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20《咕咚》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20《咕咚》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咕咚”。
2.能够听懂课文内容并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3.能够感受小鸭子的动作、声音,并模仿进行表演。
二、教学重点1.教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咕咚”。
2.听懂课文内容并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三、教学内容《咕咚》咕咚,咕咚,小鸭子走啊走,转啊转,不知道去哪儿。
探头,探头,看看,鸭妈妈在河边,田字桥上的果儿多好玩!小鸭子喜欢咿咿啊啊地叫,鸭妈妈踏踏地走,转啊转,一不小心咕嚒跌到大坑!咚嚏,咚嚏,妈妈听见了,快跑,快跑,追啊追,脚伸啊伸,鸭妈妈抱住了咕嚏,抚摸着小鸭子——“咿咿,我的好孩子!”四、教学过程1. 情感导入老师播放小鸭子咕咚的叫声,让学生模仿一下,讨论一下小鸭子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教学生字词教师向学生介绍生字词“咕咚”的含义,让学生重复多次,掌握读音。
3. 教学课文教师读课文,让学生跟读,重点解释生字词和生词的意思。
然后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语气。
4. 情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小鸭子的咕咚叫声,并辅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表演,体验小鸭子与妈妈的亲情。
5. 课文分析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小鸭子迷路后妈妈的关心,感受母子之间的爱。
6. 小结复习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重点复述生字词的意思,并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与家长讨论故事中表现的亲情,写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生字词“咕咚”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亲子关系的展示,增强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继续巩固生字词的认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咕咚》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七、课后反馈请老师对本节课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进行评估,并做出调整和改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20.《咕咚》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 -20.《咕咚》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咕咚》的内容,明白主要情节。
2.能够复述故事的基本情节。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4.能够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咕咚》的主要内容。
2.复述故事的基本情节。
三、教学难点1.描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
2.表达对故事中人物感情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2.教案3.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用声音制造“咕咚咚”的声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故事《咕咚》。
2. 学习主题内容1.听故事:老师给学生讲述《咕咚》的故事,带着学生一起体会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习反思:老师带领学生回想故事情节,让学生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感受故事带给他们的情感。
3. 情感体验1.分组活动: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感情变化,每组呈现出讨论结果并展示。
2.表演故事:学生自由发挥,小组表演故事《咕咚》,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1.复述故事《咕咚》的主要情节。
2.写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事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旨在通过故事《咕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情感认知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设计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家长和同学们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六)19《咕咚》说课稿(部编版)含2个课时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六)19《咕咚》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这是一篇小朋友们喜爱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个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的响声。
兔子听到响声吓了一跳,没看看是什么,拔腿就跑。
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也跟着跑起来。
狮子被它们吵醒后,和大家一起回到湖边,恰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那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一声,真相大白。
二、说教学目标1.会认“咕”“咚““熟”“熟”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跟”等7个生字,体会汉字的智慧,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2.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文章内容。
3.通过联想想象,初步懂得“遇事不能盲目跟从他人,要独立思考”的道理,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盲目跟从他人,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四、说学情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对事物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
所以我就要想尽办法,变着法儿的把他们引到课堂中来,引导他们主动一些的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
五、说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活动法、朗读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听过,熟透了的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吗(板书课题:30 咕咚)“咕咚”是一种声音,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由这个声音引起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
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
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
先读生词,再读生字。
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学生注意“熟”的声母是翘舌音;“闹”的声母是鼻音,“象”的韵母是后鼻音,“拦”的韵母是前鼻音。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2.听,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
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怎么样呢?(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一)探究新知1.学习第2自然段(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拔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填空:________,我急得拔腿就跑。
________,我吓得拔腿就跑。
________,我紧张得拔腿就跑。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叫,谁来叫一叫?(5)指导朗读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2.学习3-7自然段(1)听到兔子的叫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是怎么做的?(跟、跑)野牛是怎么做的?(拦、问)(2)(出示图2、图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形容词,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小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________。
野牛不慌不忙是因为________。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小兔子知道“咕咚”是什么吗?为什么?(没思考)(4)“咕咚”到底是什么呢?朗读第6自然段。
(出示图4)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呢?小兔子又会说些什么呢?读第7自然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20《咕咚》课件
词语
吓人 [ xiàrén ] 释 义 使人害怕;可怕。 例 句 山洞又深又黑,真吓人。
词语
可怕 [ kě pà] 释义 使人害怕。 例句 这件事的后果实在可怕。
词语
跟着 [ gēn zhe ] 释义 紧接着。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行动 例句 我们跟着老师走进教室。
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 了?”大象说:“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野牛拦住大伙问,大伙都 说没看见。最后问兔子,兔子说:“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 进湖里,“咕咚”!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课文:咕咚
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 咚”!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 什么跑。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 怕极了!
