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苏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汇总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bbadf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5.png)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2019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2019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7878d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7.png)
2019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1 题,5 小题;共 8 分)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万盏花灯齐放,十里秦淮通明。
在观众们屏.住呼吸翘首期待中,享誉全国、美不胜收的秦淮灯会如期而至。
夫子庙,老门东,灯光璀璨,令人目眩神迷。
中华门城堡上的古代人物灯组,配合大型灯光秀,讲述着金陵往事,演 yì 着时代交响。
传统灯艺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春节的到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1)(2 分)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2)(1 分)给加点字注音:屏(3)(1 分)看拼音写汉字:演 yì(4)(2 分)画横线的“益”字的意思是()A. 好处B. 更加C. 增加D. 有利的,与“害”相对(5)(2 分)关于下面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位置正确B. 结构相应C. 词性相对D. 意义相关二、名句名篇默写(共 4 题,共 6 分)2.(1 分)青青子衿,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3.(1 分)借问酒家何处有, 。
(杜牧《清明》)4.(1 分)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5.(3 分)分门别类辑古诗。
请以“鸟”为专题,将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古诗词中写到鸟的句子编辑起来。
(除“示例”外另写三句)九万里风鹏正举缥缈孤鸿影决眦入归鸟三、综合性学习(共 4 题,共 10 分)6.(3 分)你和小伙伴组成探访小组,参加“身边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传统美食,历久弥香。
探访小组首先想去考察美食项目。
先考察哪一种呢?大家发生了分歧,于是,各自拟写一句话广告词,为喜爱的传统美食做广告。
(美食选择可参考下图)你喜爱的传统美食:你拟写的广告词:7.(2 分)你和小伙伴组成探访小组,参加“身边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南京白局,妙趣横生。
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
你想随探访小组去了解白局,妈妈却不同意,你将如何应对?你:妈妈,我今天要跟大家去白局社听听白局。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79afa57c1cfad6195fa7e1.png)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B)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C)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D)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4.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15个字)(3分)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b7d0683169a4517623a329.png)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语文I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名字、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 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 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 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 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 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 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 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a8a0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6.png)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2019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be1ecf580216fc710afd30.png)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4. 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江苏省扬州地区部分县市学校2019-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江苏省扬州地区部分县市学校2019-2020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b1566fed630b1c59eeb599.png)
扬州地区部分县市、学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邗江区(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12分)为缅怀散文大师林清玄,你读了一篇散文,快邀请聪聪明明和你一起完成任务吧!粗海盐林清玄①在朋友家吃炒花生,非常芳香好吃,与平常吃的花生大为不同。
②不禁好奇心大起,问起花生的做法。
③朋友说:“一点也没有特别的技术,只是用粗海盐来炒罢了。
”朋友说着,从厨房柜里找出她所用的粗海盐,原来是我们小时候在用的那种没有处理过的盐。
粗海盐的结晶很大,像是染了米色的冰糖一样。
④朋友说,粗海盐的味道很好,营养丰富,煮菜的时候,只要加一点粗海盐,根本不需要加味素,就会齿颊留香了。
“像粗海盐这么好的东西被现代人舍弃,却用了味道不好、营养稀少的精盐取代,实在是很可惜。
”朋友感慨地说。
⑤这使我想起,从前许多好东西,因为被看为“粗糙”而舍弃了,不只海盐而已。
曾经有一位朋友带一包“糖蜜”来送我,糖蜜是制造蔗糖第一道手续所熬出来的糖,黑色、呈蜜状,朋友说:只有这种糖蜜是有益身体的,像“特级砂白”的糖,对身体只有伤害。
⑥有一些老东西虽粗糙,却有非凡的价值,像我们许多年前穿的粗棉、粗麻布,一直到现在,还是顶尖时装所追逐的。
有一次去看“三宅一生”的最新时装,不仅是最粗的棉,还弄得绉褶不堪,我心里一叹:我小时候穿的面粉袋不就是这样吗?⑦特别是食物,愈粗糙愈有益健康,像糙米胜过白米,黑麦面包胜过白面包、天然食物胜过加工食品,我们不断的把食物做得精致,事实上是在为自己制造祸害。
在“过度加工”与“过度精制”的时代,使我们产生了巨大的盲点,并把这些盲点传给下一代,误以为加工与精制是好的,那些传统的、天然的事物反而被舍弃了。
⑧我们坐在朋友的三合院里,谈着“粗”与“细”的倒错,朋友突然站起来,走到厨房,慎重地拿了一包粗海盐出来,她说:“这一包海盐送给你,你拿回去煮,就会发现食物的味道全不同了。
”她的话里有庄严的气息,使我忍不住双手捧着那包海盐,内心涌着感动。
2019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精准提分二轮论述类文本层次思路题:层清意准
![2019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精准提分二轮论述类文本层次思路题:层清意准](https://img.taocdn.com/s3/m/8983ecff5022aaea998f0f53.png)
突破十二层次思路题:层清意准题型透视分析概括论述层次思路题是江苏卷连续七年的考查题目,主要有整体梳理全文思路题和概述段内层次题两种题型。
考生早已了然于胸,积累了经验,可是面对“层次清、层意准”这一答题要求,多数考生还是就差“最后一公里”。
二轮复习就要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厚度温度气度赵峰旻“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这是《西游记》的开篇诗,每当提起中华文化,人们往往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
这源于它既标志着中华儿女征服自然的精神气魄,又可借此厘清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
