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潜水器演变历程
我国潜水艇发展史
我国潜水艇发展史
中国潜艇事业的起点始于20世纪50年代。
初期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严峻的国防挑战。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开始研制潜艇,1955年,中国建造了第一艘常规动力潜艇——长春号,中国潜艇事业开始了崭新的历程。
自主发展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失去了外部技术支持。
尽管面临困难,中国仍然坚定不移地发展潜艇事业。
在这个阶段,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许多重要的潜艇型号,如035型柴电潜艇,092型核潜艇等。
现代化发展阶段(1990年代至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加大了潜艇技术研发的投入,力求实现潜艇现代化。
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一系列先进的潜艇,包括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
中国潜艇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突破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潜艇技术的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潜水艇发展史
中国潜水艇发展史
中国潜水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缺乏自主研发潜水艇的技术和经验,因此最初选择从国外购买潜水艇。
然而,这些进口的潜水艇在性能和使用寿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意识到拥有自主研发和制造潜水艇的能力对于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于是,中国开始大力投资和发展潜水艇技术。
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后,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多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潜水艇,包括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
其中,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的常规动力潜艇于1965年建成并服役。
这艘潜艇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代攻击型常规动力潜艇,为中国潜水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陆续研发出多款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包括035型、039型等。
这些潜艇在技术和性能上不断取得突破,逐渐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核动力潜艇方面,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多款核动力潜艇,包括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等。
这些核潜艇具有较长的续航力和更高的隐蔽性,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潜水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通过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多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潜水艇,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载人深潜技术
1.载人深潜技术的战略意义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随着陆地资源的消耗与枯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将是未来全球竞争的焦点领域。
深海油气、海底可燃冰、深海多金属结核、水下富钴结壳、深海热液硫化物等自然资源富集,引发世界各国对深海探测的关注。
受战略需求牵引,海洋大国正在形成从先进水面支持母船,到可下潜1000~11000米的载人/无人深海潜水器,以及探测、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谱系。
载人潜水器作为一种深海运载工具,将科学技术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各种电子装置与机械设备等快速、精确地运载到目标海底环境中,遂行高效勘探测量和科学考察任务。
载人潜水器成为人类开展深海研究、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和装备,支撑并推动了深海探测领域的重大进步。
2.载人深潜国际发展态势早在1960年1月,“的里雅斯特”号载人潜水器就到达了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10913米),但彼时距离认识深海、利用深海尚有较大距离。
海洋大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完成了多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
2000年以来,有关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究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全海深(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引发了新一轮行业技术发展。
☝世界主要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程根据海洋技术协会载人潜水器委员会的统计,2018年全球载人潜水器活跃数量为160艘,可提供1624个载人座位;其中38艘应用于援潜救生,122艘应用于科学研究、商业作业、观光旅游等。
☟现役载人潜水器(工作深度>1000米)3.我国载人深潜发展及成就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国内优势技术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突破“载人深潜”关键技术体系,辐射带动深海装备领域的技术发展。
经过近20年的持续努力,我国在载人潜水器领域已经建成完整的技术链条和应用体系,形成了三大里程碑。
