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自杀是这部影片的起点,以他向和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利用种种阴谋杀死了莫扎特。
一个尚在人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在疯人院里自杀未遂,一位年轻的倾听萨列里在32年后第一次在人前讲述他内心的秘密。
萨列里在当时的维也纳也是有名的宫廷御用音乐家,备受国王的宠爱。
当时在欧洲已经很出名的莫扎特也来到了维也纳,萨列里从莫扎特那听到了真正的音乐,深受感动,同时也感到威胁。
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音乐家很快就受到了国王的赏识,国王让他在宫廷演奏,为乐队指挥。
萨列里非常的记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放荡不羁,极度轻浮的生活态度后,他十分震惊,他觉得十分不公平,把对音乐最大的天分全给了莫扎特,又为何要他同时存在,他觉得,这样存在是对他的讽刺,是对他的嘲笑。
于是,他内心丑恶的一面开始萌芽。
他一方面对莫扎特表现出友好和对他音乐的欣赏,另一方在国王和大臣之间挑唆,很快边致使大臣们对莫扎特的苛刻。
莫扎特的歌剧在这种情况下被大量的删改,其中多事因为皇室的“禁令”。
与此同时,萨列里又在莫扎特的经济上予以破坏,是莫扎特的歌剧只能上映少数的几场便被停止,莫扎特与宫廷的矛盾由此开始加深。
萨列里心爱的女孩被莫扎特占有,加剧了萨列里对莫扎特的报复,他戏弄莫扎特的妻子,收买女佣匿名为莫扎特夫妇服务,暗中想窃取莫扎特新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可以为他所利用的内容。
宫廷里的大臣总有理由刁难他,国王总有自己对的理由,莫扎特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他只有据理力争,而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莫扎特父亲的死,让他极度沉痛,他在歌剧中悼念着父亲,但又久久不能从这种悲境中走出,以至使他自己的身体在一天天里萎靡下去。
萨列里再次抓住了时机,他以黑衣蒙面人的形象去了莫扎特的家,这个形象像极了莫扎特的父亲,他给了莫扎特钱,要莫扎特为他写《安魂曲》,并在短期内完成。
这一切给了莫扎特强烈的内心煎熬,但是他毅然接下了这个生意。
莫扎特传观后感2000字

莫扎特传观后感2000字《莫扎特传》观后感影片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自杀为起点,以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心狠手毒地用种种阴谋把莫扎特置于死地的过程。
故事由一个在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在疯人院里自杀未遂引出,一位年轻的神父倾听着他第一次在人前,在事件发生了32年后,说出的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萨列里是维也纳当时有名的宫廷御用音乐师,他在当时备受奥地利皇帝的宠爱。
当时已在欧洲非常出名的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他从莫扎特那里听到了真正的音乐,并深受振动,但同时也感到很受威胁。
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大音乐家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很快被皇帝赏识,皇帝让他在宫廷演奏,为乐队指挥。
萨列里非常忌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生活上放荡不羁,极为轻浮后,他更觉得这是上帝的不公,上帝把最精髓的音乐天份给了一个他认为极为不配的人身上。
于是,计谋开始实行。
他一方面在莫扎特面前表示友好,显示他是对莫扎特的音乐极为欣赏;一方面又在皇帝大臣面前挑拨。
大臣们古板僵化,他们本身对莫扎特已经颇感厌恶,所以很快所有宫廷大臣都对莫扎特尤其苛刻,莫扎特在宫廷的日子变得拘束无理,他的歌剧被大量删改,只因其中涉及皇室所订的“禁令”,而这些“禁令”实在是荒谬可笑。
萨列里又在经济上给了莫扎特难题,因他的“作用”,莫扎特的歌剧只能上演很少的几场,这些歌剧精彩绝伦,却很少人可以看到。
且他与宫廷的关系越来越僵(萨里埃利花的力量可不小)。
萨列里还派人时刻监视莫扎特的行动,并使莫扎特渐渐陷入了贫困艰难的境地。
并收买女佣,叫她从莫扎特家里偷走正在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部分乐谱。
想在里面找到对付莫扎特的内容。
宫廷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音乐的地方,他们的斗争令莫扎特厌倦。
宫廷大臣总会挑出他的毛病,皇帝总有他认为都对的事情。
莫扎特除了能据理力争外,一点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莫扎特对他的父亲其实非常敬爱。
在他父亲死后,他极度沉痛。
2024年《莫扎特传》观后感

2024年《莫扎特传》观后感《莫扎特传》是一部以音乐天才莫扎特为主角的传记电影,作为一位音乐爱好者,我非常期待能够观看这部电影。
在观影结束后,我深深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和启发。
首先,电影对莫扎特的生平和音乐功绩进行了精彩的展现。
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凸显,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灵感和创造力,每一首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通过电影中的音乐表演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他对音乐的热爱。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令人陶醉,也令人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追求与探索。
在电影的推动下,我对莫扎特的音乐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电影展现了莫扎特的风格和个性。
莫扎特的天赋和才情让他成为了当时音乐界的瑰宝,但他的个性却并不受人喜欢。
电影中展示了莫扎特天真无邪的一面,他对音乐的痴迷和追求,但同时也展现出他的孩子气和自负。
他的个性和人生遭遇让观众对他产生了共鸣,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内心的矛盾。
此外,电影也描绘了莫扎特和他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
莫扎特和他的父亲之间存在了很多的矛盾和纠纷,父子之间的关系既是爱又是恨。
他的妻子康斯坦丝对他的支持和理解让人感动,她对他的音乐事业始终不离不弃。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莫扎特与其他音乐家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和互动,这些人物对莫扎特的人生和音乐事业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给电影增添了更多的人情味,使故事更加立体生动。
莫扎特的故事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是如此出众,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和不幸。
他的短暂一生中,也经历了种种失望和痛苦。
然而,他从不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最终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才华让我对艺术和追求有了全新的认识,艺术家的道路不容易,但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传递给观众。
《莫扎特传》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悟和启发,不仅对莫扎特的音乐产生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莫扎特〉观后感》一直都知道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的巨匠,可直到看了关于他的这部影片,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他那传奇又令人唏嘘的一生。
