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陈仓解释及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0520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6d.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智谋与计谋,成为后世谈论战略战术的典范。
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中。
当时,楚国将领项燕为了攻打赵国,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
他故意在赵国边境制造紧张气氛,使赵国军队集中在边境地区。
与此同时,项燕暗中调动主力部队,穿越陈仓古道,突袭赵国首都邯郸。
最终,楚国成功击败赵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敌人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地方时,悄悄地迂回进攻另一个地方,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这个成语强调了战术上的突然性和智谋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暗度陈仓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军事等领域。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
二战时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采用了暗度陈仓的策略。
他们先是在法国的加莱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虚假的军事行动,吸引了德军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盟军主力部队在诺曼底地区秘密集结,最终成功实施了登陆行动,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那么,如何运用暗度陈仓策略解决问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善于伪装: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善于伪装自己,使敌人无法察觉真实意图。
2.把握时机: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候,迅速发动进攻,达到出奇制胜的
效果。
3.深入了解敌人: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部署、战术和心理,才能找到可乘之机,实施暗度陈仓策略。
4.灵活多变: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战局变化,灵活调整策略,使敌人无法捉摸。
暗度陈仓的主要内容
![暗度陈仓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fbb41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8.png)
暗度陈仓的主要内容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是一个出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意指暗中通过险要地方,偷偷地过去。
这个典故源自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的军队率领着六国联军,在陈仓山遭到了秦军的重重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六国联军的将领张良和韩信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策略,他们在夜间暗中出击,成功突破了秦军的包围圈,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典故成为了后世人们赞美智谋和计策的经典之作,也被引申为一种隐秘、巧妙、出人意料的行动方式。
暗度陈仓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灵活应对,采取一些出人意料的举措。
这种方式可能不被人们所熟知,但却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暗度陈仓的精神也同样适用。
无论是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暗度陈仓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首先,暗度陈仓需要我们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常规思维去解决,而是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可能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常规,寻找出人意料的解决途径。
正如张良和韩信在战争中采取了夜间出击的策略一样,他们的做法并不是常规的正面冲突,而是选择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式,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次,暗度陈仓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很多人容易退缩和畏惧,但暗度陈仓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勇气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不要因为困难而退缩,而是要坚定地向前迈进,寻找突破困境的可能性。
最后,暗度陈仓需要我们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有时候,原有的计划和方案可能并不适用,我们需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寻找新的突破口。
正如暗度陈仓的典故中,张良和韩信通过夜间出击,成功突破了秦军的包围圈,这需要他们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88c10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2.png)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举例造句】: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時,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
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暗渡陈仓”。
成语故事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
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
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刘邦无奈接受项羽所封汉王后,至成都就国。
他在到达秦岭时故意烧毁了部分栈道,表示已无北归之意,以懈怠项羽的猜忌。
但到了汉中,即修养生息,训练士卒,用韩信为将。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https://img.taocdn.com/s3/m/946f03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7.png)
成语故事: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背后偷偷地走一条险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场战争。
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是由刘邦领导的。
刘邦想要占领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但是他的军队被阻拦在峣关这个地方。
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派一些士兵去隐藏在附近的蓝田山,然后在峣关的守军向那里调动时,迅速通过峣关,直奔咸阳。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成功地通过了峣关,并在不久之后占领了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然后他开始计划向项羽的军队发动进攻。
