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诗辨 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事物的性质是由参考系决定的。
” “人怎样提问,自然就怎么回答。
”——近来一直在想这两句话所揭示出的人的无法逃脱的局限,以及达观和比较意识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体系以应对迎面而来的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的事物,分析、判断、权衡、取舍。
当你看到一物或思考一事,会不由自主地将其置于自己固有的标准体系之中作一番衡量、评判。
玩味这一过程,最让人惊心的是,我们在使用某一体系的时候几乎想都不想,一切皆似本来如此、理所当然,一切皆似无须思索、水到渠成。
同时,这一体系也是一种已经稳定了的标准体系。
你几乎从来不去思考自己为何会使用这一体系,以及它过去是如何形成,现在还是否合理与适用。
如果缺乏足够的外界刺激或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一般人绝少会主动地去审视它、否定它、改变它。
无思是它最大的特点,而这个是最要命的。
先贤或因其置身世界相对简单、心思纯净少染的原故,更易凝心聚神,更多痴心衷情,更能敏锐地感悟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与大自然的生意流动,直寻事物的本真与纯美。
于一人一事,一书一画,一乐一舞,常常神入其中、心与冥合,以至于窥一影、听一音、嗅一香、尝一味、触一指皆可感悟全体,由一通万、纤毫毕现,当真是神乎其神的。
然而,即便达此境界,怕也只是见到了事物一个或几个方面,体悟了其中一个或几个妙处。
但这一方面和妙处,已足资后人深深记取,以作面对这个世界的镜鉴之一。
评价一位诗人,有就诗人评说的,有就诗作评说的;有就诗本身评说的,有就诗的影响评说的;有就诗人文学水准评说的,有就诗人人格修养评说的。
凡此种种,莫衷一是。
同一事物置于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人及一时评论体系的价值取向,皆能见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社会风尚之正影响或反影响。
“仪卿识最高卓,而才不足称。
”人皆有局限,故有不足,故显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局限即是自我。
借他人局限之心眼,足破我心眼之局限,一观崭新之天地,一览未知之风光。
严羽之精神,全在一悟字;悟之至有基,曰博,曰熟。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沧浪歌先秦:佚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译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沧浪的水浑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注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缨(yīng);濯:洗。
缨: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赏析:《沧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歌者名渔夫,一位没名字考证的隐者。
在《楚词·渔夫》可以看到作为乱世智者的打鱼人和屈原的那次对白。
渔夫对屈原的劝导蕴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诗人的深层的`理解及同情,这是基于心灵默契之上的对立和转向,渔人的宛尔而笑意味情长,击桨远去那沧浪之歌依然余音袅袅。
后人将其谱成古琴曲,名为《沧浪歌》。
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内容。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
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
屈原沧浪遇渔父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沧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目前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两部长篇小说传承了沧浪歌的哲学理蕴,一部是竺葛卓灵的网络长篇小说《沧浪歌》,一部是作家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是沧浪歌在当代生活中的新唱。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歌理论和批评的著作,其中的“诗辨”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在“诗辨”中,严羽提出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
首先,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吟咏性情”为本,即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他反对那种追求形式、技巧和华丽辞藻的诗歌,认为这样的诗歌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严羽提出了“妙悟”说,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有一种超越理性思考的感悟能力。
他认为,诗歌创作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知识积累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诗人在感性层面上进行领悟和体验。
再次,严羽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他认为,每一位诗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不是模仿别人。
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才能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严羽还提出了“以禅喻诗”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和禅修有很多共通之处。
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像禅修一样,超越世俗的纷扰和杂念,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强调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本,注重感性领悟和独特风格,同时也提倡以禅修的方式来进行诗歌创作。
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沧浪诗话·诗辩》辨析
《沧浪诗话·诗辩》辨析“沧浪诗话诗辩”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陆游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把诗歌赏析融入辩证思想,通过对诗歌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探讨了怎样才能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诗歌,从而使人们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要理解诗辩,就要先理解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事物有其本质,也有其变化。
因此,我们只有同时关注变异的客观实践,才能获得客观真理,仔细推敲,才能获得最精准的理论建构。
在诗辩中,陆游结合辩证思想,关注多种形式的诗歌,以及诗的文本和文化背景、诗的审美美学和诗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一种尊重古典诗学思想的方式,对古典诗歌做出系统化认识,同时展现诗歌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例如,陆游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指出,诗歌可以通过文字和韵律来表现,在文字上,需要以贴近诗人思想感受的抒情用语,以高度超群的表达形式,来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诗歌。
