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合集下载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全集.docx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全集.docx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一)糖尿病(DM)动物模型审评二部黄芳华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WHO报道2000年全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1.5亿,预测2010年达到2.39亿,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其他国家。

国内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约有5000万,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1.2亿。

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ellitus 即IDDM)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即NIDDM)。

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常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所致,该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为主。

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大多数,可占至90%以上,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糖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于糖尿病的中药新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申请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新药逐渐增多,尤其是从中药中筛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开发方向。

但是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前药效学试验也有一定难度,导致目前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存在较多问题。

从这些年来的申报临床的糖尿病中药品种分析,试验设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模型选择缺乏针对性,因此本文综述了目前糖尿病动物模型,以利于中药糖尿病药物有效性评价时进行选择。

糖尿病模型主要分为三类:(1)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2)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3)转基因糖尿病动物模型。

中药新药的项目评估及药效毒理的评价

中药新药的项目评估及药效毒理的评价

中药新药的项目评估及药效毒理的评价江西中医学院陈奇一、中药新药的项目评估(一)中药新药的项目评估意义:中药新药的立项评估是新品开发在选项、调研、评估、决策等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二)什么情况下要对中药新药的项目评估:研究单位在开展新药研究前,厂家要购进一个新药前,资助单位要评审是否资助(三)立项评估内容和原则:评估内容:应用前途,市场前景,创新性,可行性,前期基础评估原则:1.市场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课题应是市场前景明确、份额容量较大或有潜在市场前景,利于产业化的品种。

2.领先原则:产品必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技术、工艺、质量和疗效领先于国内同行水平的品种。

3.短平快原则:具有成熟市场、保护期将结束或已到期的移植产品;仿制或引进国外即将上市的产品或专利已过期并可合作开发的品种。

4.竞争原则:新品开发通过高技术形成高附加值,以掌握定价主动权,从而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使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拓展能力。

5.保护原则:列入开发计划的项目除了能用专利等法律法规保护外,最好还必须能使产品在专利公开后也很难被其他人员及公司模仿,从而保护自己的市场不受侵犯。

6.差异化原则:产品对疾病具有针对性、特异性,现行市场上基本没有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品种。

(四)评估方法:优选法,淘汰法,综合打分法,试验检察法(五)建立程序:自主开发与联合开发、兼并购买相结合;成果自身产业化与转让出售相结合。

研究开发既要有为企业创造近期效益的短线产品,又有具备一定递度为企业增强发展后劲的中长线产品。

(六)具体操作过程二、中药新药药效毒理评价(一)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的评价的意义(二)什么情况下要对中药新药的项目评价:研究单在新药研究一个阶段,厂家要购进一个新药前或申报审评前,资助单位要评审是否资助,新药审评(三)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的评价的内容:有效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特殊性,量效关系,时效关系,毒效关系,复方配伍,拆方分析(四)中药新药药效毒理的评价的方法:资料分析,重复试验参考文献1、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19942、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王北婴、李仪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陈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00第4次印刷)、新版待出5、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陈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6、国内外研究论文献。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具有长期的临床应用经验,具有物质基础多、作用环节多等特点。

中药复方创新药物开发过程中需特别注重选择和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药物研发,需要对立项论证、工艺确定、质控标准建立、药效和毒理评价和申报等严格按照新药研发的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

该文针对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研究方法提出建议:在工艺筛选中药效的配合需选择与临床定位有效性关联性高的终点观察指标;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在正确应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同时对特殊人群——儿童用药应提供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用药信息,进行药效毒理研究需用幼鼠并按儿童体重进行剂量设计等。

总之,临床用药特点应是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标签: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用药特点;药效評价[Abstract] The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was made based 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which was confirmed by long period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with multi-compound and multi-targe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exploit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selecting and speeding up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drugs with clinical value shall be paid more attention,and as request of rules involved in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including project evaluation,manufacturing process determination,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evaluation for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 effect,as well as new drug application process. This reviews was aimed to give some proposals for pharmacodynamics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d i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including:①the endpoint criteria should meet the clinical attribution of new drugs;②the pre-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 evalu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observation indexes;③during the innovation of drug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information on drug action conforming to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should be supplied,and the pharmacodynamics and toxicology research shall be conducted in immature rats according to the body weight of children. In a summary,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其处方组成符合配伍规律,具有中医理论对拟治疗病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处方的论述。

新药物研发中的药效学评价方法研究

新药物研发中的药效学评价方法研究

新药物研发中的药效学评价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新药物的问世,对于医学界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是,为了让新药物更加安全、有效,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药物评价。

