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理论

合集下载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是根植于社会工作传统,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加上草根组织运动的孕育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活跃起来。

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

本科时期的社会工作课程中讲到“赋权”,多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介入服务时把一系列权力下放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助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学者的解释
(4)Torre(1985):赋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 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 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 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 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取 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际 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 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主要理论
赋权的实践模式: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 个体主动模式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个体 主动模式强调个人在赋权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 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张时飞.上海癌 症自助组织研究:组员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学习的赋权 效果[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01. );赋权的 关键在于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个体若无赋权意识,所 有努力都是白费。 外力推动模式旨在通过外力推动和保障以实现、激活弱势 群体,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构建以达到持续 赋权的目的。外力推动模式强调赋权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 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弱势群体主体性,并 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以达到持续赋权的 目的(范斌,2004)。
❖ 其二,传授技巧。社会工作者教授案主所需要的特定技巧,个案工作者着重 教导案主有关母职、家管等技巧,社区组织人员则教授案主所需要的参与能 力,是为最早的赋权取向实践。
❖ 其三,重视案主的参与。此时期的社会工作文献或训练手册指出案主参与助 人过程的重要性,并提醒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少用怜悯同情(patronizing)的语 言,甚至邀请案主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活动地点。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故此,文章提出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文章在讲述了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三个具体的赋权传统理论:女权理论、男女同性恋者赋权理论和社会工作赋权理论。

在讨论女权理论中,通过比较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这三种理论模式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解释,指出它们的缺点,进而提出在运用女性的赋权时要注重提升对父权制的意识和为谋求性别平等的社会行动。

《2024年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2024年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治理体系中,城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其治理模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赋权理论作为一种强调个体与集体赋权、参与和协商的理论框架,为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

二、赋权理论概述赋权理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赋权、参与和协商,主张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和集体的决策权,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在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重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认为只有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向协商治理转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决策过程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也制约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四、赋权理论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中的应用(一)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应增强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社区应尊重居民的决策权,让居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二)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为了确保决策的公正和透明,城市社区应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等各方面的意见。

同时,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让居民了解决策的依据和过程,增强决策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赋权理论强调社区组织的参与和协作,认为只有强化社区组织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城市社区应加强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协作,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中运用了赋权理论。

通过建立居民参与平台、开展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增强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2赋权与倡导理论

2赋权与倡导理论

二,赋权理论(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故此,文章提出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1、社会工作赋权理论与实践因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指向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一部分的弱势群体正是因为在社会环境中无权才产生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运用赋权策略就更为重要。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范文

《赋权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伴随着社区治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赋权理念的兴起,协商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正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赋权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赋权理论与城市社区治理赋权理论强调个体或群体获得权力、资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赋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居民参与、多元主体协同、社区自治等方面。

通过赋权,社区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也能促进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正在向协商治理模式转变。

在协商治理模式下,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平等、公开、透明的协商过程,达成共识,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居民参与度不高、协商过程不透明、多元主体协同不够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协商治理的效果和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赋权理论在协商治理中的应用在赋权理论的指导下,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居民参与度。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2.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促进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3. 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

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居民了解社区治理的相关信息,促进协商过程的公开和透明。

4. 强化社区自治。

通过赋权居民和社区组织,推动社区自治的实现,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社区为例,该社区在协商治理过程中,通过开展居民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推动社区治理的进行。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赋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是根植于社会工作传统,成长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加上草根组织运动的孕育而形 成的一种实务工作取向。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 索逐渐活跃起来。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 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②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王和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 2008 级
10081160122 文军
2010 年 6 月 28 日
1
目录
一、赋权理论的概念框架............................................................................................3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探析及反思

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探析及反思

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探析及反思赋权评估是指在领导者的授权下,将权力下放到下属部门或个体的过程,以及对于下属部门或个体执行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民政工作领域应用广泛,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赋权评估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改进管理方法,以及丰富和完善民政工作模式。