3.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7062米中国载人深潜记录2002年,国家863计划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2008年初“蛟龙”号具备出海试验的技术条件;2009—2012年,分别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和7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62米。
中国的探海工程的成就
中国的探海工程的成就在中国探海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我国探海工程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探海工程的历程、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一、引言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探海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最初的海洋调查到如今的深海勘查,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深海技术体系。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中国探海工程的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其在深海勘查、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空间探索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中国探海工程的历程与现状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探海工程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开展海洋综合调查,为后续的深海研究奠定了基础。
至90年代,我国开始重点关注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
2.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探海工程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在深海勘查、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中国探海工程的主要成就1.深海勘查技术我国在深海勘查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研发了“蛟龙”号潜水器、“海翼”号水下滑翔器等先进设备。
这些设备在深海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2.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我国在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实施南海海底沉积物钻探项目等,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3.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我国通过“天鲸”号深海机器人等设备,成功实现了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4.深海空间探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深海空间探索项目,为全球深海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我国参与了国际深海研究项目,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深海领域的地位。
5.深海环境保护在深海环境保护方面,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深海环境保护项目,有效降低了深海环境污染风险。
四、具体实例展示1.“蛟龙”号潜水器“蛟龙”号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00米。
我国深水探险发展历程
我国深水探险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深水探险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 探索阶段:这一阶段集中在了深海地质、深海生物和深海物理等领域的初步探索。
我国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中心开始进行深海勘探及科学考察工作。
2. 基础建设阶段:1994年,我国成立了首条深水科学考察船“科学”号。
这标志着我国深水探险进入了基础建设阶段。
此后,我国相继拥有了多艘深海科学考察船,为后续的深水探险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 资源调查开发阶段:近年来,我国将深海资源的调查和开发作为重要目标,加大了深海探险的力度。
我国成功开展了多个深海勘探项目,包括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和利用项目、可燃冰资源调查等。
这些项目为我国深水探险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4. 技术创新阶段:我国在深海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
包括研发和应用了深海自主潜水器、深海机器人和深海探测设备等高新技术装备。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深水探险的能力和效率。
5. 国际合作阶段:我国与国际上的深水探险机构和组织保持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深海科学研究和探险活动。
我国深海研究船舶频繁出访,与多个国家开展合作项目。
同时,我国也举办国际性的深海科学研讨会,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总体而言,我国深水探险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基础建设,再到资源调查开发和技术创新,最终走向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
未来,我国深水探险将进一步拓展领域,深化科学研究,推动我国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潜水器发展史
中国潜水器发展史
中国潜水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潜水技术和器材,但现代潜水技术的发展相对较近。
以下是中国潜水器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1.古代潜水技术:中国古代就有使用竹筒、竹管等简单器材进行潜水的记录。
《清明
上河图》等文献中也有对潜水人员和潜水装备的描绘。
2.20世纪初:中国开始使用早期潜水设备,主要是改进的潜水钟和潜水铁罐等简易
装备。
3.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在潜水技术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研制并使用潜水
