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外部空间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复习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ppt

复习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ppt
演示课件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5)空间领域:
住宅建筑群体外部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就是易于形成 与居民活动范围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 根据不同领域的使用性质,一般分为:(图8-12) 私有空间:住宅私有庭园、阳台或露台。 半私有空间:住宅入口单元周围的场地。 半公共空间:组团内的公共绿地和住宅之间的空间。 公共空间:小区级集中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 (掌握外部空间领域和层次划分示意图)
量的公共建筑。 3)街坊道路间距:200~300m,交叉口较多,儿童上学、
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图8-3)
2. 居住区分级
1)居住区分级: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 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2)概念: 居住区 (P301) 居住小区 (P301) 住宅组团 (P301)
演示课件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见下表)
居住区
小区
户数(户) 10000~16000 3000~5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组团 300~1000 1000~3000
4.居住小区规划理论新发展
淡化组团级结构,强化院落式的单元组合,突出地方特 色和环境特征。
居住区划分为若干个居住小区,居住小区再划分为若干 居住组团。生活服务设施的重点放在居住区一级。居住 区一住宅组团二级规划结构采用少。
演示课件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三)住宅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
1.群体空间构成 空间构成要素
空间围合类型 空间尺度比例 空间构图手法 空间领域
2.平面空间组合方式
(掌握概念,特点,形式,适用住宅类型) 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院落式,混合式。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绪论 ppt课件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绪论  ppt课件
一栋建筑内集合一定数量的住宅单元(家庭单元) 产生因素:
• 工业革命后,许多人口涌入城市,人口膨胀,住宅奇缺,成为一个 社会问题。
• 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尽量减少土地用量,住宅向空间纵向与集成化 发展。
• 造价低,方便施工,便于大量建造(工业化,模数化)。
53
• 第三者介入,形成住宅产业,发展商、政府与购买者。
60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五项具体政策措施: (一)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 (二)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三)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 (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 (五)加强市场监管。
产生原因:
•我国的政府倾向于将住宅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住宅的缺口较大。人口多,多年的计划经济不重视个人生活的品质。 •我国有发展住宅的条件。人的深层意识中,有买房置地、供子女上学成
血缘婚
不确定
居住形式 巢、穴居,没有固定住所
母系氏族
群婚
对偶婚(走婚 风俗)
固定居住 大家庭 只知其母不知 其父
穴居、半穴居:西安半坡 遗址大房子
干阑建筑:浙江余姚河姆 渡长屋
父系氏族 之后
一夫多妻一夫 固定居住
一妻
大家庭
各地民居
一夫一妻
家庭结构相对 住宅功能几乎没有多大变
固定

44
三、住宅的发展
13
14
工程类型
设计收 费
方案设计 方案深化 建筑
结构
水卫
电气
暖通
10%×20% 10%×20% 33%×20% 35%×20% 10%×20% 12%×20% 10%×20%
多层住宅
小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
多层砖混公 建 多层框架公 建 高层框架公 建 单层厂房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概述经典课件(PPT61页)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概述经典课件(PPT61页)

1四.可.灵空活间分灵隔的活住分宅隔体系
①什么是SAR体系住宅? ②大开间住宅
KJ结构或大开间横墙承重结构 2.灵活分隔方式 ①中帷幔 ②折叠式隔断,灵活隔板 ③壁柜式隔板
五.套型模式发展趋势
1.居室型 2.方厅型 3.起居型(小户型) 4.表现型(舒适型)
第二章 低层住宅设计
2.1 低层住宅设计的类型和特点
通风
三.套型空间组织
1.餐厨型(DK型) 2.小方厅型(BD型)
用餐空间与睡眠分离,起居与睡眠合用同一 空间 3.起居型(LBD型) ①LBD型 ②L.B.D型 ③B.LD型
4.起居餐厅合一型(LDK型) 多见于国外住宅 5.三维空间组合型 各功能空间不限在同一平面内布置 ①变高层住宅 ②复式住宅 ③越层住宅
四、我国古典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与居住模式简介:北方的“四合院”、
西南的“一颗印”、长江流域的“干阑式”、江西、福建的“围屋”
绪论(2)
四、当前我国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城市住宅的缺失:亲情的疏远——家庭生活模式的改变
人与人的隔离—交流与共享空间的缺失
失的后果
安全感的缺失—人情疏远、所属感与占有感缺
二、住宅设计原理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1、掌握住宅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设计技巧; 2、把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培养个性建筑设计风格与特色; 3、提高建筑设计理论素养,增强工程意识;
三、居住建筑的分类:住宅和宿舍 1、住宅:按居住模式分为—城市住宅(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 —农村住宅 2、宿舍:按居住模式分为—普通宿舍(单身、集体宿舍) —公寓式宿舍
3.较大建筑覆盖密度和较小人口密度不利于 提高为住宅服务的道路,管网,其它设施 的使用效益
农村居民生活模式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居住模式趋于 城市化,住宅设计仍以低层为主,注重室内卫生环境和室外环境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ppt

