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品文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
就拿对花的欣赏来说,法国人喜欢百合,英国人喜欢玫瑰,美国人喜欢山杞,中国则以牡丹作为花中之王。
又如装饰,印度妇女喜欢在额头上点一个彩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族妇女在自己的嘴唇上钻一个孔,孔里穿上一个叫“呸来来”的金属或竹的大环子,以显其美。
从读者角度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读者角度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
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感悟也大相径庭。
比如《红楼梦》,以我们时下的眼光来看,看到的是宝黛间缠绵悱恻的爱情。
而在卫道士眼中恐怕就是满纸的淫乐与滥情了。
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从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与发展。
还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具体化活动进行读者的再创造。
这种新形成的再创造就是我们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读者的期待视野阅读活动是文学消费的一部分也是文学生产的重要环节。
作为它的接受主体,读者显得尤为重要。
简单来说,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期望就是期待视野。
这种期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种是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当我们拿到一部小说时,我们所期望的看到的一定是它动人曲折的情节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而不会去过多的介意它的语言是否优美,形式是否新颖。
相反,如果是一首诗歌,我们就会关注它的形式是否符合格律,是否押韵。
或者,有没有创新的格律形式出现。
第二种,形象期待。
形象期待是读者对于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比如我们读《阿Q正传》。
当阿q挨了打却又跑去调戏小尼姑时,一个典型欺软怕硬的市井无赖形象就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
阿q可悲而又可笑的命运跃然纸上。
正如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似乎当我们初次见到孔乙己就在等待着孔乙己的死亡。
第三种,意蕴期待。
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作品之上。
追求完美的人期待大团圆式的结局而多愁善感的人又总是对悲剧情有独钟。
对文学作品我们总有着不同的期待。
这与我们的生活实践与文化修养不无关联。
积极向上的人乐于看到那些奋发进取、不畏险阻的文学作品。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解析题目: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在文学领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每个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并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1. 主观性与多样性我们来看这句话所表达的主题:“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暗示了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主观的,而且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情感状态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主观性和多样性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文学作品不断被赋予新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原因。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常常会受到自身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阅读经验、心情状态等。
有些读者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从而产生独特的解读和感悟;而另一些读者可能会从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每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2. 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另这句话也暗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含义。
就像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一样,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从传统的文学批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角色,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解读;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情感世界和行为模式也会受到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会包含多重的意义和解读,而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作品时也会因为自身的背景和视角而产生不同的感悟。
这种多重性和多样性使文学作品拥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意义,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作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句话所传达的内涵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我始终相信文学作品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每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
“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文学阐释——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接受命题。
从接受者角度看,它包含认可个人偏好的意味,每一个读者或观众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来解读哈姆雷特,由此形成因人而异的哈姆雷特解释现象。
从文学研究层面看,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却需遵循阐释学的客观规律,以文本为依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析。
在此前提下,其阐释才是有效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哈姆雷特形象的阐释也新见迭出。
本文拟以《圣经》视角下的《哈姆雷特》阐释为考察对象,来探讨其与文学阐释相关的问题。
一在中国学者阐释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对于其思想行为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延宕说,多数研究者持这一观点,延宕即拖延,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这些研究或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思想等个人局限方面展开,即内因作用论;或从客观条件的制约方面展开,即外因作用论;或从主观与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展开,即内外因综合论。
简要地说,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哈姆雷特在德国留学时期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其思想观念是先进的,但回到丹麦这个封建国家,尤其知悉“杀父娶母”的叔父之卑劣行径后,现实状况与理想之间的反差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范围;他头脑里充满积极的、进步的念头,却必须应付眼下负面的、阴暗的状况,这让他犹豫不决;也可以说,他的信念与现实发生了冲突,他思前想后,踌躇迁延,以至于影响了应该采取的行动。
二是等待说。
这是傅光明在《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这一著作中提出的,等待即不采取行动,是在等候所期望的情况出现。
该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等待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等待适当的机会替父报仇。
哈姆雷特在确认克劳迪斯是杀父凶手之后,为什么迟迟不动手,甚至“错失良机”?傅著是这样解释的:“本来,当克劳迪斯祈祷时,哈姆雷特可以轻易杀死他,一剑完成复仇。
……而若在此时杀掉祷告中的罪大恶极者,一是反而成全克劳迪斯直接上天堂,二是此时此刻的血腥复仇可能会让自己进炼狱,遭受那‘最可怕的’煎熬——”①可见,让哈姆雷特等待的原因是使谁下地狱谁上天堂的问题。
2024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学写文学短评”(依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创作)复习分点精讲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
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
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 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
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 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 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 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 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有删改)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 出你的短评思路。
(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
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
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是:—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来自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
每个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让无数的人为之思考。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来自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eyes.
