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与行考试题--翻译文言文
常考翻译文言文翻译
一、直译题1. 题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此句出自《论语》,直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2. 题目: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解析:此句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直译为: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给人做佣工,停下耕地说:“如果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
”二、意译题1. 题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此句出自《诸葛亮集·诫子书》,意译为:君子的行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不淡泊无以明确志向,不宁静无以达到远大目标。
2. 题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析:此句出自《韩愈·马说》,意译为: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三、断句题1. 题目: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解析: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断句为: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2. 题目: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析:此句出自《论语》,断句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四、选词填空题1. 题目: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解析:此句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选词填空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2. 题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此句出自《荀子·劝学》,选词填空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通过以上解析,相信考生在应对文言文翻译题目时,能更加得心应手。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还需多读、多练、多总结,以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常见文言文翻译题目
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加以改正。
”二、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何晏注曰:“器者,各适其用也。
”王弼注曰:“不器者,不拘于物也。
”或曰:“不器者,无适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种器物。
”何晏注释说:“器物,各有其用途。
”王弼注释说:“不拘泥于器物,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
”有人说:“不拘泥于器物,就是没有固定的目标。
”三、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四、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之间没有过错,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并不包括在内。
”五、题目: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简直是自讨苦吃!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加危险了!做善事不要追求名声,做恶事不要接近刑罚。
国学知与行练习题附答案较新的
单选题1、孔子是春秋时< A )国人。
A、鲁B、齐C、燕D、韩2、《大学》和《中庸》是< C )中的两篇。
A、《论语》B、《孟子》C、《礼记》D、《国风》3、《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原与《 D 》并称“六经”。
A、《论语》B、《道德经》C、《国风》D、《乐经》4、孔子非常喜欢《 B 》,甚至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A、诗B、易C、书D、乐5、儒家以< A )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经世致用C、博古通今D、经邦济世6、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孔子主张< B )。
A、三人行,必有我师B、因材施教C、文、行、忠、信D、好为人师7、“君子不器”的含义是< B )。
A、君子不应被器重B、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功能C、君子应当被器重D、君子不是器皿,不是摆设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北辰是指< C )。
A、北斗星B、北方的星空C、北极星D、北方的星辰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中,弟是指< B )。
A、敬爱父母B、敬爱师长C、友爱弟弟D、敬爱兄长1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D )”]。
A、不逾矩B、谨而信C、不贰过D、思无邪11、“德不孤,必有邻”出自< A )。
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12、“不迁怒、不贰过”出自< A )。
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 D )。
A、《论语·乡党》B、《论语·先进》C、《论语·子罕》D、《论语·泰伯》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B )。
”。
A、光阴如梭B、不舍昼夜C、光阴如晦D、不曾停留15、《论语·泰伯》有言:兴于、立于、成于。
< D )A、乐、礼、诗B、诗、乐、礼C、礼、乐、诗D、诗、礼、乐16、[往者不可谏,< B )。
翻译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翻译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一、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并给出相应的现代汉语表达。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2.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答案:孟子说:“上天将要给这个人降下重大的责任,必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肌肤饥饿,使他的身体空虚,使他的行为受到挫折,这样来触动他的内心,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3.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答案: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4.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5.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述道:“落日的余晖与孤独的野鸭一同飞翔,秋天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二、将下列文言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案: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归还。
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都结成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但我从不懈怠。
抄写完后,立刻跑去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都愿意借书给我,我因此得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国学知与行》练习题标准答案
