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例谈(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例谈(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例谈(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在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以 读”为出发点与归结点, 并落在 整” 上, 找到几个关键的 点”,采取 以点带面”的策略,帮助学生顺利、高效地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

一、《乡土中国》简单介绍《乡土中国》是我国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创作的一部社会学著作,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农村现象。

全书由 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和血缘地缘等多个方面,主要探讨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与地缘等内容。

作者通过通俗、简洁、流畅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主要特征进行概述与分析,全面展现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传统文化具有开创性意义,自然通俗的用语与深入浅出的阐述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通过对班内学生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内容,对整本书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方式上,他们依然习惯于阅读纸质书籍,认为这样更有读书的感觉与氛围,不过部分学生也可以接受电子书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属于高(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虽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真正落到实处仍然任重道远。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并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他们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平常只是喜欢阅读一些小说、杂志、故事等,以娱乐休闲为主,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阅读实用类与学术类的课外书籍。

《乡土中国》入选2019年新编订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后,经过了三年多的推行,仍然有不少教师与学生缺乏对其内容的了解。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难题:其一,《乡土中国》有着较强的学术性,以至于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其二,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很重,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其三,师生双方的阅读水平均不够高,亟须提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

读《乡土中国》的思考?
1.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吗? 2.深圳是否已经摆脱了乡土性? 3.为什么每到春节就会出现“回乡潮”? 4.为什么会出现“北漂”、“深漂”这样的名词? 5.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去当村官? 6.为什么《红楼梦》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可以
长期住在大观园里? ……
阐述乡土社会的权力本质是无为的 讨论了从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的长老权力。 讨论了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的性质和关系 讨论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阐述“社会变迁”背后的由科学技术带来一种新的时 势权力——知识权力。
全书逻辑:
乡土性产生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带来相应的 道德观念、社群性质 和感情定向,同时也 产生了特定的礼治秩 序和权力结构。
《乡土中国》
整本书阅读
你记得哪些关于“土”的成语?
土里土气 土生土长 水土不服 故土难离 寸土必争 安土重迁……
趣味乡土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种菜?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 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 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 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 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 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 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 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 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 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 地出来。”
思考:如何去读?
学习目标:
➢ 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 中心句;
➢ 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 构;
➢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 土社会现象。
费 孝 通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提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提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能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

学术著作大多追求的是在相关领域或者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作,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重在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做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

下面的一些策略,可以为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著作提供帮助。

1.要有阅读“预期”。

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我们可以围绕“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怎样的社会”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式阅读。

2.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后记”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

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

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各篇文章,可以先读篇章标题,预测推想;再读各段,筛选重要的概念或语句,了解各段的内容;最后关照全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

第一部分《乡土中国》的思想、概念与结构一、走近费孝通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二、创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

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夫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含递进关联词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乡土中国》先导课一、导入解题:《乡土中国》的英译版书名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先生译),后半部分意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前半部分说明了中国基层社会最大的特点——从泥土中来。

因此《乡土中国》书名的含义:从泥土中来,构成了中国的基层社会。

同学们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但终有一天会踏入社会。

对于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与看法。

因此在本阶段,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当下所生活的社会。

二、从乡土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和泥土息息相关。

中国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女娲“抟土造人”。

神话自然是虚构的,但是这则神话却也能深刻地反映出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中国人和泥土是息息相关的,是“泥土”滋养了中国社会。

西方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丢卡利翁抛石再造人类。

他与妻子将石头往脑后抛去,每扔出一个石头,石头便化为一个人。

明确:对于一个航海民族来说,石头所代表的坚毅、勇敢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中国神话中,泥土的滋养以及泥土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会更为重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更是一部家族、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

因此,《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所有的社会现象,如果究其根源,都来源于泥土、乡土,也就是所谓的“土气”。

从古至今,关于泥土的崇拜与信仰比比皆是。

举例:重耳流亡列国、臧克家诗歌、中国人各处种菜、亲属间的称谓、《白鹿原》中族长的权力三、本书简介费孝通可谓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社会学家。

留美回国后,他借助美国的“社会分析法”分析中国的社会。

《乡土中国》便来源于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原卷版)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讲义)(原卷版)

第01讲《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目录《乡土中国》作为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出几种题型,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作为阅读理解题,是对文本解读的考查。

可以出在“微写作”试题中,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圈子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谈谈你对“圈子文化”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整本书《乡土中国》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长期从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研究。

他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创造性地将两种学科的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学“中国学派”的独特方法;在实地研究中,将参与观察、类型比较和微型(社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记小城镇及其他》《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等。

