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编辑)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doc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陈晓辉大学毕业后如愿到一家公司从事文秘工作,按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的要求,她每天都能顺利完成本职工作,也颇得上司的嘉许。
一个月后,小陈发现这家公司员工人浮于事,大部分人不思进取,晚来早走,对公司任何活动都漠不关心,且员工之间关系淡漠,公司老总也毫无办法。
久而久之,小陈工作热情锐减,工作效率低下。
小陈是个上进心很强的人,长此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该怎么办呢?她十分困惑。
[问题]C1)小王所在的公司出了什么问题?(2)请为该公司开出一剂解决问题的“良药”。
分析提示:(1)小王所在公司的员工不积极参加活动,员工之间关系淡漠,因而,该公司的问题是组织凝聚力下降。
(2)要增强该公司的组织凝聚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设立明确的、代表组织成员利益的组织目标。
加强组织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训。
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
加强组织规范的建设。
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员工的行为。
采取比较民主的领导方式。
2、小王最近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刚到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上班,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
上司向她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办公室的工作情况,并且把她介绍给办公室的同事。
小王注意到尽管工作压力很大,但是同事们却过得非常快活, 相处也比较融洽。
她不由得暗自庆幸,从内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对于小王来说, 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她之所以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有部分原因就在于原来的工作没有让她和同事们有比较多的交往机会。
记得在她被正式录用后,小王的上司曾经与她有过一次简短的会谈。
上司告诉她,她的工作效率将决定她的报酬甚至今后的加薪或晋升,因而她的绩效完全取决于自己想怎么做。
由于初来乍到,再加之对工作的喜欢,小王非常努力、勤奋,工作效率很高,颇受上司的青睐。
可是没过多久,同事们就不容置疑地告诉她,如果想与大家和睦相处,就必须按照办公室的规矩办事,并且还告诉她,她的前任就是因为工作超过了规矩,大家都对她冷冰冰的,生活得很孤独,这才离职的。
组织行为学案例库
组织行为学案例库1.亚马逊的员工管理策略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其员工管理策略备受关注。
通过分析亚马逊的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文化,可以了解到亚马逊如何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创新和满意度。
同时,还可以探讨亚马逊在员工福利、工作条件和领导风格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2.谷歌的团队合作模式谷歌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团队合作模式而闻名。
通过分析谷歌员工的工作方式、团队间的沟通和协作,可以了解到谷歌是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创新和高效率的。
同时,还可以探讨谷歌在员工学习和发展、反馈和共享等方面的实践,为其他组织提供有益的启示。
3.特斯拉的组织文化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其组织文化备受瞩目。
通过分析特斯拉的价值观、领导力和沟通方式,可以了解到特斯拉是如何建立和维持一种创新、进取和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的。
同时,还可以探讨特斯拉在员工激励、工作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做法,为其他组织提供有益的借鉴。
4.微软的变革管理微软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组织变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发展需求。
通过分析微软的变革战略、领导力和沟通方式,可以了解到微软是如何在变革中管理员工的抵制和不确定性的。
同时,还可以探讨微软在组织学习、变革文化和员工参与等方面的实践,为其他组织的变革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5.纳斯达克的员工多样性管理纳斯达克作为全球领先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其员工多样性管理备受关注。
通过分析纳斯达克在招聘、培训和晋升方面的实践,可以了解到纳斯达克是如何通过员工多样性来提升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
同时,还可以探讨纳斯达克在员工包容、文化融合和平等机会方面的做法,为其他组织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上是一些组织行为学案例的例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为组织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教训。
组织行为学案例
案例1杨利平糯米美食厂杨利平本是莹县杨家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不过人们早就知道他有一种祖传绝招——烹制一种美味绝伦的糯米甜品——杨家八宝饭。
他称是这绝技的第五代传人,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他祖传宗所创的这种美食就远近闻名,而且代代在本村开有一家专卖此种八宝饭的小饭馆。
