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是为了确保实验室在进行检测工作时能够保持高质量和准确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的制定过程、内容和实施方法。
二、制定过程1. 确定质量控制目标:根据实验室的检测需求和相关标准要求,确定质量控制的目标和要求。
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流程,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的内容和范围。
3. 确定质量控制指标:根据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标准要求,确定质量控制的指标和要求。
4. 制定质量控制程序: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5. 制定质量控制记录:确定质量控制的记录方式和要求,确保质量控制的过程可追溯和可评估。
三、质量控制内容1. 样品管理:包括样品接收、登记、标识、保存和处理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2. 仪器设备管理:包括仪器设备的校准、维护、保养和管理,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试剂和标准品管理:包括试剂和标准品的采购、验收、保存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试剂和标准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4. 方法验证和准确性控制:包括方法的验证、准确性控制和参比方法的使用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质量控制样品管理: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制备、使用和评价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质量控制样品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6. 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包括数据的处理、结果的评定和报告的编制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四、质量控制实施方法1. 建立质量控制档案:建立质量控制档案,包括质量控制计划、程序和记录等,确保质量控制的可追溯性和可评估性。
2. 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实验室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
3. 内部质量审核: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评估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 外部质量评估: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和交流,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
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标题: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案是确保实验室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通过建立科学的质控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1.1 确定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目标:根据实验室的测试范围和要求,确定质量控制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实验室的测试标准和准确性要求。
1.2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建立质量控制档案:建立质量控制档案,记录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案和实施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二、内部质量控制2.1 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根据实验室的测试项目和频率,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质控样本的准备和测试方法。
2.2 进行内部质量控制测试: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测试,监测实验室的测试准确性和稳定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测试偏差。
2.3 分析内部质量控制数据:对内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验室的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调整测试方法和质控方案。
三、外部质量控制3.1 参加外部质量控制项目: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外部质量控制项目,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分析外部质量控制数据:对外部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验室的测试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差异,及时发现和纠正测试偏差。
3.3 定期评估外部质量控制结果:定期评估外部质量控制结果,及时调整实验室的测试方法和质控方案,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人员培训和管理4.1 培训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质控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对质控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2 设立质控小组:设立质控小组,负责实验室的质控工作,监督和协调实验室的质控方案的执行。
4.3 定期评估人员绩效:定期评估实验室人员的绩效,包括对质控工作的认识和实施情况,确保实验室人员的质控意识和能力。
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含流程图)
1/14文件制修订记录NO 制/修订日期1 2022-03-012 2022-10-16核准 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页数- 2022/10/16 新版全面升级版本 页次A0 C02022-10-16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生效日期:生效版本: 制/修订内容新制订修订编号制订审核1.0 目的规范实验室管理, 确保在组织质量控制、 质量改进工作中所进行的检验、 测量、 试验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快速准确的完成各项质量检验、测量和试验工作。