练习一1、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文化争论的代表性事件是()?A、《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B、《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发表C、《中国文化之出路》的发表D、《甲中文化宣言》的发表正确答案:A2、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讨论什么问题?A、信仰问题B、中西文化的问题C、文化大革命问题D、政治问题正确答案:B3、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传统文化热”标志性的事件是()?A、北大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B、“国学热在燕园悄悄兴起”的发表C、“河殇现象”的出现正确答案:A4、下面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哪一种正确?A、现代化等于西化B、现代化不等于西化C、西化包括现代化D、现代化包括西化正确答案:B5、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哪些?A、时代差异B、类型差异C、历史差异D、时代差异和类型差异正确答案:D6、如何对待传统文化A、变成跟现代文化的形式B、解构传统文化C、隔断传统文化D、认同传统文化正确答案:D7、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强调的是什么?A、迎合现代化B、迎合时代C、我为主,以传统为主D、迎合西方正确答案:C8、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哪个是不正确的?A、传统与现在有联系B、传统会随着时代变化C、传统是现代化的源泉D、传统与现代是割裂的正确答案:D9、西方现代化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A、接受传统B、接受外来文化C、接受传统和外来文化D、改变传统正确答案:C10、中国文化要如何进行创新,生命力才会持久?A、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B、猎奇性的创新C、凭空创新D、吸收别人的正确答案:A11、传统习俗是否需要回复?A、不需要B、需要正确答案:B12、重建传统习俗的途径中错误的是哪一个?A、提倡儿童读经B、传播传统文化之忧C、使传播文化适应现代社会D、准备诠释传统文化精神正确答案:C13、如何对待外来文化?A、盲目吸收B、全部排斥C、取长补短D、有选择的吸收正确答案:C14、我们所说的强势文化,说的坦率一点,就是指()。
文言文考试中文翻译
自古文辞,源远流长。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斯言也,文之要也。
是以,后世学者,咸以文辞为重。
今逢文言文考试,余试以白话文译之,以飨读者。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我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过?”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坚持正道,就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就会失去许多帮助。
失去帮助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你;得到帮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你。
用整个天下的力量去攻打背叛你的亲戚,所以君子即使不战,战也必胜。
”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危险!已经这样去追求知识的人,危险已经到了极点!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接近刑罚。
遵循自然规律,就可以保护自己,保全生命,养活亲人,度过一生。
”原文:诸葛亮《出师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创业未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疲弊,这确实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
《国学知与行》习题
1、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文化争论的代表性事件是(A)A、《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表B、《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发表C、《中国文化之出路》的发表D、《甲中文化宣言》的发表2、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讨论什么问题(B)A、信仰问题B、中西文化的问题C、文化大革命问题D、政治问题3、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传统文化热”标志性的事件是(A)A、北大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B、“国学热在燕园悄悄兴起”的发表C、“河殇现象”的出现4、下面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哪一种正确(B )A、现代化等于西化B、现代化不等于西化C、西化包括现代化D、现代化包括西化5、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哪些(D )A、时代差异B、类型差异C、历史差异D、时代差异和类型差异6、如何对待传统文化(D)A、变成跟现代文化的形式B、解构传统文化C、隔断传统文化D、认同传统文化7、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强调的是什么(C)A、迎合现代化B、迎合时代C、我为主,以传统为主D、迎合西方8、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哪个是不正确的(D )A、传统与现在有联系B、传统会随着时代变化C、传统是现代化的源泉D、传统与现代是割裂的9、西方现代化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C )A、接受传统B、接受外来文化C、接受传统和外来文化D、改变传统10、中国文化要如何进行创新,生命力才会持久(A )A、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B、猎奇性的创新C、凭空创新D、吸收别人的11、传统习俗是否需要回复(B )A、不需要B、需要12、重建传统习俗的途径中错误的是哪一个(C )A、提倡儿童读经B、传播传统文化之忧C、使传播文化适应现代社会D、准备诠释传统文化精神13、如何对待外来文化(C )A、盲目吸收B、全部排斥C、取长补短D、有选择的吸收14、我们所说的强势文化,说的坦率一点,就是指(D)。
A、英国文化B、日本文化C、欧洲文化D、美国文化1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哪位思想家提出来的(A )A、魏源B、梁启超C、吴虞D、严复16、下面哪一项运动使改革深入到了意识形态这个层次(C)A、西化运动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17、新文化运动最核心的批判集中于对哪个学派的批判(B )A、道家B、儒家C、佛教D、墨家18、《中国文化的出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A )A、陈序经B、梁启超C、严复D、康有为1、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B )A、以神为本B、以人为本C、崇尚天地万物D、图腾崇拜2、“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出自哪本典籍(A)A、《尚书》B、《诗经》C、《荀子》D、《道德经》3、荀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中间,谁居于一个核心的地位(D )A、天B、地C、万物D、人4、在荀子的看来,礼的主要内容就是(B)。
国学知与行选择题及答案
题目答案在《鲁迅与庄子》中对庄子进行高度赞扬的作家是( )。
郭沫若倍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王夫之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 )行先知后,知行并进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治天下”的名言。
《论语》取信于民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汤之《盘铭》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取信于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出自( )。
林则徐恕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的回答是(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 )。
《论语》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是非之心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教育《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
教育《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韩非子》是一部( )学巨著。
政治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礼、乐、射、御、书、数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出自( )。
《孟子》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下列属于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的国学是( 红学孝弟也者,其为( )之本与。
仁家教规范《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韩非子?虚实》中言,“安危在( ),不在强弱”。
是非道德韩非认为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上古时期主要是(民间供奉的财神之一“陶朱公”是指( )。
历年真题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本也;不仁,必危国。
故曰:‘城门之不夜,岂特以诸侯为远哉?民犹是也,皆利也。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东西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国家有利,大夫问怎样使家族有利,士人和平民问怎样使个人有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没有仁,国家必然危险。
所以说:‘城门不夜开,难道只是因为诸侯国远吗?其实百姓也都是追求利益的。
