论坛,两文中主 人公的学习态度引发了网友讨论,请你将留言补充完整。
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尊师方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讲义)【课标要求】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考查重点】实词注重词义的理解落实,虚词注重词义与用法的比较辨析。
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
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
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主要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2、选词填空。
3、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备考策略】1、句意分析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交换理解如果给出两个句子,问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
3、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4.代入检验将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分别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中考的虚词题大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熟知,再以此推断另一个虚词的用法。
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例题剖析】【例1】(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通用版中考语语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第1篇 河中石兽课件
(4)为人谋而不忠乎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三十而立
忠[F]:
竭尽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真诚,诚实 信:____________________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 立:____________________ 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棹数小舟 原意为船桨,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 划船 (2)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F]携之去
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洪水,大水
4.重点实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 临[F]:___________________ 倒塌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起 并: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
饭疏食饮水 古义:_____ 今义: 冷 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 水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 吃 原意为煮熟的谷类食品,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 饭 (2)动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 原意为传授,在文中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 识
凡是 凡[F]:____________________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止 于是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溯: 依照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观地判断
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情感(讲义)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
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
【主要题型】常见题型有:议论评价型、形象分析型、比较鉴别型。
【命题趋势】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
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备考策略】(一)重点提示:1、理清对象、了解情节、圈划(描写、议论)句子。
2、重视文中描写人物(形象)言行的句子,弄明白他(它)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结果怎么样。
3、不要就事论事,应从个案中归纳出普遍性的道理。
(一个人、一件事要上升到所有人、所有事。
如是物要上升到人。
)4、本着一个人物一个角度,多个人物多个角度,主要人物主要角度的原则,进行主旨理解,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作为答案。
(二)解题步骤:第一步,优先浏览标题、题干。
先浏览标题,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先浏览题干,有利于审清题意,弄清考点,带着问题回归原文找答案,以谋求更加高效的解题方法。
另外,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能把握一定的文章主旨,尤其是内容理解题(主要指“选出下列哪一项对文章概括、理解不正确”)和开放性理解题题干。
第二步,结合文章注释速读、通读全文,争取了解文章大意。
(明确文章提及了什么人、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阐述了什么道理或者有什么样的意义。
)另外,速读过程中要在相关考点处做标记,哪个人说了哪些话,做了哪些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第三步,针对题干回到原文对比作答。
在把握文章大意和审清题意、弄清考点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文章细节,找出正确选项。
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白话释义:还怕挖不平吗?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出 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例 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专题26: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阅读考点详解(一)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4)词类活用——这虽不是中考所考查的重点,但对 理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负势竞上”一句中的 “上”原义表方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上”。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断句应遵循的原则有两种:
(1)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语句断句停顿大致有下列五种方法:
主谓之间 动宾之间 定(状)中之间 表连接的虚词前 领起全句虚词后
如:环滁/皆山也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如:夫/环而攻之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
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典例引领 加划线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竹 无丝竹之乱耳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重点考向
文言文翻译三原则 (1)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2)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3)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 准确地表达出来。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一.知识精讲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论战》);(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一”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例(3)介词“为”后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其一”“以”“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6.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 知识梳理之形象赏析(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解析版考点05 知识梳理之形象赏析一、诗歌鉴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通读全诗,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参考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老多病,却仍旧渴望为国戍边,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本诗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描写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
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戌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据此分析,全诗塑造了一个虽年老多病,却仍旧渴望为国戍边,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结合意象,谈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1.本题考查意象意境。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诗人极目四望: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精讲 第17讲 黔之驴复习课件
3.文章主旨概括
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借驴被老虎吃掉这个故事来讽刺 当时社会上那些蠢笨自大、虚有其表的权要人物,揭露 他们外强中干、一无所用的本质。其寓意是:貌似强大 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 战胜它。
4.写作特色鉴赏
全文借物讽人,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生动的故事中,内 容虽短,却具有强烈的讽刺力量。黔之驴这个艺术形象 是作者植根于当地社会生活而创造的,蕴含着作者生活 经历中的真切感受,因而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
5.古今异义区分
(1)稍.出近之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然往.来.视之 古义:反复走过来走过去 去和来,互相访问,交际
今义:
(3)技止此耳. 古义:语式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中的“……也”表判断。 (2)省略句式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即“有好事者船载(之) 以入”。 ②“放之山下”即“放之(于)山下”。
17.黔之驴
知识积累
一 知识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
(1)至则.无可用 却 (2)蔽林间窥.之 偷看 (3)虎大骇.,远遁. 害怕;逃跑 (4)以为且噬.己也 咬 (5)益习.其声 熟悉,习惯
(6)终不敢搏. 击,扑 (7)稍近益狎. 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8)荡.倚.冲冒 碰撞;靠近 2.通假现象识别
译文:(老虎)盘算了这种情况之后说:“(它的)本领不过 如此罢了!”