2.0 合用范围本规定合用于公司范围内所实用于检测、测量和试验活动所涉及到的实验室的 全过程管理控制。
3.0 术语及定义3.1 实验室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包括化学、冶金、尺寸、物理、电性能或者可靠性试验在内的 检验、测量、试验和校准的机构,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
4.0 职责4.1 过程质量管理部4.1.1 负责实验室测量设备的检定/测量归口管理, 对外部实验室能力及进货检 验的性能试验进行监控;4.1.2 负责整车检测线委外检测、整车路试、三坐标测试及日常管理。
4.2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资格确认。
4.3 试制试验部4.3.1 负责编制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 4.3.2 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4.3.3 负责对生产创造过程和新产品研制开辟过程中的零部件、发动机、白车 身和整车等依据技术文件标准进行检验、测量和试验工作。
5.0 工作程序5.1 工作流程:见附件。
5.2 试验范围C045.2.1 实验室有资格进行的特定试验、评价和校准。
本公司实验室试验项目: 检测线整车检测试验、整车性能与排放性能试验、整车安全性能试验、发动机 性能试验、传动系统性能试验、电驱系统性能试验、混合动力系统性能试验、 电池性能试验、环境与材料性能试验。
实验室 试验设备 试验项目等速行驶燃油消耗量试验、多工况燃油消耗量试验、 加速行驶油耗、 最高车速试验、 起步, 连续换挡加速 试验、 最低稳定车速、直接挡加速、 滑行试验、摹拟 爬坡试验、 常温下冷起动后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 双怠速的 CO 、HC 和高怠速的λ值(过量空气系数)、曲 整车性能与排放轴箱污染物排放试验、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污染实验室控制装置耐久性试验、 低温下冷起动后排气中 CO 和 THC 排放试验、 OBD 系统试验、 0—100km/h 百公里加 速、 60—100km/h 超越加速、整车空调降温试验、整 车空调除雾试验、整车热平衡试验、整车温度场试验、汽车驱动轮输出功率试验、其他研发类试验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防护性能试验、汽车车顶抗压强度试验、汽车侧门静强度试验、汽车门锁/门铰链开闭耐久试验变速器传动效率试验、 变速器噪声测量、 变速器动态 密封试验、 变速器静态扭强度试验、 变速器疲劳寿命 试验、 换挡齿轮齿端冲击磨损试验、 变速器同步器性 能和寿命试验、变速器温升试验、变速器高速试验、测功机、数据采集系统、数控差速器可靠性试验、 变速器换挡性能试验、 定力矩牵系统、变速器安装支架等引试验、 定道路负载试验、 定力矩反拖试验、 寄生损 失试验、 全油门试验、 行驶道路负载试验、 发动机摩 擦力矩反拖试验、 静态跳动量试验、 剩余不平衡量试 验、临界转速试验、扭转间隙试验、静扭转刚性试验、 C04底盘测攻击、排放分析系统、 环境舱 (-10℃到+60℃)、称重 室等先后端防护摆锤碰撞试验台、 车顶静压试验机、车门侵入试 验机、四门两盖试验机传动系统测试实 验室整车安全实验室静扭转强度试验、 冲击强度试验、 扭转疲劳试验、 万向节磨损试验、滑动花键磨损试验电池组循环寿命试验、 电池组容量试验、 直流内阻试验、 电池组充电特性试验、 电池组放电特性试验、 电池组荷电保持能力试验、 电池组充放电效率试验、 电池组过充、 过放速率承受能力试验、 电池组温度特性试验、电池组单体电池电压测试机电及相应控制器的动/静态性能测试、机电机械特性测试、效率特性测试、再生制动测试、堵转测试、 温升测试、 驱动机电系统可靠性试验、 机电控制器测试、 直流机电测试、 三相异步电动机测试、 动态工况测试普通性起动试验、 发动机怠速试验、 功率试验、 负荷 特性试验、 万有特性试验、 柴油机调速特性试验、 机 械损失功率试验、 各缸工作均匀性试验、 机油消耗量试验、 活塞漏气量试验、 压气机性能试验、 涡轮性能试验、 200h 热循环试验、止推轴承评定试验、密封性评定试验、最高转速/最高温度试验、壳体包容性 评定试验、 燃油喷射系统 (电喷) 试验及 ECU 标定试 验、发动机摹拟装载整车道路行驶试验、 发动机排气污染物评价试验发动机外特性试验、 发动机部份符合特性试验、 万有 特性试验、 发动机排放特性试验、 发动机转矩输出特 性试验、机电外特性试验、机电部份符合特性试验、机电效率特性试验、 机电转矩输出特性试验、 机电再生制动特性试验、 电池组容量特性试验、 电池组效率特性试验、 电池状态 SOC 试验、 零部件(变速器、 离合器) 特性试验、 整车控制器性能试验、 整车控制策 略与控制算法验证与优化试验、混合动力各总成控制 器性能试验、 混合动力总成系统性能匹配试验、 整车测功机、油门执行单元、通用 测量设备、发动机进气流量计、 油耗仪、自动化主控系统等电池性能测试台、震动试验台、 冲击试验台、高低温试验台、 信号采集装置等测功机、高精度电流钳、功率分析设备、变频系统测功机、功率分析仪、电池组摹拟装置等混合动力系统性能测试实验室发动机系统性能 测试实验室电驱动性能测试实验室电池性能实验室的动力性试验、 整车的经济性试验、 整车的排放性试验对零部件及整车尺寸的测量安全碰撞仿真分析、 NVH 相关仿真分析、结构强度仿各种仿真分析软件真分析、流体 CFD 仿真分析汽车相关零部件及总成的耐高温冲击试验、试件的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 共振点检测试验、 振动性能试验、振动耐久试验、扫描振动耐久试验5.2.2 试验过程采用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当无尚述标准时, 应建立相应的方法并经试验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执行,并在试验记录中 说明。
实验室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德信诚培训网
实验室检测工作程序
1 目的
对检测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充分监督,保证检测工作符合规定要求,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和规范的检测报告。
2 范围
适用于本试验室开展的检测工作。
3 职责
3.1.1 样品管理室负责样品收发和保存。
3.1.2 综合办公室负责检测任务分配、检测报告的编制、打印和发放以及资料归档,并负责检测工作的质量监督。
3.1.3 检测试验室负责组织安排完成检测任务,记录检测原始数据。
3.1.4 授权签字人签发检测报告。
3.1.5 质量负责人负责对质量监督计划的审批。
3.1.6 质量监督员负责检测工作质量监督。
4 程序
4.1 接洽客户
4.1.1 样品管理室设立咨询台,接受客户咨询并洽谈业务。
4.1.2 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后,明确检测类别、方法、是否分包和保密等要求。
客户填写《检测委托书》,受理人员填写《试验委托单》,一式三份,一份交客户作为领取检测报告的凭证,一份留存。
4.2 受理人员填写《试验委托单》与样品一并送交检测试验室。
留存样品按《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
4.3检测
4.3.1送样检测:检验室根据交接单的要求安排检测人员进行样品测定。
检测人员填写检测原始记录,经审核后出具报告。
4.3.2 抽样检测:
1)采样:采样的过程执行《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