他的父亲直到解放初期还经营着这祖传的小饭馆,那时才十来岁的杨利平已时常在店前店后帮忙干活了。
后来合作化,跟着又公社化,他爸又病死,饭馆不开了,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公社社员,人家似乎已不知道他居然还保留了那种绝技。
80年代,改革之风吹来,杨利平丢了锄把,又办起了“杨家店”,而他做的八宝饭决不亚于他的祖上。
由于生意兴隆,他很快发了。
开头是到邻村去开分店,后来竟把分店开到了县城乃至省城去了。
1987年,不知是他自己出的还是别人给他提出的主意,他就在本村办起了利平糯米美食厂,开始生产“老饕”牌袋装和罐装系列糯米食品来了。
由于其独特风味和优质质量,牌子很快打响。
不说本县,连省里许多市县都畅销,出现了供不应求之势。
杨利平厂长如今已在经管着这家450多名职工的美食厂和分布很广的甜品小食店网。
奇怪的是,杨厂长似乎并未注意利用这个大好形势去扩大纵深。
他似乎并未想到要去满足还在扩大着的对他那独特产品的需要。
外省市买不到这种美食,连本省也不是处处都有供应。
原因是杨利平固执地要保持产品的独特风味与优秀质量。
小食品店服务达不到规定标准,职工的培训未达应有水平,宁可不设新点,不渗入新区。
杨利平强调质量是生命,决不允许采取任何措施危及产品质量。
他说顾客们期等着高质量,而他们知道他们所得到的杨家美食准是高质量。
杨利平糯米美食厂里的主要部门是质量检验科、生产科、销售科和设备维修科。
当然还有一个财会科以及一个小小的开发科。
其实这厂的产品很少有什么改变,品种也不多。
杨利平坚持就凭杨家一绝这种传统产品,服务的对象也是“老”主顾们,彼此都很熟悉。
杨家美食厂里质检科要检测进厂的所有原料,保证必须是最优质的。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五篇范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五篇范例]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案例介绍与答案(本、专科共用)一、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我们开始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大家就知道,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针对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时只有经常结合案例来学习,才能更好地抓住要领、把握实质。
(一)案例的概念及案例教学的特点案例也叫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
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
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先把它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
人们往往把案例归纳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
描述评价型案例描述了解决某些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
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而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
很显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要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
案例用于教学时,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即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采用假名,但基本情节不得有虚假。
有关数字可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
二是教学案例中要包含一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
三是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具有一定目的性,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管理情景,使学生获得锻炼与提高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具有提供知识功能,它能使读者了解到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某类组织的背景知识,这是很有用的。
但案例的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为它的使用者(教师、学员、受训对象、考生、实际工作者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能使他们得到锻炼与提高,案例不仅对人们个人学习有作用,而且对集体(小组或全班)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案例
案例1、亚华建筑公司亚华建筑公司是浙江省的一家小公司。
公司收益的半数以上来自地下管道安装工程,所以公司的经营有明显的季节性,员工流动率也非常高。
林斌是一个大学生,每年夏天都来亚华公司兼职做反向铲挖土机的操作员,今年是第4年了。
公司考虑,林斌已经有了9个月的工作经验,属于高级技师,就安排他去操作公司里最新的机器。
但是现在那台机器归王富贵操作,公司的这种安排使得他不得不去操作一台旧机器。
王富贵对此很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公司的老员工,也是一名正式职工,没理由将机器让给一个兼职的临时工。
角色冲突的出现使公司里的其他员工很快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王富贵,一派支持林斌,双方都把为对方制造工作上的麻烦作为乐趣。
不出1个月,林斌就辞职了。
讨论题1、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2、这涉及到什么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可以提练的经验?案例2 华南理工三剑客的性格与命运创维集团原董事长黄宏生与TCL的李东生、康佳原掌门陈伟荣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78级的同学,曾经三星同辉,同为彩电业大佬,如今却悲喜浮沉迥然不同……1978年高考时,三个年轻人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分别从惠州、罗定和海南岛考到了华南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