2.整体内容把握
故事由两段构成。第一段,写黔之驴的来历和老虎见到 驴的强烈反应。第二段写驴因技穷而被老虎吃掉。写作 过程中,写虎侧重于对驴的观察试探,特别是 “见”“窥”“视”三个动词,把观察过程表现得真切 入微。写驴则着重从形、声、技三个方面落笔,表现它 的虚弱本质,黔之驴可鄙、可悲的形象跃然纸上,既引 人发笑,又促人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一)中考考点:1、音: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语意停顿正确。
2、义:理解、掌握文言课文中实词的含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为、则、于、而、以、焉等)在文中的用法。
3、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课文中的句子。
4、整体感知:理解文言课文段、篇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并能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中考题例:[考题一]: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问题:十年,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间问:“何以战之?”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7)公将鼓.之鼓: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弗敢加.也弗敢专.也A. B.而山不加.增专.其利三世矣肉食者鄙.必以信.C. D.先帝不以臣卑鄙.愿陛下亲之信.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2)战则请从。
译:(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4、根据文段回答:(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5)《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侧面衬托了曹刿的,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曹刿的。
(以上考题综合02年安徽省镇江市与03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解题思路:1、词语解释是了解文意的基础。
(1)“间”读jiān,参与的意思。
(2)“徧”通“遍”,解释遍及、普遍。
(3)“可以”,是“可”与“以”的连用,“可”解释“可以”,“以”解释“凭借”,与今天的“可以”词义不同。
(4)“福”词义发生变化,从名词变为动词,解释“赐福”。
(5)“狱”,解释为“案件”,不是今天的监狱。
(6)“专“,独自专有。
(7)“鼓”,动词,击鼓。
试题中加点词,以通假字、古今词义变化,词的用法发生变化,多义词为主,大部分是实词,在课文中均有注解。
2、与第1题不同的是,从本课扩大到其它的课文,通过比较解不同用法,巩固知识,A句中的“加”是虚夸,而“山不加增”中的“加”解释“更”。
C句中“鄙”一个解释为“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另一个解释为“出身鄙野。
”卑鄙“,今义指言语、行为恶劣;D“信”,一解释为“信实”,即对神说实话,另一解释为“信任”,而B句中“专”,均解释“独自专有”,故第2题的正确答案是B。
3、译句:(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这件事呢?(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案情,一定要根据实际案情慎重处理。
4、本语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段,首先论的是曹刿为什么要拜见鲁庄公?通过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告诉读者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爱国者。
然后,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论“何以战”,鲁庄公身居高位,提出了“衣食所安,必以欲”“牺牲玉帛,必以信”,均遭到曹刿的否定,而只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为曹刿肯定,足见此道理的重要。
“小大之狱,”指的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也要判断是非分明,合乎情理。
这是“忠”,尽职于民。
曹刿看来,民心得失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一场对话,足见鲁庄公“鄙”,“未能远谋”,而曹刿的“远谋”。
论“战”,首先着眼于政治上的准备,即人心的向背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贵的见解,了解该话的主要内容,就可完成以下各题,答案为:(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
(3)曹刿有爱国心与责任感,主动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4)爱国远谋[考题二]:春夜喜雨如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二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2、借助想像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是:3、从视觉角度描写雨中江村夜景的诗句是:4、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以上考题综合2002年北京西城市、朝阳区、天津市、陕西省、山西省有关考题)解题思路:1、诗歌的赏析是多角度,有的从语言方面、有的从表达方面、有的从内容方面、也有的从思想感情方面。
“春雨贵如油”故“雨”为“好雨”,因“雨”而“喜”,春雨绵绵,带着柔情,洒在大地上滋润着万物,无声无影。
眼前的实景是漆黑的夜晚,只见江畔船上的灯火在闪亮,诗人发挥想象力,一场好雨,让这锦官城的鲜花更红艳湿润。
故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2、诗人从夜“喜”到“晓”看,从“野径”到“锦官城”,天亮了,雨止了,天放睛了,诗人发挥了想象力,进行描写。
