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合集下载

非遗进社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非遗进社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非遗进社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非遗进社区”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将非遗引入社区,让居民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的魅力,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一些非遗进社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一、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和参与非遗,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其中,非遗展览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通过在社区内举办展览,展示非遗项目的实物、图片、文字介绍等,让居民直观地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某社区举办的剪纸艺术展览中,展示了从传统剪纸到现代创新剪纸的各种作品,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看,不少居民还现场体验了剪纸的乐趣。

非遗讲座也是深受居民欢迎的活动形式。

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家学者走进社区,为居民讲解非遗的相关知识和故事,让居民对非遗有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举办关于传统戏曲的讲座,介绍不同戏曲剧种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表演技巧,让居民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此外,非遗工作坊让居民能够亲自动手参与非遗的制作过程。

如组织居民学习传统刺绣、编织、陶艺等技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居民们亲手完成自己的作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社区与学校的合作社区与学校的合作是推动非遗进社区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群体。

通过将非遗引入学校课堂,让学生从小接触和学习非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某社区与附近的小学合作,开设了非遗兴趣班,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授课,教授学生剪纸、面塑等技艺。

学校还将非遗与美术、音乐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同时,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非遗展示和宣传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向社区居民传播了非遗文化。

普洱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可行的经验

普洱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可行的经验

普洱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可行的经验一、背景介绍普洱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普洱民族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民族精神,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族文化传承普洱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文化活动和习俗在当地裙众中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弘扬。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普洱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三、民族团结和融合在普洱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繁,民族团结和融合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和推进,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建设做出了积极的示范。

四、政府扶持和政策保障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工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普洱地区作为重点扶持地区之一,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为普洱民族团结和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文化交流和交融普洱地区不仅在国内,还在国际上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未来展望在未来,普洱地区将继续发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民族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体建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七、结语普洱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可行经验,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普洱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总结和推广。

通过普洱民族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和共同体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八、民族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普洱地区在民族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通过上述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一)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培养创意人才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就是人才。

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 15%。

而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到人才先行。

政府应积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制度,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尤其对于各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门人才,要大力发展培养,在业务上给予各种培训和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对其行业从业资质的认证管理,制定好各项人才上岗规范,使各类文化人才能够真正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二)建立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首先,要从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

建立各种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项目、人才等实行免税、减税、贷款担保、贴息等多种政策。

可以建立类似英国艺术委员等形式的非政府机构,实行非政府运作,但代表政府辅助艺术发展,对某些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机构进行战略性指导和资金扶持。

其次,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多为中小企业,特点是资本额小,不易进行研发,不易开拓海外市场。

因此需要政府确定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拓宽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使其能得到其发展所需资金。

创意产业是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政府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扶持。

最后,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范围。

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债券、股票发行支持力度,优先照顾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的上市融资,加大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支援力度,扶植文化企业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等有全球影响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激发国内外投资者的热情,树立我国文化产业形象。

(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目前,“韩流’’已经以文化产品为龙头,带动了旅游、饮食、服装甚至化妆品等其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建设历程和经验进行简要的概述,包括其重要性和影响。

以下是一个示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议题和发展目标。

在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建设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中国的文化发展,包括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培养人才、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各个方面。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增强了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并进行融合与创新。

这种文化交流和互鉴的做法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文化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产业的竞争,使中国面临文化自信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

此外,城乡差距、区域差异、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等也是中国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建设历程丰富多彩,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国家凝聚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安排和内容进行概述和说明。

下面是文章结构的具体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建设历程和经验进行简要介绍,强调其重要性和价值。

202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总结

202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总结

2024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总结自2024年年初开始,我们积极投入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活动中。

在这一年中,我们聚焦于民族团结、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以下的成果和经验教训:1. 活动策划和组织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策划方案,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委员会来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

通过各种渠道推广活动信息,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同时,我们与相关部门、社区机构和民间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创建活动的成功进行。

2. 民族文化展示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展示活动,包括民族服饰展示、民族音乐演出、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3. 教育培训我们组织了一些培训班和讲座,旨在提高参与者对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培训内容包括宪法和法律对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和谐多元的教育环境等。

