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建筑以明城墙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古建筑以明城墙为代表,以钟鼓楼、大小雁塔为例,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然后让人感觉文化气息很浓厚,主体用的大青砖和那个发好的糯米砌筑,木结构用的是榫卯的,抗震效果不错

其特点是:砖结构体现出木结构的斗拱风格。砖墙上显出“棱柱”来,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

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西安鼓楼建筑特色介绍:

鼓楼建筑结构为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向南)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则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却尽显出雄浑和庄严。

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雄健宏大、古雅优美,极赋浓郁的民族特色。

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封建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他们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门。

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

西安古城的特色和风格

过去人们认为城市特色应该由健筑来表现, 这给建筑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就西安市来讲, 最大的特点是朝古都, 有众多的文物遗存及民俗文化。所以城市特色是由地形地貌、城市结构和布局、标志性建筑、绿化等硬环境及城市的管理、城市的亲和力等软环境综合在一起形成

的。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要成为世界的, 必须具备先进的建筑文化, 包含三个条件科学性、进步性和独创性。关于西安特色的体现问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地盘、背景、大的界面, 这方面西安有特色。因为西安地处关中平原, “ 南依秦岭, 北跨渭河” , 本身就很有特色, 而且曾有“ 八水绕长安” 的景色。城市格局的特色。西安的城廓呈方形,轴线明确, 正南正北, 路网骨架很有特色。西安的肌理特色。从历史上留下的照片, 以及年代留存下来的模型, 看出原来的肌理非常有特色, 但是现在破坏严重。肌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城市大的基调。历史街区的特色, 标志性建筑特色。

西安的特色, 可以用“ 势、衫、韵、涵” 四个字来概括。“ 势” 就是要塑造宏大的气势, 要把从终南山到渭河轴线、棋盘格局—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严谨、科学合理的格局发扬光大。“ 形” 就是要塑造厚重、浓重感。反映在建筑上, 就是要端庄、典雅, 与古城气势相配。“ 韵、涵” 就是在韵律、神韵上突出占城文化内涵, 要把建筑和文化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 西安规划建设在城市设计中比较注重地域特征,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按高标准要求, 还有不少值得改进提高之处。第一, 在凸显传统格局时, 要正本求源。古都的传统格局不但记录了它的营建形制、规划除征, 而且还包含了城市与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关系。不能只看外在形式, 而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西安的传统格局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轴线系统所控制的。秦汉的都城主轴通过遗址、地貌、依稀可见, 隋唐长安的主轴更为明确, 宋元明清的轴线系统都保存至今。规划工作者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 在规划结构上也有一定的考虑, 我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古都的轴线体系是一份传统城市文化的珍贵遗存, 是西安得天独厚的历史则富, 它们是贯通山、水、城的命脉, 具有很高的功能价值和学术价值, 也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哲理。在城市设计中, 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遗产, 那才是古树新花, 别具一格。第二, 保护历史风貌要风格纯正。古都的历史风貌由诸多要素构成, 而建筑、街区和风景园林为其主体, 它们的风格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历史与多采的地域文化。西安是十二朝古都, 就建筑风格而言, 有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若干类型。就以西安旧城为例, 现存古建筑大都是明清时代的遗存, 但旧城又是在唐皇城基地上续建的, 于是旧城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多有争议。我个人倾向于旧城的新建筑应该是现代建筑传统风貌。在特定的地段、特定的建筑, 明清就是明清、唐风就是唐风, 建筑风格纯正, 不能非驴非马。从规划上来讲, 一条街、一个地段文化定位十分重要。提倡组织多学科研究, 通过科学的论证, 不能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从建筑上来讲, 风格的把握, 体现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专业和文化水准, 含糊不得。第三, 整合特色空间要一脉相承。西安历代古都, 都是在轴线与轴线、轴线与山水及地形变化的交汇点上选择标志性地段, 布置标志性建筑。这些交汇点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称之谓“ 节点” , 有的已列为城市规划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地段。例如西安城墙的四门广场、大雁塔南北广场、明德门遗址公园等等。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 城市空间的重构与整合是不可或缺的规划手段, 而利用古建筑、古遗址组织特色空间, 对于凸显古城形象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一定要牢牢把握好, 这是一个保护与发展的过程。这些特色空间的整合应该“ 从历史走向未来” , 保持和发展原有的意境、格局, 继承历史文脉, 而不是“ 改天换地” 面目全非的“ 大变样” 。第四, 营造文化环境要讲品位。西安是二朝古都, 又是周、秦、汉、唐中华民族的盛世之都。但唐以后中国政治中心东移, 西安由都城而府城, 以致近代西安的传统文化环境正如作家所描绘的“ 废都” , 就像一个大县城。按这个路走下去, 就不是“ 古都风貌” 而是“ 小城遗旧” 了。当然营造文化环境远远不只是规划师、建筑师的事, 这有赖全社会的努力。但是, 在城市设计上, 立意古都, 求其品位, 重振汉唐雄风, 应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这里就有一个对古都光辉历史再学习、再研究、再认识的问题, 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 我们对周、秦、汉、唐的研究还是很初步的。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