黄宏生和李东生当年都是18岁,陈伟荣比他们俩年长不少。
三人中黄宏生最有冒险精神,也最有激情;年长的陈伟荣老成稳重;李东生则刚柔并济。
不一样的性格也成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毕业时各奔东西1982年三人毕业后就各奔东西。
李东生选择了回惠州老家,被分配到惠州科委当机关干部。
李东生却不满足,自己联系了一家合资企业“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只有40人的企业,但那时已算是惠州跟电子沾边的“大厂”了,也是以后发展起来的TCL集团的第一家企业。
凭着踏实、执著的工作态度,李东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逐步做到了车间副主任、主任,28岁时被任命为TCL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实现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
组织行为学精选案例
组织行为学精选案例案例一: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白泰铭为什么要从中日合资公司辞职而去,到另一家公司去谋高就呢?这个案例介绍了白泰铭对工资的态度发生的变化。
刚开始他对固定工资很满意,后来取得了销售成绩后,就不满了,建议采用佣金制,遭到经理拒绝,就辞职而去.分析这个案例要应用组织行为学讲的文化传统对管理风格的影响激励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来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中讲到企业文化传统对企业的管理风格有很大秉承日本企业重视企业精神,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色,所以强调采用固定工资制。
这种工资制和佣金制各有利弊,要适应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根据激励理论,一个人的成就需要激励,成就需要具有挑战性,能引发人的快感和奋斗精神,对一个人的行为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白是属于高成就需要动机的人,他取得了成绩后外方老板没有在工资、奖金、精神上满足小白的更多需求,他自然就要辞职了。
再从公平理论来分析。
公平不能激励人,只有不公平才能激励人,人们是否得到激励,不会由他所得到什么报酬来定,更重要的是他们比别人所得的报酬与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公平来决定。
从这个案例看,小白听说另二家外资公司都在搞销售竞争和有奖活动,其中一家的经理还请最佳销售员吃饭,通过内部刊物进行表彰。
而小白所在的中日合资公司,没有看到,小白刚参加工作时的需求和掌握推销技术后的需求有所不同,来积极强化小白这种需求,而是拒绝这种需求,小白辞去工作职务是理所当然的。
案例二:青田乳胶制品厂1、姜、汪二人解决了进口设备存在的总是得到厂里的奖励后,为什么大家对这个事不平?姜、汪二人也很洩气准备调走呢?2、事到如今,请你给陈厂长出些点子。
这是一个企业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革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要应用学过的公平理论、强化激励理论来分析。
青田乳胶制品厂在引进技术时,由于没有进行技术论证价格情况及售后服务,受到了损失,在外方专家无力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厂领导自力更生组建攻关小组,解决了技术难题,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碧桂园组织行为学 案例
碧桂园组织行为学案例
碧桂园从一个项目发展到上千个项目,从区域企业拓展为全国性企业,甚至发展海外市场,不仅是搭上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风车,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能够认清市场并快速布局;另一方面,是修炼内功,让组织发挥势不可挡的力量。
5月11日,碧桂园又悄悄地开始了一场组织架构大调整,拆分沪苏、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15个大区,向下裂变;另外,还有6个区域的管辖范围进行了变动,调整后,碧桂园的区域数量由47个激增至73个。
本次调整主要是根据所在区域的市场容量、业绩规模、管理半径、团队综合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合并或者裂变的措施。
至于调整的原因,碧桂园方面表示,这是去年以来集团主动进行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的最新延续,目的就是适应市场的变化,有利于继续深耕三四五线市场。
这个新的市场变化就是疫情之后楼市开始复苏,“小阳春”初现,这种复苏不仅发生在一二线城市,也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出现。
而且,碧桂园根据最新的一些市场数据也发现,下沉市场并非像之前预想得那么差,复苏的力度超出预期。
其实,近两年的楼市波动越来越剧烈,今年疫情更是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对房企的经营提出了挑战。
在过去一年多里,碧桂园、万科、保利等十余家房企都进行了多次组织结构调整和人事变动。
组织行为理论成功案例
组织行为理论案例一个成功企业家的难题一、开场白983,在江南某省的一个小镇上,因投机倒把屡受批斗已出走十几的刘月突然回到了镇上。
此时,投机倒把已不那么令人心悸,乡镇企业已开始萌芽。
第二天,镇上就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镇长带着几个干部拎着礼品去了刘月家。
这比当镇长带着派出所干警去刘月家搜捕更令人兴奋。
人们议论着,猜测着,预感到有什么重大事件将会在小镇上发生。
果然,一个月后,镇政府以原粉丝厂的旧厂房、设备折合资金.75万元,刘月自行筹资3.5万元兴办的第一家乡镇工业企业——伟业铜带厂正式诞生。
5后的今天,该厂已开展成为一个拥有6亿资产,下属9家境内独资或控股子公司、4家境外独资公司的大型综合性铜冶炼加工的企业集团——伟业集团公司。