此书出版于1947年,收集的是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他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当时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向学生们传递已有的知识,还大胆尝试与学生们进行探讨,探讨崭新的理念,教学相长。

他认为这本书不过“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

内容概览《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14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课件(一) (49张)全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课件(一) (49张)全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
•二.梳理文本
1.学生展示成果(略)
2.学习任务单(表一)示例
3.各章内容要点
• 第一章,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 之间孤立隔膜、熟人社会)
• 第二章,从空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第三章,从时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③费孝通忽略历史事实的原因可能受其门派—“功能学派的影 响,只从功能角度考虑,而不看历史的演化;
• ④陈心想提出从“需求与供应”的角度讨论,有一定进步,但 也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有偏颇。郑也夫部分反对陈心想的观 点,而更深入地反对费孝通的观点。
思考:关于乡土社会是否需要文字,请形成自己的 判断
•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将来还有可能继续分化。
2.以“乡土本色”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主要材料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1.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 社会模式 2.以农为生的人,世 代定居是常态,迁移 是变态。 3.我们的民族和泥土 分不开,既有光荣, 也受束缚。
2
第一课
走进大师,读书有法
一、走进大师
猜读图片,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
吴文藻 (1901-1985)
社 会 学家 著作:《社会科 学与社会政治》 《中国少数民族 情 况 》等
梁思成 (1901-1972)
建筑学家 著作:《清式营造则 例》,建筑作品:人 民英雄纪念碑、“鉴 真和尚纪念堂”等
• 第四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 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PPT课件

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PPT课件
乡 土 《 第
乡一
本 土 章


色 》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自然段 “乡土本色”: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 2-6自然段(1)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在中国文化里占有重 要地位;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粘着在土地上,他们“不流 动”。 7-10自然段(2)“不流动”还体现在村与村之间的孤立和隔 膜——聚村而居。 11-13自然段“人与人”: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我们习得规矩(礼俗)。 14-15自然段(3)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形成法律;乡 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全靠规矩(礼俗)。
梳理内容
导学全案P13任务一
16自然段(5)人与物:人对物也是熟悉的,因此不太追求抽 象的普遍原则(真理)。
理解概念
“概念”指概括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特点。 学术著作中往往有很多作者提炼出来的概念,在阅读过程中,理 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是我们学习阅读学术著作的目标与任务。
核心概念
1.开篇作者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 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请根据任务一,概括中国基层社 会乡土性的表现?这些表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乡土性”这一概念。
乡土性是指中国基层社会具有因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而不流动 所形成的聚村而居的熟人社会的特性。
3.精读11-13段,定义“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熟人社会”是指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俱的人物,规矩通过“习得”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读逻辑 常见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
文章各部分都在阐述乡土社会的特征,它们是因果关 系。
小结
• 理解概念,要抓概念的特征;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逻辑关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批注阅读指导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批注阅读指导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组分享结束
感谢您的观看!
思考题③:《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为什么要到处带着 丈夫去看病?为什么她要到村长家、县城公安局、市公 安局里讨说法?




我们读“家”
《乡土中国》之《家族》 《男女有别》
中国乡土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家庭是在不同 的两种格局中形成的,所以他们的性质也有 所不同。
在西方,家庭只负责经营生育事务,至 于其他事务则有其他的团体来负责。
批注示例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批注: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批注:细读此句,似看到漫天血光,烈 士鲜血横流成河之搏斗场景,草木之花 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火光之中倒映出烈 士们已模糊不清的脸庞,是何等的悲壮!
(**中学高一16班董**同学)
批注评价
好批注的要素
有得
解决了生活 中或其他阅读中 的某些困惑。
有惑
对原文产生 了真正的疑惑, 提出了值得思考 的问题。
有补
借助工具 书、参考书或 生活经验对原 文内容进行补 充延展。
有趣
会心一笑即 为趣,批注中那 些让你觉得有意 思的地方。
合作探究
活动一
以《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为例,学生小组分享批注中
“有得”、“有趣”之处 。
活动二
教师以《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为例,展示自
法治 人治 礼治
无 1.乡土社会中礼治的重要性; 讼 2.现代司法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
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讼师 打 官司
• 讼师:为人鄙夷,身处礼治社会。 • 律师:受人尊重,身处法治社会。
• 礼治社会:重教化调节,轻折狱审判。 • 法治社会:重权利和安全。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方法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部分 梳理文章要点
任务一:提炼中心句
《乡土本色》共17个自然段,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
1.中国社会是 乡土性 的。
【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
☆ 文本精读、深读 【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
(2)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 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 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 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 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 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 行 种回 ,来 一的 家美 家国划朋着友小,小他的很 一奇 方怪 地地 ,问 种我 植: 起你 来们 ;中 真原 像去 是的 向人土,里到一了钻这,最看适不宜到于其放他牧利的用草这原片【心本观,地段点依的的句旧方核】锄法地了播。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 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 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凡是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说: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②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我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