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 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 哇!”
这一下可热闹了。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 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说一说
为什么动物们跟着兔子一起跑, 野牛是怎么做的?
大家 [ dàjiā ] 释义 人称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例句 现在上课了,大家请安静!
山羊
[ shān yáng ] 释义 羊的一种,角的基部略作三角形,角尖向后,四肢强壮,善于跳跃,毛
不弯曲,公羊有须,变种很多,有黑、灰等颜色。 例句 他看到一只山羊在险岩上跳来跳去。
汉字详解 jiā字义①家庭,人家 ②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 经验以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家10画组词①张家 ②专 家 科学家造句钱学森爷爷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上下巧 记宝玉不在(宀),有猪(豕)进来。造字会意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听懂诗歌《咕咚》的大意。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朗读《咕咚》。
3.能通过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理解《咕咚》中的情节。
4.能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声音。
二、教学重点1./gū/声。
2.《咕咚》的理解和朗读。
三、教学难点1.角色扮演《咕咚》中的故事情节。
2.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声音。
四、教学准备1.课文《咕咚》的录音。
2.鲜花、绿叶等道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模仿《咕咚》中的声音,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学习–老师播放《咕咚》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跟读。
–教师讲解《咕咚》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角色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咕咚》中的故事情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尝试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
4.练习–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喜欢的声音,并告诉同桌或小组成员为什么喜欢这个声音。
5.总结–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拓展1.请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声音,并进行分享。
2.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声音,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声音作品。
七、作业1.完成《咕咚》的朗读练习。
2.描述家里或学校中自己喜欢的声音。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声音描述能力上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声音元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咕咚》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字。
学习“⽺字头”和“⾜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③了解课⽂内容,能⼤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标 ①培养学⽣识字、写字能⼒ ②培养学⽣的朗读能⼒ ③培养学⽣的语⽂综合实践能⼒ 教学重点:朗读课⽂,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内容,能⼤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吸引学⽣,揭⽰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请学⽣猜猜是什么声⾳。
2、(板书课题),请⼤家举起⼿跟⽼师⼀起写这两个字。
(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
)齐读课题 3、细⼼的孩⼦,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呢?学习了课⽂就知道了。
⼆、初读课⽂ 1、⾃由读课⽂,建议:⽤笔勾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把这些字读准;对于⾃⼰特别喜欢的句⼦,还可以多读⼏遍。
2、读了课⽂,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看谁能通过⾃⼰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字 1、读⼀读 多媒体出⽰带⽣字的词语,⾃由认读,读准字⾳。
2、认⼀认 没有了拼⾳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互相认读 ②摘果⼦,(多媒体⽰⼀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议 ①⼩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0咕咚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咕咚》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
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野牛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二、说学情学习此课,我们有以下有利因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
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
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说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基于上述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认读12个生字字音,会写7个生字。
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带有“热闹”“逃、跑”字词的重点语句。
3.体验识字的乐趣,产生喜欢汉字的愿望。
四、说重难点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因此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1.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语气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在掌握“热、闹”两字结构、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运用“热闹”说一句话。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咕咚》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小故事,讲述了小猪咕咚在小河边上喝水的经历。
这篇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咕咚》的故事情节小猪咕咚醒来后,感到喉咙很渴,于是他跑到小河边上喝水。
就在他要喝水的时候,他发现水里有一条鱼在游来游去,他非常好奇,就把头探进水里看。
不料,小猪被鱼引诱到了深水区,掉进了水里。
他惊恐不已,但是他不停地挣扎着,最终终于游回了岸边。
2.《咕咚》中的语言特点《咕咚》是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作文,作者主要运用了简单明了的语言,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3.《咕咚》中的教育意义《咕咚》这篇小故事中教给我们了一些有益的教育意义。
首先,小猪咕咚没有被惊吓住,而是不停地挣扎着游回了岸边,告诉了我们不要放弃自己,一定要勇敢地去面对挑战;其次,小猪咕咚在遇到危险时,保持镇静,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教育,告诉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要保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4.附加的教学知识点除了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外,我们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一些附加的教学知识点的传授。
对于小学生,他们应该知道自己身体的基本部位,比如咽喉、四肢、头部、脖子等等。
还可以教授一些水的知识,如水的作用,水的种类等等。
通过附加的教学知识点,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故事,同时也可以增加他们的相关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该小故事简单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既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又教育了孩子们一些有益的道理,所以它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不错的教学材料。