药效学评价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药效学评价是指对药物疗效及其与药物作用、耐受性、不良反应之间关系的探讨和分析。

在新药物研发阶段,药效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衡量药物品质的重要标准。

下面将从药效学评价的定义、方法、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效学评价的方法1.实验室评价实验室评价是药物药效学评价的初步阶段。

主要是通过体外实验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进行评定。

体外实验可以解释药物的分子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选择性、亚型选择性、激酶反应与抑制、离子通道调节等方面。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者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化学合成、生物分子学、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计算生物学等方法,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取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指标。

2.动物实验评价在体外实验,在预测实际人类使用的药物疗效方面存在众多限制,这就需要开展动物实验评价。

动物实验可以判断药物的毒性、剂量、药代动力学等因素,提供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数据,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基础依据。

动物实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初步的毒理实验到后期的药物疗效实验,梳理出药物的价值和潜在的用途。

3.临床试验评价临床试验是对药物进行最终评价的阶段。

在临床试验中,药物经过随机、控制的临床试验,通过对病人药效及不良反应的观测,来获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其各自的目的和评价指标。

二、药效学评价的意义1.评价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一步,药物的安全性可以受药剂量、用药频率、病人的生理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研发人员需要仔细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潜在的风险。

通过对药物安全性的评估,可以为药品上市提供保障,减少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

[精选]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评价思考资料

[精选]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评价思考资料

发布日期20070709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标题评价思考作者黄芳华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二部黄芳华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WHO 报道2000年全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1.5亿,预测2010年达到2.39亿,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其他国家。

国内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约有5000万,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1.2亿。

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ellitus即IDDM)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 mellitus即NIDDM)。

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常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所致,该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为主。

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大多数,可占至90%以上,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糖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于糖尿病的中药新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申请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新药逐渐增多,尤其是从中药中筛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开发方向。

但是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前药效学试验也有一定难度,导致目前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存在较多问题。

前已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本文主要从药效学试验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进行相应思考。

中药新药药效学试验设计的关注要点与思考

中药新药药效学试验设计的关注要点与思考

中药新药药效学试验设计的关注要点与思考药效学研究是中药新药研发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前期的药理毒理试验来考察成药性,为后期临床试验提供支持性数据,可减少后期研发风险。

近年来中药药效学研究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药效学研究在中药新药研发中作用的发挥。

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实现药效学试验价值与目标的基础。

该文总结了审评工作中中药药效学试验设计方面存在的常见缺陷,包括试验项目、检测指标、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对照、检测时间点等方面的缺陷。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药效学试验设计的总体思路、关注要点以及具体要求,并提出一些思考。

标签:中药新药;药效学;试验设计药效学研究是中药新药研发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非临床试验来探索有效性,可在合适的非临床模型研究中,确认药理学效应:确定受试药物有无药效作用;阐明受试药物的作用特点;揭示可能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随着中药新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药药效学研究也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为满足法规/指导原则要求,研究性不足;试验设计不能体现中药特点及品种自身特性;试验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试验结果无法评价,使试验失去参考价值。

这些问题导致药效学研究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真正作用未能得以发挥。

由于试验设计或试验规范性问题,而非药物本身的问题,阻碍了药物研发进程,无论是时间上还是金钱上,对新药研究者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药临床试验要求的日渐规范化,中药新药临床失败的风险日益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前期的药理毒理试验来考察成药性,为后期临床试验提供支持性数据,可减少后期研发风险。

要真正实现药效学试验的价值与目标,设计科学是基础,质量控制是保障。

本文将根据作者审评中的经验,总结中药药效学试验设计方面的一些缺陷,并提出中药药效学试验设计的关注要点、具体要求及一些思考。

1 试验设计方面的主要缺陷1.1 试验项目/检测指标试验项目/检测指标的设计缺陷是中药药效学试验设计的最主要缺陷,主要体现在:试验项目或指标与临床定位脱节;试验项目少或不全面;模型选择不合理或不当;检测指标偏少或缺乏针对性。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思考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而闻名。

由于中医的疗效评价方法相对不足,其地位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常常被怀疑和质疑。

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进行深入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与西医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相信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平衡失调引起的,并利用草本药物、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恢复人体的健康平衡。

与之相比,西医注重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由于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不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方法也需要相应地调整和改进。

中医药物多用中草药,而不是单一化学物质。

尽管中草药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被证明具有疗效,但是由于中草药中包含复杂的化学成分,其疗效评价相对较为复杂。

