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3年人教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含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某ī)矣(yǐ)依(yī)雨(yù)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1 采薇(节选)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

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

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

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

《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

”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

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

“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

“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

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

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

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

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

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

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第十首。

这是一首词。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入声字已用红色标注,韵字用蓝色标注)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3、通过吟咏,理解这首词的声韵含义。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并积累诗歌。

【教学难点】对声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请孩子们吟诵复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词人王观叮嘱好友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很有意思的是,著名的北宋江西派代表诗人黄庭坚也千方百计地追寻春天的踪迹,渴望“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词人的生平。

出示黄庭坚简介,指名读: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永修人。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兼好友,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22岁时中进士后担任官员,后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即位,他被召还,流寓荆州,又因文章获罪,死于流放地。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4、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黄庭坚的词《清平乐》里去看看。

二、读诵诗歌1.请孩子们听读诵录音两遍后自读这首词,注意以下几点:(1)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读“寂、寞、若、迹、百”五个入声字的短促。

(3)拖长每句诗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和韵字。

2.指名反馈,师生正音。

3.请齐诵一遍。

三、理解文意1.请孩子们对照注释,同桌一人一句,逐句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2.指名反馈,生补充,随生回答出示译文。

(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

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

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5江上渔者教案与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一、情景导入1.(课件出示)江上捕鱼时的视频或图片。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岳阳楼记》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二、熟读古诗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2.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学生交流反馈。

(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引导学生了解诗句大意,知道打鱼人和吃鱼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1)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够激发他们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文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诵读教学入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教材问题古诗词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材的选择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虽然收录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但是数量较少,且选材不是很典型,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需要。

改进措施:建议教材编辑者在选材时,应该注重古诗词的代表性和鲜明性,选取一些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适当增加数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默读为主,很少进行朗诵和交流,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不深刻,甚至对古诗词产生厌烦情绪。

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鼓励学生朗诵或合唱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同时,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古诗词的赏析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含义,促进学生整体理解和记忆。

三、优秀教师缺乏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深刻的教学经验,但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古诗词文化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仅凭教材和自己的水平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改进措施:公立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培训和业务能力提高,让教师学习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最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家校共同育人缺失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情,更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但是,目前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古诗词的学习,也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和合作。

改进措施:学校应该通过家访、家长会和其他形式的联系方式,向家长宣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古诗词的教育任务,同时提供家庭学习资料,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古诗词的美和文化内涵,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共同育人。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采薇》注释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昔:从前,指出征时。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往:指当初去从军。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赏析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春夜喜雨》注释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古诗词,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精练优美的语言,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知识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意,背诵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意境,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板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采用激情导入,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兴趣和热情。

介绍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引出古典诗词。

课堂教学(30分钟)1.研究五首诗歌,背诵。

2.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3.介绍古诗《采薇》的节选内容,释题。

4.自由读古诗,正音,齐读,提示节奏。

5.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理解“___”,想象诗歌中的画面,理解“昔我往矣”中的情感,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引读“今我来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激情导入、背诵诗歌、自由读、创设情境等,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体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时间分配不均衡,影响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避免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语言示范。

受到这场及时的春雨带来的喜悦和希望,一起欣赏诗人的美好情感和对生命的赞美吧。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要注意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让诗歌的美妙旋律在我们的口中流淌。

受诗人的喜悦,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通过反复吟诵,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___,他与___齐名,被称为“___”。

他的诗歌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我们要研究的是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包括《寒食》、《乡村四月》、《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四首古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及原因,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词,注意节奏、韵律,初步感知古诗词的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朗读感悟:学生代表朗读古诗词,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5.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古诗词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鉴赏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2.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

2. 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游园不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游园不值》(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游园不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以游园不值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诗人的感慨。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采用平仄韵脚,韵律优美。

3. 诗歌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春色、红杏、绿叶、小园等,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慨,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4. 体会情感:通过朗读、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5. 背诵诗歌:学生自主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6.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游园不值2. 诗歌内容:春色满园、红杏出墙、绿叶阴阴、小园新晴3. 诗歌意境:春天的美好、诗人的感慨4. 课后作业:背诵诗歌、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七、作业设计1. 背诵《游园不值》并默写。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包括《春夜喜雨》、《春晓》、《静夜思》、《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五首古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诵读: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跟读,注意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3. 理解:教师讲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

4. 赏析: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5.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词诵读》2. 内容:春夜喜雨、春晓、静夜思、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3.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4.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家长签字确认。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

首先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

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悟”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3春夜喜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3春夜喜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3春夜喜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春夜喜雨》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雨的美丽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以春雨为主题,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的杜甫诗作,引入新课《春夜喜雨》。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找出不懂的词语。

3. 研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品味语言: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品味诗歌的语言。

5. 背诵课文:学生分组背诵课文,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春夜喜雨》杜甫春雨:润物无声喜爱:赞颂大自然的美好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春夜喜雨》。

2. 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为《春夜喜雨》配一幅插图。

3. 搜集其他诗人描写春雨的诗作,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品味语言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

但在背诵课文环节,部分学生背诵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文化与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所反思,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准备不充分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我发现自己在准备方面不充分,只是草草地看了一下教材内容,就放下了。

教学时,我才意识到对于古诗词这样的内容,应该提前多下些功夫去研读,去了解古人的背景和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诗词内容都十分古老,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生动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三、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情并不像其他内容那样高涨,很多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缺少积极的表达和思考。

我认为,这也是我教学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我应该多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参与度和热情。

四、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在教授古诗词时,我只是简单地念出来,然后简单地解释一下文化背景和意境,但是我没有用更多更丰富的方式去呈现,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比如音乐、形象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学遗产,但对于当下的年轻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内容的创新,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可以连接当下时事,从诗词中找到与之相关的点,让学生去探索和理解,从中提高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反思。

对于我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让我更好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尽力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浣溪沙》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下册古诗词诵读之《浣溪沙》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法
板块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 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 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长出了短短 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 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 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 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 应保持一种年 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 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板块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先自由朗读这首词,提醒注意两个字的读音"蕲"和"少",并根据 老师划分的节奏符号,读准字音和节奏。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倾听。 3.请学生再读,读出韵味,并请其他学生点评。
板块三、理解词意 1.注释: 浸溪:浸润在溪水中。子规:杜鹃鸟。 2.词意: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春夜喜雨》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③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生读。

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指名试背。

全班试背。

2《春夜喜雨》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

“李”是(李白),“杜”是(杜甫)。

对,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按节奏读诗。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所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绍必不可少。

小学语文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指名读诗,评价。

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

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

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④指导朗读此句。

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

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

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

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大地干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

初读诗歌要求做到读正确,然后读流畅,才能掌握诗歌的内涵,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借助问题理解诗句,产生丰富的想象。

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企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

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涕泪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

“裳、狂、乡、阳”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

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

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

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

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盼。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5)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愉悦的心情。

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

五、诵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

(板书课题)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3.范读,指导朗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5.理解注释:【16】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

呈:恭敬地送上。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酥油。

④处:时。

⑤绝胜:远远胜过。

6.译文: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7.赏析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

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

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