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武侯祠与襄樊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武侯祠与襄樊隆中之比较

一、建祠历史的比较

1、南阳武侯祠的历史沿革

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部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百姓十分怀念这位清正廉洁、勤勉忠贞的丞相,在其生前活动过的区域里,人们修建祠庙或对一些遗址、遗迹进行凭吊、祭拜,以表达崇敬之情。而在其生前躬耕过的南阳,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建庵祭祀活动。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侯初亡,所在各求为之立庙,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时故将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人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可见,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唐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宋时期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祭祀。

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于延佑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元仁宗时,南阳卧龙岗古建筑命名为武侯祠。可惜,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祸。至明成化年间,又将“孔明书院”恢复。以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郡守罗景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在这次施工中,发现前人题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根据这块石刻,进行复原。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2、襄阳武侯祠历史沿革

襄阳武侯祠始建于晋代,历经隋唐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但史记不详。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这时诸葛亮草庐已经后人修整,建筑物上出现了“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与当时盛行的祠庙差不多。由此证明,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东晋。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李景让维修襄阳武侯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让撰,无名氏篆额、碑的背面刻有唐代进士、中书舍人孙樵写的《刻武侯碑阴》碑文。唐光化三年(900年)诸葛亮被封为武灵王,襄阳武侯祠的规格也由此进一步提高。到了宋代,襄阳武侯祠内已塑有诸葛亮遗像,宋人苏轼、陆游和刘光祖都曾写诗撰文推崇诸葛亮。元代广德寺书院从广德寺迁到隆中,改称隆中书院,成为本地的最高学府。明初,吴绶对襄阳武侯祠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

明代襄阳武侯祠遭到巨大破坏。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选择隆中作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为“藩陵”,把隆中山改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对的山定名为面山,偏东的山定名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他毁掉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庐。他迁走隆中书院,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特别是两晋至唐宋时期的碑刻石铭,破坏殆尽,荡然无存。朱见淑死后,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阳府左长史林光请于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

明代成化年间“隆中十景”形成。襄阳隆中武侯祠在清代经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人们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1932年,蒋介石到隆中,为隆中题写了匾额、楹联,举行祭祀仪式,拔款维修

隆中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隆中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先后多次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了维修或翻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隆中新建了吟啸山庄、老龙洞景区建筑群。1987年,重建了隆中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又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沿革比较

两者都自称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草庐对”的提出之地。从文献记载的建祠时间看,两者均在魏晋时期,但南阳稍早于襄阳,南阳武侯祠的建祠时间为诸葛亮死后不久,黄权就在南阳卧龙岗举行祭祀活动。从历史发展上看,南阳武侯祠在唐宋时期比襄阳武侯祠更有名。襄阳隆中在明代(弘治年间)一度遭毁灭性的破坏。明嘉靖年间南阳与襄阳一样都被敕赐庙额“忠武”,祭祀规格和祭品一样。但南阳武侯祠受到嘉靖皇帝特派驸马都尉前来祭祀的殊遇。民国时期,蒋介石曾捐资助修襄阳隆中,但南阳武侯祠在抗战时期是南阳城主要的抗日战场,并在抗战时期成为宣传抗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唐抗战胜利碑),于右任等国民党要员前来参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襄阳隆中征集和制作了大量匾额楹联,并制造了一批景观。而南阳武侯祠正着力于古代建筑的保护。

二、外部环境

1、南阳武侯祠的外部环境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古城西八里的卧龙岗上,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祠宇占地二百余亩,现存廊庑二百余间,建筑布局疏密有致,殿堂雄伟壮观,是中原地区文物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建筑遗存,保存完好。整座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红墙灰瓦,已初具北方官式建筑特征,与襄阳武侯祠寄情山水的风格大相迥异。南阳武侯祠没有多少山水为伴,只是中轴对称的忠臣祠庙,几进院落,布局严谨。庙内绿树成荫,掩映着红墙和各种碑刻题字,小环境倒也幽雅。

2、襄阳武侯祠的自然环境

襄阳武侯祠距襄阳城十三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十二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主峰隆中山(乐山)海拔三百零六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景色颇为优美。

3、比较:襄阳隆中距城区较远,而南阳武侯祠现在已经成为市区,给人们的感觉造成南阳武侯祠在汉代末年就在南阳城中的感觉,南阳武侯祠失去了隐居、躬耕的氛围。同时,襄阳武侯祠由于离城区较远,给襄阳武侯祠留下了较多发展空间。在对外宣传上,南阳市没有襄阳的投入力度大。

三、古建筑之比较

1、襄阳武侯祠古建筑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老龙洞、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草庐亭、抱膝亭、武侯祠、石牌坊、荷花池、襄王陵等景点。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腾龙阁等众多景点,丰富了文化景观。其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

2、南阳武侯祠古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