4. 社会参与我们鼓励和支持不同民族的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

通过组织志愿者、设立社区项目和提供相关资源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

尽管我们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1. 参与者的参与度不高尽管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推广活动信息和吸引参与者,但仍然存在一部分民众对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这可能与他们对活动意义的认识不足、时间安排冲突等因素有关。

2. 活动宣传不足我们在推广活动信息和宣传上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和宣传渠道,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 多元文化教育需进一步推进尽管我们组织了一些教育培训活动,但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进还有待加强。

我们需要在教育机构、社区和家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多元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2024年我们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民俗特色文化的具体开发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民俗特色文化的具体开发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民俗特色文化的具体开发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文章所涉及的主题——民俗特色文化的具体开发路径。

民俗特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的民俗特色文化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和忽视的风险。

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传承民俗特色文化,以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将阐述民俗特色文化的意义,包括其对于民族认同感、社会凝聚力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次,将介绍民俗特色文化的现状,揭示目前在开发和传承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最后,将提出具体的开发路径,探讨在保护和传承民俗特色文化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呼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路径,以促进民俗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也希望引发读者对于民俗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思考,并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对于民俗特色文化的具体开发路径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接下来,将从民俗特色文化的意义方面展开探讨。

1.2 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描述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布局和内容安排。

下面是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例子:文章结构本文按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民俗特色文化的具体开发路径。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进行概述,介绍本文的主题和背景,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论述民俗特色文化的意义和现状。

在意义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民俗特色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而认识到为何需要对其进行开发。

在现状这一部分,我们将了解当前民俗特色文化的现状,包括发展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回顾民俗特色文化的开发重要性,并探索具体的开发路径。

通过这样的组织结构,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民俗特色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并获得一些实用的开发建议。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探索新经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探索新经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经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经验一、引言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传统文化深厚而源远流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脚步,中华民族也在不断探索现代文明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与新经验的积累。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探索1. 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

近年来,中国提倡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从国家政策到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面临着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新挑战。

2. 科技创新与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华民族在科技创新和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中国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的开展,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机遇。

科技创新也带来了种种文明建设上的挑战,如网络安全、信息隐私等问题亟待解决。

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中华民族也在探索如何在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提出了打造美丽中国和建设世界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重要倡议,为解决环境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正努力发掘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新路径和新经验。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结与展望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新的经验和教训。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创新的推动与规范、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建设。

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持续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启示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前行、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的过程。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可行的经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可行的经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可行的经验一、背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如何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前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一些可行的经验,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二、教育引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教育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引导全社会尊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广大民众自觉发扬传统美德,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促进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而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就需要不断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互鉴,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四、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各民族之间才能更好地协调关系,形成紧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取得进展,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携手前行。

也需要不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

六、总结回顾通过教育引导、促进文化融合和加强法治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也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笔者也注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希望本文可以对大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的探讨有所启发和帮助。

分析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分析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五、开发与保护的策略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民俗旅游开发也具 有了一定的风险性。为了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的顺利进 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进行保护势在必行。这需要政 府加强相关立法,使这一活动有法可依;还要对其加强调查分 析,确定哪些民俗文化的内容需要保护;关键是探索有效的举 措。要做到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理论依据
(一)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对待 两者一向都是相互联系、转化的相辅相承的,它们相互影 响、交流而又融合渗透。若要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一定要预 防两种错误的倾向:第一,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妄自尊大,觉 得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采取简 单粗暴的抵制态度,将其优秀的部分也排除在外。第二,认为 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优秀的,全盘照收,却将本民族文化优秀 的部分摒弃了,最终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本民族 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因此,要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借 鉴两者的优秀之处,促进民俗文化的迅速健康发展。 (二)恰当对待古今文化之间的关系 利用和开发好民俗旅游资源,还要恰当的对待古今文化传 统的关系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两种较为极端的 思想方法: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不论何种,都失之偏颇,不 利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要根据民俗文化的特点, 今古并重,做好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工作。
(一)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统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保 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文化习俗的冲击和同化,丰富多 彩而又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趋于消亡。另外,作为一种隐形的 文化旅游资源很容易被损害甚至篡改,这导致它固有的文化内化 也有可能消散干净。所以,积极筹建文化生态保护区迫在眉睫。 由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决定了民俗旅游资源存在与否和