除了前文提到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
下面将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
一、阅读理解《咕咚》这篇小故事是小学生阅读理解教学的一篇不错的材料。
在读这个小故事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们关注故事的主人公和事件背景,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咕咚》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咕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故事《咕咚》。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该故事内容。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4.了解并书写生字“咯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复述、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故事情节。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能够理解并运用新生字“咯咯”。
三、教学准备1.课文《咕咚》故事卡片。
2.黑板、彩色粉笔。
3.情景图片。
4.生字卡片“咯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情景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图片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咕咚》,学生跟读。
2.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拓展教师向学生介绍生字“咯咯”,让学生尝试书写。
请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并展开故事的发展。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堂练习与反馈1.学生个人朗读课文,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3.学生在生字卡片上书写生字“咯咯”并进行巩固练习。
六、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故事《咕咚》。
2.完成生字“咯咯”的书写练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和课文朗读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练习和引导。
以上是本节课《咕咚》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 咕咚》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 咕咚》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咕咚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描述咕咚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情感体验,懂得尊重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 1. 掌握咕咚的故事内容。
2. 学会使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咕咚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咕咚的人物形象与情感。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描述来感知咕咚的特征。
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咕咚故事动画片段,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学习: 逐段讲解咕咚故事内容,让学生听懂并跟读故事。
3. 练习: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描述自己对咕咚的理解与感受,分享给全班。
4. 拓展: 让学生自由创作一段关于咕咚的小故事,鼓励发挥想象力。
5. 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咕咚故事中的道理和情感,鼓励学生彼此分享心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咕咚的故事,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思考问题: 1. 你认为对咕咚故事的理解有助于你的成长吗? 2. 在描述咕咚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 3. 你认为故事中的咕咚能够教给你什么重要的道理?延伸活动: 1. 给学生分发咕咚的图片,让他们根据描述重新设计咕咚的形象。
2. 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咕咚小故事,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
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清晰,对咕咚故事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均有所提升。
在练习环节中,学生之间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讨论,展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情感认知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同学的分享,可以看出学生对咕咚故事的理解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促进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咕咚》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咕咚》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词语。
2.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味。
3.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进行适当的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词语和句子,如“喧哗”、“昆虫”的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问题的讨论,提升理解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咕咚》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录音机等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导读1.课堂环境创设(5分钟):营造安静、温馨的课堂氛围。
2.温故知新(10分钟):复习前几课的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3.课文导读(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词语,引导学生朗读。
第二课时:课文学习1.课文朗读(10分钟):让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并指导发音。
2.课文分析(15分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词词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句型练习(1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型进行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课文理解1.课文填空(15分钟):布置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
3.课文表演(1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课文片段,展示学习成果。
第四课时:课文拓展1.同义词搭配(1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同义词搭配,拓展词汇量。
2.课外拓展(20分钟):推荐相关阅读,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思考。
3.总结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
2.思考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图片,并做简单介绍。
部编版小学语文《咕咚》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咕咚》课文原文及赏析
《咕咚》原文:
森林里有一片大湖,湖边长满了高大的树。
有一天,一只小兔正在湖边玩耍,突然,一个圆圆的东西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巨响。
小兔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其他动物听到后,也跟着跑起来,狐狸、猴子、大象、狮子……大家都跑得气喘吁吁。
最后,大家遇到了聪明的野牛。
野牛问:“你们为什么跑啊?”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咕咚来了!”野牛冷静地想了想,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什么是‘咕咚’吧。
”
于是,大家一起回到湖边。
这时,又有一个圆圆的东西从树上掉下来,发出“咕咚”一声。
大家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了的木瓜。
大家都笑了,原来“咕咚”就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从此,每当有木瓜掉进湖里,大家都会笑着说:“咕咚来了!”