影片里,莫扎特的才华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耀眼得让人无法直视。
他坐在钢琴前,手指轻快地在琴键上跳跃,音符就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组成了美妙绝伦的旋律。
那时候的他,整个人都散发着光芒,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莫扎特在一个贵族的宴会上演奏。
周围的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香槟,谈笑风生。
而莫扎特,穿着简单甚至有些破旧的衣服,坐在钢琴前。
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把他当回事,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交谈中。
但随着莫扎特弹奏的音符响起,整个宴会厅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人们的脸上从最初的漫不经心,变成了惊讶、陶醉。
那一刻,莫扎特用音乐征服了所有人。
他的眼神专注而炽热,仿佛这世界上除了音乐,再无其他。
他的身体随着音乐轻轻摆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韵律感。
我在屏幕前,仿佛都能感受到那琴音的力量,它像一阵风,吹走了我心中的浮躁;又像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让我感到无比的清凉和舒适。
还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莫扎特为了创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夜颠倒。
房间里堆满了乐谱,杂乱无章。
他的头发乱蓬蓬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的神情却是那样的执着和狂热。
每当有了新的灵感,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大叫,然后立刻把它记录下来。
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完全沉浸在了音乐的世界里。
他的妻子送来饭菜,心疼地劝他休息,可他只是摆摆手,继续埋头创作。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而是一个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普通人。
他的坚持和热爱让我感动,也让我反思自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是不是太容易放弃,太容易被困难打倒。
莫扎特的音乐,纯粹而灵动。
就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每一朵都有着独特的色彩和芬芳。
听着他的音乐,我仿佛能看到蓝天白云,能感受到微风拂面,能闻到青草的香气。
他的音乐里,有欢笑,有泪水,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命运的抗争。
《莫扎特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莫扎特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莫扎特传》的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莫扎特与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莫扎特从在人们的视线中出现到去世所发生的事情。
莫扎特在面对皇室贵族及官员的驱逐鄙视下从不放弃作曲,而是愈挫愈坚。
在他指挥曲子的时候,来看的人很多,莫扎特指挥得也很有激情,可是表演结束后,鼓掌的却寥寥无几;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曲子,却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被音乐学院的院长撕掉了;因为官员们嫉妒莫扎特的才能,所以背着皇帝拒绝莫扎特加入音乐家协会,对他置之不理。
面对如此多的挫折,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更佳大量更加努力地作曲,最终获得了皇帝的信任。
我很佩服他这种意志坚定的精神。
在看到莫扎特只听了皇帝很不熟练的弹了一遍萨列里刚刚新作的曲子,就能够就能够背着弹下来并且还灵机一动改了一下曲子,巧妙地把曲子变得非常完美时。
我很崇拜莫扎特那种超人的才华。
再看到他为了写作,晚上连别人劝他,他都不肯去睡觉。
他这种勤奋,为了职业可以废寝忘食的精神我很感动。
看完了电影,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在这部电影里学到了巴赫结尾的弹法。
我很佩服莫扎特敢于用自己的作品去改变皇帝的规定的勇气,佩服他惊人的才华,佩服他的勤奋。
我觉得我在练琴的时候缺的就是这种勤奋的精神,光顾想着玩,这回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像莫扎特学习,用我的才华和勤奋,铸就我的精彩人生!《莫扎特传》的观后感2 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
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
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
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
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
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
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
《莫扎特传》观后感_

《莫扎特传》观后感_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兴奋,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与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与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折翅的故事中。
这部电影是生活在维也纳一位御曲大师萨列里的回忆录,如泰坦尼克号一样,影片使用了回忆的手法。
十八世纪后期,维也纳作为当时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一位作曲家假如能征服维也纳也就能政府整个欧洲,征服全世界。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年仅26岁的莫扎特谢绝别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挽留,只身来到维也纳,其绝世才华立即惊动了整个奥地利宫廷,也引起了宫廷首席乐师萨列里的嫉妒。
萨列里心胸狭隘,为人自负,自诩是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
莫扎特的才华既令他惊叹,也使他陷入深深的无望之中。
萨列里由嫉转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毁灭掉这个强大而可怕的“对手”。
莫扎特的音乐造诣自然天成,超凡脱俗,然而在生活中却是不懂谦虚,行为恣肆。
在萨列里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维也纳主流音乐界视他为“异端”,处处为他设坎施绊,使得莫扎特的作品无法在剧院上演,莫扎特也因此没有音乐家教,生活日渐困窘。
莫扎特的父亲突然去世使莫扎特悲痛万分,他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体一落千丈。
萨列里明白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戴上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阴阳面具”,敲开莫扎特的家门,以信使的身份,要他谱写一篇《安魂曲》。
莫扎特在恐惧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下夜以继日地工作。
《安魂曲》写成了,他自己也终于油枯灯尽,气绝身亡,死时年仅35岁。