目前,临床试验常常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来评价药物的疗效,但是这种方法对中草药的有效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需要发展与中医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化治疗。

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疾病发展和病情表现也存在差异。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现代医学临床试验往往忽视了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群体而非个体的。

这也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医学更多地注重短期疗效和客观指标的评价,而对于中医的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主观感受的评价较少关注。

中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治疗,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需要更广泛地考虑患者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我们需要考虑到中医治疗方法的特殊性,制定适合中医特点的评价方法;力求更加个体化的研究设计,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综合治疗效果的评价;还需要更多地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出更科学、准确的疗效评价方法。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信赖。

它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科学性和药效评价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临床试验与药效评价的问题。

一、中药临床试验的重要性中药临床试验是评价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对中药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 提高中药的科学性中药的复杂性使得其药效评价相对困难。

临床试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适应症和疗效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中药的科学性,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医学体系。

2. 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在中药行业中,合理使用中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对中药的毒理学进行评估,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确保中药的合理用药和安全性。

二、中药临床试验的类型中药临床试验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等。

1. 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是对中药治疗效果的一种观察性评估方法。

研究者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生存状况等指标,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观察性研究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实施难度,但结果的可靠性较差。

2.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价中药疗效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接受中药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或传统疗法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来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3. 荟萃分析荟萃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多个独立临床试验结果的方法,通过对多个试验结果的汇总和统计学分析,来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荟萃分析可以提高研究的统计能力和可靠性,但也存在一些偏倚因素。

三、药效评价的方法与挑战药效评价是中药临床试验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药理学评价、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

1. 药理学评价药理学评价是对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基础进行研究的过程。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在进行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作为处于开发阶段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体内外评价来确定其药效,以及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我参与的新药研发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重要性。

首先,临床前药效学评价能够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新药的药效。

通过体内实验和细胞实验,我们可以评估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和药物效应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评价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新药的疗效和治疗机制,并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在我的项目中,我们通过体内小鼠实验,观察了新药在转移性癌症模型中的抑制作用,证明了新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我们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临床前药效学评价还能够为新药的剂量选择和给药途径提供依据。

剂量选择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可能导致药物效果不佳或者药物毒副作用过大。

通过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我们可以评估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并考虑药物代谢和排泄等因素,制定出适当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我们的项目中,在体内实验中,我们通过不同剂量和给药途径条件下的实验,确定了新药最佳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临床前药效学评价还可以帮助预测新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影响,导致药物效果的增强或抑制。

通过在体内实验中进行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我们可以评估新药与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这个评价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初步确定新药的药效,为剂量选择和给药途径提供依据,预测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安全性。

在我参与的新药研发项目中,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结果对于后续的临床试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今后的研发工作中,我将继续重视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作用,不断优化评价方法,提高评价准确度,为新药的研发和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的思考【最新版】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的思考【最新版】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的思考【最新版】中药新药药学研究的思考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的基本属性,也是药物研究和评价的核心内容。

药品研发是一项综合了药学、药效、毒理、临床、统计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

药品研发又是一个渐进的探索研究过程,具有不确定性。

上市前各阶段的药学研究内容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中药的最大特点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在尊重临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究。

药学研究是中药产业化质量稳定可控的基础,也是药品安全、有效的保障。

目前中药药学研究的指导原则或技术要求虽然覆盖了原料、工艺、制剂、稳定性、变更等全过程研究,但是未体现阶段性要求的内容。

本文通过对中药注册申报中不同阶段药学研究侧重的阐述,旨在为研发者提供借鉴参考,以期达到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风险的目的。

1药学研究阶段性的提出背景为提高药品创新研发能力,加快药品上市审评审批,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提出“突出药物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审评审批思路。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230号),明确“对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实行一次性批准,不再采取分期申报、分期审评审批的方式;审评时重点审查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安全性风险的控制,保障受试者的安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发布《关于调整药物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程序的公告》(2018年第50号)、《药品研发与技术审评沟通交流办法》(2018年第74号)等文件,明确申请药物临床试验实行60日默示许可,在关键节点与申请人进行沟通交流等改革措施,鼓励药品创新,加快药品审评审批。