2)检测:检验室根据要求安排检测人员进行样品测定。
检测人员填写检测原始记录,经审核后出具报告。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1 目的为有效地控制验证活动,证明试验室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出具的检测数据结果的准确、可靠且具有可比性,特编制本程序。
2 适用范围2.1 验证活动包括实验室之间的比对。
2.2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选择适合试验室的校核方法。
3 职责3.1 技术负责人1)组织制订主要检测服务项目的验证活动计划;2)组织制订主要检测服务项目的验证活动实施方案并指导各项目组开展工作;3)组织有关检测项目负责人和监督员开展对上述验证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审;4)负责维护本文件的有效性。
3.2 项目所在试验室负责人1)按计划组织有关人员完成上述验证活动;2)审核上述验证活动结果;3)参加上述验证活动结果的评审。
3.3 资料员收集并归档保存上述验证活动的记录和评审报告。
4程序4.1实验室间的比对4.1.1 技术负责人应按四年一个周期对试验室开展的主要检测项目制订实验室间比对规划和年度比对计划。
比对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其中尽可能包含其测量不确定度小于试验室三倍以上的实验室,以保证其提供的测量结果可作为比对的指定值。
4.1.2 技术负责人应组织该项目所在试验室负责人、监督员和项目负责人制定比对实施方案,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比对目的和性质,比对量值(参量);2)参加比对实验室的名称、地址和联系人(如为多边比对,则应明确主持实验室及协调员);3)比对方案(盲样选取的简短说明、检测条件、检测次数、检测结果计算、联系方式等);4)试验主要设备;5)时间进度(起始日期及传递路线);6)结果评审办法(含离群值剔除原则)。
4.1.3 检测人员按比对实施方案的要求和规定对盲样进行检测,认真作好检测记录(记录应包含检测环境条件,检测结果及其说明等),经项目所在试验室负责人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
4.1.4 参加比对实验室对盲样测试完毕后,技术负责人应召集参加实验室的技术专家对比对结果进行评审,如试验室的测试结果判定为“不满意”,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必要时可安排对盲样的再检测。
学校实验室检查程序
学校实验室检查程序1. 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学校实验室检查程序,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运行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该程序适用于所有学校实验室,包括科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
2. 检查频率和责任2.1 检查频率- 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实验室检查。
- 每月进行一次简要的实验室巡视。
2.2 检查责任- 实验室负责人应指派专门的检查员,负责实验室检查工作。
- 检查员应具备相关实验室安全知识和经验。
3. 检查内容3.1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 检查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 检查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检查实验室电气设备的接地是否良好。
3.2 实验室安全管理- 检查实验室安全标识是否齐全、清晰可见。
- 检查实验室应急设备和消防设施是否完好。
- 检查实验室通风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 检查实验室储存和处理危险物品的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3.3 实验室操作规范- 检查实验室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指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 检查实验室人员的防护用具是否齐全并正确使用。
- 检查实验室废弃物的分类和储存情况。
4. 检查记录和整改4.1 检查记录- 检查员应填写详细的检查记录表,包括检查日期、检查内容和发现的问题等信息。
4.2 整改措施- 检查员应及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上报给实验室负责人。
- 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整改,并制定整改计划。
- 整改计划应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
5. 督促和评估5.1 督促-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督促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
- 检查员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跟踪检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2 评估-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评估实验室检查程序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6. 结论学校实验室检查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对实验室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该程序旨在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和操作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实验室负责人和检查员应严格按照该程序进行检查和整改,并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其确认控制程序(含表格)(参照模板)
检测方法及其确认控制程序1.目的:规定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方法确认的管理要求并进行控制,确保满足客户的检测要求和检测结果的质量。
2.范围:适用于检测用标准方法和非标准方法的选择及其确认控制。
3.职责:3.1 技术负责组织制定《检测方法及其确认控制程序》。
3.2 质量负责组织监督《检测方法及其确认控制程序》。
3.3 质量管理室组织实施和归口管理《检测方法及其确认控制程序》。
4.程序要求:4.1 总则4.1.1 根据实验室检测业务范围和客户的预期检测需要,技术负责组织识别、选择和确定适宜的检测方法,记录在案。
质量管理室编制《检测方法一览表》,技术负责批准。
4.1.2 《检测方法一览表》1)《检测方法一览表》包含最新有效版本的用于检测的标准方法和公认方法。
2)标准方法包括以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标准发布的检测方法。