萨列里的阴谋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
时光流逝,曾经炫赫一时的萨列里慢慢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本片没有过分去列举莫扎特的成就,而是表现这他的性格与生活,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单纯、桀骜不逊、恃才放旷的莫扎特,你能够将任何形容一个人天才而又不通人情世故的词儿放这个大男孩身上。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流传至今,深受世人的赞赏与喜爱。
而电影《莫扎特》,讲述了这位天才音乐家的一生,对莫扎特的音乐及其传奇一生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与再现。
观后感《莫扎特》令我深感震撼与敬佩。
电影以莫扎特童年起家,通过他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揭示了他早年受到良好教育的背景,以及在音乐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
他年幼时期的琴技已颇为出众,而父亲将他带到各地巡回演出,展示他的天赋,使他引起了音乐家们的关注。
影片通过对莫扎特音乐才华的描绘,将观众带入了他幼年时期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可以感受到莫扎特对音乐的痴迷与执着。
无论是小时候创作的小品曲,还是后来在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大作,莫扎特的作品总是充满激情和创新。
他的音乐才华超群,他创作了无数经典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等。
电影通过展现他的创作过程和演出现场,使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他那独特的音乐天赋和优雅的风格。
然而,莫扎特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电影也展示了他面对艺术世界的挑战和困难。
在那个时代,贵族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莫扎特的突破性创作并未得到普遍认同。
尽管莫扎特的音乐才华无法被质疑,但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和回报。
电影通过对他的生活和创作环境的描绘,为观众展现了这位天才音乐家的坎坷经历。
电影中的角色刻画也颇为出色。
莫扎特与他的妻子康斯坦斯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与同样出色的作曲家塞利耶尔之间的竞争与友谊,都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动人。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使观众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交织。
此外,电影通过美轮美奂的音乐画面,将观众带入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氛围中。
令人难以忘怀的音乐和精心设计的场景,使得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临现场欣赏到了莫扎特的演出。
音乐与画面的相互交融,将电影的观赏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莫扎特》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艺术佳作。
通过对莫扎特的一生进行深入展示,观众得以更好地了解这位音乐天才的艰辛与才华。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莫扎特传》观后感(通用5篇)《莫扎特传》观后感篇1莫扎特,似乎生来就是天才的代名词,他的光芒足以遮盖与他同时代有才华的音乐家。
因此,有人说,在那个寂寞的夹在辉煌的时代,只有莫扎特孤单地镇守。
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莫扎特,然而通过观看《莫扎特传》这部电影,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莫扎特的一生……使我们在对他的身世进行感叹不已的时候,更萌生了一种敬佩之情!首先,片子是以与莫扎特同时代的奥地利皇帝的御用音乐家萨列里为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
当时,在维也纳,萨列里的地位很高,因此也很自负。
当萨列里目睹莫扎特的表演,特别是莫扎特听了一遍奥皇演奏由萨列里作曲的欢迎小品后,就流畅地复奏并以其中的乐句为主旋律随意地展开各种风格的变奏,让萨列里大为惊讶。
在天才面前,他萌发了极度嫉妒的心情。
为了生活,莫扎特的夫人背地里拿着莫扎特写的乐谱去找萨列里,希望他能帮她的丈夫谋个差事。
当萨列里得知莫扎特漂亮干净的手稿就是原稿而非誊清稿时,他认为莫扎特是在上帝面前听写下来的。
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天分使萨列里越来越不舒服,发狂似的嫉妒心终于使他下决心要毁掉莫扎特。
萨列里收买女佣去莫扎特家做线人,了解莫扎特的一举一动。
又在奥皇面前说出莫扎特的秘密,目的就是要看到莫扎特出丑和难堪。
可是内心充满明媚春光的莫扎特却总是让人不忍去伤害他。
后来,萨列里抓住莫扎特生活窘困的软肋,化装成蒙面黑衣人到莫扎特家约稿,许以重金要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
在生存压力面前,莫扎特无奈接受了这个预订。
但莫扎特有一种预感,觉得是在为自己写《安魂曲》。
最后,也许莫扎特自己预感到时光不多了,他让萨列里在自己面前也听写了一回,由他口授,萨列里记录,通宵未眠,完成了著名的《安魂曲》。
当清晨的阳光射入屋子,天才死去,而嫉妒天才的人疯掉。
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
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电影莫扎特传观后感乐观

电影莫扎特传观后感乐观电影《莫扎特传》观后感乐观电影《莫扎特传》是一部以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一生为主线的传记片。
该片通过对莫扎特生平的描绘和其音乐作品的展示,呈现出了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生命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人生和艺术追求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电影展现了莫扎特卓越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无比热爱。
莫扎特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他的音乐才华令人惊叹。
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许多经典之作,同时还能够一边创作一边演奏。
这种天赋使他成为了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看到莫扎特与乐器相处的情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
他对音乐的热情与生命的激情紧密相连,让我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了新的思考。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莫扎特与众多著名音乐家的交流和合作。
莫扎特与贝多芬、海顿等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让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艺术碰撞和创作的激情。
他们相互借鉴、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这种相互合作和交流的精神,让我深信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正是因为莫扎特与其他音乐家的交流,他的音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演绎。