《咕咚》赏析:
这篇课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教育孩子们面对未知的事物时,不应盲目恐慌,而应保持冷静,勇于探索和了解真相。
故事中的小兔和其他动物在听到“咕咚”声后,因为恐惧而盲目逃跑,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可能出现的恐慌和盲从心理。
而野牛则表现出了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它引导大家去探究“咕咚”的真相,最终揭示了“咕咚”其实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这个故事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理解了勇敢面对未知、理性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同时,故事也强调了团队合作和互相学习的价值,当大家共同探究问题时,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总的来说,《咕咚》这篇课文通过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为小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简单描述。
3.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生字生词的认读。
2.理解课文内容,简单描述。
3.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2.教具:课文印刷件,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引出课文主题:“咕咚”。
2.复习前几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学习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生字。
第三步: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每组派代表表达自己小组的观点。
第四步:课文解析
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解释一些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
第五步:练习
1.学生针对课文进行问答练习。
2.学生自由发挥,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第六步:总结
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2.强化重点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
1.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描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课文《咕咚》为基础,通过朗读、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上是本节课《咕咚》的教案,希朿可以对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下第20课《咕咚》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下第20课《咕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主要人物及事件,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3.通过与同学的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能够在课堂展示个人理解,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及事件。
2.朗读表达,增强语感。
3.课文赏析,展示个人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中隐含的情感和意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人见解。
四、教学准备
1.板书工具:彩色粉笔、擦拭工具。
2.教学课件:相关课文内容。
3.教学辅助:学生课本、教师课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介绍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兴趣,预热课堂气氛。
2. 主体(30分钟)
1.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
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特点。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启发他们展开个人想法。
4.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3. 拓展(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或小组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
学生回顾当堂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和意义。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课文朗读和思考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朤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悟《咕咚》这篇课文的内涵。
《咕咚》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9 咕咚一、教学目标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判断。
4.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二、教学重难点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小朋友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学一学,请你根据老师的要求,模拟出声音。
(1)小鸡的叫声?(叽叽叽)(2)小青蛙的叫声?(呱呱呱)(3)程老师的笑声?(哈哈哈)2.游戏升级我们来——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三组汉字,猜一猜哪一组汉字是谁的叫声、为什么?预设:(1)小鸡的叫声是第一组“叽叽叽”,“叽”的左边是口字旁,说明和嘴巴有关,右边是“几”,是个形声字。
(2)小小青蛙的叫声第二组“呱呱呱,“呱”的左边是个口字旁,和嘴巴有关,右边是“瓜”,“西瓜”的“瓜”,读音一样,是形声字。
(3)老师的笑声是第三组“哈哈哈”,这个字我认识。
3.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啊,小朋友们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猜出来的。
左边的偏旁告诉我们这个字和我们的嘴巴有关,这叫形旁,右边的部分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这叫声旁。
汉字就是这么有趣,猜一猜我们也能猜出来它的读音和大概的意思,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猜一猜这两个字读什么吗?(板贴咕咚)预设:生:gūdōng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咕”左边是个“口”字旁,是形旁,右边是个“古”,是声旁,是形声字,“咚”左边是个口字旁,是形旁,右边是个“冬”,是声旁,是形声字。
4.(出示拼音)猜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5.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和这两个字有关,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课题?齐读(补完整板书20.咕咚)板贴二、初识课文,认读生字1.这篇课文和之前学习的课文有些不同,它只有几个字有注音,有些字没有注音还不认识,请你想一想,知道这些不认识的字的读音能不能用猜的方法?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检查,自然段标好了吗?左手按书,右手指,开始。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咕咚》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咕咚》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原文】木瓜熟了。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小猴子看见了,问他为什么跑。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
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这一下可热闹了。
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
野牛拦住他,问:“‘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大象说:“没看见,大伙都说‘咕咚’来了。
”野牛拦住大伙问,大伙都说没看见。
最后问兔子,兔子说:“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
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
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
(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
)齐读课题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好啦, “咕咚”可怕极了!
快逃命啊, “咕咚”来了!
野牛是怎么做的呢?
“咕咚” 在哪里, 谁看见了?
“咕咚”是什么呢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来总结
遇事多动脑 不盲目跟从
再见
《咕咚》
遇事多动脑 不盲目跟从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咕 咚 扑通
滴答
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咕咚 吓 拦
这一下可热闹了。成语
人山人海
门庭若市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
lǐng
领
领导
带领
想一想
岭龄铃
指鹿为马
“咕咚”来了,小动物们是什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