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1.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生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节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在刻画严监生时主要从动作、________两个角度进行描写。
充分揭示了严监生________的本性。
(2)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2.阅读名著《儒林外史》,在相应的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严家家人掇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一瓶酒,桌上放下。
揭开盒盖,九个盘子,都是鸡、鸭、糟鱼、火腿之类。
严贡生请二位老先生上席,斟酒奉过来,说道……“汤父母为人廉静慈祥,真乃一县之福!”张静斋道:“是。
敝世叔也还有些善政么?”严贡生道:“老先生,人生万事都是个缘法,真个勉强不来的。
……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谒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诸事忙作一团,却连忙丢了,叫请小弟进去,换了两遍茶,就像相与过几十年的一般。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整理:梅语文教学团队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任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中考名著试题∶《儒林外史》(含答案)2练习
中考名著试题∶《儒林外史》(含答案)2练习一、名著阅读题1.(2)有人评价《儒林外史》有“化庄严深刻为滑稽可笑.........的高超讽刺艺术”,请结合《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及情节作简要分析。
2.(赏析笔法)结合《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这条回目,再根据“严监生积劳成疾,临终前一直摇晃两个手指,最后由赵氏掐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断气”这样的情节,请说说严监生“终正寝”讽刺了什么。
3.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1)灵魂扭曲、鱼肉乡里的乡绅。
(________)(2)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弟子。
(________)(3)本质不坏却一步步堕落的年轻人。
(________)(4)为人慷慨、品行高洁的贤人。
(________)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4.学校开展“品读名著,滋养心灵”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5.(盘点人物)以下哪位小说人物适合作为志愿者的精神引领?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
A.鲁达《水浒传》 B.萧云仙《儒林外史》 C.唐僧《西游记》6.名著阅读。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知识整理及相关练习题和答案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归纳内容精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犬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一一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一一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一一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一一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好敷陈大义憋,*,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1/13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简 爱》名著导读 知识点 阅读赏析题 中考题考点(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本必读名著导读知识点阅读赏析题中考题考点练习题汇总(带答案)(一)《儒林外史》吴敬梓知识点一、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二、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主要人物介绍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周进: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严监生:吝啬胆小怕事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各类典型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中考名著试题∶《儒林外史》(含答案)4知识点
中考名著试题∶《儒林外史》(含答案)4知识点一、名著阅读题1.《儒林外史》中,作者时常运用对比手法,客观描写人物与人物之间前后不同的态度,使讽刺自现。
请根据示例,概述人物之间的情节对比。
示例:梅玖之于周进:周进做老童生时,梅玖对其任意嘲弄;周进做了国子监司业,梅玖却冒认门生,对周进敬重如神。
2.(1)范进年过半百中举,原因是有类似遭遇的学道_________(人名)先取其为________,让他通过了童子试,之后范进才有资格进一步考取功名。
3.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1)灵魂扭曲、鱼肉乡里的乡绅。
(________)(2)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弟子。
(________)(3)本质不坏却一步步堕落的年轻人。
(________)(4)为人慷慨、品行高洁的贤人。
(________)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4.本文段选自《____________》,文中的老爷指的是____________(人名)到第四天早上,老太太起来吃过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儿媳妇胡氏,戴着银丝发髻,穿着天清缎套,官绿的缎裙,正督率家人、丫鬟洗碗盏杯箸,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写,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
”家人丫鬟道:“老太太,哪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和老爷的。
岂但这些东西是,连我们这些人和这房子也都是老太太和老爷家的。
”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跌倒下去。
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5.名著填空(1)《三国演义》中“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这是对__________的外貌描写,请写出与该人物相关的一个事件__________________。
(2)《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________,书中描绘了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度拨弄得神魂颠倒的人物是________,还写了一个临死时因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啬鬼________。