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与借鉴

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与借鉴

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与借鉴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向,可以看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

从国内部分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可以找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国际比较: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美国历来重视运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媒介向各国进行文化渗透。

在全球放映的影片中,好莱坞电影占85%。

目前,美国的电影、电视节目、音乐、计算机软件等出口已经超过传统工业品和农产品出口,文化产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0。

日本着力发展动漫产业,动漫产业已经是日本的第三大产业。

近年来,韩国的文化输出已在亚洲国家形成了“韩流”现象,以韩剧和动感音乐为龙头,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法国的强项,目前在法国总出口额中占5%。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近年来各国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英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服务纳入创意产业范围。

而在法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了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的产业链:外圈为相关产业,由文化遗产、通讯信息产业、画廊、博物馆和旅游业组成;内圈是创意产业,由表演艺术、创意设计、建筑、广告、摄影、服装等行业组成;内核是文化产业,由广播电视、出版印刷和音乐组成。

文化创意产业不是简单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而是更突出文化产业的“上游化”和“高端化”,本质上是文化产业与各种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提升。

当前产业发展形势很快,新兴业态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正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

与此同时,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的行业必须具有“文化创意”元素,不能搭边就往里面装。

第二节国内比较:深挖本地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在国内方面,经过大量案例的比较和筛选,我们共选取了两个县、两个市、两个省级(包括跨省)层面的案例。

这些案例充分考虑到与县县情、区位、产业相似度等因素,特别是选取了部分山东本地的案例,力求可比、可学、可借鉴,从中总结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般性规律。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6CJJ051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主持人:向圣明: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校长主要研究人员:向圣明、彭明南、王承赋、张清忠、田桂芳、田金华、田正湖、米承志、王承新、谢生玉、石群、罗肖宇、朱大成、李泽民、罗大林“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摘要:2006年~2009年,我校开展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是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出路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探讨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还分析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校本课程一、引言唐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江西酋豪彭城归楚,为溪州刺史。

后来,彭氏当了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土家语称“禾撮冲”)的助理,待彭氏逐步摸清吴氏的军情和地形的时候,就联合外人“喧宾夺主”打死吴著冲。

彭城死后,彭士愁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继任溪州刺史。

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的苛捐杂税而发动战争,最终以彭氏战败告终。

楚王为了防治彭氏卷土重来,马氏与彭氏在著名的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境内)结盟,立铜柱为界:只要彭氏同意归顺马氏,为楚从属,就给予彭氏一定的自治权,从此彭氏不向楚王交纳赋税,不提供兵源。

从后晋天福四年到清朝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这段时间,湘西土家族属于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时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

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清王朝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统治湘西土家族800多年的的彭氏土司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_以广西为释例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_以广西为释例

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 "$$$ 年, 广西总人口 (&"’)*! 万, 少数民族人 广 口 !$+#)’& 万,占总人口的 ’+% ; 西总面积 "’ 万平方公里, 少数民族 各 居住地区约占 *$% 。长期以来, 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 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 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 风格 迥异的民俗文化, 铸就了一个博大 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 (一)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广 西自古以来节庆活动甚多, 且随着 季节或地域的变化而各有特色。像 壮族的蚂拐节、 牛魂节, 苗族的苗 年、 芦笙节、 斗马节、 拉鼓节、 花山 节, 瑶族的达努节、 盘王节、 开年 节, 京族哈节, 仫佬族的牛马节、 吃 虫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内容 丰富, 形式多样, 颇具旅游开发价 值。从南宁国际民歌节、 桂林山水 与历史文化旅游节、 柳州三月三歌 节、 资源河灯节、 阳朔渔火节和啤 酒节、 灵川美食节、 北海珍珠节、 凭 祥边关节、 玉林荔枝节等现代节日 活动,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 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承袭了广西民
!""# 年第 $ 期
&
八侨 刊 桂论 坛 纵
!
!

