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选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马恩有关党性与民族性的观点

与列宁在此方面思想的对比研究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党性与民族性方面的论述,基本是站在全人类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题的角度出发,是以宏观的和整体的观点来认识此问题。强调各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要突出党性中的的国际主义,反对各自的民族主义倾向。无产阶级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并非仅仅属于某个民族。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性民族性

之所以将党性与民族性放在一起来探讨,个人认为其宗旨是要让广大党员群众明晰“党”与“民族”的关系。因为广大党员是有民族属性的,怎样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组成并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至关重要。

一、党性与民族性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党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党性”这个概念。直到列宁时期才开始提及。收集各方资料,笔者认为一下定义比较科学和准确。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党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是千百万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英勇奋斗,忘我牺牲,开拓进取实践的升华。

上述定义深刻的揭示了“党性”的内涵,突出强调党的固有本性即是党性。同时强调“千百万共产党员”和“实践的升华”,这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和特征。

(二)关于民族性

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过“民族性”的概念来谈及相关问题。在收集到对“民族性”概念定义的材料中,认为下述定义比较符合本文要做的关于本文主题的论述。

某一个体所确定个人身份的方式以及某一具有共同起源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阶层类型。

上述定义突出强调的是“确定个人身份”和“起源的人群”,相对于“党性”而言有明显的身份的认定和区分。

二、马恩关于党性与民族性的观点

(一)马恩关于党性的观点

马克思,格斯的时代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党性”的概念。但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只有“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才能使得“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成功只能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来保证”。文章中工人阶级的

团结和联合的,并在同文中说明“工人阶级是没祖国的”,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从分表明了各族在全人类中的角色。

马克思在他起草的《临时章程》中首先说明了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必要性,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但是,“为达到这个伟大目标所做的一切努力至今没有收到效果,是由于每个国家里各个不同劳动部门的工人彼此间不够团结,由于各国工人阶级彼此间缺乏亲密的联合”;“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有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成功只能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来保证”,诫人们:“革命应当是团结的,巴黎公社的伟大经验这样教导我们。”

如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多民族国家中强调个民族的利益,那便违反全人类的利益,影响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是整个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是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在现实中,谈“民族性”应当以“党性”为前提条件。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二)马恩关于民族性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的观点,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民族思想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在领导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创造,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以前各种民族观的合理成分特别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族观的优秀成果后逐步形成的。在19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民族的形成、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性格问题、民族问题从属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两种民族运动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坚持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共和国、反对分裂主义、落后民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等一系列问题,并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民族性问题思想,是和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当时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尖锐斗争的时期。而德国当时正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法国1789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830 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波及到德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力反对封建专制势力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也进一步尖锐,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站在革命民族主义的立场上阐述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民族性思想的。

1844年在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的彻底完成。他们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并且认为只有人类解放才能彻底解放民族问题,否则仅仅依靠政治解放是不可能彻底解放民族问题的。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暴力推翻一切阶级压迫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只有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其他任何阶级都无法替代。

相关的论述还见于《哥达纲领批判》。“尽管满是社会主义有利的喧嚣,却彻头彻尾地感染了拉萨尔宗派对国家的忠顺信仰,或者说感染了并不比前者好一些地对民主奇迹的信仰,

或者说得更正确些,整个纲领是这两种对奇迹的信仰的妥协。这两种信仰都同样远离社会主义”。这里的“国家”当然指的是西方近代的民族国家,在英语中,民族与国家是等同的,为一个意思。

三、列宁关于党性与民族性的观点

(一)列宁关于党性观点

列宁时期开始有了明确的对“党性”的阐述,例如:“观念上,把党性建设视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部分”,在列宁关于党性的思想体现。

列宁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还要经历最后一个困难的过渡:从小组习气过渡到党性”。(《列宁全集》2版8卷19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

列宁强调:“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赶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

以及“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的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卷,363页)

列宁还曾指出:“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力求使世界各国工农紧密团结起来,完全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全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列宁族问题(上、下册)[M].民族出版社,1987,747页)。

列宁在苏联国内讲跟民族的利益与关系时曾指示党和政府“要求规定一些措施来帮助各落后民族和部族的劳动群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繁荣起来,使他们有可能赶上走在前面的无产阶级的俄国中部”。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着各民族的利益,而非各自为政。

(二)列宁于民族性观点

在关于“民族性”的文章中列宁有很多的论述。例如:列宁指出:“对于目前正在争取解放、而战后已经有了进步运动的落后民族……如果胜利了的革命无产阶级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宣传,而各国苏维埃政府以它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去帮助他们,那么,说落后民族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不对了”。

在苏联国内的民族关系问题有过这样的论述:“沙皇和资产阶级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对大俄罗斯人的不信任,在先前加入俄罗斯帝国的各民族的劳动群众中正在迅速消失,正在随着对苏维埃俄国的了解而消失,但这种不信任并不是在所在的民族和所有劳动阶层中都已完全消失。因此,必须特别慎重地对待民族感情,认真地实行各民族的真正平等和分离的自由,以便消除这种不信任的基础,而使各民族的苏维埃共和国结成一个自愿的最紧密的联盟。必须加紧帮助落后的弱小民族,协助每个民族的工人和农民独立地组织起来,启发他们去反对中世纪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并且协助那些在此以前受压迫的或不平等的民族发展语言和文学。”

列宁要求大俄罗斯民族等先进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遵守对压迫民族即大民族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可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此可见,列宁一再要求大民族的工人阶级要以宽广的胸怀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并且“必须加紧帮助落后的弱小民族”,“以前受压迫的民族劳动群众达到事实上的平等”。

列宁论述了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必须从每个民族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出发点的必要性,论述了关于对首先是被压迫民族民族情绪遗痕采取慎重和关心态度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