《三五历纪》记载:人类历史太初,没有天,没有地,世界混沌黑暗中,孕育出大力神盘古,神斧一挥,天崩地裂,轻的气往上浮,成为天,重的气往下坠,成了地。
盘古像一根擎天大柱,顶立于天地之间,阻止天地重归混沌,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更厚,盘古也累倒了,身体变成了高山、河流、草木等自然物体,成为天地间最伟大的神。
盘古开天辟地只是人类成长的开始,这种成长,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行,中华文明的渐渐演变,走向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
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是世界公认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
人类一旦接近了历史,就接近了文明,而能证明华夏文明标志的莫过于城、青铜和文字。
河南淮阳一座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而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文”距今约有五千年,我们可以从距今五六千年龟甲上的河图和洛书中去寻根问祖,可以从“河洛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
中华文化就像一堆篝火,在文明中不断扩大,历经尧、舜、禹,走过夏、商、周,日臻成熟,不断发光。
在西周建立礼乐文明之后,穿过春秋,越过汉唐……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主体——华夏文化。
【强烈推荐】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强烈推荐】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26ef19e2bd960590c677fa.png)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2019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
![2019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d6e7130066f5335a81214f.png)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2分)1.【答案】D【解析】(1)名闻遐迩:遐,远。
迩,近。
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噪,群鸣。
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原题中瓦尔登湖的闻名并不止在一时,故排除“名噪一时”。
(2)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
形容行动迅速。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原题中强调的是参观的游客多,所以应该选“纷至沓来”。
(3)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的意思。
杂居:①交错配合而居;②混杂而处;③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聚居在一处。
“杂居”强调的是指若干民族在一个地区居住,故排除。
【点评】知识点:词义相近的词语的辨析。
建议: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还是要注重词语、成语的积累。
2.【答案】A【解析】题干先向我们交代了芭蕉的总体情况,①交代了芭蕉叶的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因此,可以得出③的结论——蕉阴之下最舒适。
故先①后③;②句交代古人喜欢在走廊或书房处种芭蕉,后可接周围植株的安排,故而②后为④;第⑤句是对于景色的整体描绘,属于总结句,故而应放在最后。
综上所述,答案应选A。
【点评】考察文本理解力,考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后根据行文逻辑进行判断。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练习时要注意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理解文本的逻辑。
3.【答案】C【解析】①出自范成大的七言律诗《春日田园杂兴》,此句写的是秋天收获后,打谷子的场景,就是说把稻子的米粒给它打出来;②句出自范成大的《插秧·种密移疏绿毯平》,主要讲的是插秧;③句出自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这道题在全国卷的历史试卷中出现过。
④句出自陆游的组诗《书喜》,讲的是织布的情形。
综上所述选择C选项。
【点评】此题主要考察考生的赏析判断能力,出题角度更加生活化,这也是鼓励考生在学习之余,也要注意关注生活。
考生容易在第二第三句出现问题,需多加留心。
4.【答案】B【解析】图中给出的是现有的VR体验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从图中可得,现有VR的精神体验相对较差,在未来仍需改进,而不是B选项中所给出的“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同理,知觉体验在未来的发展需求也不代表其自身发展较慢。
江苏省苏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15160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3.png)
D. 从长远来看,居民百姓应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B. 目前长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分类意识不强和分类指导不明确这两大困难。
C. 合理处理垃圾,必须对垃圾实行严格分类,并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督导。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D项,“因为相信了真神,所以历经浩劫依然多难兴邦培育出人才”错误,原文第三段“犹太人相信唯一真神,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选民”更强调“更深信自己是真神之选民”.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江苏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最新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b4e78569dc5022aaea0086.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苏锡常镇3月调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重《水浒》轻《三国》的传统刘勃明代文人里愿意谈几句小说的,往往捧《水浒》而贬《三国》,而且认为《水浒》不是略胜一筹,是高着几个档次。
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鲁迅、胡适一辈。
何以如此,可能和三国故事的两个传统有关。
一是史传。
这个传统里的故事讲述人,一般有点文化,但也不会太高。
大体上,把《三国演义》改成现在最常见样子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代表这个群体的较高水平,而下限大概就是鲁迅《风波》里赵四爷的样子,“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这类人把宣传“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当作小说很重要的功能和义务。
他们特别信服正史的记录,会尽量往上靠,不大喜欢胡乱发挥。
但说他们更关注历史倒也不见得。
只是他们既然有且仅有一点读写能力,便很以这种本事为自豪,所以能够接近正史,乃是有文化的证明,至于正史本身也可能会错,他们就不关心了。
另一个是民间传统,《全相三国志平话》和许多元杂剧都属于这个传统。
这些作品主要面对不能阅读,通过听书看戏来获取信息的受众,价值观和趣味自然也和他们更加接近。
所以它更看重的道德是“忠义”:忠不是儒家的忠,而是一种更具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义也不是儒家的义,而是通常所说的“江湖义气”。
另外就是,他们有火辣辣赤裸裸的富贵欲望。
如元杂剧《桃园结义》写关张见刘备“实为贵相”,就请他喝酒,刘备大醉后出现异象:关羽:兄弟,你见么?他侧卧着,面目口中钻出条赤练蛇儿,望他鼻中去了。
呀呀呀,眼内钻出来,入他耳中去了。
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
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这个传统的另一个兴奋点,是武力崇拜,所以喜欢写智商硬伤而神勇无比的人物,《说唐》里有李元霸,《残唐五代》里有李存孝,平话《三国》里的张飞也属这一类,曾几乎以一人之力平定黄巾之乱,至于单挑打得吕布、赵云落荒而逃也不在话下。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78f667ee06eff9aff8070b.png)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20.5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2019高考语文二轮:第三部分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技法提分点27 含答案