第三,电影中呈现了莫扎特尽管遭受各种困难,但依然坚持追求音乐梦想的精神。
莫扎特在艺术道路上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困境,但他从未放弃过,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总会有一天能够取得成功。
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地震撼了我。
我们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电影中展现了莫扎特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赞美,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的共同情感和内在世界的美好。
莫扎特的音乐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向往,也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
他的音乐给予了人们希望和勇气,让我们相信生活可以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电影《莫扎特传》给予了我巨大的启发和感动。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6篇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6篇为了及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悟,大家可以将观后感写好,观后感写出来就是要给读者评判的,我们需要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电影《莫扎特》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篇1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
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
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
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
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
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
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
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最后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永远的休息了。
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贫困带来的.窘迫。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尝试着世间最残酷的折磨。
天才,我们姑且以为他是天才的时候,他没有骄傲,虽然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所拥有的音乐天赋是最完美的。
但是他还是在努力的为了他的音乐谱写最后的辉煌。
他没有停止梦想的追逐,他不会因为使他成功的也会使他致命的音乐而停止。
莫扎特用尽一生在谱写华章,用他那单薄的血肉之躯诠释对音乐的理解。
他和命运的抗争他失败了,他和音乐的战斗却大获全胜。
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音乐家都知道有那么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
他的音乐造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两个字来给他定义。
星星陨落了,却再也不会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
但他一直在那里,只因他不死的旋律。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篇2莫扎特传,但是题目确没用他的最为人之的姓莫扎特也没用他的名字wolfgang,而是中名amadeus.因为这部电影不是讲述莫扎特是个怎样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对世界有多少贡献,而是通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看这个疯疯癫癫的人。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篇一:《莫扎特》观后感《莫扎特》观后感电影开始充满了悬念和诡异。
整个电影就是萨利埃里的会议,以他为线索,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莫扎特。
我觉得挺多电影运用这样的手法,例如《返老还童》。
萨利埃里的回忆开始了,我比较留意到的是少年时期的他对莫扎特的羡慕、憧憬,这可能是他不被允许学习音乐而引起的。
而当他父亲死的时候,我并有感觉到他的悲伤,而是感觉到他的欣喜——他可以学习音乐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伏笔,为后来他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埋下的伏笔,这是在暗示观众萨利埃里真正的性格。
萨利埃里经历了一段很美好的时间,这段时间他对莫扎特由原来的羡慕、憧憬变成了嫉妒——因为他没有像莫扎特一样的天赋。
但这也并没什么,因为他不曾与莫扎特会面。
直到他遇到莫扎特,那个玩闹的、荒唐的莫扎特,那个惊采绝艳的莫扎特。
嫉妒和不屑开始在萨利埃里的心理扎根。
国王接见了莫扎特,命莫扎特写歌剧。
莫扎特的才华越来越使得萨利埃里嫉妒。
萨利埃里的心理是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并不是突然就变得很丧心病狂的。
当莫扎特的夫人史坦丝求他帮助莫扎特时,他要挟史坦丝晚上过来。
但做了这件事后,他马上赶到了后悔,他向上帝祷告。
他希望史坦丝不要来。
但最终,史坦丝来了,他赶走了她,却迎来了恶魔,焚烧了上帝。
就此,双面人萨利埃里出现了。
萨利埃里开始设计莫扎特,莫扎特的年轻、幼稚、任性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在上流人士面前,他诋毁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他称赞他的作品。
一步一步将莫扎特引入低俗的音乐,为一点金钱而奔波。
莫扎特父亲的死让萨利埃里看到了机会,此时他的心理已经完全变态了:莫扎特死了,他最好的朋友萨利埃里为他创作安魂曲,多么情深意重!在心理的创伤和生理的疾病的折磨下,他的生命力被萨利埃里一点一点的透支。
最后,他累死了,但悲哀的是,他相信萨利埃里是好人,是他的朋友。
在他死后,萨利埃里开始疯狂了,他认为是他害死了莫扎特,最终进了疯人院。
全剧也就结束了。
但我觉得开头萨利埃里与牧师对话是就暗示了结局:宫廷御用作曲家显赫一时,但是后来没人听过他的音乐;年纪轻轻就去世的莫扎特却永久流传。
观莫扎特有感

观莫扎特有感莫扎特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巨匠之一,他创作的音乐是受到广泛赞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财富。
在听过莫扎特的音乐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创作精神和艺术魅力。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他的音乐非常富有感情和内涵,给人带来无尽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我特别喜欢莫扎特的歌剧,尤其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这两部作品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讲述了爱情和情感的故事。
在这些歌剧中,莫扎特有很多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他将音乐和剧情结合得非常完美,让人们不断地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