’”【原文】《诗经》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故君子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翻译】《诗经》中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刻玉石。
”所以君子以别人为镜子,可以明察自己的得失;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了解国家的兴衰更替。
【原文】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那么这种疑惑,最终是不会得到解决的。
”【原文】苏洵《六国论》:“天下之势,群雄并起,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是以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故士有百折不挠之志,必有破釜沉舟之勇。
翻译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
翻译文言文考试题及答案一、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孟子说:“天气的变化不如地理的优势,地理的优势不如人们团结一致。
”3.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答案: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
”4.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代学习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答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界上奇妙、宏伟、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存在于险峻遥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国学知与行多选题
国学知与行多选题1、除了“仁”和“礼”,孔子还注重“( C学)”和“( D思)”的结合。
2、下列作品中属于“四书”的是(A《论语》C《中庸》 D《大学》)。
3、下列作品中属于“五经”的是(B《礼记》D 《周易》)。
5、下列属于儒家的代表性典籍的有(A“四书”B“六艺”C “五经”)。
6、孔子的核心政治思想即“(A“仁”D “礼”)”。
7、《论语》中关于学习的( A态度 B目的C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8、下列属于孔子提出的治国的基本方法的有( A选才B富国 C育人D立法)。
9、“益者三友”是指(A友直C友多闻D友谅)。
10、“损者三友”是指( B友便辟C友善柔D友便佞)。
11、下列属于《论语·季氏》中提出到“君子有九思”中的有(C事思敬D忿思难)。
12、要做到允执其中,需要做到五忌。
其中包括( A言行过头C失度不足D折中调和)。
13、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中,道是指(B仁 C智D勇)。
14、以下属于我国古代诚信典故的有( C周成王桐叶封弟D季扎挂剑)。
15、下列属于“负荆请罪”典故中的人物有( A廉颇B蔺相如)。
16、名臣吕蒙历经的朝代有( A、宋太宗C宋真宗)17、下列属于《论语·子罕》中“子绝四”内容的有( A毋意 B毋必D毋我)。
18、下列属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内容的有( A怪 B力D神)。
19、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智者”特点的有( B乐 C动D乐水)。
20、下列属于《论语·雍也》中描述“仁者”特点的有( A乐山C、静D寿)。
21、《论语·颜渊》中强调违反礼法不要做的事有(A视B听C言D动)。
22、下列属于《论语·阳货》中学诗作用的有(A可以兴 B可以观C可以群D可以怨)。
23、孔子在回答子贡时,提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的三个起码条件有( A食C兵D信)。
24、儒家哲学提出的、、思想,都需要有“仁智勇”的基础作铺垫。
国学知与行考试题--翻译文言文
翻译文言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
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之杖,一天取其一半,即使经过一万年也取不完,形容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去做,才会有工夫去做一些大事.这就叫做君子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为.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清楚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清楚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10. 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事物发展到尽头,则向反方向走;运行到终点,则又重新回到始点去,这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
1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我们所说的可以治国的人,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对自己的家人不能管教得体的人,却能去教化别人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大学古文翻译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古文翻译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句翻译题1. 请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学习之后不断地复习它,不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2. 请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3. 请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知道的事情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二、段落翻译题1. 将下列古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当大道得以实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职务,讲究信用,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只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仅仅只疼爱自己的子女,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成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能够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够有所依靠。
2. 将下列古文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在多个人的行动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我会选择那些好的地方来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并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问题:请解释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到的“三十而立”的含义。
答案:“三十而立”意味着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一个人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德标准,能够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务。
2.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并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问题:孔子在这里是如何区分“君子”和“小人”的?答案:孔子在这里通过是否以道义为行动准则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君子注重道义,而小人则注重个人利益。
四、古文写作题1. 根据以下提示,写一段文言文。
大考常考文言文翻译题目
【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题目】请翻译以下文言文句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题思路】1. 理解句子大意: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加以改正。
2. 翻译句子:根据理解,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
4. 注意句式结构: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对文言文句子进行适当的调整。
【答案】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加以改正。
”【解题步骤】1. 理解句子大意: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论述。
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能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同时,对于他人的缺点,要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2. 翻译句子: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三人行:三个人一起行走。