铜加工属于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行业进入壁垒高,乡镇企业一般不敢问津。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此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
整个行业主要由三家大型国企控制。
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中原铜加工厂,它是国家一五期间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以下依次是上海铜材厂和西北铜加工厂。
从80代中期开始,依托机制上的优势,铜加工行业上演了乡镇企业大败国有大型铜加工企业的“灵猴斗大象〞的精彩一幕。
90代以后,大型国有铜加工企业已经日趋衰落,困难重重,几乎全面亏损。
而乡镇、合资企业那么成为行业龙头,一派兴旺。
由于资金困难,无法进行必需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企在技术、设备上的许多优势也几乎丧失殆尽,优秀人才更是大量流失,已沦落成为过去意义上的“乡镇企业〞。
伟业集团最近刚投资2亿元将中原铜加工厂的一条板带连铸连轧生产线购入。
由于缺乏配套设备和流动资金的投入,该生产线一直闲置,日损失数以万计,企业不得不忍痛割爱。
伟业集团那么在生产线购入后三个月内就生产出第一批优质铍青铜带,并直接出口美国,效益十分可观。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前景一片光明,公司正在实施低本钱扩张战略,已成功地兼并了几家关联企业,按方案将在5内成为中国铜业的霸主。
《组织行为学》案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收集案例一:美国联合快递服务公司(UPS)的科学管理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用了15万名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个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宗旨是: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者系统地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尽可能高的效率从事工作。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
UPS的工业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进行了时间研究,对每种送货、取货和暂停活动设立了工作标准。
这些工程师们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从而从出每一位司机每天工作中的详细时间标准.为了完成每天取送130件包裹的目标,司机们必须严格遵守工程师们设定的程序,当他们接近发送站时,他们松开安全带、按喇叭、关发动机、拉起紧急制动,把变速器推到一档上,为送货完毕后的启动离开做好准备,这一系列动作极为严格。
然后司机从驾驶室出溜到地面上,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钥匙。
他们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以每秒3英尺的速度快步走到顾客门前,先敲一下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送货完毕,他们在回到卡车上的路途中完成登录工作。
UPS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公司之一,联邦捷运公司每人每天取运80件包裹,而UPS公司却是130件。
高的效率为UPS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思考题:1、你如何认识UPS公司的工作程序?2、科学管理距今百余年,你认为在今天的企业中仍然有效吗?3、UPS公司这种刻板的工作时间表为什么能带来效率呢?4、你有遇到过相关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的情况么?案例二:归因小案例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所名校的博士,求学在一位院士的门下,这让小张兴奋不已。
但随着学业的深入,小张逐渐感到吃不消了,英文水平欠佳的他对导师指定阅读的大量外文文献感到头疼,加上实验的数据不理想、导师的催促,家人的期望,这一切如同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等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经典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了“狱警”和“囚犯”两组,模拟了一所监狱的环境。
结果发现,狱警在实验中表现出了极端的暴力和压迫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和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的深刻思考,也对监狱制度和狱警的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
2. 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两种不同的管理观念。
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需要通过严厉的管理和控制来激励他们工作;而Y理论则认为,员工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管理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信任。