《儒林外史》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
《儒林外史》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训练:名著阅读练习——《儒林外史》-附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培优训练:名著阅读练习——《儒林外史》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儒林外史》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古典小说。
小说人物纷杂,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以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一个个短篇的连环,组成一幅宏大的人物群像。
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B.《儒林外史》中三名真儒贤士是杜少卿、王德和王仁。
C.《儒林外史》中的“二严”指的是严贡生和严监生,两人是亲兄弟。
D.《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时知县听了翟买办回复王冕因病拒绝来赴约的说辞之后,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活动:知县心里想道:“……老师既把这个人托我,我若不把他就叫了来见老师,也惹得老师笑我做事疲软……我就便带了他来见老师,却不是办事勤敏?”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
”想到:“……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
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知县三次心理活动的真正意图是为利、为权、为名,这段自然真实的心理描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灵魂深处被权势、名利所腐蚀的虚伪官吏形象。
2.活动中,同学们对下列一段话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A.这段话对严监生的描写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
B.这段话写出了严监生因不能说出他的意思而焦急的心理。
C.这段话通过严监生临死前了不忘一茎灯草刻画了他吝啬的形象。
D.这段话运用夸张与对比的写法,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3.下列关于名著《儒林外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儒林外史》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从而展现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名师讲题】《儒林外史中的特色服饰描写及其功能论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服饰描写作为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小说的主题等具有重要作用。
服饰的演变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既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又具有民俗文化价值。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
《儒林外史》中大量的服饰描写不仅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还具有史料价值,甚至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身份和突显小说主题也功不可没。
通过文中的服饰描写将一个个小片段贯穿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章结构,让读者识服饰而知身份。
《儒林外史》中的服饰描写多为现实生活的写照,为研究明代服饰提供了佐证,作者让明代儒士给当朝的服饰做模特,使明代的服饰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赋予其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文气息。
明初洪武年间对服饰的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美的追求和政治的腐败,服饰出现了僭越。
文中第二十四回中写到黄老爹“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绸直裰,脚下粉底皂靴,手执龙头拐杖”,黄老爹只是一个商人,从事的是贱业,但是却戴浩然巾,穿皂靴……文中鲍文卿用调侃的语言说“你看老爹这个体统,岂止像知府告老回家,就是尚书、侍郎回来,也不过像老爹这个排场罢了!”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且也从侧面说明了明代后期服饰的僭越现象。
明代早期严格的服饰制度已经没有了实际的约束作用,庶民阶层穿戴起了不符合他们身份的服饰,用服饰这一外在表象挑战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又如明代严禁庶民穿戴大红,商人更是不可,就是结婚的大喜日子也不例外,但是《儒林外史》中的几次婚姻描写都提到了大红。
例如第五回中扶正赵氏时,严监生“披着红绸”,赵氏“穿着大红”;第六回严贡生的二相公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十回中鲁编修的女儿和蘧公孙结婚时也是“披着红”;第四十回写到沈琼枝嫁给盐商时穿了“大红外盖”。
由此足以验证明代后期对大红的僭越。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及练习.doc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梳理及练习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精选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精选习题(附答案解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精选习题(附答案解析)1、【2019·湖北襄阳卷】名著阅读。
次日起马,范进独自送在三十里之外,轿前打恭。
周学道又叫到跟前,说道:“‘龙头属老成。
’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
”(1)此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本回目主要写了两人科举高中,一人是范进,另一人是____。
(1分)【答案】周进【解析】考查名著阅读。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此题考查的是与《儒林外史》有关的文学常识。
(1)从标题“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分析,写了两人科举高中一人是周进,另一人是范进(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
(2)吴敬梓在创作本书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____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
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____的追求。
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批判精神,欣赏____笔法。
(3分)【答案】儒生人生理想讽刺幽默的【解析】吴敬梓在创作本书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儒生”形象。