他选择了陈仓这个地方作为他的进攻路线,因为这里地形险要,可以出其不意地攻击项羽的军队。
刘邦的军队在陈仓集结完毕后,突然发动了进攻。
项羽的军队没有料到刘邦会选择这里作为进攻路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刘邦迅速击败了项羽的军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使用一些间接或者隐藏的手段。
这种手段能够出其不意地取得成功,但也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支持。
成语寓言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寓言故事《暗度陈仓》](https://img.taocdn.com/s3/m/dc99e63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9.png)
成语寓言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寓言故事《暗度陈仓》
【成语】:暗度陈仓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举例造句】: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三国演义》第九六回
【近义词】:暗送秋波
【反义词】:明目张胆、明火执杖
【灯谜】:夜游宝鸡城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
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
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暗度陈仓解释及成语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暗度陈仓解释及成语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https://img.taocdn.com/s3/m/faf6cca3910ef12d2af9e7d7.png)
暗度陈仓解释及成语故事|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b95d12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d.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2.成语“暗度陈仓”的意义和用法
3.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 316 年,秦国大将王翦为了消灭敌国赵国,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王翦在公开场合宣称要修筑栈道,以便运送粮草,实际上却在暗中集结兵力,从陈仓这个地方发动突袭,最终大败赵国。
【成语“暗度陈仓”的意义和用法】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意义是,表面上做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暗地里却进行重要的行动。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暗中进行某种操作,达到某种目的。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政治、商业、人际关系等领域中的计谋和策略。
在用法上,“暗度陈仓”一般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表示暗中进行的某种行动。
例如:“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停止研发新产品,暗地里却加大了研发力度,最终成功推出了一款备受欢迎的新产品。
”
【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竞争中,许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常常会采取“暗度陈仓”的策略,暗中研发新产品,或者秘密收购竞争对手,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中,“暗度陈仓”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有些人在表面上与别人和颜悦色,暗地里却进行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活动。
这种行为虽然不道德,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取得一定的利益。
总之,“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既揭示了人类智慧的巧妙运用,也反映了世事变幻莫测的现实。
成语故事大全-暗度陈仓的故事
![成语故事大全-暗度陈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acaf187bb68a98271fefac1.png)
成语故事大全:暗度陈仓的故事本文是关于成语故事大全:暗度陈仓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暗度陈仓的解释:比喻暗中进行某些别人不知道的活动。
(多指男女私通)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来自成语大全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cd5e3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c.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来源的历史背景
2.成语故事的内容概述
3.成语的寓意和启示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它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故事。
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就是来形容他的一种战争策略。
战国时期,韩信为了消灭项羽的势力,需要经过陈仓这个地方。
然而,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若直接进攻,必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于是,韩信采取了“暗度陈仓”的策略,他派出一部分兵力假装攻打陈仓,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主力部队则悄悄绕过陈仓,突袭项羽的后方。
这样一来,韩信成功地避开了陈仓的坚固防守,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寓意着在战争或竞争中,采取迂回、伪装的策略,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可以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和利用合适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c96ef1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d.png)
暗渡陈仓的意思及故事【成语】:暗渡陈仓【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出处】:《暗度陈仓》选自《三十六计》【举例造句】: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典故】:由于秦朝暴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九月,刘邦在沛县主吏萧何和狱椽曹参等人的拥戴下聚众响应起义,称沛公,不久刘邦投奔项梁。
当项羽率领起义军和秦军的主力在巨鹿决战时,刘邦却受楚怀王的派遣,带领起义队伍向关中挺进。
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后来项羽也攻进了咸阳城。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他凭借自己的强大势力,自称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中王。
项羽担心一旦刘邦到了汉中,会暗中培养实力,跟自己作对,所以就把他软禁在咸阳城。
不过,项羽却中了刘邦的.谋士所设下的圈套,答应让刘邦离开咸阳城。
这天,刘邦带着手下启程赶往汉中。
一路上,车队马不停蹄不敢稍作停留,因为他们怕项羽一时反悔,派军队追上来。
汉中的边境地势险峻,主要的通道是由木头架成的,叫做栈道。