赋权评估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为下属部门或个体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并使其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同时,赋权评估还能促进快速决策和行动,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赋权评估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授权明确、授权下放、资料共享、自主决策、以结果为导向、信息公开。

但是,赋权评估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授权过度或授权不当的情况,导致下属部门或个体难以承担责任、无所作为,或者冒失行事、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有时赋权评估还可能会造成组织内部的权利争斗,影响组织和谐稳定。

因此,在实施赋权评估时,需要注意权力下放的控制、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估等问题。

针对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明确评估目标和评估标准。

赋权评估的目标应该是提升服务质量,而评估标准则需紧密联系实际工作情况,以反映具体的绩效、效益和价值。

二、保障授权科学有效。

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尊重下属部门或个体的工作主张和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充分的授权,同时设置严格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授权的科学有效。

三、推进管理科学化和热情化。

在实施赋权评估时需要把握好度,让管理科学化和热情化得以平衡,并且注重员工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绩效水平。

四、改进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

赋权评估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并且随时做好总结和反思,加强行业交流和学术研究,不断推进民政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应用存在优势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

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赋权评估理论的作用,提高民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增权(赋权)理论

增权(赋权)理论

增权理论--巴巴拉·所罗门增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的先驱著作,率先提出“增强权能”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增权,也称增权、充权、增能,它从Empowerment 翻译而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地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提到,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

这里的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

个人层面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面指能够改变的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

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

无权:表示能力和资源缺乏的一种状态。

无权是和权力相对的。

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亦是指人们通过一种内化的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二、基本假设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无力感的三个来源:负向评价、负面经验、无效行动;分别是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赋权

赋权

二、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社会中 的弱势群体之所以会处于弱势地位,并非他们自 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 致。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三个:一是受压迫人或 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二是受压迫人或群体与外 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三是宏观环 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三、主要理论观点
4、赋权的工作内容:巴巴拉.索罗门提出从以下 四个方面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 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社工只是其解决问题的伙 伴,他们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赋权理论
内容提要
发展历史 基本假设 主要理论观点 理论评述
一、发展历史
“赋权” 一词是由Empowerment翻译 过来的,又可译作“充权” 、“增权”或“增 能”,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概念,简 单地说,就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 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 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2)强调案主和案主群的能力而不是无能力; (3)支持着眼于个人及其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双重
工作焦点; (4)承认案主和案主群是积极的主体,具有相互
关联的权利、责任、需求、要求; (5)利用自觉选择的方式,把专业的能量指向在
历史上被去权(disempowered)的群体及其成员。
四、理论评述
1、赋权理论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
在赋权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避免以权威的 姿态出现,而要与受助人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他们视助人过程为分享能力的过程,因为通过分 享,可以使参与者获得更多的能力。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权力的分配,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其中一种常见的理
论模型是分权模型,即权力在不同的组织层级和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分散
和分配,以达到权力平衡和制衡的目的。

另一种常见的理论模型是集权模型,即权力集中在一个中央机构或组织中,以提高效率和决策的一致性。

此外,还有一种混合模型,即权力既分散又集中,以兼顾效率和公正的要求。

关于权力的控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机制和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
控制机制是选举制度,即通过选举来选出具有权力和责任的人,并通过选
民和民主程序来实施控制。

另一种常见的控制方法是监督机制,即通过监督、审计和调查等手段来监控权力的行使,并追究权力滥用的责任。

此外,还有一种控制方式是制度设计,即通过建立透明的制度和规则,限制权力
的行使,并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赋权理论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权力在政府和政治组织中的分配和控制,
还应用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组织和机构。

