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增长极理论”在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应用
![“增长极理论”在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e56c40a0740be1e650e9a65.png)
产生并扩展到经济的其他部 分中去。
极理论 认为非均衡增 长是从 区域增 长
发展 受 到 了人们 的瞩 目 , 这对 甘肃 来
讲 , 一个 干 载难 逢 的历 史和 发 展机 是
遇, 也是甘肃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点。 甘肃区域经 济发展差距是诸多 因素 综合作用 的结果 , 在认清发展差距原 因 的基础 上 , 借鉴 国内外 经济发 展经验 ,
发展意义非凡。
一
应会在很大程度上 得以弱减 , 从而使增 业 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 5 %左右 , 0 仍然为 长极理论 既能够 在较短 时期 内推 进特 省内最大 的增长极。 酒泉 、 白银 、 阳市 庆
、
增长极理论
法 国经 济学 家 弗 朗索 瓦 ・ 鲁 于 定地区经济增 长 , 佩 又能够将其经济增长 由于丰富 的资源 储藏和 国家重要 的工 15 9 0年最早 提 出“ 增长极 ” 的概 念 , 它 的动力机制传 导到周边落后地 区, 带动 业基地等 , 使得其经济增长保持了 良好
现实上是不可能的 , 经济增长通 常是从
一
(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过程。 途径 。 一) 增长极理论不仅描述一个 国家的
国内生产 总值 中所 占的比重差距很大。
补充为切入点, 在对甘肃 区域发展现状 的基础 上, 分析 了甘肃省确定 的“ 中心
带 动、 两翼齐飞 、 团发 展 、 组 整体推进 ”
透视增长极理论及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透视增长极理论及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f2c5462a98271fe910ef934.png)
文章编号 :0 8 7 3 ( 0 6)3 0 0 — 4 10 - 13 2 0 0 - 0 0 4
透视增长 辍理论及{ 我国 区域经济发 展中 的应用 芏
肖 莹 , 冯 占 民 , 熊 玉
(. 1 华中师范大学 城 市与环境学院。 湖北 武汉 40 7 ; . 3 09 2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北 武汉 40 7 ) 3 09
业常常在 空间的某些 点上集聚 , 于是形成 了增长中心
或增长极 。它们Biblioteka 产生类似 “ 磁极” 作用的离心力和 向心力, 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极化作用是指增长 极 的推 动性产 业吸 引和拉 动周围地 区 的要 素和 经济
活动不断趋 向增长 极 ,从 而加快增长极 自身的成长 ; 扩散效应是指增 长极 向周 围地 区进行 要素 和经 济活
极化和扩散作用,使增长极和周围腹地形成互动, 推 动 区域经济 的发展 。后来 , 些 国家 的经济学家对这 一 种不均衡理论又进行 了丰富和完善。 法国的经济学家
布达维 尔认 为创新主要 集 中在城市 的主 导产业 中 , 而 主导产业 群所在 的城市 就是增长极 , 通过 扩散效应 它 带 动其腹地 的发展 。美 国经 济学 家赫希曼进 一步指 出, 经济进 步不会 同时 在每一处 出现 , 经济增 长点 的 动 力来 源于增长点 内部 的集聚效应 , 长极 的出现是 增 经 济增长不 可避 免的伴生物或条件 。 他还通过研究区 域之 间的经济关 系 , 现发达地 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 发
On t e g o h p l h o y a d is a p ia i n i h h r wt o e t e r n t p l to n t e c
r g o a c n my d v l p e t o u o n r e i n l e o o e eo m n f o r c u t y
正确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我国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正确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我国落后地区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cbfe85cc22bcd126ff0c2e.png)
2增 长 极 理 论 强 调 了技 术 进 步 或 创 新 是 经 济 增 长 的 主要 . 动 因。 而创 新 一 定 集 中于推 进 型 企 业 。 长极 既 是 创 新 的发 源 增
业 的 发 展 , 终 带 动 整 个 区域 的发 展 ; 一 方 面 , 进 型 企 业 最 另 推 增 长极 通 过 力 场来 实 现 其在 经 济 空 间 的 扩 散 效 应 ( 增 长 极 即 的增 长 向其 他 企业 所 在 地 扩 散 ) 最 终 达 到 收 入 分 配 的均 衡 , 正 因如 此 , 鲁 主 张 政 府 要 对 推 进 型 企 业 投 资 保 证 其 绝 对 的 佩
中图 分 类 号 :0 1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2 0 )0 0 5 — 2 F6. 5 A 1 7 — 9 X(o7 1 — 1 8 0
于联 合 中 的支 配 地 位 。在 自身 高 速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推动 其 他 企
一Hale Waihona Puke 、增 长极 理论 的提 出及 其涵 义和 特征
支配 地 位 。
法国经济学家 F ,佩 鲁 于 1 5 9 0年 提 出 了 “ 济 空 间 ” 经 概
念 。他 认 为 经 济 空 间 是 一 系 列经 济要 素 之 间的 经 济 关 系 确 定
的 。这 些 经 济 空 间 包 括 :1 由计 划 确 定 的经 济 空 间 ;2 由 固 () () 定 集 聚体 确 定 的空 间 ;3 由力 场 确 定 的 经济 空 间 。在 以 上 三 () 类 经 济 空 间 中 , 场 经 济 空 间 被 佩 鲁 进 一 步 扩 展 延 伸 , 在 力 并 此 基础上 于 15 9 5年 在 《 济 学 季 刊 》 的 一 篇 题 为 “ 济 空 经 上 经 间 : 论与应用” 理 的论 文 中 首 次 提 出增 长 极 概 念 。 主要 观点 其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ec7ce3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a.png)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薛艳杰一,增长极理论概述1.增长极理论发展及其内涵增长极理论的思想基础及分析方法源自新古典至2O世纪4O年代末5O年经济学与古典区位理论,代初,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还是不平衡增长的论争,增长极理论作为不平衡增长的核1,5"观点被提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5O年代初先后发表着述,最早提出"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经济空间中的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 一些经济元素居于支配地位,称支配性元素.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支配性元素(增长点)上,这些点如同"磁极",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经济网络,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佩鲁认为推进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是增长的极核,具有支配效应和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将诱导, 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佩鲁提出的增长极基于抽象的经济空间,并且强调增长极产生的正效应而忽视了其负效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赫希曼,瑞典经济学家谬而达尔等人,其中布德维尔将增长极这一概念从经济空间引人到地理空间,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提出"区域发展极"的概念.现今对增长极资企业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3.建设企业互动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产业群内企业的互动创新网络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对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区域来说,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贯穿人文环境的主线.通过开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文化活动不断促进人际交往,推动 ?4?的内涵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经济单元,即经济空间中的推动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一是空间单元,即地域上的增长中心.2.增长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作用可归结为两种:一是正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称为"扩散效应"(diffusioneffect)(谬尔达尔)或"涓流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赫尔希曼);另一种是负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称为"回波效应"(back— washeffect)(谬尔达尔)或"极化效应"(polarizing effect)(赫尔希曼).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增长极由于具有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而产生向心力, 吸引周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其集中,或优先利用区域内的稀缺资源(如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而限制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前向, 后向,旁侧经济关联效应以及产业外迁,资金,科技, 文化,信息等"外溢"对周围地区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增长极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存,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强度不等.对二者在时间上的变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他提出了增长极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及其叠加效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叠加曲线中,第一阶段,增长极处不同文化人群间的文化融合与观念趋同.?学习制度和学习惯例是产业群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各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及教育机构在推动制度化的学习和交流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受到多数企业的欢迎和支持.