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29779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案例属于小学科学类,案例主题是“力和运动”。

这一课题
的内容涉及了物理学中的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既有实验性,
又有理论性,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较强的培养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掌握运
动的定义及其相关的物理概念。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力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并能灵
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力的作用原理;
3、实验性操作,并能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四、教学过程
(2)概念讲授:教师分步骤地讲解力、动量、能量以及运动的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解决实际问题:分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力的作用原
理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4)实验实践:以实验室的辅助,让学生完成力和运动的实验,运用力的作用原理,实现实验中物体的运动;
(5)总结:教师辅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分析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案例背景:学校:XXX小学年级:三年级科目:科学教学主题:食物链一、教学目标:1. 掌握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 了解常见动植物的食性关系;3. 能够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小故事介绍食物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实例: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幅描绘了海洋食物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关系和特点。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不同环境下的食物链,例如森林食物链、河流食物链等。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食物链进行介绍,并通过图片或实例展示,让全班学生互相学习。

5. 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各个食物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构成食物链的种类和规律。

6. 拓展应用:教师出示一些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

7. 结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激励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和实例来分析食物链的结构和特点。

四、教具准备:1. 海洋食物链图片;2. 小组报告所需的图片或实例材料;3. 真实场景中的食物链问题。

五、案例分析: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对食物链的概念和结构有了深入的理解。

教师通过导入环节的小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动力提高。

在观察实例环节,教师运用图片展示的方式,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食物链的存在,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其特点和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面临着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探索水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小水滴”的拟人化形象,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和生动。

小水滴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旅程,从云层的形成到降雨的过程,再到流入地面形成河流的旅程。

学生们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方式,不仅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还感受到了水作为生命之源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展示、实验和小组讨论。

例如,教师通过展示实验模拟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水蒸气的凝结和降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享他们对水资源的看法和对节水措施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际行动意愿。

评估方面,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以及课后提交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在教学案例的总结部分,教师强调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拟人化手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科学知识,还养成了探索和实践的习惯。

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充分展示了如何通过拟人化、实践活动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一、引言科学是小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本文旨在分析一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探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在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匹配,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如下:1. 自然界的有机体和非有机体。

2. 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

3. 食物链和生物圈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本案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情境和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五、评价方式科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案例中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2. 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评价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阶段性测评:通过定期测验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分析对于教师们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的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的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科学课的案例分析
在小学二年级的科学课堂上,老师们常常面对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小朋友们。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正处在探索世界、理解自然的关键阶段。

因此,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在一次科学课上,老师决定以“动物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们一起探索动物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课堂上,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描述各种不同的动物,比如顽皮的猴子、灵活的豹子和可爱的大象。

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让学生们仿佛看见了这些动物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场景,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互动游戏。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他们对动物的理解。

这种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快乐互动,还通过身体语言加深了他们对动物行为的认知。

随后,老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

比如,用不同的食物来吸引蚂蚁,观察它们如何找到食物并搬运回巢穴。

这些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老师组织了一次小型的动物知识竞赛。

学生们轮流回答问题,比如哪种动物会飞、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等等。

通过这种竞赛,学生们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通过这堂生动的科学课,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关于动物世界的知识,还在互动游戏和实验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令学生们乐在其中,也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理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二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二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二册教学案例分析科学与技术在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二册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1. 教学案例一:植物的生长环境这个教学案例通过观察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了实物、图片和观察记录表等教具,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观察力。

此外,教学案例中提供了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然而,教学案例的时间安排相对较短,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时间有限,不能充分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 教学案例二:传导现象的探究该教学案例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中的传导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简洁明了的实验步骤和材料清单,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亲自试验传导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然而,教学案例在知识扩展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完善空间。

在实验的基础上,可以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的科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传导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3. 教学案例三:浮力与沉力的探究这个教学案例通过浸泡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浮力与沉力。

实验过程简单明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值得赞扬的是,教学案例中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实验结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互动。

然而,教学案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巧和操作经验。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设计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次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选择了小学科学领域中的"植物生长与变化"作为本次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可以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对植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策略的确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

