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f33c74df121dd36a22d820c.png)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学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抒写与远道之人同心而离居的黯然痛苦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再次朗读诗歌。
4、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5、观点一: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女子。
①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作出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主要抒发的是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本诗恰是写相思的。
②从诗句来看。“远道”与“旧乡”是相对立的,离旧乡走远道的在古代多是男子。诗中主人公是女子,她所思念的人在“远道”;而“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这应是女子的想象。她思念远方的亲人,因而想象亲人也必定思念自己。
观点二: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
在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还顾望旧乡”中的“旧乡”即故乡,则“还顾”者必是男子。他看见水中盛开的荷花,很自然地想采来送给心爱的女子,可惜“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忧伤以终老”,读之令人肠断。
1.探究始于问题,在学习新知之前鲜明的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富有逻辑地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
诗歌教学设计(共7篇)
![诗歌教学设计(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573063680203d8cf2f249f.png)
诗歌教学设计(共7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播放古筝曲,谈话: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的诗,了解很多诗人。
请说说你读了哪些诗,了解哪些诗人?2、学生自由交流3、揭示单元主题:你一定还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吧。
今天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二、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1、点拨:请大家回忆一下,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有哪些要求?2、交流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提醒强调:(1)讨论活动内容;(2)活动计划包括时间、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3)活动结束要展示活动成果。
3、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记录;三、汇报交流,完善活动计划1、各小组汇报本组活动计划;2、共同评议;3、完善活动计划,修改。
诗歌教学设计《十二月歌》是小学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
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十二月歌优秀教学设计,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十二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及词语,认识新笔画“撇点“。
2、朗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朗读课文,品读感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月吗?2.听学生回答,继续问:你们最喜欢那个月,为什么?3.这里有一首小诗,把你们喜欢的月份都写进去了(板书课题:十二月歌)。
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自由回答,齐读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常识入手,让他们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月份,再带着兴趣学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己先试着利用拼音读读诗歌。
2.老师范读,你们仔细地当小观众,再想想是否能读准确。
3.听了老师读得,说说你学会了哪些字。
让学生通过听读,说自己学会的字音。
再教同学们读两遍。
4.你们听得真认真,下面再和你的同桌读读,把字音读准,读通句子。
高年级古诗教案设计模板
![高年级古诗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615934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e.png)
高年级古诗教学设计模板一、导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导入、图片导入、引用以前学过的古诗(如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的诗篇)复习导入等多种方式,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
板书并齐读诗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并结合注释,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2.知道我们今天所学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们了解他吗?(课件作者画像出现)你对诗人有哪些了解,根据课前对诗人信息的收集汇报,师总结并出示诗人信息(课件出示)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为后面的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三、读古诗,明诗意1.初读,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读准字音,然后指名读,师范读等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来。
这样运用多种方式读古诗,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2.除此之外,让学生回忆以前所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无外乎也就是:看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想象画面等。
3.划出古诗中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
让学生先自己结合这些方法试着去理解,解决问题,实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做好记号,再让学生小组讨论,集体解决问题。
进而小组汇报交流,及时评价。
四、品古诗,悟诗情1.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中人物、环境等所蕴含的情感。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悟诗情。
在此环节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此处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在诗句中,读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同时必须启发学生整体把握古诗所蕴含的情感,然后逐词逐句逐段地去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插入一些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件,如一些时事政治视频等,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象,从而缩小古代和现代的距离,由古思今,结合当下与古诗相似的案例加以联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36c68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9.png)
高中语文古诗词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所选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2. 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若干首,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介绍每首诗词的作者及其生平。
3. 分析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4. 详细讲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5. 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词朗诵视频、名家讲座等。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安排诗词创作或改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或展示一幅与诗词相关的画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诗词打下基础。
3. 诗词赏析:逐句逐字地分析诗词的内容和形式,指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词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讨论:围绕诗词的主题思想、文化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练习,或者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句。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方法。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所学诗词,或完成一篇关于诗词的短文写作。
五、评价方式1. 通过课堂表现和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通过诗词背诵和短文写作来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期末考试中的诗词赏析题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83d46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f.png)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
教案的设计要围绕诗歌的教学目标展开。
这些目标包括: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
握诗歌的意象与修辞手法、培养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为了达
成这些目标,教案需要细致规划教学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教案设计示例。
假设本次课程选取的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开篇可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春天景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引入诗歌主题做好
铺垫。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诗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诗歌朗读
教师首先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随后,邀请学生尝试朗读,注意指导
正确的语音语调。
三、内容解析
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表达诗
人情感的。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意象的理解。
四、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如何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鼓励学生分
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审美情感。
五、创作实践
布置一个小作业,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或对某个主题情感的短诗。
这不
仅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魅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
中相互启发。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bd158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0.png)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高中诗歌鉴赏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诗歌鉴赏群文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530a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b.png)
高中诗歌鉴赏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言:高中阶段是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阶段,而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设计一堂高中诗歌鉴赏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第一部分:引入课程鉴赏一首经典诗歌老师可以引入第一首精选的经典诗歌,如《登鹳雀楼》或《静夜思》,通过详细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展示诗歌的美妙之处,并引起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
在解读过程中,老师可利用PPT或黑板,结合图像和文字解读,使学生对诗歌产生直观的认识。
第二部分:带领学生讨论群体讨论与合作学习在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群体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引导学生自主阐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老师也要设立一些引导性问题,如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文本。
小组合作写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他们根据鉴赏课堂的内容,共同撰写一篇关于诗歌的鉴赏文章。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围绕诗歌的主题、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老师可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让学生注意论证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第三部分:个人创作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在带领学生鉴赏和讨论诗歌后,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宣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写诗的思维导图或创作指导,减轻他们的写作难度。
写诗展示与分享在学生完成写诗之后,可以组织一次诗歌展示与分享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的诗歌读出来,并分享自己创作的背景、灵感来源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学习和启发,进一步拓展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第四部分:诗歌文选阅读诗歌文选阅读与解析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老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文选,如《红楼梦》中的诗词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解析。
高中诗两首教案
![高中诗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658ab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7.png)
高中诗两首教案第一首诗歌选取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留恋之情。
