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合集下载

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和思考

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和思考

01t%589# ! 67$乡土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土资源的流失和文化的淡漠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因此,如何将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与感受乡土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和自然环境等,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从分析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法,促进乡土资源与初中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重要性1.丰富课程内容。

融入乡土资源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等,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课程内容。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学生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同时,通过将乡土资源融入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增强文化自信。

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地域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和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乡土资源,学生对本地区会有深入的了解,进而增强地域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3.促进文化传承。

乡土资源融入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借助乡土资源的力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法1.整合教学资源。

乡土资源是学生身边独特的文化、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集合,通过将乡土资源融入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研究乡土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研究资料、民俗故事,整合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主动搜集与讨论相关的研究资料,学生可以了解本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相关内容,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土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oc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doc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凸显农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教育就会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之所以选择“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

和龙市八家子上南小学是一所有50余年历史的朝汉民族联校,原为林业子弟小学,2008年归地方管理。

独特学校历史文化,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朝鲜族文化、林区特色、阳光体育、“弯弯腰”的养成教育等属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对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只有根植于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才有生机活力,营造“家庭氛围”,把童年还给孩子、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办出真正属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营造学校特有的乡土文化课程,将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快乐生长的乐园”。

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

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使乡土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生长、教师发展的乐土。

2、发展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不断发展创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乡土课程,把学生是否进步和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指标。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通过对“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探寻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使用、完善、拓展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对策,为学校师生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乐园。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摘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打破了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变单一的国家课程主导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齐头并进的新格局,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本文着重从发动师生挖掘资源、走出课堂寻找资源、回归课堂开发语文写作课程等几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关键词:课程设置模式;乡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中图分类号:G6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6-040-02乡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于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培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以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是否积极的意见。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一、发动师生,全员参与挖掘资源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

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

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成功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百色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7%,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灿烂多彩。

百色市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和壮语,境内流行壮语等语言。

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色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大通道,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百色市是以铝为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工业基地,百色城是国家卫生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乡村文化逐渐被淡化和遗忘,许多老街文化也走向没落。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根,建立乡土意识,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从而达到弘扬乡土文化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挖掘老街文化老街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

老街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宗教、历史等元素,反映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

要想挖掘老街文化,就需要深入挖掘老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搜集老街的遗产和风土人情,发掘老街的独特魅力。

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和口述史料,搜集老街的历史资料,了解老街的建立、演变和兴衰。

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老街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居民生活等情况。

可以参与老街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深入了解老街的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及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都是挖掘老街文化的重要途径。

还可以开展老街文化的挖掘活动,包括老街文化的摄影展、老街古建筑的维护保护、老街旅游宣传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老街文化,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为了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中,需要开设乡土校本课程。

乡土校本课程是指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

可以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中,向学生介绍老街文化的特点、价值及其在乡土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乡土考察、家访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老街文化。

可以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乡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老街文化、乡村音乐、民俗传统、地方美食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校开展乡土文化节,邀请老街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举办乡土文化展览,让学生亲身参与增进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摘要:随着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逐步落实,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对于学校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应立足地方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

我们的《晋江民居门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课题研究,是以本地乡土文化为基础,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本校师生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访问、收集等诸多方式进行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随着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逐步落实,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应立足地方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挖掘课程资源。

将乡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资源,又能培养学生的乡情。

立足乡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以《晋江民居门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为依托,开发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使校本课程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德育中发挥作用。

晋江市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文化底蕴丰富。

晋江,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

晋江的闽南文化是在从晋到唐传播入闽的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起来的,这从晋江民居门匾中就能窥见其端倪。

晋江民居门匾文化不仅包含着此户人家的姓氏、祖先渊源,还有与其姓氏有关的成语、典故或先贤哲言等。

从闽南民居门匾上,可知很多姓氏是从中原南迁至此,人们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大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志的字眼,成为闽南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特征。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路径-文档资料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路径-文档资料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路径关于“乡土文化”目前还未有一个广泛认同的概念界定。