公认方法包括知名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检测方法,或由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检测方法。
3)检测方法通常包括检测样品的制备、化学处理和所得试样的测量。
当与客户签署的合同包括抽样时,检测方法还包括检测样品的抽样方法或程序以及在抽样现场对抽取样本的处置、存储和运输。
4)检测方法未规定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或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时,技术负责组织制定和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5)技术负责组织制定和批准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监控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包括采用的统计技术。
4.1.3 当合同规定的或实验室选择的检测方法包含的信息不充分、描述的作业程序有可选择步骤和不够具体或可操作不强时,化学分析室负责人组织制定检测方法附加细则,质量管理室审核,技术负责批准,对检测方法加以补充,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质量管理室编制《检测方法附加细则清单》,技术负责批准。
4.1.4 检测岗位保存所有与检测工作有关的检测方法、技术规范、作业指导书、手册和参考资料现行有效,并易于员工取阅。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一、引言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是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程序的内容和步骤、质量控制的指标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等。
二、质量控制的目的1.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3. 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4. 保障客户的利益和满意度。
三、程序的内容和步骤1. 样品接收和登记a. 确保样品接收环境符合要求,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b. 对样品进行标识和登记,确保样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样品准备和处理a. 根据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准备和处理;b. 确保样品处理的方法和步骤符合标准要求。
3. 仪器设备校准和验证a. 定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b. 记录校准和验证的结果,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 检测方法的验证和确认a. 对实验室所使用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b. 确认检测方法的适合范围,避免误用和错误解读。
5.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和管理a. 使用合适的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日常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b. 管理质量控制样品的存储、使用和追溯。
6. 检测结果的记录和报告a. 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报告,确保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b. 根据要求及时向客户提供检测结果报告。
四、质量控制的指标1. 准确性a. 检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b. 样品重复检测的一致性。
2. 精密度a. 同一样品的重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b. 不同样品之间的变异程度。
3. 稳定性a. 检测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结果变化情况;b. 仪器设备的长期稳定性。
4. 灵敏度a. 检测方法对目标物质的最小检测限度;b. 检测方法对目标物质浓度变化的响应程度。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1. 当检测结果不符合质量控制指标时,应及时进行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2. 确定异常情况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3. 对异常情况进行记录和报告,并进行追溯和改进。
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47 检测工作控制程序1.目的对检测工作加以控制,保证检测工作规范、统一、有效的进行。
2.范围适用于公司相关的所有检验检测工作的管理。
3.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报告疑问的解答,安排复验工作。
3.2质量负责人:负责报告投诉的调查分析,以及对结果的处理意见。
3.3各科室负责人:负责原始记录的审核。
3.4客服部:负责客户沟通、样品确认,负责检验分包工作。
3.5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的管理以及样品的制备。
3.6实验室检验员:负责样品的检测分析。
4.程序4.1客户沟通市场部、客服部在与客户接触沟通时,业务员需充分了解客户要求,尽量满足客户需要。
4.2合同评审、签订合同客服部针对客户的检测要求,与客户商议合同或协议。
执行《合同评审程序》,并签订《检测委托单》或相关合同。
4.3样品的来源检测样品需经抽样获得的,执行《抽/采样工作管理程序》;客户送样的,需事先与客户沟通好。
4.4下发检验检测任务通知单客服部根据合同和委托单,在样品到达时及时向样品组下发检验检测任务通知单。
4.5样品清点与合同复核客服部负责清点整理样品和《检测委托单》。
整理清点后,《检测委托单》和样品需要合同审查员与样品管理员进行合同、样品复核。
4.6样品交接与管理客服人员与样品管理员当面进行样品交接,样品管理员在《样品登记台账表》中记录,客服人员签字确认。
样品管理员按《样品管理程序》执行样品管理。
对于需要分包的样品,样品管理员需要及时分割,以便客服部相关人员实施分包活动。
对于实验室检验检测样品,样品组按照各组需求,对样品进行分割,并填写工作联络单,各实验组领取样品和联络单。
4.7检测分析4.7.1制样及其它准备样品管理员负责将样品按照规范要求制备样品,制备样品需及时存放在相应地点。
检测人员根据样品检测任务作好检测前准备,准备包括检测的标准方法、试剂、仪器是否满足要求、微生物试验的无菌器械、各种培养基等。
4.7.2样品分析4.7.2.1检测人员根据检测任务上要求的方法、时间、项目对样品进行检测。
检验检测过程及结果监督控制程序
查验检测过程和结果监察控制程序1 目的经过有计划的质量监控活动,对查验检测过程和结果质量实行监控,实时清除质量环节出现的不切合的要素,以此来考证和评审查验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结果的正确性。
