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历史神入法” 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借“历史神入法” 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以《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魂之所在,也可以说是核心素养中的顶层设计,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关注甚少,或者流于表层。今天,笔者就想以“历史神入教学法”为依托,谈一谈让“家国情怀”在实际教学中“稳稳落地”的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概念界定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

任与人文追求。刘继伟老师等认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

追求,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瑰

宝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高度统一认知基础上的自有学者价值观的内化。

“神入”最早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德国哲学家赫尔德是最早把“神入”这一理论运用在历

史研究当中并提出要用“避免用现代人眼光去思考过去的事情”的要求,进而建议“要想了解

一个人或者民族之所以这样行动,就要考虑到它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必须尝试去感受这些情

感以及行为,不然的话人们读到的只是历史留下来的语句罢了。”2而“历史神入教学法”就是

带领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中,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思考历史,以产生

共鸣、共情,更利于“家国情怀”目标的“落地”。百年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沉重、屈辱的一段

过去,也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救亡意识、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因而,笔者选择以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为例,来谈谈“历史神入教学法”在实现“家国情怀” 素养培养上的

策略。

一、打造历史现场,形成视觉冲击

今年是抗战胜利的 74 周年,战火硝烟的年代已然远去,对于现在的 00 后而言战争似乎

早已不是切肤之痛,更有甚者将烈士当年之牺牲看做是一种可笑的行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与“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

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 当前

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按照建构主义的指引,创设真实的情境成为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3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和体验感,有学者将本节课设计为

一场“抗战胜利 74 周年的特展”。课前由学生自行分组,在校园进行现场采访,采访师生对抗

日战争基本事实的认知、对日本的态度,并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采访的瞬间,作为导入播放,用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次特展分为三个部分:“记忆的沉淀”、“坚守的力量”、“必

胜的信念”,通过三个展区的设计将全民族抗战、抗战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

义三个子目的内容重新整合,为学生搭建历史现场,营造历史氛围,创造“神入”的氛围,有

助于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让历史在不经意间渗入学生的思维中,亦有助于价值观的养成。

二、构建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

历史认知的形成离不开历史史料的呈现,而不同的史料呈现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解释,形

成迥异的观点。被日军称为“活关公”的国民党张自忠将军在中国的抗战史上曾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而在抗战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曾出现过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到了此点,通过多元史料的呈现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挖掘思维的深度。

材料一张自忠是第38 师师长,隶属于宋哲元的第29 军,负责驻守京津地区。卢沟桥事变后,第 29 军奉命南撤,不久,平津沦陷,近代历史上首都北京第三次经历了外敌的“清洗。作为“守城人”之一的张自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1937 年的后半年,基本上各大报纸周刊头条都是在奚落辱骂张自忠的标题,一时间张自忠成为了众矢之的。

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北京、天津市民,你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的“汉奸”称号?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第 29 军奉命南撤以保存实力,为了给部队争取撤离时间以及保护京津地区不受到损害,张自忠被留下与日军周旋。自从 29 军撤离之后,张自忠就一直和日本人周旋,很多人都讨厌日本人,不愿意和日本人有交往,而在百姓眼里张自忠频频与日本人交谈的行为就是在“卖国”。

材料三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中弹牺牲,他牺牲以后,日军命令把他的尸体收敛入棺,并且送还给中国。在他移葬回重庆经过宜昌时,万民夹道相迎,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

但祭奠的群众却几无人逃散。

设问:阅读完以上材料,你对张自忠将军的看法有改观吗?

追问:你觉得张自忠将军身上蕴藏了何种精神力量让他的对手既畏惧又尊敬?

教师呈现冲突性的史料,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对历史人物

的认知也由模糊、朦胧逐渐走向清晰,民族英雄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铁血般的精魂” 等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渗透、内化为学生心里的某种价值观,这也就是“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

三、设置群体角色,“神入”历史情境(中共七大播报)

基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

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

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4在“中共七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有学者设计

了一项体验活动——新闻直通车。设置了 5 个体验角色。

角色 1: 主播

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新闻直通车,今天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召开。有学者们在延安宝塔ft下的特别演播室为您带来专题报道。

下面请看一段大会的简报,稍后将为您带来有学者台特约记者的现场报道。

视频:中共七大

角色 2: 现场记者、农民、军人、与会代表记

者提问与会代表:请你谈谈参会的感受?

记者提问农民、军人代表:对本次大会你有何期待?大会的哪项内容最吸引你?

仿真的历史情境,恰当的设问都有助于帮助学生“神入历史现场”,激发学生产生共情,培

育家园情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深度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带领

学生进入角色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情共育。

四、深挖乡土教材,提升家园情怀

如何让年代久远的历史“动情”,一直是一线教师们实践中的困惑之处。而乡土教材的有效运

用不失为一种好的推进手段。乡土史料的兴起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人的乡土桑梓之情,天

然有一种亲近感,可以极大地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从而更易于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加深对历史的认知,自然也是涵育“家园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在讲授“全民族抗战”这一内容时,有学者寻找了一些苏州地区的抗战史,呈现给学生,以

期让历史更“走心”、更“动心”。

材料一

救国里地处姑苏区养育巷长春巷北,是一片拥有着六幢二

层楼的民国建筑群。救国里的一砖一瓦讲述着苏州人张一

麐舍命营救“七君子”,组织成立“抗日后援会”的抗日义举。

材料二

这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常熟沙家浜景区,这里记录了芦苇荡里的阿庆嫂、沙奶奶当年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