答案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因为是“春雨细无声”,所以听觉就难以表现,只能从触觉、嗅觉、视觉等来描绘,所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火独明”正是视觉的标记,为什么不是第四联,因为此是写“晓看”是“虚写”,与题目要求不符。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它揭示了成功的思想工作的方法,它象征了辛勤的园丁的耕耘等,可谓寓味无穷。
古文的哲理句是诗歌中的精华。
本题答案有:春江水暖鸭先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考题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若天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同怀乡,忧谗畏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天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桂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潜(2)去.同怀方,忧谗畏饥。
去(3)日出而林霏开.开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水落而石出者。
A.黑质而.白章 B.云归而.岩穴暝C.学而.不思则罔 D.吾恂恂而.起3、翻译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4、对[乙]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5、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情。
甲段写了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乙段写了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解题思路:1、虚词:(1)潜:隐及;(2)去:离开;(3)开,这里是(雾气)散的意思。
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注解都有翻译出来,根据翻译可以明确这些词的意义,常用词的解释是古文的阅读中的重点。
2、“而”字是一个常用的虚词,《醉翁亭记》共用25个“而”字,课后专门配有练习。
“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
“而”字表示转折、递进关系时读重音,其余皆读轻音,先分析例句“水落”与“石出”两者之间是承接关系,A句“而”表并列,C句“而”表转折,D句“而”表修饰关系,只有“B”“云归”与“岩穴暝”构成的是承接关系,因此与例句相同的是B。
3、译文中的关键词是“芳”、“发”、“秀”这三个词分别解释为:“芳”香花;“发”,花开,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色;“秀”是发芽滋长的意思,这里“秀”字写出了夏天山树秀美的神态。
译句: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秀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阴。
4、阅读乙段,该段主要内容是描写朝暮及山间四时之景色,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之特点,风霜高洁,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落石出,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两者比较,所以错误的一项是D。
5、甲乙两段都是写景的名段,写景是为了抒情。
甲段写的是“阴雨连绵”的景色,表达作者悲(悲伤、忧伤)的心情;乙段写的是朝暮四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乐(喜悦、欢乐)的心情。
[考题四]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之夫,叩口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龄,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如土不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1、此文的体裁是(小说、一般记叙文、神话、寓言),选自《》。
2、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原文(要求标点也正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曰……。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汝心之固.固:顽固B 虽.我之死虽:即使C 何苦.而不平苦:愁D 惧其不已.也已:已经4、下列加点词与“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而.山不加增”中的“之”、“以”、“而”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不以.物喜既而.儿醒,大啼B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借第令毋斩,而.戌死者因十六七C 久之.,目似瞑可以.一战我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先帝不以.臣卑鄙学而.时习之5、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大意为:感到理亏,被愚公的志向折服)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下面哪一句话说的,选出正确的答案()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 甚矣,汝之不惠C 河曲智叟亡以应D 北山愚公长息曰6、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7、文中愚公移山面临许多困难,如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动力少等,请你再指出文中所表现的另外两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