这两种理论对于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看待员工、激励员工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观点,也对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是由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因素决定的,而工作不满意度则主要来源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他们需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案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收集案例一:美国联合快递服务公司(UPS)的科学管理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用了15万名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个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宗旨是: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
UPS的管理者系统地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尽可能高的效率从事工作。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
UPS的工业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进行了时间研究,对每种送货、取货和暂停活动设立了工作标准。
这些工程师们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从而从出每一位司机每天工作中的详细时间标准。
为了完成每天取送130件包裹的目标,司机们必须严格遵守工程师们设定的程序,当他们接近发送站时,他们松开安全带、按喇叭、关发动机、拉起紧急制动,把变速器推到一档上,为送货完毕后的启动离开做好准备,这一系列动作极为严格。
然后司机从驾驶室出溜到地面上,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钥匙。
他们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以每秒3英尺的速度快步走到顾客门前,先敲一下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
送货完毕,他们在回到卡车上的路途中完成登录工作。
UPS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公司之一,联邦捷运公司每人每天取运80件包裹,而UPS公司却是130件。
高的效率为UPS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思考题:1、你如何认识UPS公司的工作程序?2、科学管理距今百余年,你认为在今天的企业中仍然有效吗?3、UPS公司这种刻板的工作时间表为什么能带来效率呢?4、你有遇到过相关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的情况么?案例二:归因小案例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所名校的博士,求学在一位院士的门下,这让小张兴奋不已。
但随着学业的深入,小张逐渐感到吃不消了,英文水平欠佳的他对导师指定阅读的大量外文文献感到头疼,加上实验的数据不理想、导师的催促,家人的期望,这一切如同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组织行为学案例
作业要求:1、每组从以下五个案例中任选两个,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阐述。
2、每小组不得自行设计版面和封面,交学习委员统一排版和打印3、案例为各小组集体协商编写,不得一人专断,更不得相互推诿。
4、每小组最后成型的分析,必须所有成员署名、签字,方可上交学习委员。
5、案例上交的截止日期为12月31日。
逾期上交小组,相关后果自行承担。
一、哪种领导类型最有效ABC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汽车配件生产集团。
最近,对该公司的三个重要部门经理进行了一次有关领导类型的调查。
1、安西尔安西尔对他本部门的产出感到自豪。
他总是强调对生产过程、出产量控制的必要性,坚持下属人员必须很好地理解生产指令以得到迅速、完整、准确的反馈。
安西尔当遇到小问题时,会放手交给下级去处理,当问题很严重时,他则委派几个有能力的下属人员去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他只是大致规定下属人员的工作方针、完成怎样的报告及完成期限。
安西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导致更好的合作,避免重复工作。
安西尔认为对下属人员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一个经理来说是最好的行为方式,所谓的"亲密无间"会松懈纪律。
他不主张公开谴责或表扬某个员工,相信他的每一个下属人员都有自知之明。
据安西尔说,在管理中的最大问题是下级不愿意接受责任。
他讲到,他的下属人员可以有机会做许多事情,但他们并不是很努力地去做。
他表示不能理解在以前他的下属人员如何能与一个毫无能力的前任经理相处,他说,他的上司对他们现在的工作运转情况非常满意。
2、鲍勃鲍勃认为每个员工都有人权,他偏重于管理者有义务和责任去满足员工需要的学说,他说,他常为他的员工做一些小事,如给员工两张下月在伽里略城举行的艺术展览的入场券。
他认为,每张门票才15美元,但对员工和他的妻子来说却远远超过15美元。
通过这种方式,也是对员工过去几个月工作的肯定。
鲍勃说,他每天都要到工场去一趟,与至少25%的员工交谈。
鲍勃不愿意为难别人,他认为艾的管理方式过于死板,艾的员工也许并不那么满意,但除了忍耐别无他法。
精编组织行为学》典型案例资料
《组织行为学》典型案例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案例1--1:克里斯·霍夫曼(Chris Hoffman)的烦恼克里斯·霍夫曼(ChrisHoffman)从大学毕业,情绪高涨地开始了她的新工作——IBM的销售代表。
最初的几个月,她忙得不可开交,参加了大量的正式职业培训,了解她将负责销售的产品,还要费力去理解她那个高深莫测、性情多变的上司。
这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克里斯满心困扰,辗转难眠。
几周来她在工作中留意观察,许多问题萦绕脑海:“为什么一些同事会比另一些更加成功?在主要用电脑来交流的今天,当我们走出家门走入工作时,怎样才能像一个团队一样共同合作?怎样才能学会应付完成销售额的压力?当我叫同事卡丽(Carrie)帮忙的时候,她为什么不跟我合作?为什么经理征询我的意见,但随后又不理睬我的建议?新的IBM文化和旧的有什么差别?它为什么总在不停地变化?思考题:克里斯·霍夫曼(Chris Hoffman)为什么感到困扰?你能给她一些意见吗?参考答案:如果克里斯希望成为一个好员工,并且日后晋升为管理者,她就必须了解组织是怎样运作的,必须了解人的行为,学习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学会处理在工作中与他人的关系。