非正式的学习和交流惯例是一种随机的,非强制性的自由交流,其有赖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交流氛围.? 建设科学的法规和制度以维护信誉环境.科学的法规和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维护相互信任的信誉环境.完善的制度约束降低了由道德风险导致的损失,增强了企业间合作的诚意.于形成期,回波效应占主导并呈扩大趋势;第二阶段,增长极处于成长完善期,扩散效应增强.回波效应开始减小;第三阶段,增长极进入成熟期.扩散效应超出回波效应发挥主导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并到最高水平,区域经济也达到高度发达阶段.在空间上,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叠加,由增长极核向外扩散,当然,受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扩散强度和扩散距离在各个方向上是不等的,并可能是非连续的, 但在各个方向上都遵循距离递减规律.即随距离增大.强度减弱,直至消失.二,增长极理论在国外的应用绩效与问题 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过度膨胀的"聚集不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国家内部区域不平衡也呈加剧趋势,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作为对策之一,增长极理论被应用到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规划的实践中,并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传到拉丁美洲,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增长极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如法国政府为抑制大巴黎地区过度膨胀,选定8个大城市地区作为"中型发展极"来控制巴黎地区的过度膨胀及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美国在西部开发时制定了"增长中心战略",西进运动中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等增长极;英国力图应用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的恶化和萧条地区经济滞缓的问题; 意大利为解决南北经济差距,在南部划分出46个发展工业区,并从中精选出4个做为增长极的典型;日本政府运用增长极理论在满足条件的区域通过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进行高科技园区建设,有力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也有用来解决首位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比较成功的典例如巴西和马来西亚.巴西通过建设和完善交通体系,开辟自由贸易区,新工业区,鼓励移民等多种措施激励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如玛瑙斯港,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辐射极,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马来西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经济曾高速稳定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有效地应用了与增长极战略高度相似的发展政策.马来西亚东部落后,西部发达,政府即在西北条件好的帕朗地区重点投资并制定激励措施, 促进了该区快速发展,同时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及其他诸多原因,很多国家树立的增长极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增长极本身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城市过度膨胀或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目的.而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增长极并没有快速增长,但其极化作用又明显大于扩散作用,出现地区间差距扩大的现象.因此增长极理论遭到一些人的置疑和否定:如认为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缺乏经济联系.形成"嵌在落后地区的飞地";增长极定位具有盲目性,增长极规划和抉择的政治性,计划性强,发展过分依赖外部力量等.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很多人对增长极理论失去信心.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两极分化战略",而对增长极理论存积极态度的学者们则开始反思问题的根源出自理论本身还是实践环节,在进一步研究中取得了较有成效的理论成果.如布赛尔在1979年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组织讨论会上提交了论文《增长极:他们死了吗?》,文中重新分析了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促进目标实现的关键,以及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增长极战略的不同形式.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在这一时期提出增长极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随时问推移的变化过程,指出从回波效应占主导至扩散效应占主导约需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问,所以他指出增长极无效论提出为时过早.虽然15年的数字有待商榷,但认为增长极扩散效应居主导需要一定时间历程的观点不无道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随着增长极理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增长极理论再度繁荣,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如有人主张依靠内力(创新)来取代单纯依靠外力(政府)来建立增长极,提出注意加强增长极与区域的合作与联系等.?三,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思考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空间发展战略转变后才开始引入并应用增长极理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实质上就是这一理论的运用,20 多年来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均已取得长足发展. 实践证明在经济基础较弱或投入能力有限的国家或地区应用增长极战略顺应丁经济发展规律,可以取得高速,高效的经济增长;同时,通过不平衡战略来实现平衡发展的观点也得到广泛认同.虽然也存在 ..争议和困惑,但目前增长极理论仍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它与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理论,梯度推进理论等相结合,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也得到重视和发展.借鉴国外应用增长极战略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我国在应用增长极理论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1.增长极的内涵增长极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即将有限的投入放在最具优势的增长点上,促进它优先发展,进而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域的发展. 任何区域或经济单元,甚至任何领域的发展单元,不论发达还是落后,都可选育其内部的增长极.只要在所属区域或系统中水平较高,具有某些独特优势或极具潜力的点(经济的,空间的,文化的等),如果满足特定的条件和需要,都可确立为增长极,如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产业群,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或大学科技园区,各种经济区,城镇, 都市区,都市连绵区,乡村地区的龙头企业,中心村, 镇等等.不应将增长极简单地等同于推进型产业或城镇,而应根据其应用目的和应用范围区别对待. 2,增长极的数量与布局一个区域增长极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虽然目前尚无能界定一个区域增长极合理数量的标准,但在实践中应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以保证有限的投入或试点性的制度,政策改革等措施能发挥最佳效益,实现增长极的领先,快速增长.同时,宜比较增长极的空间效益和带动范围的合理分布.例如同一个增长极布局在不同区位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同等数量的增长极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分布形式也会出现不同的作用力.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 一个区域内应尽量避免出现辐射阴影区(区域内确立的所有增长极未来的辐射范围都不会波及的区域).如我国目前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增长极,但其辐射带动效应还仅限于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宜通过重点投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或制度改革与创新等手段选育具有大区辐射力的增长极. 3.增长极体系增长极是有等级和层次差别的,对于空间增长极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有国际性的增长极(国际城市,跨国公司等,其集聚和辐射范围跨越国界),在 ?6?国家范围内有全国性,大区性,省市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增长极;对于经济增长极, 同样根据经济规模,关联效应,重要性等可以列为不同的等级和体系.在实践中宜根据区域范围大小和实际情况确立增长极体系,针对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增长极采取分类培育和引导的对策措施. 4.增长极的选育与扶持实践证明,增长极战略的应用必须符合国情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的增长极可能是市场机制下自发形成的,也可能是自上而下通过计划培育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目前我国两种类型的增长极都存在,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以"自上而下" 型增长极居主导.因此,虽然一方面应鼓励和倡导增长极通过内力来实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水平和体制下,政府的扶持对增长极的快速成长仍至关重要.而且从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我国培育的增长极尚以极化功能为主,扩散功能较弱,带动范围较小,也需政府采取适度有效措施激励和引导增长极与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对落后地区的扶持等,以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扶持和引导的对策措施应符合增长极的类别,等级,性质,特征等实际情况.如在城市中,高新区是一个增长极,在高新区内部的增长极核是大学或科研机构, 因而研发设施,信息流和智力引进等是它的投入重点;而在农村地区,自然集镇,中心村,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等可能是其增长极,它的投入重点可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交通),市场的开拓,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构建等.5.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和完善虽然增长极战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发展,尚处于简单介绍和分析探讨阶段,而且增长极作为一个传统理论正被淹没在不断出现的新理论之中,关注者似乎越来越少.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增长极理论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应用中,源于发达的市场机制的增长极理论不能完全符合我国的客观情况,而且理论本身也有待完善.目前关于我国增长极的选育标准,战略目标,培育模式,培育手段,政府的作用与角色,增长极极化和扩散效应衡量的指标体系,两种效应的时空演变,如何推动和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等很多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