艇和深潜器等专业装备。
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积极参与了潜水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197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潜水器材制造工厂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了自己
的潜水器材制造体系。
5.1980年代至今:中国的潜水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潜水器材逐步实现了国产化和
自主研发。
中国的潜水器材在技术水平和性能上有了明显提升,涵盖了潜水艇、潜水器、潜水服、潜水泵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中国的潜水技术不仅应用于商业潜水、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还在海洋科考、油田勘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的潜水技术研究也在不断创新,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保障潜水人员安全和提高潜水器材的性能。
中国rov发展历程
中国rov发展历程中国ROV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国内对于远程操作无人潜水器的研究和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起初,中国ROV主要依赖进口,这限制了中国在海洋科学、勘探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发展。
为了独立开发和应用ROV技术,中国科学家开始着手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和创新。
在199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制ROV,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中国ROV的性能逐渐提高,并开始在海底勘探、潜水作业等领域应用。
这些ROV主要用于海底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生物资源研究、海底管道维护等工作。
进入21世纪后,中国ROV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ROV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研究工作。
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国ROV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中国ROV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
除了在传统的海洋勘探、潜水作业上的应用外,中国ROV还被应用于海底考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救援等领域。
ROV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在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领域的实力提升。
目前,中国ROV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ROV行业也逐渐形成了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中国ROV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其中挑战主要来自于技术瓶颈、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等方面。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中国ROV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只要坚持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中国ROV有望成为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ROV制造和运营国家。
潜水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潜水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潜水器技术是海洋探测和开发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潜水器可以在深海中探测、采样、拍照等,是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环境检测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近年来,全球不断有新型潜水器推出,其中不乏中国的“海龙”、“海翼”等潜水器。
那么面对这一领域的竞争,中国的潜水器技术研究与发展又如何呢?一、我国潜水器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潜水器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研制潜艇,同时也开始着手研制无人潜水器(ROV)。
不过,由于当时科技水平和设备条件有限,我国的潜水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才真正迈入潜水器研发的快车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积累,我国潜水器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前我国的潜水器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取得了一些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成果,如潜水器能搭载多种科研设备,攻克了潜水器载荷、通信、节能等关键技术等等。
二、我国潜水器技术现状及展望在全球市场,一些国际知名潜水器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中国的潜水器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我国的潜水器技术与品牌正在迅速发展。
随着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加持,我国潜水器技术正在迎头赶上。
在技术方面,我国已经研制出了一系列适应深海环境的潜水器,如“海龙Ⅲ”、“海翼”、“海沟一号”等。