据此,虽然新药注册申请调整了技术审评理念,优化了审评程序,但是药学研究作为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可控的保障,基础研究工作的内容是不变的。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关机 制 提 供 保 障 ; 强 相 关人 才 队伍 的建 设 , 高 中药 药 效 学 设 计 方 案 水 平 , 加 提 凸现 中 药疗 效特 色 , 为指 导 临 床 合 理 用 药提 供 科 学的 理 论 依 据 和 实验 依 据
关键 词 : 中药新药; 药效学; 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中图分类 号 : 2 4 2 R 8 .
时珍 国 医 国药 2 1 第 2 卷 第 5期 00年 1
◇药事管理◇
中药 新 药 I 前 药 效 学评 价 考 床 的思
谭 正 怀 ( I 中医药科 学 院 , 四川 省 四川 成 都 604 ) 10 1
捅 要 : 中 医 药是 中 国的 传 统 医 药 , 维 系 中华 民 族 的 繁 衍 昌 盛 中起 过 重 要 作 用 , 别 是 在 防 治 许 多慢 性 疾 病 中具 有 目 在 特 前 西 药 无 法 比拟 的优 势 。但 是 , 于种 种 原 因 , 由 目前 我 国 的 中 药 制 剂 在 国 际 市 场 的 占有 率 仅 为 3 ~ % , 其 原 因主 要 % 5 究 有 以 下 几 点 : 是 成 分 不 清 , 使 无 法 对 中 药 的质 量进 行 有 效 控 制 ; 是 目前 在 市 场 上 生产 、 售 的 中 药 品 种 虽 多, 多 一 致 二 销 但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0 3 30 10 -8 5 2 1 ) 510 -2
中医 药 是 我 国 的 传 统 医 药 , 维 系 中华 民族 的繁 衍 昌盛 中起 反 应 。 在 过 重 要 作 用 , 别 是 在 防 治 许 多 慢 性 疾 病 中具 有 目前 两 药 无 法 比 特 存 没 有 必 要 的 理 论 和 实 验 依 据 指 导 的情 况 下 , 医生 是 无 法 合 拟 的 优 势 。但 是 , 于种 种 原 冈 , 由 目前 我 国 的 中 药 制 剂 在 国 际 市 理 使 用 药 物 进 行 疾 病 的 防 治 的 : 场 的 占有 率 仅 为 3 ~ % , 根 本 原 因 与 目前 中药 新 药 质 量 标 2 中药 药效 学评 价 在 中药 新 药 开 发 中的 作 用 及 地 位 % 5 其 准低下有关( 目前 多 数 中 药 的 质 量 控 制 指 标 与 其 有 效 性 脱 节 , 也 药 物 是 用 于 防 治 疾 病 的 物 质 。 至 于 用 于 何 种疾 病 的 防 治 、 如 与 其 安 全性 失 耦 联 ) 也 与 目前 临 床 前 药 效 学 评 价 技 术 含 量 不 高 何 使 用 才 能 达 到 最 佳 效 果 则 是 临 床 前 药 效评 价应 该 提 供 的信 息 , , 密切 相 关 。 是 指 导 临 床 医 生 合 理 运 用 的理 论 依 据 和 实 验 依 据 。 药 效 学 是 研 1 中 成 药 广 泛 用 于 临床 , 缺 乏 指 导 其 合 理 使 用 的 实 验 依 据 但 究 药 物 的 生 化 、 理 效 应 及 机 制 以及 剂 量 和 效 应 之 间 的关 系 , 生 其 中药 是 指 在 我 国传 统 医 药 理 论 指 导下 使 用 的 药 用 物 质 及 其 目的 是 : 定 新 药 预 期 用 于 临 床 防 、 、 目的 药 效 ; 定 新 药 的 确 诊 治 确 制剂 。这 种 定 义 给 人 们 的 印 象 就 是 中 成 药 只 限 于 中 医 院 的 中 医 作 用 强 度 ; 明新 药 的 作 用 部 位 和 机 制 ; 现 预 期 用 于 临 床 以外 阐 发 师 , 西 医 师 就 不 能 使 用 中药 , 这 种 现 象 并 不 是 真 实 的 。 近 年 的 广 泛 药理 作用 。 而 但 来 , 成 药 以 其疗 效确 切 、 作 用 较 小 而 越 来 越 受 到 医 生 和 患 者 中 副 中国古代 为了明确一 个药物 的作用 、 一 作用特 点 , 以及 使用途 的青 睐 , 随着 国 家 对 中 成药 开 发 的 投 入 加 大 , 中成 药 的 质 量 得 到 径 , 需 进 行 大 量 的 实 验 研 究 , 当 时 的 实 验 对 象 主 要 是 人 。