2 合用范围合用于本所内部的各项质量监控活动及参加外面的质量监控活动。
3 职责3.1 质量负责人负责该程序的运转。
3.2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作业文本等进行按期评审工作。
3.4 查验科、室提出本科室年度质量监控计划,依据同意后的计划参加质量监控活动。
3.5 办公室依据各科室提出的年度质量监控计划,拟订所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并报质量负责人审查、所长同意。
办公室负责质量监控计划的实行。
3.6 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查核组,按期不按期进行抽查。
3.7 各查验科室负责本科室能力考证工作的实行。
4 工作程序4.1 质量监控计划的编制与审批每年初,各查验科室依据各科室人员和设施状况,拟订科室内部《年度质量监控计划》,并报办公室。
办公室依据查验科室提出的年度质量监控计划编制所《年度质量监控计划》,报所质量负责人审查、所长同意。
4.2 内部质量控制4.2.1 在内部经过下述几种方法来考证能否达到规定要求:a)人员比对,比较不一样检测人员技术操作水平的差别;b)设施比对,比较同一型号的不一样设施的技术指标之间的差别水平;c)盲样检测,检查检测整体能力的水平能否满意;d)留样再测,检查过去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4.2.2 依据所内部《年度质量监控计划》的要求,办公室负责制定《质量监控实行方案》,明确详细实行时间、参加人员、样品和设备、检测详细要求、结果评论准则等。
实行方案报质量负责人审查、所长同意。
4.2.3 依据监控活动实行方案的要求,办公室组织实行,保证按如实行方案进行,如实做好活动记录,活动达成后编制监控活动报告,比如人员比对报告、设施比对报告、留样再测剖析报告等,对监控活动的结果进行剖析、总结,评论本所保证检测结果的能力。
4.3 外面质量控制(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考证)4.3.1 本所踊跃参加上司主管部门组织的实验室比对和能力考证活动。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标准的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包括程序的目的、步骤、指标设定、数据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方面。
一、程序目的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提高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并确保实验室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
二、步骤1. 样品准备: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准备样品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样品提取、稀释等。
2. 仪器校准: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校准和验证。
3. 质控样品分析:每个批次的样品中加入质控样品,以评估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相对标准差等指标的计算。
5. 判定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如结果超出范围,需要进行重新检测或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6. 记录和报告:将检测结果记录在质量控制表中,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检测结果。
三、指标设定1. 精密度:通过重复分析同一样品,计算相对标准差来评估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2. 准确度:通过与参考方法或标准物质进行比较,计算偏差来评估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3. 线性范围:确定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包括最低检出限和最高线性限。
4. 检出限:根据信号噪声比等方法确定检测方法的检出限。
5. 稳定性:评估分析方法在不同时间、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
四、数据分析1. 平均值计算:根据多次分析结果计算平均值。
2. 标准差计算:根据多次分析结果计算标准差。
3. 相对标准差计算:根据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相对标准差。
4. 控制图分析:绘制控制图,监控分析过程中的变异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情况。
五、改进措施1. 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2. 仪器维护: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 样品管理:建立完善的样品管理制度,确保样品的标识、保存和处理符合要求。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标题: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引言概述:在实验室和医疗机构等领域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确保患者安全和诊断治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标准操作程序1.1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样本采集、处理、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步骤,确保每个操作都按照标准程序进行。
1.2 确定质量控制样本:选择适当的质控样本,包括高、中、低浓度的样本,用于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3 建立记录和报告程序:建立详细的记录和报告程序,包括记录每次实验的操作步骤、结果数据、质控样本的分析结果等信息,以备查证。
二、监测仪器性能2.1 定期校准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定期维护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校准、更换耗材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2.3 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每次实验前后都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监测仪器的性能是否正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三、质控样本分析3.1 定期检测质控样本:定期对质控样本进行分析,监测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2 制定质控规范:根据质控样本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质控规范,及时调整实验操作流程。