这时谋士张良向刘邦献计:“主公,我们走过栈道后,就把它烧毁,这样不但可以防范追兵,还可以表明您将永远不离开汉中的决心。
”刘邦欣然采纳:“好,就这么办吧!”于是下令焚毁栈道。
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到达汉中后,他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在几位大臣的辅佐下,力量逐渐强大。
心想:“和项羽决一胜负的时机终于到了。
”于是刘邦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采取谋士韩信的计策,在出兵前,下令士兵修筑被烧毁的栈道。
项羽的密探发现了这一情况,急忙向项羽汇报。
项羽听后哈哈大笑,说:“刘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当年火烧栈道,现在又要重修,谈何容易!等他修好了,我早已统一天下了。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868d2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c.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成语,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军队正在与秦国作战,楚国军队的大将白起带领军队攻打秦国的陈仓。
陈仓是秦国的重要军事要塞,防御森严,楚军想要攻克陈仓并非易事。
白起决定采取一种非常规的策略,他派遣精干的部队在夜间暗中前往陈仓,以图袭击陈仓城。
这支部队在黑夜中躲避敌人的视线,悄悄地接近陈仓。
在接近城墙时,他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工具,将城墙上的哨兵一一制服,然后打开城门,楚军成功地攻占了陈仓。
这个故事被后人形容为“暗度陈仓”,意为暗中渡过难关。
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引申为指暗中行动,突破困难。
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战术,更是对于战争中的奇袭战术的一种生动描述。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障碍时,有时候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和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善于隐忍和隐忧,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计划。
最后,它也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同样重要,只有智谋和勇气并重,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
暗度陈仓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却是永恒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白起的智谋和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也要善于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
总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古代战争史,更是一部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取得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bcbf2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6.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原创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暗度陈仓的背景和含义2.故事主人公韩信的生平及军事才能3.暗度陈仓的故事情节及寓意4.暗度陈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篇1正文一、背景和含义暗度陈仓是一个汉语成语,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它的本意是指通过秘密通道越过敌军防线,从而成功达到目标。
在现代社会,暗度陈仓常常被用于比喻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达到某种目的。
二、故事主人公韩信的生平及军事才能韩信是汉朝初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擅长兵法,精通战略,被誉为“国士无双”。
他在战争中曾多次使用暗度陈仓的策略,成功突破敌军防线,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暗度陈仓的故事情节及寓意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期间,当时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国,韩信使用了暗度陈仓的策略,带领少量士兵从小路秘密行进,出其不意地突破了赵军的防线,成功占领了赵都。
这个故事寓意着通过智谋和策略,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四、暗度陈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暗度陈仓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商业竞争中,企业可以通过营销策略、价格策略等手段,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
此外,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实现资金跨境流动。
篇2 目录1.暗度陈仓的出处与含义2.韩信与项羽的对决3.暗度陈仓的计划与实施4.成功脱离楚军的追击5.暗度陈仓的成功篇2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和经典战役。
其中,暗度陈仓是一段被传颂千古的精彩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西汉名将韩信与项羽的对决,他巧妙地运用计谋,成功地脱离了楚军的追击,为后来的汉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前204年,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带展开激战。
韩信率领汉军与楚军对峙,但久攻不下,士气低落。
韩信深知,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找到一个奇袭的机会。
于是,他制定了暗度陈仓的计划。
在夜晚,韩信率领部队偷偷地渡过黄河,向楚军发起攻击。
由于楚军对汉军的动向并不了解,因此并没有及时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82714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4.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原创版)
目录
1.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
2.成语“暗度陈仓”的含义
3.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背景
4.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经过
5.成语“暗度陈仓”的故事结局
6.成语“暗度陈仓”在现代的应用
正文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原指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次战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用以达到某种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相邻,两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 354 年,魏国为了扩张领土,派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齐国。
齐国派出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迎战。
经过一系列的较量,双方在桂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展开了决战。