此外,莫扎特还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些作品中,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技巧和表现手法,将各种乐器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音乐的独特魅力。
莫扎特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对音乐的教育有着很深的认识。
他的父亲毕业于萨尔茨堡大学,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莫扎特的音乐启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莫扎特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注重音乐的教育和培养。
他曾经担任过音乐教师,并且创作了一系列教育性质的音乐作品,为儿童和成年人提供了非常有用的音乐教育资源。
莫扎特的音乐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享受,它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和灵魂。
我曾经在一次音乐会上听过《安魂曲》,这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也是他的绝唱。
这部作品充满了悲伤和哀思的气息,但是在音乐的掌控下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生命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生的探索和追求,是莫扎特对于艺术与生命深刻理解的体现。
总之,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非常优秀,代表了古典音乐的最高峰之一,他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深刻地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也能够为人们带来愉悦和感动。
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莫扎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音乐也将在人们的心中不断地发扬光大,成为音乐史上永恒的经典。
读《莫扎特》有感作文(通用7篇)

读《莫扎特》有感作文(通用7篇)读《莫扎特》有感作文篇1《莫扎特》这本书使我感到坚持和勤奋的所得,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百感交集。
1762年,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位6岁的音乐“神童”,这位神童几乎轰动了整个欧洲。
这位六岁的小男孩,两只小脚刚刚踏得到琴上的踏板,一双小手却能在琴键上流畅自如地演奏大师们的作品,这是多么地惊人啊!这个小男孩——他的音乐,在整个世界都家喻户晓,拨动着亿万人的心弦,他被誉为——音乐史上的“乐神”,当之无愧。
这位神童成为著名的作曲家,他就是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
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35岁,然而他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艺术技巧精湛,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面对死亡的莫扎特是乐观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安魂曲》的写作之中,最终,他在《安魂曲》中永远长眠了。
对于升初三的我们来说,天分这个词可能不适合于任何一个初三学生,而只有坚持和勤奋才是取得中考胜利的关键。
莫扎特虽有天分,但也很努力刻苦地去创作,去突破,对于我们这些做最后冲刺的毕业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呢?我想不管怎样,我们应当利用这初三最后一年好好学习,有初一、初二没学好的赶紧补上来,毕竟这是基础嘛。
紧接着初三的课程更不能落下。
所以说在初三要勤奋,至于坚持,我们理当要坚持完初中的最后一年,作最后的冲刺,正如莫扎特在面对死亡时依然坚持写完《安魂曲》,含笑而走,而且他的音乐为欧洲的音乐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是不可估量的一样。
我们这一届毕业生虽说不要做出太大的突破,但至少要考出一个令学校、老师、家长,也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读这些人物的传记,我也仿佛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读《莫扎特》有感作文篇2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这个传奇的名字永远烙印在欧洲音乐史上。
其三岁能将大键琴弹奏地出神入化,五岁半小时自学世界名曲,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天赋。
《摇滚莫扎特》观后感

《摇滚莫扎特》观后感要说起我与《摇滚莫扎特》的这场邂逅,那可真是一次令人心跳加速、热血沸腾的奇妙经历。
那天,朋友神神秘秘地跟我说:“走,带你去感受一场绝对震撼的视听盛宴!”我一脸懵地被拉进了剧院。
当灯光渐暗,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仿佛被卷入了一个疯狂而绚烂的漩涡。
舞台上,莫扎特就像是一颗燃烧的星星,璀璨夺目,让人无法移开视线。
演员们的表演那叫一个投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特别是莫扎特,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不羁和狂热,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我,就是音乐的王者!”音乐,那更是没得说!摇滚的旋律与古典的元素完美融合,就像是一场激烈的化学反应。
鼓点像暴风雨中的惊雷,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我的心脏;吉他的弦音则如同闪烁的星光,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迷人的轨迹;而那悠扬的小提琴声,又宛如温柔的春风,轻轻拂过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我整个人都沉浸在这音乐的海洋里,随着波浪起伏,时而兴奋地想要跳跃,时而又感动得几近落泪。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莫扎特创作的那个场景。
他坐在钢琴前,头发有些凌乱,眼神中却充满了专注和激情。
手指在琴键上飞速跳跃,音符如同精灵一般从他的指尖飞出。
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了,只有他和音乐。
他的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微微晃动,脸上的表情时而陶醉,时而痛苦,仿佛每一个音符都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倾诉。
我能感觉到他对音乐的那种痴迷和执着,就好像音乐是他的生命,是他存在的意义。
还有一幕,是莫扎特遭遇挫折的时候。
他被人误解、被人排挤,脸上写满了失落和迷茫。
但就在这时,音乐再次响起,像是一道光照进了他黑暗的世界。
他重新振作起来,眼神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那一刻,我明白了音乐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看着舞台上的莫扎特,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追求梦想的那些日子。
也曾有过迷茫,有过挫折,觉得前方的路充满了迷雾。
但是就像莫扎特一样,只要心中有热爱,有那份执着,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观音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

观⾳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 ⽶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莫扎特传》是以⾳乐家莫扎特的⼀⽣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记电影,看完之后不妨可以把⾃⼰的感受写成⼀篇观后感。