尚待开发。 (二 )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形 成科学的整体开发设想。贯彻这一 思路的具体措施有:
!"#$%&%"’(")
!
等均属此种类型。广西的漓江民俗 风情园、 少数民族文化村、 黄姚古 镇等项目是这种模式的应用。这类 文化村、 文化公园或博物馆是供游 客集中观赏的民俗景观, 具有重要 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民俗 景观既可使游客大开眼界, 增长知 识, 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 化。 动态开发。即以游客参与或 !、 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 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 的歌舞、 饮食、 纺织、 竞技、 曲艺或 种花养鱼、 采摘果实和其他的生活 或劳作、 游戏活动。游客可以从中 亲身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 在别开 生面的活动中自然地极尽游兴。令 人惋惜的是, 目前广西民俗旅游产 品大都忽视旅游者参与、尝试、 体 验、 学习的需要, 基本以静态形式 展示给旅游者, 游客只能被动地接 受, 无更多的自由选择。其实, 广西 许多特色鲜明、 吸引力强的民俗活 动, 如各种节庆活动、 竞技体育活 动都可开发成参与性强的动态产 品。 商品开发。即以民俗物品的 !、 观赏、 购买为主, 包括器具、 衣饰、 民间食品、 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作为 商品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商品, 具有浓浓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 为 广 大 游 客 ,尤 其 是 外 国 客 人 所 “喜闻乐购” 。它既是民俗旅游的主 要对象之一, 更是旅游购物的主要 内容, 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增加 旅游收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民俗商品开发要坚持特色原 则、 有文化内涵原则、 便于携带及 档次兼顾的原则, 切忌雷同化和低 品位开发。在广西, 桂林的民俗商 品开发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 那里 建有专门的旅游商品交易市场, 绣 球、 丝绸、 纸扇及土特产销量可观。 相比之下,其他地市则略显滞后,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_文档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_文档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班级:数控S2010-7-09 姓名:陈亚军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五方面开展。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

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

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

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专项"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

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

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

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

贵州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贵州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
的开发 打下 了 良好 的基 础 。民族 村 寨 的保 护 给游 客 提供 了 了解 贵 州少 数 民族 原 生态 文 化 的 多样 性 选 择 和永久性 资 源 。 目前 全 省 已有千 余 个 民族 村 寨 开展 了 以 民族 文化 为载体 的乡村 旅 游活动 , 成 形
发 展 的方 式 和策 略 , 而对 民族 村寨 文化 资源如 何全 方 位利用 研究 较 少 。本 文 以全 国典 型 民族 地 区文
种 独立 文化存 在 , 中又保存 着一 套整 体 的文化 其
传统 , 了叙述 的清 晰 , 文简 单 的将 其分 成 物 质 为 本 文化 与非 物质 文化 两类 , 类 中又有 更细 的分 类介 两
绍。
( ) 一 民族 村寨 中的物、 稻作 ” 是古代
向 富华
( 贵州 大学 旅 游与 文化 产 业学 院 , 州 贵 阳 贵 502 ) 5 0 5
摘 要 : 州是 一 个 民族 文化 资源 丰富 的省份 , 贵 民族 村 寨是 民族 文 化 资 源最 重要 的载 体 , 实现
民族 村 寨文 化 资源 的产 业化是 民族地 区发展 的重要 途径 。通 过借 鉴其 他地 区民族文化 产 业发展
的 先进 经验 , 索适合 贵 州 民族村 寨 文化 资 源产 业化 的发 展模 式 。 探 关键 词 : 民族村 寨 ; 文化 资源 ; 业化 产
中图分类 号 :5 2 7 F 9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9 4 ( 0 1 0 0 1 0 1 7 — 5 9 2 1 )4— 0 7— 5
s i be f rI d sraiain o t n c c l rlr s u c so ih U ut l o n u t l t feh i u t a e o r e fGu z O . a i z o u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

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

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

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

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

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

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

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

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

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在社区民族工作方面,我有着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以下是我对于社区民族工作的经验交流。

1. 文化交流活动:我曾参与组织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为社区内不同族裔的居民搭建了一个互相了解和学习的平台。