增长极理论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应用
![增长极理论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2b07ac087c24028905fc335.png)
增长极理论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应用一、我国农村城镇化情况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形成城市人口高度集聚而引起的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原来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向现代城市靠拢,创造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收入,使城乡差别愈来愈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4%,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从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间,城镇化率从30.5%提高到44%,每年平均有约17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5.77亿人。
尽管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城镇化水平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是东高西低,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乡间的差异也小于西部地区。
二、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增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
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后来,布代维尔等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使增长极不但具有产业含义,还有了空间含义,主导产业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长极。
这样,增长极就包含了两个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
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利用优越的发展条件,快速和大量地吸纳区域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促进自身的经济能量和积累的过程;扩散效应是指各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由增长极向外围地区扩散并由此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它通常是通过邻近扩散、等级扩散、跳跃式扩散等多种扩散方式实现的。
增长极相关理论
![增长极相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7df6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1.png)
再说增长极理论(摘自ABBS)1)产生背景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帕鲁(Francois Perroux)。
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 帕鲁在1950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经济空间”的概念,他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类, “增长极”是在第二类经济空间—作为力场的空间中出现的。
他主张,20世纪的经济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为了分析有支配效果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帕鲁引入“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
增长极概念最早由帕鲁提出时,并不是应用于产业区位理论,而是经济增长理论。
这一概念之所以被移植到区位理论中,因为在帕鲁195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增长极”概念》中,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结果发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就是从这条思路出发,1966年保德威尔(J.Boudeville)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从此,以保德威尔威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使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由经济增长概念变成地理空间术语,并不断流传固定化。
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就产生了(Gore,1984)。
2)主要论点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1966年,布德威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浅析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浅析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bd85f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7.png)
浅析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于区域规划而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
而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这四种,本文主要介绍了增长极理论及其意义和规划价值,并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来具体阐述增长极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结构,增长极理论,郑州航空港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便成为区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而产生了一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概述及发展历程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
他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但佩鲁的增长概念仅仅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
之后,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和其他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他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他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就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这样,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89c9015a8956bec0975e3b8.png)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以四川省洪雅县为例理论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或区位,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2.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3.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确定并建立适合自己的增长极。
4.必要要素:交通发达、生态资源良好。
洪雅以生态经济为增长极,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5. 在初期需要加快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
6.重视发挥环境优势的推进作用,向旅游、农业、林果业、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辐射,并由点到面,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活跃和发展,都从不同侧面印证出增长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7. 推进型产业的选择必须和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增长极理论的应有作用。
8. 如果无重点的全面发展,将破坏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综合效应,造成力不从心,甚至适得其反。
9.在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工作实践中,要善于依托“集聚一扩散效应”,带动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10.如果过于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容易造成各社会经济单元之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拉大经济差距。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集聚一扩散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把握经济增长机理,既要善于运用不平衡发展规律,促进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物力集聚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还具有对其它数个产业的关联与影响作用,即对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这种领头产业也称推进型产业。
