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节选)

陈美林

产生于我国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儒林外史》,不仅以它深刻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认识及其评价著称于世,而且还以它创新的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而为世人所珍视。在艺术表现方面,《儒林外史》显然具有多方面的鲜明特色,而其讽刺艺术尤为突出。

《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与十七世纪法国优秀的讽刺作家

莫里哀、十九世纪俄国进步的讽刺作家果戈理的成就相比较,也毫不逊色,而且还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鲁迅对之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在

它产生之前说部之中没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即在以后,这样"旨微而语婉"的小说"就可以谓之绝响"(《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因此,对这样一部小说的杰出的讽刺艺术,值得认真研

究总结,此处仅就其主要之点略作阐说。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着鲜明的目的,它不但继承了我国文

学中从《诗经》开始的"美刺"传统,以讽刺实行挽救,所谓"讽一劝百"(《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与外国的讽刺文学比较,其用意也颇相似,谢皮洛娃在总结了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等著名讽刺作家的创作经验后说:"讽刺乃是对生活的某些方面和现象的嘲笑,其目的在于

改正或根除它们"(《文艺学概论)第七章)。鲁迅更在对中外古今讽刺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十分精辟的论断,他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

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什么是"讽刺"》,《且

介亭杂文二集》)《儒林外史》的讽刺目的,也在于挽救被传主所嘲讽

的一群。自来的评论者也都指明这一要旨,如闲斋老人序中就认为《儒林外史》可以做到"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金和在跋《儒林外史》时也认为作者之"苦心"在于"警世"。黄安谨在评该书的序中同样认为"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东武惜红生在序该书时也说这部小说"如暮鼓晨钟,发人猛省"。邱炜萲更说"《儒林外史》一书颇得主文谲谏之义",是一部"警世小说"(《续小说闲评),《客云庐小说话》)。这些评论都说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目的仍

在于挽救被作者所嘲讽的一群,"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

《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人物大都是传主同阶级的读书人。如前所

述,吴敬梓讽刺他们的目的在于希望他们改善,"指擿时弊"是为了消灭时弊。为了达到消灭时弊的目的,传主无论对否定人物还是肯定人物,只要有"弊",便都有所嘲讽。对那些基本否定的人物所进行的嘲

讽固然辛辣、无情,但却是希望他们能幡然悔悟。例如在传主看来是

头等大事的祭泰伯祠活动,参与者就有他嘲讽过的人物,如热中举业的马纯上、诸葛佑,冒充名士的蘧来旬、景本蕙,风流恶少季苇萧,

书办恶吏金东崖,甚至被杜少卿斥为"下流无耻极矣"的"匪类"臧荼也厕身其间。现实的情势只能这样,这是传主所无可奈何的。时代、统

治秩序和传主自己的艺术认识也不容许他虚构出一个更完美的人生

来。对于肯定人物,他也并非全是歌颂,毫无嘲讽。在过去的中外文

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十全十美"的完人,其实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

在的人物。与传主同时代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菲尔丁(1707-1754

年)就说"在我的一生交际之中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人",因此,"我有点怀疑,人不过是个人,怎能达到那样完美的地步呢"?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就不"写这种人"(《汤姆·琼斯》卷十)。吴敬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儒林外史》中的肯定人物也并非全是十全十美的"标准人物",既然不是"完全人物",传主对他们的不"完全"之处也有所嘲讽,只不过遣词委婉而不辛辣,笔触隐藏而不显露。例如他细细叙写了杜少卿不知择友而交,与臧荼、张俊民之流饮酒作乐,将大捧银子送给骗他

的人使用,以致家产荡尽,这正表现了他全不知人情世事的世家子弟

性格。杜慎卿说他"最好做大老官",平步青认为这正是传主的"自嘲"(《霞外捃屑》卷九),是颇有见地的。再如写庄绍光,他前天晚上在

客店中与萧昊轩高谈阔论,还指责"近来的地方官办事,件件都是虚

应故事。全不肯讲究一个弭盗安民的良法";次日清晨上路不久就遇到"响马贼",他却被吓得"坐在车里,半日也说不出话来"。卧闲草堂本批语说:"最妙在绍光才说出有司无弭盗安民之法,及乎亲身遇盗,几乎魄散魂飞,藏身无地,可见书生纸上空谈,未可认为经济,此作

者皮里阳秋,真难从不知者索解也。"这种"皮里阳秋"的笔墨,就透露了传主在调侃之中夹杂着委婉的嘲讽。由此可见,《儒林外史》的讽刺矛头不但指向传主所否定的人物,也指向传主所肯定的人物,即连他用理想化手法所描绘的"真儒"虞育德的行为,在客观上也让读者感受到讽刺意味。而吴敬梓之所以对肯定人物也有些微的嘲讽,目的在于他竭力希望这些被他所肯定的人物,能够成为"讲究""礼乐文章"的十全十美的"贤人",从而能担当起补弊救偏的重大任务。至于对否

定人物的讽刺,尽管异常辛辣,但依然是切盼他们改正。但正如鲁迅

所说:"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已是不可

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而且还适得其反,实际上不过表现了这一群的缺点以至恶德,而对于敌对的别一群,倒反成为有益。我想:从别一群看来,感受是和被讽刺的那一群不同的,他们会觉得'暴露'更多于'讽刺'。"(《什么是"讽刺"?》)的确如此,不但传主吴敬梓笔下的否定人物有种种"恶德",连他笔下的肯定人物也存在许多"缺点"。无论是他所肯定的还是所否定的人物,在我们看来都是一群没有前途"不可收拾"的士子。传主对他们的讽刺(虽有委婉、辛辣之分)也并不能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奋发,只不过"暴露"了他们必然没落的命运而已。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极富变化,摇曳多姿。传主那些别出心

裁的讽刺方式,随着情节的展现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毫无重复

之感。

19.指出下面见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

A.所有评论家评论《儒林外史》的文字都说明它讽刺艺术的目的仍

在于挽救被作者所嘲讽的一群,“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他希望通过他的讽刺唤醒沉睡的人,从而达到他救世的目的。

B.吴敬梓之所以对所有人物都有些微的嘲讽,目的在于他竭力希望

这些人物,能够成为“讲究”“礼乐文章”的十全十美的“贤人”,

从而能担当起补弊救偏的重大任务。

C.产生于我国十八世纪上半叶的《儒林外史》,不仅以它深刻的对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