2、意思是:每个人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3、《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让无数的人为之思考。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成为了文学史上典型的人物形象。
也正是如此,《哈姆雷特》这部经典悲剧作品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肯定,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2024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学写文学短评”(依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9题创作)-2024年高考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 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 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有删改)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 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 出你的短评思路。
备考启示
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 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借此题,同学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高考对“文学短评”写 作的考查有哪些特殊性?为什么题目设置成这样的形式?有哪些 限制性因素?进而思考高考是如何打通与教材的联系的,到底考 查了学生的哪些能力?
技法讲解
(一)识特征:激趣导入,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特征 1.什么是短评?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 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 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 ,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 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 。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 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 为线索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 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关于一个叫做哈姆雷特的男孩。
你们知道吗?每个人看到的哈姆雷特都不太一样哦。
有一天,哈姆雷特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要当国王!"妈妈笑着说:"好啊,那你要学习很多东西才行。
"第二天,哈姆雷特对老师说:"老师,我长大要当国王!"老师点点头说:"很好啊,不过你得先好好学习功课。
"哈姆雷特也对朋友说了同样的话,朋友们有的支持他,有的笑话他。
你们猜怎么着?每个人对哈姆雷特的看法都不一样!妈妈觉得他机智又有上进心;老师觉得他有理想但还需努力;朋友们有的觉得他太天真,有的觉得他很有志向。
就连哈姆雷特自己,对自己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时觉得当国王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王子嘛;有时又觉得这个理想太高远了,他做不到。
后来,哈姆雷特长大了,成了一个非常勇敢、正直的骑士。
他保护着国王和百姓,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人或事物的看法都不一样。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并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无论是国王、骑士还是其他什么,只要肯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不过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定会遇到别人对你的误解。
不要气馁,也不要轻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相信自己,坚持理想,付诸行动就好啦!篇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认清自我】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给大家讲讲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写的一本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品。
它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一边揭露他叔叔谋杀他父亲夺取王位的阴谋,一边又陷入痛苦纠结的复杂心理状态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哈姆雷特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独立思考的人。
2023续航北京高考语文作文(8篇)
2023续航北京高考语文作文(8篇)北京高考语文作文例文篇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领域的人对手机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
有人说它是科学家幻想的结晶,有人说它是改变人们思维的工具,这些都是可贵而自由的言论,我们应该予以接纳。
正如不同的人诠释着心中不同的幸福定义。
有的人拿着苹果五,觉得金玉满堂的物质生活才是他们心中的幸福。
为了这份“荣耀”,人们节衣缩食、加班加点,有的不惜献出脏器,有的不惜出卖身体……我们自然可以鄙夷他们,用“可怜者”、“无知者”、“愚蠢的人们”来形容他们,却怎么也不能否定他们对幸福的定义。
因为同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是可以改变的。
当他们后悔时,就将有新的幸福在等待他们的创造。
有的人更喜欢诺基亚,觉得它经摔,信号好,正如这些人对幸福是这样定义的:找一个安稳的人生伴侣,过一个平淡而互相扶持的生活。
直至如今,我依然记得小时候老师在为我们讲述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述了三个故事,其中有个在煤矿工作的小伙子,他老大不小该结婚了,但没有女人愿意嫁给整天挖煤的男人。
后来,经人介绍,一个矮小而其貌不扬的女人进入了他的世界。
这个女人可以为他洗衣做饭,可以帮他缝缝补补,但却不能让正常的男人享受到作为丈夫的权利——因为她身体实在太矮小了,夫妻生活很可能会让她受伤。
如果是现在,绝大多数男人都会“踹”了这个女人另找,但他没有。
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美满和幸福了。
有的人会选择山寨机,一是功能多,二是便宜。
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会受到人诟病,却又相当精彩的。
能够花上更少的代价而活得自在、精彩,这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经常说高手在民间。
小时候我爱看《乡村发现》,里面就会介绍许多农民的发明,在我看来他们就是第三种幸福的定义者。
科学发明需要很多的投资,在发明出来后又需要经过检测才能投入市场进行产品的售卖。
然而,其中许多人的发明其实并不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可却是那些“发明家”的珍宝。
他们用少量的资源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就算最终的结果只是博得人的一声惊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足够了。
高一语文下综合性学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就存在多义性。