这些潜水器都有很强的探测能力和通信能力,使我国在深海探测和开发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技术的不断进步,潜水器的智能化水平将会更高,可操作性和操作效率将会更高,让潜水器在深海探测和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应用方面,我国的潜水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潜水器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广,如深海矿产勘探、海底地形观测、海洋环保监测、海底脆弱生态公园建设等等。
可以说,未来潜水器的发展方向是多样化和高端化,将会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提供更可靠、高效的技术保障。
三、潜水器技术研发的难点潜水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受到了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国内外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过程
国内外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过程
载人潜水器是一种能够在水下进行人类探测和研究的工具。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潜水钟进行水下探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载人潜水器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发明了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泰坦尼克号号”。
这艘潜水器可以潜入水下100米,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出了第一艘能够潜入水下3000米的载人潜水器——“特里斯坦号”。
这艘潜水器的出现,标志着载人潜水器技术的重大突破。
它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水下探测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21世纪初期,中国也开始加强对载人潜水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012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艘能够潜入水下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这艘潜水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和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载人潜水器已经成为深海探测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潜入水下数千米,进行深海生物、地质、气候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深海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程是科技进步的缩影。
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
深海探测和研究的发展,也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载人潜水器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潜水器发展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探索海洋的深度也在随之变化,比如1986年的“海人一号”, 1994年的“探索”号等,这些越潜越深的潜水器为水下定位、声纳探测、抗压材料和机 械控制等诸多领域积累了经验。
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 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 术的国家。2012年6月27日,这艘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它的终极挑战,最终将记 录保持在了7062米。“蛟龙”号还拥有世界先进的悬停和自动驾驶功能,可以抵御海流 的干扰,工作时稳稳地“定”在海底。
除了载人潜水器,我国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许 许多多的无人潜水器。其中,“海斗”号,有远程遥控和自动作业两种 模式,是中国首台万米级科考潜水器,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研究万米深海 的能力。
深潜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做一个很厚的壳就万事大吉了,单说深潜器 的核心部分载人舱,就是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的结晶,简单来说这种材料就 是"更硬、更韧、更强",也被广泛用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深潜器的上浮也 有大学问,在上浮过程中,船体外层的浮力材料就会打开,形成一个气囊状 结构,就像游泳时所用到的救生圈一样,保证潜水器安全地返回水面。
中国潜水器 发展历程
大洋深处有巍巍高山,有幽深峡谷,有间歇喷发的“温泉”,有缤纷绚丽的“玫 瑰花园”……大洋深处还有太多未知。根据统计,世界海洋的平均水深约3700米。 我国科学家一步步走向深海,从十年前的1000米到3000米、5000米、7000米,到 今天已坐底深度10909米。每下潜一米都是人类科技在缩小我们与自然力量之间 的极限距离。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波斩浪的几十年,我 国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
勇往直“潜”的“奋斗者”号
◆本刊综合◆本刊综合在《山海经》中,海底生活着众多奇异的海兽;在《西游记》里,美轮美奂的水晶宫藏着很多神兵利器,虾兵蟹将守护着海底龙宫,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古人对海洋的奇幻想象。
深海,一直是人类想要探索的地方。
2020年11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结束万米海试任务凯旋。
在这次任务中,它共完成13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达10 909海沟示意图“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这次出行可不是单打独斗,科学家给它找了几个好帮手,和它一起出海。
“双母”即“探索一号”科考船(支持船)和“探索二号”科考船(保障船),它俩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母船,为其保驾护航。
“探索一号”科考船长94.45米,型宽17.9米,排水量6250吨。
它在海洋科考方面战功卓越,经验非常丰富,曾搭载无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和无人潜水器“海斗一号”等执行科考任务。