尽 常 而 了 明显 提 高 。有 人 统计 发 现 中成 药 在 三 级 甲等 综 合 医 院 的 使 用 管这 种 评 价 方 法 所 取 得 的结 果 更 接 近 于 临床 实 际 疗 效 , 是 这 种 但 比例约为 1% ~1% , 个 比例 仪 次 于西 药 抗 生 素 的用 药 比 评 价方 法也 有 其 明显 的局 限性 , 2 4 这 一方 面这 种方 法对 人体 具 有 一 定 例 , 示 , 提 中成 药 并 非 只 是 中 医 院 的 中 医 师 在 使 用 , 多 西 医 的 危 险性 ,神 农 尝 百 草 , 日而 遇 七 卜 ” 是 明证 : 另 一 方 面 许 “ 一 毒 就 医生 也 在 大 量 地 使 用 中 成 药 。进 一 步 研 究 发 现 尽 管 中 成 药 的使 由 于 人体 的个 体 差 异 较 大 , 件 不 好 控 制 , 得 到 比较 准 确 的结 条 要 用 量 也 在 逐 年 增 加 ( 别 按 1 .2 ,6 5 % ,4 8 % 递 增 ) 但 论 需 要 大量 的样 本 ; 时 这 种 评 价 方 法 所 得 的信 息 也 比较 有 限 , 分 5 9 % 1.6 1.9 , 同 由于 种 种 原 因 , 在 医 院 的用 药 总 量 的 比例 却 在 逐 年 递 减 ( 03 如 无 法 进 行 系统 病 理 检 测 , 其 作 用 机 理 分 析 也 存 在 局 限 性 等 其 2 0 对 年 1 . % ,3 1 % ,2 0 % , 】5 % ) , 以 看 出 , 管 我 国 等 。 4 7 1 .2 1. 5 1. 9 可 尽 是 传 统 医 药 的 大 国 , 产 品 在 市 场 上 所 占 的 份 额 却 是 非 常 有 限 其 随 着 科 技 的发 展 , 们 开 始 使 用 动 物 或 组 织 、 胞 代 替 人 体 人 细 的 , 不 及 西 药 一 个 品种 的 ( 别 是 抗 生 素 类 药 物 ) 尽 管 中 医 进 行 新 药 临 床 前 研 究 , 用 动 物 等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进 行 I 前 药 效 还 特 。 运 临床 院的构成比例较 大 , 但是其使用 总量有 限 , 以中医药 的市 场前 学评价具有 巨大优势 , 现在 以下 几方面 : 所 体 一是 可以更严格 地控 景 不 容乐 观 : 制实验条件 , 把许多人体上 非常 复杂的 问题 简单化 , 对各 种因素 究其 原 因 , 们 会 惊 讶 地 发 现 许 多 医 生 或 患 者 不 知 道 该 如何 进 行 细 微 的 探 讨 ; 是 可 以 缩 短 研 究 周 期 ; 是 应 用 疾 病 动 物 模 人 二 三 使 用 中成 药 :临 床 上 不 合 理 用 药 就 是 明 证 , 如 药 证 不 符 , 意 型 , 以 系统 地 探 讨 药 物 的作 用 机 理 , 映 其 作用 特点 ; 诸 随 可 反 四是 可 以 配 伍 用药 , 别 是 中 成 药 与 西 药 的 配 伍 造 成 上 述 情 形 的 原 最 大 限 度 地 获 取 反 映 实 验 效 应 的 样 本 和 资 料 ; 是 可 以 最 大 限 度 特 五 因 固 然 与 临床 医生 的素 质 有 关 , 与 中成 药 l 产 厂 商 在 其 产 品 说 地 降 低 药 物 可 能 对 患 者 造 成 的 损 害 : 更 牛 明 书 中 所提 供 的信 息 有 限 明 显 相 关 。 多 数 中 药 说 明 书 未 能 完 全 鉴 于 临 床 前 药 效 学 研 究 的 巨 大 优 势 和 对 临 床 的指 导 作 用 , 国 列 出处 方 的全 部 药 材 , 不 用 说 主 要 成 分 了 , 近半 数 的 中 药 家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 F A) 常 关 注 新 药 的 药 理 毒 理 研 究 。 更 有 SD 非 说 明 书没 有 描 述 药 物 的药 理 及毒 理 作 用 , 对 药 理 作 用 的 叙 述 过 目前 ,F A 根据 不 同 来 源将 中 药新 药分 成 了 9类 , 中仅 前 六 类 或 SD 其 于简单 ; 仅极少数药物注明 了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注明不 良 属 于 新 药 范 畴 , 第 9类 ( 制 药 ) 有 要 求 药 理 、 理 研 究 外 , 除 仿 没 毒 其余各类药物均根据实际情况对药理 、 毒理研究进行了明确的规