3.3 建立异常结果处理程序:当质控样本分析结果异常时,要及时处理并记录异常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调整。
四、培训和考核人员4.1 培训实验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实验操作流程、质控程序、仪器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4.2 定期考核实验人员:定期对实验人员进行考核,检测其操作技能和质控意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3 提供持续教育:定期组织实验人员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提供持续教育,更新知识和技能。
五、持续改进和监督5.1 定期评估程序效果:定期评估质控程序的效果,检测其实施情况和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
检测公司检验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检验检测工作控制程序1目的为加强对检验检测过程的控制、规范检验检测(包括现场检测)的工作秩序,监督检验检测的环境、样品、设备及人员的规范性,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科学、公正、准确性,保证所有检验检测工作的质量,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开展的各类检验检测工作。
3 职责3.1市场业务部人员负责检验检测业务的接洽和协调;3.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检验检测工作的实施,检验检测人员负责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检验检测数据分析及结果报告,现场检验检测人员负责现场检验检测的实施和控制;3.3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的管理;3.4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案和检测报告数据准确性的审核;3.5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方案和检测报告的批准;3.6质量管理部负责检测报告的发放,资料档案室管理员负责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归档管理;3.7 检验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由技术负责人主持处理。
4 程序4.1检验检测业务受理4.1.1市场业务部人员负责一般检验检测业务受理,签订委托检验合同(协议),协议内容应包括:(1)委托检验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出厂等级,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日期、生产批号;(2)申请人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3)委托仲裁检验的依据和检验项目;(4)批量产品仲裁检验的采样方式;(5)完成时间、检验费用;(6)违约责任及其他约定;(7)双方代表签章。
4.1.2委托检验对客户有要求的,其检验依据、检验方法、抽样方式、判定依据等均应按合同(协议)规定执行。
4.2 合同评审按《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合同程序》进行。
4.3检验检测任务下达检验检测业务由实验室负责人分流并下达给各检验检测人员,检验检测人员根据检验检测协议或合同开展检验检测工作。
4.4样品的标识由样品管理员按《样品管理程序》进行样品标识。
4.5检验检测前的准备4.5.1各检验检测人员应在检验检测前选用合适的检验检测方法。
如需采用非标准方法时按《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组织方法确认并征得委托方同意后执行,检验检测结束后,所有非标方法的来源、方法确认记录及方法等资料应连同检验检测报告和检验检测原始记录一并存档。
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监督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熟悉各项检测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足够的监督;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在使用签约人员和额外技术人员及关键的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
2.0范围适用于检测过程中的对人员操作、设施环境条件、检测方法选择及方法的确认、对质量有影响的仪器设备、测量的溯源性、样品的处置等环节的监督和控制。
3.0职责3.1技术负责人3.1.1负责检测工作的监督和控制。
3.2监督员3.2.1负责的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3.2.2由熟悉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
3.3检测组主任3.3.1负责对本实验室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
4.0工作程序4.1在检测过程中日常需监督控制的影响质量的因素(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项:4.1.1检测人员(包括在培人员)的检测活动;4.1.2与检测相关的设施和环境条件;4.1.3检测方法的选择及方法的确认;4.1.4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仪器设备(包括附助设备);4.1.5测量的溯源性;4.1.6样品的处置。
4.1.7结果报告。
4.2检测的控制措施4.2.1每年初由质量负责人编制《年度日常监督计划表》,根据以往质量活动搜集的信息(如日常监督记录、内审记录等,若适用时也包括外部评审记录)确定本年度的监督频次,如下为最低监督频次:4.2.1.1老员工对其检测活动的监督至少两个月进行一次;新上岗人员对其检测活动的监督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新员工即对其检测活动的监督至少一个月进行两次。
4.2.1.2对检测相关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监督每季度对其至少进行一次;4.2.1.3对检测方法的监督每季度对其至少进行两次;4.2.1.4对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仪器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的监督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4.2.1.5对测量的溯源性的监督每年对其至少进行一次;4.2.1.6对样品的处置的监督每季度对其至少进行两次;4.2.1.7结果报告的监督每季度对其至少进行两次。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一、引言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是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目的、范围、流程、责任和要求。