根据学者对文化的概念解释,乡土文化大体可概括为:一个地域的人民通过世代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知识经验、价值体系、思维习惯等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

乡土文化对学生发展、学校特色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大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背景下,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就成为学校发展新的思考。

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它是学生了解家乡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也有利于学校特色化发展。

对学生和学校发展都存在益处。

(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学生了解家乡的重要基础一个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必定会形成自己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心理定势、思维习惯及观念情节。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及新型文化的不断产生,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再加之升学压力日趋增加,学校对于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学生是家乡未来的建设者,只有对家乡发展历史、自然条件、人口特点、文化习俗等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虽然乡土文化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缺乏完整体现,家庭教育及社会并未能很好得向学生展示乡土文化的深刻含义。

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只有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这个重要载体才能实现最大的效应。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完整的教学系统、教育场所及师资结构,学校可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让学生系统深刻得了解乡土文化。

因此,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了解家乡的重要基础。

(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理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学生只有对家乡产生浓厚的热爱,才能真正爱国。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开始意识到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乡土资源是指当地的土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制度建设等资源,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基础。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农村学校应该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呢?以下是一些策略供农村学校参考。

一、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学校应该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优秀人物等,进行田野调查和调研。

通过走访当地老师、村民、艺术家等,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学校可以开展“乡土资源开发”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社区领袖等开展讲座和交流,推动学校对乡土资源的深入挖掘。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农村学校应该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工作。

团队成员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学校可以邀请外部专家或资源单位的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农村学校应该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在计划中可以包括课程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容。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符合乡土资源特点和学生兴趣的校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四、加强课程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农村学校可以加强校本课程和传统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乡土资源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把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本课程教学,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传承乡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以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为例

传承乡土文化开发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以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为例

课程篇一、芦川乡土文化资源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有助于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生为本”,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好问、解疑等多方面素质,便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程资源开发体现地方教育资源特色,反映农村、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适时融进最新科技成果,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区域的经济与文化,丰富课程开发的内容。

基于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集聚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有利于形成独有的“开放、崇文、融合”的文化特色,体现特色校本课程。

二、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不是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迎合学生生活要求的一门综合课程,依据历史与社会基础性课程的设计思路,从学生的认知与生活出发,以历史、地理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为基础,以芦川乡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为主线,以丰富的芦川乡土文化显性资源为内容,力求有逻辑、有层次地再现芦川乡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内涵与价值。

芦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有机结合,生活教育的深化,是基础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从课程建设、发展需要出发,学校已编写整套的校本课程,共三册。

第一册《走进芦川》,内容是曾经沧海、绿禾水乡、乡间集镇与荡漾桥影;第二册《赞美芦川》,内容是乡土文物、民间美食、乡风民俗与民间文学;第三册《感悟芦川》,其内容是乡贤名人、教育医药、经济强镇与美丽乡村。

每册都分上、下两编,各自设计三个专题、15课,共六个专题、30课。

每课均编写“本课提引”“终于得知”“拓展延伸”“相关诗文”“乡土知识”和“活动体验”等六个部分。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设计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设计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由我们课题组申报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研究》课题,经xx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被立项为xx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

在此,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和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一)课题的提出1.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

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

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体,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迫切需要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峰峰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

我们峰峰乡土文化有千年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享誉中外。

峰峰有全国、省、市级文物23处,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1处,第二个王看苇子灯也已入选国家级,也即将成为又一处国家级的非遗。

如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她不仅在国际上有影响,而且它还是双料的“国保”,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乡土文化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

乡土文化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

乡土文化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乡土文化视角下实施校本课程,既能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优势,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乡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乡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其次,探讨了校本课程在乡土文化视角下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从研究背景来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创新的推进等。

而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研究乡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可以为校本课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从研究意义来看,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理论体系。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这些内涵和价值观念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从实际应用来看,从乡土文化视角下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效益。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和优势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以《悠悠老街——溪口》一课为例