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契合文艺学原则和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做到:解放思想,淡化文学教学的功利性,让学生自由、个性化的阅读;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多留给学生一些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空;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个性体验和成功感;珍惜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调控学生思维的“流向”;重视多元解读经验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文重读”、“讨论商榷”和“续写改写”等活动。
[关键词] 文学教学多元解读接受美学课程标准形象大于思想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特别是阶级论、社会性质论等所束缚,使得教材、教参和专家等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堕入了单一化、概念化的框框。
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是因循教材、教参或专家盖棺论定的统一观点和看法,对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只作出一元解读,煞费苦心地把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引向既定的设计结果或标准答案之中,因而难以激起学生主体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或理性认识,难以引起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心灵共鸣。
如一讲到《祝福》就认为“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讲《项链》就说是“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说“别里科夫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卫道士”;讲《守财奴》就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和人性的丑陋”。
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哪是如此简单划一就能概括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基于自身经历、素养、思维习惯等的思考和认识往往独具慧眼,不受世俗和成见约束,而有了新的甚至是独创的感悟和见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概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概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是艺术接受的主体性,这个概念。
但是我不想就这个理论概念进行展开,仅仅就《哈姆雷特》文本本身来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哈姆雷特的不同解读。
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我们都已经很熟悉,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的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他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取了他的母亲,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
死去的老国王化为鬼魂告知哈姆雷特他的死亡原因后,在迟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哈姆雷特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整部《哈姆雷特》是以无韵体诗创作,剧中人物的独白大多都依照无韵体诗的要求,每行都由五个长短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
这样的音节限制下,就更彰显莎士比亚近乎神迹的文字运用能力。
哈姆雷特是西方的《红楼梦》,也和“恨红楼梦未完”一样,关于哈姆雷特的种种争论,在过去的400年里,吸引了西方世界几乎所有的艺术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但至今依然没有尘埃落定。
我整理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里争论最为集中的三大问题,其实在过去的400年里,英语文学艺术史上,有不计其数的音乐绘画、诗歌小说、电影表演或演绎,或引用,或致敬这部作品,不同的艺术家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各自的作品中对《哈姆雷特》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
如果带着这三个问题来看《哈姆雷特》,你的心里也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只属于自己理解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三大疑问之一哈姆雷特是装疯,还是真疯了。
在原著中,哈姆雷特的的确确曾提到,他会假装发疯,以便更好地掩盖复仇行动。
但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很多迹象却似乎表现他是真的疯了。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引用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出自剧中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其中很清晰地表达了心中沉重的自杀念头,而并非复仇者的刻意试探。
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此,不同的读者各执一词。
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在199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哈姆雷特》中,就明确地点明,哈姆雷特假装发疯来掩饰自己,但在暗中窥探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
哈姆雷特读书心得哈姆雷特读书心得(精选篇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
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地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
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的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首先,在老国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
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质生活上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英国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
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领域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
在给哦菲利亚的信中,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
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出现的机会。
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生活轨迹,他应该可以保持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之后的人生。
可是磨难还在等待着我们的王子。