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并在一定的地域上集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经济建设实现了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已逐步由一个落后的山区县初步演变成为川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与实践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ab737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0.png)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与实践增长极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地理学者佛罗斯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一个区域或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以某个中心为核心的发展极,称之为增长极。
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牵引和带动作用,通过集聚和积累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一种经济规模效应,从而推动整个区域或城市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可根据增长极理论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
将资源集中投入发展极区域,通过发展极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产业和人才流入,促进区域发展的快速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一些沿海城市作为发展极,通过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对城市规划也具有实践意义。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增长极理论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
将资源和功能集中在发展极区域,形成城市内的经济中心、商业中心或创新中心,通过发展极的聚集效应,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例如,纽约市通过金融中心的发展极作用,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硅谷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极作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然而,仅仅依靠增长极可能会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增长极的资源和要素的集中可能会导致其他地区的资源匮乏,人口外流等问题。
因此,在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确保各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避免资源的单一集中和过度消耗。
总之,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利用增长极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只有在有效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增长极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实践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学之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3bf75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7.png)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在增长极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实践中,增长极理论往往难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增长极的强大吸引力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资源流失,加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增长极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是增长极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2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长极理论可以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
03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增长极理论可以提高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增长极理论的定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城市,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
此后,增长极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包括对不同类型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及对增长极形成机制、演化规律的探讨等。
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在区域发展中,应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条,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产业布局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政策引导与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极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04
CHAPTER
增长极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法国巴黎地区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04d48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1.png)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首先,我国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将增长极理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这一理论指出,一些地区具有特定的优势和条件,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通过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来实现整体上的经济增长。
因此,我国将东部沿海地区确定为发展经济增长极,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其次,增长极理论也为我国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运用增长极理论,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例如,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扶持中小企业等,为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增长极理论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前我国重点发展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随着增长极理论的应用,我国调整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重大举措,有效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沿海地区发展模式,实现了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的缩小。
此外,增长极理论还为我国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些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可以成为区域性增长极,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我国通过发展城市群,打破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壁垒,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协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城市群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沿海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它为我国在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在未来,我国可以进一步优化增长极布局,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全面发展。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1d1bd45acfa1c7aa00ccfa.png)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薛艳杰一,增长极理论概述1.增长极理论发展及其内涵增长极理论的思想基础及分析方法源自新古典至2O世纪4O年代末5O年经济学与古典区位理论,代初,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还是不平衡增长的论争,增长极理论作为不平衡增长的核1,5"观点被提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5O年代初先后发表着述,最早提出"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经济空间中的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 一些经济元素居于支配地位,称支配性元素.