挖掘老街文化,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以《悠悠老街——溪口》一课为例

挖掘老街文化 ,打造乡土校本课程——以《悠悠老街——溪口》一课为例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生的成长为切入点,从美术课堂的设计出发,分析乡土文化提炼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打造更为精炼的校本课程,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乡土资源提炼;实践方法引言:我国本身就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不仅历史长河经久不衰,而且文明历程也光辉灿烂,不同的地域也展示出了风格迥异的地方文化,这正是地域归属感的根本所在,也是展现地方特色与风格的重要标杆。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文化的精髓也不能被就此埋没,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扬。

教育作为承接文化使命的核心载体,也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脚步,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

1.强化创作表象的感知笔者在这里将以《悠悠老街——溪口》为例,溪口本身就是老街文化的著名代表,是颇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生活印记和情感回忆。

小学生在步入五年级以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线描知识,他们的绘画能力也有所进步,但对古建筑的了解却并不十分深入。

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不能只是把课堂局限在书本或者是课件上,而是要组织学生一起游览溪口老街,做到化虚为实,感受老街扑面而来的历史古朴氛围。

在参观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相机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或者是用文字表达内心的观感和看法。

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应的现实场景:如果有一批来自海外的游客想要了解老街,你们是溪口老街的导游,你会如何推荐浏览路线,你的浏览路线会经历哪些地方?请你绘制出导游图。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堡 、 山过台湾 、 唐 皮定均 将军陵园 、 质公 园等 。让学生融合到 地 社区民情之中。与他们 长辈一起搜集 、 记 、 摘 整理 、 勘究流传在
民间 的 乡俚 俗谚 、 语 譬 喻 、 训 家 规 等 , 乡 土 文 化 底 蕴 焕 发 警 古 使
第 四 。 富创 新 设 计 资 源 。 施 课 程 自主管 理 。 校 可 以 开 丰 实 学 发 创 意 资 源 , 置 校 本 思 维 课 程 。 活 动 为 载体 , 展 丰 富 多彩 设 以 开
挖 掘 乡 土 资 源 . 发 校 本 课 程 可 以 达 到 如 下 的 目的 : 学 开 让 生 认 识 家 乡 . 而 热 爱 家 乡 : 爱 家 乡 进 而 热 爱 祖 国 。 让 学 生 从 热 领 悟 朴 实 文 化 所 散 发 的 泥 土 芬 芳 , 观 乡 土 的优 美 景 观 , 解 参 了 本 土 的 文 化 底 蕴 , 而 探 寻 中华 历 史 文 化 的 脉 源 , 我 县 赵 家 从 如
写、 画行一体化 ” 的实践活动 , 引导学生“ 读优秀 的书 。 做高 尚的
人 。 也 是 对 孩 子 的全 面 负 责 . 孩 子终 身 发展 奠 定 基 础 。 这 为 第 三 , 发 课 程 教 学 资 源 。 建 课 程 实 践 体 系 。学 校 可 以 开 构
开发选修 资源 , 开展踢 足球 、 如 打乒 乓球 、 电脑 选修 等兴趣小
“ 一 读 ” 做 一 做 ” 查 一 查 ” 活 动 , 学 生 多 实 践 , 中 提 读 “ “ 等 使 从
高实 际操 作能 力。让 学生 参与 社会 实践活 动一 乡土文化焕 . 使
发 出 现 代 生 活 的 气 息 , 不 断 传 承 和 发 展 , 展 出 更 具 有 活 并 拓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我国各个地方都有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乡土文化,将教育价值、传承价值高的乡土文化开发成校本课程应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在进行筛选及审查的基础上开发成课程既是发挥学校课程开发权力的应有之义也是改变原有的“静态知识”的有效途径。

本文试图探析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必要性以及厘清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可行性。

标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建设“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者人群文化的性质。

”[1]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物质文明以及为人们所共同习得的方言、民风民俗、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礼仪教化、民间传说、民歌山謡等方面的总和。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不仅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而且有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在课程管理模式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结构,学校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实施者与“传话筒”,而是被赋予了课程开发的自主权。

