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湾正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锣湾正遭遇“危情时刻”。
“2005年下半年以来,各地门店歇业、整顿或者直接关闭的现象屡屡发生。员工工资数月停发,供应商讨要货款……陈智现在的日子不好过啊。”日前,一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铜锣湾集团董事长陈智在电话中也承认这一点并表示:“目前铜锣湾正在积极寻求外部资本合作,也正与国外基金接洽和谈判。”
自2003年以来一路高歌猛进的铜锣湾,在经历了大张旗鼓地扩张之后,疲态初显。
■四处闭店全面“退守”?
2005年应该算得上是百货业的“丰收年”和“复苏年”。商务部发布的2005中国连锁30强显示,在前30家连锁企业中,百货店的销售额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7%,增幅较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但铜锣湾似乎并没有分享到百货店在2005年的胜利成果。2006年伊始,铜锣湾进入了“关店”低潮。
3月10日,铜锣湾宣布,2004年7月开业的广东河源店正式停业,进行调整,何时开张没有公布。
2月下旬,铜锣湾大连青泥洼店200多家商户集体闹事。3月1日,开业仅半年的铜锣湾百货大连青泥洼店被迫关闭。铜锣湾表示,大连青泥洼店在经过全面调整后将于6月1日再次开业。
3月份停业的还有铜锣湾珠海店。
其实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铜锣湾就开始频频关店。
2005年8月12日,开业不到半年的铜锣湾烟台店闭店调整;2005年10月,兰州店出现严重的供应商挤兑,被迫关闭;2005年11月,铜锣湾在重庆解放碑开业未果。
同样的门店亏损和欠费情况也发生在广东阳江、东莞的门店,包括旗舰店华发北店同样出现多家专柜撤场和员工离职现象。
目前铜锣湾百货共有30多家,但是,“除深圳两家店外,铜锣湾百货在外埠扩张的自营店基本关闭或整顿。”铜锣湾一位离职的采购高管表示。
“对于歇业我是有思想准备的。”陈智强调,一个百货店如果赚不了钱,勉强维持没有必要。但他没有预料到关店负面效应引发的连锁反应如此强烈:“开始想得比较简单,以为关掉几家经营不好的门店,彻底甩掉这些亏损的包袱是很正
常的事。
结算货款等。”
陈智表示,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与铜锣湾对商圈研究不到位、前期选
■经营不善资金紧张?
3月17日,部分供应商聚集深圳铜锣湾总部讨要欠款。次日,铜锣湾在深圳开展促销活动时,又遭供应商“冲击”。
这与铜锣湾近3年来快速扩张、经营业绩不佳而引发的资金危机密不可分。
面对种种质疑,陈智在不同场合坚称,铜锣湾绝对不缺资金。他表示,投资一个百货店或MALL的回报周期为4年,但铜锣湾只需18个月就能做到,这是不断快速扩张的保证。
而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知情人士透露,铜锣湾在经营上乏善可陈,管理投入很低,无法与国内其他百货企业相比,这导致了门店管理失控,很多品牌商家入驻不久便迅速撤出。“商家的进驻有自身的诉求,必须能挣到钱才行。哪怕是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只要让供应商挣了钱,双方就能相安无事继续合作。但铜锣湾的门店不仅没让供应商挣钱,有的反而赔钱。”
铜锣湾烟台店一位员工表示,烟台店开张伊始业绩就不佳,最差的一个月居然只卖了8000余元。而这只相当于中部地区某连锁企业旗下一家150平方米的便利店一两天的营业额。
铜锣湾兰州店刚开张时业绩还相当不错。2万平方米的门店,日销售额最高时达100多万元,平常也保持在一天20万元左右。但好景不长,最后不得不黯然退场。
就连铜锣湾的发家店———深圳华发北店,以前一年销售额可达1.2亿元,
去年一下缩水了50%,只有区区6000
陈智坦承在经营上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多导致经营业绩不是太好。一般
大的百货公司都会花钱买一线品牌,铜锣湾自己没有代理一线品牌,因此难以对门店经营起到支撑作用。”
据铜锣湾有关人士透露,按门店数量和日常运营成本费用核算,铜锣湾资金缺口数以亿计。
记者还了解到,2005年,与新燕莎集团合作的北京金源MALL商业管理公司,铜锣湾真金白银地投入了3800万元,但北京金源店目前尚未盈利。此外,铜锣湾运作上市的费用所耗不菲,而并未通过审核。
事实上,陈智并非没有意识到资金问题。上市融资早在2003年就纳入他的视野。但是,按计划应于去年底在香港上市的铜锣湾,去年初却突然口风一转,表示先要加速开店,延迟上市时间。
■品牌输出不作投入?
一直标榜“造Mall工厂”的铜锣湾,其实更多是在扮演着协助开发商进行招商和管理的角色。
记者了解到,铜锣湾在全国拥有50余家MALL,但MALL的产权却不属于铜锣湾,基本上是开发商自营。很多MALL项目,铜锣湾一般一个项目也就投入100万至200万元。
据悉,铜锣湾百货开封、株洲、江门、武汉、海口、呼和浩特、大理、芜湖、沈阳、嘉兴、娄底、金华、厦门、北海、盐城、南京、本溪、延吉、保定、乌鲁
木齐等店,多是品牌输出,大多是物业开发商自营。
铜锣湾保定店一位离职人员反映,其开店投入一般不足百万元,并主要依靠开发商提供的品牌费和招商费,投资装修大多也是物业开发商和进场商家自掏腰包。
业内人士介绍,铜锣湾的MALL之路完全与那些投资商、开发商不同,铜锣湾自身没有任何土地投资和物业。用陈智的话说,他不对项目投钱,反过来,他向这些合作项目要钱,他主要就是做品牌输出、招商和经营管理。
这种输出品牌和输出管理的模式在近两年得到了众多开发商的青睐。由于国内商业地产一直存在着盲目开发、招商不力等结构性矛盾,而开发商大多不懂商业,亟需既擅长商业经营,又能够招徕品牌商家的企业来提升所开发物业及周边商圈的商业价值,吸引商家进驻投资,达到套现目的。
铜锣湾数年来打造的知名度和几年来公布的经营业绩似乎完美地符合了上述条件,正中地产商下怀,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大江南北的各处商业地产项目,不断传出铜锣湾强势入驻的消息。
“铜锣湾快速发展的外在因素,也是建立在地产商非理性的发展商业物业的机会上的。”铜锣湾内部人士反映。大家常看到铜锣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强势进驻某某商圈或某某物业,实际上这是铜锣湾与开发商预谋好的一种“炒作”手法。开发商付给铜锣湾一笔策划费和招商费,铜锣湾利用自身品牌为该商圈或物业造一把势。最后是能招来商就招,没有招来就不了了之,于是,“只闻即将入驻,却可能永远等不来开业那一天。”
其实,有些项目铜锣湾纯粹是卖品牌。开发商只要每年缴纳100万至200万元,即可使用铜锣湾的品牌招商和经营。“有的甚至连财务权、管理权、决策权都不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