为寄托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作者还描写了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如王冕、杜少卿等人。
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幽默”的笔法。
《儒林外史》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讽刺之所以那样深刻,影响之所以那样深远,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幽默艺术魅力。
2、(2020·湖南初三期末)名著阅读22.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傅雷家书》中的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家庭、对儿子傅聪深厚的爱。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节选)陈美林产生于我国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儒林外史》,不仅以它深刻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认识及其评价著称于世,而且还以它创新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为世人所珍视。
在艺术表现方面,《儒林外史》显然具有多方面的鲜明特色,而其讽刺艺术尤为突出。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与十七世纪法国优秀的讽刺作家莫里哀、十九世纪俄国进步的讽刺作家果戈理的成就相比较,也毫不逊色,而且还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
鲁迅对之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在它产生之前说部之中没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即在以后,这样"旨微而语婉"的小说"就可以谓之绝响"(《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因此,对这样一部小说的杰出的讽刺艺术,值得认真研究总结,此处仅就其主要之点略作阐说。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着鲜明的目的,它不但继承了我国文学中从《诗经》开始的"美刺"传统,以讽刺实行挽救,所谓"讽一劝百"(《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与外国的讽刺文学比较,其用意也颇相似,谢皮洛娃在总结了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等著名讽刺作家的创作经验后说:"讽刺乃是对生活的某些方面和现象的嘲笑,其目的在于改正或根除它们"(《文艺学概论)第七章)。
鲁迅更在对中外古今讽刺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十分精辟的论断,他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
"(《什么是"讽刺"》,《且介亭杂文二集》)《儒林外史》的讽刺目的,也在于挽救被传主所嘲讽的一群。
自来的评论者也都指明这一要旨,如闲斋老人序中就认为《儒林外史》可以做到"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金和在跋《儒林外史》时也认为作者之"苦心"在于"警世"。
(完整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儒林外史》真题精练(单一题)(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考点)梳理+真题演练
专题11《儒林外史》真题精练(单一题)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味的一面。
他临死的时候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根手指头的意思是()A.灯盆里点了两茎灯草,太费油B.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C.两位舅爷不在跟前,非常挂念D.还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了解情况。
原文是这样叙述的:只有他老婆赵氏明白:“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完,挑掉一茎灯草,严监生果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没了气息。
从原文可知,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意思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叫人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
故选A。
2.(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模拟预测)一部《儒林外史》,写尽了明清之际士林生活的百态。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匡超人就是典型代表。
按匡超人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②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③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④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⑤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A.①③②⑤④B.①⑤④③②C.③①⑤④②D.③⑤④②①【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作者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批判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一方面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以此寄寓作者的理想。
③“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是第十六回回目,应排在第一处;①“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是第十七回回目,应排在第二处;⑤“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是第十八回回目,应排在第三处;④“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是第十九回回目,应排在第四处;②“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是第二十会回目,应排在第五处;故按匡超人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③①⑤④②;故选C。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练习题附带答案
《儒林外史》练习题一、选择题、填空题。
1.《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典型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庄绍光 B.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C.正面人物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D.八股迷的典型----马二先生、鲁编修2.《儒林外史》是一部__________篇__________小说。