首先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植物的种植和护理过程。

同时,我们还将利用多媒体和图书馆资源,帮助学生扩展对植物生长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照片或视频,并提出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我们可以问学生:"你知道植物是如何从小苗长成大树的吗?"2. 知识讲授在这一环节中,我们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互动,例如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植物生长的过程,我们将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让学生亲自种植一盆植物,并对其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观察。

4. 总结和展示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我们将通过学生的实践成果展示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种植植物的心得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的方法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成果展示来评估其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的准备为了完成这一次科学教学,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教学资源。

例如,可以准备一些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实验材料。

同时,还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图书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扩展学习。

小学科学教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材案例分析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一种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案例一:探索天体运行规律教材分析: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天体运行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并且通常会通过一些图表和实例来进行讲解。

例如,在某一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教材设计了以下内容:1. 以地球和太阳为例,通过插图和文字说明太阳的直射、斜射和无直射照射地球时,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温度和昼夜变化。

2.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不同季节会有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的变化。

3.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使用模型或样品,观察并记录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情况,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4. 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该教材案例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有效辅助教材的实施:1. 操作实践:设计适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多组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学习体会。

3. 观察记录:提醒学生让注意力集中,用日记或记录表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表、模型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体运行的规律。

案例二:水的循环过程教材分析: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水的循环过程的教材设计。

教材通过以下方式来说明水的循环过程:1. 通过图示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展示水的蒸发、凝结、降水、蓄积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循环是如何发生的。

2. 在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亲自进行水的蒸发和凝结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水资源,如河流、湖泊、雨水收集设施等,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总结背景介绍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发现、思考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从一节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够对课本中的动物进行观察,归纳,总结和探究。

3、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物天堂——猴子部落”,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对猴子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玩具猴子和猴子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猴子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Step 2:讲解教师通过PPT等方式简要介绍猴子的种类、生活习性和分布地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Step 3:观察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玩具猴子和猴子图片,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归纳出猴子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Step 4:实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简单的器具进行实验观察,例如观察猴子喜欢吃什么食物,能否适应不同温度的环境等,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Step 5: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观察结果,总结出猴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Step 6: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提出一些科学探究的问题,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例如引导式讲解、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观察实验中,学生表现积极,跟随教师完成了实验,并记录下了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能够理性归纳和总结出猴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能够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

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

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

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

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

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

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

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三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三册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三册教学案例分析科学与技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的内容与教学案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与技术教材第三册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教学价值与方法。

教学案例一:水的沸腾点实验案例描述:通过进行水的沸腾点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沸腾点的特点。

教学价值: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水的沸腾点与温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此外,通过观察实验数据的变化,学生还能够了解到沸腾点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异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找出水的沸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或投影仪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并记录数据。

教学案例二:制作简易电路案例描述:学生利用简单的电池、导线和灯泡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电路,并观察灯泡的亮和暗。

教学价值: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电路,学生能够理解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同时,观察灯泡的亮和暗可以让学生探究电路中的断开与闭合的关系,加深对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并向学生介绍电路的基本知识。

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亲自动手制作电路,并观察灯泡的亮和暗。

教师可以在黑暗或半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到灯泡的亮度变化。

教学案例三: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案例描述:学生通过观察花草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种子发芽、根茎生长以及叶子的形成等基本知识。