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伴随着近些年中医学技术的持续性发展以及临床药理学研究促使许多中药的临床用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临床中关于中药的疾病治疗案例不断增多,其中临床试验也在不断的增加。

想要更好的保障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可靠性,就必须做好试验疗效评估的针对研究,明确具体的试验要求,提高对于中药新药的药效理解。

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中药学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疗效评估;相关问题0.引言中药主要是将中药材当做是原材料,以中医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相应的处方和工艺技术进行加工的制剂,随着近些年中医药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优势越发突出和明显,其主要优势在于无毒副作用以及疗效独特,被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临床中所有的中药新药都需要通过临床试验,通过试验确保后续药物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规范的用药指导。

对此,探讨中药学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有关疗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临床试验方案问题在中药新药的试验设计方面往往无法全面性的评估试验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经常会出现提升试验方案的理论科学方式但是不重视临床试验的具体操作可行性。

例如,在部分研究中认为一种中药新药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具备一定治疗作用,对于发烧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

为了进一步提升药物对于患者的影响,制定了让患者间隔2小时的自我提问检测,这一种步骤的设计虽然可以实现对患者体温的全程化记录,但是却忽略了具体的操作可行性,患者很难准确且规范的测量自己的体温,特别是在夜间很难实现。

但是,如果这一步骤更改成为医护人员对患者间隔2小时进行测定,也会呈现出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保障中药新药的临床用药适应性,临床中试验的参与人员数量比较多,所以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均提供2小时间隔的体温检测无疑会成为一个工作量庞大的工作模式,人员、经费方面的难度较高,导致具体试验方案无法实施。

骨质疏松症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思考

骨质疏松症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思考

3 建议311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药品管理工作鉴于注射剂给药途径的特殊性,倘若出现问题,后果比较严重,更要格外加强药品管理工作,不仅强调要有含量测定项目,而且应当方法先进、指标(含指标成分、成分数量、成分含量)合理,适时修订标准。

对现有含量标准项目不理想的品种,及时通过再评价酌情处理。

312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就本主题而论,应当紧密结合临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使其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1] 周超凡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 ]1中国药物警戒,2005,2(2):651[2]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1从药物组成看中药注射剂[J ]1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1):9501[3]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1从药物制备方法看中药注射剂[J ]1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4771[4]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1从药物鉴别看中药注射剂[J ]1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871[责任编辑 鲍 雷][收稿日期] 2006208220[通讯作者] 3王停,Tel:(010)68585566,E 2mail:wangting1973@sina .com骨质疏松症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思考王 停3,胡 军,韩 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骨质疏松症(O steopor osis,OP )是一种以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

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1]。

本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申报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较多,主要应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

中药材的药效评价与药物安全性

中药材的药效评价与药物安全性

中药材的药效评价与药物安全性中药材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疗效。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材的药效评价和药物安全性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的药效评价和药物安全性的相关问题。

一、药效评价1. 经典评价方法中药材的药效评价是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的,其中最经典的方法是中药方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中药方剂是将多种中草药配伍使用,通过多种药物成分相互作用,达到疗效增强或副作用减轻的效果。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和体征变化,可以初步评价中药材的药效。

2. 现代评价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药理学和生物学方法也被用于中药材的药效评价。

比如,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试验,可以了解中药材对于细胞活性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中药材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中药材的药效机制。

二、药物安全性1. 中毒风险评估传统上,中药材的安全性评价主要依赖于长期的临床应用和经验总结。

然而,现代科技提供了更精确的评估方法,如毒性学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中药材对机体的毒副作用以及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

2.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为了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也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筛选出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同时排除有害物质的存在。

3.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也是药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某些中药材可能会与某些西药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变弱,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三、中药材安全性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中药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其药效评价和药物安全性的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

中药材往往包含多种活性成分,并且成分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这给研究和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中药材的安全性评价也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性,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用药指南。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摘要】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成分不清,致使无法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二是目前在市场上生产、销售的中药品种虽多,但多数品种没有自身的作用特点,致使临床医生无法进行正确选择。

三是临床前研究结果与临床疗效相差甚远。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固然与目前的检测技术有关,也与目前没有合适的符合中医药理论的疾病(或证候)动物模型有关;以及进行中药药效学评价相关手段、检测技术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从事中药药效学评价的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研究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密切相关。

为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加强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密切配合,尽快突破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难关,为中药药效学评价提供可靠的研究对象;加强相关平台建设,为系统阐述中药有效性的相关机制提供保障;加强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中药药效学设计方案水平,凸现中药疗效特色,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中药新药;药效学;评价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其根本原因与目前中药新药质量标准低下有关(目前多数中药的质量控制指标与其有效性脱节,也与其安全性失耦联),也与目前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含量不高密切相关。