例如,在组织管理中,赋权理论可
以用于探讨权责清晰、权力下放和参与决策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赋权
理论可以用于研究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和国际组织的角色。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 其二,传授技巧。社会工作者教授案主所需要的特定技巧,个案工作者着重 教导案主有关母职、家管等技巧,社区组织人员则教授案主所需要的参与能 力,是为最早的赋权取向实践。
❖ 其三,重视案主的参与。此时期的社会工作文献或训练手册指出案主参与助 人过程的重要性,并提醒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少用怜悯同情(patronizing)的语 言,甚至邀请案主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 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赋 权注入了社会工作。
• 2.1976年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 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赋权取向的 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
概念综述
► 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其定义涵盖了三 个层面
(1)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 意识。
(2) 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 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3)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 集体的目标。
基本假设
赋权概念的假设前提 : 1、个人或群体拥有的权力是变化和发展的,无权或弱权的
地位状况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弱势群体可以在适当的 协助之下,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 2、赋权的价值基础是充分实现人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关注社会环境保护、消除各种歧视、强调案主自决 和自我实现。 3、正是赋权概念这种特有的价值功能,使得它在社会发展 的进程中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整个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和 社会服务的重要目标和介入过程。
学者的解释
(4)Torre(1985):赋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 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 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 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 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取 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际 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 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赋权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工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三、赋权理论结合社会工作的思考赋权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赋权不仅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呢?赋权是否就是“赋予”案主权力呢?读完《赋权理论》,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以下的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笔者认为社工必须了解案主的赋权体现在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在介入案例时,社工才能帮助案主、使其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得到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案主赋权。

个人赋权,就是社工要下放权力(一般指选择权和决定权)给案主,让案主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使案主对个人决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让案主学习新的方法,采用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与社会工作七大原则中的案主自决原则相似。

它们都强调案主有对自己行为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在案主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上,社工协助案主去解决问题。

增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

增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

增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赋权理论概述(无参考文献)一、社会工作理论中的授权视角“赋权”是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近三十年来国外社会工作研究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随着我国专业社工的发展,近几年对赋权视角的关注和也较多。

我们知道社会工作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而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在社会工作理论的若干视角中,赋权视角的工作实践最能契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

(一)赋权的视角是什么赋权,也称增权、充权,它从empowerment翻译而来。

所罗门是这样界定赋权的:“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

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利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利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根据所罗门对赋权的界定,我们看到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1)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潜力的自我意识;(2)建构知识和能力以更批判性的理解个人环境的社会和政治现实之网;(3)开发资源和策略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

赋权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一个是个人层面,个人认为他们有能力影响或解决问题;第二,人际关系层面,个人与他人合作的经验促进问题解决;三是政治层面,可以促进政策或政治层面的变化。

从以上所罗门和李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授权视角从个人、人际和政治三个层面最彻底地表达了“帮助他人和自助”的核心价值。

基于此,许多社会工作理论家非常重视赋权视角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

例如,Simon(199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描述了以赋权为导向的社会工作的特点;在《社会工作的赋权导向》一书中,Lee(1994)描述了一种赋权导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包括专业目的、价值、知识、理论基础和方法。

(二)赋权的层次赋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人层面的赋权。

所谓个体赋权,是指个体控制自身生活的能力,以及整合和影响环境的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

赋权理论(课件)

赋权理论(课件)

二、基本假设 二、基本假设
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 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 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 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 功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 作性的伙伴关系。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7年至1945年。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7年至1945年。 这个时期的赋权取向社会工作实践以下列方式协助缺少权力的案主: 一是建立社会安全制度。当时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号召所有社会工作者 一是建立社会安全制度。当时民间社会工作组织号召所有社会工作者 一起倡导一项永久性及全面性的福利制度,并得到其他相关社会工作 及劳工组织的呼应,美国政府也因此陆续制定或通过各项社会安全制 度,这是美国社会首次出现福利国家的诉求。 二是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在Lathrop和Abbott等几位著 二是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在Lathrop和Abbott等几位著 名社会工作学者的倡导下,美国国会通过有关母亲与儿童健康的法案, 由联邦拨款协助地方政府推动亲职教育、母子健康计划,特别是在乡 村地区,以建全国家发展的公民根本。 三是建构美裔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为了协助黑人可以和白人一样地 三是建构美裔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为了协助黑人可以和白人一样地 进入大学,以及扩增美裔黑人的资源与机会,亚特兰大社会工作学院 和霍华德大学于1920年和1936年先后成立,专门培养黑人社会工作 和霍华德大学于1920年和1936年先后成立,专门培养黑人社会工作 者,直接为美裔黑人引进“赋权”的教育效果。 四是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为了因应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及活动区域, 四是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为了因应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及活动区域, 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倡导设立服务机构或输送服务应该尽可能设立 于邻近地区或工作场所,以便人人易于接近及使用。Biblioteka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赋权实践如何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基于赋权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赋权实践如何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基于赋权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赋权实践如何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基于赋权理论的多案例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赋权实践如何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通过对赋权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揭示赋权实践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赋权理论强调个体和社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倡通过赋权实践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文将对多个赋权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赋权实践在乡村新内源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人才流失、文化失落等。

