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甲弹的发展历程页PPT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
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采用脱壳结构,减少了空气阻力,使 飞行部分在外弹道上的速度衰减减慢。同时又使用密度小 的铝合金弹托减轻了弹丸质量,使弹丸初速得到提高,从 而提高了远距离的穿甲能力。但是,弹体长径比受飞行稳 定性的限制,威力难以进一步提高, 不能对付现代坦克 的大法向角大厚度装甲、复合装甲等现代装甲。
前苏联 122 mm BR-471B 钝头穿甲弹
1.3 被帽穿甲弹
被帽穿甲弹的结构特点是在尖锐的头部钎焊了钝形被帽。被帽的作用是尽可 能避免倾斜穿甲时产生跳弹和保护弹头部在碰击目标时不破碎。被帽较弹体 的硬度低而韧性好,为了便于开坑,被帽顶端采用表面淬火,以提高硬度。 碰击装甲时,通过被帽传到弹体头部的应力大为减小,从而保护了弹头部。 碰击时被帽和装甲表面被破坏,而尖头弹体本身受较小的阻力继续侵彻,且
。 在倾斜碰击时不易跳飞,因此,穿甲能力得到提高
德国 Pzgr.40 被帽穿甲弹
1.4 半穿甲弹
半穿甲弹又称穿甲爆破弹,结构特点是有较大的 药室,装填炸药量较多,利用穿甲弹本身的动能, 使战斗部钻入目标内部再爆炸,靠冲击波、破片 和射弹破坏目标。
2 次口径超速穿甲弹
二战中出现的重型装甲厚度达150 ~200 mm,普 通穿甲弹已无能为力。为了击穿这类厚装甲,反 坦克火炮增大了口径和初速,并发展了一种装有 高密度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穿甲弹。由于碳化钨 弹芯密度大、硬度高且直径小,因而比动能大, 提高了穿甲威力。
脱壳穿甲弹由飞行部分(弹体)和脱落部分(弹托、弹带等) 组成。按稳定方式可将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脱壳穿甲 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为 长杆形,故又称为杆式穿甲弹。由于杆式穿甲弹威力大, 不仅配用于火炮、导弹,而且还发展了配用于单兵火箭发 射的攻坚弹。
美国 M791 脱壳穿甲弹
普通穿甲弹,结构特点是弹壁较厚( t = d/5 ~ d/3) , 装填 系数较小( α = 0 ~ 3. 0%) ,普通穿甲弹所采用的弹体材料 均为高强度、高硬度的合金钢,例如 35CrMnSiA、Cr3NiMo 或 60SiMn2MoVA 等,并采用一 定规范的热处理。普通穿 甲弹常用的弹药有钝化黑索金、钝黑铝 等炸药,一般采用块 装填法装 填,把压制好的药柱( 一节或几节) 用石蜡、地蜡 混合物黏固于药室中。根据头部形状的不同,普通穿甲弹又
“最强的矛”
——穿甲弹的发展历程
学号: 姓名:
矛与盾,炮弹与装甲,永恒的敌手。
穿甲弹是在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中发展起来 的,它出现于19世纪60 年代,最初主要用 来对付有防护装甲的工事和舰艇。第一次世 界大战出现了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的 斗争中迅速发展了起来。
1 普通穿甲弹(AP)
早期穿甲弹设计思路较简单,即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做 弹体,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硬度分布强化弹头并增大炮弹 初速,从而依靠更强的弹体和更大的动能达到破坏装甲的效 果。
2.2 弹芯
弹芯是穿甲弹的主体部分,材料成分为碳化物,含少量镍、钴或铁等 金属,还可以采用高碳工具钢和贫铀合金等。弹芯的形状均为尖头, 其穿甲阻力小,着靶比动能高,弹芯穿透装甲后破碎成很多碎块,这 些碎片的温度可达900 ℃,在坦克内部具有杀伤和引燃作用。
图示德国MBB公司研制的次口径破/穿型战斗部,采用贫铀合金弹体,材料强 度高、易切削。弹芯密度大( 18.6 g/m3) ,初速为988 m/s,弹体长径比较大, 使比动能增大。该弹பைடு நூலகம்穿透 坦克的顶装甲,贫铀合金在穿甲过程中燃烧放热 而产生高温,有灼热碎块飞向靶后,后效作用显著提高。
实验用 120mm 脱壳穿甲弹
3.2 尾翼稳定脱壳(杆式)穿甲弹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通常称为杆式穿甲弹,其特点是穿甲部分的弹体 细长,直径较小。长径比目前可达30左右,仍有向更大长径比发展的 趋势,如加刚性套筒的高密度合金弹芯的长径比可达到40,甚至60以 上。弹丸初速为1500~2000m/s。杆式穿甲弹的存速能力强,着靶比 动能大,与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穿甲威力大幅度提高。
可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
1.1 尖头穿甲弹
早期穿甲弹弹头的外型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形,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 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且尖头穿甲弹侵彻装甲时头部阻力较 小,对硬度较低的韧性装甲有较高的穿甲能力,但侵彻硬度较高的装甲时, 头部易破碎,对倾斜的装甲易跳飞。
2.1 结构特点
次口径穿甲弹按外形可分为线轴形和流线 型两种。线轴形结构是把弹体的上、下定 心部之间的金属部分尽量挖去,使弹体形 如线轴,目的在于减轻弹重,在近距离 ( 500 ~ 600 m )上能显示穿甲能力较高的 优点,但远距离时速度衰减很快。流线型 结构的弹形较好,但比动能受到限制。流 线型结构目前用在小口径炮弹上,一般采 用轻金属( 铝) 和塑料做弹体来减轻弹重。
距离处穿甲无优越性。垂直或小法向角(或小着弹角)穿甲 时,弹丸威力较好,但大法向角时,弹芯易受弯矩而折断 或跳飞。 2)弹芯穿出装甲后要破碎, 故不能对付屏蔽装甲或间隔装 甲。 3)碳化钨弹芯烧结成型后不易切削加工,工艺性较差。 4)使用软刚弹带,且初速高,火炮发射时对炮膛磨损严重。
3 脱壳穿甲弹(APDS)
2.3 弹体
弹体的作用是支撑弹芯、固定弹带并使弹丸达到旋转稳定 的作用,弹体材料一般为软刚或铝合金。当弹丸撞击装甲 时,风帽和弹体发生破坏而留在装甲外面,在碰撞瞬间, 弹体的部分动能传给弹芯,使其实现穿甲。
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存在以下问题: 1)弹形不好,断面质量密度小,弹丸速度衰减很快,在远
1.2 钝头穿甲弹
钝头穿甲弹碰击装甲时,接触面积大,弹头部不易破碎, 而且改善了着靶时的受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跳 弹。钝头部便于破坏装甲表面,易产生剪切冲塞破坏。因 此,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高速倾斜碰撞的情况下,钝头 穿甲弹穿甲能力高于尖头穿甲弹,可用来对付硬度较高的 均质装甲和非均质装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