孙膑深知魏军强大,硬碰硬的战斗对齐军不利。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计策。
他让齐军在桂陵北面设下埋伏,然后派一小部分兵力在桂陵南面挑战魏军。
庞涓见齐军兵力薄弱,便率主力南下追击。
这时,齐军伏兵突起,将魏军前后夹击,大败魏军。
桂陵之战后,齐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孙膑的“暗度陈仓”计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例,被后世兵家所推崇。
如今,“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它在日常生活
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们用它来形容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姿态,暗地里却采取另一种行动的行为。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043447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3.png)
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暗度陈仓的出处二、暗度陈仓的意思三、暗度陈仓的人物和时间四、暗度陈仓的故事正文(篇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成语故事,它们充满了智慧和智慧。
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那就是“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它的意思是通过暗中行动,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或目标。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通过暗度陈仓的计策,成功地夺取了敌人的城池,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具体来说,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1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在战斗中,诸葛亮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陈仓。
为了夺取这个地方,他决定采取暗度陈仓的计策。
他命令一部分军队假装攻打其他地方,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他自己则带领另一部分军队偷偷地穿越山谷,绕到陈仓的背后,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这座城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暗中行动,出其不意地完成任务或目标。
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智慧,以及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目录(篇2)一、暗度陈仓的由来1.故事背景:2.故事情节:3.故事启发:二、暗度陈仓的字面意思及现实应用1.字面意思:2.现实应用:3.常见例子:正文(篇2)一、暗度陈仓的由来暗度陈仓是指以出奇制胜的方式达成目标。
其源自楚汉相争时期,韩信采用此计策,成功将汉王刘邦由关中地区转移到汉中地区,为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暗度陈仓成为军事谋略上的一个重要成语,常用于形容通过巧妙手段达成目标。
故事背景: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手下大将韩信为夺取军事要地,准备从关中地区进入中原。
但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韩信深感难以取胜。
故事情节:韩信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用“暗度陈仓”之计。
他命令部队放弃原先的进军路线,改道从褒斜道秘密进军中原。
为了保密,韩信下令沿途军士不得透露行军目的和路线。
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_暗度陈仓什么意思
![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_暗度陈仓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42fe5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4.png)
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_暗度陈仓什么意思暗度陈仓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同时这也是三十六计中的一个出色的计谋,其中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更是被众人所熟知,那么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据说在诸葛亮养精蓄锐之后准备再次出兵讨伐魏国,而这次出兵的地点就是在陈仓。
诸葛亮当时觉得陈仓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必须要先得到这个地方才能够出兵,于是命令手下一定要将陈仓拿下。
可是在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中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被司马懿看破了。
司马懿早就猜测到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于是派了重兵把守在陈仓的要道上,诸葛亮的士兵连续攻打了几天却始终毫无进展,在这之后他又想招降守城的将领,可惜依旧是失败了,最后粮草全无的情况下诸葛亮只好退兵,但是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其实在诸葛亮暗度陈仓的故事中结局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在此之后并没有放弃陈仓这个地方,于是趁着守城将领生病的时机再次运用暗度陈仓的计策,终于在这一次攻城中取得了成功,一举将陈仓这个地方攻破。
暗度陈仓的意思暗度陈仓这本来是一个成语故事,同时也是楚汉争霸时期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
本来完整的话应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是从当时的典故中得出来的,暗度陈仓还常常被人们写为暗渡陈仓,其实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么暗度陈仓的意思是什么呢?想要知道暗度陈仓的意思首先就要了解这个成语出自何处,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其实是来自楚汉战争时代,在那个时期项羽背弃了当初所说的谁先进入楚国的地方谁就是楚霸王的承诺,这让刘邦怒不可遏,当时的情况其实是容不得半点闪失的,可是暂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装作烧毁了栈道来清除项羽的猜疑,后来在他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按照韩信的计谋先派出许多精兵装作修整栈道,以此来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其实暗地里早就让人到达了陈仓,因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有了来源。
那么暗度陈仓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在两军作战的时候,表面上做出从正面开始攻击的样子,其实只是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罢了,然后突然从侧面攻打出来,让敌人在措手不及中失去作战的优势和先机,这是暗度陈仓原来本身具有的含义。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a4a57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8.png)