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到位,习惯于邯郸学步似的取法别人,或是去网上搜集一些有关安全、卫生、体育类的资料,编成教材,以为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无视本地区存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各个地方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传承更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以及办学水平的提高,改变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同化的倾向,本文试图探析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必要性以及厘清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可行性。

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一)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身体、德行、智慧等和谐发展的学说。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

《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中期报告一年来,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自从立项以来,在同组教师的通力协作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的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课题简介本课题是“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专项课题。

结合扶绥县历史,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展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

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

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

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二)课题研究内容1.对家乡乡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实验年级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我校校本课程及各类课外活动的问卷调查;其次,组织学生走进村屯等观看或者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最后,分别对两项活动形成调查报告作为阶段研究成果。

2.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主要开发以下校本课程:(1)音乐教学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2)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3)“舌尖上的家乡”美食教学及全校性的美食活动与乡土文化——“壮乡三月三文化”相结合的校本课程。

论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论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课程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其不仅可以打造特色教育,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应用,利用此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一、增加学生了解家乡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为学生了解家乡增加途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随着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出现,对当地乡土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近几年,教育事业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形成较好的教学体系。

由于时代发展飞速,教材内容无法做到实时更新[1]。

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对家乡发展建设的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文文化,将此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加深其对家乡的了解,提升学生对国家建设发展的意识,对学生未来成长具有很大帮助。

学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适合的乡土文化内容,将此与教学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家乡发展奠定基础。

二、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经济发展下,各个地区文化发展情况非常迅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内容。

将乡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

在现代教材课本中,多是一些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熟悉感,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情感。

而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呈现在课堂上,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2]。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学生为主,将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乡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并不自觉地发扬文化,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立足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内容,是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利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如何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它既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又没有固有的模式去套,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催生的事物,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尝试,需要探索,需要实践。

挖掘地方资源形成地域特色我校地处当阳市沮西平原两河镇——三国故地麦城,南面汉宜公路,东临沮水河流,这里不仅交通便利,而且特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声名远扬,诸如:麦城苦瓜,形丰色深,以微苦清凉著称;民主地瓜,质亮皮薄,以脆嫩清甜得名;史家沙坝花生,颗大粒饱,以细腻甜嫩名世;特别是糜城莲藕,“生食落口化,摔地成粉渣”,为藕中珍品,闻名遐迩;更有两河大蒜,以其苗壮苔粗,肉嫩皮薄,香味悠长,回味良久而远近闻名。

村民们田间种植的是特产,平日里谈论的是特产,用以维持日常开销的是特产,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还是特产。

特产种植养育了两河人民,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特产种植以其特有的本土优势营造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教育氛围,无论是村民还是土生土长的师生,他们都对特产种植有着特殊的感情。

于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定上,我们充分考虑了本土特产种植这一资源优势,结合我校实际,把本地特产种植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打造“适合本校”的特色课程,以期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领导高度重视师生全员参与1.领导重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迎来了机遇。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策划、研讨、制定开发的目标、内容、原则、制度等,适时制定了学校开发纲要及开发实施方案,确保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顺利实施。

校长挂帅、教学副校长主管,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和按序实施的关键,它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但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及时的物质保障和必要的经费保障。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以兴安县第三小学为例

依托乡土红色资源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以兴安县第三小学为例

随笔依托乡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以兴安县第三小学为例张丽荣摘要:在课程改革创新探索的道路上,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始终是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反思的重要课题。

长征突破湘江红色文化这一乡土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引导我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乡土红色资源;校本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一、充分挖掘乡土红色文化资源我们结合学校把长征途中的地点、事件、人物定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

其具体内涵如下:“信念”:以坚定目标、信念至上、报效家国为主线,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正视挫折的勇气。

让学生坚信学业必成,事业必成,人生必成。

“理想”:以志趣高雅、胸怀高远、行为高尚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人生志趣和理想追求。

让学生从小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抱负,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坚强”:以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为主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