![2019高考语文二轮:第三部分 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技法提分点27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896951a417866fb84a8ecd.png)
技法提分点27精心筛选,抓住关键,概括中心意思三方法分析概括文本要点读文支招陌生语境文本阅读技巧第一步外围入手,浏览感知先浏览三道题目的题干,初步感知,明确重要信息。
如本文,“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开向生命的窗子”。
这些重点信息可以在浏览题目时获取。
第二步整体把握,理解层次1.文中标题是本文论述对象。
2.初读文本,尝试锁定中心论点,第②段首句“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可暂定为中心论点,运用假设印证法,读至后文时加以印证或纠偏。
3.论述思路:①段提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
②—⑤段揭示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
⑥段论述罗丹的雕刻对人类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步全局意识,归纳概括1.主体部分是②—⑤段。
②段的首句既是本层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②—⑤段讲了3个要点,②段讲雕刻的观念,③段讲雕刻的内容,④⑤段讲雕刻的形式。
2.“开向生命的窗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罗丹将自己的雕刻品比作“开向生命的窗子”。
罗丹雕刻品蕴含着无限的生命的意义。
典题文本(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个小题。
罗丹的雕刻熊秉明①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②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bb64f050e2524de5187ed5.png)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指导] 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并在文本中找出论据是哪 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出其作用。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角度三] [角度解读]
概括论证内容
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 概括论证内容就是选项涉及 某个段落或整篇文本内容时,考生要会概括,这一角度考查 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如 2018 年高考全国卷Ⅰ T2—B“文 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 并就二者的 关系进行论证”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中“理论论证”是论证方法,原文没有 具体举例,都是分析,因此“理论论证”正 比文题 想规律 确;原文中的“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 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 有物、占有物”就是论述的选项中“空间被 私人性固化的现状”,这部分也正确;“现 实的指向”就是本段论述的目的 辨正误 正确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是选文的第一段,通过选项和选文标注的关键 比文题 想规律 词语可以看出,选项的关键在原文都能找到依据, 下文几个段落谈的都是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 题”,这是这篇文章的论述意图 辨正误 正确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2.(2018· 高考全国卷Ⅲ,T2—A) 审选项 抓关键 (请标识 关键词) 文章在 理论论证 的过程中提及 空间被私人性 固化的现状 ,有其 现实的指向 。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找原文 定题源 (请标识 与选项 对应的 关键词)
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 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 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 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 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理解题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理解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90c6c6102de2bd960588d5.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陷阱五] [类型解读]
无中生有
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没有此意, 而是命题者故意增加内容,以此来干扰考生。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边练边悟] (2017· 高考全国卷Ⅲ,T1—B) 审选项 抓关键 (请标识 关键词)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 在城镇化 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找原文 定题源 (请标识 与选项 对应的 关键词) 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 留住乡愁 。 这 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 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 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 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命题陷阱一] [类型解读]
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整合概括中,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 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 用、 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 改变, 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 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边练边悟] (2018· 高考全国卷Ⅲ,选项 T1—C) 审选项 抓关键 (请标识 关键词) 城市的意义 对 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 的, 城市体需要一种 抽象 的 意义共同性 。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指导] 勾画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 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然后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 些表范围、 程度的关键词, 如“全部、 都、 全、 一些、 部分、 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等。
2019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bdfa10a8956bec0975e392.png)
2019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word版含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舟楫./编辑.道观./冠.名权濒.临/彬彬.有礼B.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C.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D.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
A.改名换姓大名鼎鼎弄巧成拙B.移花接木如雷贯耳弄巧成拙C.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假成真D.移花接木大名鼎鼎弄假成真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
(4分)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
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
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
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4.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5分)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019论述类文本
![2019论述类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262847065a8102d276a22f86.png)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
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
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超之若鹜。
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
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
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
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
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释,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
2015_2019江苏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汇总
![2015_2019江苏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1b47286336c1eb91b375d8e.png)
20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前人是这样说过。
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
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
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
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
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
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
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
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
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
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
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
”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
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
”前人是这样说过。
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
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
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
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
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
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
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
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
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
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
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
”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
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
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
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
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
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
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
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
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17.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2018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梁思成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
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已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
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
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
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
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
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墙壁的。
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
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遠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
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
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
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
(6分)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6分)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6分)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6分)2015年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 ~18题。
罗丹的雕刻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
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
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
这是一大转变。
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
“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
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
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
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
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
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
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
”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