外部空间设计.ppt

2.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建筑空间大抵可以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 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积极空间(Positive-space)即P空间。 消极空间(Negative-space)即N空间。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所谓 计划,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所谓空间的消 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前者是收敛的,后者是扩 散的。(N空间,P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PN空间)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1.外部空间的形成
空间本质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 互关系所形成的。
空间的形成外界条件—给予感觉它的人以影响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空间的形成既与视觉有关,也与嗅觉,听觉,触觉有 关,同时也与风雨、日照等有关。
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种要素所限定的。 (限定空间的维护结构)
2.质感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 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视域 各个不同距离的材质。
联合国要素
连续质感
同一物体,在不 同的距离观看, 产生的质感会发 生变化,可以采 取一定的措施, 使第一次质感与 第二次质感不连 续,如布置水面、 灌木丛等。
外部空间设计
主讲教师:赵珉
主要内容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二、外部空间的要素 三、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四、空间秩序的建立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
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是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 凿了门窗盖成一个房子,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 “有”带给人们便利,“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复习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ppt

复习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ppt

演示课件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舒适:室外环境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居民与场地的联系。 交往:活动及交往场所;归属感和认同感。
2.经济要求
1)主要用地指标: 容积率:是指用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
映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指标。(容量控制) 建筑密度:是指用地上建筑基底面积之和与用地面积之
2)建国初期( 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 采用居住街坊的布置方式。
3)现在规划结构(主要形式) 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两级规划结构) 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三级规划结构)
演示课件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1.成街、成坊的布置
1)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空间, 2)成坊的布置方式:是住宅采用周边式的布置,配置少
量的公共建筑。 3)街坊道路间距:200~300m,交叉口较多,儿童上学、
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 (图8-3)
2. 居住区分级
1)居住区分级: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 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2)概念: 居住区 (P301) 居住小区 (P301) 住宅组团 (P301)
演示课件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a. 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均匀分布,以形成良好的交通组 织系统,并有利于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b.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2个出口(可同一方向)。 c.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2个方向出口与外围道路相
连系。
3)各级道路作用,道路断面形式和基本尺寸(P311)
a. 机动车道(间距150m) 双向:一般7m宽 单向:一般4m宽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演示课件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住宅空间设计》PPT课件

《住宅空间设计》PPT课件

2021/3/25
授课:XXX
53
运用标准化生产的工业产品,根据空间来组织和布置。
2021/3/25
授课:XXX
54
现代主义风格设计要点:
注重空间功能性与布局合理性,尝试运用新材料、新工艺。色彩强调柔和明快, 或强烈的黑与白的对比,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强调材质本身的肌理和质感, 不同材质的搭配组合。
住宅空间设计
2021/3/25
授课:XXX
24
2021/3/25
授课:XXX
25
(二)内容
2.1.空间设计原则 2.2.界面设计要素 2.3.住宅陈设设计 2.4.物理环境设计 2.5.相应的室外环境设计
2021/3/25
授课:XXX
26
(三)流派和趋势
3.1.主要流派 3.2.发展趋势
2021/3/25
2021/3/25
授课:XXX
77
围?透?
2021/3/25
授课:XXX
78
(三)造型原则
1.形状 2.尺度 3.材质
2021/3/25
授课:XXX
79
1 形状 物体的形状由点、线、面这三个元素所组成,这三个元素是对物体的抽象概括。 住宅空间中,有了形体就会有线条的存在。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感受。
66
(五)艺术与技术
住宅空间设计的灵感可来自 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装饰部件、 艺术陈设品、家具等形式的美,另 一方面则是材料、工艺、灯光等现 代工业技术美。
住宅空间不仅是欣赏性艺术, 而且是一种创造使用价值和空间的 实用艺术,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创作。
2021/3/25
授课:XXX
空间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PPT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PPT

