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主体探究式”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主体探究式”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我们试图通过这一教学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和有效落实。
“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如下:生疑(导入)——探究(活动)——应用(创造)——评价(促进)——生疑(续研)如在本校开放周活动中,我执教了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磁铁有磁性》。
本节课有三个探究活动:一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二是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三是根据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
授课中就采用了“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
生疑(导入)——生疑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
我和学生一起做往硬纸板上贴硬币的游戏,很容易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融洽了师生关系,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内容──磁铁有磁性。
探究(活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以活动为主体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观察猜测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次探究活动共四次实验,每一次都是先用肉眼观察猜测,再用磁铁进行实验验证。
第一次实验:请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日常生活常见的材料的检测,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够吸引铁,初步建立了磁性概念。
接着进行第二次实验:请学生判断、实验了解硬币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做的,完整建立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实验,请学生用磁铁寻找、辨认身边的铁制品。
最后,进行第四次实验,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吗”,学生实验后建立了科学概念“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学生汇报后教师都相机补充资料,如硬币的制作材料;磁铁还能吸引金属镍、钴、锰、金、铂等;磁带胶带上有铁粉;手表、电脑、照相机等精密仪器不适合用磁铁去检验;“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中的“一些物体”指的是薄的、非铁质的物体。
白庙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白庙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草稿】环节一:提出问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
因而,提出问题是“探究——研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
这一过程由两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问题。
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些事实的观察之后,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产生了。
研究发现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这一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被学生解释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猜想假设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在学生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提问后,学生就会以上一环节所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借助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模拟想象再加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形成他们的猜想假设。
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学生提出某个假设时,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教师要减少外界暗示作用对学生思维的影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出现多个错误假设时,教师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以揭示矛盾的方式,由学生自己作必要的整理,否定掉一些假设,而不是教师武断地确定探究方向。
环节三:动手探究动手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的中心环节。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
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必要急于在学生动手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
小学科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小学科学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教学模式从多角度进行了实践、分析与提炼,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更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普遍规律,所以,我们选取了“小学科学信息加工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信息加工模式的理论依据(一)、国外教学理论这类教学模式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
目前教育界在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的研究领域认可度较高的有皮亚杰“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有加涅的“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有布鲁纳“概念获得”模式。
(二)国内课改教育理论1、我区模块教学思想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新课改以来认可度较高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生本教学思想”、“探究性教学理论”等。
二、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模式的模块框架及说明:(一)、基本教学模式框架:多元导入,聚焦问题问题引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明细概念拓展链接,迁移应用(二)、基本模式模块框架的说明第一模块:多元导入,聚焦问题此环节属于信息输入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游戏、谈话、讲述等形式,给学生输入能诱发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
设计的目的:明确研究方向。
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
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
理论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科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根据我校的特点,科学课通常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固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向学生演示“铁球受热膨胀和受冷缩小”的实验,用心帮助学生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观察式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般来说,一次观察教学由以下3个主要环节组成:1、确定教学对象、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
2、观察指导。
在观察教学中,教师要提示重点进行观察指导,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回答。
3、填观察记录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用的很多。
它的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
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二)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模式
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并不是一味地放任 自流,而是需要用老师的眼睛和耳朵关注着每个 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学生在做什么? 想什么?说什么?争论着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 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时要帮助他 们跳出来。
(二)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模式
课型,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按某种分 类基准(或方法)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 础上产生的。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 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 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 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
(二)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设计等) 科学讨论课
推断法
在自科学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时,不应使学生局限于通过直观形象反映客观事 物,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把观察同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结合 起来。只有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观察,才 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教 学《风的形成》,教师可在风箱烟囱口与侧面的小孔之间接一根管。在实验前让 学生思考,当点燃酒精灯后烟会怎样流动,在实验中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引导 学生推理蜡烛上部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下部比较冷的空气会不断流过来补 充……实验后让学生推想暖气是
(四)观察的方法
(1)顺序法 (2)比较法 (3)推断法 (4)想象法 (5)提纲法
(三)观察的方法
(1)顺序法 (2)比较法 (3)想象法 (4)追踪法 (5)发现法 (6)验证法
顺序法
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间上有各自 的位置,在时间上有各自的发展过程。(1)方位顺序法。 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由 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或由 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四周后中间;定点观察或移点 观察(《寻找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2)时间顺序法。即按观察对象的先后发展顺序观察。如指 导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下的物体影子的变化,观察蝌蚪的 发育过程,观察蚕一生的变化,观察月亮在不同日期同一 时刻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等 。 (《太阳和影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中探究和研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两方面,以及方便和指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教学,现把“探究——研讨”教学法与法国科学课“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融合,形成一套清晰的教学环节,为打造我市小学科学课的高效课堂提供依据。
本模式具体内容体现如下:一、模式界定我市现如今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以美国兰本达教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它的思想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的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形成对自然界的有秩序的理解。
”其中“探究”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这里的“探究”是指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包括问题情景的创设、观察与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搜集证据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科学结论的归纳与概括、科学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实践性学习的活动。
“研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将大量的事实连接成新的整体。
这种通过集体的努力最后形成的整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研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本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集体研讨)——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充分的活动、有着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行。
二、适用原则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
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探究——研讨”来说,这一特征尤为突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探究发现法。
二、实验探索法。
三、小组讨论法。
四、角色扮演法。
五、现状调查法。
六、作品制作法。
七、信息搜集法。
八、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1 / 4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