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通过讨论诗人的背景信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之后,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几句与原诗风格相仿的诗句,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第二首诗歌我们选择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教授这首诗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诗歌,然后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
随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
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的讨论话题,比如“你心中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个人看法。
在设计这两首诗歌的教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再次,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指导;要强调诗歌教学的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上述两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阶段进行诗歌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让诗歌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高中现代诗教案模板
![高中现代诗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a6667cde009581b6bd9eb4d.png)
高中现代诗教案模板【篇一:诗歌教案】【篇二:中国现代诗三首高中一年级教案】《赞美》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四、阅读第一小节五、阅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
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
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七、阅读第四小节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八、课堂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熟读。
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
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指导。
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
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6978f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3.png)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悟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课中讲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诗人思想和创作风格。
3. 鉴赏李白的诗歌《将进酒》。
4. 学生诵读和欣赏几首古代诗歌,品味其中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3. 学生诵读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
4. 分析《将进酒》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学生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比赛结束后,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6.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 学生在课后自学和朗诵古代诗歌,并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2. 学生需要学会评析李白的《将进酒》,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式:1. 讲授课堂教学2. 学生发言和互动3. 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四、教学反馈:1. 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发言,参与学生组织的古代诗歌朗诵比赛。
2. 通过学生报告和展示,了解到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考试和作业的统计和评分。
五、教学材料:1. 《古代诗歌鉴赏》一文2. 李白的《将进酒》3. 几首古代诗歌的文本4. 学生自学的古代诗歌文本六、教学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思想,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感悟了古代文化,培养了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高三语文诗歌语言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诗歌语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abee3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a.png)
高三语文诗歌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诗歌语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高三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包括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等;2. 掌握诗歌的常用语言表达形式,如押韵、对仗、比喻、拟人等;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诗歌中情感、意义的解读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诗歌语言的表达方式;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一段诗歌朗诵视频或播放优秀的诗歌朗诵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语言的魅力。
2. 讲授法:向学生讲授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并举例讲解,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对一首诗歌的解读和欣赏,促进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4. 创作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授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诗歌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并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步骤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要求全组成员共同解读并进行欣赏。
2. 学生讨论并撰写诗歌的解读与欣赏,可以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押韵等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解读与欣赏,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四:创作实践(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诗歌的方式进行表达。
2. 学生可以参考前面讲解的诗歌语言表达方式,如押韵、对仗、比喻、拟人等,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https://img.taocdn.com/s3/m/bdee9a2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9.png)
教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等)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提升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衣:《诗经》中的一首战歌,表达了战士们英勇战斗、团结一心的精神。
2.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描绘了春江美景和游子思乡之情。
3. 将进酒:唐代李白创作的豪放派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背诵指定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4. 实践法: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相互评价、反馈,提高朗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本节课将学习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词:分析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3. 示范诵读: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心得体会。
5. 实践演练:学生自主练习诵读,相互评价、反馈,提高朗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诵读展示:学生上台展示诵读,评价其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古诗词的背诵和文学鉴赏练习。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邀请诗人讲座:邀请本地诗人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诗词创作经验。
3. 参观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1a103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1.png)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精品」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0838b3783e0912a2162afd.png)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1、置身诗景,缘景明情。
2、借助多媒体,配乐诵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
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组合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回答。
老师明确。
这是一个美妙的组合,和谐的组合,如诗如画的组合。
无“春”则无“花”,无“月”则难见“花”。
而“月”是离不开夜的。
而在这五个意象当中,“月”又是主体与核心,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
春、江、花、夜皆在月的照耀之下,构成一幅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
春天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江水流逝意味着时光的流逝及思念之情,花代表着生机、希望、美丽。
月给人以相思与朦胧,夜的宁静又让人沉思默想。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师生共读,品味诗歌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c5ff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c.png)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3、齐读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
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
(读出相关的诗句)点拨:悲——“欢”——愤——狂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平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bf126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c.png)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
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龙源期刊网 .cn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作者:王文钰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2期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师逐渐更新观念,比以往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凸显语言习得需要真实环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
笔者以高中英语选修6(人教版)的第二单元《诗歌》为例,谈谈该话题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诗歌为话题,从学生初次接触诗歌,一直谈到诗歌创作的动机、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等。
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本单元共分8部分:1.热身部分;2.读前部分3.阅读部分;4.理解部分;5.语言学习部分;6.语言运用部分;7.小结部分;8.学习建议部分。
教学目标①语言知识:掌握重点的词汇和短语;掌握和理解几种诗歌的类型以及诗歌意镜;②语言技能:通过听课文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读课文,形成对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③学习策略: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④情感文化:通过学习,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英语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②如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篇二: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三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意象”的把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四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五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课时要点: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__________________ 26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六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课时要点:解答诗歌语言题的基本思路及相应强化训练 ________________ 33第七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诗文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第八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课时要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古典诗歌抒情方式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第九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课时要点: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第十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2、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3、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
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
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
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04典型考题]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北京卷)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常用方法】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
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