1 中成药广泛用于临床,但缺乏指导其合理使用的实验依据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这种定义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中成药只限于中医院的中医师,而西医师就不能使用中药,但这种现象并不是真实的。

近年来,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而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随着国家对中成药开发的投入加大,中成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中药新药评价课程总结

中药新药评价课程总结

中药新药评价课程总结
中药新药评价课程是一门涉及中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能力,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人才支持。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药新药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了中药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试验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了中药新药申报、审批、上市等流程。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中药新药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本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中药新药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了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重要性。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共同攻克难关。

因此,中药新药评价课程的培养不仅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对中药事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在课程学习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中药新药评价需要多学科知识交叉,不同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因此,在课程学习中,我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合作,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中药新药评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中药新药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深刻认识到了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关于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摘要: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成分不清,致使无法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二是目前在市场上生产、销售的中药品种虽多,但多数品种没有自身的作用特点,致使临床医生无法进行正确选择。

三是临床前研究结果与临床疗效相差甚远。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固然与目前的检测技术有关,也与目前没有合适的符合中医药理论的疾病(或证候)动物模型有关;以及进行中药药效学评价相关手段、检测技术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从事中药药效学评价的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研究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密切相关。

为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加强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密切配合,尽快突破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难关,为中药药效学评价提供可靠的研究对象;加强相关平台建设,为系统阐述中药有效性的相关机制提供保障;加强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中药药效学设计方案水平,凸现中药疗效特色,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中药新药;药效学;评价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其根本原因与目前中药新药质量标准低下有关(目前多数中药的质量控制指标与其有效性脱节,也与其安全性失耦联),也与目前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含量不高密切相关。

1 中成药广泛用于临床,但缺乏指导其合理使用的实验依据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这种定义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中成药只限于中医院的中医师,而西医师就不能使用中药,但这种现象并不是真实的。

近年来,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而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随着国家对中成药开发的投入加大,中成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有人统计发现中成药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使用比例约为12%~14%,这个比例仅次于西药抗生素的用药比例[1],提示,中成药并非只是中医院的中医师在使用,许多西医医生也在大量地使用中成药。

进一步研究发现尽管中成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分别按%,%,%递增),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医院的用药总量的比例却在逐年递减(20XX年%,%,%,%)[1],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是传统医药的大国,其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是非常有限的,还不及西药一个品种的(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

尽管中医院的构成比例较大,但是其使用总量有限,所以中医药的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人们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医生或患者不知道该如何使用中成药。

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就是明证,诸如药证不符,随意配伍用药,特别是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2]。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与临床医生的素质有关,更与中成药生产厂商在其产品说明书中所提供的信息有限明显相关。

多数中药说明书未能完全列出处方的全部药材,更不用说主要成分了[3],有近半数的中药说明书没有描述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或对药理作用的叙述过于简单;仅极少数药物注明了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注明不良反应[4]。

在没有必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指导的情况下,医生是无法合理使用药物进行疾病的防治的。

2 中药药效学评价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作用及地位药物是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

至于用于何种疾病的防治、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则是临床前药效评价应该提供的信息,是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运用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生化、生理效应及机制以及剂量和效应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确定新药预期用于临床防、诊、治目的药效;确定新药的作用强度;阐明新药的作用部位和机制;发现预期用于临床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

中国古代为了明确一个药物的作用、作用特点,以及使用途径,常需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而当时的实验对象主要是人。

尽管这种评价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更接近于临床实际疗效,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这种方法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明证。

另一方面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较大,条件不好控制,要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需要大量的样本;同时这种评价方法所得的信息也比较有限,如无法进行系统病理检测,对其作用机理分析也存在局限性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动物或组织、细胞代替人体进行新药临床前研究,运用动物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具有巨大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更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把许多人体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各种因素进行细微的探讨;二是可以缩短研究周期;三是应用疾病动物模型,可以系统地探讨药物的作用机理,反映其作用特点;四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反映实验效应的样本和资料;五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可能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鉴于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的巨大优势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非常关注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

目前,SFDA根据不同来源将中药新药分成了9类,其中仅前六类属于新药范畴,除第9类(仿制药)没有要求药理、毒理研究外,其余各类药物均根据实际情况对药理、毒理研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5]。

然而,目前中药药效学评价对中医临床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

由于目前没有与证候相关的实验动物模型,也不清楚各种证候的特征性指标,因此,无法为临床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实验数据,不能有效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选用药物。