教学价值:通过亲眼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其生长的基本规律。

这种直观的观察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事先选择适合观察的植物,并为每个学生准备好盆栽或花盆等材料。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发芽、生长以及叶子的形成等过程,并帮助他们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促进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自主探究敢于尝试——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自主探究敢于尝试——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通 电 线 图 的 磁 性 最 大 化 是 要 多 次 实验才 能完成的 , 学生组与组之间也会相互观摩 、 借
鉴, 这 也 给 学 生 拓 宽 了 探究 阵地 。 要 让 学生 成 为 课 堂 上 真 正 的 主 角 .那 么 课 堂 应 该 是 学 生
质后 . 让 学生探究电能不能产生磁 。 利 用 工 具
是准则 、 真理 , 来不 得半 点怀疑 。传统 的喂养
教学 . 让 学 生 依 靠 教 师 的讲 解 去 思 考 . 好 问 的 天 性 经 常 处 于被 压 抑 的 状 态 .学 生 的科 学 怀 疑 精 神 找 不 到适 宜 萌发 的 土 壤 。我 在 日常 课 堂教学 中, 鼓励学生敢 于生疑发问 , 对 于学 生 提 出 的各 种 问题 , 多 给 予鼓 励 和 肯 定 , 创 造 良
电池 、 线圈 、 小磁 针来解开 这个谜 , 整 堂 课 经 历 :回忆 一 探 究一 验 证 一 巩 固 步骤 ,紧 扣 思 维 , 层 层 深入 发 展 , 让 学 生 得 到 了一 次 很 好 的 自主探 究 的 机会 。
事情 , 甚至吵 闹起来 . 当然 , 要 让 每 个 学 生 都 能动手探究 , 需 要 教 师 付 出更 多 的 劳 动 , 准 备 更多的实验器材来服务学生。
好 的生 疑 发 问 的气 氛 。 培 养 学 生 的 自信 心 在 做 实 验 前 或 试 验 后 .经 常 要 组 织 学 生 讨论 。 这 时 要 鼓 励 学 生 大 胆 表 达 自 己的 观 点 ,
悦, 欢 快 的笑 声 . 回荡 在 教 室 里 , 喜 在 同 学 们
的 心坎 上 。 可是 , 在平 常的教学过程中 , 我 们 教 师 不 时会 担心 , 一旦放手 , 课 堂 会 不 可 收 拾 。学 生 自己探 究 常 常会 偏 离 老 师 既 定 的 方 向 ,学 生 会 花样 百 出 。 教师 有 了这 份 担 心 , 在 课 堂 教 学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分析科学实验教学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案例来分析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方法,旨在提供有关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

案例背景:在某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课上,老师主题教学的内容是关于食物中的维生素,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中的维生素含量,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一概念。

实验过程:1.引入阶段: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了维生素的概念,并呈现了一些食物的名称,比如橙子、胡萝卜、牛奶等。

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他们对这些食物中维生素含量的假设,并进行讨论。

2.实验准备阶段: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实验器材,如试管、标准滴管和吸管,并解释了它们的用途。

老师还安排学生分组,提醒他们如何进行实验,以及在实验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3.实验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向学生演示了实验的操作步骤,并强调了正确使用器材和仪器的重要性。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指导,依次选取不同的食物进入实验,将食物取样,通过加热、分离和滴定等步骤,最终得出食物中维生素含量的差异。

4.结果分析阶段:实验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实验结果,让他们发现不同食物中维生素的差异,并就所得结果和假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

5.知识拓展阶段:老师在实验后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维生素的知识,包括各种维生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案例分析:以上案例中,老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下是对这些教学方法的分析:1.引入阶段:通过引入阶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好奇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实验准备阶段:在实验前的准备阶段,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实验器材并进行了解释,提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和所需的安全知识,确保他们在实验中的安全性和操作准确性。

3.实验操作阶段:通过演示和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指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巧。

小学科学第二册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第二册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第二册案例分析科学是小学生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通过学习科学,他们可以培养探索精神、观察力以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教材中经常会引入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事例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第二册中的一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案例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案例名称:小红的悬空研究案例描述:小红对重力和物体悬空的原理感兴趣,她决定进行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她拿来一个钢珠和一根细线,将钢珠系在细线的一端,并将细线的另一端系在桌子的边缘,让钢珠悬空。

随后,她小心地将钢珠推动到一定位置,然后放手。

小红惊奇地发现,钢珠并没有像她猜想的那样掉落,而是围绕着细线的轴心运动。

她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案例分析: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对重力和物体悬空的原理产生了兴趣,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她将一个钢珠悬挂在一根细线上,并发现钢珠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掉落,而是围绕着细线的轴心运动。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小红的实验结果与物体的向心力有关。

当小红推动钢珠到一定位置后放手,钢珠会开始做圆周运动。

这是因为钢珠受到了细线的向心力作用。

向心力是一种使物体沿着曲线运动并偏离直线运动的力。

在这个实验中,细线会向钢珠的中心施加向心力,这就导致了钢珠做圆周运动。

小红的实验结果还与重力有关。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力,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而在这个实验中,重力会不断地作用在钢珠上,并试图将它拉向地面。

然而,细线的向心力与重力相互抵消,使得钢珠能够由于向心力的作用而围绕细线的轴心运动。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物体悬空的实验中,向心力是物体围绕细线轴心运动的原因之一。