- 必有:必定有。
- 我师: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 择:选择。
- 善者:优点。
- 从之:学习。
- 不善者:缺点。
- 改之:改正。
3. 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必有”、“择”、“善者”、“不善者”等。
4. 注意句式结构: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对文言文句子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将“必有我师焉”翻译为“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使句子更加通顺。
【总结】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翻译能力,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并运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式结构的调整。
通过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句子考题
请将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含义: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4.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为: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要做到行为端正,遵循礼仪,不做出违背道德和规矩的事情。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为: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这句话的含义是,学习要持之以恒,结交朋友要珍惜,对待别人的误解要宽容,这些都是君子的品质。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翻译为:人民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君主最为轻。
因此,得到民众的拥戴可以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尊敬可以成为大夫。
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君主的地位取决于民众的支持,要重视民众的利益。
4.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5.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为:春风吹拂,马蹄疾驰,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花朵。
这句话的含义是,形容人在春风中畅快淋漓,如同骏马奔腾,尽情欣赏美景。
常用考试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孟子》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而来,也将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吧?”三、《史记》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翻译:太史公说:“我听说,擅长游泳的人容易溺水,擅长骑马的人容易坠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四、《左传》原文:晋文公问于贾佗曰:“吾闻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得死矣!”翻译:晋文公问贾佗说:“我听说,士人为知己而死,女子为悦己而打扮。
我大概要死了!”五、《诗经》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六、《庄子》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不可能的!”七、《三国演义》原文:诸葛亮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诸葛亮说:“君子的行为,应该以宁静来修养自己,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淡泊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全文大意:翻译前,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其大意,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翻译: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注意古汉语语法: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等。
4. 适当添加现代汉语词汇:为了使翻译更通顺易懂,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适当添加现代汉语词汇,但要注意不要改变原文的意思。
考试文言文翻译题
以下是一段文言文,请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字数不少于500字。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参考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我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不够忠诚?和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没有复习?”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对子路说:“仲由,教给你知道怎么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物质的享受。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学习,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培养仁德。
”这段文言文出自《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修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这段文言文,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言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
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一尺之杖,一天取其一半,即使经过一万年也取不完,形容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去做,才会有工夫去做一些大事.这就叫做君子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为.
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清楚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清楚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的人才算刚强。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10. 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事物发展到尽头,则向反方向走;运行到终点,则又重新回到始点去,这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
1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我们所说的可以治国的人,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对自己的家人不能管教得体的人,却能去教化别人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12. 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就是灭亡的根源。
1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4.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做;天下大事,要从细节处做好。
15.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
真正的名与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虚名”。
16.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
简单地说,治理国家,首先要考虑人民的性质。
1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18.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1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2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孔子在河边说:“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日夜不停留。
”
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2.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