而这些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对她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目标会有重大帮助。
案例1一2 霍桑实验位于美国芝加哥城外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Hawthome)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
但工人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不理想。
为此,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的研究小组,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多种试验。
这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
从1924~1932年,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霍桑试验前后共经过两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它主要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进行的。
《组织行为学》25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一)张林这一辈子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
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
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
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
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
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
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
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
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
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
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的诊断记录: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张林:确实是这样。
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
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张林:首先它很烦人。
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
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
(2020年编辑)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1 骨干员工为何要走?案例:张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
主要原因是该员工认为他现在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此。
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了公司他们什么也不是,又怎么会有作为?相持之下两人一气走之。
问题:请你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此案例。
案例分析提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优秀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因此,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领导者们所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正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你可以运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等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2 公司领导为何头疼?案例: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
公司创立者原先也从事电脑营销工作,由于与原公司的合作出现分歧,他们认为再到别的小公司去替人打工意义已经不大,于是就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
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
整个公司就两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都是两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
公司刚开始主要经营打印机,当时卖一台打印机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这样一年下来,经营情况还很不错。
第二年,租了一个门市,就招了一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
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
他们决定招聘一个在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与公司之间对所经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并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组织行为学案例-PA公司以团队为核心的绩效管理
案例4:PA公司以团队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一、PA公司概况PA公司位于北方某市经济开发区,为某跨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金1412万美元,主要业务为风机盘管机组、组合式空调机组、风幕机、热交换组件、送风机器、空气清新机器、集尘机器的业务用途的空调机器及其零部件的开发、制造、销售、安装及空调系统咨询及由此产生的相关业务。
产品除国内销售外,还销往香港、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公司以“品质/服务第一、赢得顾客满意!” 为经营基本方针。
公司员工有400余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形成坚强的集体;充满朝气,拥有"创造与挑战"精神的企业风格为宗旨。
公司在管理上采用团队与层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公司内部存在诸如质量圈、管理团队、生产团队、服务团队、研发团队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形式。
公司的团队管理日趋成熟。
公司主要有管理本部、营业部、生产制造部、资材部等部门。
自2002年开始,公司业务增长幅度放缓,在销售额停步不前的情况下,利润开始连续下滑,公司产品拥有的市场份额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在内部管理上,管理层最直接的感受是员工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足,工作效率降低,人员整体素质难以跟随公司业务的发展而提高。
因此,公司最高管理层决定对公司各主要管理系统进行检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体系也在其中。
二、PA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1996年公司建立了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考核的内容为员工成绩、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主要用于晋升、特殊报酬等人事管理;考核方式分为员工自我评价和主管评价两种方式;考核频率为每月一次;实行强迫分布法共分五级考核。
应该说,公司现有绩效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该系统显示出设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1、员工绩效没有与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紧密结合进来考评的思路主要只针对员工个人,而没有考虑到员工绩效对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每组各设有进、出车体缓冲存放区。
这个厂的建筑也颇独特,由三栋两层及一栋单层的六边形厂房拼凑成十字形。
建筑的窗户特别大,分隔成明亮、安静而有相对独立性的小车间。
没有了传送带,底盘和车身是由专门的电动车传送来的。
这种车沿地面敷设的导电铜带运动,由计算机按既定程序控制。
不过当发现问题时,工人可以手工操作,使他离开主传送流程。
例如见油漆上有一道划痕,工人便可把它转回喷漆作业组,修复后再重返主流程,仍归计算机制导。
车身在电动车上可作90度滚动,以消除传统作业中因姿势长期固定而引起的疲劳。
各作业组自己检验质量并承担责任。
每辆车要经过三个作业组,才有一检验站由专职检验员检查,将结果输向中央计算机。
当发现某质量问题一再出现时,这个情况立即在相应作业组终端屏幕上显示出来,并附有以前对同类问题如何排除的资料。
这屏幕不仅报忧,也同时报喜,质量优秀稳定的信息也及时得到反馈。
产量、生产率、进度数据则定期显示。
据1976年的调查,几乎该厂全体职工都表示喜欢新方法。
沃尔沃公司便又陆续按这种非传统方式,建造了另四家新厂,每厂规模都是不到600名职工。
这一改革当然冒了颇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失败,不仅经济上代价高昂,公司内外信誉也会遭受巨大损失。
卡尔玛的成功鼓励他们再进一步。
卡尔玛改革的核心是群体协作,工人以作业组为单元活动。
但这是一个另起炉灶的新建小厂,它是否也能用于按传统观点设计并运转多年的大型老厂呢?这是一种颇为不同而风险更大的改革尝试。
沃尔沃在西海岸哥德堡市建有一家8000人的托斯兰达汽车厂,是1964年完全按传统装配线设计建造的。
它生产的汽车构成该公司产品的主体,改造略一不慎而影响了生产,损失将是极为巨大的。
这个厂工作再设计的试验不是公司总部指导的,是由该厂管理人员在工会和全体职工配合下自己搞起来的。
这个厂设有吸收工人参加并有较大发言权的各级工作委员会及咨询小组55个,没有工人同意,改革寸步难行。
因为任何改革总要引起短期的不习惯与不方便,工资制度上也要适应由个人奖到小组集体奖的转变。
其实,这厂早就酝酿并在逐步试行着工作再设计,所以与其说托斯兰达厂是紧跟卡尔玛厂,毋宁说前者是后者的摇篮。
因为后者的许多办法是先在前者试行的。
例如那种电动装载车以及使车身翻侧使工人不必蹲在地坑里仰头向上操作的装置,都是从托斯兰达厂学去的。
这个厂改革的第一步是放权,尽量使它的冲压、车身、喷漆和装配四大车间成为自主的实体,因为每个车间各有其独特问题,不能一刀切。
例如1973年,车身车间组成一个专题工作组来解决降低噪音与粉尘问题。
车间主动请来应用美术学院的专家,经几处摸索,把这车间变成了全公司最明亮整洁的场所之一。
改革自己的工作条件,变成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挑战。
各级工作委员会和咨询组都有一定经费解决自己的问题。
于是形成了浓郁的改革气氛。
又如车内装潢车间,流水线上设有15个装配点。
早在这厂刚投产的1964年,工人中就有人主张经常换换岗位,因为老在同一岗位上干,不但乏味,而且身体某些部位易疲劳。
可是另一些工人不愿意,直到1966年这些工人才自己定了一套轮换制度,每人都学会这15个岗位上的操作技术而成为多面手,每天轮换一至数次,并自己负责检验自己干的活儿和负责纠正缺陷。
这时,他们不但体验到换岗能减轻劳累,而且培育出一种群体意识。
后来他们把全组工作的计划与检查都接受过来,使工作更加丰富化了,全组缺勤与离职率大幅度下降,工作质量也提高了。
这种现象在这厂里颇为典型:一开始有相当一些人抵制改革,随着同事间接触的增加,一个自发的以友谊和共同认识为基础的真正的群体(不是行政上硬性编成的班组)形成了。
这种从人际接触发展到培育出友谊是不容易的,在装配线上更费时日。
但一旦真正的群体形成,就能做出许多超出原来狭隘目的的事来。
工作从轮换到扩大化直至丰富化,人们对工作的满意感逐步增加。
托斯兰达厂在1970年,仅3%的装配工人搞工作轮换,1971年达到10%,1972年达到18%,然后开始加速,1973年达到30%,1977年已达60%。