两个月不到的时光里,老国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继承了王位,他的母亲成了新王的妻子。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欣赏与阅读教学摘要:对于同样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即使性格相近、爱好相似,知识、阅历类似的人,对同一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也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反差。
个性化阅读理念重视阅读者的理解与感受。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形成自己对艺术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英国了不起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的这句名言“thereareathousandhamletsinathousandpeople'seyes.”牵涉艺术欣赏的范畴。
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物化意象的过程,而观赏就是通过对物化的艺术符号的解析,再次在观众脑中建构艺术意象的过程。
没这个过程,就无法同时实现艺术作品所必须抒发的目的。
正如“世界上没两片相同的树叶”,由于人之间的差异,没有人能看得出来象作者一样回去认知作者的,所以,重构而变成的艺术意象和作者心目中的已近大相径庭了。
在文学领域,艺术欣赏的多样性比较复杂,一件艺术作品经历了完备的艺术表达过程后,可以产生艺术创作本身所无法产生的丰富性,多层次性。
对于同样一个艺术形象,即使性格相似、嗜好相近,科学知识、学识相似的人,对同一个艺术形象的重新认识和认知也可能会存有非常大的落差。
主体差异性多样性必然可以引致拒绝接受过程的个体差异性。
拒绝接受主体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拒绝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都会导致相同的观赏习惯和对事物相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深度。
这可以并使主体在观赏过程中对艺术品表面认知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至扩建艺术意象;而且,相同的时代存有相同的文艺思潮和领导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对其它时代的文艺作品,可以构成整体性的错位观赏口味,每个时代对古代艺术品的观赏都会踢上深刻的本时代的烙印。
所以,不仅就是相同的人,就是同一个人在相同时代也可以对“哈姆雷特”存有相同的观点。
我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这句话包含的是深刻的个性化阅读理念。
哈姆雷特读者个人读后感反思7篇
哈姆雷特读者个人读后感反思7篇哈姆雷特读者个人读后感反思(精选篇1)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寒假中,我读了这本书,对这本书的主人公,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主人哈姆雷特是一个皇室成员,然而,他叔叔的阴险,他母亲的不忠,使他成为了一个被仇恨掩埋的人,使他成为了一个复仇的工具。
直到最后,他的仇恨,杀死了他的仇人叔叔,杀死了不忠于父亲却很爱自己儿子的母亲,也杀死了他——一个受人们爱戴的皇子。
可见,仇恨是多么可怕。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仇恨所带来的灾难。
世界本来是美好的,因为人们有了贪念等等,给世界带来了仇恨。
对于仇恨,我们要靠感化,而不是打击。
世人读这本书,大多都关注主人公哈姆雷特,而忽略了其他角色。
哈姆雷特那贪心的叔叔,可以说是哈姆雷特仇恨之火燃烧的干柴。
如果没有贪心的叔叔,哈姆雷特有着和平的国度,有着安定的生活,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见,人的贪婪,是多么可怕,他能改变人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犯罪率逐渐上升,我认为,这也是人贪婪的表现。
由于人们的贪婪,人们破坏生态,破坏地球,只为满足他们的欲望,而欲望,水涨船高,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们发现地球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便想方设法的到外太空去寻找“宝贝”,来满足他们的欲望。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不可否认,人们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运用高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不用像原始人一样生活,使我们过的很舒服,但是,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的。
欲望有他的两面性,他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单纯的好事或者坏事。
哈姆雷特的叔叔,教给我们有欲望不是坏事,但是不可以太过分。
而哈姆雷特的母亲,却让我们看到了所有母亲的天性——爱子。
的确,她背叛了所有,却惟独没有背叛她的儿子。
我们不能否认背叛的可恶,但是,她的爱子确实让人敬佩。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人的许多东西,人性的善恶,世事的无常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要看清楚,这个社会已不是单纯的世界,需要我们学会立足于这个社会。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后感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后感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后感1《哈姆雷特》,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并为此送命的悲剧故事。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过《哈姆雷特》的结尾部分,当时由于我还没搞懂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对高潮部分理解并不深,现在读完了《哈姆雷特》,对其中的情感似乎有了更深的了解。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不知道哈姆雷特最终的选择是代表了生存,还是预示着毁灭。
雷欧提斯临死之前,将国王克劳狄斯的阴谋揭发,哈姆雷特身受一剑,看着早已饮下鸩酒身亡的母后,将毒剑刺向了国王克劳狄斯。
如此混乱的局面,正如的目击者和幸存者霍拉旭对后来到场的福丁布拉斯讲述的那样:“你们可以听到____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这一切我都可以确确实实地告诉你们。
”这是对整个故事的总结。
一切罪恶的源头来源于弑兄的国王克劳狄斯,而优柔寡断的哈姆雷特,未守贞洁的王后,单纯天真的奥菲利娅,冲动武断的雷欧提斯……则是这场悲剧的目击者,促进者,遭受者。
哈姆雷特,作为本剧的男主角,可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他犹豫过,彷徨过,因为得知叔父所犯下的丑恶罪行,性格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疑。
当一个人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是很难保持理智和清醒的。
但是面对叔父的试探与谋害,哈姆雷特冷静面对,轻松化解,却在最终与雷欧提斯的对决中丢了性命。
他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因为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过早改嫁和叔父的阴谋看到了现实的黑暗。
他变得过激,他开始怀疑,怀疑亲情,怀疑爱情,怀疑周遭的一切。
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支撑他的或许只有那颗强烈的复仇之心了吧!这种复仇的念头,从另一方面让他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果敢。