下⾯是百分⽹店铺给⼤家整理的观⾳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更多热门的电影观后感介绍(↓↓↓详情⼊⼝↓↓↓) 观⾳乐电影莫扎特传后的观后感篇⼀ ⾳乐课看了《莫扎特传》,不免想起了《天才在左疯⼦在右》这本书的书名。
4岁时创作了第⼀⾸协作曲,7岁时⼜写出第⼀⾸交响乐,12岁创作了第⼀出歌剧的⼈,⽆疑就是备受神的恩宠的⼈,⽽这个⼈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莫扎特是个天才,⾄少我总是这么觉得的。
天才总是怪异的,我从⼩就这么觉得。
⽚中莫扎特的笑⽆疑是留给所有印象最深刻的⼀样事物了。
作为⼀个⾳乐天才,莫扎特在其他⽅⾯的表现总是让⼈不法理解,简直就是个疯⼦。
这就是为我提到了“天才在左疯⼦在右”这个短语。
莫扎特是个天才,但倘若他失去了⾳乐的才能,他与疯⼦⽆异。
《莫扎特传》从萨列⾥的视⾓,让我们看到了莫扎特的⼀⽣。
萨列⾥羡慕莫扎特,却⼜嫉妒莫扎特,后来甚⾄到了⼏乎扭曲的地步。
他⼀次⼜⼀次地暗地伤害着莫扎特,⽽莫扎特却⼀直认为萨列⾥是⼀直⽀持他的好朋友。
对于这个影⽚来说,我觉得饰演萨列⾥的演员⼗分出⾊。
⾳乐是⼀个神奇的事物,⼀个真正热⾳乐的⼈在⾳乐⾯前时,他的灵魂会被洗净。
⽽那个演员再欣赏⾳乐时,那种眼神只让我看到了羡慕,没有⼀丝嫉妒。
只有当他离开⾳乐时,他才会开始实⾏他的罪恶,当然我也相信这就是真正的萨列⾥。
相⽐萨列⾥,莫扎特这个⾓⾊更加难以表现。
他是⼀个天才,⼜是⼀个疯⼦。
演员在细微的⽅⾯很难让观众感受到这个重要的⾓⾊,于是他便以那个笑容来让我们记住这个不朽的⼈物。
莫扎特只活了35岁,但他给后世⼈带来的,却不只是其他⼈能通过短短35年能成就的。
贝多芬的⾳乐是改出来的,⽽莫扎特的却是在脑⼦中,只需要写下来就是⼀副完美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初稿和其他⼈的定稿⼀样⼯整。
莫扎特传观后感

莫扎特传观后感篇一:莫扎特传观后感莫扎特传讲述了平庸的萨利埃里,因对上帝的使者——莫扎特的嫉妒而开展的报复。
优良的家庭背景令莫扎特的很小就被发掘了出来,在萨利埃里还在玩躲猫猫的时候他便有荣幸为陛下演奏。
康纳利埃里热爱音乐与名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宫廷乐师,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够用心就下莫扎特,宛若然而最终他绝望的体会到莫扎特犹如上帝的使者,传达耶和华声音的使者。
他恨为什么要选一个风流荒诞的人而不选择一直努力着的自己。
最终他便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展开对莫扎特进行了报复,凭借着自己的权力,他让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的莫扎特的戏剧无人赏识,他断掉莫扎特的经济来源,布鲁克纳他使莫扎特过度精神紧张而英年早逝!之后萨利埃里因此而精神失常,进入了疯人院。
若干年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被广为流传,人人皆知;而萨利埃里的作品却渐渐被人淡忘。
萨利埃里是众多的平庸者中的一员,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是无法超越一个天才的,他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代表着平庸者对天才的排斥。
这是人性的邪恶的率直,嫉妒之心。
平庸者在天才的光辉下显得是多么渺小,平庸者不甘,因此天才在那个社会中注定是要被扼杀的。
然后平庸者就像几十年后萨利埃里,他的作品平安无事,而天才却依然站得顶上,他依然被人们称颂。
这,是平庸者的悲哀,庸人始终是庸人。
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阿玛迪亚斯,意思为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的使者,他拥有无人能及的音乐才华。
音乐在音乐上享有无限才华的他却不谙世事,年少轻狂,因此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为陛下所不喜,因此他的坎坷也有他自己的一部分。
莫扎特的坎坷遭遇反应了人性的光辉——莫扎特的妻子,她与她对比的母亲就是一个对比,原本她的母亲看好莫扎特的才华,最后一看到贝多芬,父亲逝世,眼前穷困潦倒便将女儿从莫扎特身边带走。
而他的妻子,康斯坦斯,却又再次回到了柴可夫斯基的身边,在莫扎特死去时候继续回到了他的身边。
从中可以看出康斯坦斯是真的爱莫扎特的,更上一层楼了物质的阻碍。
摇滚莫扎特音乐剧观后感

摇滚莫扎特音乐剧观后感
再看看舞台上那些演员。
莫扎特的扮演者,那真是把莫扎特的才华横溢和内心的纠结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会儿是那个意气风发、灵感像喷泉一样往外冒的天才音乐家,一会儿又变成被生活折磨得有点可怜巴巴的小人物。
而且他的唱功,我的天,高音飙起来的时候,我感觉剧院的屋顶都要被掀翻了。
还有其他演员,他们的表演都特别有感染力,每个表情、每个动作都像是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舞台的布置和灯光效果也是超棒的。
舞台就像是一个魔法世界,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会儿是金碧辉煌的宫廷,一会儿又变成阴暗压抑的小酒馆。
灯光也特别会配合,莫扎特灵感爆发的时候,灯光就像闪电一样打在他身上,好像他整个人都在发光。
而当他陷入困境的时候,灯光就变得昏暗,那种氛围营造得特别到位,让我这个观众就像身临其境一样,跟着莫扎特一起在他的人生里起起伏伏。
这部音乐剧还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它对莫扎特故事的改编。
它没有那种刻板地按照历史来,而是加了很多现代的理解和想象。
让我感觉莫扎特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只存在于历史书里的人物,而是一个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的人,有梦想、有烦恼、有爱情,也会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感到愤怒。
不过呢,这剧也有一点小“毛病”。
对于不太了解莫扎特和他音乐的人来说,可能一开始会有点懵,那些音乐梗啊、人物关系啊,得花点时间去捋顺。
但是一旦你入了戏,就根本停不下来了。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引言《莫扎特》是一部由电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传记片。
该片以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个性特点以及他与其他音乐家的关系。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就影片中几个触动我最深的情节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莫扎特的音乐天才影片中,莫扎特被描绘成一个音乐天才。
他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甚至在不到10岁时就能够创作出如此华丽的作品。
莫扎特迅速地在维也纳音乐圈崭露头角,并受到皇室的赏识。
他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天赋令我深感震撼。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
他的作品融入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元素,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创造力。
无论是他的交响曲、钢琴协奏曲还是歌剧,都充满了激情和情感。
观看电影后,我对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的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 莫扎特与萨尔齐利的友谊在影片中,莫扎特与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尔齐利之间的友谊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两位音乐家互相欣赏、互相启发,并共同探索音乐的无限可能。
他们的合作关系不仅提高了彼此的创作水平,也让他们的作品更加精彩。