2. 细线的向心力与重力相互抵消,使得物体能够保持在悬空状态。

这个案例不仅让小红对物体悬空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其他学生通过她的实验和观察,学习到了重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原理。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介绍本文档将分析一份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旨在提供对该案例的详细分析和评价。

该案例涉及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分析该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的优点和不足,并从中得出一些教学策略和建议。

案例描述该案例是一堂小学二年级的科学课。

课程主题是"植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并能够观察和描述一个小花盆中植物的生长变化。

在课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实验和讨论。

老师首先通过讲解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然后进行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接着,老师示范了如何正确浇水和给植物施肥,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分析与评价该教学案例有以下几个优点:1.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老师采用了讲解、示范、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实践性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参与浇水和施肥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3. 学生参与度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有机会与同伴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并提出问题。

这样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的发展。

然而,该教学案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缺乏互动性:虽然通过讨论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

更多的互动可以提高研究效果。

2. 缺乏不同研究层次的考虑:该案例中未明确考虑学生之间的不同研究层次和进度。

对于研究速度较快或者较慢的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或者挑战,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当的研究体验。

教学策略和建议基于对该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策略和建议:1. 提高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并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案例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小学科学教育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科学教学方案作为教学的指导工具,对于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案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制定和实施一套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个好的科学教学方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以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学方案,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学会观察和实验,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体系,科学教学方案应当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既能够满足学科的基本要求,又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变化”这一内容时,可以选择有趣的实例,例如物体的融化、凝固、潮气等,以及通过实验展示这些变化。

三、教学策略的运用科学教学方案的设计也需要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给学生举一个常见的物体变化的实例,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和实验。

四、评价与反馈机制一个科学教学方案的完善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的促进教学方案的实施还需要促进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和辅助作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促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的提问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案例分析科学课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培养探索精神,还促进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设计一个合理的科学课堂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的案例,探讨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方案。

I.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设计科学课堂教学方案之前,首先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要,确定本次教学的目标。

在科学课堂中,目标既包括知识与理解的层面,也包括实践和应用的层面。

例如,本次教学的目标可以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日地月相互关系。

II. 教学活动的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后,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实现这些目标。

教学活动应该包括多种形式的任务和参与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例如,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观察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III. 教学资源的准备为了有效支持教学活动,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

这包括教材、参考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资料等。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概念。

IV. 教学评价的方式科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评价方式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考察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评价形式可以包括课堂测验、项目报告、实验报告、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高。

V. 教学反思与调整在实施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比如,如果学生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深入,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或比喻来解释和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总结:一个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2021-11-09 08:15 阅读(?)编辑删除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找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例如,在教学《观察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4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清水),想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依次排除了牛奶、白醋、糖水,最终找到了清水.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接着又拿出刚才的四杯液体,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观察水与其它液体的异同点.此时,观察已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在验证刚才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充分进行比较、观察.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课时,让学生一边触摸金鱼和蚂蚁,一边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允许学生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把金鱼、蚂蚁画下来,并将它的各部分名称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听,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猜想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异同点,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格中.利用比较观察法,可以使被观察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的掌握显得轻而易举.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在实验中,同学们先根据实验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自己将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实验中,教师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官感知奇妙的科学世界.比如说《纺织材料》一课,需要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我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仔细看从布料中抽出的纤维,再拉一拉,比较牢固程度;用火柴烧一烧,比较气味;把布料浸入水中,比较吸水性,一系列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触很多,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的兴趣.有时把某一物体的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通过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使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还记得自己小时候非常贪玩,放学后我经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捉蜻蜓,捕小鱼,逮蚂蚱,钓青蛙.捉来什么就解剖什么,看青蛙的心跳、肺泡;蚂蚱的筋儿儿时的兴趣爱好让我决定了当一名科学老师.现在我如愿以偿了,我也不忘带领自己学生去解剖动物、做植物标本,为学生打开这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解开他们心中的一把把锁.教《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时,我先向每一个学习小组发放干种子和泡过的种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我只作为他们成员之一,参与观察过程;接着我让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对种子进行解剖,再次观察,并认真讨论,作好记录,画出解剖图.学生经历了观察、解剖、讨论,一步步走近了科学的殿堂.总之,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引导学生选择各种合适的观察方法.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让学生学会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刨根究底,溯本追源.从一次次活动入手,让孩子明白科学探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与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与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方案与案例分析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学科学教学方案,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教学方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想要学生通过本次课程学到什么内容以及达到什么能力水平。