让学生懂得挫折使人成长,苦难使人成熟,磨难使人成才。

“奋斗”:以努力拼搏、积极向上、只争朝夕为主线,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斗志。

让学生懂得懒惰一事无成,拼搏成就人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活动为载体,合作探究1.广泛开展“十八个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十八个一”即:每周黑板上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每周一次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每月一次班级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学期每名学生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师生红歌赛(或大型文艺汇演);每学期一次全校师生“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的红色故事演讲;每学期一次全校师生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每学期上一堂红色教育课,进行“红色”英模事迹宣讲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和励志教育;每学期读一本红色革命书籍;每月(或每学期)看一部红色革命电影;每月学唱一首红色歌谣;课前一支红色歌曲;班级每学期出一期红色革命教育手抄报,举办手抄报比赛;结合课间活动,每天一段红色舞蹈、健美操,每位学生崇拜一位革命人物;在校园固定位置开辟“历史(党史)上的今天”栏目,每周宣传一位红色革命人物或大事件;每年组织一次师生扫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红色远足活动。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依托农村乡土资源 , 开发学校校本课程摘要: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的主要研究课题就是《依托农村资源开发高中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必须要着力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项目无论是选题立项还是搜集论据,亦或者是展开教学实践研究,得出结论都是围绕校本课程而开展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时间,高效地完成了目标任务。

为了能够有效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本文将这项课题研究的一些策略总结出来,以期帮助其他学校合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

关键词:农村乡土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引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过合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校本建设。

本文首先明确了开展这项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而后界定了校本课程研究的概念,挖掘了学校当地乡土文化资源。

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其他学校有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实践表明,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学校的整体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效益和质量。

另外,该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了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接受相同的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范围和核心素养能力。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乡土文化所谓的乡土文化,分为乡土和文化,其中所谓的乡土就是不同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农村的地区,亦或者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生活学习的地方。

而所谓的文化涵盖面就较为广阔,不仅包括知识艺术,而且涵盖了地域风俗、道德法律。

文化是丰富人成长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乡土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意识。

乡土文化,就是指的人类在某一行政区域不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的一切行为习惯和地区风俗的总和。

2.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宏观角度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指的就是从国家的高度直接控制课程开发,给教学选材和课程安排制定出明确的方向,而后学校再根据所在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做出的课程调整。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与乡土资源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爱家乡,在动手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家乡人民的淳朴民风民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劳动教育融入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上提高认知度,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努力成为一个知乡情、爱劳动、爱生活、爱家人的智慧型好少年,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劳动硕果与喜悦。

一、从家乡特产中挖掘素材在我们的家乡比较出名的特产有:大姜、茶叶、牡蛎,特别是牡蛎全国闻名。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乳山三宝相联系,融入它们的特色开发接地气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牡蛎实践基地,了解牡蛎的繁殖过程以及它的食用与药用价值,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好好的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会收获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有兴趣去研究,去发现,去探索的,在劳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致,这样不仅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还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造了很多的宝贵财富。

大姜,是我们周围许多乡镇农村长期种植的植物,我们的劳动人民在种植与收获的岁月里,积累了很多种植经验,同时也为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大家的生活过的越来越美好。

利用这一乡土资源,让学生走到田野地头,亲自体验一回大姜的种植过程,记录大姜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同时感受到收获后的喜悦。

走进茶园,让学生看一看,学一学采茶的技巧,揉捻、烘焙、紧压等诸多工艺步骤,懂得品茶也是一门艺术。

二、从地方特色中获取素材在我们的家乡地方性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大喜饼”。

巧借“大喜饼”的“名气”,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学校的班级种植园,在播种的季节里,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亲自动手种植麦子,在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过程中,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同时让学生们在收获之后进行麦子的晾晒,磨面等程序,懂得在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之后,然后再进行了烹饪操作过程,才能吃上美味可口的“大喜饼”,制作“大喜饼”的一道道工序也可以让学生在劳动课上进行尝试,或者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起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出: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深厚的地域文化和环境资源优势来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