新手“探索二号”科考船长87.2米,型宽18.8米,是我国专门为万米深海科考打造的,其搭载的很多设备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作为多功能海洋科考平台,它可同时容纳60个人,海上连续工作最远距离大于27 780千米,连续工作时间最长超过75天。
“双潜”指的是“双潜水器”,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和“沧海”号无人着陆器。
“沧海”号无人着陆器是全球独家的深海着陆器,担任“摄影师”的工作,负责记录“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一举一动和拍摄海底的状况,并实时传输画面至海面。
在深海区,阳光没办法到达,因此“灯光师”必不可少,“沧海”号无人着陆器的助理“凌云”号便担任这一“职务”。
它能在海底自由活动,提供多角度照明服务。
“沧海”号无人着陆器先行一步到达海底,唤醒助手“凌云”号并将其从内部释放出来。
等到主角——“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到来,它们一起为主角服务。
和“小伙伴”一起出海“探索一号”科考船与“探索二号”科考船(图/新华社)“双母”护航“双潜”作业“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色彩十分鲜艳。
我国潜水器的资料和原理
我国潜水器的资料和原理潜水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在水下进行工作或探测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海洋勘探、水下施工和军事用途等领域。
我国的潜水器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潜水器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下将重点介绍我国潜水器的资料和原理。
一、我国潜水器的发展历程我国潜水器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最早期的我国潜水器主要是通过人工操作进行水下作业,如潜水员用潜水服进行水下作业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开始研发和应用遥控式潜水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面向国防需求和深海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加大潜水器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1992年,我国成功研制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海虎”系列潜水器,标志着我国潜水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潜水器技术迅速发展。
我国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潜水器,如“海龙”、“蛟龙”和“潜龙”,这些潜水器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我国潜水器的类型和应用领域我国的潜水器主要可以分为常规型和深海型两类。
1.常规型潜水器常规型潜水器适用于水深不超过1000米的浅海勘探和工程作业,主要用于海底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底管道敷设等领域。
常规型潜水器通常采用脚控操作方式,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台对潜水器进行操作,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旋转等动作,潜水器可通过机械臂等工具进行各种作业。
2.深海型潜水器深海型潜水器是指适用于水深超过1000米的深海作业的潜水器,主要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深海资源勘探等领域。
深海型潜水器较常规型潜水器具备更高的耐压性能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极端条件下进行工作。
我国的“潜龙”是一种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深海型潜水器,可以下潜到7000米的水深进行探测和工作。
三、我国潜水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潜水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基本上都是相似的。
潜水器主要由潜艇舱、动力系统、通信系统、水下操纵系统和工作装置等组成。
简述中国潜艇发展史
中国潜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开始探索潜艇技术,并向苏联引进了一些相关的技术和装备。
1960年代,中国自主设计制造了第一艘潜艇——“长征1号”核潜艇,标志着中国步入了潜艇发展的新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发柴电潜艇,这类潜艇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较低的成本,是中国潜艇建设的重要选择。
随后,中国在8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第三代潜艇——093型攻击核潜艇,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深度。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大在潜艇领域的研发和建设力度,推出了新一代深海潜艇——鲨鱼级攻击核潜艇,拥有更长的航程、更高的速度和深度,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
同时,中国还研制了多款现代化的潜艇,如041型柴电潜艇、093型攻击核潜艇和鲨鱼级攻击核潜艇等。
总的来说,中国潜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潜艇的研发和建设力度,提高潜艇的作战能力和科技含量,为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和安全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中国深海潜水器大家族
探索海世界文、图/徐小龙千百年来,在广袤的大海上,人类制造船舶航行到世界各地。
从简单的人力木桨到复杂的风帆,再到先进的蒸汽机、燃气轮机,虽然船舶的动力系统得到全面升级,但船舶依然逃不脱狂风巨浪的威胁。
深入大洋深海成为人类的梦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潜入深海的装备不再只是存在于文学幻想作品中,《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已成为现实中的载人潜水器,且广泛应用在海洋环境科学考察、洋底矿产资源开发、极地深海运输探测、海底打捞救援考古、深海商业观光旅游等诸多领域。
基于此,马里亚纳海沟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知深渊。