以小学三年级的《生活中的物体》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特征与分类,培养他们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选取,并在课程中体现出系统性和层次性。

在本方案中,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教学对象,例如:水杯、书包、钢笔等。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和分类,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学方案应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介绍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时,可以采用展示实物、观察视频、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评价方式的确定科学教学方案还需要明确评价方式,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本方案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并对一个物体进行分类,并向全班进行展示和解释。

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案例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位小学教师采用了以上科学教学方案进行了一堂《生活中的物体》的教学课。

在教学过程中,他以魔法表演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实物展示和视频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接着,学生被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他们提出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最后,学生展示了他们的发现和总结,并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教师运用了科学教学方案并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科学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的一种具体教学活动。

科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清晰的把握,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实际情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对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教学案例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有其特殊性,他们的认知活动主要以感觉和经验为基础,思维活动主要是具体的、形象的。

因此,科学教学案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通过直观的实验、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其次,科学教学案例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他们对于抽象的科学知识往往缺乏直观的感受。

因此,科学教学案例设计时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的现象或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的背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对科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科学教学案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因此,科学教学案例设计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提问、实验、总结,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科学教学案例需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科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和情感。

科学教学案例设计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学案例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以及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

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

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

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

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

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

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

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

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

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

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

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

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放手”做好基础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时候不如意,静下心来反思,才发现孩子并没有适应这样的方式,该怎么转变孩子的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1、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
“学贵有疑”,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科学创新的支点。

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学生从来不会去怀疑老师的答案。

传统的“喂养”教学,学生依靠教师的讲解去思考,依照书上的设计去
实验,产生懒于提出新问题、新设想的依赖心理。

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学生沉湎于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认知、记忆、思维以及言语、操作等活动抱着消极心理,自信心不强,总认为自己提不出几个问题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

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

而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开拓、创新、实践的过程。

怀疑精神固然可贵,但实践更是必不可少的。

当学生对某一理论或现象提出怀疑的时候,我们教师在鼓励他们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去证实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点;在全班汇报和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

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3、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动手探究
以往我们总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按照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的分工,貌似使小组探究更高效、省时,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顾自己在做着其他的事情。

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一张记录单,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

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平台
“电和磁”都是很抽象的,因为电和磁,学生都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比较困难。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需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好平台。

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让学生从回忆组装简单的电路,调试指南针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

之后让学生回忆电流路径,指南针指示南北的性质,为本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第二,指导学生“重演”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小磁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探究的趣味。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电可以产生磁”。

第三,如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我改变书上让学生做单一的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重新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问题:
1、你们认为怎样改变这根导线,会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些?(绕线圈、折叠、揉成团等)
2、你们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应怎么摆放导线,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操作,只是给学生探究的任务,让学生经历先讨论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发现将导线短路和变导线为线圈的方法可以使小磁针的偏转更加明显,学生不仅进一步证实了“电流产生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最后利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电池”中的微弱电流,是对电生磁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从扶到放,为“放手”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引领探究思维的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
“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

”我们的课堂中不乏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做好创造性及控制力度的协调统一。

本课的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讲述奥斯特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住教材,安排好活动,引领起思维,那么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

本课中,安排了两个思维点:第一:在学生“重演”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交流了观察到的现象后,让学生分析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磁针偏转与电流有没有关系,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导线中有电流就偏转,断开没有电流就复位,说明磁针偏转肯定与电流有关;通电之前磁针没有偏转,而且导线是铜的,磁铁也不会吸引铜,所以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

从而得出:通电之后的导线产生了磁性,导致磁针发生了偏转。

教师最后再进行小结:电流能产生磁性之后,出示第二个问题:有什么办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明显?
引导学生从电和磁的关系上思考,学生想到增加电池、增加导线的长度、把导线变粗、电路短路等方法。

在课堂中不可能一一探究,只选择了改变导线,至于怎么改变这根导线,则是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探究任务自主探究的。

而其余学生想到的改变因素,则是放到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去研究(见下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