复仇磨炼了他自己,可惜哈姆雷特最后还是死在了叔父的阴谋里,我们失去了一位充满正义的英雄!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后感2有一位王子,本来过着十分幸福美满的生活,灾难突然降临,上天将他逼上了一条复仇之路,他就是丹麦的王子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辨析邓芳育才二小有人说“有一千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一个读者得到的内容就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有人说,读者得到的都应该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李逵、张飞、冉·阿让等。
同一句话支撑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争论不休,说奇怪也奇怪,真要是弄清了这句话的内蕴,那么这种奇怪也就不足奇怪。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描述了阅读中的一种现实,即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各不相同。
从阅读结果的角度讲,这一句话非常正确。
因为读者的内因和外因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读者得到的阅读结果必须不相。
但是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成了一种放之于阅读的任何阶段都正确的绝对真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对阅读的过程做个分析。
阅读活动开始的标志,是我们面对着一个特定的文本。
不管我们有着什么样子的阅读目的,我们现在要做的都是通过文字去寻找文本所携带的信息。
一般说来,阅读质量之高低,取决于我们对文本中信息理解的准确与完整程度。
这时,有一个很简明的事实被很多人忽略了,这个事实就是我们面对的文本意义是被固化在文字系统中的,因为是固定的,所以是唯一的。
可以明确地讲,文本的意义是一元的。
在理想状态下,阅读的最好结果显然是得到文本的这个唯一意义。
然而,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然受到各种因素干扰,这种干扰的存在及干扰的因人而异,必然使读者由此一元的文本而产生出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多元理解。
这种多元化理解其实是因为阅读受到了干扰出现了偏差的结果。
了解了文本意义的一元和读者意义的多元,我们应该明确一点,阅读的目的是追求文本的唯一意义,这是一种当然;然而,阅读干扰的存在,使得读者不可能得到文本的唯一意义,这种阅读结果的多元是一种令人无奈的“必然”;认识到这种“必然”的存在,我们更应该注意在阅读时排除干扰,尽量地靠近文本的唯一意义。
然而,有些人不明所以,见着“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把多元化的阅读结果这种不得已的“必然”当作努力追求而且得之欣喜不已的“当然”,这完全是一种南辕北辙者的得意洋洋。
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的名言
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的名言1.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像我们班讨论这部剧的时候,有人觉得哈姆雷特是个勇敢的复仇者,而我却觉得他有点优柔寡断。
大家对于同一个角色的看法都不一样,这就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呀。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看那庐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样子。
人也是这样啊,对待同一件事情,我朋友觉得应该冒险去尝试新的方法,可我觉得稳扎稳打比较好,每个人的想法就像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一样,各有不同。
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说看一幅抽象画,那些充满爱心的人可能看到的是画里传达的温暖与和谐,而那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许能看到画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背后的深意。
这不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的体现吗?4.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我和我妹妹去逛街买衣服,我就喜欢简约风格的,她却对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情有独钟。
这就跟青菜萝卜一样,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想法也自然不一样。
5.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那我们人就更不一样了。
在一个小组项目里,有的组员想尽快完成任务,哪怕质量一般就行;我却认为质量第一,慢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就像那树叶,各有各的想法。
6.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就像小区里关于要不要增加一个儿童游乐设施这件事,一些老人觉得没必要,还占地方,可是年轻的家长们都觉得这是个很棒的主意。
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理,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7.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我有两个同事,一个长得特别阳光开朗的样子,他对待工作总是很积极乐观,想法也很激进,觉得要不断挑战高难度;另一个看起来比较沉稳的同事,他的想法就比较保守,觉得稳步发展才是最好的。
人的想法就像人的脸一样,各有不同。
8. “一种米养百种人。
”拿选职业来说,我表哥就想去当摄影师,觉得可以到处去看不同的风景,捕捉美好的瞬间;我却想当一名老师,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有意义。
同样都是吃着米长大的,可想法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莎士比亚的一句谚语,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即‘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诸多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角色,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截然不同。
鲁迅也有类似的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明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同样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每个人的受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
在艺术领域里,艺术家通过某种手段把意向的抽象思维表现成艺术品,他的艺术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事实,但是欣赏这件艺术品的人对它的理解大不可能与作者本人创造这件作品时的思维是一样的,尽管艺术品本色的社会价值是绝对的,但是它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尽管看法各有千秋,但艺术品终究是那个指定的艺术品,不会是另一个。
当你在欣赏一件作品时有人问‘你在做什么’,你很可能会回答说‘我在欣赏艺术品’,因而也就等于承认了这一事实:欣赏是一种活动,一件你做的事。
没有人会认为欣赏行为能于不存在欣赏者的状况下发生——你怎么可能把画和
画画的人分开呢?纵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会是莎士比亚、罗密欧甚至是朱丽叶,意识终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事。
敖丹丹 1011032360
10届环艺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