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传统音乐演奏会、舞蹈表演和烹饪活动等,我们成功地促进了不同族裔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2. 社区资源整合:我积极倡导社区民族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通过与当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教育机构合作,我们建立了一个平台,将各种资源聚集在一起,为民族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和资源。

这不仅提高了社区民族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

3. 培训和教育项目:作为一个社区民族工作的从业者,我非常注重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

我曾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培训班和教育项目,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帮助了许多民族居民实现了自我提升和发展。

4. 媒体宣传和宣传活动:我还曾参与了一些媒体宣传和宣传活动,旨在提高社区对于民族工作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参与电视节目、报纸专栏和社交媒体活动,我成功地向社会传递了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促进了公众对于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这些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社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

我愿意继续努力,为社区民族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丽江古镇开发成功经验

丽江古镇开发成功经验

丽江古镇开发成功经验三、丽江模式成功经验丽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精品旅游城市,主要得益于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其中“非遗”成了丽江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卖点。

丽江申遗后在旅游业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对国内申遗热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丽江“以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回馈遗产保护”的策略被看作是一种超前的眼光和宏阔的视角。

通过一系列举措,丽江古城古朴宁静的历史风貌被完好地保留和展现,文化旅游兴起,形成独特的“丽江模式”。

通过回顾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丽江旅游发展之路,可以总结出丽江模式的成功经验如下所列:1、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丽江古城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以发展促进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发展。

把保护作为发展的基础,以发展作为保护的动力,通过发展提高对资源保护的认识、提高对资源保护的投入,努力做到既发展旅游,又保护资源,创造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早在1951年初,丽江当地政府就做出了“保护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

1983年制订县城总体规划时,首次明确保护古城方略;1986年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后,加大投入,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为了保护古城生态环境,坚决关、停城区及古城周围所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

同时,在国家实施金沙江天然林禁伐之前,就自觉全面停止了丽江县东部林区(即玉龙山周围林区)的森林采伐,以保护古城水源和周围生态植被。

2、重视文化经营,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从战略高度经营民族文化产业。

比如:打造“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太•阳•火”等文化产业品牌。

长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论坛。

为避免本土文化消亡,建立了东巴文化原始生态保护区,颁布管理条例,并建立东巴文化传习院,传授象形文字和东巴文化。

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开发,打响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知名文化品牌。

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

关于打造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环境的经验与思考---以塔城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为例

关于打造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环境的经验与思考---以塔城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为例

关于打造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环境的经验与思考---以塔城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为例内容摘要:近年来,塔城地区强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充分发挥独特人文优势,塔城地区各民族团结和谐,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全区上下共谋发展,塔城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经济凋零、生产衰竭、封闭落后的地区,成为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

在塔城地区构建各民族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团结嵌入式社会环境一、塔城地区民族结构现状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及西部山区,辖区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

地方人口110.87万人(含兵团),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2.99万人,占38.8%。

全区有汉、哈萨克、维吾尔、回族、蒙古、达斡尔、俄罗斯等29个民族。

塔城地区是多民族区域,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区有塔城市、乌苏市、沙湾县、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构成。

还有5个民族乡(4个蒙古族乡、1个达斡尔族乡)。

少数民族人口中以哈萨克族为主,占总人口的1/4。

各民族人口大多混杂居住,少数村落为单一民族聚居,汉族人口数量较多,除裕民、和布克赛尔两县外,其他县(市)汉族人口均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哈萨克族人口25.3万,以额敏和托里两县居多,各有7万多人。