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支配性元素(增长点)上,这些点如同 "磁极",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经济网络,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佩鲁认为推进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是增长的极核,具有支配效应和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将诱导, 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佩鲁提出的增长极基于抽象的经济空间,并且强调增长极产生的正效应而忽视了其负效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来的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赫希曼,瑞典经济学家谬而达尔等人,其中布德维尔将增长极这一概念从经济空间引人到地理空间,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提出"区域发展极"的概念.现今对增长极资企业具有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3.建设企业互动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产业群内企业的互动创新网络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对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区域来说,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贯穿人文环境的主线.通过开展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文化活动不断促进人际交往,推动 ?4?的内涵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经济单元,即经济空间中的推动型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一是空间单元,即地域上的增长中心.2.增长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作用可归结为两种:一是正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称为"扩散效应"(diffusioneffect)(谬尔达尔)或"涓流效应"(trickling—downeffect)(赫尔希曼);另一种是负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发展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称为"回波效应"(back— washeffect)(谬尔达尔)或"极化效应"(polarizingeffect)(赫尔希曼).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增长极由于具有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而产生向心力, 吸引周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其集中,或优先利用区域内的稀缺资源(如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而限制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前向, 后向,旁侧经济关联效应以及产业外迁,资金,科技, 文化,信息等"外溢"对周围地区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增长极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存,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强度不等.对二者在时间上的变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他提出了增长极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及其叠加效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叠加曲线中,第一阶段,增长极处不同文化人群间的文化融合与观念趋同.?学习制度和学习惯例是产业群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各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及教育机构在推动制度化的学习和交流方面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受到多数企业的欢迎和支持.非正式的学习和交流惯例是一种随机的,非强制性的自由交流,其有赖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交流氛围.? 建设科学的法规和制度以维护信誉环境.科学的法规和制度可以有效约束机会主义行为,有助于维护相互信任的信誉环境.完善的制度约束降低了由道德风险导致的损失,增强了企业间合作的诚意.于形成期,回波效应占主导并呈扩大趋势;第二阶段,增长极处于成长完善期,扩散效应增强.回波效应开始减小;第三阶段,增长极进入成熟期.扩散效应超出回波效应发挥主导作用.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并到最高水平,区域经济也达到高度发达阶段.在空间上,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叠加,由增长极核向外扩散,当然,受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扩散强度和扩散距离在各个方向上是不等的,并可能是非连续的, 但在各个方向上都遵循距离递减规律.即随距离增大.强度减弱,直至消失.二,增长极理论在国外的应用绩效与问题 20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过度膨胀的"聚集不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国家内部区域不平衡也呈加剧趋势,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作为对策之一,增长极理论被应用到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规划的实践中,并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传到拉丁美洲,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增长极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如法国政府为抑制大巴黎地区过度膨胀,选定8个大城市地区作为"中型发展极"来控制巴黎地区的过度膨胀及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美国在西部开发时制定了"增长中心战略",西进运动中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等增长极;英国力图应用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的恶化和萧条地区经济滞缓的问题; 意大利为解决南北经济差距,在南部划分出46个发展工业区,并从中精选出4个做为增长极的典型;日本政府运用增长极理论在满足条件的区域通过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进行高科技园区建设,有力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增长极战略来解决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也有用来解决首位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比较成功的典例如巴西和马来西亚.巴西通过建设和完善交通体系,开辟自由贸易区,新工业区,鼓励移民等多种措施激励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如玛瑙斯港,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辐射极,带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马来西亚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经济曾高速稳定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有效地应用了与增长极战略高度相似的发展政策.马来西亚东部落后,西部发达,政府即在西北条件好的帕朗地区重点投资并制定激励措施, 促进了该区快速发展,同时兼顾落后地区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及其他诸多原因,很多国家树立的增长极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增长极本身虽然有一定发展,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解决大城市过度膨胀或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目的.而在发展中国家许多增长极并没有快速增长,但其极化作用又明显大于扩散作用,出现地区间差距扩大的现象.因此增长极理论遭到一些人的置疑和否定:如认为增长极与周围区域缺乏经济联系.形成"嵌在落后地区的飞地";增长极定位具有盲目性,增长极规划和抉择的政治性,计划性强,发展过分依赖外部力量等.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很多人对增长极理论失去信心.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两极分化战略",而对增长极理论存积极态度的学者们则开始反思问题的根源出自理论本身还是实践环节,在进一步研究中取得了较有成效的理论成果.如布赛尔在1979年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组织讨论会上提交了论文《增长极:他们死了吗?》,文中重新分析了增长极的战略目标.促进目标实现的关键,以及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增长极战略的不同形式.英国经济学家理查逊在这一时期提出增长极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随时问推移的变化过程,指出从回波效应占主导至扩散效应占主导约需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问,所以他指出增长极无效论提出为时过早.虽然15年的数字有待商榷,但认为增长极扩散效应居主导需要一定时间历程的观点不无道理..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随着增长极理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增长极理论再度繁荣,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有人主张依靠内力(创新)来取代单纯依靠外力 (政府)来建立增长极,提出注意加强增长极与区域的合作与联系等.?三,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思考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空间发展战略转变后才开始引入并应用增长极理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实质上就是这一理论的运用,20 多年来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均已取得长足发展. 实践证明在经济基础较弱或投入能力有限的国家或地区应用增长极战略顺应丁经济发展规律,可以取得高速,高效的经济增长;同时,通过不平衡战略来实现平衡发展的观点也得到广泛认同.虽然也存在 ..争议和困惑,但目前增长极理论仍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它与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圈层理论,梯度推进理论等相结合,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经济领域也得到重视和发展.借鉴国外应用增长极战略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我国在应用增长极理论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1.