二、目的1.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提高检测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
3. 防止检测结果的误判和错误解读。
4. 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三、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所有涉及检测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
四、流程1. 样品接收与登记a. 实验室接收样品时,应进行样品登记,并为每个样品分配唯一的标识码。
b. 样品登记表应包含样品名称、样品来源、样品数量等信息。
2. 样品处理与准备a. 样品处理前,应仔细阅读样品处理方法和要求。
b. 样品处理过程中,应遵循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样品不受污染和损坏。
3. 检测操作a. 检测操作前,应检查仪器设备的状态和校准情况。
b. 检测操作过程中,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记录操作步骤和参数。
4.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a. 定期使用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以验证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b.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5. 数据处理与分析a. 检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b. 数据处理和分析应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工具。
6. 结果报告与审查a. 检测结果应编制成结果报告,并进行审查和确认。
b. 结果报告应包含检测结果、数据处理方法、质量控制结果等信息。
7. 质量控制记录与存档a. 所有质量控制记录应及时、完整地记录,并进行存档。
b. 存档的质量控制记录应按照一定的时限进行保留。
五、责任1. 实验室负责人应确保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有效实施,并对其负责。
2. 检测人员应按照程序要求进行操作,并记录相关信息。
3. 质量控制人员应定期对检测结果和质量控制记录进行审查和确认。
六、要求1. 所有检测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的要求。
2. 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并记录相关信息。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现场检测工作程序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现场检测工作程序1 目的对现场检测时的环境、样品、设备、人员等实施有效控制,保证现场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2 范围适用于客户要求或必须到现场进行的抽样/检测工作。
3 职责3.1 各相关业务科(所)具体实施外部现场检测。
3.2 各相关业务科(所)质量监督员实施外部环境现场检测监督。
4 程序4.1 根据客户需要,各相关业务科室在审核满足工作环境的前提下,负责协调好具体安排,确定检测人员,并通知客户。
4.2 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同意后,携带“现场检测记录表”方可外出执行现场检测任务。
4.3 检测人员携带的仪器,必须配备专用的设备箱,运输中做好防震、防尘、防潮工作,对特殊的设备,应倍加小心。
4.4 现场检测的样品,检测人员直接与客户签订××PF01-07-01《检测协议书》。
4.5 现场采样需带回检测科室检测的样品,客户需到样品室签订××PF01-07-01《检测协议书》。
4.6 现场检测时,检测人员应根据计量规程或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对检测时的现场工作环境进行检查,确定符合后,才能进行检测工作,并将环境条件记录在检测原始记录上。
4.7 在现场环境符合的情况下,检测人员还应对携带到现场的仪器状态进行检查;确认工作状态良好后,才能进行工作,检测工作结束后也应进行检查。
4.8 现场检测结束后,应按××PF01-24-01《现场检测记录表》的要求填写有关内容,并由委托客户有关人员签署意见,确定取报告方式。
4.9 无样品带回实验室的现场检测,由现场检测人员将资料交样品室,由样品室整理后出具报告;需带回实验室测试的样品,按××PF01-34《采(抽)样程序》进行。
4.10 样品室将××PF01-24-01《现场检测记录表》与检测人员出具的报告作为原始记录归档。
5 相关文件5.1 ××PF01-07《合同评审程序》5.2 ××PF01-17《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5.3 ××PF01-30《仪器设备管理程序》5.4 ××PF01-34《采(抽)样程序》6 质量记录6.1 ××PF01-07-01《检测协议书》6.2 ××PF01-24-01《现场检测记录表》。
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为保证和证明监测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监测结果准确可靠,需采取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对监测过程予以有效控制和评价,将各种影响因素所引起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适用范围适用于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实施和结果评价的控制。
3.职责(1)质量负责人负责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管理并负责对监控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
(2)质控人员负责本实验室质控工作的实施与检查,对监测有效性实施监控。
(3)各监测室负责人负责本室质控工作的组织落实和质控结果的审核。
(4)质控室负责质量控制实施、质量控制结果分析和评价、质量控制总结报告编写等。
4.工作程序(1)质量控制计划①编制质量控制计划,填写《质量控制计划表》,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②质量控制计划的周期应与监测任务周期相对应,每项监测任务均应有质量控制计划,多年度的监测任务还应有年度计划。
③质量控制计划应覆盖监测任务所涉及的监测领域、监测场所、监测环节、监测项目、监测技术手段类别和监测人员等,每个监测项目应尽量控制多个监测环节,保证各种监测技术要素和环节均得到控制。
④质量控制计划应包括控制项目、控制措施、控制环节、统计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质量评价指标和标准、实施频次和时间、实施部门和人员等。
应考虑监测人员的经历和能力、技术难易程度和质量目标等。
每项监测任务应尽量选择多种质量控制方法。
(2)质量控制方法按照内控(含分析人员自控、他控)、外控进行控制,从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记录、报告等方面严把质控关。