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③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一位在张北研究语言的朋友说,这一带不但语言上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④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2. 答案部分 131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本书14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图示:乡土社会外在结构内在规则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3. 再论文字下乡4. 差序格局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 家族7. 男女有别9. 无讼10. 无为而治11. 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13. 名实的分离14. 从欲望到需要8. 礼治秩序选做题4. 答题略。

提示:以“比较中国乡镇与城市小区的养老模式”为例(研究的问题),列出比较的细则,再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二、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镇。

其特征有三点:人们依赖土地而缺乏流动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会;尊崇礼俗(规矩)而不重“法理”。

 2. 【答案示例】第1篇: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篇: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第3篇: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是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

前三篇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它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1篇与第2、3篇构成总分关系、因果关系。

3. 【答案示例】同样是小学生,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高于教授的孩子,以此现象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即乡下人不识字看起来“愚”,是因为他们没机会识字,是否识字并不能作为判断愚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特点。

4. 【答案示例】在第2、3篇中,作者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这一特征,从空间维度阐释了熟人社会不需要借助文字交流,并对比解析了“语言”和“文字”的不同作用,特别强调“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再从时间维度阐释了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①让乡下人了解社会的变迁,开阔其眼界; ②帮助乡下人打破乡土社会的藩篱,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 ③引导乡下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获取现代生活必备 知识的愿望;等等。
3、本文论述的是乡下人到底是愚不愚的问题,为何以“文字下 乡”为题?
以乡下人是否“愚”为切入点,讨论在怎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文字需要 下乡,如何完成文字下乡。
5、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文字的“缺陷”是什么? (1)前提:人和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 (2)作用: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 (3)“缺陷”:传情达意不完全。 6、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哪些特点? 面对面接触,熟悉到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即可知道对方是谁 研读专题 1 、乡下人到底愚不愚?
乡下人的“愚”,是知识不及人,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 乏”。不识字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文字的非必要性。文字的产 生是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时空阻隔的情境里。乡土社会是通 过彼此的“熟悉”建立起来的“面对面的社群”,表情达意不必求助于 文字,交流是靠直接的语言以及眉宇之间的“特殊语言” 。
不论在空间格局还是在时间格局上,在这种人们面对面密切接触、反复 地在同一定型生活中生活的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在在社会 中生活的需要。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产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4、作者在文中说“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 文字,是很成问题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作者认为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文字没有使用价值。 (示例1)我同意。因为在作者看来,传真技术发达之后,
人们之间的接触就可以突破空间的阻隔,直接用语言而不再
需要文字来传情达意。
(示例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是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 ”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现代社会当中,就算等到传真的技术 发达之后,就文化传承等方面而言,文字仍然有自己的使用 价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二课时)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二课时)课件

三、作品精读 【任务3:关注重点问题,提升思维高度】 1.作者把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请圈出表现“乡土性”特点的语 句,概括其要点。 点拨 “乡土性”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 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土气 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其三,熟人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 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 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 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任务4:关注语言手法,提高运用能力】 1.学习如何反驳别人的观点。 针对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的偏见,作者是如何进行反驳的? 点拨 作者首先界定了“愚”的判断标准。作者认为“愚”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 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作者先驳斥智力不及人,作者的论据是乡下人没有见过城 里的世面,所以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就好像城里人到 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接着驳斥了知识不及人,此处作者使用的论据则是在 乡间小学,一些城里来的孩子,读书习字都比较快,乡村的孩子则比较慢;然而一到了 田间地头,便是乡村孩子的天下,城里孩子捉蚱蜢就很笨,乡村孩子则很灵活,由此得 出了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的结论。再经 过综合分析,作者最终得出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结 论。综观作者的整个论证过程,作者使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然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 残余和植根很深的封建观念。我们看完电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村长 连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 问题又将如何?像这个村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 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映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 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 好的电影给我们启发和思索。我们都知道其实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从事 农业生产。电影在这个层次上用小的事件反映大的社会现实,可以说选择 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电影《秋菊打官司》也对现实社会有非常【任务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1.请阅读《重刊序言》《后记》《目录》三个部分,设计一张关于《乡土 中国》的思维导图,涵盖“阅读一本书”需了解的基本信息。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二) 文字下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二) 文字下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二)文字下乡2023-12-0313:15•老谢语文堂【篇目精读】(1)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接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征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为什么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呢?这里用疑问句引出下文对“愚”的解释,为本章“文字下乡”的论述主题埋下伏笔】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碎了一口:“笨蛋!”一一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碎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举例论证“愚”是城乡认知差异和思维差异造成的,受到生活环境、知识水平、社会风俗、历史背景、经济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非智力水平的高低】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愚”在什么地方呢?【乡下人的“愚”既然不是智力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呢?这里再次提出疑问,引出下文的内容】段意:本段作者陈述乡下人被认为“愚”的事实,并举例论证乡下人之所以被认为“愚”是城市人基于城市文化而下的定义,显然存在不合理性。