3、餐厅
• 餐厅是供家人以及客人就餐的地方。 现代的家庭,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 居住水平的逐步提高,套型中独立设 置餐厅已成为必要。当然,在标准较 低的套型中,餐厅难以独立,只能在 客厅,甚至厨房中就餐。
• 餐厅中基本的家具有餐桌、座椅、冰 箱、酒柜等。
• 餐厅的平面尺寸应能满足一家人就餐 的需要,有条件的还应满足来客就餐 的需要,应能摆放下,适当大小的餐 桌,足够的座椅、留有供人活动的空 间。
开间尺寸:1800mm--3000mm 进深尺寸:2400mm--3600mm 面积:5m2 --10m2 为宜
厨房必须直接对外通风采光,使 油烟能直接排除室内,以免影响室内 的卫生和产生呛人的气味。另一方面, 由于厨房在套型内属于次要的功能空 间,没有不要占据好的朝向,应当布 置在差的朝向,同时,厨房容易产生 脏乱因素,油污容易污染墙面,使周 围环境变差。
2、客厅 客厅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家庭公共活动的需求、如:家人、亲友团
聚、会客、看电视、听音乐、娱乐消遣等。有时甚至会兼做就餐 功能,在住宅套型设计中,均应单独设置一较大的起居空间,这 对于提高家庭生活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客厅中最基本的家俱布置:沙发、茶几、电视柜、音响柜、储物
柜、空调柜机、装饰盆花等。较大的客厅有时还需腾出一角布置 钢琴,还要有足够的空间供人活动,往来行走。
住宅建筑设计
张译文
洋丰 圣乔维斯
龙香湖港两置江地新.约宸克郡
融创 欧麓花园城2
前言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 1、什么是住宅 2、住宅对我们的重要性 3、学习住宅设计的重要性
• 住宅是指专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别墅、公 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职工单身 宿舍和学生宿舍等。
1
2
3

房屋建筑学全课件ppt课件

房屋建筑学全课件ppt课件

(二)、单层工业厂房构造组成
1、承重结构
横向排架 基础、柱子、屋面梁(或屋架)
纵向连系构件 基础梁、连系梁、吊车梁、圈梁
支撑系统 屋盖支撑和柱间支撑
2、围护结构
外墙 抗风柱
设置在砖混结构房屋两端山墙内,抵抗水平 风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简称为抗风柱 。 一般用于高耸、内部大空间、横墙少的砖 混结构房屋,如工业厂房、大型仓库等。 屋面板 天窗
A、 基础
作用:上承下传,是建筑物最下部的承 重构件。
设计要求:坚固、稳定,且能抵抗冰冻、 地下 水和化学侵蚀等。
B、 墙和柱
作用:承重构件和围护构件,内墙还起 着分隔房间创造室内舒适环境的作用。
设计要求:足够的强度、稳定性、保温、 隔热、 隔声、防水、防火等能力以及具有一 定 的经济性和耐久性。
例如:水塔、纪念碑等。
第一节 建筑的分类
一、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
(一)民用建筑
1、居住建筑:供人们休息、生活起居所使用的建筑 物。如住宅、公寓、宿舍等。
2、公共建筑:供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 术交流活动等所需要的建筑物。如托幼建筑、科研建 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行政办公建筑、园林建筑、 念性建筑等。
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二)基础的埋置深度
概念:室外设计地坪至基础地面的垂 直距离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 1、与地基的关系
2、地下水位的影响
3、地基土冻胀融陷的影响
0.5-2.5m
4、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上部荷载的大小 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地下设备 基础的形式和构造
钢筋砖圈梁:用M5砂浆砌筑4~6皮砖,上 下各配2φ6钢筋,钢筋间距不大于120。
钢筋混凝土圈梁钢筋布置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PPT课件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PPT课件