现在以挖掘客家文化为例,谈谈怎样让乡土文化登上校本课程资源的殿堂。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南迁时从北方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千百年来,客家文化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客家后代。

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品种多样。

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等,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遍布民间,内容通俗易懂,用作德育教材,易于就地搜集整理,方便使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因此,客家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等,是新时期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充分利用的德育资源。

一、正确取舍,精心挑选
客家文化内容丰富,流传民间。

许多人物传说、民间故事、格言谚语、歌谣楹联广为流传,就连一字不识的老人也能说出一大串。

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统治,封建文化的延续,客家文化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

因此,同任何思想文化教育资源一样,客家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也应正确取舍,精心挑选。

1.人物传说
客家人素来勤劳勇敢、淳朴厚道、爱国爱家,曾涌现出无数英雄和各类典型人物,民间有着他们许多动人的传说。

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这些传说,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累语感,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各地开基建业的祖辈中勤劳俭朴、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拓荒典型,可用以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抛头洒血的英烈,可用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祖国建设埋头苦干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和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典型,可用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长大建功立业;当地孝敬老人、和邻友里、乐善好施的模范,可用以教育学生养成尊老敬长团结友善的美德,等。

从人物传记中选择诸如这些正面典型教育学生,能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效仿正确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民间故事
客家人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天热的夜晚在庭院里、家门口一边纳凉一边听,寒冷的夜晚在厅堂内灶房里一边烤火一边听。

客家民间故事大多扬善鞭恶,具有积极向上的道德意义。

因此,完全可以挑
选给学生,让他们从中受教育。

3.格言谚语
民间流传的客家格言谚语内容丰富,涉及农事耕作、爱情婚姻、人情风俗、为人处世、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有消极处世起负面教育作用的,有积极向上引人正确为人处世的。

从中挑选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给学生,让他们诵记、理解、积累、运用,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如,爱国守法的:“国家国家,没国就没家”“国富民强,国破家亡”“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心正唔怕人讲讲,脚稳唔怕路滑”;明礼诚信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智者怪自己,愚者怨别人”“玩弄秤星,断子绝孙”“便宜莫想,浪荡莫收”;团结友善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有钱施功德,无钱捡开剌”“有意引错路,来年白目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勤俭自强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怕人穷,就怕志短”“天晴防雨,积谷防饥”“要同人家比勤俭,莫同人家比过年”;敬业奉献的:“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怕山高,只怕脚软”“不怕路远,只怕志短”;等等。

4.歌谣楹联
客家人喜欢唱民歌,喜欢对联,通过民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对联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怀,于是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和对联。

从中挑选出具有健康道德价值的,让学生赏析,有助于学生语感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如歌谣:“为人处世要忠诚,莫学歪人起起恶
心。

忠厚廉洁守本份,敬老爱幼惜贤人,清白一世留美名。

”“见人贫苦要施舍,见人富贵莫心邪。

施德积德为君子,爱富嫌贫小人家。

”“日日起床天朦朦,扛把锄头去田中。

分分妙妙要抓紧,早起三朝当一工。

”这些歌谣教育人们从善勿恶,勤劳惜时,值得推崇。

二、改进方法,灵活运用
1.与学科教学结合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客家文化精品,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如进行“待人宽厚”的教育时,可让学生读一读“欺人是祸,饶人是福”“不忍不耐,小事成大”“骂人的不高,挨骂的不矮”“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宁可负我,切莫负人”等;进行“自立自强”教育时,可让学生读一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山高高不过脚掌,石硬硬不过铁心”“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有志不在年高”等。

又如语文教学,可让学生收集、整理、背诵、运用有益的客家格言谚语、歌谣楹联,讲人物传说和民间故事。

从而既积累语言,又受到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

2.与养成教育结合
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针对具体内容或情境,有机引用客家文化,可丰富内容,点缀形式,增强教育效果。

如在张贴的行为习惯宣传画上题格言谚语,在劝导不良行为时准确地用上格言谚语,在教室、宿舍、饭厅等场所张贴有关教导良好行为习惯的条
幅等,能提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