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重要途径。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参考)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依照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纳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全然上来讲,是经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概括而言,科学素质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办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形成依靠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
依照制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以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普通模式:创设情境提出咨询题——搜集证据解决咨询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要紧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记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要紧途径。
所以,在提出了咨询题后,用何种办法、途径去探求猎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
以学生猎取事实的办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能够分为科学观看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
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别同的特点,下面分不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一、科学观看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看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看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打算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举行系统地观看,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看、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预备---自主观看---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看课教学要点:(1)设计有结构的观看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看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看办法。
(4)突出观看与考虑相结合。
典型课例: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看课。
二、科学实验课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要紧的办法。
它是学生依照对咨询题的猜想,确定的实验方案,利用一定材料组装实验模型,操纵实验条件,从而产生某种实验现象,并经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认知过程。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制定实验方案:
一般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研究的问题,制定自 己小组的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理方法。
2、逻辑推理课的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做一块卵石》 ① 既得事实,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卵石图片,并让学生摸一摸卵石。 教师提出: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来做一块卵石,了解它是怎样 形成的?
② 逻辑推理,提出假设 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那么它的形成和什么有关?是哪些外部力量使山 上的岩石滚落下来的? ③ 设计实验,模拟验证 ● 小组讨论如何做一块岩石(方案)。 ● 分组实验,探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和水对岩石的搬运、冲刷以及摩 擦、碰撞作用。
2、解暗箱课的教学案例:五年级(上)《火山》 ◆ 创设情境,展示暗箱 呈现火山喷发时的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 依据感知,猜测暗箱 依据火山喷发的情境,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 模拟验证,揭示暗箱
小组内依据材料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 后进行分组实验,然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一下地壳内 部火山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课件展示科学家研究火山喷发的正确结论。 ◆ 总结运用,升华暗箱 学生交流:火山对人们的影响?人类如何预防火山喷发?
教材中常以“解暗箱”的形式出现。
解暗箱课实质运用的乃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 复感知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外部情况,研究有关事实,抓住推理这
一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万州区小学科学探究型教学模式万州区变革课堂教学小学科学学科组李达平一、教学理论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才获得进步发展的。
研究表明,探究性活动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探究那些与科学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用自己合理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不光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获得有关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素养。
同时有助于学生增进科学理解、促进批判性思考和发展获得信息与分析信息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探究型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操作程序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经历以下七个环节,可表示为: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动手探究→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
具体模式如下图:(一)提出问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通过创设与探究内容关系密切的特定的情境、或组织开展小实践活动、或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探寻,产生质疑并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1.创设的情景、开展的活动应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易于学生提出与教学需要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2.尽量让学生提出更多方向、更多层面的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从价值上进行筛选。
适合探究的问题至少具有两个特征:1.这一问题必须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解释的问题;2.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并筛选出的问题答案作出初步的猜想或假设(对其可能性进行寻因寻由),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大胆丰富的猜测,并通过对观察、实验等对象进行比较,对事实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推理,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倪杖子中心小学冯艳红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因此科学课堂教学必须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其能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小学科学课有不同的类型:实验课、实践课、展示课、资料课,活动课等,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展示课、资料课、交流课等课堂可以使用高效课堂的模式。
一、激趣导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是科学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科学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氛围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通过“新、奇、趣”的创设导入,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自主求知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之一,因此让他们经历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需要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
教师通过恰到好处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此时教师则要巡回检查,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自学不投入的学生,要及时委婉地提醒,并加以引导使其完成自学任务。
同时,针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待组内解决或教师点拨。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提交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然后,由小组进行问题讨论结果的汇报。
三、合作探究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在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考的问题。
最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最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引言
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科
学的研究兴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科
学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将探讨一种最新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旨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主体
1. 问题导向的教学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内容教学为主。
而最
新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导向,鼓励学生通过提问来引发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
动研究和发现科学知识。
2. 实践体验式研究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科学知识。
最新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和观察,通过亲身实践来深入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学生可以在课
堂上进行简单的实验,或者参观实验室和科学博物馆,从而增强他们的研究体验。
3. 跨学科融合
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最新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融合。
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将科学知识与语言、数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的应用和意义。
结论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导向、实践体验和跨学科融合等策略,提供了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科学学习方式。
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可以在积极思考和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探索科学知识,并激发潜在的科学兴趣。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并持续改进这种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
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
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
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模型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模型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模型包括以下几种:
1.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核心概念为基础,通过探究实践和深度思维参与,帮助学生获得上位概念,发展科学观念,同时提高科学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素养。
2.行走的科学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创新了“课前导学—课堂留白—课后自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优势,深度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尝试探究学习中,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组际交流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些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者们不断探索并实践各种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便是其中一种备受青睐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先自学,再进行课堂教学,最后进行当堂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献资料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观看,从中获取相关知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感受中学习,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课堂教学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展示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思考、加深理解,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讲解、实验演示、教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堂训练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当堂训练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分别是什么?