借助韵律,可以运用各种句式、对偶、明言、暗喻和拟人的手法,让诗歌更添动感和张力。
由此可见,陆游强调文字和韵律的重要性,把文字和韵律作为创作诗歌的重要基础,从而使诗歌更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此外,陆游还指出,创作诗歌时,应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受,借助情节、对比、对偶和拟人的手法,用一种深入的思路来表达情绪和意境,营造更加灵动的气氛。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春晓》就结合了春天这个题材,以及春天的芳草、鸟语、蝉鸣的环境,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感受,从而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诗歌气息。
最后,陆游认为,诗歌要真正成为经典,就要涵盖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语境。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静夜思》描绘出一种美丽的自我内省的情境,这种情境既包含了作者当时的实际生活,又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带给人们普遍的理想和信念。
在总结“沧浪诗话诗辩”中,陆游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多种分析,以辩证思想为指导,认识诗歌,以展现诗歌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指出,诗歌创作既要以贴近诗人思想感受的抒情用语,以高度超群的表达形式;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受,借助情节、对比、对偶和拟人的手法,用一种深入的思路来表达情绪和意境;此外,要涵盖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语境。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汇编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少陵如节制之师。
”所谓节制之师,是说老杜诗歌严整且有法度可循。
陈俊卿《石溪诗话序》也说:“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
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句法森严也是就这一点来说的。
而据《史记李将*列传》载,李广将兵无部伍行阵,治兵极为简易灵活。
无部伍行阵是与节制之师相对而言的。
严羽说太白诗法如李广,很显然是指其诗法无一定规则、变化多端。
如严羽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巧如蚕,活如龙,回身作茧,嘘气成云,不由造得。
是歌须看其主、伴变幻。
题立‘峨眉'作主,而以‘巴东'、‘三峡'、‘沧海'、‘黄鹤楼'、‘长安陌'与‘秦川'、‘吴越'伴之,帝都又是主中主;题用‘月'作主,而以‘风'、‘云'作伴,‘我'与‘君'又是主中主。
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印千*之妙,非拟议所能学。
”是指其诗法的变化。
(一)下字之法《沧浪诗话诗评》云:“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指出作诗下字应有力度。
如评李白《山人劝酒》诗云:“‘?_起'二字有大海回澜之力。
”评《献从叔当涂宰阳*》云:“‘精'、‘气'字佳,‘精'字更难下。
‘激昂'与‘协'字俱有力,有身分。
”此等力量,他人绝难企及。
再如,评《白?辞》:“‘歌吹'着‘??#39;字,不独曛*?翔,亦觉音响润泽。
”评《月夜听卢子顺*琴》云:“一毫不做,而‘夜'字安,顿觉异。
”此为一字之法。
评《秋日炼*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云:“以‘岂'、‘初'二虚字见卷舒。
”则为下虚字之法。
在下字之法上,《沧浪诗话诗评》又提出:“《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
[生活]沧浪诗话诗辨全篇翻译
[ 生活] 沧浪诗话诗辨全篇翻译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 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 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 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 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 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沧浪诗话》宋.严羽
《沧浪诗话》宋.严羽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
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大历十才子之诗而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宋】严羽著
《沧浪诗话》【宋】严羽著一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沖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薛逄最浅俗。
十九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沧浪诗话 诗辨
沧浪诗话诗辨
《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著作,由清代诗人杨慎所撰。
其中的“诗辨”一章,是对诗歌创作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探讨和辨析。
其中,杨慎提出了“清丽”和“雄浑”两种诗歌风格的区别,认为前者适用于抒情诗,后者适用于叙事诗。
他还探讨了诗歌的音韵、字句、意境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诗歌的整体协调性和意境表现力。
此外,杨慎还对一些文学流派和诗人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如唐代诗人王之涣与孟浩然的异同、宋代的“宜黄山诗派”、元代的“南宋诗派”等。
总的来说,杨慎在《沧浪诗话》这部著作中,对诗歌的理论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 -。
最新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诗辩》辨析
作者: 张连第
出版物刊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1页
主题词: 沧浪诗话;严羽;惊世绝俗;诗歌创作;诗法;论诗;诗评;妙悟;理论批评;悟入
摘要:<正>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明、清两代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但有褒有贬,前人评价即有分歧,近人看法也不尽一致。
然而古、今论者都承认,《沧浪诗话·诗辩》是严羽论诗的基本纲领。
诗话全书分五部分,《诗辩》居其首,其余《诗体》、《诗法》、《诗评》、《考证》,都是《诗辩》理论纲领的深入阐发和具体应用。
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开头就说:“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明确地道出《诗辩》在全书中居统领地位。
(完整)沧浪诗话·诗辨 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诗评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十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薛逄最浅俗。