增长极的内涵增长极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即将有限的投入放在最具优势的增长点上,促进它优先发展,进而通过其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域的发展. 任何区域或经济单元,甚至任何领域的发展单元,不论发达还是落后,都可选育其内部的增长极.只要在所属区域或系统中水平较高,具有某些独特优势或极具潜力的点(经济的,空间的,文化的等),如果满足特定的条件和需要,都可确立为增长极,如区域内的主导产业,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产业群,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或大学科技园区,各种经济区,城镇, 都市区,都市连绵区,乡村地区的龙头企业,中心村, 镇等等.不应将增长极简单地等同于推进型产业或城镇,而应根据其应用目的和应用范围区别对待. 2,增长极的数量与布局一个区域增长极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虽然目前尚无能界定一个区域增长极合理数量的标准,但在实践中应遵循宜少不宜多的原则,以保证有限的投入或试点性的制度,政策改革等措施能发挥最佳效益,实现增长极的领先,快速增长.同时,宜比较增长极的空间效益和带动范围的合理分布.例如同一个增长极布局在不同区位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同等数量的增长极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分布形式也会出现不同的作用力.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 一个区域内应尽量避免出现辐射阴影区(区域内确立的所有增长极未来的辐射范围都不会波及的区域).如我国目前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增长极,但其辐射带动效应还仅限于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宜通过重点投入,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或制度改革与创新等手段选育具有大区辐射力的增长极. 3.增长极体系增长极是有等级和层次差别的,对于空间增长极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有国际性的增长极(国际城市,跨国公司等,其集聚和辐射范围跨越国界),在 ?6?国家范围内有全国性,大区性,省市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等不同级别的增长极;对于经济增长极, 同样根据经济规模,关联效应,重要性等可以列为不同的等级和体系.在实践中宜根据区域范围大小和实际情况确立增长极体系,针对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增长极采取分类培育和引导的对策措施. 4.增长极的选育与扶持实践证明,增长极战略的应用必须符合国情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的增长极可能是市场机制下自发形成的,也可能是自上而下通过计划培育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目前我国两种类型的增长极都存在,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以"自上而下" 型增长极居主导.因此,虽然一方面应鼓励和倡导增长极通过内力来实现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水平和体制下,政府的扶持对增长极的快速成长仍至关重要.而且从带动落后地区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我国培育的增长极尚以极化功能为主,扩散功能较弱,带动范围较小,也需政府采取适度有效措施激励和引导增长极与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对落后地区的扶持等,以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扶持和引导的对策措施应符合增长极的类别,等级,性质,特征等实际情况.如在城市中,高新区是一个增长极,在高新区内部的增长极核是大学或科研机构, 因而研发设施,信息流和智力引进等是它的投入重点;而在农村地区,自然集镇,中心村,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等可能是其增长极,它的投入重点可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交通),市场的开拓,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构建等.5.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和完善虽然增长极战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发展,尚处于简单介绍和分析探讨阶段,而且增长极作为一个传统理论正被淹没在不断出现的新理论之中,关注者似乎越来越少.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增长极理论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应用中,源于发达的市场机制的增长极理论不能完全符合我国的客观情况,而且理论本身也有待完善.目前关于我国增长极的选育标准,战略目标,培育模式,培育手段,政府的作用与角色,增长极极化和扩散效应衡量的指标体系,两种效应的时空演变,如何推动和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等很多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
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国际实践及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启示
![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国际实践及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2a652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6.png)
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国际实践及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启示刘晓明【摘要】Regional "growth pole" theory is a theory of a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which uses dynamic non-equilibrium method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Growth pole"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to guid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countries,including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So 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nderdeveloped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区域"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是采用动态非均衡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增长极"理论已经被很多国家运用到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计划中,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根据区域"增长极"理论制定了区域发展计划,该理论对研究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吉林金融研究》【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区域“增长极”理论;国际实践;启示【作者】刘晓明【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1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7一、区域“增长极”理论概述区域“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是采用动态非均衡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略论“增长极”的概念》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威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佩鲁的基础上对“增长极”理论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变迁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0bbabda3186bceb19e8bb8f.png)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变迁摘要:通过对西方经济理论不断的吸收与批判继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论、非均衡发展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等几个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今后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经济增长极理论是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
增长极这一概念是最初在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一种新型区域发展理论。
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
它们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之后,这一理论后来分别由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等多位经济学家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使得增长极理论内容更加完备,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也更加真实。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
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因此这一理论被很多国家运用于区域发展规划当中,成为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用来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而且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乏成功的案例。
在西方的区域经济理论蓬勃发展的时候,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吸收与批判继承,经历了平衡发展论、非均衡发展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等几个阶段。
在建国之初,由于受前苏联生产配置理论的影响,加上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平衡发展论述的机械、教条式的理解,再加之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而导致平衡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片面追求地区经济自成体系,工业布点“遍地开花”。