说句实在话,自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以来,我对于教学模式并没有做过更为深入的思考。
尽管曾有过那样的机会,那是在学校举行的一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都要创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作为考查学科,但同样提出了那样的要求,只是没有予以严格落实。
再者,自己一直以为教学模式一旦确定,反而会妨碍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也就是说,自己对于创立教学模式的做法并不十分认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依此看来,笔者上面的观点只是强调了后一点“教无定法”,这当然是一个极为片面的认识。
因此,受到熠阳君的启发,有必要对前一点“教学有法”做一番思考和探讨,以对小学科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笔者所理解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对于具体某一节课而言又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即便是名师也是这样,教学模式的选用似乎完全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当然,妙手应当来自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另当别论。
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个“法”应当理解为基本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个“法”则可以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
具体说来,这些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操作类,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
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各不相同,或者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几种不同的科学学习活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活动方式,或者称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教学模式做进一步说明。
一、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的确是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活动始自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尽管活动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说其目的都是为了问题的解决。
当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推想,从而直接筛选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可以伴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自然而然地提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
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地选用,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主要问题上来。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大气层》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来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最终,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地球会有大气层?或者说大气层是怎样形成的?
2、大气层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3、大气层的作用是什么?(一位同学还提出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会不会出现流星雨?)
4、大气层的厚度是多少?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尽管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与认知水平来说,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其潜在的研究价值很大,可以作为同学们课后长期探究的对象。
后来,在同学们阅读教材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对流层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大气污染是怎么回事?会造成哪些危害?如何有效防治?等等。
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就确立了研究的目标,将激励着同学们对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设法解决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资料收集等都可以归结为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解决途径了。
在某一具体的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大致需要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必要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具体选用哪种活动来解决,以及选择一个最优化的方案予以实施等。
仍以《地球的大气层》一课为例,在学生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马上让学生查找资料予以解决。
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看看课本中提供的信息能否解决问题。
许多情况下,课本中的信息能够满足同学们的要求。
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仍要注意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
比如,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层的组成以及臭氧层的有关知识,此外,还知道了大气层分层的相关知识等。
当确定课本中提供的资料无法解决问题时,便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继续进行研究。
这里所说的查阅资料不仅仅是指上网搜索,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或者是请教他人的方式;另外,对于资料的呈现形式除了打印文稿之外,还可以采用摘抄或者是将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带到课堂展示交流等形式。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筛选信息的方法,使获得的信息真实可靠。
与问题解决紧密相连的资料搜集活动,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同样地,组织学生进行的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观察活动等,也都应当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
三、得出结论
要保证结论的科学,必须依赖于实验操作、作品制作与分析等活动的严密进行,依赖于客观而持久的观察活动,依赖于全面而真实的信息资料,更依赖于对相关事物与现象的一般化思考和对有关数据的合理分析与解释。
另外,对于结论在人们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也应当予以充分考虑,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增强他们对于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相关结论科学性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时,依照“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活动思路,既可以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宽裕的施展个人才能展示个人风格的空间,又能让他们避免遭遇到削足适履的尴尬而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然,上述思考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必然地存在着狭隘与偏颇之处,在此真诚地欢迎广大同仁予以指正。
另外,对不知这样的解释,熠阳君是否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