其研究结果不为中医医生所认同。

目前中药药效学评价对西医的临床指导作用也是有限的。

西医临床在选择药物时,常需根据疾病的发病机理,结合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但是,就目前的中药或天然药物的药效学评价结果来看,目前没有任何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理得到了阐明,许多药物的作用特点都没有得到显现,仔细查阅中药的说明书就会发现:尽管其组成完全不一样,其化学成分也明显不同,但是其药效学评价结果多相似,如抗炎作用就是具有抗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抗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等,至于通过何种途径达到抗炎作用的则根本没有相关的实验数据加以佐证。

可见,中药药效学评价结果与临床疗效相差甚远是有原因的。

3 影响中药药效学评价质量的主要因素造成中药药效学评价尴尬境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动物模型动物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主要研究对象。

良好的动物模型是评价药物疗效及探明其作用机理的有力工具。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缺乏能反映中医证本质的实验动物模型。

有人试图运用病证结合模型来代替中医证候模型,其结果是中医界不认同其结果,因为这些病证结合模型所选用的造模因素多为西医或干脆借用西医模型冠上一个中医证候的名称。

这种研究结果也不易为西医界所接受,因为其对结果的阐述又是运用的中医药术语。

可见这类研究结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对西医临床缺乏指导价值。

研究人员素质中药药效学评价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活体动物、组织或细胞,由于实验对象主要为活体动物,每种动物均有其自身的生活习性,对实验者的接触有其自身的感受,因此,实验人员不但要了解所用实验动物的遗传特性、生活习性,还应具有良好的与动物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因为对动物的抓持是否让动物感到舒服,给药手法是否熟练,给药剂量是否准确等等均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中药药效学评价者必须是接受过专门的药理实验相关技能培训的科研人员,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中药药效学评价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因为研究者必须要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最终上升到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

因此,要求研究者在掌握了相当的操作技能之后,还应具有坚实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具有较好的药物化学、制剂学、药物分析以及中医药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等。

这绝非拥有一本《中药药效学评价指南》就能“胜任”的工作。

研究条件由于药效学评价主要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因此动物的质量、饲养条件及其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由于中药药效学评价是通过检测一系列指标而实现的,其结果也是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描述而表达出来的,因此,各种指标的检测在药效学评价中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检测的指标日新月异,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对检测指标的仪器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要检测基因表达,没有PCR仪是难以实现,没有酶标仪是无法运用ELISA检测相映蛋白质指标,等等。

目前由于没有良好的科研平台作保证,许多中药药效学评价者常常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检测指标,致使许多新的、有意义的指标得不到检测,药效学评价不得不在低水平上徘徊、重复,最终导致同类产品因检测指标相同或相似使其结果相似或相同,药物的作用机理无法得到阐明,甚至连其作用特点都无法体现,致使“新药不新”,其社会价值及商业价值均大大缩小。

指导思想设计方案是显示研究水平的关键因素,而影响设计方案质量的主要因素除了研究者的素质外就是其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坚持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新药药效学评价,理由是中药是供中医师使用的。

部分研究方案为了体现“中医理论指导”,人为地将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进行牵强附会地阐述。

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能体现中医理论特色,其后果则有可能误导中医医生在临床上对药物的选择。

其实,作为产品,中成药不仅为中医师使用,也为广大西医师所使用,提示现代医学理论在中药药效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4 展望加强中医临床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的合作,突破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难关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至今没有解决,既与动物实验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关,也与中医临床没有提供中医证的本质、证的特征性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加强中医临床基础研究与动物实验的合作,才有可能找到证本质的突破点,为中医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提供理论依据和“证”的标准依据。

规范科研队伍,提高药效学评价队伍的科研素质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中药药效学评价人才队伍的建设,尽快建立一支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知识雄厚的高素质专业从事中药药效学评价的科研队伍,为提高药效学评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善中药药效学评价的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尽管国家在解放后对中医药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国内至今没有一个良好的中药药效学评价的平台,而良好的平台是保证中药药效学评价质量的前提条件。

只有良好的中药药效学评价平台做保证,才有可能在中药新药药效学评价中检测更多、更有意义的指标,才有可能较为系统地阐述中药新药的作用机理或突显中药自身的作用特点,为临床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改变思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及理论依据中药是一种产品,是供人们用于防治疾病的产品,因此,为更好、更广泛地使用这类产品,产品制造商应该为使用者提供尽量多的相关信息,如性质、特色、优点、不足等等,以便使用者在运用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