(2)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日“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阐述另一部分人认为乡下人“愚”是因为他们不识字的事实】这自然是事实。

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地总难甘服。

【作者反对将不识字的乡下人称作“愚”,并非反对文字下乡】“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2. 答案部分 131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本书14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图示:乡土社会外在结构内在规则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3. 再论文字下乡4. 差序格局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 家族7. 男女有别9. 无讼10. 无为而治11. 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13. 名实的分离14. 从欲望到需要8. 礼治秩序选做题4. 答题略。

提示:以“比较中国乡镇与城市小区的养老模式”为例(研究的问题),列出比较的细则,再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二、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镇。

其特征有三点:人们依赖土地而缺乏流动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会;尊崇礼俗(规矩)而不重“法理”。

 2. 【答案示例】第1篇: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篇: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第3篇: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是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

前三篇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它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1篇与第2、3篇构成总分关系、因果关系。

3. 【答案示例】同样是小学生,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高于教授的孩子,以此现象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即乡下人不识字看起来“愚”,是因为他们没机会识字,是否识字并不能作为判断愚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特点。

4. 【答案示例】在第2、3篇中,作者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这一特征,从空间维度阐释了熟人社会不需要借助文字交流,并对比解析了“语言”和“文字”的不同作用,特别强调“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再从时间维度阐释了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
3、介绍《乡土中国》的成书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根据这个序言我们会发现《乡土中国》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文学性的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学术著作,要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同学们试着在重刊序言中找一找,费孝通先生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师指导用书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师活动一:导入,介绍《乡土中国》的内容
1、相对于绝大多数高中课堂,大学课堂更加的自由,偏重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与创新。大学生活中最美好回忆是随便选一间教室,“蹭”上一节课,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其实这样的机会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大家拿出手边的这本《乡土中国》,这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写在纸上的大学课堂”。
第三步: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细读原文,咬文嚼字,并且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出标记,能够在理解原文重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最好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
第四步: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比如《乡土中国》中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关系与权力结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也学习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曹禺的《雷雨》、鲁迅的《药》,联系《乡土中国》,你觉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是否印证或反驳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今天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一方面更加夯实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结合实际与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2、学生活动一:思考并回答问题。
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书目构成,完成未来整本书阅读的学生的任务分配。
教师活动一:
1、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
第一步:浏览
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我们在之前的讲解中已经向同学们做了介绍。
第二步:略读
在这一步中,我们要学会勾画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利”等等。并试着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解释。也可以采取思维导读的方式,梳理行文的逻辑结构。
通过以上几个活动,以鲜活的示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从身边可知可感的情景出发,带领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展示《乡土中国》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导入相关社会学概念做准备。
20分钟
教学活动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在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方法,将阅读一本书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教师活动二:
1.【呈现材料】如果我们学习过英语的话,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
以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作为本节课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不仅仅存在表面的粗略的解释,更需要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先展示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10分钟
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
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去做”甚至比“怎么做”更重要。有些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会不会枯燥无味?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提高呢?那么我们来进行几个问题的探究。
四、教学目标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标: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教学难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10分钟
八、任务布置
为学生开一张阅读任务清单(参考)
1、第1天:导读课——任务: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2、第2天:阅读第一章——任务:为批注指导课做准备
3、第3天:批注指导课——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注
4、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任务: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批注
5、第11天:研读指导课——任务:教师示范指导如何进行研究性问题的探讨研究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通过每次一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
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后续教学做准备,通过介绍五步阅读法指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方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24页
大家可以注意到,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试想如果我们也像游牧民族一样追逐水草而居,那么土地公公又怎么能了解本地家家户户甚至是本地神灵鬼怪的故事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体验着现代性,但是“乡土性”的根还存在在我们的社会基因中,了解乡土中国,就是了解传统中国的精神之根,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
教学课题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导读课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师
赵渊博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54页
我们发现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发展我们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证”,这也是未来我们将要在大学乃至人生中所需要的重要素质致以,我们能够从阅读《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反复地、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乡村与都市进行对比,将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从宏观角度培养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