莫扎特与萨尔齐利的友谊也展现了音乐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他们彼此比拼,创作出许多杰作,争夺着维也纳乐坛的头把交椅。
这种友谊与竞争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激情和努力。
通过这段友情,我深刻地认识到,合作与竞争可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进步。
3. 莫扎特的生活与个性电影中,莫扎特的生活和个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扎特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天赋的音乐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个性独特、饱受挫折的人。
他经历了财务困难和健康问题,但依然坚持自己的音乐创作。
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使我深受感动。
莫扎特的个性也给我带来了思考。
他在音乐创作中充满了自信和自豪,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感到自卑和不满足。
这让我深思一个成功的背后,是否也会伴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困扰和痛苦。
4. 艺术与社会的冲突在电影中,莫扎特也展现了与社会、尤其是皇室和教会的冲突。
莫扎特的一生观后感

莫扎特的一生观后感莫扎特,这个名字对于世界音乐史来说,是无比重要的。
他是音乐界的天才,他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感动。
经过对莫扎特一生的了解和学习,我深深地被他的才华和奉献精神所打动,同时也因他的生活经历而感到一份深深的惋惜。
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小就展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演奏和创作音乐,不久就开始为一些皇室和贵族表演。
莫扎特的作曲风格独特,多样化,他能够自如地驾驭各种风格,无论是交响乐、室内乐还是歌剧,都显示出他极高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数十部交响曲、室内乐、歌剧等等,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奏和赞颂。
莫扎特的音乐通常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音乐的巧妙运用和独创性,同时也透露着他强烈的情感和深思熟虑的思考。
莫扎特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追求进步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勇于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对既定的规则和传统进行颠覆,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新颖又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或者表达感情,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音乐来传达一种思想和共鸣,让听众在听到他的音乐时能够找到心灵的共振。
然而,尽管莫扎特的音乐才华举世瞩目,他的一生却并不幸福。
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过得贫困潦倒,经济上陷入了困境。
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足够认可和支持,他所创作的歌剧甚至遭到了某些贵族和上层阶级的排斥和谩骂。
这对于一个极其自豪和自尊心强的莫扎特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他深感痛苦和心灰意冷。
莫扎特的一生触动人心,也引起了我对他的深思。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才华和努力并不总是能够换来成功和幸福的。
他的经历揭示了作为艺术家或创作者,我们要面对不可预测的困境和挑战,但我们不能放弃追求才华和理想的努力。
正是因为他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莫扎特才能创造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对于我个人来说,莫扎特的一生让我更加坚信了追求梦想和对热爱的重要性。
莫扎特观后感

莫扎特观后感引言莫扎特,全名为约翰内斯·克里斯蒂安·瓦尔夫冈·亨泽尔·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是18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音乐天赋和成就使他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有幸参观了一场莫扎特音乐会,这让我对他的音乐和艺术才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在这篇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莫扎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主体莫扎特的天赋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
他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音乐,并很快被公认为一个神童。
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剧、宗教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数量庞大,而且都充满了创新和激情。
在音乐会上,我听到了莫扎特的一些代表作品,包括《第40号交响曲》和《魔笛》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现出莫扎特的天赋和创造力,还展示了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是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优雅、和谐和感性。
在音乐会上,我被莫扎特音乐所打动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他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他的音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每一段旋律都能触动人心。
他的作品注重和声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他对于音乐的结构和形式也有独到之处,他创造了许多经典的音乐形式,如交响曲的标准结构、协奏曲和奏鸣曲的形式等。
在欣赏他的音乐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莫扎特的艺术成就和影响莫扎特的音乐才华被广泛认可,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的音乐语言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音乐性,使其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
此外,莫扎特的音乐也有助于人的情绪宣泄和情感共鸣。
在音乐会上,我见证了莫扎特音乐的吸引力,这让我更加欣赏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成就。