我们中国的潜水器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那深海潜水器是什么样子呢?都有哪些特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我国深海潜水器大家族的“兄弟姐妹”吧!机器人潜水器远程遥控潜水器“海龙”系列“潜龙”系列“海马”号“探索”系列“海星6000”“发现”号“悟空”号水下直升机自主式潜水器“海斗”系列“海翼”系列“北极”号“海燕”系列“问海1号”“思源”号自主水下滑翔机自主遥控潜水器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HOV)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潜水装置,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并可以作为潜水人员水下活动的作业基地。
“蛟龙”号2012年6月,“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7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载人潜水装备从0到1的跨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长8.2米,重22吨。
它的载人舱是一个密闭球体舱,直径2.1米,用钛合金制造,强度大,比重小。
舱内最重要的是生命支持系统,包括供氧系统和二氧化碳过滤系统,可供3名科考队员使用84个小时。
“蛟龙”号的外壳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具有质量轻、导热慢、强度高等优点,可以很好地保护内部设备,帮助其获得较大浮力,完成深海科考任务后可迅速上浮。
中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史
中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史
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国家安全和海洋经济的挑战,需要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和装备来促进海洋开发。
因此,在1958年,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开始了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发生了许多重要的跃迁和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深渊号。
深渊号是中国第一艘潜水器,该潜水器于1969年开始研制,历经10多年的努力才于2000年建成,并于同年进行了首次海试。
该潜水器能够潜入1000米深的水域,实现潜水员对海底的直接观测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接下来,中国海洋科技逐渐发展壮大,潜水器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012年,中国的载人潜水器海燕号成功下潜7062米,创造了中国潜水器的最深下潜纪录,也是全球27艘深潜器中第五个到达深海最深处的潜水器。
同年,中国第一艘载人深潜母船——“探海一号”号也正式投入使用。
2018年,中国最新的载人潜水器——潜龙三号正式下线,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11000米,成为全球最潜水深度最大的载人潜水器之一。
总体来看,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发展史始终紧紧围绕着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始终
奋斗在潜水器技术前沿,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重要成果。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相信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在未来将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甚至国际战略的发展。
敢下九洋捉鳖——中国深海潜水器中的“龙”系列
有缆遥控潜水器
“海龙”系列中的杰出代表是“海 龙二号”,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 人,属于有缆遥控潜水器(ROV)。“海 龙二号”能够在3500米水深、海底高温 和复杂地形等特殊环境中开展海洋调 查和作业,是我国目前所有的ROV中下 潜深度最大、功能最强的水下机器人。
76 中国科技奖励 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海龙 2 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 高约 3.8 米,长宽均为 1.8 米左右 ,能最大 提取 250 公斤的物品。
“潜龙二号”的外形更像一条可爱 的大鱼,它是“十二五”期间国家“863 计 划 ”深 海 潜 水器 装 备与 技 术 重 大项 目课 题 之一。“ 潜 龙 二号”是 在“ 潜 龙 一号”的基础上,为满足多金属硫化物 矿 区 的 勘 探 需 求 而 专 门 研 制 的,在 机 动性、避碰能力、快速三维地形地貌成 图、浮力材 料国 产 化 等方面,都比“ 潜 龙一号”有较大提升。2016年1月12日, “潜龙二号”顺利入水,并在水下完成 了一系列的深海考察任务(共计9个多 小时),取得了丰富的一手海洋数据资 料;2018年4月6日,“潜龙二号”成功 完成第50次下潜,顺利完成了本航次科 考 任 务。任 务结 束 之 后,“ 潜 龙 二号” 将会接受彻底的检测大修。
载人潜水器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 个国家海洋大的海洋 装备课题,研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成功立项。
立项之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我国新造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可以在全球所有海域进行深潜探测,因此又被叫做全海域深 潜载人探测器 。
2020.04 总第250期 77
科技生活│Life 【科普之光】
潜水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潜水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探索神秘的海洋世界时,潜水器无疑是人类最得力的工具之一。
从早期简单的设计到如今高度复杂和先进的装备,潜水器技术经历了漫长而令人惊叹的发展历程,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回顾历史,早期的潜水器可以追溯到 17 世纪。
当时,人们对于水下探索的渴望促使他们制造出了一些简陋的潜水装置。
然而,这些早期的尝试往往受到技术限制,能够下潜的深度和停留的时间都非常有限。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潜水器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
在 19 世纪,一些更具实用性的潜水器开始出现。