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__________”,是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3.《儒林外史》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儒生形象,如穷困潦倒、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的腐儒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八股迷的典型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贪官污吏的典型__________、__________。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
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__________文写成,善于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讽刺手法揭示其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
5.《儒林外史》是一部以__________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_________________毒害的__________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6.《儒林外史》中,______________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镜,照出儒林各种人物的灵魂。
阅读书评,完成后面的题目。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及答案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XXX,XXX,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XXX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XXX生活的XXX、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XXX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XXX,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XXX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XXX、XXX;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XXX;八股迷的典型——XXX、XXX编修;正面的典型——XXX、XXX。
从XXX的哭,XXX的笑,XXX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练习题(含答案)
名著导读十一:《儒林外史》【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内容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作者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
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婉曲尖锐的讽刺;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结构艺术上也有较大成就。
(一)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二)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
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如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三)人物艺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
(四)结构艺术: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专项训练1.名著阅读。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请结合小说的具体人物及其相关情节,谈谈人物热衷功名富贵的具体表现。
2.有外国运动员对于中国传统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表示不理解,请从《儒林外史》的两个片段中任选一个,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种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
片段一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节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片段二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
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
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
’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
想是临场规避了。
’”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苟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节选自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3.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婉而多讽”,请结合下面两个标题和相关情节谈谈作品是如何做到“婉而多讽”的。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名士大宴莺脰湖4.阅读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片段一】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
A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
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
A又不肯举。
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片段二】B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儒林外史》中考选篇阅读试题(含答案)
《儒林外史》中考选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阅读选篇,完成练习。
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
不知先生你意下如何?”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
像这店里数钱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
可惜而今受了累。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
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
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
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么。