莫扎特的人文思想除了音乐才华,莫扎特还表现出了对人文的关注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 "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比难得的天才更难得的是如同罗曼·罗兰所言,莫扎特有“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人类的痛苦是无穷的,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的凌虐, 比如贫穷、疾病、人类的恶意等等;另一种则来自内心的彷徨、挣扎、苦闷诸如此种。世上的天才能逃过前一种痛苦的不乏其人,比如逍遥的笛卡尔,比如叔本华, 但是仿佛一种特质,天才总是比常人背负着更多第二种形式的痛苦。太多疯狂的天才用自己绚烂野蛮的色彩涂满了自己脑海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凡高、荷尔德林等 等优秀的大脑死于癫狂。也有如《A Beautiful Mind》所描述得John Nash那样行走在疯狂的刀刃而终于不自我毁灭的天才吧,但是只能说这种天才向我们完美展现了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看清世界的面目,然后爱世界。那个叫 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孩子甚至没有任何内心迷乱的影子,他如同一块水晶,倒映得只是别人的机心和无奈,自己却沉迷于party、与妻子的嬉戏,开心时就发出那别 具一格的笑声。他健康而平衡的灵魂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出现波澜——当别人冒犯他的骄傲。这时候他会说出:“看意大利歌剧时,那么多的高音在吼,尖叫,一 对肥胖的情侣在那里翻白眼,抛媚眼。那不是爱情,那是垃圾。”这一点都不奇怪,骄傲是孩子气的一部分,即使是对他永远敬重的父亲。在父亲反对他脱离萨尔茨 堡大主教而写信责备他的时候,他回信说:“你的来信,没有一行我认得出是我父亲写的。不错,那是一个父亲写的,但不是我的父亲写的。”
是的,这样一个孩子就这样幸福地躺在了上帝出于宠爱而为他准备得床上了。我对上帝的不满在于,当莫扎特说“我在床上”了的时候,他断然不会如同一个贤惠温 柔的女子一样说:“饭在锅里”。当无数的天才挣扎于内心的痛苦之时,莫扎特却挣扎于物质的匮乏虚弱的身体以及嫉妒者的陷害当中,既成的事实不容许我做如下 的设想:如果,他不是以为尽快完成《安魂曲》可以多得到一大笔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确保锅里有饭,那么他在上帝为他指定的那张床上是不是可以多呆一会儿? 天才可以自信地说“饭在锅里,我在床上”,这种美好的想法只能在诸如《Good Will Hunting》这样的电影里可以实现,在那里天才不仅心灵平衡,而且身体强健,可以在大公司里谋取高新的收入,即使一点心理疾病也会遇到Robin Williams这种永远教书育人的神奇老师得以痊愈。可惜,这剧本天才Ripley先生也有份参与编写,难免过于优待天才。事实的残酷在于:天才与庸人 的存在同样不过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光,当你躺在属于自己的那张床上,天才也许拥有更大的窗户看到更美丽的风景。但是,天才的房间没有屋顶,就像风雨之中莫 扎特从租来的棺木中滑入满是尸体的泥坑,上面没有墓碑。
2. 第25交响曲(K.183)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 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 可以成为神把诸多苦难加诸于天才身上的帮凶。
有那么一个人,他名字的中间有这么一个词Theophilus:这个词在德语叫 的"Gottlieb",在拉丁文里叫"Amadeus",在意大利语叫"Amadeo",在法国叫"Amad ",在我们的语言里被称作"上帝的宠儿。" 他的全名是约翰尼斯·克利索斯托穆斯·沃尔夫冈古斯·特奥菲卢斯·莫扎特(Joh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
11.歌剧《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
电影接近尾声,我们看见了萨列里缓缓挥动着枯干的双手:"所有的庸才们——在世的和未来的庸才们,我宽恕你们全体。阿门。"我们似乎可以 这么计量莫扎特留给我们的宝藏: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 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在短 短三十五年的岁月里,莫扎特留给我们的何止这些,每一个刹那都足以在一个普通人身上被称为奇迹,那么多刹那在有限的空间里聚集在一起那就只能被称为神迹。 二百六十年过去了,我们真的搞懂了这个天才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
"我可以在我无往不胜的人间为所欲为地给他设置障碍。这人间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欺世者发财,盗名者成功。"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 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 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2365448712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莫扎特,1781年4月4日。
我大学生活的前两年是在床上度过的,那时候我致力于研究床与天才之产生这一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笛卡尔在床上发现了“我思故我在”,歌德躺在床上向别 人口授诗歌和剧本,甚至邱吉尔先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是在床上以奇特的卧姿完成大半的。但是我终于发现,致力于这项研究的同学大有人在,并且刻苦程度 简直是疯狂,我却看不出任何他们能突然成为天才的希望,所以我就放弃了。这种放弃,对于曾经那个只有十八岁却一再坚持梦想的年轻人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残 酷,当他淡淡一笑的时候,这种残酷深深印在了他内心深处,成为一种隐秘的疼痛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么地方,也许她认为莫扎特的不顺利只在于那个人对自己的肉体 并不满意;也许她真的认为莫扎特随意涂抹在纸上的音符不过是排泄物,只有这种排泄物竟然能够为她换取帽子上的头饰的时候,那也许会提升为比较高级的排泄 物;也许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 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曾经这样评价莫扎特的音乐:"在音乐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 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如果考虑到莫扎特短短的创作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他留给我们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但是,他没有为我们留下来,而且我们永远无从知道的作品的数量更加惊人; 因为在他生命的各个时期他都偏爱即兴创作,这就是说,在钢琴上自由虚构随意演奏:在公开的音乐会上也罢,或者更常常是面对几个听众连续演奏数小时之久。而 此时所创作的东西事后并没有记录下来——这是整整一个曾经发出一次美妙音响然而却永远消失了的莫扎特音乐世界。而我们从萨列里的眼睛里看见了那个世界,我 们在萨列里陪伴莫扎特的那个最后的夜晚疾笔如飞的指尖读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在萨列里无声却又鲜血淋漓的忏悔里听到了那个世界。当流星把夜空照得那么璀璨的 刹那,我们读到了永恒,纵然我们再也无法和这个永恒擦肩而过。
当《AMADEUS》结尾莫扎特向萨列里口述了一夜《安魂曲》之后颓然而言:“我想睡一会儿”,准确地说,是莫扎特安祥自得地躺在大床上,萨列里蜷缩着在 莫扎特儿子的床上将就的时候,我内心的疼痛被触及。我突然顿悟为什么长久以来我在床上度过了不少时间却始终没能成为天才。关键不在于你睡姿如何,也不在于 你到底睡了多久,而在于你睡得那张床是不是上帝指定为天才专用,或者说你是否是amadeus,这个拉丁词汇的意思是:为上帝所宠爱。虽然莫扎特自己在 1787年写给柯哈兹的信中说:“没有人对于作曲的研究下过我这样的功夫”,但是一个4岁写出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 的人,除了天才还有其他更适合的称呼么?当我跟萨列里一道,看到那不曾做过任何一点修改的完美乐谱的时候,只有自然而然同意萨列里的看法:莫扎特是被上帝 宠爱的,他的音乐是上帝早就写好放在他头脑之中的,而莫扎特只需要将其展现在世人面前,然后收获无数赞美。米开朗琪罗总是说他的天才是由于家乡“飘逸的空 气”所致,那么莫扎特展现自身才华的时候真的如同呼吸一般自然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