十九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严羽《沧浪诗话》教案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教案试讲者:周楠指导老师:滕福海教授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能弄清这篇文章的字词大意,从语言上突破障碍;2、能从文章中找到关键语句,抓住重点词语;3、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所提出的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重要观点,并能得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教学重点:1、对重要术语“诗话”的解释说明;2、对课文重点词语“以识为主”、“妙悟”、“别材”、“别趣”的解释说明;并指出“识——悟——趣”三者之间的联系3、对文章内容大意的解释说明;4、启发学生对文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教学工具:教材课本《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略》(滕福海著)《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张少康主编)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板书课题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2、结合时代背景来讲解“诗话”。
时代背景:北宋诗坛上,复古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
其历史原因为:北宋初,晚唐五代诗风余波尚存,形成“西昆体”,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文学上的复古思潮,就是针对形式主义文风而兴起的。
随着石介、曾巩、欧阳修等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的产生,诗歌也出现了复古的倾向。
影响最大的就是苏(苏轼)、黄(黄庭坚)。
针对那种内容空洞,片面追求形式华美的西昆诗弊,苏轼的诗重内容,重抒情言志,甚至喜欢在诗中发议论,卖弄学问。
至黄庭坚,则进一步提倡复古,提倡规模古人,企图用多读书,多用事的办法去纠正西昆体之弊,要求写诗要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
这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称的“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苏、黄诗风,在反对晚唐五代至宋初的形式主义诗风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到江西诗派,则又走向另一极端,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摹拟抄袭,堆砌典故,讲究法度规模。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弊端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征,违反了诗歌的艺术规律。
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反对和批评。
而宋代诗论的特色,就是同诗歌创作,特别是同流派风格的盛衰消长紧密呼应。
沧浪诗话 [宋]严羽(依郭本自整)
沧浪诗话[宋]嚴羽詩辯一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詩魔入其肺腑之間;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
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
又曰:見過於師,僅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也。
工夫須從上做下,不可從下做上。
先須熟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及讀《古詩十九首》,樂府四篇,李陵、蘇武、漢、魏五言皆須熟讀,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觀之,如今人之治經,然後博取盛唐名家,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雖學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從頂(寧頁)上做來,謂之向上一路,謂之直截根源,謂之頓門,謂之單刀直入也。
二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興趣,曰音節。
三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淒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結,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優遊不迫,曰沈著痛快。
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
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
他人得之蓋寡也。
四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若小乘禪,聲聞辟支果,皆非正也。
論詩如論禪,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
大曆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已落第二義矣;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
學漢、魏、晉與盛唐詩者,臨濟下也。
學大曆以還之詩者,曹洞下也。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
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漢、魏尚矣,不假悟也。
謝靈運至盛唐諸公,透徹之悟也。
他雖有悟者,皆非第一義也。
吾評之非僭也,辯之非妄也。
天下有可廢之人,無可廢之言。
詩道如是也。
若以為不然,則是見詩之不廣,參詩之不熟耳。
試取漢、魏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晉、宋之詩而熟參之,次取南北朝之詩而熟參之,次取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之詩而熟參之,次取開元、天寶諸家之詩而熟參之,次獨取李、杜二公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大曆十才子之詩而熟參之,又取元和之詩而熟參之,又盡取晚唐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又取本朝蘇、黃以下諸家之詩而熟參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隱者。
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沧浪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译文水清的时候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水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赏析:广义:传统上讲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这是渔夫劝屈原的话,意思是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屈原宁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渔夫劝屈原审时度势,随波逐流.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
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
屈原沧浪遇渔父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
唐代中期,为纪念屈原,沔阳先贤们在张沟建了沧浪馆,沧浪馆位于张沟镇通州河北面,现张沟影剧院旁。
曾为宗教活动场所。
陈友谅曾在此设过武馆,张难先曾在此教学。
大革命时期,邓赤中在此设平民夜校。
贺龙率领红二军团攻打仙桃时曾在这里驻扎。
总之沧浪馆是一个历史底蕴较为深厚的.名胜.沧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目前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两部长篇小说传承了沧浪歌的哲学理蕴,一部是竺葛卓灵的网络长篇小说《沧浪歌》,一部是作家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是沧浪歌在当代生活中的新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