”两人见他说得扣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
蒋刑房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1.选文中蒋刑房努力劝说匡超人去监里探望潘三哥的原因是什么?答:潘三哥有恩于匡超人,曾帮他娶妻生子,安家置业,补贴亏空。
2.请给选段加个小标题。
答:过河拆桥(或:忘恩负义),匡超人拒见潘三哥。
3.对匡超人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语言描写;冷酷势利、虚伪狡诈、忘恩负义的人。
4.“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照他看来,官场之玷是指什么具体内容?答:照他看来,去看望了朋友,就是和犯事的人有来往,人就有了污点,有污点的人在官场里是吃不开的。
这恰恰暴露了他的虚伪,因为旧官场里混得好的人都是一身污点,甚至是恶贯满盈。
每日阅读训练|《儒林外史》独特的讽刺艺术
每日阅读训练|《儒林外史》独特的讽刺艺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阅读为中心的考试形式逐渐明显。
应试机制下的阅读行为主要与考场上的阅读水平有关,涉及阅读积累、阅读理解和阅读欣赏三个层面。
新课改后,阅读行为已经扩展到包括阅读与梳理、阅读与交流、阅读与表达、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等。
这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有很大的要求,我们原有的阅读行为需要升级。
在此,罗思君准备了名著阅读练习精选,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日里逐步积累,赢得考场。
习题演练一.(2020•绍兴模拟)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儒林外史》名著阅读任务单,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答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名著的积累和运用。
考生一方面需要熟悉文学名著的故事主线,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名著的写作目的和主要内容。
①《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儒生形象、官绅形象、形形色色的假名士三类人是小说的主要人物群体形象。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②严监生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这个故事透过细节描写,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③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
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细节与范进中举前的遭遇构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丑陋。
④借“三女儿她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她怎的?”、“死的好,死的好!”等反常的言行针砭时弊,揭露绝食“殉夫”背后的荒谬本质,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表达了对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节选)陈美林产生于我国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儒林外史》,不仅以它深刻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认识及其评价著称于世,而且还以它创新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为世人所珍视。
在艺术表现方面,《儒林外史》显然具有多方面的鲜明特色,而其讽刺艺术尤为突出。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与十七世纪法国优秀的讽刺作家莫里哀、十九世纪俄国进步的讽刺作家果戈理的成就相比较,也毫不逊色,而且还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
鲁迅对之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在它产生之前说部之中没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即在以后,这样"旨微而语婉"的小说"就可以谓之绝响"(《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因此,对这样一部小说的杰出的讽刺艺术,值得认真研究总结,此处仅就其主要之点略作阐说。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着鲜明的目的,它不但继承了我国文学中从《诗经》开始的"美刺"传统,以讽刺实行挽救,所谓"讽一劝百"(《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与外国的讽刺文学比较,其用意也颇相似,谢皮洛娃在总结了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等著名讽刺作家的创作经验后说:"讽刺乃是对生活的某些方面和现象的嘲笑,其目的在于改正或根除它们"(《文艺学概论)第七章)。
鲁迅更在对中外古今讽刺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十分精辟的论断,他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
"(《什么是"讽刺"》,《且介亭杂文二集》)《儒林外史》的讽刺目的,也在于挽救被传主所嘲讽的一群。
自来的评论者也都指明这一要旨,如闲斋老人序中就认为《儒林外史》可以做到"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金和在跋《儒林外史》时也认为作者之"苦心"在于"警世"。
黄安谨在评该书的序中同样认为"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东武惜红生在序该书时也说这部小说"如暮鼓晨钟,发人猛省"。
邱炜萲更说"《儒林外史》一书颇得主文谲谏之义",是一部"警世小说"(《续小说闲评),《客云庐小说话》)。
这些评论都说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目的仍在于挽救被作者所嘲讽的一群,"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
《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人物大都是传主同阶级的读书人。
如前所述,吴敬梓讽刺他们的目的在于希望他们改善,"指擿时弊"是为了消灭时弊。
为了达到消灭时弊的目的,传主无论对否定人物还是肯定人物,只要有"弊",便都有所嘲讽。
对那些基本否定的人物所进行的嘲讽固然辛辣、无情,但却是希望他们能幡然悔悟。
例如在传主看来是头等大事的祭泰伯祠活动,参与者就有他嘲讽过的人物,如热中举业的马纯上、诸葛佑,冒充名士的蘧来旬、景本蕙,风流恶少季苇萧,书办恶吏金东崖,甚至被杜少卿斥为"下流无耻极矣"的"匪类"臧荼也厕身其间。
现实的情势只能这样,这是传主所无可奈何的。
时代、统治秩序和传主自己的艺术认识也不容许他虚构出一个更完美的人生来。
对于肯定人物,他也并非全是歌颂,毫无嘲讽。
在过去的中外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十全十美"的完人,其实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
与传主同时代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菲尔丁(1707-1754年)就说"在我的一生交际之中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人",因此,"我有点怀疑,人不过是个人,怎能达到那样完美的地步呢"?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就不"写这种人"(《汤姆·琼斯》卷十)。
