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PPT课件 对语文教学“走向本色”的几点思考 陈宝铝
本色语文有效课堂PPT课件
读写的活动中,对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
篇布局,有一种自觉的关注,有一种本能
的敏感。
------王尚文教授
《欢庆》
《回声》
《凿壁偷光》
03.11.2020
7
欢庆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生日。
03.11.2020
19
三年级《石榴》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初步体会用比喻、拟人的写法 能够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3.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 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
3.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 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 用语言的能力,实现长文短教。
4.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初步培养学生记 笔记的习惯。
03.11.2020
21
《星月》
教学目的 . 1、学生能从图书中找出描写角色感受的句子。
2、学生能学习用动作、表情和语言描述角色的感 受。
03.11.2020
3
“本色”
《辞海》里的解释为:“本来的面目”。 地蓝天黄,山青水绿,虎猛人善乃本色。
常识
03.11.2020
4
“语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为: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03.11.2020
5
叶圣陶先生
03.11.2020
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林华生;曾扬明
【期刊名称】《四川教育》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期间,我校一位老师先后试上了两次<专心致志>.两节课下来,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下面就撷取两个片断试以析之.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林华生;曾扬明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回归本色,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的本真
2.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
3.《穷人》教学案例——语文课堂呼唤“本色”回归
4.收放并举,回归本色——打造富有生机的语文课堂
5.以读促悟,回归语文课堂本色——以《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体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色语文”视野下文言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本色语文”视野下文言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与以往相比有明显增加。
教师应关注并优化文言文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形成文言文体系化教学思维,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巧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文言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关键词:本色语文;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作为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统编版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与之前的各版本教材相比。
篇目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全部课文中的占比也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本质性差异,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文言文文本中的部分字词,文言文学习常常意味着死记硬背,是十分枯燥乏味的。
在“本色语文”概念下,语文教学要回归本源,以学生为主体,但从教学方法上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依然存在着灌输式学习、被动式学习的现象,教师往往着眼于文言文字词逐字逐句的讲解,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上,也常常只是停留在在PPT上打出关键字词的意思、介绍作者生平等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忙于机械记笔记,长此以往,不能也不愿独立思考,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交流,这样不但没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还很容易破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探究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形成体系化教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由于文言文课文分散于各个年级的教材中,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是分散的,常常只停留在教材的篇目中,止步于文本内容的释义。
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字词解释、段落梳理上,在这种教学思维下,学生在课堂中还是处在“知识的接受者”角色,教师更专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因此,教师应转变文言文教学思维,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积极转变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文言文体系化教学。
走进新课改下的本色语文教学
走进新课改下的本色语文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改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
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感觉到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也探讨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途径。
但一个不争的实事时,我们必须注重反思,在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中更有效的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师趋于本色,才能够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使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更趋于生活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
这样就把《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给抹杀了,体现不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曾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就是应该这样更趋生活化,就是应该在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本色化的必然走向。
首先,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的营造。
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第一册《自选商场》一文时,小朋友可以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要学的生字和词语就是商品,在这样的环境里,小朋友们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而此时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的伙伴,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其次,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新课改下的人教版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和延伸。
诗意·本色·境界——有关诗意语文和本色语文的几点断想
诗意·本色·境界——有关诗意语文和本色语文的几点断想诗意·本色·境界——有关诗意语文和本色语文的几点断想王崧舟在本色语文的话题渐趋温和、渐入理性的时候,在诗意语文的实践和探索更趋回归姿态、更入言语表现范畴的时候,重拾诗意语文和本色语文的关系话题,当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从容面对和明月清风般的安静晤谈了。
于是,断想就成了一壶明前的龙井,茶香慢溢,若有若无。
1.境界——境界一直是我钟爱的一个语词,它的灵性、空性和无限禅意,自打遇见它的那一刻始,便渐渐地烙印在我生命的底色上。
对境界,更多的是一种直观的觉着,如水在口、冷暖自知。
偶有玩索,便有了这样的感悟:境界是一个三维的存在,它有边界义、境遇义和层次义。
边界眺望其广度,境遇打探其深度,层次丈量其高度。