住宅建筑的绿化设计
绿化布局
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绿化布局。
植物配置
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绿化与建筑结合
将绿化融入建筑设计,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05
住宅建筑的结构与设备设计
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
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高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选择合 适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 结构等。
场地布局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确保日照、通风、采光和景 观等要求。
场地交通
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实现人车分流,提高交通 安全性。
住宅建筑的景观设计
1 2
景观规划
结合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
景观元素
运用植物、水体、小品等景观元素,打造宜人的 居住环境。
3
景观与建筑融合
实现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共生,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
气候变化对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提 高建筑的适应性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未来住宅建筑设计的创新方向
创新方向一
数字化设计。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如BIM、VR等,实现住宅建 筑设计的数字化表达和模拟,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创新方向二
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实现住宅建筑的快速建造和 灵活组合,满足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需求,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03
住宅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
室内光环境设计
自然采光设计
充分利用自然光,合理布 局窗户、阳台等采光口, 确保室内光线充足且分布 均匀。
人工照明设计
根据室内不同功能区域的 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和 光源,营造舒适、温馨的 室内光环境。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PPT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PPT
“居所”空间及环境满足居住者特有的精神需求。如:
A、体现权力及尊卑关系(四合院、皇宫、庄园…) B、满足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临近自然环境:山、江河、树木…); C、寄托人文情怀(传统、怀旧、时尚、个人风格、情感寄托、避世、哲学 感悟…)
这种需求,是建立在“个人生活哲学态度”基础上的“居所”空间及环境的 “个人意志化”,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在更高层次上的满足 。
3、居住建筑是如何发展的?
● 原始住宅(版本1.0) ●乡村住宅——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革命)的结果(版本2.0) ●(现代)城市住宅——第二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结果 (版本3.0)
● 农业革命——人类定居,财富积累,人类初步社会化。 ●工业革命——使工业成为人类生产力的主体构成,并大大强化了商业的作 用,使城市的角色和性质中大大增加了经济的比重,从而使城市的磁极效应 大大增强(“城市首位度”)。
这就是“中国梦”。
5、我国城市化背景资料:
•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 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达到53%。
• ——国际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后,将进入城市化加 速期,达到70%后开始放缓。 ——中国人均收入步入3000美元后,中国经济就如同一个人的生长进入青春 期,其成长变化开始呈加速趋势。——中国在2020年左右,制造业所创造 的产值将会超过美国,继清朝鼎盛时期之后,再一次成为世界第一。 ——到2030左右,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52%提高到65~70%左右。每年 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4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 到城市)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从产业的需要来 看,20%的人从事农业就可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9)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第二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规划设计
.
1
第一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与特点
一、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涵义
空间:外部空间环境指的是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 的一切活动领域。
地 ㈥社会环境 ㈦心理环境等。
.
4
第三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
一、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规划 二、住宅外部交通系统的组织 三、住宅外部绿化环境的配置 四、住宅外部活动场地的规划 五、住宅外部环境设施设计 六、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
