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校本化课程实施体
系建设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实验项目学校,我校本着整合资源、系统设计、有序推进的指导思想,抓住课程建设这条主线,依托学校的三大高端课程支撑平台,即翱翔基地校、大学先修课程和高中自主课程实验,加速建设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同时以教研组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浓郁的课程改革实验氛围。
一、明确推进路径,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校本化实施如何推进,应该说是一个系统而且十分复杂的课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我们认定,要从办学理念出发,以课程为载体,构建一个充满学校特色的教育生态系统,用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来确保每个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既尊重生命个体的现在,又关注生命个体的未来。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出发点,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推动学校教育方式的变革。
具体来说,就是从生命教育理念出发来提炼学科课程建设的特色,以此为依托来推进本学科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同时构建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发展的支撑平台及特色学科活动,并进行高效生命课堂的研究。在各个学科课程体
系基础之上汇聚成学校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即生命教育理念下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
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了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体系。将支撑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要素概括为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养六个方面。从这六个方面出发,为学生生命成长规划课程,提供选择,培养特长,确保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课程层级纵向分为三级,底层到顶层分别是常规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发展课程。从横向来看,我们参照课程的基本属性,分别落实六大素养的主要实施学科。
二、整合课程资源,扎实有序推进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以教研组文化建设为抓手,整合自主课程实验、大学先修课程和“翱翔计划”基地校建设三大课程平台,将育人目标、学科建设、特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搭建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结构。
我们充分利用三大课程实验平台的优势,进行深度整合。适度调整了课程的进度与实施顺序,对高中会考评价模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增加了实践操作、研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和实验设计以及论文答辩的内容,把修习过程和模块考核成绩纳入会考评价体系,大学先修课程的实验为我们打开了高中与高校课程对接的通道,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上有更多的选择,也为高中高校两个不同学段的教育衔接提供
了实践性探索样本。同时,我们把翱翔基地校也纳入学校的课程资源管理,通过“一加一”方式,即一名翱翔计划学员带一名本校的预备学员,同步开展学习,也就扩大了这部分课程资源的边际效益。
我们大力推进学校教研组文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来激励教研组进行自主课程实验,促使各个教研组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构建学科课程实施体系,开发学科课程实施平台,稳定固化效果好、易于实施的特色课程活动,常态纳入学科课程体系。比如,语文组确立了“大语文”的学科特色,实现路径是“三走进”,即走进经典、走进名家、走进生活。在国家课程领域,语文学科大胆进行课程探索,开设海量阅读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文本,围绕文学名家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发掘并形成了“一刊、一社、一会、一线”,即广厦文学社、校园剧社、诗歌朗诵、行走课本路线等四大特色课程支撑平台。其他学科也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自主进行学科课程实施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行动研究,强化项目实施
结合项目实施进程和日常教学工作安排,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效性较强的研究活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定期开展骨干教师高效生命课堂研究。上个学期通过每周两节课的专题研究,教师对于高校生命课堂的基本
特征和课堂实施模式有了基本的共识,即高效生命课堂应该是尊重、民主、开放有序、师生有效互动、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课堂模式方面形成了以化学学科为代表的“四模块”课堂结构,化学学科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教学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我准备”,即学生带着资源进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我质疑”,即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设计”,即学生带着目标进课堂,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模块:“我探究”,即尝试、讨论、感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第三模块:“我提升”,即总结、反思、拓展,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第四模块:“我检测”,即考自己、考同伴,目的是检测学生的课堂效率。
二是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讨。分阶段召开总结研讨会,对取得的经验、成果进一步固化和推广。2013年4月,北京市课程中心在我校召开市课程研讨会,主要包括以生命影响生命、课程促进发展为主题的现场会,和以聚焦高效生命课堂为主题的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我校教师呈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命课堂。本学年课程建设的重心是将学科校本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思路在“课堂”这一主阵地实施,探索高效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从而进一步推进校本化
课程研究。
三是进行校本研修制度创新和研修方式创新。我们采取主题、专题和课题三级形式实施的方式,以备课组为实施平台,备课组每月针对课堂教学研究一个课题,每学期研究一个专题。同时以教研组为对象,围绕教研组建设,进行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及学科特色呈现的主题研究。
四、“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初见端倪
近年来学校共计开发校本课程40多门,分别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其中学术性课程达到30门左右,“开放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架构已基本形成,课程建设的价值已初现端倪。
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11年与五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不断深化课程资源交流,尝试通过课程、学习方式改革来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经与大学协商和专家论证,由市教委审批,我校开始进行大学先修课程的实验。今年暑假开设了《线性代数》、《化学与环境》等多门北京工业大学先修课程,在中学阶段为学生提供了解学科前沿发展、高校培养思路和模式的机会,修习结束后,经大学考核认定合格者可以在大学免修该门学科,先修课程的学分可以直接带人大学。
目前,学校的项目进展有条不紊,已初见成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