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鼓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鼓胀
【概述】
一、定义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二、沿革
1、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鼓胀与感受“水毒”有关,并提出鼓胀的病机是“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
3、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将“鼓胀”与“蛊胀”相区分,认为前者中空无物,属于气,后者中实有物,属虫或属血。
4、明*张景岳将鼓胀又称为“单腹胀”。
5、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认识到㿂积日久可致鼓胀。
6、清*唐容川《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生与接触河中疫水,感受“水毒”有关。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病因病机】
一、病因:损伤肝脾
1、酒食不节;
2、情志刺激;
3、虫毒感染;
4、病后续发。
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2、基本病理变化: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3、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4、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5、病理演变:病理演变:初起,肝脾先伤,气滞湿阻,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
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
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
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
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合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
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
则水津失布,阳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
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气臌、水臌与血臌
(1)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
(2)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
不振,水湿内停;
(3)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
2、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
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丽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
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1)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
(2)本虚为主者,当根据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
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1、气滞湿阻证
症状: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2、寒水困脾证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3、水热蕴结证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4、瘀结水留证
主症: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
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调营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5、阳虚水盛证
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代表方: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卢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6、阴虚水停证
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方歌速记】
鼓胀瘀结用调营,水热中分茵陈清,
寒湿困脾实脾饮,滞湿柴疏及胃苓,
阴虚六味合一贯,阳虚附理济肾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