探讨本色语文的境界,当是边界、境遇和层次三个维度的统一。
就境界的广度看,本色语文的边界就是语文的边界,或可断言:本色语文就是语文。
就境界的深度看,本色语文的境遇,是就它所处的外部环境、课程语境而言的,新课程文化才是它的底色,本色语文是新课程语境下的语文。
就境界的高度看,本色语文的层次,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端的。
说本色语文是最基础的,是因为本色语文是对语文教学的底线要求,是一种大众化的、普适性的框定和廓清;说本色语文是最高端的,是就语文教学的个性、风格和气象而言的,本色语文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语文,是炉火纯青、大象无形的语文。
2.本色语文就是语文——本色语文不是某种语文,本色语文就是语文。
何谓本色?本色就是本来面貌、原来颜色。
本色语文,就是让语文回到原初的、本来的状态、质地和特征上去。
一言以蔽之,本色语文就是回到语文那儿去。
杨在隋先生指出: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
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本色语文就是本色的语文。
3.课程语境下的本色语文——既然本色语文就是语文,那么在语文这一中心词之前冠以本色二字,意义何在?意欲何为?大家知道,任何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凌空出世的。
回归语文本色,构建高效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构建高效课堂当狂飙突进式的语文课程改革转入理性思辨的时候,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无疑成为时代的呼唤,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无疑成为我们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正确把握学情,周详教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的生成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个性的差异。
因人施教,众所周知,但在教学时老师往往忽视了这点。
“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游刃有余地把握学生的“东风”,又何愁不能事半功倍呢?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学情调查:1. 这篇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2. 你是怎样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3. 读完全文你还有什么问题或困难需要提出来吗?通过学生学情调查分析,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状态及感性认识水平有了解,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确定重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并能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顺利的实现。
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二、让语文教学回归语用本位,是阅读教学之根本叶圣陶先生的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以读为主”。
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我也是一直围绕着“以读为主”展开阅读教学的,但在实践中我渐渐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没得到很好的提高。
原先我以为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少阅读课外书造成的,于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但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深感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衰退。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让我拜读了到全国名师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的同课异构(A版“阅读本位”与B版“写作本位”),张敬义老师的《基于写作的阅读教学》,并欣赏了他们的精彩课例后,我才醒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指向于“语用”。
最新 从“本色语文”走向“生本语文”-精品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老师2008年发表的《高举着本色语文的旗帜前行》一文提出的语文理念,旨在以“本色语文”理念引导人们回归语文教育原点,呼吁有识之士“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
其对本色语文的阐释有三: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概括来说,黄厚江先生的本色教育理念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其后,黄厚江分别出版了《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和《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两本论著,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
笔者追随黄厚江老师深研“本色语文”,课堂教学追求“本色语文”的朴实、大气、巧读、重情等特点,践行语文课堂的扎实、充实、真实,从“本色语文”走向“生本语文”,形成了自己的“生本语文”的理念:第一,“生本语文”追求实实在在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求语文课堂要扎扎实实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扎扎实实地带领学生在文本中体验情感并获取主动发展的潜能。
第二,“生本语文”追求智慧而充实的课堂对话,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体,教师在课堂的多维对话中少预设多生成。
第三,“生本语文”追求朴素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朴素常态,追求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整体素养的提升,不能带有浓烈的表演意味。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遵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本语文”教育理念,践行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本真。
一、品味语言: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语文是什么?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叶圣陶先生的回答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方向,即语文教学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
语文教育怎样回归“本色”
语文教育怎样回归“本色”【摘要】“本色语文”就是在语文教育中摈弃那种忽视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的想法和做法,还语文教育本来就具有的“色彩”、“颜色”和“味道”。
“本色”是针对“彩色”而言的。
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语文教育,也面临着阵阵“流行风”的挑战,如五颜六色的教育内容、花里胡哨的教育形式、华而不实的教育泡沫等。
对于在流行的“时尚”与传统的继承上信息不太对称的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叉口上,正确地寻找语文教育的适宜坐标,更多地关注语文教育的本色本香。
要知道“一时流行”往往只能“流行一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地挖掘语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因素,并将学生的智能水平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审美境界的追求等作为本色,才能使语文教育永葆青春,并进而获得科学的发展。
有鉴于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力争回归“本色语文”,即既要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又要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还要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
【关键词】语文教育本色语文本位本质本义1.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
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是回归“本色语文”的首要问题。
对于语文教育本位的探究,历来聚讼纷纭,目前尚有“以教师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以课文为本位”、“以生活为本位”之说。
定位于“以教师为本位”,已不多见;定位于或“以学生为本位”或“以课文为本位”或“以生活为本位”的争论却是常见的。
从语文教育的“本色”看,应侧重于“以课文为本位”。
就其内容而言,语文教育的本色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就其形式而言,语文教育的本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言语作品”即课文(文章、文学)的解读来实现的。