.
5
一、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规划
(一)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规划的基本要求 1.功能要求:通风、日照、安静、便捷、安全、舒适、交往。 2.经济要求: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
.
2
二、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特点 (一)构成要素的复杂性 (二)使用需求的综合性 (三)环境艺术的多重性 (四)整体发展的持续性
.
3
第二节 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按基本属性划分:物质环境因素和非物质环境因素 按功能特征划分: ㈠生理环境:阳光、通风、防噪等。 ㈡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 ㈢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商业服务、文化教育、游憩场所。 ㈣交通环境 ㈤空间环境:居住区用地:居住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
.
19
(二)道路类型、等级及停车场地设施 1.道路类型:车行道和步行道 2.道路分级:
a. 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20--30m,山地城市不小于15m,车 行道9—14m,一块板、三块板。人行道2.5—5m.
b.居住小区级道路:对外联系主要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 度不小于14m(采暖区),10m(非采暖区)车行道宽6—9m,一块 板,人行道宽1.5—2.5m。
混合式:内容丰富,适用性强。
.
10
.
11
.
12
.
13
.
14
.
15.ຫໍສະໝຸດ 16.17(四)住宅建筑群体组合的经济要求
1.住宅设计对使用土地的经济性的影响:
a。加大进深,缩小面宽,节约土地,提高容积率.b.减 低层高,采用复式或夹层、背向退台,或坡顶,通过 减低总高度,减小日照间距,节约土地。C.适当提高 层数,也是提高容积率,节约土地的方法,但要考虑 造价。
环境:外部环境就是作用于有生命生物的外界影响力的综 合。也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体验和感知的外界 之总体。
人类需求层次—马洛斯– 需求层次论:生理需求、安全需 求、交往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华沙宣言:人类聚居地,必须设计得能提供一定的生活环 境,维护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一切,采用充分的手段保 证私密性,并且提供面对面地相互交往的可能。
2.群体组合对使用土地经济性的影响:采用建筑空间综 合利用,采用高架平台和过街楼,适当增加住宅拼接 长度,以及采用周边式规划布局,不同层数混合布置。
.
18
二、住宅外部交通系统的组织
(一)住宅外部交通组织的基本方式 1.人、车分行交通组织方式 2.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 3.综合式交通组织方式(平面、立体)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应设不小于4*4 米的消防通道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 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应设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不应小于2.5米,纵坡 不应大于2.5%
.
21
我国建筑规范中对车库、停车场设计标准规定得 比较复杂,并分为四个等级,并没有规定所谓 “标准车位尺寸”,而是规定了相应最低满足的 尺寸,如车长不大于6米及车宽不大于1.8米的车, 规范车与车之间间距为不小于0.5米,车与墙、车 位端之间间距不小于0.5米 因此对于一般以停小型车为主的停车场来讲,车 位尺寸多采用2.5~2.7×5~6米的尺寸(象奔驰S系、 宝马7系等豪华车车长都超过5米),而单车道回 转车道宽度不小于3.5米,双车道不少于5米, 2004年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的场地作图题就 考了一个停车场设计,题目将车位尺寸预设为 2.5×5米。双向回转车道预设为5米。一般来说, 应该是6米长,2.5米宽,小型的也应该 5米长, 2.2米宽。
.
22
三、住宅外部绿化环境的配置
(一)住宅外部绿地环境的构成:公共绿地(居 住区公园、小区绿地游园、组团绿地)、宅前绿 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街道绿地。
标。 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建筑容积率的考量对象是建筑物的使用空间 .建筑密度一般不会超过
40%-50%,用地中还需要留出部分面积用作道路、绿化、广场、 停车场等。 3.美观要求 4.居住区规划中,住宅用地占居住区用地平衡指标的45-60%
.
6
(二)住宅建筑群空间的规划结构 1.成街、成坊的布置 2.居住小区(7000—15000 人)---住宅组团
5. 空间构图手法:空间对比、空间节奏韵律
6. 空间领域:私有、半私有、半公共和公共空间
.
9
2.平面空间组合方式
行列式: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空间呆板单调。
周边式:好街景、内部安静、节约用地、部分朝向差,日照 通风受影响。
点群式:地形布置灵活,外墙较多,在寒冷地区不利节能。
院落式: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利于安全 防卫和物业管理,并能提高容积率。
(1000—3000人): 3.居住区(3万—5万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
.
7
.
8
(三)住宅建筑群空间组合
1. 群体空间构成
2. 空间构成要素:建筑物、围墙、铺地、建筑小品、 绿化等。
3. 空间围合类型:庭院—广场型、带型、组合型
4. 空间尺度比例:带型高宽比1:1—1:2.5为宜,庭 院和广场型不宜超过1:4
c.组团级道路:区内主要道路,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不小于 10m(采暖区)或8m(非采暖区),路面宽4—7m。
d.宅前小路:不小于2.5m 3.自行车停车:集中停放,分散停放 4.机动车停车:总量不小于总住户的20%。集中停放,分散停放。
布置地点。停车的基本形式
.
20
居住区内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