暗度陈仓的故事简介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战争史实,指的是以隐秘的方式渡过险要的关隘,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记载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成功渡过陈仓山,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暗度陈仓成为了后人形容以阴谋诡计来突破敌人防线的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率领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刘邦深知自己的实力远不及项羽,因此在战术上采取了以少胜多的策略。
当时,陈仓山是项羽军队的重要防线,刘邦军队要想突破这一关键点,必须想出一个能够出其不意的策略。
刘邦派遣了自己的部将韩信,率领一支精干部队,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行动。
韩信带领军队绕道陈仓山的另一侧,通过一条隐蔽的小道,暗中渡过了陈仓山。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采取了各种隐秘的手段,避开了楚军的耳目,成功实现了暗度陈仓的壮举。
当韩信的部队渡过陈仓山后,他们立刻展开了出其不意的袭击。
楚军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刘邦军队的猛烈攻击。
最终,刘邦军队在暗度陈仓的战术下,取得了关键的胜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格局。
暗度陈仓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刘邦军队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特殊战术。
通过暗度陈仓,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甚至可以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
暗度陈仓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用来比喻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突袭的经典典故。
在现代社会,暗度陈仓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各种竞争中,我们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总而言之,暗度陈仓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敌人时,我们需要善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185fd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d.png)
暗渡陈仓的意思和成语故事
【注音】àn dù chén cāng
【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相近词】暗送秋波
【相反词】明目张胆
【示例】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成语例句】
◎ 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 要证明自己,只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ccf9841daef5ef7bb0d3c0a.png)
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一起来看看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各路将领,纷纷齐集到一起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而能与之抗衡的刘邦实力不及项羽,不得不将秦朝的都城咸阳让给项羽。
自己退出关中,赶往项羽封给他的巴蜀和汉中之地,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项羽想将刘邦“软禁”到偏僻的山里去,于是封刘邦为汉王,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不甘居于尺寸之地,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
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疑虑,表明自己不再有回到关中的决心。
刘邦就在去往汉中的路上,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他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迷惑项羽,使其松懈对自己的戒备。
后来,刘邦又派出大将韩信出兵关中。
韩信一面派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制造从栈道出去的假象以迷惑守卫在关中西部的章邯,一面率领主力部队攻占了入关重镇陈仓。
守城将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于是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战例韩信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例,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韩信这一招,奠定了刘邦大业的基础,后来有很多兵法家效法韩信,兵法家探寻源流,究其真谛,使“暗渡陈仓”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暗渡陈仓”的前提,是“明修栈道”,即公开地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使敌人松懈警示。
在公开行动的背后,或有真正的行动,或去转移防卫,趁敌人被假象蒙蔽而放松警惕时,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自己则在没有遭到任何抵抗或防备的情况下,出奇制胜。
这种计谋,不仅用于兵事,生活舞台上的'男女们,便不时地演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好戏来。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4392b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6.png)
暗度陈仓成语故事暗度陈仓成语故事1解释:比喻暗中进行某些别人不知道的活动。
(多指男女私通)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来自成语大全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暗渡陈仓的故事
![暗渡陈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920571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d.png)
暗渡陈仓的故事
暗渡陈仓的故事:
【成语】:暗渡陈仓暗的成语、仓的成语接龙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穿越:穿越;陈仓:古县名,在陕西省宝鸡市东部。
比喻利用假形象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反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将汉中、巴蜀封给先入关的刘邦。
刘邦听了谋士张亮的话,到了汉中,沿途烧了栈道,表示再也不回关中了。
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命士兵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假装从栈道进攻关中,实际上却率领主力抄小路,趁守将不备进攻陈仓,进而进攻咸阳,占领关中,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字典查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度陈仓解释及成语故事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
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
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的含义相同。
比喻暗中进行某些别人不知道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