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
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译文】作诗的方法有五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提出作诗有五种方法。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译文】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作诗的用力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
诗的总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从容不迫和沉着痛快。
诗歌创作的极致有一样:入神。
作诗而能到入神的境界,这就到顶点了!到尽头了!无以复加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很少了。
提示:提出诗有九种品类,三个用功之处,两大风格,一个极致——“入神”。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译文】禅宗的流派很多,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南宗和北宗之派,正道和邪道之路;获得正法的人,才是领悟了真谛。
至于声闻、辟支的小乘,都不是正法。
论诗如同论禅:汉、魏、晋等古诗和盛唐诗是作诗的第一义的真谛,大历以来的诗就已落入第二义了。
晚唐诗,就像是声闻、辟支果的小乘了。
学习汉、魏、晋与盛唐的诗,就像学禅宗的临济宗门下。
学习大历以来的诗,就像学曹洞宗门下。
大抵上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
且说孟浩然的学力在韩愈之下很远,可是他的诗却独独超出韩愈之上的原因,就在于(孟浩然诗)一味地妙悟罢了。
只有悟,才是当行本行。
然而悟有浅有深,有的人悟得有限,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一知半解。
汉魏诗人是懂得上乘的第一义的,不必假借于悟。
谢灵运至盛唐诸诗人,是透彻的悟;此外虽然也有悟的人,都不是悟得第一义的真谛的。
我这样的评论不僭越,辨别不狂妄。
天下有可以废弃的人,没有可以废弃的言论。
诗的道理就是如此。
如果以为不是这样,那就是所见诗歌不广,研究考察诗歌不够深入。
试取汉、魏的诗深入钻研,再取晋、宋的诗深入钻研,再取南北朝的诗深入钻研,再取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的诗深入钻研,再取开元、天宝诸家的诗深入钻研,再只取李白、杜甫二人的诗深入钻研,又取“大历十才子”的诗深入钻研,又取元和年间诗人的诗深入钻研,又取晚唐诸位诗人的诗深入钻研,又取本朝苏轼、黄庭坚以下诸位的诗深入钻研,它们真实的是非是不能掩盖的了。
倘若在这里还没有清楚的见解,那就是被邪魔外道蒙蔽了他的认识真实的能力了,那就不可救药了,终究不能领悟了。
提示: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妙悟”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领会禅理佛法的名词,即是不能靠语言文字来解说,不能用逻辑思维来推理论证,只能靠学习者的聪颖智慧去心领神会。
诗歌作为一种通过审美境界反映生活的艺术,它的创作方法也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只能靠诗人对外界事物接触中的直觉感受。
有了这种感受,就能顿悟诗法,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妙悟”。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
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
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
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译文】作诗要有另一种才能,这与读书学问没有关系;作诗要有另一种兴趣,这与抽象说理没有关系。
然而古人没有不读书,不深研理论的呀。
但是(他们)不沉溺于理论逻辑,不落入语言的束缚(而能有言外之意),这才是上等的。
诗歌,是吟咏情志心性的。
盛唐的诗人(作诗)只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美妙之处清莹澄澈,玲珑剔透,(别人)难以接近,好像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彩,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对诗歌写作作特别的理解领会,于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这些东西写诗,(写出来的诗)岂有不工整的呢,然而却终究不像古人的诗了。
原因在于缺少一唱三叹的委婉的韵味啊!而且他们的诗作大多致力于使事用典,不追求兴致情韵;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完全篇,也不知诗的主旨落在何处。
他们的末流更严重,焦躁叫嚣,愤怒乖张,大大地背离了(诗歌)温和忠厚的传统之风,简直就是以叫骂为诗了。
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遭一次劫难的厄运了,可说是大不幸了。
然而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了吗?回答说:有的,我只取其中合于古人(作诗标准)的作品罢了。
本朝初期的诗尚能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的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地方。
到了苏轼、黄庭坚,才开始运用自己的方法写诗,唐人诗风才改变了。
黄庭坚更是在锻炼安排钩深峻刻上下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
近世赵赵师秀、翁卷之辈,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稍稍恢复接近了(贾岛、姚合)清寒苦瘦的诗风。
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种诗体,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他们不知(自己)是只落入了声闻、辟支的小乘境地,哪里就是盛唐诸公的大乘正法的境界呢!唉!正法眼藏不传己经很久了。
唐诗的理论没有得到倡导,唐诗创作的真谛却一直是明白的。
现在既然高唱他们的诗就是唐诗正宗了,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说真正的唐诗只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呀,这不是诗歌发展道路的又一个大不幸吗!所以我不自度德量力,就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以喻诗,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决然地认定(作诗)应当以盛唐为法(原注:我后来舍而不说汉、魏,而只说盛唐,是认为汉、魏古诗的体制已经完备了)。
(这样)虽然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在所不辞的。
提示:这一段对“兴趣”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
在《沧浪诗话》中“兴趣”的同义词还有“兴致”、“意兴”。
严羽所谓的“别材”主要体现在“妙悟”上,或者说诗人只有通过“别材”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
严羽所谓的“别趣”和他“兴趣”说的特定含义是相通的。
由“别材”而“妙悟”,由“妙悟”而“别趣”,这就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
提示:这一段首先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说法,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现象,进而提出“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兴趣”说。
所谓“别材”,就是说作诗不靠学问,靠的是诗人的特别的才能;所谓“别趣”,就是作诗不要议论说理,即使议论说理也要有理趣,这样的诗才能有“兴趣”,即有兴味、情趣的审美感受。
当然要做到这些,归根结底离不开他的“妙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