吴敬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儒林外史》中的肯定人物也并非全是十全十美的"标准人物",既然不是"完全人物",传主对他们的不"完全"之处也有所嘲讽,只不过遣词委婉而不辛辣,笔触隐藏而不显露。
例如他细细叙写了杜少卿不知择友而交,与臧荼、张俊民之流饮酒作乐,将大捧银子送给骗他的人使用,以致家产荡尽,这正表现了他全不知人情世事的世家子弟性格。
杜慎卿说他"最好做大老官",平步青认为这正是传主的"自嘲"(《霞外捃屑》卷九),是颇有见地的。
再如写庄绍光,他前天晚上在客店中与萧昊轩高谈阔论,还指责"近来的地方官办事,件件都是虚应故事。
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次日清晨上路不久就遇到"响马贼",他却被吓得"坐在车里,半日也说不出话来"。
卧闲草堂本批语说:"最妙在绍光才说出有司无弭盗安民之法,及乎亲身遇盗,几乎魄散魂飞,藏身无地,可见书生纸上空谈,未可认为经济,此作者皮里阳秋,真难从不知者索解也。
"这种"皮里阳秋"的笔墨,就透露了传主在调侃之中夹杂着委婉的嘲讽。
由此可见,《儒林外史》的讽刺矛头不但指向传主所否定的人物,也指向传主所肯定的人物,即连他用理想化手法所描绘的"真儒"虞育德的行为,在客观上也让读者感受到讽刺意味。
而吴敬梓之所以对肯定人物也有些微的嘲讽,目的在于他竭力希望这些被他所肯定的人物,能够成为"讲究""礼乐文章"的十全十美的"贤人",从而能担当起补弊救偏的重大任务。
至于对否定人物的讽刺,尽管异常辛辣,但依然是切盼他们改正。
但正如鲁迅所说:"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
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
"(《什么是"讽刺"?》)的确如此,不但传主吴敬梓笔下的否定人物有种种"恶德",连他笔下的肯定人物也存在许多"缺点"。
无论是他所肯定的还是所否定的人物,在我们看来都是一群没有前途"不可收拾"的士子。
传主对他们的讽刺(虽有委婉、辛辣之分)也并不能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奋发,只不过"暴露"了他们必然没落的命运而已。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极富变化,摇曳多姿。
传主那些别出心裁的讽刺方式,随着情节的展现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毫无重复之感。
19.指出下面见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A.所有评论家评论《儒林外史》的文字都说明它讽刺艺术的目的仍在于挽救被作者所嘲讽的一群,“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
他希望通过他的讽刺唤醒沉睡的人,从而达到他救世的目的。
B.吴敬梓之所以对所有人物都有些微的嘲讽,目的在于他竭力希望这些人物,能够成为“讲究”“礼乐文章”的十全十美的“贤人”,从而能担当起补弊救偏的重大任务。
C.产生于我国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儒林外史》,不仅以它深刻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认识及其评价著称于世,而且还以它创新的讽刺艺术反映而为世人所珍视。
D.吴敬梓笔下的否定人物有种种“恶德”,连他笔下的肯定人物也存在许多“缺点”。
无论是他所肯定的还是所否定的人物,在后世人看来都根本不能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奋发,只不过“暴露”了他们必然没落的命运而已。
20.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完美的英雄人物存在吗?文学作品本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塑造英雄也能圆满人们内心的向往,对此,你有何见解?对吴敬梓的这种连肯定人物都进行讽刺的手法是否赞同?21.中国的文字含义博大精深,请根据文章内容,指出“皮里阳秋”的含义。
22.文坛之中不乏有讽刺艺术运用炉火纯青的大家,然鲜少如同吴敬梓,他讽刺的目的,讽刺的对象,讽刺的方法都是独树一帜的,请阅读以下文段,结合文本比较二者讽刺艺术的不同。
语段一:《儒林外史》节选话说众人吃酒散了,韦四太爷直睡到次日上午才起来,向杜少卿辞别要去。
杜少卿又留住了一日。
次日,雇了轿夫,拿了一只玉杯和赣州公的两件衣服,亲自送在韦四太爷房里,说道:“这一个玉杯,送老伯带去吃酒。
这是先君的两件衣服,送与老伯穿着,如看见先君的一般。
”韦四太爷欢喜受了。
鲍廷玺陪着又吃了一壶酒,吃了饭。
杜少卿应了,心里想着没有钱用,叫王胡子来商议道:“我圩里那一宗田,你替我卖给那人罢了。
”王胡子道:“那乡人他想要便宜,少爷要一千五百两银子,他只出一千三百两银子;所以小的不敢管。
”杜少卿道:“就是一千三百两银子也罢。
”杜少卿收了这银子,随即叫了娄太爷的孙子到书房里,说道:“你明日要回去?”他答应道:“是,老爹叫我回去。
”杜少卿道:“我这里有一百两银子给你,你瞒着不要向你老爹说。
你是寡妇母亲,你拿着银子回家去做小生意,养活着。
你老爹若是好了,你二叔回家去,我也送他一百两银子。
”娄太爷的孙子欢喜,接着把银子藏在身边,谢了少爷。
次日辞回家去,娄太爷叫只称三钱银子与他做盘缠。
语段二:《变色龙》节选“这条狗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迪陵,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
……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
……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美洛夫对赫留金说。
“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身子矮小,可是你,要知道,长得这么高大!你这个手指头多半是让小钉子扎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
你这种人啊……谁都知道是个什么路数!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魔鬼!”“不,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警察深思地说。
“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
他家里的狗大半是大猎狗。
……”“你拿得准吗?”“拿得准,官长。
……”“我自己也知道。
将军家里的狗都名贵,都是良种,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东西!毛色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下贱货。
……他老人家会养这样的狗?!你的脑筋上哪儿去了?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上,你们知道会怎样?那儿才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转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赫留金,受了苦,这件事不能放过不管。
……得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23.吴敬梓笔下的人物都极具讽刺效果,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人物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坛中经典的形象,小红觉得对范进这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特别关注,请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帮助小红对范进这个人物进行介绍,要求至少有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有突出范进这个人物的细节,语言要求具有讽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