赋权实践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强调通过激发乡村居民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赋权实践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赋权实践在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中的内在机制和关键因素。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赋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多案例分析方法,选取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赋权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赋权实践在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提出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赋权实践在乡村新内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赋权理论,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赋权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干预策略,在促进乡村新内源发展方面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部分将围绕赋权理论及其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入综述。

赋权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强调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信心和资源,使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

在乡村发展领域,赋权实践旨在提升乡村居民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

在文献中,赋权实践通常包括教育赋权、经济赋权、政治赋权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权理论 yu 医务社会工作
成员: 成员:李黎 杜海芳
服务对象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健康服务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慢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农民与农 民工和其他高危人群是医务社会工 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工作过程与步骤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增强自我效能 B.培养团体意识 将个人、 培养团体意识, B.培养团体意识,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从而产生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C.减少自责 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减少自责, C.减少自责,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学习知识和技 解决个人问题。 巧,解决个人问题。
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的
通过社会中足以影响个人及社会团体的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消除 和抵抗, 和抵抗,扭转有强势团体所赋予的负向 价值。 价值。 将个人所遇的困境与社会经济的公平之 间建立的关系, 间建立的关系,并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架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工作重点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对医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对社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注意事项
不能把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只是等同于现在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 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知晓或掌握相关的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强的与 特殊服务对象——病人的沟通能力、与医护 病人的沟通能力、 特殊服务对象 病人的沟通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原则与策略
1.赋权是一个集体行动,案主与参与者以伙伴形式一起工作。 1.赋权是一个集体行动,案主与参与者以伙伴形式一起工作。 赋权是一个集体行动 2.在赋权过程中应该把案主看作为是有能力的群体 在赋权过程中应该把案主看作为是有能力的群体, 2.在赋权过程中应该把案主看作为是有能力的群体,从而应该使他们得 到资源和机会。 到资源和机会。 3.案主应该视自己为改变的动力 相信有能力改变未来。 案主应该视自己为改变的动力, 3.案主应该视自己为改变的动力,相信有能力改变未来。 4.能力是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和获得提升 能力是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和获得提升, 4.能力是在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和获得提升,特别是那些成功及有效的经 验。 5.任何情况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任何情况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5.任何情况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也必定有所不同。 也必定有所不同。 6.非正规社会网络对调解压力 非正规社会网络对调解压力、 6.非正规社会网络对调解压力、赋权能力及控制功能使一种重要的支持 力量。 力量。 7.人们必须亲自参与赋权行动 自己制定目的、手段及预期结果。 人们必须亲自参与赋权行动: 7.人们必须亲自参与赋权行动:自己制定目的、手段及预期结果。 8.意识觉醒程度直接影响赋权 讯息使转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意识觉醒程度直接影响赋权, 8.意识觉醒程度直接影响赋权,讯息使转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9.赋权包括得到资源及对资源的有效运用 赋权包括得到资源及对资源的有效运用。 9.赋权包括得到资源及对资源的有效运用。 10.赋权过程使动态的 不停改变的及进化的。 赋权过程使动态的、 10.赋权过程使动态的、不停改变的及进化的。 11.赋权通过个人及社会经济层面同时发展 赋权通过个人及社会经济层面同时发展。 11.赋权通过个人及社会经济层面同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