它们采用了金属材料制造,配备了基本的照明和观测设备,使得人类能够在水下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作业。
进入 20 世纪,潜水器技术迎来了重大变革。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需求推动了潜水器技术的快速发展。
用于军事侦察、反潜作战等目的的潜水器不断涌现,其性能和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现代潜水器主要分为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两大类。
载人潜水器能够搭载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等人员深入海底,进行直接的观测和研究。
例如,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下潜 7062 米的纪录,为我国的深海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人潜水器则包括遥控潜水器(ROV)和自主式潜水器(AUV)。
ROV 通常通过脐带缆与母船相连,由操作人员在船上进行远程控制。
它们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海底资源勘探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AUV 则能够自主规划路径和执行任务,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潜水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众多领域带来了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潜水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的地质结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
通过对海底地形的测绘,我们能够揭示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进一步探索地球的演化历史。
对海洋生物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在资源勘探领域,潜水器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等。
潜水器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精确的探测和评估,为开采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中国深海的发展历程
中国深海的发展历程中国深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积极进行深海科学研究,并在1951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二海洋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始系统地开展深海生物、地质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等海域进行了一系列深海科学考察。
其中,1962年的“红海”科考是中国首次开展的深海考察,科考队员们在查明了中国海洋深层海水与地球内部间的关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随后,中国深海科考不断推进。
1970年代末,中国从国际合作中获得了潜水器材,并开始使用潜水器进行深海科学考察。
1981年,中国潜水器“蛟龙号”正式研制成功,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不断研发和改进。
2002年,中国潜水器“蛟龙号”首次成功下潜到海底4500米。
自此以后,中国深海科考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2009年,中国潜水器“蛟龙号”首次成功下潜到海底5000米,成为全球五个能够实现这一深度的国家之一。
2012年,“蛟龙号”再次成功下潜到海底7000米,创造了中国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新纪录。
2019年,“蛟龙号”下潜至海底达到了10977米,创下了中国深海考察的新纪录。
除了深海科考,中国在深海资源开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0年,中国成功开发出世界首台能够在深海进行工作的大功率钻探设备,并在南海水域进行了深水钻探试验。
201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级超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开始在南海进行钻井作业,标志着中国深海石油勘探与开发迈上了新台阶。
总的来说,中国深海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科学研究到系统实施深海科考,再到深海资源开发的全过程。
通过坚持自主创新,中国逐渐成为了深海科技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先者,对于推动全球深海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潜水事业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潜水事业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潜水事业历史发展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潜水事业经历了漫长而富有成果的发展历程。
从初步的潜水装备研发到深海科学考察,中国潜水事业的历史充满了挑战和进步。
以下是其主要的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载人潜水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了潜水研究室,开始了潜水装备和技术的研发。
这一阶段奠定了中国潜水事业的基础。
2.1959年:自主研制的第一套潜水装备问世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套潜水装备,标志着中国载人潜水技术的起步。
这一突破性的进展激发了人们对发展中国深海科技的热情和信心。
3.20世纪60年代:潜水试验与经验的积累
这个时期,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深度为50米的潜水试验,随后相继开展了100米、200米和300米的潜水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潜水经验。
这些试验为后续的深海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4.20世纪70年代:深海科学考察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潜水探测工作,组织了首次深海科学考察。
潜水员成功下潜到海底4000多米的海域,进行了深海生物和地质的观测和采样工作。
这次考察为中国的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样本。