语文教育的发展确实很快,但是有一点基本不变,这就是选编“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言语作品”作为课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解读“言语作品”即课文作为基本的学习形式。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该要“以课文为本位”。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5期供稿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5期供稿发表时间:2010-06-17T16:05:29.577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陈棠盛[导读]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几点思考陈棠盛(广西钦州浦北县小江镇木麻根初级中学535300)【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语文;适应;课改;思考【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色语文”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本色语文”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教学策略研究作者:吴美云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10期[摘要]要想落实初中语文课程的本色教学,就要重视生情,重视文本,重视现实,这样才能冲破应试教学的枷锁,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本色语文”;高效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31-01“本色语文”并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内涵,而是语文教学的理念。
语文教学理念中的“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语文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探讨,进而找出兼容并蓄的教学理念。
语文学科的内涵中,“语”的本质认定是一致的,而对“文”的认识有形形色色的看法,这样就会对语文本质的理解产生差异,导致“本色”的解读也会不同。
而且笔者发现,最符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是判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否能够相互统一。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认可了上述的内涵界定,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语文内涵:1.明确语文的基本属性是把握语文本色的前提;2.课程标准能够指引语文本色的正确方向;3.坚定理念导向方能保留语文本色。
笔者认为,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
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
得出以下三点教学策略。
一、重视生情,享受文本初次感受课堂目标的达成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生情,课堂上教师这边讲得口干舌燥,学生那边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设定“基于文本,重视生情,鼓励学生享受作为文本读者的初次感受”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融入文本世界里,这样一来,学生面对文本时存有的疑惑,可以及时通过更多自主探讨的机会获得解疑,每个学生都会有相应的获得感。
以鲁迅的《雪》为例,在文本的开篇,作者写到“暖国的雨”,学生初次阅读就会产生疑惑:“明明是写雪的,为什么要以雨为开头?”对于学生的阅读初体验,我并没有给予学生现成的解说和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初体验去深入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明白作者开头是拿江南的雨来衬托雪花的冰冷,同时也为下文写雪作铺垫,这里还能读出鲁迅先生追求自由、顽强斗争的革命情怀。
语文论文:浅谈语文的“本色”教学
浅谈语文的“本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而如今,我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全在几篇课文之中,只为记住两千多个生字而鏖战不休,孩子读得太少,背诵得太少,积累的太少,其母语源泉几乎干涸的,记忆中只有“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这样几句摇篮诗,开口不能言,举手不能书,胸无点墨,这么薄弱的根基,学生怎么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呢?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要从语文教学的形式,回归到语文的本色。
谈到“本色”,我们不禁想到返朴归真、清水芙蓉等词语。
我认为,本色语文是原色、原汁、原味的本真语文,它不需要自作矫情,也不需要故弄玄虚,不需要热热闹闹走过场。
教出语文味,是本色语文教学的自然之道。
1.语文本色教学,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即备课,教师既要备文本,又要备学生。
课前教师要解读教材、理解教材,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教材在整体编排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编者是如何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再了解学生的学情,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有效达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传授知识既不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不过分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课堂上才能强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冲动,在新的阅读期待中,学生不断地扣击文本,反思文本。
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学习空间在不断扩大,一篇文章,在学习之前,学生老师搜集的资料,不计其数,课前教师对所掌握的资料应该合理割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备课是为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教师有备而来,才能随机应变;有备而来,课堂重点才能把握准确,难点才有突破的方法,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2.语文本色教学,内容要扎实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模式改头换面,教学方法日益新潮,课堂气氛日渐热闹,教学手段交替变化,这些似乎预示着现代课堂的勃勃生机。
从“模式语文”到“本色语文”、“个性语文”的思考-精品文档
从“模式语文”到“本色语文”、“个性语文”的思考一、“模式语文”的如火如荼与趋于理性曾几何时,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像一阵疾风迅速刮过祖国的大江南北。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讨融合了执教者多年的经验与智慧,经过了反复的实践与检验,确实有可以学习借鉴推广的价值,尤其是为很多苦于找不到教学“诀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容易上手。
但是,我们也无奈地发现,无论是哪种风格的作家作品,无论是哪一位老师执教,在一个教师群体中,大家逐渐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人,最后都统一在同一种教学模式的令旗之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似乎成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标志了。
于是乎,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也不管时间是否允许,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中。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能适应所有教材篇目、所有老师,成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万能钥匙”吗?我们看到有些模式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却缺乏了深入涵泳、品味文本的余地,除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更多的学生成了看客。
课件繁杂,老师却不范读,不板书,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
有时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时,学生却反而失去了兴趣。
这样的课堂似乎被略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于漪老师说过:“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特别复杂,怎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呢?现在提的什么派什么派,也许都不正确。
可以说,建国50年来根本就没有形成什么真正的语文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