①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应经培训,并按照要求持证上岗,临时监测人员或实习人员应在持有相应上岗证的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
②监测仪器设备a.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每年初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制定年度仪器设备送检校准计划,对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依法送检,并在合格期内使用;非强制检定仪器设备按照相关规程进行自校或核查。
每年对仪器与设备检定及校准情况进行核查,未按规定检定或校准的仪器设备不得使用。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是一种用于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标准化程序。
该程序涵盖了从样品采集到结果报告的整个过程,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误差和技术偏差。
一、样品采集质量控制在进行样品采集前,必须确保采样工具和容器的清洁和无污染。
采样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采样操作规范,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采样地点的选择应根据检测要求和样品特性进行合理确定。
二、样品运输和储存质量控制为确保样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和损坏,应采取适当的包装和保护措施。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湿度和震动等因素对样品的影响,并及时记录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等关键参数。
三、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1. 仪器校准和维护:实验室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程进行,并记录校准结果和日期。
2. 样品处理:样品处理过程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样品交叉污染和误差引入。
实验室应确保样品标识的准确性,并建立样品信息管理系统。
3. 质控样品: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控样品进行分析,以评估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质控样品应具有与待测样品相似的特性,并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分析和比对。
4. 平行测试:为评估实验室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应进行平行测试。
即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试,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和偏差。
5. 外部质量评估:实验室应参与外部质量评估计划,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交流,以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1. 数据验证:实验室应建立数据验证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逐项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验证程序应包括数据录入、计算和转换等环节。
2. 结果解读:实验室应根据标准操作规程对结果进行解读,并进行结果质量评估。
结果应与相关标准、法规和参考值进行比对,并记录结果解读的依据和过程。
3. 报告编制:实验室应编制标准化的检测结果报告,包括样品信息、分析结果、结果解读和质量评估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对影响检测质量的所有实验工作环节,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控制。
2、适应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实验室所有检测项目。
3、职责
3.1技术负责
3.1.1负责检测过程中检测方法的确认
3.1.2组织处理检测中的技术问题
3.1.3审批检测报告
3.2质量负责人
3.2.1负责下达生产任务单
3.2.2对检测质量进行监督
3.2.3审核检测报告
3.2.4负责质量评估
3.2.5负责处理重大质量事故。
3.3 质量监督员负责检测工作过程控制。
3.4质量管理室
3.4.1负责业务受理、样品管理
3.4.2监控检测质量、出具检测报告
3.5制样室负责样品制备
3.6化学分析室负责样品检测
4、程序
4.1 根据本中心的检测能力,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确定检测工作流程(流程图见下页),技术负责对流程进行审批。
所有样品的检测均执行此流程,如有偏离或改变本流程的情况,经技术负责批准后方可执行。
4.2 业务受理
4.2.1 质量管理室负责确定客户的检测需求,组织对检测要求进行评审,具体执行《合同评审程序》;
4.2.2 与客户签订合同后,质量管理室负责样品抽样或样品接收,并填写《收样单》,具体执行《抽样管理程序》和《检测样品管理程序》。
4.3 样品标识
4.3.1 由样品管理员按《检测样品管理程序》对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
4.3.2 做好标识的样品由样品管理员填写《检测任务通知书》,将样品交样品加工室。
4. 4 样品加工
4.4.1样品加工室依据《加工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对样品进行加工。
4.4.2加工后的样品由样品加工室负责人检验合格后,将正样交付质量管理室,副样由样品加工室予以保管。
4.4.3质量负责人对样品质量进行确认,并填写《检测任务通知书》,质量管理室样品管理员,按《检测样品管理程序》的要求对样品进行保管。
4. 5 检测任务下达
4.5.1质量负责人在《检测任务通知书》上明确检测要求及完成时间,给化学分析室下达检测任务,质量管理室样品管理员根据《检测任务通知书》将正样样品交化学分析室,化学分析室主任确认样品的状况、数量、质量等,并在《检测任务通知书》上签字确认。
4.5.2对分包项目的样品由质量负责人组织送往(发往)分包方,作好交接手续,并且将分包的样品留取副样。
4. 6检测实施
4.6.1化学分析室接到样品后,根据《检测任务通知书》给本室检测人员分配检测任务,填写《样品检测任务单》的要求实施检测。
4.6.2检测人员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完好,其校准状态标识是否有效,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4.6.3检测人员检查环境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如检测项目对环境条件有控制要求,应做好环境监控记录,对于检测环境的管理执行《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