增长极理论及其中国应用
![增长极理论及其中国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a6402f9763231126fdb119e.png)
作者: 何三渠
作者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经贸
页码: 140-14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2期
主题词: 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应用;区域经济增长;“增长极”;经济学家;50年代;国际社会
摘要:1.上个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广泛应用,如经济特区、各级开发区、高新区、各类加工区、开发新区、跨区域经济区等“增长极”建设,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的增长极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主力军。
“增长极理论”在甘肃区域经济曾长中的应用
![“增长极理论”在甘肃区域经济曾长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b8e714b767f5acfa1c7cd9b.png)
“增长极理论”在甘肃区域经济曾长中的应用柴兆春(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运用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就甘肃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增长点理论对于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构建了点、线、面结合,极点带动,轴线突破,贯通全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实施这一规划的相关对策。
本文通过党在十七大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分别都提到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辐射作用大、集聚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经济增长点。
以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以及后来学者对该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补充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战略提供理论基础。
甘肃地区省委、省政府对甘肃省现有经济增长点及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以此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对实现甘肃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增长极,从而实现带动甘肃省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甘肃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增长极非均衡发展引言:进入新世纪的甘肃省如何确定发展战略?已经实践了10年西部大开发的陇原今后向何处发展?在甘肃省召开的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全新答案,那就是:“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一宏伟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是甘肃发展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对于甘肃未来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凡。
增长极理论是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重要的创新成果, 它采用动态的非均衡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论述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必然性, 以及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之间极化与扩散的相互作用关系; 揭示了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向某种发达状态过渡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形式, 而平衡发展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要求和发展所要达到的一种结果; 同时也强调了“战略性”区域经济政策对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刺激作用。
因此, 认识比较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及其政策主张, 对于正确认识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促进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逐步遏制和缩小地级地区同市地区的发展差距, 进而实现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473a9d1eb91a37f1115cf3.png)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一、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1.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
佩鲁最早提出以“增长极”为标志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是在不同部门、行业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在空间的某些点上集聚,于是形成了增长中心或增长极。
它们会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即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
佩鲁的发展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
2.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总体上看,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还有两大缺陷:一是过分强调发展极的正面效应而对负面效应不置一词;二是将发展极建筑在抽象的经济空间基础上。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弥补了这二方面缺陷。
(1)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即“累积的地区增长和下降”理论,并使用“回波”和“扩散”的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极)对其他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
(2)赫希曼的“边际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希曼认为,凡有关联效应的产业,不管是前向联系产业还是后向联系产业,都能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3)布代维尔的“地理性增长极”理论。
布代维尔把增长极概念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发展成具有更广泛的区域范畴,将地理学中的“增长中心”这一地理空间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经济实践中的运用-------以四川省洪雅县为例理论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或区位,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2.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3.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确定并建立适合自己的增长极。
4.必要要素:交通发达、生态资源良好。
洪雅以生态经济为增长极,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5. 在初期需要加快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
6.重视发挥环境优势的推进作用,向旅游、农业、林果业、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辐射,并由点到面,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活跃和发展,都从不同侧面印证出增长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7. 推进型产业的选择必须和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增长极理论的应有作用。
8. 如果无重点的全面发展,将破坏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得不到综合效应,造成力不从心,甚至适得其反。
9.在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工作实践中,要善于依托“集聚一扩散效应”,带动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10.如果过于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容易造成各社会经济单元之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拉大经济差距。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集聚一扩散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把握经济增长机理,既要善于运用不平衡发展规律,促进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力、物力集聚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又要善于发挥增长极的作用,依靠增长极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案例:四川省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既无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无区位优势,但近几年来该县坚持不懈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已逐步由一个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成为川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洪雅经验充分说明,在运用增长级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正确选择推进型产业,依托当地优势和创新能力形成推进型产业;且县域经济完全可以通过资源“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依托集聚一扩散效应,加快县域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它的发展水平关系到更高层级的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本文应用增长极理论,以微观特定的区域实证分析了洪雅县域经济的现状及趋势,较全面地解析了洪雅县域经济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洪雅生态经济在经济发展体制和模式改革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实践。