哈萨克族主要在山区从事畜牧业生产,近年来随着牧民定居工作的迅速开展,定居在平原农区的哈萨克族人数量增多。

维吾尔族4.1万人,主要分布在乌苏市、沙湾县和额敏县,其中乌苏市约有1.6万人。

维吾尔族主要是散居,多从事农业生产。

回族7.4万人,以乌苏市和沙湾县较多。

蒙古族约3.4万人,其中50%居住在和布克赛尔县,以牧业生产为主,分布相对集中。

达斡尔族0.5万人,占到全疆达幹尔族人口的78%,其中近97%居住在塔城市,多数集中于阿西尔达幹尔民族乡。

“印象刘三姐”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的成功典范

“印象刘三姐”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的成功典范

国商 贸, 2 0 1 0 , ( 1 2 ) : 1 1 8 — 1 1 9 . 【 5 】 张扼巍. 信 息 时 代 下 电 子 商 务 的 特 点 之 分 析 一 一 与 传 统 商 务的比较 [ J 】 . 电子 商 务 , 2 0 1 1 , ( 1 2 ) : 1 5 5 —1 5 6. 【 6】 冯 春 梅 ,宋 亚 飞 .浅 谈 大 学 生 购 后 行 为 [ J】.华 商, 2 0 0 8, ( 1 2 ) : 7 9. 【 7 】 罗晓 光 , 于立 . 顾 客 满 意 与 购 后 行 为 的 关 系研 究 【 J 】 .
发展。