改革自己的工作内容成了多数工人的自然要求。
但总有少数人,特别是年纪偏大的,是始终不喜欢任何改变的。
到1976年末期,这厂的装配车间才开始有人跟传统的装配线告别,组成了两个各有9人参加的作业组,每组承包一定辆数的汽车装配,作业改到装配工作台上去进行。
9名组员什么都干,从底盘装配到车身与车门安装,直至最后内部装修与检验。
每组每周要开一至数次生产组务会,研究生产情况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渐渐地,装配工作台完全取代了装配线。
诚然,这种工厂的基建与设备投资要比常规厂高一至三成,占地面积也要大些。
但沃尔沃公司声称他的得远大于失,赔钱的买卖他是不会干的。
装配台平均约每小时装配成一辆车,生产率至少不低于装配线,而工人满意感大增,离职率从40%至50%降到25%,质量有所上升。
尽管瑞典的劳力成本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沃尔沃却能保持一直赚钱,利润占销售额中的百分比仍属汽车业中三家最高者之一。
思考题:1、沃尔沃公司的工作再设计过程说明了什么?2、从沃尔沃公司工作再设计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案例2霍桑实验位于美国芝加哥城外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Hawthome)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
但工人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不理想。
为此,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的研究小组,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多种试验。
这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
从1924~1932年,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霍桑试验前后共经过两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它主要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进行的。
第二个回合是1927~1932年,主要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lto Mayo)主持进行研究。
整个试验前后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照明实验这项实验在霍桑工厂共进行了两年半时间,试验是在被挑选出来的两组绕线工人中间进行的。
一组是“试验组”,一组是“参照组”。
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不断地增加照明的强度,从24、46、76烛光逐渐递增,而“参照组"的照明度始终保持不变。
研究者起初打算考察照明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一种理想的照明度,在这种照明度下工作,能使工人的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标准。
但出乎研究者的意料之外,试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都在不断提高。
后来他们又采取了相反的措施,逐渐降低“试验组”的照明强度,还把两名试验组的女工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劳动,使照明度一再降低,从10烛光、3烛光一直降到0.06烛光,几乎和月亮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
研究者的结论是:工作场所的灯光照明只是影响生产的一种因素,而且是一种不太重要的因素。
除照明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影响产量。
由于研究者找不到原因,感到迷惑不解,许多人都不干了。
只有该公司的检查部主任朋诺克(C·Pennock)当时推测,产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工人被试验鼓起的工作热情所影响。
后来,于1927年冬天朋诺克在一次哈佛大学教授梅约主持的人事经理报告会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并当场邀请梅约参加霍桑试验。
梅约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的教授会同电器公司的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
于是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究。
二、继电器装配试验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梅约选出了6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装配继电器的工作,他们告诉女工可以保持平常的工作节奏,因为试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产量,而是要研究各种工作条件,以找出最适宜的工作环境。
在这个期间,研究者在试验场所指定了一名观察者,他的任务主要是创造与工人的友好气氛,以确保她们合作。
他还做一些管理工作, 每天与女工们非正式地交谈,以消除她们对试验可能抱有的疑虑。
这样与女工之间的谈话更加自由,彼此关系比过去更为亲近了。
在试验过程中,不断地增加福利措施,例如:缩短工作日、延长休息时间、免费供应茶点等等,具体过程如下:1、研究人员将小组的计时工作改为计件工作,生产量上升2、安排女工有两次休息时间,每次5分钟,生产量上升3、将两次休息时间,每次延长10分钟,生产量依然上升4、研究人员将女工上午的休息时间延长到15分钟,免费供应点心,生产量再度增加5、让女工提前半小时下班,生产量上升得更快6、让女工提前1小时下班,生产量无改变7、女工做1小时超时工作,生产量仍上升8、每组工作时间从48小时减至40小时,生产量照旧维持高标准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研究者起初以为是这些福利措施剌激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在最后一次试验中,研究人员恢复了这些工人的原来情况。
女工做计时工作,没有休息时间,没有点心供应,每周工作4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