通过对洪雅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研究剖析,提出在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正确选择推进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并且县域经济完全可以通过当地的资源优势,实现“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的统一,依托集聚一扩散效应,在龙头产业带动下,加快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增长极理论应用与发展增长极理论即非均衡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现阶段在其基础上还引申出了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或区位,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领头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领头产业是经济成长中最富有活力的产业。
同时,领头产业还具有对其它数个产业的关联与影响作用,即对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这种领头产业也称推进型产业。
推进型产业与被推进型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并在一定的地域上集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经济建设实现了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已逐步由一个落后的山区县初步演变成为川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透视洪雅经济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增长极理论即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洪雅县域经济增长极的现状与特征(一)环境资源优势传统增长极理论主要是为解决工业时代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增长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工业增长极。
这不仅反映出增长极理论的形成基础,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工业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洪雅县生态经济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确定并建立适合自己的增长极。
洪雅之所以能从一个山区小县发展成为经济大县、国家级明星县,这与洪雅人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运用增长极经济理论发展县域经济是分不开的。
洪雅虽然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但交通发达。
全县以省道305线、洪(雅)瓦(屋山)路、106线为骨架,县道峨(眉)洪(雅)路、井(研)洪(雅)路、雅(安)柳(江)路为干线,乡村水泥道、专用道为支线的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
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442公里,公里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5公里。
其中省道1条54公里,县道11条266公里,乡道10条127公里,村道1786条2260里(其中水泥路910条1160公里),硬化率达52 。
洪雅位于成都、乐山、雅安三角地带,距成都147公里、乐山55公里、眉山50公里、雅安62公里。
全县辖15个乡镇265个行政村,1979个村民小组,1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3.08万。
全县最高海拔3090米,最低海拔417.5米。
县内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1435.5毫米,(1971—2000)年日照1006.1小时,年无霜期307天,年平均气温16.6摄氏度,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全县幅员面积1896.49平方公里,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高低梯次变化形成高山、中山、深丘、浅丘、台地、河谷、平坝,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平坝分布在青衣江、花溪河两岸,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
全县现有林地16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7 ,因山川钟秀、资源丰富,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
洪雅县动植物种类丰富。
全县有桫椤、珙桐、银杏、箭竹、红豆木、桢楠等植物近4000种,其中一类植物有桫椤、珙桐;有大熊猫、扭角羚、小熊猫、麝鹿、金钱豹、红腹角雉等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扭角羚、金钱豹。
中草药种类达2000余种,常用的有280余种,其中杜仲、黄连、厚朴、红豆杉、薯蓣等规模较大。
洪雅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有瓦屋山、玉屏山、金舟山等地文景观;有青衣江、花溪河、周公河、白沙河、鸳鸯池、桃源温泉等水域风光;有瓦屋顶杉林、珙桐林、杜鹃林、桫椤林、箭竹林等生物景观;有象尔岩、瓦屋顶气象等天象与气候景观;有邓通铸钱遗址、月珠寺、光相寺、太清宫、蜀王殿、观音庙、金舟寺、五斗观、高庙白酒古作坊、苟王寨等遗址遗迹;有阳坪一丁沟一青杠坪生态奶业观光园、高庙烈士纪念馆、青羌民俗文化博物馆、修文塔、洪雅生态广场、柳江古镇、高庙古镇、曾家大院、田锡读书处、曾璧光读书处、洪雅烈士陵园、曲沿村、苦竹岗农家休闲区、高凤山电站、瓦屋山电站、槽渔滩、槽渔滩水库、百花滩电站、汉王湖等建筑与设施。
有以雅石、雅鱼为代表的“雅”系列特色旅游纪念品和茶叶、藤油、天麻、三七、黄连、“雅兰”、根雕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有青羌民俗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台会、灯舞等民俗民风文化,已成功举办数届生态文化节、杜鹃节、冰雪节等节庆活动。
洪雅县生态环境良好。
1 990年被列为全省第一个效益型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1993年列入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2000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第九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无规定疫病区、全国生态奶业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退耕还林综合科技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先进县、全国无公害绿茶基地县。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早在1990年,洪雅被列为四川省第一个效益型生态农业试点县,1993年列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全县即展开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在种植业、养殖业上推行集约化经营,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00年,洪雅获“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殊荣。
2001年,县委、县政府向全社会发表《绿色食品宣言》,承诺创建无公害示范县和绿色食品基地县,颁布《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禁用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含量超标的问题饲料,关闭小纸厂、小煤矿、小钢厂等污染企业120多家。
通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系列整治,全县空气、土壤、水体三大环境体系经有关部门检测,全部达到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标准。
让消费者“吃放心粮、食放心肉、饮放心茶、喝放心奶、品放心笋”,食品安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迄今,洪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达25个,约占全省的1O 。
阳平乳业、道泉茶叶、千丘贡米等绿色食品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声誉。
“道泉”有机茶直销欧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洪雅生态农业的长足发展,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全县已建成优质粮油基地25万亩,茶叶基地15万亩,竹业基地2O万亩,中药材基地1O万亩,草场2O万亩,存栏奶牛近5万头,年出栏DLY生猪3O万头,笼养长毛兔200万只,全县退耕还林、还竹、还茶、还草累计17万亩。
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08元。
洪川镇曲沿村、将军乡阳坪村、止戈镇青杠坪村等一批新农村试点精品村、示范村,在产业发展、庭院住房“二池六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全县新村建设树立了榜样。
这几个村依托奶牛、茶叶、农家乐的发展,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和谐。
洪雅以生态经济为增长极,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1O月,全县GDP完成24.29亿元,增速1O.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6.3 ,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1亿元,同比增长7.8%,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县经济转型取得初步成效。
2008年,洪雅县又提出要突出“工农业项目抓投产、旅游项目抓进展”两个重点,努力实现“两个大变样、一个大发展”,GDP增速13.5%,旅游总收入7.8亿元的奋斗目标。
三、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应注意的问题洪雅县坚持政策上放宽、机制上创新,构建“生态经济园”,加快资金、技术、劳动力的集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生态经济产业;重视发挥环境优势的推进作用,向旅游、农业、林果业、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辐射,并由点到面,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活跃和发展,都从不同侧面印证出增长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