视觉 的革命 , 一 问世就 引起全 球轰动 。这部作 品于2 0 0 4 年3 月2 0
日正式公演 , 随后被议为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最佳一 休闲度假推
荐 景区 ; 2 0 0 4 年l 1 月以桂林 山水实景演 出 ( 《 印象 ・ 刘三姐 》为核 心项 目的 中国 ・ 漓 江山水剧 场( 原 刘三姐歌 圩) 荣 获 国家首批 文
Wi d eR n 刘三姐 "原生态 民族 文化 开发的成功典范
粟 巧 兰 桂 林 理 工 大学 管 理 学 院 广 西 桂林 5 4 1 0 0 4
基金 项 目: 广 西科 学研 究 与 技 术 开 发 计 划 项 目( 桂科 攻 1 1 4 0 0 0 2 —1 —4 )
印象 ・ 刘 三姐》 是在 中国诞生 的全球第~ 部大 型常年实 景演 出。它历 时五年零五个月 1 0 9 次修改演 出方案 , 6 0 0 多位演 员 参与 演 出。 自2 0 0 4 年常 年演 出 , 获得 了 良好 的社会 效益和 市场 效益 。 印象 ・ 刘三 姐》 改变 了桂林 阳朔 县的 夜晚旅 游格局 , 大大 带动 了阳朔的相 关产业发展 。在 ( ( 印象 ・ 刘三姐 》取得 的 巨大 的成功 以后 , 张艺谋及他 的团 队又导演 了 《 印象 ・ 丽江 ) ), 《 印象 ・ 西湖雨) ), 印象 ・ 海 南岛》 , 印象 - 大红袍) ), 印 象 ・ 普 陀》等五个系列 , 但是后来的五个系列无论在社会效益 和 市场 效益上都没有 印象刘三姐成功 。本文对 比研究 印象系列 , 能 更好 的总结经验找 出不足 , 使得原生态 民族文化产业 能够 更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要认真办好民俗节庆活动
民俗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机会和场合,由于这些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 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现在民族地区这类节日很多,具有全国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 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节、白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等;至于一个区域民族的节日就更多了,例如滇西南的怒江 地区,有傈僳族的澡堂会、普米族的情人节、怒族的仙女节、独龙族的卡雀哇节等。每个民族在举办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一些民俗活动,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 海,祈福迎祥等。从现在各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的实践看,要成功举办一次民俗节庆活动,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扬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不宜人为地加以现代化或随意进 行附加,把一个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搞成一个农民歌舞调演、农贸集市。例如,对于神秘古朴的澡堂会,就不宜为增加经济效益,擅自增加一些不相干的项目,使 之过于喧闹。其次,要加强民族节庆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要使民俗节庆成为旅游活动的亮点,也要使参与活动的外地人成为旅游者,尽量延长参观停留的时间;再 次,应本着群众自发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政府部门的退出。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选准突破"亮点",实施集中开发
选准"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国内外发展旅游的重要经验。一些民族地州的旅游业之所以长期处于"温冷状态"和边缘 地带,除了一些共性的困难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的发展突破口不准,或者集中突出的用力不够。"亮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既要考虑交通通达条 件、城市的依托性,也要避免简单的城市中心论;既要考虑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注意开发的难度与对周边区域的带动;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 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既要考虑资源开发的最初引爆点,也要考虑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总之,要立足通过一个亮点的突破,实现对一 个地区的综合带动,使这一地区尽快成为旅游热线中的一个点、或者一个段、或者一条支线。
(五)要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
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各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粹的开发,同 时也要做好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主要是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符号,使旅游产品、服务的各个方面增加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是 物质化的文化内涵,最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的表现和反映。中外民族文化开发成功的实践证明,那种"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 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还是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例如,云南迪庆、丽江,新疆喀什、吐鲁番都是比较好的典型。要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 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内的建筑,必须保持民族化、地方特色化,改进的只 是卫生条件,如厕所、餐饮用火、垃圾处理,增添的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一些建筑符号,如房屋的完整性。其次,对于景区内的不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要尽量使之 符合当地的特点,避免现代化、洋化、石棉瓦和水泥砖化。三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路边的民居,一切旅游通道上视线走廊的地方,应该体现出民族化的建设风 格,没有力量拆除改建的,应该明确什么样式是提倡的,什么种类是禁止的。此外,民族服饰的穿着也是重要方面,要提倡穿着民族服饰,对于经商者、旅游从业者 应明确要求;要不断研究改进民族服装,使之美观、实用、多样、价廉,让普通百姓都有条件穿着,并进而向旅游商品化方向发展,例如,海南三亚的海岛服、云南 大理的民族服装等。
(六)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共享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存在地域间、民族间的雷同与竞争的问题,但由于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就决定了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也 不宜单方面考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入世以后已经逐步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从东部地区来看,大协作已蔚然成风,如粤港澳旅游 圈、长江三角洲(3+1)、15+1城市联合、环渤海旅游圈等。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唯有联合、合作,才能各方面共赢。但是民族地区的各地之间,如何加强联 合与协作的问题还很突出。比较明显的有省内航线可互飞的较少,而且价格偏高;有的地方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A线B线,或是在交通工具的发车时间上有意延长游 客停留时间;有的对于两州之间相邻景点景区的道路连接不热心;有的对于外地州的旅游团,在导游、车辆进入方面设置障碍;有的对于外地企业在当地经营进行限 制,这实际上对于各地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应该彻底地消除人为的旅游发展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上。
(三)突出文化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表现形式。现在国内外 主要是搞一些民俗村、民族园,如泰国帕塔亚的民俗村、韩国的济州岛、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园、锦绣中华民俗村等,将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浓缩化、集中化,其中较 有生命力的是以现实村落为基础搞成的民族村镇。二是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有机组合。这在民族文化的开发中极为普遍,一般是与山水风光类产品结合一起, 但较多的情况是开发深度不够、表现形式单一,成为观光类产品的一种点缀或填充,单独可与山水风光并列的民族文化类产品较少。三是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民族文 化旅游产品的系列。较为成功的案例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反映的是纳西族的建筑文化、民俗生态,围绕着它所展示的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玉龙雪山,即使把 丽江定位为观光类产品,其内涵也是无处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内容。上述的三种表现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无所谓谁高谁低,关键是看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深 度,也要看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但注意突出特色、提高表现品位、增强吸引力,应是共同追求的主题。
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
(二)高起点、新思路的发展战略
这是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属于一个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高起点,应首先是在策划、设计方面,然后是具体的开发,再是相关的配套和管理; 新思路,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策划理念,并非过于具体的一些方面。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但由于策划、规划、开发、管理不到位,不少景区点建设存在档次 不高的问题。例如:前些年不少地方建造的缺乏文化含量的大型人造景观,如三峡微缩景观、天下第一城、人造牌坊群等;有的地方无视旅游规划的存在,三个月" 开发"了几十处景观;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乱开乱挖、乱建乱造、画蛇添足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地方认为开发民族文化就是建设民族村、民俗园,就是唱歌 跳舞、展示生活器具;一些地方把民族节庆搞成了农民歌咏比赛、体育比赛、商品交易会。要避免或解决现实中的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高起点、新思路,也就是不落 俗套子、不走老路子、不重复别人的教训。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宣传促销委托独家代理等方式,也可以采取有关地区、投资者联 合开发的方式,也可以保护为切入点实施适度规模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