总结: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潜水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潜水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探索海洋的奥秘和推动深海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海雄心
2 0 年 ,7 0 米 载人 潜 水 器 课 题 立 项 ; 2 0 年 1 月2 03 00 07 1 7日,7 0 米 载人 潜 水 器 命 00 名 仪 式在 江 苏 无 锡 举 行 ,7 0 米 载 人 潜 水 器被 命 名 为 “ 谐 号 ” ; 同 时 ,7 0 米 载 人 00 和 00 潜 水 器 水 中试 验 启 动 ;2 0 年 3 ,全 国人 大代 表 、7 2 总 工 程 师 颜 开研 究 员 在 “ 09 月 0所 两
功 。最 大 下 潜 深 度 3 5 米 。全 球 海 洋 平 均 深 度 为3 8 米 ,也 就 是 说 , 目前 的 这 艘 深 潜 79 62
器 已经 能 够到 达全 球 大部 分 海 域 的 海 底进 行 科 学 考 察 。 此 前 ,只 有 美 、 法 、俄 、 日4 个
国 家 的深 海栽 人 潜 水 器 能 在 30 米 级 深度 自如 展 开科 研 与勘 测 活 动 。 50
《 海洋
ht : t / p/
蕞
编 者按 :
数 千 米 的 深 海 海底 是 地球 上 最 宁静 而 神 秘 的 地 方 ,那 里 生 存 着 古 老 的 海 洋 生 物 。
然 而 ,好 奇 心 并 不是 海 洋 科 学 家探 索 深 海 的 唯 一 原 因 ,更 重 要 的是 , 在 深 海 海 底 还 蕴
深度 如 何 选 择 才 能 反 映 真 实 情 况 ?浮 标 释 放 后浮 力
布放 和从 水面回收至 甲板的操作规程 ,积累操 作经
验 ;恢 复 潜 水 器 备 系 统 和 设 备 的 海 上 功 能 ;完成 潜 水器海上均衡试验。 谈 起 此 次 海 试 过程 ,海 试 准 备 部 部 长 胡 震 对 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 走 向 海 的 信 心
3 5 0 0 米级 “ 海龙” 号 无 人 缆 控 潜 水 器
“ 酶龙 号 ” 是 我 国 自主 研 制 的水 下 机 器 人 , 高# j 3 . 8 米, 长 宽 均 为I . 8 米左 右, 能最 大提取 2 5 ( ) 公 斤 的物 n 口 】 , 是 我 国 目前 仪 有 的 能 在 3 5 0 ( ) ) K 水深 、 海 底 高 温 和 复 杂 地 形 的 特 殊 环 境 下 开展 海 洋 调 查 和 l } , 的最高精技 术装 备, 它 是 围家 重 大 科 技 专 项 、目前 我 乜 可 下潜 深
“ 蛟 龙” 号狂 ,
、 内 海
验 海 创 造 了下 凇 7 ( 1 6 2 米 的中 旧 载 人
潲 录 , d 时 也创 造 了
业 的能 力
司类 作 业 州 潜 水 的 久 潲 深 度 纪
录 这 意 味 着 中 围 具 了载 人 到 达 全 球 9 9 . 8 %以 L 海 汁 深 处 进 行 作
进行移位勘 探 , 为 海 洋 科 考 提 供 丰富 而 洋 实 的 第 一 手资 料
4 5 0 0 N: 级 无人潜水器 “ 海马号” 海 号 无 人 水 器 巾 国 自主 研 制 的 一 ‘ 台4 5 { ) ( ) 米级深 渤: / L 1 人 遥 控 描 水 器 作 I I / 系 统 。2 0 1 4 午2 月2 ( ) 曰至 4 月2 2 L J ,“ 海 号 ” 搭乘 “ 海 洋走 号 ”综 合 科 学 考 佥 船 , 分了个航 段在 海进 行海 【 : 龄, 井 迥 过 吲家 8 6 3 海 洋 技 术 领 域 办 公 室 的验 收 在3 个阶段 的海 i J -  ̄ , “ 海 马 号” 充成 1 7 次 l 潜, 3 玖 到 达 南海 据 介 ,“ 海
考 昭 甲饭 . 这 标志 着完成 实 用性 改造 后 的3 5 0 0 米级 “ 海 龙 ”号
ROV海 试 成 功 “ 海 龙 号”除 了在 潜 水 深 度 上 的 势 之 外 , 还 在 国 际 上 首 次 采
用 了一 此 自主 研 发 的 先 进 技 术 , 包 括 拟 控 制 系 统 和 动 力 定 位 系 统: 其 灵 活 也 是 国 内 其 他 潜 水 器 难 以 及 的 , 可 以 住 水 游 动 ,
整理 I 本刊 编 辑 部
深海 是罔际 海洋科 技 爪的热点领 域 , 也 是 人 类 解 决 资源 短 缺、 拓 展 存 发 展 卒 间 的 战 略 必 争 之 地 。无 论 是 探 索 深 海 科 学 奥 秘, 是 " 施 洋 战 略 资 源 , 郁 离不开海洋高技 术 的支撑 。 为 推 动
众 彩技 术 难 关 , 完战 _ , 多项 深 海 满 水器 的 开发 j 研 剐
7 0OO 米级 载人深潜器 “ 蛟 龙号 ”
2 ( ) f ) 2 年 中 科 技 邴 深 海 载 人 潜 水 器 研 例 1
究
】 离 术
பைடு நூலகம்
汁 ( 8 6 3 汁 ) 重 大 々项 , 启动 “ 蛟 龙 ’ 城 人 潜 的 ¨
中央 海 盆 底 部 进 行 作 , i k i 式验 , 最 火 下 潜 深 度4 5 0 2 米
号” 是 我 迄 今 为止 自主 研 发 的 下 凇 探 度 最 _ 人、 J : 化 率最 高 的 九
人 遥 潜 水 器 系 统 , 了 键 核 心 技 术 的幽 』 化 此 玖 海 的成 功 , 柄; 志 着 找 围伞 而 掌 握 了大 度 尢 人遥 控 潜 水 器 的 父键技 术 , 冲 关 键 技 术 固 』 ‘ 化方而取 得寸 = ; 质 H : 进 ,
巾 深 海 运 载 技 术 展 , 为 中 吲大 洋 国际 海 底 资 源 调 查 和 科 学 研 究
堤 供 蕈 耍 高 技 术 装 , 同日 1 f 【 寸 ] 国深 海 勘 探 、 海 底 作 I , 研发 共 I } 牛技 术. 住 罔 絮 海 洋 组 纵 ! 安排 ¨ _ 人洋 协 会 、 l 拇 翘 洋 人 学 深 渊 科 技 中心 等 科 研机 构 联 、 下 断 攻 关 , 攻 』 海 技 术 领 域
邑 l 塑 霹
深海 是国际 海r e T , z - - 1 学 技 术 的 热 点领 域 , 也是 人类解 决资源短缺、 拓 展 生 存 发 展 空 间 的 战 略 必 争之
r ● r L
地。 无论是探索 深海科学奥秘 , 还 是 开 发海 洋 战 略 资 源 , 都 离 不 开 海 洋高 技 术 的支 撑 。
度最 人、 功 能 最 强 的7 己 人 遥 控 潜 水器 , 简称 R OV 。 2 ( ) 1 { } 年1 1 月1 6 日, 正在 南沙海 域作 业 区进行 海试 的3 5 0 0 米 级
“ 海 龙 ”号 ROV( 无 人缆 控 潜 水 器 ) 被 顺 利回收 “ 大 洋 一 号”科
“ 蛟龙 ” 是中 罔第 ’ 台 行 计 、自上 集 成 酬 制 的 裁 人 潜
水 器
介 , 已 没 仃任 何 父 键 的 进 【
: 戏 ̄ 几
响剑一 l 】 I
“ 蛟 龙 ”号城 人 潜 水 器 今 后 的J 、 用 . . 从 件 数 垃 例 『 I、 ; ,“ 蛟 龙” 号H U 的 产 化 率 已 达 到 5 8 6 %。“ 蛟 龙号” 裁 入潲 水器 的研制成 功, 提 升 厂代 m 海 技 术 域 的 围际 影 响 力 . 增强 l r l 1 . 田 姆 洋 科
设、 l _ 、 目 集 成 剖 l _ 怍一 2 { ) 0 9  ̄ p - 垒2 ( } 1 2 5 F .“ 蛟龙 ” ‘ 接连取
1 ( } l } ( ) 米级、 3 0 o 0 米级、 5 O 0 0 米 级 雨1 7 O 0 0 米 级海 成 2 Ol 2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